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

临床荟萃杂志

Clinical Focus 림상췌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河北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94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4-583X
  • 国内刊号: 13-106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8-23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荟萃》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北
  • 主编: 李春岩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15例临床及诊治分析

    作者:杨治中;吴秀萍;潘玉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Mallory-Weiss syndrome,MWS)由于剧烈干呕、呕吐、剧烈咳嗽、搬运重物、用力排便、顽固呃逆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力或胃内压力骤然升高,导致贲门处、食管下段黏膜及黏膜下层撕裂并发出血,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一般可以自限止血,但如果累及小动脉可引起严重出血.近年来由于胃镜检查普及以及急诊内镜(24~48小时)的发展.该病在上消化道出血中占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为进一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我院自2006年9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MWS患者15例,通过对这些患者的临床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 老年人群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作者:丁文茂;李岚

    随着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及大动脉病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早期诊断血管病变,积极干预治疗,对提高生存及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动脉硬化检测系统对血管性疾病,尤其是动脉硬化程度可进行有效的评价[1].本研究回顾分析近2年在我院行早期动脉硬化检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磊;潘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1].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使COPD合并真菌感染呈日益增多趋势,成为较为棘手的临床问题[2].如何避免和减少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成为COPD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对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COPD患者6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与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有关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其发生率及COPD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 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作者:李国辉;周军荣

    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各种原因脑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临床分为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本研究所指的SAH是指自发性,约占脑血管病的15%左右.SAH多数情况通过全脑血管造影就能明确其病因.但仍有部分患者首次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阴性,影响病因诊断及治疗.我们对52例首次DSA阴性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SAH的病因学特点及临床处理方法,总结经验教训,现报告如下.

  • 胃食管反流病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

    作者:杨晓燕;张军汉;李海民;乔金彪;迟雪梅;胡西尼格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表现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1],症状加重时影响生活和工作,年龄大者误以为心绞痛而导致焦虑,克拉玛依市地处大西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聚餐、饮酒、脂肪摄入较多,户外活动减少,GERD发病人数较多,研究其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GERD,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 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术治疗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6例临床分析

    作者:岳力强;秦晓敏

    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对86例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本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6例,男70例,女16例,年龄20~65岁,平均(44.0±6.8)岁;临床表现,意识清醒伴头痛、呕吐50例,意识模糊16例,昏迷20例;CT诊断:脑挫裂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60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26例.

  • 不同起搏方式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远期影响

    作者:盛晓东;陆敏;金骁琦;徐伟中;周建龙;范韬;金静;陈志贤;郑冠群;祁平东

    房室顺序起搏(DDD)起搏方式曾被认为是一种“全能”的起搏方式,因为与心室同步(VVI)起搏相比它能保持房室同步,与心房同步(AAI)相比它具有心室起搏和感知功能避免心室停搏.但晚近研究发现由于采用右心室心尖部位起搏,长期随访并未显示其明显优于VVI起搏方式[1-2].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胆红素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作者:陈广胜;徐崇利;张郁青;林涛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归宿,是各种心脏结构性和功能性疾病所导致的病理生理过程不断进展的临床综合征.随着病情程度的进展,CHF患者常有肝功能损害、血生化检查发现胆红素水平升高[1].本研究通过对CHF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心功能状态之间相关性的观察与分析,探讨CHF患者胆红素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 原发性脑出血近期预后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汪立燕;甄志刚;王晋朝;王磊

    原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病死率较高的卒中类型之一,发病率约为每年60~80/10万,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此外,幸存者中仅有约20%在急性期后6个月时恢复生活自理[1].本研究将可能导致脑出血1个月时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脑出血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T波峰—末间期测量的临床意义

    作者:马腾;严激

    目前认为,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增加可通过折返、后除极等机制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电图T波顶点至T波终末的时限即T波峰—末间期(Tpe)可间接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1 2].本研究通过检测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Tpe,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 晚期胆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高宏杰;黑玲巧;张金亮

    胆管癌是指原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至胆总管下端的肝外胆管恶性肿瘤,原发性胆管癌较少见,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3%[1].发病年龄多为50~70岁,但也可见于年轻人.手术治疗是胆管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但是绝大多数肝外胆管癌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对于这部分胆管癌患者,在解除胆道梗阻的前提下,进行局部放射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本研究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5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胆管癌患者,在解除胆道梗阻的基础上进行了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现报告如下.

