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立娜;王冬梅

    人工心脏起搏作为一项有效的医疗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科技进步和人工心脏起搏器制造工艺水平不断完善,起搏器植入部位,从单腔发展到双腔、多腔及多部位起搏,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正常的激动顺序、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均有不同影响,传统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使心肌的电激动传导方向和收缩顺序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心室内传导延迟和束支除极阻滞,心肌收缩的不同步性导致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低下[1],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 美国 Lifepak 9B 除颤/起搏器故障分析

    作者:曲波;郑宏

    我院于90年代初购进1台美国产 Lifepak 9B 除颤/起博器,除用于急救时的心脏起搏和除颤外,还兼有ECG危重病人监护和报警记录等功能,是一种理想的床边监护仪.该机自购进后,使用不久便因电池用量不足.充不上电而停用.后公司派员前来修复,并更换了新的电池,但修好后只用了1个月便又重新出现与以前相同的故障,因电池充不上电而停用,公司不再来人修理.

  • 日本TEC-7200K除颤/监护仪故障分析

    作者:徐兵

    我院于90年代初购进日本光电TEC-7200K除颤/监护仪,除用于急救时的心脏起搏和除颤外,还兼有ECG危重病人监护和报警记录等功能,是一种理想的床边监护仪.

  • 体外心脏起搏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祖国友;郭勋;贾双喜;陈俭

    目的:探讨经胸体外心脏起搏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作用.方法:26例各种急危重症引起的心脏骤停患者应用心脏起搏除颤监护仪及随机佩戴电极进行体外心脏起搏,时间10~15 min.结果:26例中起搏成功17例,起搏临床有效13例,终复苏成功8例,起搏失败9例.结论:体外心脏起搏是心脏骤停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一旦需要体外无创性临时心脏起搏应尽早实施,适用于急诊室及院前心脏骤停的紧急抢救.

  • 安置起搏器患者晕厥的原因分析

    作者:陆尚彪;舒红;吕宝经;陆秋芬;刘晓红

    目的:回顾分析695例心脏X起搏患者术后13例发生晕厥的原因,并提出及时有效的处理方法.方法:13例均为1976年2001年12月住院安置了起搏器患者.男7例,女6例,年龄48-83岁.基础心脏病:冠心病12例,心肌炎1例;基础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例,房颤伴Ⅱ°房室阻滞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7例,三分支阻滞1例;安置起搏器类型,非生理性起搏器(VVI)6例,生理性起搏器(DDD)7例.结果:晕厥与起搏器有关6例(46%),与快速心律失常有关3例(23%),其他原因引起4例(31%).结论: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后发生晕厥或原有晕厥复发,临床上并非罕见,遇到时应及时找出原因并作相应处理.同时高度重视基础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 另类起搏器

    作者:袁启明

    1脑起搏器脑起搏器在医学述语上称"脑深部刺激系统(DBS)",其外形及工作原理与心脏起搏器类同.DBS由植入脑内的刺激电极、埋在胸部皮下的脉冲发生器和皮下导线组成.脑内电极质地柔软,直径1.2mm,电极头端有4个刺激触点,供刺激选用.

  • 引发心律失常的四根"导火索"

    作者:文远

    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非常复杂,大致有以下四种,即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异常,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心肌细胞代谢紊乱,以及心肌供血不足.它们就像四根连接在心脏上的"导火索"一样,如果"引燃"了其中任何一根,都可以引发心律失常.

  • 整合“调律”让心不再乱跳

    作者:崔凌霄

    心脏是我们身体中重要的一个器官,它无时无刻不在蹦咚、蹦咚有节奏、有规律、匀称地跳着,这形成了我们的正常心律,但是据调查,生活中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心跳的速率和节律发生了改变,不再规律,这就是常说的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病原因复杂我们的心跳受自主神经、心脏起搏组织、传导组织、心肌和心脏血液供应等各环节的调控,是在这些组织协同合作下发生的.

  • 中药“调律”有优势

    作者:贾振华

    目前西药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往往采取对抗异常心律的策略,通过抑制心律失常发生的某一个点或者某一方面原因发挥作用,而中药的独特性在于可以整合调节心律失常,改善全身症状.多方协作才能保证正常心跳我们的心跳受自主神经、心脏起搏组织、传导组织、心肌和心脏血液供应等各环节的调控,正常心跳是在这些组织协同合作下产生的.

