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

临床荟萃杂志

Clinical Focus 림상췌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河北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94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4-583X
  • 国内刊号: 13-106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8-23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荟萃》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北
  • 主编: 李春岩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吸烟对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

    作者:于欢;徐刚;司捷;张雅中;田金莉;孙雷玲;李玉凯;杨莹;房辉

    近年来,随着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2型糖尿病(T2DM)作为一种身心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并发症的危害也越来越为医生和患者所认识.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并发症常常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所忽略,如T2DM患者伴发的抑郁等心理精神疾病.但实际上,这一问题在T2DM患者中却并不少见,研究发现,T2DM患者伴发抑郁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2倍[1],并且有研究称,在新诊断的T2DM患者中,约有30%的患者在过去的3年中有过抑郁发作史[2].

  • 临床综合干预改善网络成瘾患者症状的对照研究

    作者:任慧敏;岳秉宏;薛乾隆;刘星亮;王慧;陈艳梅

    目的 探讨临床综合干预对网络成瘾患者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 将就诊于我院的126例网络成瘾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1例)与对照组(65例).研究组进行包括个体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在内的综合性心理干预治疗及药物治疗.对照组只进行个体心理治疗,共用时6个月.两组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及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效果.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SAS评分(41.72士3.42)分vs(62.17土6.42)分(P<0.01),SDS评分(38.68±2.54)分vs (65.37±5.38)分(P<0.01).干预后研究组SAS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 临床综合干预治疗比单纯个体心理治疗更有助于戒除网瘾.

  • 乌司他丁对肝移植术后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作者:方明星;刘娜;郭建英;张华伟;李燕;张丽霞;吴春涛;黄庆生;董士民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肝移植术后肺血管通透性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肝移植术后患者36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接受常规性治疗,乌司他丁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乌司他丁(60万U,每日1次,静脉滴注).监测两组患者肺血管通透性:超声肺水B线评分、血管外肺水(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氧合指数(PO2/FiO2)、肺泡与肺动脉氧分压差[PO2(A-a)]及内皮素1(ET-1);脉搏指示性连续性心排量监测(PICCO)血流动力学参数;脱离呼吸机时间以及观察期间液体累计出入量等.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乌司他丁组脱离呼吸机时间明显缩短、超声肺水B线评分、EVLWI、PVPI和PO2(A-a)下降;PO2/FiO2上升(P<0.05).PICCO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移植术后应用乌司他丁有利于改善肺脏血管通透性,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 胃黏膜癌变过程中p53表达变化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作者:贾振军;孟庆来;殷跃文

    目的 探讨p53表达和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Hp)感染在慢性胃炎、胃黏膜异型增生及胃癌中的变化,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其在胃癌发生的可能关系.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免疫组化法检测p53蛋白在胃黏膜慢性炎症(40例)、胃黏膜异型增生(59例)和胃腺癌(68例)组织中的表达.采用亚甲蓝染色检测上述标本中Hp感染.分析P53表达与Hp感染的相关关系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意义.结果 p53在慢性炎症组中偶见个别细胞呈阳性表达(2/40,5.0%),异型增生组和胃腺癌组中p53阳性表达率分别28.8%(17/59)和51.5%(35/68),从慢性炎症组、胃黏膜异型增生到胃腺癌,呈逐渐增高趋势;Hp在慢性炎症组中的检出率为32.5%(13/40),在异型增生组和胃腺癌组中检出率分别为72.9%(43/59)和58.8%(40/68),均明显高于慢性炎症组(P<0.05).在异型增生组和胃腺癌组,p53阳性表达率在Hp感染阳性组明显高于Hp阴性组,p53阳性表达与Hp感染均呈正相关(r=0.304、0.383,均P<0.05).结论 胃黏膜异型增生和胃腺癌组织p53表达与Hp感染密切相关,p53和Hp在胃腺癌的发生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压力导丝在冠心病弥漫性长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旭东;路雯;李明哲;吴强;王临光;黄宜杰

    目的 探讨压力导丝测定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在冠心病弥漫性长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7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存在弥漫性长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对照组35例(40处病变),依术者临床经验选择常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药物治疗;观察组37例(43处病变),通过压力导丝回撤技术测定FFR,观察FFR曲线是否存在明显压力“跳跃”,对出现“跳跃”处的病变行介入治疗,对未见明显“跳跃”的病变行药物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植入药物支架33个,观察组植入药物支架19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观察期中,观察组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FR指导下PCI治疗冠心病弥漫性病变安全有效,减少了支架植入数量,且具有良好的预后.

