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螺旋藻加转移因子辅助治疗复治肺结核疗效观察

    作者:何连福;茶剑媛;吴世林

    目的观察螺旋藻加转移因子辅助治疗复治肺结核疗效.方法将192例涂阳复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92例).2组化疗方案相同,治疗组在化疗同时加螺旋藻胶囊3粒口服,3次/d;转移因子3mg,皮下注射,2次/周.结果 9月末痰菌阴转率,治疗组92%,对照组73.9%(P<0.01);X线胸片病灶吸收好转率和空洞闭合率治疗组分别为88%和76%,对照组分别为73.9%和59.8%(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和26%,P<0.01).结论两药联合辅助治疗复治肺结核有效,并可降低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电离子联合干扰素和转移因子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

    作者:韦平

    目的:探讨电离子手术联合干扰素和转移因子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收治尖锐湿疣患者96例,在电离子手术祛除疣体后,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8例.A组采用干扰素局部注射治疗,B组采用干扰素局部注射联合口服转移因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B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电离子手术联合干扰素和转移因子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显著.

  •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半导体激光 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方洁;李静;徐占彬

    目的:探讨氟芬那酸丁酯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对治疗组 76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采用外涂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进行治疗,两周为一疗程,共1~2个疗程.对照组36人口服维生素B1片、维生素B12片及转移因子胶囊并配合半导体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共1~2个疗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愈81.58%;对照组治愈48.15%.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好.

  • 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关系及指导干预的临床研究

    作者:薛萍;尤敏

    目的:研究T淋巴细胞亚群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的关系。方法:测定接受不同治疗方案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值并进行比较。结果:50例带状疱疹患者经转移因子治疗后CD3、CD4、CD4\CD8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率显著降低;21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CD3、CD4、CD4\CD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低下,加用转移因子能有效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 转移因子治疗老年人呼吸道感染

    作者:崔平

    目的观察转移因子(TF)治疗老年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将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月老年人患有呼吸道感染的8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以头孢噻肟纳4 g溶于5%葡萄糖500ml中静滴,每日1次.治疗组再加用TF 2支上臂内侧皮下注射,每周2次,两组均以7d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2.5%(37/40例)和70.0%(28/40例),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疣体埋藏联合转移因子及安达芬软膏治疗扁平疣疗效分析

    作者:张文霞

    目的:评价疣体埋藏联合转移因子及安达芬软膏治疗扁平疣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扁平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转移因子10ml或3mg,2次/日,外用安达芬软膏,2次/日,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疣体埋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疣体埋藏联合转移因子及安达芬软膏治疗扁平疣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

  • 肿瘤转移因子检测对指导结直肠癌术后化疗的价值

    作者:叶渠东;王德虎;余佩武;张超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相关因子与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以指导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50例结直肠癌进行血液CK20mRNA测定,并且对癌组织行免疫组化检测CD44v6和p53.结果:CK 20mRNA阳性表达与癌组织中p53和CD44v6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结论:手术前、后监测血液中的CK20mRNA并结合癌组织中p53和CD44v6的检测,对于预测结直肠癌血行转移和指导术后化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转移因子
  •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1例

    作者:陈文玉

    病历资料患者,女,45岁,因"左足肿胀麻木疼痛2个月"而入院.发病前曾穿减肥靴大量活动后出现双足的肿胀、麻木、疼痛、左足明显,未予重视,渐渐双足底出现皮疹,瘙痒严重,去当地医疗机构求治,诊断为扁平疣,给予激光治疗及局部注射转移因子后,皮疹消失,但肿胀、麻木疼痛增加,后又用龙马治疗仪照射后上述症状更加严重,并经抗炎止痛药治疗后效果不明显,左足局部皮肤局限性发青、肿胀、时有刺痛,烧灼感,左足功能明显受限,将左足放入冷水中后刺痛、烧灼及麻木感不能减轻,轻微的触摸引起长期持久的疼痛,患者因惧怕被子的摩擦不敢脱袜子,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住院治疗.入院查体:T36.8℃,左足背皮肤局限性发青,弥漫性肿胀,左足底有一米粒大激光治疗后的黑色结痂,压痛轻微,轻微的触摸会引起长期持久的疼痛,左足皮温正常,足背动脉波动良好,左足功能严重受限,行走困难,左腓肠肌及股四头肌不同程度萎缩.

