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戊型肝炎(HE)的诊断及其病原体相关特性研究进展

    作者:刘金涛

    目的:通过对HEV的病原生物学、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诊断技术进一步探究,对HEV检测方法、原理及结果在临床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利用酶联免疫试验、放射免疫测定法、PCR、WB等.结果:戊型肝炎的诊断要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及HEV特异性免疫学检测等指标作出综合判定.结论:HEV仍是危害公众健康的致病因子之一,因多数受染者特别足疾病早期常不表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特异性血清方法及必要的病理学方法对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 柯萨奇病毒的临床检测进展

    作者:沈莉荣;华子瑜

    在引起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的病原中,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OX)较常见.柯萨奇病毒的临床检测主要有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毒分离及传统的血清学检查已不适应快速诊断的需要,近年来包括各种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内切酶检测法发展迅速,在柯萨奇病毒的临床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即刻早期和晚期基因的转录产物在巨细胞病毒感染中的诊断作用

    作者:王陶然;陈汉平

    近年来对于巨细胞病毒(CMV)的即刻早期(IE)基因和晚期(L)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应用核酸杂交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等先进技术检测IE-mRNA和L-mRNA能在早期特异性地诊断CMV活动性感染,对于临床治疗和预后监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子溯源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赵琦;时丽丽;邱茂锋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主要经血液和母婴垂直传播,还可能经性传播.依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有关指南,对HCV职业暴露感染的鉴定依赖于文件记录和定期的随访检测结果[1].对于没有完整记录和随访检测结果的职业暴露感染、医源性感染等,比如近年来多次在我国发现的聚集性丙肝疫情,单纯依靠传统流行病学调查难以确认真正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这就需要利用更精细的分子溯源技术获得更直接的证据.本文对HCV分子溯源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作一综述.

  • HBV基因型与拉米夫定疗效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孙正伟;张源潮

    根据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基因型分型法,目前已将前S基因分为A、B、C、D、E和F六种基因型.本文就HBV基因型分型方法,基因型与疾病的关系以及与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相关性的研究作一综述.

  • 河南省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监测研究

    作者:张锦;夏胜利;马宏

    目的为了解河南省E.coli O157:H7感染性腹泻的分布特征、临床特点以及在家畜、家禽中的带菌状况和食物污染程度.方法采用O157特异性筛查方法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应用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技术进行病人、家畜、家禽的病原菌分离、培养、毒素因子测定.结果2000-2002年从3 840份标本中检出E.coli O157:H7 220株,其中77株具有毒素基因;显示有5个毒素因子组合型.结论病例有明显的时间、职业分布,发病以60岁以上年龄组为主.佳采样时间应在感染后5天内.E.coli O157:H7感染性腹泻的发病与家畜家禽的带菌呈正相关.

  • STD者病灶部肺炎支原体分子检测与培养分离

    作者:王继东;赵季文;李琴;徐萃瑜;谢平;华咏;汪圣强;肖琛月

    目的:确认我国STD者病灶部是否存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n.方法:应用套式PCR和DNA测序等分子检测技术对尿道拭子/阴道拭子标本进行检测,并对部分Mpn套式PCR阳性病例进行了Mpn培养.结果:786例STD者的尿道拭子/阴道拭子标本经Mpn套式PCR检测共有74例呈阳性结果,阳性率为9.4%.其中484名男性阳性率为10.5%,302名女性阳性率为7.6%,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男女性STD各病种均有Mpn阳性者.12例Mpn套式PCR阳性者拭子标本经Mpn培养4例初代培养呈阳性.其中1例成功传代.本文对1例拭子标本和1例Mpn培养分离之传代标本的Mpn套式PCR产物进行了DNA测序,测得序列与Mpn典型株一致.结论:我国男女性STD者的病灶部存在Mpn.

  • 安徽省114株EHEC O157:H7菌株毒力因子基因的初步分析

    作者:胡万富;贾嘉;虞勇;陆美娟

    目的对安徽省近几年分离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EHEC O157:H7)菌株的毒力因子基因进行实验室检测,以分析和研究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毒力特征和致病特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EHEC O157:H7的两种重要的毒力因子志贺样毒素(SLT)和溶血素(hly)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并辅以血清学试验、生化试验进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和结论检测结果显示,有63.2%的EHEC O157:H7菌株携带SLT、hly基因,动物源的菌株以家禽较高,家畜次之,3株源自腹泻病人的菌株毒力因子基因携带率为33.3%,说明分离的EHEC O157:H7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114株菌株中,有14.0%的菌株在24h内发酵山梨醇,发酵山梨醇菌株的毒力因子基因携带率18.8%,显著低于不发酵菌株的70.4%,显示出山梨醇发酵特性变异与毒力因子基因缺失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 广东省江门地区性病患者中生殖支原体感染状况

    作者:黄澍杰;范宝剑;赵季文

    目的 了解2005年广东省江门地区性病患者生殖支原体(Mg)感染情况,为性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84例性病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生殖支原体脱氧核糖核酸(Mg DNA).结果 性病门诊患者Mg阳性率为17.86%,男性患者阳性率为21.21%,女性为5.5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2,P>0.05).PCR对Mg标准菌株(G37)敏感度为10 ccu/ml.对10种其他支原体和10种相关微生物均未出现交叉反应.结论 江门地区性病患者中存在Mg感染并较为多见,在防治工作中应予重视.

