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疗效

    作者:王琴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3例老年COPD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呼吸功能、运动、营养、心理等康复护理,并在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进行肺功能测定.结果: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后,患者干预前、后6 m in步行试验及肺功能监测指标比较结果显示,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P<0.01).结论:综合康复护理措施能有效改善老年COPD患者肺功能,延缓病情进展.

  • 80例结核性脓胸患者胸膜剥脱术术后肺功能变化的研究

    作者:吴进超;高欣悦;王丽

    目的探讨胸膜剥脱术术后结核性脓胸患者肺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0-2016年期间我院收治的符合手术指征的80例结核性脓胸患者施行胸膜剥脱术,本组80例患者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17~54岁,平均年龄(30.20±5.60)岁.全脓胸13例,占16.3%;局限性脓胸67例,占83.7%.患者手术前病程3~30个月,术前均经内科给予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4~28个月,平均(7.60±4.60)个月;均曾行4~12次胸腔穿刺抽液,平均(6.00±4.20)次;其中53例患者曾接受过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测定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的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大呼气峰流速(PEF)和大通气量(MVV)等,了解肺功能的变化.肺功能测定结果均按"测定值/正常预计值×100%"表示,所获得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8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术前、术后6个月肺功能监测指标FVC [分别为(70.60±10.12) %、(89.40±9.47) %]、FEV1 [分别为(68.00±9.23) %、(83.97±8.56) %]、PEF [分别为(67.20±11.04) %、(78.20±8.85) %]、MVV [分别为(60.60±15.63) %、(81.50±15.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85、-7.812、-3.965、-4.975,P值均<0.05),术后6个月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胸膜剥脱术可有效改善结核性脓胸患者的肺功能,对于有手术指征的单纯结核性脓胸患者,手术仍是有意义的治疗方式.

  • 肺结核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含量检测及其与呼吸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叶远飞

    目的 研究肺结核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含量及其与呼吸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肺结核患者纳入研究的观察组,将同期在我院体检的90名健康者纳入研究的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IL-2的含量,同时评价呼吸功能指标大呼气流速、呼气一秒率、呼吸困难评分、6 min步行距离、步行后心率及呼吸频率.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血清中IL-2含量分别为(185.8±29.5) pg/ml和(45.3±6.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92、P<0.05).观察组大呼气流速(54.81±7.34)ml/s、呼气一秒率(51.36±5.58)%、呼吸困难评分(3.23±0.41)分、6 min步行距离(318.46±35.23)m均低于对照组(74.23±9.26) ml/s、(57.85±6.32)%、(4.68±0.53)分、(424.27±49.35)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83、4.894、5.896、6.905,P值均<0.05);观察组步行后心率(103.31±13.95)次/min及步行后呼吸频率分别为(32.66±4.21)次/min,均高于对照组(89.48±9.59)次/min、(23.45±2.94)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985、6.475、P值均<0.05)(2)IL-2含量与大呼气流速、呼气一秒率、呼吸困难评分、6 min步行距离呈负相关,与步行后心率及呼吸频率呈正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1.768、-1.650、-2.112、-1.932、2.342、1.904,P值均<0.05.结论 肺结核患者血清中IL-2含量显著升高,且与呼吸功能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患者呼吸功能的客观指标.

  • 肺功能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何晓蕾

    目的:评价肺功能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断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方法:选取收治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70%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再根据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进行分级.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情况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漏诊率和患病率.结果:140例患者,临床诊断42例,其中进行肺功能检测12例.所有患者再经过肺功能检测后确诊人数为72例,漏诊人数为29例.结论:COPD患病率高,但住院的COPD病人有漏诊现象.肺功能检查对提高COPD诊断和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必要成为住院病人的常规检查,尤其对呼吸科病惠.