  • 用扫描仪从生理波形记录纸提取生理信号数据的方法

    作者:贾蕊;金捷

    本文以起搏心电图为例,介绍了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获取生理信号数据的方法.首先用通用扫描仪从已有的生理波形记录纸获得图形文件(如.bmp文件等),并用图形软件除去非波形的杂点,然后读取有关图形文件信息和波形信息,用平均的方法得到波形的位置坐标,经定标后,得到生理信号的电压值,适当放大后,以压缩格式存储为数据文件.如果由此过程得到的数据采样频率与数据库要求的采样频率不同,则经插值转换得到要求的采样频率.读取由此方法得到的数据文件,并画出波形,与原波形比较,较为一致,说明此方法可行.这种方法对于收集经过专家评审过的"权威"数据,建立数据库很有意义.

  • 家兔右心室异位激动对短时程心脏记忆的影响大于左心室

    作者:郭镜飞;武祯;夏迪;郭俊生;徐天铭;曹济民

    目的 研究家兔左、右心室异位激动对短时程心脏记忆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记录12只正常成年家兔Ⅱ导联体表心电图;将双极刺激电极分别置于左、右心室前壁游离壁心外膜下,以实现左、右心室分别起搏,模拟左、右心室异位激动;分析异位激动停止后20 min内窦性节律T波的形态和电轴偏转情况,并与起搏前的正常窦性心电图比较,以判断异位激动位置对短时程心脏记忆的影响.结果 左心室异位激动停止后,窦性T波形态基本正常,T波电轴偏转在正常范围内(14°~ 22°).而右心室异位激动停止后,出现T波倒置,与同部位起搏前相比(P<0.05),这种T波倒置在所观察的20 min内持续存在.此外,右心室异位激动停止后,出现T波电轴明显右偏,与同部位起搏前相比(P<0.05),大右偏角度达127.9°.结论 右心室异位激动后对短时程心脏记忆的影响较大,表现为显著T波倒置和T波电轴右偏,而左心室异位激动对短时程心脏记忆(包括T波形态和T波电轴)的影响不明显.

  • 1.12胃肠起搏原理及其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应用

    作者:欧阳守

    近年来,胃肠起搏(Gastrointestinal Pacing)在治疗某些功能性胃肠病及胃下垂等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其基本原理与心脏起搏类似,利用外加电流直接或间接地驱动存在于胃肠道各部的起搏点及其效应器--平滑肌细胞,促使胃肠恢复正常的电节律及运动,即外加干预因素产生了驱动效应(Driv-ing effect),外加电流则称之为起搏电流,或趋动电流;而胃肠起搏点电位发生了跟随效应.

  • 气囊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

    作者:朱结华

    目的:观察气囊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起搏抢救心室停搏和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采用气囊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起搏治疗心室停搏2例、严重窦缓6例,Ⅲ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7例.结果:15例均起搏成功,平均历时15min.结论:气囊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起搏,与普通电极起搏相比,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无需X线定位,可争取抢救时间等优点.

  • 特殊心脏起搏模式预防性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作者:潘晓宏;程玲;徐耕;傅国胜;单江

    目的研究房早抑制、房早后反应、频率骤降抑制和起搏调控等四种特殊模式抗房颤起搏器预防性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10例植入Vitatron Selection900E起搏器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访16周,分为阶段Ⅰ/监测阶段、阶段Ⅱ/快频率起搏治疗阶段、阶段Ⅲ/联合模式抗房颤起搏治疗阶段和阶段Ⅳ/优化模式抗房颤起搏治疗阶段.结果阶段Ⅰ房颤负荷为(8.9±5.1)%,窦律维持时间为(0.27±0.31)d,以短串房颤居多;阶段Ⅱ相近;阶段Ⅲ8例患者中6例有效,房颤负荷呈下降趋势;窦律维持时间呈延长趋势.阶段Ⅳ7例治疗有效,房颤负荷显著下降至(4.7±3.0)%,短串房颤例数显著减少.结论抗房颤起搏治疗能预防性减少房颤发生,可能对短串房颤更有效.