  • 328例青年结核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侯志丽;王琪;秦超

    目前全球约20亿人感染了结核菌,受感染者中约有10%的人会发病.2000年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结核病目前仍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我国属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患者数在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印度[1].21世纪由于大量外出务工青年进城,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时代审美观的改变等原因,青年人群中肺结核的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现将我科收治的328例青年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关键词: 结核 诊断 治疗
  • 药物联合心理干预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郭明;喻芳;李鸿艳;黄国明;钞雪林;李梦倩;黄佳

    目的 研究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的干预模式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佳干预模式.方法 将102例ADHD患儿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药物干预组及综合干预组,分别应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的方法进行干预,疗程3个月.使用持续注意测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使用不良反应量表评估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共85例患者完成治疗;干预3个月后3组患者持续注意测验及C因子得分较干预前有所改善(P<0.05),干预结束后3个月,3组患者持续注意测验及C因子得分较干预后成绩有所回落(P<0.05);综合干预模式对患者认知功能改善作用优于其他两组(P<0.05),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对认知功能改善作用相当(P>0.05);心理干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其他两组低(P<0.05),药物干预组和综合干预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的干预模式对ADHD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单纯的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安全性较高,是理想的ADHD干预模式.

  • 黏蛋白4和酪氨酸激酶受体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周转转;霍建民

    目的 研究上皮中黏蛋白4( MUC4)和酪氨酸激酶受体(ErbB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检测70例NSCLC(NSCLC组),30例癌旁组织(对照组)标本中MUC4和ErbB2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NSCLC中MUC4和ErbB2高表达率分别为22.9%(16/70)、47.1%(33/70)较癌旁组织均明显升高(P<0.05);MUC4和ErbB2均随NSCLC病理分化程度的降低,高表达率逐渐增高(P<0.05);NSCLC中MUC4和ErbB2临床Ⅲ~Ⅳ期的高表达率高于Ⅰ~Ⅱ期,且MUC4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UC4和ErbB2在伴淋巴结转移的37例NSCLC患者中的高表达率均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明显升高(P<0.05).结论 MUC4表达与NSCLC患者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MUC4和ErbB2基因蛋白的高表达与NSCLC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二者在NSCL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相关性.

  • 938例糖尿病足病变严重程度与糖尿病肾病分期研究

    作者:孙茜;李代清;褚月颉;刘倩;杨蔚;王鹏华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Wagner分级(1~5级)与糖尿病肾病分期(Ⅰ~Ⅴ)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01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在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足病科住院的938例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Wagner分级分为足病较轻组(Wagner 1~2级组)和足病较重组(Wagner 3~5级组),入院时留取24小时尿测量微量白蛋白(MAU).结果 糖尿病足病较重组与足病较轻组相比,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MAU水平明显增高,分别为HbA1c(9.63±2.37)% vs (9.12±2.05)%( P<0.01);MAU[43.85(90.40)] mg/d vs[27.50(59.35)]mg/d( P<0.01);足病较重组患有严重肾病(Ⅳ~Ⅴ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糖尿病足病较轻组(30.8% vs 23.5%,P<0.05).结论 糖尿病足病变严重程度较高者严重肾病发生率较高,MAU水平也较高.