  • 结合肺功能监测开展戒烟教育的效果观察

    作者:何喜子;郑湘毅;黎俊勇

    目的 探讨结合肺功能检查进行的健康教育方式对吸烟的环卫工人戒烟行为的效果.方法 选取广州市番禺区吸烟环卫工人69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常规戒烟组35例,肺功能组34例.对常规戒烟组进行健康教育,肺功能组根据肺功能检查情况分为肺功能正常组(19例)和肺功能异常组(15例),结合肺功能图表进行健康教育.常规戒烟组及肺功能正常组和异常组分别于干预后2、6个月随访,比较成功戒烟率、复吸率等指标.结果 干预2个月和6个月时的戒烟率,常规戒烟组[10(29%),4(11%)]均低于肺功能正常组[7(37%),3(1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戒烟组均低于肺功能异常组[11(73%),1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功能正常组均低于肺功能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个月复吸率,常规戒烟组[6(17%)]和肺功能正常组[4(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功能正常组与肺功能异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合肺功能检查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能促使肺功能异常的吸烟者成功戒烟.

  • 宁波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和诊治情况调查

    作者:孙士芳;胡征;曹超;叶勉之;丁群力;马红映;张筠;许素玲;陈志华;邓在春

    目的 探讨宁波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病率及诊治情况.方法 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宁波11个县区中随机抽取7个县区,从该7个县区中随机抽取8个生活小区和3个自然村中年龄≥40岁自愿接受调查的5865人进行调查.通过肺功能筛查、呼吸道症状和诊治情况问卷调查,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来分析该地区COPD的患病情况和诊治现状,探讨加强宁波地区COPD早期防治的重要意义.完成合格问卷调查及肺功能检测者5674人,符合纳入标准者5674人.其中,男性3044人(53.6%),平均年龄(55.7±11.4)岁.女性2630人(46.4%),平均年龄(55.3±10.7)岁.结果 符合COPD诊断者为473例,总体患病率为8.3%(473/5674),既往从未诊断的有354人,漏诊者占检出COPD患者的74.8%(354/473),主要分布在Ⅰ期和Ⅱ期,这两期共漏诊COPD患者245例,占漏诊患者的69.2%(245/354).COPD总数组和不同性别组(Ⅰ期+Ⅱ期)和(Ⅲ期+Ⅳ期)的漏诊与诊断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73例COPD患者中仅119例(诊断率为25.2%)曾经诊断为"气管炎",仅48例(占诊断患者的41.2%)用药,13例(占诊断患者的10.9%)规律使用药物.结论 宁波地区40岁以上居民COPD的总体患病率高,诊断率低,(Ⅰ期+Ⅱ期)漏诊率明显增加,正规治疗者少,其诊断和治疗现状远不能令人满意,应加强COPD的管理,以改善患者预后,减轻家庭、社会负担.

  • 武汉市秋冬季空气颗粒物暴露对大学生肺功能的短期影响

    作者:李娇元;马露;刘历志;周杰;何明泉;岛正之;田村宪治

    目的 研究武汉市秋冬季室内外颗粒物暴露对大学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小样本追踪研究的方法,于2009年10月29日-11月11日(秋季)和2009年12月23日-2010年1月5日(冬季),共测试28 d.通过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武汉市某大学37名19~ 21岁在校大学生,排除呼吸系统疾患及有吸烟史的调查对象,测定其早晚大呼气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并且监测室内外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粒径≤2.5μm的颗粒物,PM2.5)浓度变化.运用广义估计方程构建统计模型,定量评价了颗粒物暴露对大学生肺功能的影响.结果 秋季室内、室外PM2.5日均浓度分别为(91.3 ±43.7)和(104.2 ±49.4) μg/m3 冬季室内、室外PM2.5日均浓度分别为(110.6±42.3)和(143.5 ±51.2) μg/m3.单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冬季室外当天PM2.5的浓度每升高10 μg/m3,晚间调查对象的PEF改变为-1.27 L/min(95% CI:-2.52 ~-0.02 L/min),滞后2d后,冬季室外PM2.5浓度每上升10μg/m3,早晨调查对象PEF改变为-1.82 L/min(95% CI:-3.53~-0.11 L/min).分别引入气态污染物NO2和SO2,构建双污染物模型,在控制了SO2的影响后,冬季室外PM2.5浓度每上升10 μg/m3.滞后2d后,调查对象早晨PEF下降1.81 L/min (95% CI:-3.51 ~-0.11 L/min,P=0.037).未发现秋季颗粒物的暴露对大学生PEF产生影响.结论 冬季室外高浓度的PM2.5暴露可导致大学生PEF下降,而秋季的影响并不明确.

