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螺旋CT及其后处理在胆管结石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波;丁长青;王文生;孙惠芳

    目的:探讨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胆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胆管结石患者给予螺旋CT及其后处理,进行结石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并与手术结果相比。结果: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肝内胆管、胆总管结石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9/10)、89%(31/35),对高密度结石、等低密度结石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42/42)及75%(6/8)。结论: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是诊断胆管结石的有效检查方法,尤其对高密度结石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 MRCP在胆管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赵先群;刘晓政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胆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胆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MRCP定位诊断准确率100%,定性准确率95.8%.结论:MRCP对胆管梗阻性疾病可以做出简便、快速、安全、可靠的定性、定位诊断;可作为胆系梗阻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 肝门部胆管梗阻性病变的MSCT诊断

    作者:李敏轶

    目的:探讨肝门部不同病变致胆管梗阻的MSCT 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肝门部胆管梗阻患者的临床、MSCT 表现,所有病例都进行了MSCT 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40 例肝门部胆管梗阻患者中,15 例肝门部胆管癌,2 例肝门部原发性肝细胞癌,10 例肝门部转移癌,8 例胆管结石,2 例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损伤,2 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 例胆总管炎.27 例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者MSCT 表现为肝内胆管呈软藤状重度扩张,肝外胆管中段梗阻,梗阻部胆管呈伴或不伴肿块的截断型或突然狭窄型,肝外胆管壁局限不规则增厚;13 例肝门部胆管良性梗阻者MSCT 表现为肝内胆管呈枯枝状轻中度扩张,肝内外胆管不一致扩张(内轻外重),肝外胆管远段梗阻,梗阻部胆管呈削尖状狭窄,肝外胆管壁呈弥漫环形增厚.结论:引起肝门部胆管梗阻的疾病多种多样,MSCT对肝门部胆管梗阻性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临床研究

    作者:汤连喜;孙刚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病例有52例选择在X线透视下右腋中线平面右肋膈角下2 cm穿刺入路,16例选择剑突下穿刺入路.均采用X线透视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结果 68例患者中,50例置入单支支架于肝总管或(和)胆总管;18例置入2支以上支架于肝总管或(和)胆总管,技术操作成功率100%.术前患者血清总胆红素450.2±26.3 μmol/L,术后两周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降至32.8±9.7 μmol/L(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随访2~24个月,全部病例的半年生存率73.5%(50/68),1年生存率44.1%(30/68),2年生存率25.0%(17/68).结论 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具有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低场强MRI在胆管梗阻中的应用

    作者:肖兵;李先和

    目的 探讨低场强MRI在胆管梗阻性病变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9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资料齐全的50例胆管梗阻在低场强MRI中的表现.结果 本组50例中,胆管癌18例,胰头癌5例,壶腹癌3例,病变以上扩张胆管表现为"软藤"状,病变区大多为完全性阻塞.胆管结石22例,炎性狭窄2例,扩张胆管表现为"桔枝"状,梗阻端呈杯口状及鼠尾状狭窄.结论 低场强MRI对胆管梗阻性疾病的定位诊断符合率达100%,定性诊断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是一种安全、快捷、低廉、无创的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 胆管梗阻 低场强 MRI
  • 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肝门区胆管梗阻

    作者:周传国;张勇;黄强;王剑锋;高堃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肝门区胆管梗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胆管梗阻患者38例,分为粒子组(n=18)和对照组(n=20).粒子组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条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对照组接受单纯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改善、血胆红素下降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比较2组胆道支架通畅时间及患者总生存时间差异.结果 2组术后1个月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移酶、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水平较术前均有显著性下降(P均<0.05).粒子组与对照组支架通畅时间分别为(192.94±28.59)天与(121.40±15.39)天.2组支架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7,P=0.048);生存时间分别为(201.83±27.50)天与(142.25±15.46)天.2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60,P=0.097).并发症主要包括胆管炎、无症状淀粉酶升高、少量胆道出血等,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肝门区胆管梗阻安全、有效,可显著提高支架通畅率.

  • 联合应用胆道支架与十二指肠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合并十二指肠梗阻

    作者:李陆鹏;于友涛;张晶岩;何东风

    目的 评价联合应用胆道支架与十二指肠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十二指肠梗阻的疗效.方法 1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十二指肠梗阻患者接受双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其中胰腺癌12例,胆管癌3例,十二指肠癌2例,腹腔淋巴结转移1例.14例患者首先出现胆管梗阻症状,然后出现十二指肠梗阻症状;4例患者同时表现为胆管及十二指肠梗阻症状.对所有患者均先行经皮肝穿刺植入胆管支架解决胆管梗阻,再经口植入十二指肠支架治疗十二指肠梗阻.结果 1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胆道及肠道支架.所有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均明显下降,1例十二指肠支架植入后5天死于吸入性肺炎,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17例患者消化道梗阻症状缓解,生存期为3~17个月,中位生存期8.6个月.结论 管腔内双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十二指肠梗阻的有效治疗方法.

