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 중화실험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030
  • 国内刊号: 42-12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8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杨镇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介导血管生成素-1、2对休克血管低反应性的调节

    作者:徐竞;杨光明;李涛;刘良明

    目的 观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在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调节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双相变化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SD大鼠152只和混合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VEC)、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观察失血性休克后肠系膜上动脉(SMA)中Erk蛋白表达和磷酸化变化,Erk抑制剂对Ang-1和Ang-2调节缺氧早期和晚期血管反应性作用的影响,以及给予Ang-1、Ang-2和Tie-1抑制剂后缺氧混合细胞中Erk蛋白表达和磷酸化的变化 结果 (1)失血性休克后SMA中Erk磷酸化逐渐增高,休克lh、2h和4h分别增高至正常对照组的2.72、3.32和3.46倍(P<0.01).(2)Erk抑制剂可恢复缺氧4h血管反应性并拮抗Ang-2( 200μg/L)降低缺氧4 h血管低反应性的作用,去甲肾上腺(NE)的大收缩力(Emax)分别由5.875 mN升高至9.681 mN 和由3.444 mN增高至9.003mN (P <0.01).(3) Ang-1和Tie-2抑制剂可抑制缺氧4h的Erk磷酸化增高,使其由0.6258分别降低至0.2643和0.2578 (P<0.01).结论 Erk磷酸化介导休克晚期Ang-2降低血管反应性的调节作用

  • 白细胞介素-15对小鼠胃癌的治疗作用

    作者:许翼麟;何向辉;喻志革;逯宁;邱宇杰;赵娜;朱理玮

    目的 建立小鼠胃癌模型,检测荷瘤状态对小鼠免疫细胞的影响,同时给予白细胞介素-15(IL-15)免疫基因治疗,以检测IL-15对胃癌的预防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多因素联合攻击法诱导小鼠胃癌,同时采用IL-15表达质粒载体进行免疫基因治疗.20周后取胃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并取血及脾细胞检测T细胞亚群及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同时进行自然杀伤(NK)细胞的细胞毒性试验,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结果 多因素联合攻击法诱导胃癌发生率为37.5%.诱癌组小鼠血清IL-15水平(9.20±2.92) ng/L明显降低(P<0.05),且其脾NK细胞杀伤活性(216.91±117.80) U/L明显降低(P<0.05).诱癌组小鼠外周血Treg水平(8.07±6.62)%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小鼠脾细胞Treg水平(4.40±3.34)%明显降低(P<0.05).各组小鼠之间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癌组小鼠脾细胞CD3+T细胞水平(78.31±29.79)%明显升高(P<0.05),而CD4+T细胞(19.98±5.77)%及CD8+T细胞水平(10.15±1.72)%明显降低(P<0.05).结论 多因素联合攻击法为小鼠胃癌模型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模型.小鼠荷瘤状态下免疫功能下降,通过IL-15免疫基因治疗可提高机免疫功能,起到抗肿瘤的效果.

  • 抗抑郁药氟西汀对抗甲醛诱发炎性疼痛的作用

    作者:马健;张晓飞;王浩;张峰;张继国

    目的 观察抗抑郁药氟西汀的镇痛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小鼠左后掌心皮下注射6%甲醛溶液10μl制备炎性疼痛模型小鼠;造模前1h给予氟西汀灌胃,观察小鼠疼痛行为的变化,计算疼痛加权评分(PIS).结果 模型组一相PIS=(533.50±54.40)s,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35、70 mg/kg)组PIS值明显下降[(198.28±62.71)s、(141.13±49.90) s];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对此镇痛作用有一定的阻断作用,氟西汀与吗啡联合应用使镇痛效果加强.结论 抗抑郁药物氟西汀对甲醛诱发的炎性疼痛有抑制作用;氟西汀与吗啡联合应用具有协同镇痛效应.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胰腺炎大鼠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作者:杨平;宋振顺;寇明文;卢鹏;赵戈;张福琴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急性胰腺炎(AP)大鼠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减轻胰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L-精氨酸建立大鼠AP模型.SD大鼠随机分4组:AP未治疗组(24只);MSCs移植组(24只);p38MAPK抑制组(24只)和正常对照组(6只).流式细胞术检测MSCs表面标记物;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胰腺组织p38MAPK mRNA表达变化;同时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1)未治疗组大鼠在建模后1h时胰腺组织p38MAPK mRNA表达显著升高并达到顶峰(P<0.01);移植MSCs后表达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未治疗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分别为:肿瘤坏死因子(TNF)-α(614.8 ±54.6)ng/L、白细胞介素(IL)-1(3040.5±506.4)ng/L、IL-17(4.5±0.4)U/L,胰腺组织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INC)和单核粒细胞趋化因子(MCP-1)染色阳性率均明显升高(P<0.05);移植MSCs后,CINC、MCP-1染色阳性率显著下降,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分别为:TNF-α( 277.5±60.8)ng/L、IL-1( 1056.2±563.1)ng/L、IL-17(1.2±0.4)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胰腺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显示,未治疗组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胰腺细胞破坏明显,腺体结构紊乱,而移植组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偶有破坏,排列整齐,结构有序.结论 急性胰腺炎时,胰腺组织内p38MAPK mRNA表达上调,胰腺组织损伤严重.MSCs移植可以明显抑制p38MAPK mRNA表达,降低胰腺组织内趋化因子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从而减轻胰腺损伤.