  • 冬季颗粒物暴露对大学生1s大呼气量及呼吸道症状的急性影响

    作者:张云权;马露;朱耀辉;龙璇;李锐;王素青;田村宪治;岛正之

    目的:研究冬季室内外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短期暴露对大学生呼吸道症状以及1 s大呼气量(FEV1)的影响。方法整群选取武汉市某大学2年级37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固定群组追踪研究的方法,于2009年12月23日—2010年1月5日连续14 d,测定其早晚FEV1,并记录每日是否出现咳嗽、咳痰、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状,同时监测室内外PM2.5、PM10浓度和温湿度变化。构建广义估计方程(GEE)模型定量评价颗粒物暴露对学生呼吸道症状以及FEV1的影响。结果调查期间室内、外PM2.5日均浓度分别为(110.6±42.3)、(143.5±51.2)μg/m3,PM10日均浓度分别为(148.2±43.2)、(239.1±71.3)μg/m3。研究未发现当日(lag 0 d)室外PM2.5的暴露对晚上FEV1有急性影响,室外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其滞后1 d(lag 1 d)、滞后0~1 d(lag 0~1 d)、滞后0~2 d(lag 0~2 d)的FEV1分别改变-0.28%(95%CI:-0.52%~-0.03%)、-0.45%(95%CI:-0.81%~-0.08%)和-0.63%(95%CI:-1.15%~-0.11%)。在出现的咳嗽、咳痰和流鼻涕等症状中,咳痰的发生风险随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升高而增加,其中,室内、室外当日PM2.5浓度升高10μg/m3,咳痰症状发生的风险分别增加为1.18(95%CI:1.02~1.36)、1.08(95%CI:0.97~1.19)。并且,随着室内外PM2.5、PM10滞后时间和累积时间的增加,发生咳痰症状的风险均呈上升趋势。结论武汉市冬季颗粒物的短期暴露对大学生呼吸道症状和FEV1存在急性影响,并伴随滞后和累积的天数增加其影响呈现加重趋势。

  • 针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症状与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文彭;Е.В.Владимирский;А. В. Туев;В.Л.Кучерский;Е.В.Семеиных;Е.Γ.Паршакова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104例慢性持续期、缓解期哮喘患者,采用分层随机对照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应用抗哮喘药物的同时,取曲池、列缺、鱼际、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针刺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对照组单独应用抗哮喘药物,观察治疗前后哮喘患者临床症状与肺功能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哮喘症状评分值降低,肺部哮鸣音减少,病情严重程度及分级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同时,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用力呼气流速(FEF)各阶段[FEF25%~75%(%PRED)、FEF75%~85%]、大呼气流量50%与75%占预计值百分数[FEF50%(%PRED)、FEF75%(%PRED)]等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P<0.01,P<0.001).6个月后远期观察结果表明,哮喘急性发作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针刺治疗组50%患者减少抗哮喘药物剂量1/3~1/4.结论:针刺治疗可显著改善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肺功能,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

  • 肺俞募配穴对肺功能的协同或拮抗作用的观察

    作者:孔素平;单秋华;董安梅

    目的:观察肺俞募配穴应用是否确实具有比单用俞穴或募穴更好的协同作用,亦或是具有拮抗作用.方法:观察30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自身对照,分3次分别观察针刺肺俞、中府、肺俞配中府3个穴组对肺功能的影响.结果:肺俞穴配中府穴组对肺功能的改善明显,肺俞穴组次之,而中府穴组针刺前后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肺俞募配穴确实具有协同作用.