  • 止嗽散合转移因子治疗慢性咳嗽临床观察

    作者:宋占杰

    目的 探讨止嗽散联合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慢性咳嗽与西医药常规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别.方法 慢性咳嗽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口服止嗽散联合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药常规方法治疗.7天为1疗程,连用1~2个疗程,两疗程间歇3~5天.判定两组疗效差别.结果 治疗组5 0例,治愈31例(62.00%),显效5例(10.00%),有效12例(24.00%),无效2例(4.00%);对照组50例,治愈20例(40.00%),显效7例(14.00%),有效10例(20.00%),无效15例(30.00%);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愈率有极显著差异(P<0.01);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止嗽散联合转移因子口服液的方法治疗慢性咳嗽,疗效明显优于西医药常规治疗方法.

  • 急性过敏性紫癜免疫功能的改变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调节作用

    作者:贾文翠;张有成;魏阿平;梁桂珍;郭卫平;郜贺荣;张玉芬;张英茹

    目的:观察急性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免疫功能的改变,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探讨中药银浮汤加转移因子对急性HSP患儿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观察组(35例)采用中药银浮汤加转移因子治疗,并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35例)比较。治疗前后进行IgG、IgA、IgM、CD3、CD4、CD8、CD4/CD8比值、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及免疫复合物花环率的检测。同时与40名健康儿童作健康对照,观察治疗前后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急性期)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gA、IgM、CD4、CD4/CD8比值,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均明显升高,而CD8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而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显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结论:急性HSP存在多种免疫功能的改变,中药银浮汤加转移因子治疗,具有明显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是一种副作用少,复发率低,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 强壮灵合剂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作者:王绍洁;崔振泽;黄燕;矫承媛;任乃杰;周力音;孙小迪

    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简称复感)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常见于3~4岁的儿童.据统计,本病发病率约占6岁以下儿童的10%,发病率高,往往反复迁延,严重威胁着广大儿童的身心健康.RRTI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病症,与诸方面原因关系密切,其中免疫功能异常是引起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治疗本病常规使用免疫调节剂,如转移因子、胸腺肽,免疫球蛋白、左旋咪唑等,有一定效果.中医防治本病有丰富的理论和经验,故更有优势.我院研制的强壮灵合剂(玉屏风合剂),在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调节免疫功能方面有较明显的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增殖性脓皮病二例

    作者:宋维旭;赵晓云;魏翠萍;颉玉胜;李慧;刘卉

    例1,女,11岁。因双足红肿、糜烂伴臭味1年于2011年6月7日就诊。患者入院前1年无明显诱因双足十趾指甲相继发黑变色,左足背出现红肿、疼痛,不久右足踇趾红肿、脓疱,伴疼痛、肿胀,就诊当地医院行双足放射线检查、皮肤及骨膜活检术,均未见异常。按甲沟炎、足癣伴感染抗感染治疗数天,未见明显效果。后自行刺破排脓,很快形成溃疡、结痂,痂下见脓性分泌物溢出,伴腥臭味。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史。查体:一般情况可,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专科查体:双足趾甲发黑、增厚,右足踇趾远端破溃、糜烂,骨缺损外露,表面覆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及颗粒状坏死组织,伴恶臭味,压痛明显;左足第二趾红肿明显,左足背部肿胀隆起,双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图1)。实验室检查:血液分析WBC 11.36×109/L,嗜酸粒细胞15.71%,尿液分析、肝、肾功能正常。血清RPR、TPHA、HIV均阴性, PPD试验阴性,皮肤组织病理示:慢性增殖性皮炎。双足正斜位片示:(1)左足第1跖骨骨骺端骨感染;(2)右足第1远节趾骨远端周围软组织感染并骨质吸收(图2)。分泌物真菌涂片:无真菌生长,未找到真菌孢子及菌丝,抗酸染色未发现抗酸杆菌,细菌培养及药敏示:摩根菌阳性,头孢类药物敏感。入院后给予泼尼松片10 mg 3次/d口服,头孢他啶1 g静脉滴注1次/d,丹参注射液活血化淤静滴治疗,转移因子皮下注射调节免疫,局部中药马齿苋、黄柏湿敷,每日过氧化氢冲洗换药,微波照射及派瑞松霜外涂治疗1个月,溃疡面愈合结痂,臭味消失。后转我院骨科行右足踇趾残端整修术,术后予活血、止痛、预防感染等治疗,1周后出院。随访1年余,病情再未复发。