  • 心脏黏液瘤并发卒中12例分析

    作者:霍本良;蒋杞英;李月娟;时雅辉;赵建华

    目的 探讨心脏黏液瘤并发脑栓塞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12例心脏黏液瘤并发脑栓塞病例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及影像学特点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3例,女9例;年龄11~59岁,中位年龄29.1岁.左心房黏液瘤10例,右心房黏液瘤1例,左心房黏液瘤1例.黏液瘤伴出血3例.右侧肢体瘫痪7例,其中伴失语3例;左侧肢体瘫痪2例;眩晕伴心慌、胸闷2例;双眼视野缺损1例.黏液瘤蒂附着于卵圆窝处7例,房间隔3例,二尖瓣处2例.MRI显示均为多发脑栓塞,左侧大脑半球梗死7例,右侧大脑半球梗死2例,双侧大脑半球梗死1例,小脑和脑干梗死2例.前循环脑梗死10例,后循环脑梗死2例.结论 心脏黏液瘤为常见的心脏良性肿瘤,左心房黏液瘤常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年女性多见,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脑栓塞为其常见并发症,是青年卒中的重要原因.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脂水平分析

    作者:耿学丽;武英伟;陈向华;宗春光;肖丽君;宋鸿儒

    目的 通过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脂蛋白(a) [lipoproteins,LP(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及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水平变化,探讨RA患者是否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风险人群.方法 研究对象共92例,其中病例组60例,健康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循环酶法检测HCY;免疫比浊法检测LP(a);免疫抑制直接法检测HDL-C及LDL-C的水平;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cytometric bread array,CBA)检测IL-17和IL-6的水平.结果 病例组血清中HCY、IL-17、IL-6、LDL-C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清HDL-C的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病例组LP(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男性RA患者LP(a)的水平高于女性(P<0.05).结论 RA患者的炎症反应对脂质代谢有一定的干扰作用,RA患者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感人群,提示临床在治疗RA的同时,也应考虑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作者:陈璐;王龙;华飞;项守奎;徐茵;蒋晓红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与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360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和149例健康对照者(NC组),2型糖尿病患者中不伴视网膜病变(NDR组)190例、伴视网膜病变(DR组)170例,检测各组腰臀比、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 c)、Cys C等指标,分析Cys C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组FBG、TC、TG、LDL-C、HbA1 c、Cys C高于NC组(P<0.05);DR组血清Cys C水平明显高于NDR组(P<0.05);同时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 表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除了与年龄和糖尿病病程等呈正相关外,还与血清Cys C水平呈正相关(β=0.791,P<0.05).结论 高血清胱抑素C水平是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 低分子量肝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作者:闫秀纵;邵东风;杨丽媛

    目的 研究低分子量肝素(LMWH)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 28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40)给予乌司他丁及常规治疗;观察组(n=140)除乌司他丁及常规治疗外同时使用LMWH治疗,疗程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参数、实验室检验指标以及CT胰腺炎坏死分值(CT score ofpancreatic necrosis,CTSPN) (Balthazar CT)变化.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参数以及CTSP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指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改善(P <0.05或<0.01),观察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分值、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或<0.01).观察组CTSPN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任何血液并发症发生.结论 LMWH联合乌司他丁能够增强传统治疗方式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能够显著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

  • 组合检测指标在手足口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黄伟;李芹;官升灿;刘路;周文

    目的 探讨组合检测指标在早期诊断手足口病(HFMD)中的临床价值及其有效性.方法 选取手足口病患者100例,其中重症组、轻症组各50例,另设对照组30例,检测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NEUT#、NEU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血糖(GLU)、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病毒核酸类型等指标,观察上述指标在重症组、轻症组、对照组的变化.结果 重症组、轻症组IL-6、PCT、WBC、NEUT#、ALT、AS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重症组与轻症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组hs-CRP显著高于重症组和对照组(P<0.01),而重症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轻症组、对照组之间NEUT%、GLU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病毒71型(EV71)在重症组中占58.0%,轻症组占4.0%,其他通用型肠道病毒(包括CoxA16)在重、轻症组分别占42.0%、96.0%,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HFMD重症组、轻症组在上述组合检测指标中大多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但与病情无明显关系;病情重反而hs-CRP水平较低;EV71仍是重症HFMD的主要病毒类型.