  • 高糖诱导前列腺上皮细胞微小RNA的差异表达及miR-301a的促增殖作用

    作者:陈锐涵;朱宝益;叶志强;蔡松旺;蔡燚;叶春伟;陶奕然;温星桥

    目的 检测高糖刺激下微小RNA(miRNA)在前列腺组织及细胞中的差异表达,探讨高血糖对前列腺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血糖组(>300 mg/dl),应用miRNA芯片技术检测两组间miRNA表达谱的差异,并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验证;以qRT-PCR检测差异表达的miRNAs在高糖(50 mmol/L)培养的RWPE-1细胞中的表达;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转染miRNAs和/或高糖(25~50 mmol/L)培养的RWPE-1的增殖.结果 高血糖组大鼠前列腺组织中4个miRNA 上调(miR-186 2.405倍、miR-30la 2.202倍、miR-3652.093倍、miR-193 2.317倍),2个miRNA下调(miR-434 0.298倍、miR-361 0.386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糖培养下,RWPE-1细胞中各miRNAs的表达趋势与之一致.MTT实验中25 mmol/L组、50 mmoL/L组、miR-30la转染组的细胞吸光度(A)值分别为起始的175%、197%、188%,与对照组(1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 mmol/L高糖联合miR-301a抑制物转染组的A值为起始的143%,与50 mmol/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内外高糖条件均可引起前列腺miRNA表达谱变化,高糖通过miR-301a对前列腺上皮细胞的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

  • 全反式维甲酸对人结肠癌细胞亚株SW480/M5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吕会增;李玺;陈图峰;叶小勇;周如健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人结肠癌细胞亚株SW480/M5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1、2、4、8μmol/L ATRA作用24、48、72 h对SW480/M5细胞的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8 μmol/L ATRA作用24、48、72 h及2、4μmol/L ATRA作用48 h的肿瘤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结果 ATRA抑制SW480/M5细胞增殖作用呈一定时效和量效依赖性;8μmol/LATRA作用72 h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率接近30%.2、4μmol/L ATRA作用SW480/M5细胞48 h或8μmol/L作用24 h,肿瘤细胞G1期比例开始降低,S期比例增加(P<0.05).8umol/L ATRA作用48 h后,S期比例进一步增高,G2/M期细胞比例不增加;作用72 h后,G1期细胞比例进一步下降,伴G2/M期细胞比例增加(P<0.05).8μmol/L ATRA作用24 h无明显诱导SW480/M5细胞凋亡作用,作用48 h或72 h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但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μmoL/LATRA作用48 h或72 h通过阻滞SW480/M5细胞在S期或(和G2/M)期,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c-Jun氨基末端激酶信号通路及其抑制剂SP600125在大鼠杏仁核电刺激癫痫模型中的作用

    作者:吴俊;陈旭;舒凯;肖铮铮;雷霆;李龄

    目的 通过对杏仁核电刺激癫痫模型大鼠脑室内注射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观察海马区的病理变化和JNK水平的变化,探讨SP600125的作用.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点燃组、加药组和加药对照组各10只,10次癫痫发作后灌注取脑,Western blot法检测JNK的表达变化,进行尼氏和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Western blot显示点燃组海马区的JNK磷酸化水平(0.48±0.04)较空白组(0.38±0.04)和加药组(0.37±0.03)显著增高(P<0.05),总JNK水平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尼氏染色阳性细胞计数加药组(33.41±3.73)较加药对照组(20.10±5.11)显著增高(P<0.05).点燃组GFAP阳性细胞计数(65.45±4.53)和加药对照组(67.18±3.52)较空白组(40.37±3.82)和加药组(43.51±1.83)显著增加(P<0.05).结论 JN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颞叶癫痫海马硬化形成,表现为磷酸化JNK升高,SP600125通过抑制JNK可以缓解海马区病理变化.

  • 食管癌组织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人端粒酶RNA基因表达的关系

    作者:王新帅;陈强;王玉峰;高社干;张广平;冯笑山

    目的 探讨食管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人端粒酶RNA(hTERC)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 82例经病理确诊的食管癌患者组织标本,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结合等离子谐振技术检测食管癌组织中HPV感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食管癌组织中hTERC基因的表达.结果 食管癌组织中存在HPV感染,感染率为43.7%,主要以混合型为主,包括高危亚型HPV16、18;食管癌组织中hTERC 基因的表达率为80.1%;HPV感染与hTERC基因表达关系密切(x2=9.834,P<0.05).结论 食管癌组织中HPV感染与hTERC基因表达是食管癌发病的重要因素,它可能通过hTERC基因途径引起癌变结果.

  • 微小RNA let-7c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过表达研究

    作者:朱秀明;吴福生;吴灵娇;徐洁;杨荣

    目的 构建微小RNA let-7c重组慢病毒载体,验证转染该载体系统后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 构建表达含494bp let-7c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检测let-7c及对照组病毒滴度分别为5.01×10E8 TU/m1、5.15×10E8TU/ml;转染HepG2细胞,以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let-7e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试验评价let-7c过表达后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构建的let-7c慢病毒载体经质粒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转染HepG2细胞72 h后,let-7c表达上调312倍;CCK-8法检测显示HepG2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1).结论 成功构建Iet-7c重组慢病毒载体并感染HepG2细胞后高效表达成熟let-7c,抑制了HepG2肝癌细胞的增殖.