  • PCR与ELISA法检测300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比较

    作者:陈丽红

    乙型肝炎临床上一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HBVIgM来确定HBV的感染状况,笔者结合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300例,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 湖南省2个山区乡莱姆病流行状况初步调查研究

    作者:刘富强;郝琴;高立冬;耿震;湛志飞;侯学霞;张红;王茂武;李俊华;郭绶衡;戴德芳;曾舸;万康林

    目的 了解莱姆病在湖南省山区人群中的流行情况,以及主要传播媒介(蜱)及其主要宿主动物(鼠)的带菌情况.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进行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对蜱和鼠脾进行PCR检测.结果 从914份人群血清中,检出莱姆病抗体阳性93份,阳性率10.18%,血清抗体几何滴度(GMT)为1:(39.33±1.56).石门县、浏阳市GMT地区间、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测蜱147只,阳性19只,阳性率12.93%.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鼠脾组织102份,阳性率为12.75%;其中黑线姬鼠、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社鼠、小家鼠阳性率分别为13.16%、4.00%、19.35%、50.00%、0、 0.结论 湖南省山区人群中存在莱姆病的感染,媒介生物(蜱)和宿主动物(黑线姬鼠、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均存在一定比例携带或感染茉姆病病原体,很可能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有待进一步调查证实.

  • 8 305例女性衣原体感染的调查分析

    作者:俞信忠;许平;曾艳;郑淑芳

    目的为了解本地区沙眼衣原体在临产前孕妇、子宫肌瘤、阴道炎、盆腔炎和宫颈炎患者中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采集宫颈分泌物,对3 860例临产孕妇、895例子宫肌瘤、2 611例阴道炎、634例盆腔炎和305例宫颈炎患者进行了检测.结果在临产前孕妇、子宫肌瘤、阴道炎、盆腔炎及宫颈炎患者中的沙眼衣原体阳性检测率分别为3.60%(139/3 860)、4.92%(44/892)、11.37%(297/2 611)、13.25%(84/634)和14.43%(44/305).结论沙眼衣原体在临产前孕妇、子宫肌瘤、阴道炎、盆腔炎和宫颈炎患者中,均有一定的感染率.

  • 原发性肝细胞癌与HCV分型的关系

    作者:王乃昌;闫建文;刘玉萍;吴立平

    了解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HCV基因型分布现状及其关系.选择山西省肿瘤医院1996年间住院的HCVRNA阳性、临床上确诊的HCC患者血清标本13份,非肝癌癌症患者血清标本15份,1996-1997年HCVRNA阳性的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血清标本15份,用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基因分型.结果表明,13例HCVRNA阳性的HCC患者,除1例未能分型外,其余12例均为HCV 1b型(100%).15例非肝癌癌症患者,除13例(86.67%)为1b型感染者外,其余均为2a型(13.33%).15例从业人员中,不仅检出了1b型感染(86.67%),还检出2a型、1/2混合型各1例.所有标本中1b型、2a型、1b/2a混合型的构成分别为38/42(90.48%)、3/42(7.14%)、1/42(2.38%),以1b型的比例高,未检出1a、2b和3a型.证明HCVRNA 1b型与HCC的关系较为密切,同时也是山西地区HCV感染的优势株.

  • 北京地区6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人博卡病毒流行状况分析

    作者:吴占国;李爱华;张铁钢;龚成;陈萌;黄芳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6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人博卡病毒的流行状况,探讨其流行特征.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从北京市28家哨点医院采集6岁以下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标本5623份,采用Real-timePCR及巢式RT-PCR方法,检测人博卡病毒核酸和基因分型.结果 共检出人博卡病毒38例,阳性检出率为0.68%(38/5623),不同年龄组的阳性检出率:0~1岁组为0.88%,1~3岁组为1.00%,3~6岁组为0.34%.3岁以下儿童组比3岁以上儿童组人博卡病毒检测阳性率高(x2=10.058,P=0.001).不同时间人博卡病毒阳性检出率:2013年3月为0.48% (1/208),8月为0.90%(2/221),9月为1.52%(4/263),10月为2.00% (9/449),11月为1.52% (8/524),12月为0.35% (2/567),其余月未检出;流行季节为8-11月,高峰期为10月;2014年3月为0.19%(1/519),5月为0.57%(2/348),8月为5.56% (4/72),9月为1.14% (1/88),10月为3.41%(3/88),其余月未检出;流行季节为8-10月,高峰期为8月.7例病例为人博卡病毒与其他病毒(冠状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3型病毒)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率为18.42%(7/38).38例病例检出的人博卡病毒基因型别均为HBoV1亚型,与参考株HBoV1 ST1和ST2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8.4%~99.6%,氨基酸同源性为98.2%~100.0%.结论 北京地区部分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与HBoV相关;北京地区的HBoV以HBoV1亚型为主,流行季节性为8-11月.