  • 针刺肺俞穴及非经非穴点对肺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

    作者:赵宁侠;郭瑞林;任秦有;季宝琴;李健

    目的:探讨针刺肺俞穴及非经非穴点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健康男性学员80名,年龄20~22岁之间,随机分为两组,应用美制2120肺功能仪分别于针刺前10 min及针刺后10 min测试FVC、FEV1.0、FEV1.0%、MMF、PEFR、V75、V50、V25.结果:针刺肺俞穴后FVC明显增高(P<0.05),针刺非经非穴点后,各项指标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肺俞穴可提高健康人的FVC,而针刺非经非穴点则无此作用.

  • 针刺"清喘穴"即刻止喘多中心对照研究

    作者:蔡志红;董宇翔;刘放;潘颖萍;高阳;高波;王伟;潘志伟;常凤芹;朴香玉;张秀娟;韩春霞

    目的:验证针刺"清喘穴"治疗支气管哮喘即刻止喘疗效.方法:对20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临床比较观察,分为试验组100例,针刺"清喘穴";对照组100例,针刺定喘穴.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2.0%,针刺后即刻止喘起效时间在42~60秒以内;对照组总有效率81.0%,针刺后即刻止喘起效时间均在114~126秒,与试验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P<0.001).结论:针刺"清喘穴"能显著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喘息症状,即刻止喘的起效时间快,具有良好的止喘效果.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下降与膈肌功能变化的相关性

    作者:秦茵茵;刘鹢倩;张德华;林心情;贺白婷;吴国锋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下降与膈肌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12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门诊的稳定期COPD患者18例为COPD组,以同期无心肺疾病、年龄与COPD组匹配的门诊患者18例作为对照.进行常规肺功能测定,使用多导食道电极导管记录静息状态、大用力吸气时的食道压、胃内压、膈肌肌电(EMGdi),分析肺功能指标与膈肌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肺功能检查显示,COPD组与对照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pre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息状态下,COPD组的大食道压(Pes-max)、大跨膈压(Pdi-max)、EMGdi、EMGdi占大值百分比(EMGdi%max)分别为(61.0±8.4)cmH2O (1 cmH2O=0.098 kPa)、(75.8±11.2)cmH2O、(45.1±22.0)μV、(26.1±14.9)%,对照组分别为(73.5±13.0) cmH2O、(96.4±10.2)cmH2O、(20.2±9.0)μV、(12.0±3.6)%.COPD组Pes-max、Pdi-max明显低于对照组, EMGdi、EMGdi%max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大胃内压(Pga-max)、EMGdi大值(EMGdi-max)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es-max与FEV1%pred、FVC%pred、FEV1/FVC呈正相关(r=0.569、0.532、0.533,均P<0.05),Pdi-max与FEV1%pred、FVC%pred、FEV1/FVC呈正相关(r=0.734、0.657、0.685,均P<0.05);EMGdi与FEV1%pred、FVC%pred、FEV1/FVC呈负相关(r=-0.654、-0.671、-0.567,均P<0.05),EMGdi%max与FEV1%pred、FVC%pred、FEV1/FVC呈负相关(r=-0.591、-0.608、-0.532,均P<0.05);而Pga-max、EMGdi-max与肺功能指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经多导食道电极导管记录的膈肌功能指标与传统的肺功能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反映COPD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 无创通气下应用强迫振荡技术检测呼吸阻力