  • 二氢青蒿素通过线粒体依赖性途径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的机制

    作者:王爱军;冯俊伟;王红钰;郑宝军;施华;吴肖

    目的 探讨二氢青蒿素(DHA)体外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胃癌SGC7901细胞,不同浓度(6.25、12.50、25.00、50.00、100.00μmol/l) DHA作用24、48、72 h后,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DHA作用人胃癌SGC7901细胞24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半胱氨酰大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变化;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荧光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Ψm)的改变;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胞质中细胞色素C( Cyto C)的含量变化.结果 DHA对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具有明显量效和对效关系;与对照组(1.88±0.25)比较,不同浓度DHA作用人胃癌SGC7901细胞24h后,细胞凋亡率[(4.21±0.83)%、(6.92±1.26)%、(9.78±2.55)%、(13.93±2.94)%、(16.02±3.83)%]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0.091±0.007、0.079±0.006、100.000±0.000)比较,Caspase-3(0.094±0.008、0.196±0.014、0.288±0.017、0.326±0.024、0.491±0.042)和Caspase-9 (0.082±0.008、0.154±0.010、0.176 ±0.012、0.217 ±0.015、0.268±0.024)活性逐步升高(P<0.05);△Ψm( 74.18±7.84、70.08±6.53、58.66±2.38、48.79±1.31、31.24±0.73)逐渐下降(P<0.05);不同浓度DHA处理组bax蛋白表达逐渐升高(p<0.05),bcl-2表达逐步下降(P<0.05),bcl-2/bax比值(2.37±0.24、1.51±0.21、0.82±0.16、0.64±0.14、0.37±0.07)显著降低,与对照组(3.11±0.28)比较有剂量依赖趋势(P<0.05);与对照组(0.18±0.04)比较,不同浓度DHA均能剂量依赖地诱导胞质Cyto C表达(0.21±0.05、0.25±0.06、0.38±0.08、0.39±0.09)增加(P<0.05).结论 DHA具有促进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且有剂量依赖的趋势,其机制与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 Survivin mRNA和蛋白在肝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涂毅;李娟娟;童鹤翔;孙圣荣

    目的 观察肝母细胞瘤组织中Survivin mRNA与蛋白表达.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16例肝母细胞瘤及相应癌旁组织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Survivin蛋白在肝母细胞瘤中的表达.结果 在肝母细胞瘤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中Survivin mRNA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2.5%和11.1%,Survivin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1.3%和22.2%,肝母细胞瘤组均远高于癌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urvivin蛋白在肝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随肿瘤分期增高而增加;Ⅲ、Ⅳ期肝母细胞瘤组织Survivin mRNA 的表达量分别为2.390±0.071和4.506±0.309,明显高于早期肝母细胞瘤组织(P<0.05).结论 Survivin 基因的高表达可能在肝母细胞瘤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survivin 肝母细胞瘤
  • 携带VGLUT3-shRNA重组慢病毒的制备和鉴定

    作者:张红莉;郭睛睛;周伶;丁得方;周外平;冯觉平;李荣春

    目的 制备携带谷氨酸转运体3( VGLUT3)基因小分子干扰RNA的重组慢病毒.方法 设计合成短发卡RNA (shRNA) VGLUT3对应的两条互补的寡核苷酸链,mU6-MCS-Ubi-EGFP质粒经Hpa Ⅰ和Xho Ⅰ进行双酶切与退火后的寡核苷酸连接,目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对克隆的菌落行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再对PCR鉴定阳性的克隆进行测序,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转染293细胞,同源重组产生Lentivirus-VGL UT3-shRNA并测定病毒滴度.结果 病毒滴度为1.5 × 109 TU/ml.结论 成功制备携带VGLUT3-shRNA的重组慢病毒.

  • 长托宁对脂多糖引起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罗金龙;谢艾妮;刘环芹;杨鹏;李树生;杨光田

    目的 观察长托宁(PHC)对脂多精(LPS)引起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体外培养HUVEC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LPS组、LPS/PHC( 10μg/L)组、LPS/PHC(25μ/L)组、LPS/PHC(50μg/L)组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内皮细胞的存活率:化学比色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浓度;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0)浓度;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iNOS蛋白质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核因子-KB (NF-KB)和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活性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组细胞存活率[(60.31±8.76)%比(100.00±0.00)%]明显下降、LDH含量[(326±52) μmol/L比(125±25) μmol/L]和NO浓度[(55.49±10.16) μmol/L比(12.13±11.02) μmol/L]明显增加(P<0.01);而PHC可以逆转上述效应(P<0.05).同时PHC可以降低LPS导致的内皮细胞iNOS转录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下调NF-KB和STAT3的表达(P<0.05) 结论 长托宁可以减轻LPS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F-KB和STAT3信号系统,减少NO生成实现的.

  • 瘢痕形成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俞海燕;谢峰;李磊;李昊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对瘢痕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对瘢痕形成和增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28个瘢痕成纤维细胞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标本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噻唑蓝(MTT)测定、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进行观察、分析,探讨FGF对瘢痕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 测定结果显示,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加入FGF后均对细胞起明显的促增殖作用(P<0.05).结论 FGF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趋势与增殖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刺激了胶原纤维的合成、增生和沉积.