  • 皮肌炎合并重症肌无力一例

    作者:刘暘;徐瑞香

    患者男,23岁,因“右眼上睑皮损1年,四肢无力、上睑下垂、复视1个月”于2013年4月12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右眼上睑出现紫色皮损,无痛、不痒,但常感乏力,休息或睡眠后好转,自以为是劳累或精神紧张所致,未引起患者足够重视。1个月前感冒后四肢无力明显加重,伴肌痛,以双下肢近端为著,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同时出现右眼上睑下垂,复视,休息或睡眠后无明显改善,遂就诊于我院。入院后查体:右眼上睑紫红色斑,大小约1.5 cm×2 cm伴水肿,双上肢近端肌力Ⅳ级,远端肌力Ⅴ级,双下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肌力Ⅳ级,四肢近端肌肉压痛,无肌肉萎缩。辅助检查:红细胞沉降率40 mm/1 h,C反应蛋白35 mg/L,抗核抗体1∶1280(+),斑点型,肌酸激酶1460 U/L,抗骨骼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阳性,多肿瘤标记物检测均为阴性,新斯的明试验阳性,低频重复电刺激动作电位波幅明显递减,肌电图呈肌源性改变,胸腺CT未见异常。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皮肌炎(DM)合并重症肌无力(MG)。给予甲基强的松龙60 mg/d静脉滴注,2周后改为口服甲泼尼龙片40 mg/d,溴吡斯的明60 mg,每日4次,洛索洛芬钠60 mg,每日3次及转移因子20 mg,每日3次等药物治疗,4周后患者肌无力好转,肌痛消失,眼睑下垂恢复,但仍偶有复视发生。

  • 慢性乙型肝炎逆转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武井连;吴国新;陈玉红

    目的观察自制特异性抗乙肝转移因子口服液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19岁~60岁,平均39岁,病程平均5.5 a治疗组应用特异性抗乙肝转移因子口服液10mL/支,1次/d,早晨口服,20 d为一疗程,治疗三个疗程.对照组应用注射猪苓多糖,口服鸡骨草丸,治疗也是三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治疗前后HVBm变化,T细胞亚群变化和临床症状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特异性抗乙肝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三个疗程后,治疗组HBeAg阴转率为50%;HBVDNA阴转率28.57%;说明特异性抗乙肝转移因子口服液是通过免疫调整作用及中和病毒作用而抑制乙肝病毒.在治疗组CD+4/CD+8复常率为64%,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抗乙肝病毒的作用除直接中和病毒外,而主要是免疫调整作用而清除乙肝病毒.特异性抗乙肝转移因子口服液同时具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这与其具有人体必需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对肝脏有营养及保护作用有关.结论特异性抗乙肝转移因子口服液对慢性乙型肝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伐昔洛韦与转移因子治疗生殖器疱疹复发情况分析

    作者:杨毅

    目的 评价伐昔洛韦与转移因子联合治疗生殖器疱疹的复发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的方法,治疗组38例采用伐昔洛韦与转移因子的联合治疗,疗程3个月;对照组36例为伐昔洛韦的单一使用,疗程和用量同治疗组.两组疗程结束后,每3个月复诊1次,共复诊4次.结果 治疗组复发率为13.2%,对照组复发率为58.3%,两组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伐昔洛韦联合转移因子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进行治疗,在控制其复发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在常规的药物应用上不良反应较少,患者的依从性好.