  •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STY3671基因鉴别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作者:张力;樊粉霞;闫梅英;阚飙

    目的 评价伤寒沙门菌基因STY3671用于特异性检测该血清型沙门菌的可能性.方法 根据伤寒沙门菌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外膜蛋白质组比较得到的伤寒沙门菌特异性蛋白点编码基因STY3671的序列设计引物,提取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及其他非伤寒沙门菌血清型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对引物特异性和灵敏性进行分析.结果 检测的184株伤寒沙门菌均得到807 bp长度片段,部分菌株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与伤寒沙门菌标准株CT-18一致.146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及其余163株其他血清型沙门菌均未扩增出该片段.结论 STY3671基因能够作为特异性检测伤寒沙门菌的靶标,能够区别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及其他常见非伤寒沙门菌血清型,在发热患者的伤寒沙门菌感染诊断、尤其使用血液标本检测中具有良好的潜在价值.

  • 血液病患者血液中肺炎支原体和发酵支原体的检出

    作者:刘欢乐;胡旭东;周丽萍;谢海啸;王霄霞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血液中肺炎支原体和发酵支原体的分离检出.方法 分别对101例确诊为血液病患者和65名非血液病对照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肺炎和发酵支原体分离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鉴定,阳性标本进一步经电镜确认.结果 101例血液病患者血液标本中共计检出肺炎和发酵支原体17例(16.8%),其中肺炎支原体9例(8.9%),发酵支原体8例(7.9%),体柃对照组血液中未检出肺炎和发酵支原体(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液病患者血液中肺炎支原体和发酵支原体的检出显著高于非血液病对照组,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 SARS实验室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作者:卢生善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rv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SARS)是2003年主要在我国暴发流行的一种以发热和严重肺部感染为主要特征的新发急性传染病.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病原体的分离和基因图谱的协作研究,2003年4月16日,WHO正式宣布,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SARS的病原体[1].自加拿大科研人员率先成功地分离出SARS相关冠状病毒(SARS-CoV)以来[2],世界上不同实验室相继成功地分离出了SARS-CoV[3-5],同时研制开发出了不少可用于SARS-CoV感染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技术.这些实验室诊断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病毒分离;(2)聚合酶链反应(PCR);(3)特异性抗体检测;(4)免疫组化法检测病毒抗原;(5)电子显微镜检查.这些技术大多未经多家实验室之间的标准化,在用于SARS-CoV诊断中其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等方面还存在着差异.现就这些技术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 聚合酶链反应与生物化学反应方法鉴定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的比较

    作者:逄波;冉陆;李迎慧;景怀琦

    李斯特菌病是一种波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新发食源性疾病,以病死率高、传播迅速、波及范围广、能引起大流行为特征,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是引起李斯特菌病的病原菌.

  • 鉴别29E群、X群和Z群脑膜炎奈瑟菌聚合酶链反应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作者:徐丽;朱兵清;高源;任红宇;邵祝军

    目的 建立鉴别29E群、X群和Z群脑膜炎奈瑟菌的聚合酶链反应(PER)方法.方法 针对脑膜炎奈瑟菌ctrA 基因变异区序列,设计合成PCR引物,分别用于扩增29E群、X群和Z群等3个血清群脑膜炎奈瑟菌.并将该方法应用于41份疑似脑膜炎奈瑟菌菌株标本的检测.结果 3对引物分别能够特异性PCR扩增29E群、X群和Z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的ctrA基因,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667 bp、525 bp和667 bp,3个血清群之间以及与其他血清群脑膜炎奈瑟菌之间未出现交叉PER扩增.41份疑似脑膜炎奈瑟菌菌株标本中,29E群和X群PER阳性的标本分别有7份和2份,未检测出Z群菌株.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PcR方法能准确、特异地鉴定29E群、X群和Z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

  • 副溶血弧菌TaqMan双重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王海波;王多春;阚飙;毕振强

    目的 建立副溶血弧菌TaqMan实时-PCR和毒力基因TaqMan双重实时-PCR筛检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副溶血弧菌toxR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检测副溶血弧菌的实时-PCR方法;根据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thermostable related hemolysin,trh)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检测致病性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的双重TaqMan实时-PCR方法.对所建立的副溶血弧菌实时-PCR检测方法进行灵敏度和特异度评价.结果 副溶血弧菌的检测下限为102拷贝/μl,tdh和trh双重实时PCR的检测下限为102拷贝/μl.针对toxR基因建立的副溶血弧菌实时-PCR方法对11种其他弧菌和肠道细菌的染色体无扩增.结论 建立的方法能够特异和敏感地检测副溶血弧菌,并能确定致病性副溶血弧菌的毒力基因,能作为副溶血弧菌的灵敏和快速检测方法.

7248 条记录 1/363 页 « 12345678...36236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