  • 阻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作者:李升红;刘宏伟;程飚;徐媛;肖静;肖丽玲;邵建立

    目的 观察阻断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1型受体(AT1R)对创面愈合过程的上皮爬行、肉芽组织形成以及创伤局部生长因子产生的影响,探讨AngⅡ及AT1R影响创伤愈合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直径6 mm,在创面模型建立同时腹腔给予AT1R阻断剂Losartan(每天20 mg/kg),在创面形成后第3、5、7、9、11、13、15天切取创面组织标本,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AT1R阻断剂Losartan对创面愈合过程中上皮爬行和肉芽组织生长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AT1R阻断剂Losartan对与创面愈合密切相关的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产生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创面愈合率在伤后第5、7天分别为(63.55±2.57)%、(80.78±4.65)%.Losartan处理组创面愈合率在伤后第5、7天创面愈合率分别为(47.82±4.08)%、(65.05±9.1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后第5、7天对照组创面上皮爬行距离分别为(1.22±0.15)mm、(1.93±0.17) mm,Losartan处理组创面上皮爬行距离分别为(0.75±0.16) mm、(1.49±0.14)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伤后第5、7天对照组创面肉芽组织的面积分别为(9.37±0.53)mm2、(7.15±0.42) mm2,Losartan处理组创面肉芽组织面积分别为(6.92±0.49) mm2、(4.91±0.35 )mm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后第5、7天Losartan处理组创面局部EGF、VEGF、bFGF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1R阻断剂抑制了创面的上皮化、肉芽组织的形成和创面局部生长因子的产生,因而延缓了创面愈合的速度.

  • C26腺癌恶病质动物模型的自然发展过程

    作者:陈思曾;肖建东;黄仲阳

    目的 观察C26腺癌恶病质动物模型的自然发展过程.方法 于BALB/C小鼠接种结肠腺癌Colon26( C26)细胞,在接种后0、5、10、15、20、25 d,记录小鼠腓肠肌、附睾和去瘤体质量,检测生化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组织核因子-KB(NF-KB)及泛素蛋白酶体的E3连接酶(Arogin)-1和肌肉环状指蛋白(MURF)-1基因的表达.结果 本模型明显的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发生在肿瘤接种后15d.荷瘤组F组较空白对照G组:白蛋白浓度分别为(14.44±1.12)、(19.80±2.45) g/L,(P<0.01);其他生化指标:TNF-α和NF-KB及泛素蛋白酶体的激活也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结论 癌症恶病质从起始发展到出现明显症状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血清白蛋白可以作为判断肿瘤患者是否发生恶病质的指标之一.

  • 沉默Lin28b基因表达促进人结肠癌细胞奥沙利铂化疗敏感性

    作者:庞明辉;王康;伍刚;梁耀泽;胡阳;何飞;侯能易;李平;李国新

    目的 探讨人结肠癌细胞中Lin28b基因表达及其与奥沙利铂化疗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构建干扰Lin28b的shRNA质粒(sh-Lin28b),并转染至结肠癌细胞(Cac02、SW480和HCT116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结肠癌细胞中Lin28b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sh-Lin28b和奥沙利铂化疗协同作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处理后的结肠癌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证实Cac02、HCT116及SW480结肠癌细胞中均有Lin28b基因表达,其中在SW480细胞中的蛋白表达量比在HCT116中高1.83倍.SW480和HCT116细胞中Lin28b的mRNA表达在50 nmol/L的sh-Lin28b作用下分别被下调36.4%和90.2%,在100 nmol/L的sh-Lin28b的条件下分别被下调61.8%和89.5%.CCK-8结果显示奥沙利铂处理48 h后,HCT116细胞的IC50值为(6.09±1.42) mg/L,SW480细胞升高34.3%,至(8.18 ±3.64) mg/L.sh-Lin28b联合奥沙利铂处理组比较于对照转染组(NC)抑制SW480和HCTll6细胞生存率分别为(55.10±0.78)%和(50.30±0.69)%.Transwell 实验结果显示SW480细胞的迁移能力在sh-Lin28b的作用下降低至(48.60±0.92)%.结论 沉默表达于结肠癌细胞的Lin28b,可显著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并促进奥沙利铂的化疗敏感性.

  • 塞来昔布对大鼠大肠癌生长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伟杰;李海;杜勇;张东;杨银学

    目的 观察选择性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二甲肼(DMH)诱导的SD大鼠大肠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20只),造模组(30只),干预组(30只)及干预对照组(20只).空白对照组:皮下注射与造模组DMH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周1次;造模组:利用大鼠大腿内侧(双后肢交替使用)皮下注射DMH(每周20 mg/kg);干预组:DMH皮下注射量同造模组,同时给予塞来昔布(20 mg/kg)灌胃,隔天1次;干预对照组:给予与干预组等体积的塞来昔布灌胃,隔天1次,持续25周.各组于第15、20、25周分别处死大鼠2只,行苏木素-伊红(H F)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剩余大鼠第30周全部处死.结果 实验30周后,空白对照组和干预对照组大鼠大肠末见肿瘤形成,造模组大鼠成瘤率为89.47%,干预组大鼠成瘤率为56.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大鼠成癌率为68.42%,干预组大鼠成癌率为34.7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单个大鼠大肠产生的肿瘤数和单个肿瘤直径分别为(2.64±0.86)个和(4.06±1.14) mm;干预组单个大鼠大肠产生的肿瘤数和单个肿瘤直径分别为( 1.85 ±0.80)个和(3.08±0.86)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DMH诱导的SD大鼠大肠癌生长有抑制作用.