  •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

    作者:韩颖;李来有;史欣;王娇兰;周庆茹;贾亚琼

    目的 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cerebellar fastigial nucle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FNS)在治疗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VD患者随机分为FNS组、奥拉西坦组和尼莫地平组各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FNS组采用电刺激小脑顶核,奥拉西坦组口服奥拉西坦,尼莫地平组口服尼莫地平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 ERP)-P300、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or ultrasonic monitor,TCD)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各组治疗前后的改变:FNS组治疗后MMSE评分明显增高(P<0.01),ADL评分降低(P<0.05),P300潜伏期缩短(P<0.01)、波幅增高(P<0.01).奥拉西坦组治疗后MMSE评分明显增高(P<0.01).TCD显示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的改善显著(包括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颅内段,均P<0.01).其中FNS组及奥拉西坦组治疗后MMSE评分高于尼莫地平组(P<0.05),而此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FNS组治疗后ADL及P300的改善较奥拉西坦组及尼莫地平组更明显(P<0.01),而奥拉西坦组和尼莫地平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NS组及尼莫地平组TCD显示的平均血流速度改善均优于奥拉西坦组(P <0.05或<0.01),其中FNS组MCA、ACA、PCA、VA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的改善较尼莫地平组更显著(P<0.05).结论 FNS、奥拉西坦、尼莫地平均能够对VD产生治疗效果.奥拉西坦能够有效提高VD患者的认知功能;尼莫地平可改善VD患者颅内血流供应;FNS较以上两种药物更能够全面有效地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执行能力及颅内血流供应.

  • 食管鳞状上皮癌变过程中间质纤维母细胞的平滑肌肌动蛋白α和CD34表达及意义

    作者:曾伟伟;吴明利;徐志彬;王小玲;王永军;王士杰

    目的 观察食管鳞状上皮癌变过程中间质纤维母细胞的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aSMA)和CD34表达,探索肿瘤相关纤维母细胞(carcinoma-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酶连接(SP)法检测136例食管病变(正常2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4例、早期癌23例、进展期癌23例)间质组织中纤维母细胞αSMA和CD34的表达.结果 食管鳞状上皮癌变过程中各组的间质纤维母细胞αSMA表达逐渐上升(0%,11.5%,40.9%,65.2%,95.7%);相应的CD34表达逐渐下降(95.0%,80.8%,50.1%,34.8%,0%).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癌组和进展期磷癌组的SMA和CD3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食管鳞状上皮癌变过程中存在CAFs的转化形成,CAFs可能参与食管鳞状上皮的恶性转化及发展,可能是预测食管癌前病变转归的重要指标.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肠病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邓彦东;甄宇治;王金锐;邵云;樊文峰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缺血性肠病中的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78例确诊为缺血性肠病的超声表现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全部经手术病理或组织活检病理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肠炎,超声显示肠壁增厚或肠系膜上动脉狭窄共62例,此直接征象预测缺血性肠炎的阳性率79.5% (62/78);56例显示壁间血流信号消失或很难显示,提示缺血性肠炎的阳性率90.3%(56/62).结论 超声检查廉价、无创、迅速,对缺血性肠病有较高的检出率且定位较明确,可作为本病的影像学首选检查方法.

  • 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李荣富;李欣;吴姗珊;孙涛

    目的 观察胃食管反流病和消化性溃疡患者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肠道菌群变化.方法 选取胃食管反流病及消化性溃疡患者60例(观察组),口服奥美拉唑,20 mg,每日2次,疗程8周;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对照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观察组患者服药前、服药后4周、8周及对照组健康者清晨粪便中大肠杆菌、肠球菌属、双歧杆菌属及乳酸杆菌属数量,并对各目标菌群数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服药前及服药后4周粪便中4种目标菌群无明显变化(P>0.05),服药后8周,粪便中大肠杆菌(4.81±0.77) lonN/g及肠球菌属(5.24±0.63)lonN/g仍无显著变化(P>0.05),但双歧杆菌属(8.82±0.91) lonN/g及乳酸杆菌属(6.99±0.69)lonN/g明显减少(P<0.05).结论 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后可致肠道双歧杆菌属及乳酸杆菌属数量明显下降,使肠道生物屏障受损,增加了肠源性感染风险.