  • 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作者:李迎伟;沈元元;李萨萨;王会平;张翠;秦慧;翟志敏

    目的 总结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3例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诊疗体会.方法 3例患者均至少行两个疗程地西他滨治疗,每周1次,每次15 mg/m2,静脉滴注3小时,1个疗程为3次.患者1为MDS-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病态造血(MDS-RCMD),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评分为中危-1,单用地西他滨治疗,患者2、3均为MD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2型(MDS-RAEB2),IPSS评分为中危-2,应用地西他滨同时联合高三尖衫酯碱+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AG)方案治疗,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1血液学明显改善,患者2骨髓完全缓解,患者3完全缓解.患者1和2并发感染,其他不良反应未发生.结论 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方案可以有效地治疗老年MDS,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感染,耐受性好.

  • 德令哈市成人麻疹发病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李辉兰

    目的 探讨德令哈市成人麻疹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为该地区成人麻疹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 ,收集德令哈市50例成人麻疹病例和100例健康对照人群为研究对象,面对面询问收集该人群的人口特征学、生活行为史、麻疹疫苗免疫史等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方法 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已婚、流动人口、集体宿舍居住、经常熬夜和有麻疹患者接触史是麻疹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359、5.356、6.295、5.261和13.583,95% CI分别为1.776~16.053、1.879~15.265、1.809~21.903、1.152~24.028、1.868~98.774),接种麻疹疫苗是麻疹发病的保护因素(OR =0.103,95% CI =0.030~0.357),且随着接种次数的增多,保护效应逐渐增强(接种1次:OR=0.285,95% CI =0.100~0.807;接种2次及以上:OR =0.025,95% CI =0.002~0.288).结论 流动人口、集体宿舍居住、经常熬夜和有麻疹患者接触史等特征人群可能是成人麻疹发病的高危因素,而接种麻疹疫苗是麻疹发病的保护因素,增加疫苗接种针次,有助于降低麻疹发病危险.

  • 以肝功能异常为首发症状就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5例分析

    作者:高原;孟庆华;刘海霞;朱跃科

    目的 了解以肝功能异常作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及如何避免误诊.方法 选取我院以肝功能异常为首发症状住院的SLE患者15例,对每位患者进行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并检测每位患者的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自身抗体谱及超声检查等.结果 以肝功能异常为首发症状的SLE易被误诊,本研究入选的15例患者中只有7例(46.6%)在肝功能异常出现1周内确诊SLE,有8例(53.3%)患者就诊2周至4月后才确诊,其中长1例患者肝损伤出现8年后方确诊其肝损伤为SLE所致.结论 SLE导致肝损伤并不少见,故需对此类患者加以鉴别.

  •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下斑点追踪与组织多普勒技术检测存活心肌的临床价值

    作者:巩雷;刁军;李勇;郝骥;冯建启;彭城;祁春梅

    目的 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STE)与组织多普勒技术(TDI)分别联合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检测存活心肌的临床价值.方法 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50%)冠心病患者37例,在血运重建之前进行联合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SE)的STE与TDI检查,分析计算室壁运动异常节段(RWMA)的静息及DSE后纵向应变率(LSR)和收缩期峰值速度(PSV).血运重建后1、3、6个月分别复查超声心动图,室壁运动改善为判定存活心肌的金标准,分析STE与TDI检测存活心肌的价值.结果 检查RWMA214个,金标准检测119个节段为存活心肌,95个节段为非存活心肌.存活心肌与非存活心肌的LSR和PSV在静息状态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心肌组的LSR和PSV在DSE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存活心肌组的LSR和PSV在DSE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定以△LSR(%)≥7.14%为截断点,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度88.2%,特异度80.0%;以△PSV(%)≥8.04%为截断点,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度74.8%,特异度83.2%.联合运用LSR和PSV两项指标,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提高至89.8%、88.7%.结论 STE与TDI联合DSE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有明显提高,适宜在临床推广使用.

  • 脂肪栓塞综合征危重患者6例救治分析

    作者:姚小英;皮白雉;徐网兰;祁建彬;宣娟娟;姚钧

    目的 分析脂肪栓塞综合征(FES)危重患者发病的临床特点,探讨FES危重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救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6例FES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临床表现、诊疗过程及预后等.结果 6例患者均有外伤史,有股骨骨折;均存在呼吸衰竭;诊断成立后立即予糖皮质激素、乌司他丁、白蛋白、右旋糖酐及呼吸机支持治疗,病情明显缓解,后期予高压氧治疗,康复出院无后遗症.结论 FES危重患者临床较少见,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各科临床医师应有足够的认识,及时诊断,使患者早期得到有效救治.