  • 应用三维鸟枪法串联质谱技术研究脊髓室管膜瘤及正常脊髓室管膜的蛋白表达谱

    作者:顾士欣;杨德林;车晓明;刘英超;徐启武

    目的 探讨应用三维鸟枪法( Shot-gun)串联质谱分析技术研究脊髓室管膜瘤和正常室管膜蛋白表达谱的可行性.方法 分别采集8例脊髓室管膜瘤标本和4例室管膜标本获取蛋向,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考马斯亮篮染色、切胶和酶解,串联质谱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并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室管膜组鉴定组2758蛋白,室管膜瘤组鉴定2721个蛋白.其中1631个蛋白质在肿瘤组和对照组均有表达,1090个蛋白质仅在肿瘤组中表达,1127个蛋白质仅在对照组中表达.结论 SDS-PAGE 三维Shot-gun串联质谱技术为定量比较蛋白组学研究脊髓室管膜瘤奠定了技术平台.

  • Bac-to-Bac杆状病毒昆虫表达系统介导的重组腺相关病毒制备

    作者:陈雅宁;王春荣;杨宗灿;姬朝霞;张延瑞;韩双印

    目的 建立高效的临床级重组腺相关病毒( rAAV)制备方法.方法 将rAAV的反向末端重复序列( ITR)及目的基因表达框(2053 bp)从pAAV-MCS剪切引入杆状病毒载体中构建顺式载体,rAAV血清型2的衣壳和复制蛋白基因在反式载体pFastBacDual中利用真核基因遗漏扫描原理表达,两者分别制备成杆状病毒,共感染昆虫细胞sf9包装rAAV.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作为报告基因验证其可行性.结果 顺式和反式杆状病毒载体分别在DH 10BacTM中转座形成杆粒bacmid、昆虫细胞sf9中制备成杆状病毒,病毒滴度可达1×108~3 ×108 v.g./ml.二杆状病毒共感染昆虫细胞sf9,完成rAAV拯救、复制和包装过程,经rAAV-EGFP感染293T细胞测试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结论 该系统具有高效、安全、简便等特点,为临床级rAAV制备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 分层共同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表皮细胞分化的研究

    作者:韩兆峰;魏爱周;郭鹏飞;张树堂

    目的 探讨体外联合HaCaT细胞共同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表皮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 用聚碳酸酯细胞插入板分层后联合共同培养HaCaT细胞与MSCs,观察培养3、6、9d后的细胞形态,进行角蛋白(CK-19、CK-10)、整合素(α6、β1)染色并用流式细胞仪统计细胞阳性率.结果 共同培养后细胞形态变化明显,共培养3、6d后表皮细胞标志物CK-19、α6整合素、β1整合素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细胞阳性率分别为9.3%、8.2%、11.5%和21.7%、34.1%、39.6%,CK10表达呈阴性;共培养9d后CK-19、α6整合素、β1整合素、表达较前减少,阳性率为12.2%、18.6%、16.3%,CK1O出现阳性表达,细胞阳性率为10.7%.结论 分层联合HaCaT细胞共同培养可以诱导骨髓干细胞向表皮细胞进行分化.

  • 反义微RNA25抑制人脑胶质瘤细胞生长的研究

    作者:张安玲;王坤;王广秀;贾志凡;浦佩玉

    目的 观察抑制微RNA( miRNA,miR)-25表达对人胶质瘤细胞生长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脂质体转染miRNA抑制物,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检测抑制效果;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变化、噻唑蓝(MTT)试验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评价细胞生长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力.结果 miR-25抑制物可抑制miR-25的表达,使得S期细胞比例减少(下降6% ~ 10%),生长速度减慢(P<0.05),凋亡增加10%(P<0.05),非锚定依赖性生长的克隆形成能力减弱(P<0.05),穿过Matrigel的细胞数无明显变化.结论 抑制miR-25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的生长,促进凋亡,但对细胞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

  • 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蛋白1与胶质瘤细胞株化疗敏感性之间的关系

    作者:丁建军;郭振涛;刘宝辉;喻军华;易伟;冀保卫;纪振刚;吴立权;田道锋;陈谦学

    目的 探讨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向样蛋白1(LRIG1)与胶质瘤细胞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替莫唑胺诱导构建多药耐药细胞株U251/TR,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该细胞株的多药耐药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法检测LRIG1在U251和U251/TR中的表达变化.转染LRIG1质粒体进入多药耐药细胞株,检测其对化疗药物敏感性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多药耐药细胞株U251/TR,替莫唑胺、阿霉素、环磷酰胺、依托泊苷、硫酸长春新碱对U251的抑制率分别为:(19.30±0.04)%、(39.90±0.13)%、(28.10±0.09)%、(66.20±0.02)%、(26.30±0.11)%,而对U251/TR的抑制率分别为:(3.20±0.03)%、(15.30±0.09)%、(4.10±0.03)%、(45.60±0.10)%、(10.80±0.0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LRIG1的表达明显降低,将LRIG1质粒体转入耐药细胞株后,TMZ、VP16、硫酸长春新碱、环磷酰胺、阿霉素对空白组(耐药细胞株)的抑制率为(2.60±0.02)%、(3.30±0.02)%、(9.50±0.06)%、(2.20±0.05)%、(2.90±0.03)%,而对转染组的抑制率为(19.10±0.34)%、(38.20±0.53)%、(29.10±0.25)%、(15.20±0.55)%、(17.40±0.41)%,耐药性被逆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RIG1与肿瘤的化疗敏感性相关,LRIG1可能与肿瘤的多药耐药有关.