  •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观察

    作者:王岩;唐发宽;张同欣;李红

    目的 比较320排动态容积CT(DV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对56例患者的672个冠状动脉节段进行320排DVCT冠状动脉成像及CAG,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可用于评估的672个冠状动脉节段中,CAG显示病变140个,320排DVCT显示其中132个,320排DVCT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99.2%、96.9%和97.9%.冠状动脉管壁严重钙化是图像质量失实的主要原因.结论 320排DVCT在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且对于病变程度的评估也比较准确,对于预测及早期诊断冠心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尼可地尔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亚楠;王斌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中常见的类型,由于存在临床上的不稳定性,有进展至心肌梗死的危险.因此,及时有效的防治对患者的转归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随访观察采用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并设对照组比较,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虫草菌粉和复方α酮酸联用对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硬化综合征的影响

    作者:孙福云;栗素红;王东海

    近年来,维持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的数量持续增加,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生存质量也有了大幅度改善.人们对维持透析患者并发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硬化(MIA)综合征[1],仍是目前影响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往,国内外对于MIA综合征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终未期肾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营养不良及动脉硬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指标方面[2-3],但对药物治疗MIA综合征的研究鲜见报道.

  • 阿托伐他汀长期干预初发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转归及影响因素

    作者:陈雅静;张彦平;赵英剑

    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基本的病理变化是动脉粥样硬化(AS).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均已证实他汀类药物除有调脂作用外,还具有抗AS作用,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劲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AS的一个表现,超声测定劲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可早期发现AS,已成为判定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的标志,并且其进展程度与速度更能反映和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1].

  •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肠内营养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姜喜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危重症( ICU)患者应用日益广泛,是治疗ICU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肠内营养支持引起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并发症一直困忧临床医师,我们在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ICU患者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辛伐他汀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右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任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及病死率极高[1].COPD时因缺氧及肺血管床减少、肺内皮细胞功能不良、内源性内皮素1 (endothelin-1,ET-1)合成和释放增加,引起肺血管收缩反应增强和血管结构重建,终导致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形成.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可通过干预ET-1作用而发挥调节COPD患者肺血管紧张性的作用[2].研究证明,COPD发展成肺心病的中心环节是低氧性PH,如何有选择性地降低PH是临床上的难题.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还原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 reductases)抑制剂,是临床广泛使用的降低血脂类药物,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3].有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吸烟导致的pH[4].本研究对COPD患者给予辛伐他汀处理,定期随访并检测血浆中ET-1和BNP的水平,为评估预后及探讨新的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 法布里病2例

    作者:杨林;李绍梅;张丽萍

    例1,女,33岁,高血压5年,蛋白尿5个月,自幼有下肢痛.于2010年8月1日人院.无类似病症家族史.血压150/90 mmHg(1 mmHg=0.133 kPa),无特殊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颈、心、肺、腹部及四肢、关节、神经反射均未见异常.血常规正常.尿红细胞7个/μl,24小时尿蛋白定量2.19g.血肌酐88 μmol/L,血尿素氮6.6 mmol/L,白蛋白37 g/L,血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正常,血病毒性肝炎甲、乙、丙型肝炎标志物,自身抗体均阴性;血脂、血糖正常.腹部超声未见异常.X线胸片左心轻度扩大.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轻度扩大,左心室壁轻度增厚.肾病理免疫荧光:可见7个肾小球,IgG(—),IgA(—),IgM(—),C3(—),Clq(—),纤维蛋白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光镜:可见36肾小球,其中17个球性硬化;末硬化小球足细胞弥漫空泡变性、肿胀;1个小球血管袢节段性硬化,局部系膜区可见少量嗜复红蛋白沉积.40%肾小管萎缩,腔内可见少数蛋白管型.相应肾间质纤维化伴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小叶间动脉及弓状动脉内膜轻度不规则增厚.树脂包埋半薄切片甲苯胺兰染色,肾小球足细胞胞质内可见大量嗜甲苯胺兰颗粒.透射电镜:肾小球足细胞胞质内可见大量环形、板层及斑马纹状嗜锇性溶酶体.诊断:法布里病.