  • 无创性心脏起搏在急救中应用体会

    作者:马明洲;戴国强

    1997年5月~1999年11月,作者采用无创性心脏起搏抢救心搏呼吸骤停患者27例.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 床边紧急心脏起搏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凤英;崔晓迎;牛君义;单鸿伟;宋威

    目的 探讨床边紧急漂浮临时心脏起搏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价值及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内蒙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近4年床边紧急漂浮临时心脏起搏130例和70例x线指导下临时心脏起搏抢救各种病因引起严重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结果 130例床边紧急漂浮临时心脏起搏患者成功起搏127例(97.69%),电极未到位3例(2.31%),电极脱位3例(2.36%),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从就诊到操作开始的时间为5-15 min,穿刺到成功起搏的时间为(4 4±2.5)min;70例x线指导下临时心脏起搏患者成功70例(100%),脱位6例(8.57%),下肢静脉血栓1例(1.43%),心肌穿孔致心包填塞2例(2.86%),从就诊到操作开始的时间为30-90 min,穿刺到成功起搏的时间平均为(3.5±1.5)min.结论 应用床边紧急漂浮临时心脏起搏救治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方法简便、并发症少,是一种及时、安全、有效的抢救措施,可在急诊急救中推广应用.

  • 复合感知传感器频率适应性起搏的临床研究

    作者:潘晓宏;程玲;黄成林;徐耕;傅国胜;单江

    目的 研究日常活动和外界干扰时,体动和每分通气量复合感知传感器频率适应性起搏的频率应答反应.方法 15例植入起搏器的心脏变时功能不全患者在复合感知、每分通气量感知和体动感知下,分别作上/下楼和拍击试验,并与15例正常窦房结变时功能者作比较.结果 体动传感器组下楼和拍击试验时心率增加显著快于正常对照组,每分通气量传感器组上/下楼启动时心率增加显著慢于对照组,而复合感知传感器组的频率变时反应与对照组相似.结论 体动和每分通气量复合感知起搏器的频率应答反应与正常窦房结接近.

  •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段霞;龚美芳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 DVT)的预测因素及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查阅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425例患者的住院病历,共发生DVT 32例,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发生DVT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龄、BMI指数、吸烟史、术后制动时间、DVT病史、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房颤、房扑病史为心脏起搏器术后发生 DVT的影响因素(χ2值分别为8.43,5.30,11.86,5.09,17.66,22.36,4.69,12.78,32.5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3.463)、肥胖(OR=3.584)、吸烟史(OR=2.785)、术后制动时间(OR=4.844)、DVT病史(OR=7.605)、各种基础疾病( OR=4.052)为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DVT 的影响因素( P均<0.05)。结论应针对预测影响因素,及时采取护理措施,预防和减少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DVT的发生。

  • 院外经皮临时心脏起搏抢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作者:周国忠;肖力屏;李雪梅;木丽华;王艳

    本文就院外使用经皮临时起搏成功抢救下壁心梗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1例的经过进行分析.患者男性,77岁,反复胸痛4d,突发昏迷10 min”呼叫120急救.救护车查心电图示三度AVB,室性逸搏,心室率20次/min,予以经皮体外临时起搏(ZOLL,M型),调节起搏心率60次/min,起搏电流60 mA时有心电夺获.笔者认为,在人手充足和不影响按压质量的前提下,心肺复苏时使用NTCP或许是增加NTCP临床应用的突破口.

  • 食管心房调搏术46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斌

    目的:探讨食管心房调搏术(TEAP)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46例研究对象中,对窦性心动过缓者12例,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测定房室结文氏点、2∶1点.对32例发作性心悸者通过S 1 S 1、S 1 S 2 刺激法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对20例PSVT、通过超速抑制终止.结果:12例窦性心动过缓中5例SNRT>2 000 ms、CSNRT>600 ms,3例房室结文氏点<130次/min,2∶1点<150次/min;32例发作性心悸患者中20例诱发出PSVT;均能有效终止.结论:TEAP能准确地评价窦房结、房室结功能,有效地诱发PSVT,有效地终止PSVT,鉴别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起搏心脏.

861 条记录 1/44 页 « 12345678...434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