    作者:王华;陈荣昌;何晟;罗群

    目的 构建强迫振荡测量系统,在无创正压通气(NPPV)条件下检测人呼吸系统阻抗(Rrs)和电抗(Xrs),用于评估肺阻力(RL)和弹件阻力(EL).方法 基于现有的强迫振荡技术,构建包括振荡发生器和信号分析软件在内的新强迫振荡测量系统,采用呼吸系统一阶线性力学模型(R-I-E模型)验证新系统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8例健康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分别经鼻罩给予不同水平的双水平气道止压(BiPAP)和持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探讨在不同通气模式和压力水平下利用Rrs无创评价R,的可行性.结果 (1)振荡压力和振荡流量的相干函数系数值r2=0.98,强迫振荡测量可靠.5 Hz强迫振荡测定的模型阻抗与模型的粘性阻力接近,两者平均相差(1.26±0.44)cm H2O·s·L-1,一敛性范嗣在(0.36~2.14)cm H2O·s·L-1.(2)8例在不同通气模式及压力条件下测定的Rrs值大小接近,与RL平均相差(0.16±1.58)cm H2O·s·L-1.RL的预计方程式为RL=1.40+0.77Rrs,[决定系数(r2)=0.43,P<0.01].(3)强迫振荡弹性阻力EFOT(EFOT=-2πfXrs)显著大于实际值EL,(P<0.01).两者存在低水平的相关(r=0.40,P<0.01).结论 新强迫振荡系统测量准确、可靠.Rrs近似地反映了RL的大小,RL预测值可用于优化NPPV的压力支持水平,使呼吸机提供的压力支持能有效地克服肺阻力.

  • 肺功能检查专用一次性呼吸过滤器的研制

    作者:高怡;郑劲平;安嘉颖

    目的 研制一种肺功能检查专用一次性呼吸过滤器.方法 采用AutoCAD计算机辅助结构绘图软件,设计出由外部成形硬壳与内部纤维过滤膜组成的呼吸过滤器,并制备其样品,检测其性能.结果 成功设计、绘制并生产出肺功能检查专用一次性呼吸过滤器.经检测,其细菌过滤效率(99.99%)、密闭性能(无漏气)、气流阻力[(0.82±0.08)cm H2O·L-1·S-1]、死腔容积[(63±1)ml]均符合美国胸科协会.欧洲呼吸学会(ATS/ERS)标准;并经临床试用表明其对肺通气功能指标无显著影响.结论 国产一次性呼吸过滤器在肺功能检测中应用,可有效阻隔患者呼出气体中的细菌,预防交叉感染,使用简便,价格较低,适于国内推广应用.

  • 新型阻抗式呼吸信号分析仪的实验和临床评价

    作者:谢敏崇;卢毅荣;王华;何永涛;范昭豪;李永锋;刘慧兰;杨学成

    目的 对前期研发的阻抗式呼吸信号分析仪进行改良,提高振荡发生器的稳定性和线性.方法 重点改进振荡发生器,包括采用直线音圈电机作为振荡动力源、磁栅尺伺服控制电机运行以及优化振荡泵的结构等.模拟机械通气的工作环境,向振荡发生器施加不同的压力负荷,测量音圈电机线圈的位移并与预设值比较,评价振荡发生器工作的稳定性.采用5 Hz不同振幅的振荡信号测量呼吸力学模型的吸气阻抗,同时采用吸气末闭合法测量模型的吸气阻力,比较两者的差异,评价振荡发生器的线性.选择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肺部影像正常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各1例,采用5 Hz振荡信号分别测定患者的呼吸阻抗(Rrs)和电抗(Xrs).结果 新设计的振荡发生器在压力负荷为15 ~ 40 cmH2O(1cmH2O=0.098 kPa)范围内,持续输出稳定的正弦振荡气流,振荡频率为0.01~ 16Hz、振幅为0.5~2 cmH2O范围内可调.振荡频率为5 Hz,振幅分别为0.5、1、1.5和2 cmH2O的信号分别测定的模型吸气阻抗均值为(16.56±1.17) cmH2O·s-1 ·L-1,吸气末闭合法测定的模型吸气阻力均值为(19.33±0.67) cmH2O·s-1 ·L-1,两者存在线性相关(r=0.51,P<0.05).临床试验测试显示,COPD患者Rrs和Xrs均高于肺部影像正常者,均差ΔRrs和ΔXrs分别为(8.9± 6.96) cmH2O· s-1·L-1和(12.31±8.46)cmH2O· s-1· L-1,以ΔXrs增加为显著.结论 新型阻抗式呼吸信号分析仪受机械通气的干扰小、振荡发生器振动具有线性、工作状态稳定,其测量结果能够反映COPD患者的肺部力学特征,区分不同部位的气道阻塞.