  • 肝肺综合征合并哮喘1例

    作者:张明生;王印林;张海生

    患者,男,54岁,主因间断憋气、咳嗽20天于2010年3月30日收入院.入院前20天患者左腓骨骨折后,出现左下肢小腿指凹性水肿,3天后出现间断憋气,伴有咳嗽,咳少许白痰,与体力活动无关,于当地诊所考虑为“支气管炎”,口服左氧氟沙星3天无好转,继之给予头孢呋辛静脉滴注14天,效果不明显,近1天自觉憋气发作频繁,每日3~5次,每次10~20分钟,无明显诱因,咳嗽明显,痰量不多,本院查胸片显示双肺纹理多(图1).查心脏彩色超声示:左心房大(36 mm),肺动脉压34 mmHg(1 mmHg=0.133 kPa),D-二聚体0.4mg/L.

  • 线粒体肌病1例

    作者:陈旭东

    患者,男23岁.因四肢无力半个月于2009年12月20日入院.半个月前,患者患感冒后自觉四肢无力,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可缓解,不能从事日常体力活动,伴四肢肌肉酸痛,自服抗炎药后无好转,为进一步诊治而入院.无发热、心悸及呼吸困难,无晨轻暮重表现,无复视.既往健康.入院查体:意识清楚,语言流行,脑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Ⅲ级,肌张力减弱,腱反射减弱,四肢肌肉触痛,无肌肉萎缩.病理征阴性.人院后查心肌酶谱提示肌酸激酶(CK)升高,肌电图检查呈肌源性损害表现,头MRI未见异常,诊断考虑多发性肌炎,给予激素(具体不详)、B族维生素、预防感染等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入院1周后转上级医院继续诊治,经随访得知上级医院进一步完善肌肉活检可见破碎红纤维、异常线粒体,乳酸、丙酮酸小运动量试验阳性,确诊为线粒体肌病,给予三磷酸腺苷(ATP)、辅酶A,辅酶Q10等药物治疗后好转.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例

    作者:潘梅;赵瑞芳

    患者,男,27岁,主因发现血钙升高1年,间断恶心、呕吐1月余,于2010年1月15 日入院.患者1年前行阑尾切除术时查血钙2.7 mmol/L,未在意.1个月前,突发头晕、恶心、呕吐,伴多尿、夜尿,当时测血压高达180/100 mmHg(1 mmHg=0.133 kPa).血生化检查:丙氨酸转氨酶80 U/L,碱性磷酸酶197 U/L,尿素氮10.9 mmol/L,血肌酐205μtmol/L,血钙4.72 mmol/L,血磷1.43 mmol/L.泌尿系超声:左肾结石.肾脏穿刺病理活检示:急性肾小管坏死.给予激素(醋酸泼尼松40 mg,每H1次,后改为地塞米松6 mg,每日1次)及血液透析治疗.血肌酐波动于204~271 μmol/L,血钙波动于3.5~5.36 mmol/L.5天前,出现腹痛,查血淀粉酶1 063 U/L,尿淀粉酶1 354 U/L,考虑急性胰腺炎,急诊给予禁食、胃肠减压、生长抑素等治疗后,转入内分泌病房.查体:血压160/80 mmHg,心肺未见异常,腹软,右下腹可见长约5 cm手术瘢痕,右肾区有扣击痛,肝脾不大,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5×109/L,血红蛋白105 g/L,尿素氮25.67 mmol/L,血肌酐376 μmol/L,血钾2.8 mmol/L,血钙3.80 mmol/L,血磷0.98 mmol/L,尿钙4.30 mmol/L,尿磷8.37 mmol/L,血淀粉酶440 U/L,尿淀粉酶392 U/L,总蛋白56.9 g/L,白蛋白34.8 g/L,肝功能、血脂、凝血功能正常.腹部超声:肝脾未见异常.胰腺增大,双肾弥漫性病变.