  • 256层螺旋CT对大动脉转位房室连接区结构异常的影像学观察

    作者:颜立群;刘永;侯亚平;汪国石;康建丽;王文燕;韩娟;黄渤源;穆晓丹

    目的 利用256层螺旋CT对先天性心脏病大动脉转位房室连接区结构异常进行影像分析,归纳总结其影像学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6例确诊的大动脉转位病例的临床及256层螺旋CT影像资料,通过CT后处理方法 分析患者房室连接区异常的影像学特点及相关联系.结果 256层螺旋CT对于本组病例的房室连接区结构异常及合并的多种复杂畸形均有良好显示,与心脏超声比较,256层螺旋CT对大动脉转位合并畸形诊断精确性更高.结论 256层螺旋CT能够显示大动脉转位房室连接区的解剖学异常及合并的相关畸形,对其诊断具有极高的精确性.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院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分析

    作者:汪雁博;谷新顺;郝国贞;李伟;邢坤;耿巍;傅向华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m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院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两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STEMI连续病例.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住院期间药物治疗和再灌注治疗情况.对所有入选病例在入院后24小时内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心脏各腔室大小,评价心室功能.记录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动脉高压与STEMI患者院内MACE发生的相关性.过去两年累计入选STEMI患者227例.根据超声心动图估测肺动脉压力,将入选患者分为肺动脉压力正常组(肺动脉压力<40 mmHg,1 mmHg=0.133 kPa,n=189例)和肺动脉高压组(肺动脉压力≥40 mmHg,n=38例).结果 与肺动脉压力正常组比较,肺动脉高压组年龄较大(62.8±10.5)岁vs(68.4±11.9)岁(P<0.01),男性比例较少(85.7%vs 71.1%)(P<0.05),吸烟者较多(41.8% vs 60.5%)(P <0.05).两组在梗死部位、入院时Killip分级水平、GRACE评分和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方面,肺动脉高压组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的比例高于肺动脉压力正常组(32.3% vs 50.0%)(P<0.05).与肺动脉压力正常组比较,肺动脉高压组射血分数较低(57.5%±6.3% vs 52.1%±5.4%)(P<0.01),室壁运动积分指数较高(1.45±0.22 vs1.83士0.34)(P<0.01),舒张期E/e'比例较高(11士1.3 vs 16士2.4)(P<0.01),三尖瓣反流速度较快(1.4士0.28m/s vs 2.9±0.37 m/s)(P<0.01).肺动脉高压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的比例较高(7.9%vs 21.1%)(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 提示,住院期间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主要包括STEMI合并肺动脉高压(OR=66.64,95%CI=5.078~15.713,P<0.01)、CK-MB峰值水平较高(OR=0.795,95%CI =-0.043~0.020,P<0.01)以及脑钠素水平较高(OR=0.958,95%CI=0.106~0.177,P<0.05).结论 合并肺动脉高压的STEMI患者院内MACE的发生率升高.

  • 中心医院指导下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社区管理模式效果探讨

    作者:李巨元;周有华;谢华健

    目的 分析中心医院指导下的社区管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3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两组,A组为在中心医院指导下的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B组为常规社区医疗模式,比较两组心理健康水平、临床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3个月后,A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或<0.01);6个月后,A组临床症状和体征、健康教育效果、治疗依从度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B组(P<0.01).结论 中心医院指导下的社区管理模式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社区治疗和康复有积极作用,不仅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还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健康教育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守娟;王丽;吴蓓;朱丽;段萌;陈竹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2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给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共治疗40例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肾功能、凝血、血常规、电解质、血浆氨、内毒素变化及不良反应,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总胆汁酸(TBA)显著下降,胆碱酯酶(CHE)上升,凝血酶原时间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升高,血浆氨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毒素治疗前后均呈阴性,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肾功能、电解质均无明显变化,40例次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中38例次顺利完成治疗,1例次因管路内凝血提前终止治疗,1例次出现血压下降,经对症处理后继续完成治疗.结论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 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多症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白丽杰;李鸿斌;徐晓艳

    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MRH)是一种罕见的组织细胞增殖性疾病,为广泛的丘疹结节性皮疹和破坏性关节炎为特征的多系统性病变[1].与潜在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相关性.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1 病例摘要患者,女,55岁.主因“皮疹18个月,发热、乏力、关节肌肉疼痛1年”于2014年11月10日入院.