  • 推按运经仪对胆管梗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影响

    作者:康建媛;王德萍;黄学芬

    目的 探讨推按运经仪对胆管梗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3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观察治疗后肝功能(ALT、TB、GGT)及临床症状的变化;记录治疗后胆汁生化和胆汁引流的情况,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患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4 h胆汁引流量(376±96.2)ml明显多于对照组(281±85.4)ml;治疗后1.5 h胆汁引流量(22±6.5)ml多于对照组(17±5.2)ml;胆汁Ca2+(1.81±0.32)mmo;/L低于对照组(2.06±O.35)mmol/L,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推按运经仪能促进术后肝功能的恢复,增加胆汁分泌和排出,改善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

  •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联合当飞利肝宁对梗阻性黄疸治疗的影响

    作者:史国峰;刘兆喆;韩涛;陈挺松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 PTCD)联合当飞利肝宁胶囊对梗阻性黄疸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11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肿瘤介入科收治的20例梗阻性黄疸的住院患者,在PTCD基础上联合当飞利肝宁治疗.观察术后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移酶水平及临床症状.结果 治疗后7 d,总胆红素水平[(204. 680 ± 115. 822)μmol/L]低于治疗前[(288. 385 ±120. 74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谷丙转氨酶水平[(35. 827 ± 8. 011)IU/L]低于治疗前[(72. 393 ± 16. 188)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水平[(27. 957 ± 6. 251)IU/L]低于治疗前[(90. 929 ± 20. 332)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皮肤瘙痒总评分(5分)较治疗前(57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PTCD术后联合当飞利肝宁能有效降低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移酶的水平,改善临床症状.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30例治疗体会

    作者:邹喜君;富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急性胰腺炎常见的一种类型,在我国所占比例较高.对胆管梗阻或胆管、胆囊炎症所致的胆源性胰腺炎,对病因治疗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梗阻性黄疸诊断价值

    作者:姜法伟;肖文丰;许道洲;吕海莲;孔梅;许志茂;许蕾;张明

    目的:探讨研究MRCP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石、良性狭窄、壶腹癌、胰头癌、胆管癌的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MRCP检查.结果:结石11例,良性狭窄2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例,壶腹癌5例,胰头癌7例,胆管癌15例,胆囊癌2例.MRCP能清晰地显示正常胰胆管树的结构,能直观显示胰胆管扩张和梗阻的部位、形态、范围,其检出率和定位率为100%,定性诊断率为98%.结论:MRCP对梗阻性黄疸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特别对结石的诊断,结合原始图像有特异性,能清楚显示梗阻部位、梗阻原因、病变形态、病变与周围关系及病变性质.

  • 肝外胆管梗阻病变的CT分析

    作者:徐祥林;方柯;汪军;姚子琦

    肝外胆管梗阻性病变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病症,笔者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06年11月行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探讨肝内外胆管的CT征象、临床表现对判断良恶性梗阻的意义,旨在提高诊断水平.现总结报告如下.

  • 肝外胆管梗阻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与生长激素及其结合蛋白的关系

    作者:安永;别平;刘冰;江正辉

    肝外胆管梗阻(extrahepatic bile duct obstruction,EBDO)可导致机体复杂而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1-3].而机体消化吸收障碍和高分解代谢引起的营养障碍是EBDO患者高并发症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因素之一[1-4],但EBEO时引发营养障碍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5].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GF-I)轴已确认在调节营养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6,7],而肝脏是GH/IGF-I轴的中心器官[8].已知营养障碍可显著抑制GH的分泌,体内注射内毒素可明显下调生长激素受体(GH receptor,GHR)的表达,引起GH抵抗[9].但EBDO时是否存在GH分泌不足和GH抵抗及其临床意义尚未见报道.我们观察EBDO患者GH-IGF-I轴的变化及其与肝酶学、胆红素水平、蛋白质合成功能及内毒素水平的关系,以探讨GH-IGF-I轴在EBDO患者病理生理改变中的意义.

  • 肝外胆管梗阻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与生长激素及其结合蛋白的关系

    作者:安永;别平;刘冰;江正辉

    肝外胆管梗阻(extrahepatic bile duct obstruction,EBDO)可导致机体复杂而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1-3].而机体消化吸收障碍和高分解代谢引起的营养障碍是EBDO患者高并发症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因素之一[1-4],但EBEO时引发营养障碍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5].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GF-I)轴已确认在调节营养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6,7],而肝脏是GH/IGF-I轴的中心器官[8].已知营养障碍可显著抑制GH的分泌,体内注射内毒素可明显下调生长激素受体(GH receptor,GHR)的表达,引起GH抵抗[9].但EBDO时是否存在GH分泌不足和GH抵抗及其临床意义尚未见报道.我们观察EBDO患者GH-IGF-I轴的变化及其与肝酶学、胆红素水平、蛋白质合成功能及内毒素水平的关系,以探讨GH-IGF-I轴在EBDO患者病理生理改变中的意义.