  • 急性胰腺炎合并暴发性心肌炎1例

    作者:练慧斌

    急性胰腺炎合并暴发性心肌炎临床少见,极易误诊,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本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47岁,因“中上腹痛伴呕吐2天,继发畏寒发热5天”于2010年5月18日入院.1周前出现中上腹间断性疼痛,进行性加重,伴恶心、呕吐.外院查血淀粉酶414 U/L,腹部CT示急性胰腺炎,按“胰腺炎”治疗2天后腹痛、呕吐缓解,但出现持续发热,体温高38.8 ℃,遂转我院.查体:体温38℃,脉搏90次/min,血压125/80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清楚,精神萎靡.腹平软,中、左上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余体征检查无异常.复查血淀粉酶11 U/L,腹部超声示胰腺肿大.血白细胞13.8×109/L,中性粒细胞0.85,血钙1.86 μmol/L.入院后主要症状仍为发热,体温高39.3℃,继续胰腺炎相关治疗.入院48小时突然出现心悸、胸闷、气喘、端坐呼吸等症状.血气分析: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21 mmHg,动脉血氧分压(PaO2) 71 mmHg.

  • 新生儿红斑狼疮2例临床分析

    作者:巴爽;郝丽红;郭静

    例1,男,10天,主因皮肤瘀斑10天伴发热2天,于2008年8月15日人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孕38周,剖宫产,羊水Ⅲ度污染,否认胎盘、脐带异常,否认生后窒息史.患儿生后即出现全身瘀斑,呈进行性消退,于入院前2天出现低热,伴有双下肢水肿.生后查血小板(PLT) 19×109/L.外院曾考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激素冲击及白蛋白对症治疗10天.入院时查体:意识清楚,精神稍弱,反应可,呼吸平稳,无发绀,全身见散在陈旧性瘀斑,头面部为著,部分融合,表面见脱屑,前囟平软,口腔黏膜光滑,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啰音,心音有力,心率152次/min,律齐,未闻及心脏杂音,腹软,不胀,肝脏右肋下4 cm 可触及,脾脏左肋下3 cm可触及,质中,边钝,四肢活动自如,肌张力正常,原始反射可引出,双下肢指凹性水肿.

  • 肺栓塞的短期预后

    作者:赵梦华;石建平;要跟东

    肺栓塞(PE)的短期病死率变化范围非常之大,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非大块PE患者病死率<2%至有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病死率可超过95%[1].大部分急性PE患者院内病死率直接与血栓栓塞事件相关.由于PE相关预后具有极大的变异性,因而能够对PE患者预后进行准确定量判断的危险分层工具对初始治疗的强度具有指导作用.例如估计为低危的患者可以早期出院或直接在门诊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而估计为高危的患者则可能从强化监护或溶栓治疗中获益.现将短期预后有关因素综述如下.

  • 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显像在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罗俊敏;张冰毅;朱建峰;宋小龙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上升,以局限性放射性分布缺损、稀疏、浓聚为诊断结节的标准.其结节的发生率40~50岁为14%,>50~80岁为37%,80岁以上为71%[1].甲状腺显像除了能发现临床甲状腺体检不能触及的甲状腺结节外,还能正确判断结节的功能状态,研究发现99 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 Tcm-MIBI)显像,结合结节边界清晰与否和MIBI清除快慢的情况可为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本研究分析了22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99Tcm-MIBI显像资料,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 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布加综合征6例分析

    作者:孙兴旺;袁涛

    布加综合征( 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肝段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狭窄或阻塞所致肝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一种肝后性门静脉高压症[1].本院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确诊6例,现就BCS的表现及MRA对BCS的诊断价值探讨如下.