  • 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对肥胖病人肺功能影响的比较

    作者:张仁霞;姜秀良;杨昌照

    目的 对比观察腹腔镜(LC)与开腹胆囊切除术(OC)对肥胖病人术后肺功能及氧合影响的不同.方法 选择体质量指数>30%,拟在全麻下行胆囊切除手术的病人20例,按术式分为LC组和OC组,每组1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4 h和48 h抽取病人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测定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大呼气中段流量(MMF)等肺功能指标;应用痛觉模拟评分尺(VAS)对病人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病人术前动脉血气和肺功能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PaO2、FVC、FEV1、MMF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而pH和PaCO2无明显变化(P>0.05);LC组术后24h和48h PaO2、FVC、FEV1、MMF明显高于OC组(P<0.02);术后24h和48 h VAS评分明显小于OC组(P<0.01).结论 LC对肥胖病人肺功能及氧合的影响小于OC,术后肺功能的恢复明显快于OC.

  • 家庭肺康复锻炼对老年COPDⅡ级稳定期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作者:吴柳

    目的:探讨与评估家庭肺康复锻炼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Ⅱ级临床稳定期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2013年1—5月参加某院健康查体中老年COPDⅡ级临床稳定期患者62例,给予量化的家庭肺康复锻炼指导,并监督实施,在干预前及干预后6,12个月分别测定患者呼吸肌力、肺功能、6 min行走距离(6MWD),比较家庭肺康复锻炼的有效性及实用性。结果坚持家庭肺康复锻炼6个月后,患者大吸气压(PImax)(69.9±3.7)cmH2O,大呼气压(PEmax)(99.1±2.9)cmH2O,6MWD(276.2±25.6)m,均较锻炼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2,1.04,3.43;P<0.05)。肺康复锻炼12个月后,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与预计值的比值(FEV1%)为(37.8±4.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为(47.4±6.2),均较锻炼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7,2.01;P<0.05)。结论家庭肺康复锻炼可有效改善老年COPDⅡ级稳定期患者肺通气功能。

  • 斜角肌间沟和锁骨上入路臂丛阻滞对通气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香云

    目的:观察两种麻醉方法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国产麻醉呼吸机功能仪检测10例肌间沟入路和8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麻醉前后的通气功能.结果:患者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及1秒钟时间的肺活量(FEV1)均有显著下降(P<0.05),其下降幅度与文献报道中由于单侧隔肌麻痹引起通气功能幅度相近.结论:此两种麻醉方法均可阻滞膈神经而导致单侧膈肌麻痹,引起通气功能降低.因此,并发心肺疾患、呼吸代偿能力低下或麻醉中应慎用强力镇静药,以避免进一步加重呼吸抑制.

  • 血清白细胞介素-13及肺功能检测与儿童毛细支气管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钰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3 (IL-13)与肺功能检测在儿童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对15例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10例恢复期患儿外周血行血清 IL-13水平测定;并与10例健康对照组儿童比较.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恢复期组血清 IL-13水平较急性期组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毛细支气管炎恢复期组肺功能指标中呼出75%潮气量时的呼气流速/潮气呼气峰流速(25/PF)及潮气呼气中期流速/潮气吸气中期流速(ME/MI)均较急性期组明显升高(P均<0.01),但25/PF仍低于对照组(P<0.01),而ME/MI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组血清IL-13水平与25/PF呈显著负相关(r= 0.38,P<0.05),与ME/MI无相关性(r=-0.002,P>O.05).结论:IL-13参与毛细支气管炎发病过程,降低其水平有助于毛细支气管炎的痊愈;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肺功能主要表现为小呼吸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738 条记录 1/37 页 « 12345678...363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