  • 胃癌凋亡相关蛋白Survivin、B淋巴细胞/白血病-2、bax表达与肿瘤细胞体外化疗药敏性的关系

    作者:檀碧波;李勇;范立侨;赵群;刘羽;赵雪峰

    目的 探讨胃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与体外化疗药敏性的关系. 方法 对64例胃癌标本进行Survivin、R淋巴细胞/白血病-2(bcl-2)、bax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以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结果 肿瘤Survivin、bcl-2、bax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6%、75.0%、68.8%;Survivin与bax、bcl-2与bax 间表达强度均呈负相关(r=-0.45044、-0.414 03,P<0.01).在耐药因子表达程度与药物对肿瘤细胞抑制率的关系中,Survivin强表达时,表阿霉素(eADM)、顺铂(DDP)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明显降低(P<0.05),但奥沙利铂(L-OHP)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明显增加(P<0.05);bcl-2强表达时,5-氟尿嘧啶(5-Fu)、紫杉醇(PTX)、eADM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明显低于弱表达组(P<0.05);bax强表达组中,5-Fu、eADM、L-OHP和甲氨喋呤(MTX)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弱表达组(P<0.05).结论 胃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与部分化疗药物敏感性有关.

  • 甲基化结合域蛋白1调控内质网分子伴侣GRP78对胰腺癌侵袭转移的影响

    作者:刘辰;蔡晓晨;刘亮;龙江;虞先濬;倪泉兴

    目的 观察甲基化结合域蛋白1( MBD1)和葡萄糖调节蛋白78( GRP78)在胰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毒胡萝卜素(Tg)处理后的BxPC-3细胞GRP78的表达及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对MBD1-siRNA转染后的BxPC-3细胞MBD1和GRP78的表达、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进行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胰腺癌组织和15例正常胰腺组织中MBD1和GRP78的表达.结果 Tg处理BxPC-3细胞后,GRP78表达明显上升,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加;MBD1 -siRNA转染Bxpc-3细胞后,MBD1和GRP78的表达同时下降,细胞侵袭力减弱;MBD1和GRP78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5),两者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 =0.594,P<O.01),并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GRP78可能受到MBD1的甲基化调控,并与胰腺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 鞘氨醇激酶1表达下调对肿瘤Hela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毛红丽;周千琳;曲蕴会;王新华

    目的 观察鞘氨醇激酶1(SphK1)表达下调对肿瘤Hela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将SphKl siRNA和对照siRNA转染肿瘤Hela细胞,转染后将细胞分为3组:未转染组、siRNA对照组和SphK1 siRNA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转染SphK1 siRNA后SphK1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3组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变化.进一步利用Westem blot技术检测与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SphK1 siRNA组中SphK1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153±0.037和0.123±0.037),显著低于未转染组(分别为1.000±0.000和0.688±0.049)和siRNA对照组(分别为0.932±0.039和0.673±0.057)(P<0.05).细胞增殖结果表明,与未转染组和siRNA对照组比较,SphK1 siRNA组中Hela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P<0.05).流式细胞结果表明,SphK1 siRNA组中Hela细胞早期凋亡细胞数比率为(23.85±0.72)%,显著高于未转染组(11.67±1.02)%和siRNA对照组(11.85±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1.451,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SphK1 siRNA组中p21、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 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381±0.025、0.406±0.041和0.374±0.035),显著高于未转染组(分别为0.127±0.039、0.064±0.023和0.115±0.039)和siRNA对照组(分别为0.125±0.034、0.060±0.018和0.126±0.038)(P<0.05).结论 SphK1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表达下调介导的增殖抑制和细胞凋亡可能与p21、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表达的上调密切相关.

  • 槲皮素通过抑制己糖激酶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及促进其凋亡

    作者:郭志松;秦秉玉;薛飞;邵换璋;卢创新

    目的 观察槲皮素对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用槲皮素12.5、25.0、50.0、100.0、200.0 μmol/L为实验浓度梯度,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及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人肝癌HepG2细胞对槲皮素的敏感性;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细胞中已糖激酶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槲皮素对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以上各浓度抑制率分别为10.1%、20.4%、35.6%、59.8%、70.2%;诱导细胞凋亡率分别为9.7%、15.2%、22.6%、31.7%、42.3%:100 μmol/L槲皮素作用HepG2细胞48 h前后已糖激酶蛋白表达的灰度值分别为128.33±13.27、193.18±12.36;与β-肌动蛋白(β-actin)mRNA表达的吸光度(A)值分别为0.3747±0.1356、0.2058±0.1172.结论 槲皮素对肝癌HepG2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并通过抑制己精激酶的表达来促进细胞凋亡.

  • 复方温敏凝胶剂对大鼠皮肤溃疡的治疗作用

    作者:卓阳;周雪雪;庄建华;曾兴业;黄大道

    目的 观察胰岛素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的复方温敏凝胶剂对大鼠皮肤溃疡的促愈合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机械法在Wistar大鼠背部制备直径约1.8 cm的皮肤溃疡模型共30个,随机将溃疡分为复方温敏凝胶剂治疗组(A组)、复方溶液治疗组(B组)、空白温敏凝胶剂对照组(C组).以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各组溃疡面积愈合百分率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修复效果.结果 治疗3d后,A、B、C3组创面的愈合百分率分别为(32.29±9.50)%、( 19.46±7.39)%、(14.81±8.62)%;治疗7d后,A、B、C3组创面的愈合百分率分别为(72.26±6.87)%、(63.40±10.91)%、(58.94±13.43)%,愈合效果A组>B组>C组,而治疗10、14d,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联合rhEGF的复方温敏凝胶剂对大鼠皮肤溃疡有促愈合作用,效果优于复方溶液和空白温敏凝胶剂.