  • 多期螺旋CT扫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董延鸣;徐伟;石渠

    肝内胆管细胞癌( intrahepatic peripheral cholangiocarcinoma)是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又称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之间,男女比例为1.4∶1,是仅次于原发性肝癌的第二大肝脏恶性肿瘤,胆管癌80%为腺癌,少数为鳞癌[1],临床起病隐匿,螺旋CT多期扫描能较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强化特征及其大小、浸润范围.现收集我院肝内胆管细胞癌20例,结合文献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评估动脉导管未闭中的应用

    作者:凌再升;王恢;张斌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早期不论是外科手术或介入封堵治疗均疗效较佳.其成功治疗的关键就在于术前对动脉导管全面正确的评估.以往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作为一种无创快捷的检查方法在评估心脏大血管病变中已为多数临床医生所认可.近来作为一种新方法的多排螺旋CT在心血管病变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2].国外学者已把多排螺旋CT三维技术应用于新生儿及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中[3 4].本研究旨在利用64排螺旋CT三维技术分析动脉导管的形态、大小及钙化程度,并结合声像学检查,证实其三维技术在评估PDA中的价值.

  • 尿毒症性心肌病超声心动图表现

    作者:封彦凤;殷春霞

    心血管系统病变是尿毒症的常见并发症,是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首位死因.尿毒症心肌病是尿毒症时心肌的压力和容量负荷过重,代谢毒素的毒性作用及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如白蛋白、微量元素)等综合作用所导致的特异性心肌病变[1 2].其诊断及严重程度的评价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尿毒症性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具有特征性表现.本研究收集162例尿毒症患者,对其超声心动图所示心脏结构和心功能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 氯化铜中毒9例救治分析

    作者:王道春;汪加朋

    氯化铜是一种工业化学毒性蓝绿色粉末样物质,其对人体的呼吸道黏膜、眼结膜、鼻及皮肤有直接刺激作用,口服可引起出血性胃炎及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溶血等,重者可导致心律失常,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脑水肿,休克,呼吸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目前临床医师对氯化铜等特种化学物质中毒诊治经验普遍较少,我院2011年2月一次性收治9例氯化铜中毒患者,均治愈出院,现将其救治过程报告如下.

  • 脉冲宽度对除颤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朱宗成;惠杰;邬小玫;盛晓东;周建龙

    脉冲宽度是除颤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目前除颤器的脉冲宽度大部分为10 ms(正、负脉冲各5 ms),但这是否是佳宽度,还有待证实.本研究采用不同脉宽的除颤实验,除颤能量阈值(4 ms+1ms+4 ms)组低于(5 ms+1 ms+5 ms)组,寻找并选择佳的除颤脉冲宽度并采用不同组合,可有效降低除颤能量.初步探讨体外自动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除颤脉冲宽度组合对除颤效果的影响.

  • 单因素实验设计基本方法之一——完全随机设计

    作者:颜红;徐勇勇;赵耐青

    单因素实验设计是指在实验中只有一个研究因素,即研究者只分析一个因素对效应指标的作用,但单因素实验设计并不意味着该实验中只有一个因素与效应指标有关联.单因素实验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如何控制非研究因素(称为混杂因素,confounding factor)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用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可以平衡或减少混杂因素对结果的作用,分层方法也可以控制分层变量的混杂作用.如果在实验设计中仅仅用随机化方法进行分组,则称为完全随机设计;如果在实验设计中用一个非研究因素的变量进行分层,每个层的观察对象数相等,并对每个层进行随机分组,则称为随机区组设计,其目的就是用分层的方法控制分层变量的混杂作用,然后用随机化的方法平衡其他非研究因素的混杂作用;如果在实验设计中用拉丁方的行和列对应两个非研究因素的水平进行特殊的交叉分层,使处理因素的各个水平在这两个分层因素各个水平中均匀分布,再随机确定处理水平与拉丁方的字母对应关系,由此确定分组,因此这种设计可以控制两个非研究因素的混杂作用,并用随机的方法平衡其他非研究因素的混杂作用,这种设计称为拉丁方设计.

临床荟萃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