  • 平山病伴脊髓病变1例

    作者:王纯玲;杜霈;王建茹

    患者,男,27岁,主因左手无力伴肌萎缩10个月,右手萎缩2个月于2014年8月18日入院.1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手无力,表现为手指灵活动作差,伸直不能,伴肌肉萎缩以大小鱼际明显,遂来我院门诊就诊.查肌电图示,左尺神经不全受损,以运动纤维受损为著,主要部位在肘关节处.颈椎MRI检查报告:颈5~6椎体水平脊髓内异常信号,不除外脊髓炎性改变,做强化颈椎MRI未见强化病灶.

  • 心源性脑栓塞静脉溶栓致脑出血转换1例并文献分析

    作者:朱海暴;张艳利

    患者,男,74岁,主因言语障碍2小时于2014年5月24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小时安静状态下出现言语障碍,表现为言语理解力下降,言语表达存在语法结构混乱和找词困难,不能与他人进行正常的言语交流,患者无肢体无力,无吞咽困难,无意识障碍,无头痛和头晕,无肢体抽搐,无大便和小便失禁,进入卒中绿色通道;头颅CT检查示:双侧放射冠区腔隙脑梗死(图1).

  • 胆红素脑病听觉受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作者:张莹;艾雪梅;梁庆红;张琳

    胆红素脑病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严重并发症,可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性损害,留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听神经传导通路是中枢神经系统对胆红素敏感部位之一,听觉受损常出现在神经系统受损之前,并且当存在早产、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溶血、胆红素/白蛋白比值(B/A)比值升高、酸中毒等因素时,更易发生听觉受损,因此早期进行听觉功能检测能及时发现胆红素对新生儿的神经毒性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策略可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 甲状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1例

    作者:刘海生;耿雪荞;高玉环;刘丽宏

    1 病例摘要患者,男,64岁,2013年7月13日无意中发现甲状腺肿物,遂就诊于省会某医院,并于2013年7月17日行甲状腺肿物部分切除活检.术后病理送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会诊显示:非霍奇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MALT)淋巴瘤.镜下所见:甲状腺结构破坏,较多淋巴细胞弥漫浸润,细胞中等大小,核圆形,胞浆中等淡染,部分呈单核样细胞外观,可见淋巴上皮病变,部分滤泡内可见单核样淋巴细胞浸润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20弥漫阳性、CD3散在阳性、细胞角蛋白(CK)上皮阳性、CD21见滤泡树突状细胞(FDC)网、Ki67约10%~20%阳性.

  • 《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

    作者:《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修订委员会

    ①定期测量血压,将人群中未知的高血压检测出来,提高人群高血压知晓率.②规范测量血压,推荐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合格的上臂式自动(电子)血压计.③因地制宜检查、评估高血压患者的总体心血管风险,根据总危险决定治疗时机和措施.④中国是脑卒中高发区,明确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标是预防脑卒中.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⑤长期坚持生活方式改善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限盐、限酒、减轻体质量有利于高血压的控制.⑥五大类降压药[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治疗的选择,根据药物的强适应证选择使用.⑦对2级或2级以上高血压或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Hg的高危患者,可起始用小剂量联合治疗或复方制剂.⑧一般高血压治疗的血压目标是小于140/90 mmHg.⑨血压达标的主要措施:尽量使用长效药;尽量使用联合治疗或复方制剂;加强患者教育和随访管理;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加量或加另一种药).⑩随访中根据血压是否达标决定随访频率:血压达标者3个月随访1次,未达标者2~4周随访1次.(⑾)强调患者自我管理,积极推荐患者进行家庭血压测量.(⑿)对公众、高血压易患人群进行健康教育,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防治教育,改善降压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 高血压 指南
  • 《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要点解读

    作者:隋辉;王文

    基层是防治高血压的主战场,基层医生是高血压防治的主力军.《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对指导基层医生的临床实践,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修订版指南注重指南的可操作性、适用性,强调降压达标,简化了操作流程以提高管理效率.以指南为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第2届“燎原计划”将推动高血压防治政策在基层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 高血压 指南
  •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

    作者:宋宁;段林;贺文舒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一组异质性疾病的总和,主要病理特征为弥漫性肺泡炎和(或)间质纤维化,也称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是ILD的一种,病因不明,以成年人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多见,进行性呼吸困难伴刺激性干咳是其主要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类型为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IP),肺功能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不同程度的弥散功能障碍.随着病情持续发展,纤维化会进行性加重,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人类对IPF的深入研究亟待加强.

临床荟萃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