  • NF-κB信号通路与神经系统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正纲;米卫东

    神经系统损伤相关性疾病可导致患者的学习、认知能力受损,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很大影响,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原因有很多,外伤、缺血缺氧、感染、神经退行性病变、麻醉药物损伤等均可引起神经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并影响神经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从而使神经系统的功能受损[2-4]。核转移因子-κB (NF-κB)作为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了神经系统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5-6]。NF-κB 在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均有表达,并与各种原因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密切相关,参与介导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神经保护等过程[7]。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NF-κB及相关信号通路在神经系统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上皮钙黏附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云志中;张军;沙仁高娃

    膀胱移行细胞癌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复杂多变,仅依靠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不能很好地判断膀胱癌的预后.上皮钙黏附素(E-cadher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作为目前研究较多的两种侵袭转移因子,在膀胱癌的发生、复发和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E-cadherin和MMP2进行测定,探讨其与膀胱癌预后的关系.

  • 转移因子对扁平疣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疗效分析

    作者:潘虎;史梅;魏江;马玲娣

    目的 观察转移因子治疗扁平疣患者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扁平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加转移因子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方法 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临床疗效.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崩血T淋巴细胞亚群,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中白介素-10(IL-10)和γ干扰素(INF-γ)的水平,并与20例健康正常人组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76.67%,对照组仅为43.33%(x2=5.63,P<0.05).扁平疣患者与正常人组比较,CD3+、CD4+明显低而CD8+明显高,CD4+/CD8+则明显低(P<0.01);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CD3+、CD4+均明显升高(P<0.05)而CD8+明显降低,CD4+/CD8+则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扁平疣患者与正常人组比较,扁平疣患者IL-10高而INF-γ低(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IL-10降低而INF-γ升高(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扁平疣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转移因子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治疗扁平疣临床疗效较好.

  • 转移因子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

    作者:郑君英

    目的 探讨转移因子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儿科2009年5月-2012年2月收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80例,入选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种球蛋白组90例,转移因子组90例,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退热、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清IgG、IgA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等.结果 丙种球蛋白组和转移因子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2.2%、91.1%;丙种球蛋白组患儿退热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54±1.57)、(7.64±2.63)d;转移因子组患儿退热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25±1.15)、(4.80±1.97)d;转移因子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退热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丙种球蛋白治疗组;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IgG、Ig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转移因子组患儿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丙种球蛋白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种球蛋白组与转移因子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分别出现注射部位肿痛3例、4例,停止注射后均自行缓解;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病例出现.结论 转移因子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近期疗效满意,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提高血清抗体水平,且不良反应较少.

  • 成鼠转移因子对幼鼠脑干胶质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泮长存;阴鲁鑫;汤劼;李德志;武文浩;王宇;历俊华;万虹;张力伟

    目的 探讨转移因子作为免疫增强剂抑制脑干胶质瘤生长的作用.方法 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制备成年Wistar大鼠C6脑干胶质瘤模型.提取胶质瘤模型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制备转移因子.将20只Wistar幼鼠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0h分别予以生理盐水和转移因子溶液灌胃.24h后制备幼鼠C6脑干胶质瘤模型.通过MRI检查鉴定胶质瘤模型并测量两组肿瘤体积,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法分别检测24 h和96 h两组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例.记录两组体征及生存期.结果 幼鼠C6脑干胶质瘤模型制备2周时对照组和实验组肿瘤的平均体积分别为(133.6 ±30.7)mm3和(94.6 ±21.3)mm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对照组和实验组CD4+T细胞比例分别为(10.0±6.5)%和(10.4±5.4)%;CD8+T细胞比例分别为(2.8±1.3)%和(1.9±0.9)%.96 h对照组和实验组CD4+T细胞比例分别为(14.8±1.4)%和(41.3±4.4)%;CD8+T细胞比例分别为(7.5±0.6)%和(24.4±2.8)%.24 h CD4+和CD8+T细胞比例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96 h实验组CD4+和CD8+T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96hCD4+和CD8+T细胞比例均高于24 h(均P<0.05).对照组96 h CD8+T细胞比例高于24 h(P <0.05),24h和96 h的CD4+T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2.8 ±0.6)d和(15.3 ±0.8)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鼠脑干胶质瘤模型的转移因子可以抑制幼鼠模型肿瘤的生长,从而为脑干胶质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361 条记录 1/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