  • 微小RNA-23a-p21活化激酶6通路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蔡松旺;李小娟;陈锐涵;朱宝益;蔡燚;叶春伟;陶奕然;冯淑君;温星桥

    目的 探讨调控p21活化激酶6(PAK6)的微小RNA(miRNA)与前列腺癌侵袭及迁移的关系.方法 生物信息学预测靶向PAK6的miRNA,转染miRNA模拟物及抑制剂,Western blot 法及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al-time PCR)检测PC-3细胞PAK6的表达,荧光素报告酶实验检测预测miRNA对PAK6的调控,并行体外迁移及侵袭实验,检测转染miRNA对PC-3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生物信息学预测miRNA-23a可能是调控PAK6的靶miRNA. Western blot检测转染miRNA-23a组PAK6表达量下降79%,而转染miRNA-23a抑制剂组PAK6表达量上升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素报告酶实验结果显示,转染miRNA-23a后野生型PAK6组荧光素酶活性下降32%,而突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 PCR检测3组PAK6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迁移及侵袭实验示,转染miRNA-23a组迁移细胞数减少57%,侵袭的细胞数减少91%.结论 微小RNA-23a通过下调靶蛋白PAK6的表达从而引起前列腺癌迁移及侵袭能力下降.

  • 慢病毒介导的膜孔相互作用分子1基因敲减对SMMC7721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王弼;陈燕凌;张吉成;蔡欣然

    目的 观察膜孔相互作用分子1(Stim1)基因表达下调对肝细胞癌(HCC)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设计和合成Stim1基因干扰序列,构建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载体,利用第3代慢病毒包装系统进行病毒制备;干扰慢病毒以2倍感染复数( MOI)感染SMMC7721细胞,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免疫印迹法(WB)检测Stim1基因表达;采用碘化丙锭(PI)和膜联蛋白V( Annexin V)双染法检测SMMC7721细胞的凋亡变化. 结果 测序结果表明干扰序列连入干扰载体;定量PCR和West-em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干扰慢病毒感染可以抑制Stim1基因75%以上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在Stim1基因被敲减后,凋亡细胞的比例从8%上升到26%.结论Stim1基因的敲减促进SMMC7721细胞的凋亡.

  • 脂肪特异性蛋白27基因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星状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俞富祥;季世强;苏龙丰;张启瑜

    我们通过构建脂肪特异性蛋白27( Fsp27)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感染活化态肝星状细胞(HSCs),为探讨该基因的抗纤维化作用奠定基础.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293T及HSCs由温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病毒构建所需试剂分别购自Genechem公司、Promega公司及TaKaRa公司.2.Fsp27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设计Fsp27基因引物序列,以大鼠cDNA为模板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将PCR产物和载体连接后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对长出的克隆菌落进行PCR鉴定及测序分析.3.慢病毒颗粒的包装和生产:将Fsp27慢病毒与293T细胞的混合培养.收集细胞上清进行病毒滴度测定.收集感染3d后的293T细胞.提取蛋白电泳鉴定.

  • Lasp-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郭旭峰;陈勇兵;杨文涛;施立;桑永华;朱蓉英

    食管鳞癌是我国常见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且患者手术时多已处于进展期,预后往往不佳[1].主要原因是食管癌在很早就发生了浸润、转移.Lasp-1蛋白(LIM and SH3 domain protein 1)是新近被发现的一种细胞迁移运动中特殊的黏着斑蛋白,已证实在乳腺癌、卵巢癌、肝癌等恶性肿瘤中过度表达并和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有密切关系[2-3].

  • DNA修复蛋白磷酸化组蛋白H2AX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杨小丽;吕文鑫;窦东伟;李萍;吴华

    DNA双链断裂(DSBs)是真核生物后果严重的DNA损伤之一[1].如果DSBs不能及时而准确地修复,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基因组不稳定、细胞凋亡甚至癌症的发生[2].磷酸化H2AX(γ-H2AX)是启动DSBs修复的关键因子,其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已有研究结果表明γ-H2AX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但在胃癌中的研究不多本研究旨在观察γ-H2AX在胃癌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一、材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于广西医科大学胃肠腺体外科进行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60岁18例,年龄>60岁12例,平均年龄53岁.所有患者术前未接受化疗、放疗、免疫治疗以及其他针对肿瘤的治疗.按照国际抗癌联盟1997年TNM分期标准进行肿瘤分期.γ-H2AX抗体、β-肌动蛋白(β-actin)抗体购自美国Abcam公司;SP即用型试剂盒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公司.

  • 退变性腰椎侧凸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关系

    作者:丁文元;安志辉;申勇;张剑刚;杨少坤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作为一种前炎性因子与腰椎退变相关.我们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针对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的遗传背景,探讨TNF-α-308G/A单核苷酸多态性及TNF-α血清蛋白水平与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病例组:选择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60例,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51~65(58.10±7.06)岁,体质量指数(BMI)(22.5±8.7)kg/m2,对照组:选取同时期于该院进行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55 ~67(60.70±6.32)岁,体质量指数(BMI) (24.3±7.1)kg/m2.

  • 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张军威;高石军;杨新明;杨静

    尺侧副韧带(MCL)复合体为关节囊的增厚部分,由前束、后束及斜束构成.前束是肘关节内侧稳定的主要结构,临床上MCL损伤时应重点修复或重建MCL前束以稳定肘关节[1].我们采用压敏胶片对肘关节进行应力及受力面积的分析.一、材料与方法防腐保存的正常成人尸体的完整上肢标本12例,其中左、右各6例;男8例,女4例.采用长春试验机研究所生产生物力学试验机(CSS-44020型)及FUJIF-ILM超低压双片型压敏胶片在肘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承受150 N垂直压力及1.5 N/m外翻扭矩下的外翻松弛度[2].