  • 低场MRI及MRCP在胆管梗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田恩照

    目的:分析低场MRI及MRCP在胆管梗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156名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胆管梗阻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在治疗期间的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56患者中,有101名患者为胆管结石,占总数的64.74%;6名患者为胃癌术后淋巴转移侵犯,占总数的3.85%;15名患者为胆管炎,占总数的9.62%;10名患者为胰头腹壶癌,占总数的6.41%;3名患者为胆管囊肿,占总数的1.92%;21名患者为肝门区胆管癌,占总数的13.46%。结论:低场MRI集合MRCP在胆管梗阻疾病中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非常准确的显示出病变情况,为临床医师诊断胆管梗阻性疾病及术后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 原发性肝癌插管栓塞化疗后胆管癌栓的诊治

    作者:晏建军;严以群;黄亮;周飞国;吴孟超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伴梗阻性黄疸并不少见,原因是肝门部肝癌、巨块型肝癌压迫胆管或胆管癌栓致胆管梗阻[1].而原本无梗阻性黄疸的肝癌病人在行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介入治疗)后短期内发生胆管癌栓引起黄疸的报道较少.自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们共治疗10例此类病人,报告如下.

  • 125例肝吸虫病与缩窄性乳头炎

    作者:常旭;孙云伟;刘静;杨六成;李晓林

    肝吸虫病亦称华支睾吸虫病,是我国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病率极高.据报道,在广东省佛山农村地区平均人群感染率为25.1%,青壮年男性感染率高达56.3%[1,2].在肝吸虫感染者中,约2%可引起胆石症、胆管炎及胆管梗阻等胆道疾病.在这些疾病当中,较难处理的是反复发作的胆管炎及肝吸虫性胆道梗阻,部分病人虽经手术治疗,但胆管炎仍时常发作,其原因及其与肝吸虫感染的因果关系,至今尚不完全清楚.我院自1997年1月至2001年12月采用手术及经十二指肠镜治疗合并肝吸虫感染的胆道疾病125例,初步观察到复发性胆管炎,胆道梗阻的发生与缩窄性Vater乳头炎有直接关系,而缩窄性乳头炎可推断为肝吸虫感染所致,由于技术、设备及肝吸虫流行区域所限,很少见到有关的全面报道.

  • 胆源性胰腺炎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的探讨

    作者:赵玉沛

    急性胰腺炎中常见的是胆源性胰腺炎,占总数的75%左右.其发病机制和处理原则均具有独特性.100年前德国病理学家Opie提出了胆管和胰管共同通道及胆汁向胰管逆流导致胰腺炎的假说.其基本点是胰胆管末端汇合成共同通道,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结石通过Oddi括约肌时造成的粘膜损伤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狭窄和胰、胆管梗阻,胆、胰液逆流,引起胰腺导管内压力增高和胰腺组织的自身消化,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反复发作.

  • 胆道低位梗阻的MRCP影像分析

    作者:任克;孙文阁;徐克;田雨霖;刘永锋

    目的探讨胆道低位梗阻性疾病的MRCP影像特征,分析MRCP在胆道低位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60例胆道低位梗阻病人,以FSE序列行MRCP扫描,以MIP法行3D重建,对影像诊断与手术发现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37例手术治疗,MRCP对胆总管结石、胆总管蛔虫均能明确诊断,对胆管炎性狭窄、胰腺炎可以进行诊断,但有一部分病例可误诊为胆总管占位、胰腺占位,对胰上段胆总管癌诊断较可靠,壶腹癌的MRCP表现为双管扩张征,MRCP对梗阻部位的诊断率可达100%.结论 MRCP不仅能判断胆道低位梗阻的具体部位,而且还可以根据影像特征分析病变性质.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与置T管引流的比较

    作者:王文斯;卢金滨;刘金刚;田忠;王勇;杨福全;赵海鹰;王鹤令

    传统的胆总管探查术(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CBDE)强调放置T管引流,防止术后出现胆漏及胆总管狭窄,已成为胆道外科治疗常规之一.但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放置胆管引流管增加了住院时间和拔除T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增加了患者长期带T管的痛苦,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而胆管一期缝合却因术后胆漏等原因未能得到推广.胆管一期缝合术后引起胆漏的常见原因有:粗针大线缝合,在针眼处渗漏胆汁;胆管内结石未取干净,引起胆管梗阻,胆道内压力升高,缝合口处渗漏胆汁;胆道探查和取石的过程中造成医源性胆管内壁损伤,术后胆管黏膜水肿,胆道内压力升高而出现胆漏.

234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