  • 食管癌易感性与 AGO1 rs636832 A>G 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作者:王旭;顾海勇;陈锁成

    miRNA与Dicer、TAR-RNA结合蛋白、Argonaute( AGO)等蛋白形成微小RNA介导基因沉默复合体(miRNP),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参与调控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其中以AGO蛋向为重要.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是基因水平上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是形成肿瘤易感性的原因之一.本实验旨在探讨AGO1 rs636832 A>G SNP与食管癌易感性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在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收集380例食管癌以及380例对照组.食管癌均有明确病理诊断,均为鳞状细胞癌.对照基因型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P>0.05),说明对照人群选择具有代表性.

  • 转化生长因子-β1因子在小肠移植物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靳小石;矫政洧;张爱民;程树杰;刘彤;王鹏志

    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是近年来发现的与器官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的因子之一.我们通过观察大鼠小肠移植物中TGF-β1因子的变化,探讨其在小肠移植中的作用及意义.一、材料与方法选用近交系F344( RT11vr)大鼠和Lewis( RT11)大鼠作为小肠移植的供体和受体.参照传统手术方法构建大鼠小肠移植模型[1].异系移植受体大鼠术后肌注环孢素,术后29 d停止给药.同系对照组肌注同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第7、28、60天切取部分移植物.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TGF-β1 mRNA转录水平.应用SP法进行移植物的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 神经内镜辅助及显微镜下锁孔治疗小型听神经瘤的比较

    作者:姚晓辉;吉宏明;张世渊;张刚利;丁新民;张艳

    我们2008至2011年采用锁孔技术内镜辅助及显微镜下共切除38例小型听神经瘤,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内镜辅助组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32~65岁(平均44.5岁).显微镜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33~68岁(平均48岁).基本以单耳听力减退、耳鸣、耳聋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6个月~2年.病变直径1.5 ~3.0cm,平均2.0 cm.肿瘤深入内听道2~4 mm.所有患者均行MRI和CT检查.2.手术方法:术中我们均采用面神经检测.均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骨窗直径2~3cm,先使用显微镜显露肿瘤.内镜辅助组内镜下明确肿瘤同周围神经血管结构的关系.然后显微镜或内镜下肿瘤内切除.后内镜下探查内听道的底部前方,发现并切除残余肿瘤.对于残余肿瘤较深或操作困难时,我们可适度磨除部分内听道.

  • 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促进随意型皮瓣存活的血管发生机制

    作者:常强;李科成;鲁峰

    本实验旨在证实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 ASCs)体内外分化为内皮细胞(EC)的能力,从而判断血管发生是否真正参与ASCs改善随意型皮瓣移植后的再血管化机制.一、材料和方法1.ASCs的原代培养及DiI标记:取5周龄BAL-C小鼠,从腹股沟部脂肪垫提取ASCs进行培养.取第3代(P3) ASCs按照产品说明书标记1,1’-dioctadecyl-3,3,3’,3’-tetramethylindocarbocyanine (DiI)(分子探针,Eugene,Ore.)荧光.

  • 敲除NET-1基因对肺癌细胞行为和肿瘤生长的影响

    作者:仲崇俊;陈莉;夏春秋

    NET-1基因是新近报道的肿瘤相关分子基因,与肿瘤细胞增殖、迁移、浸润相关.我们通过靶向性短发卡RNA( shRNA)敲除肺癌A549细胞中NET-1基因的表达,研究其对A549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进一步制备荷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沉默NET-1基因后对裸鼠体内肿瘤生长的影响,探讨肺癌中NET-1基因表达的意义.一、材料与方法将NET-1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A549细胞,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T-q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内NET-1 mRNA和蛋白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增殖与不同周期细胞百分比;

  • 腹腔镜肾切除手术32例诊治分析

    作者:吴忠标;林国兵;陈军;陈柏君;吴忠明;陈振乾;鲍小招;屈宏斐

    自Calyman等[1]于1991年报道了首例腹腔镜肾切除术以来,腹腔镜肾切除手术已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自2007年开展腹腔镜肾切除术32例,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一般情况:本组患者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2~ 67岁,平均年龄48岁.因患侧腰部胀痛就诊6例,因血尿和排尿症状就诊6例,体检发现20例.2.辅助检查及诊断:术前均经B超、肾盂造影(IVP)、CT明确诊断.并明确健侧肾无异常.术前诊断为结石导致的肾积水和无功能肾19例,肾恶性肿瘤5例,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导致的重度肾积水3例,肾结核肾2例,肾动脉狭窄肾萎缩2例,先天性肾发育不良1例.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兔软骨修复的影响

    作者:孙延山;姜鑫

    已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以促进血管的增殖,本实验旨在探讨通过VEGF增加损伤区域的血运,观察其是否可以促进软骨的修复.一、材料与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静脉麻醉、消毒后,取膝关节外侧入路,暴露股骨滑车负重区的软骨面,制作直径4 mm、深2 mm的全层软骨损伤的模型.实验组关节内注射30 μg VEGF-A混合0.2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0.5 ml生理盐水.术后3、6和12周随机选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4只兔处死,切取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

  • 反复混合液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脑组织的影响

    作者:张胜强

    我们应用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反复高晶体-高胶体混合液复苏对脑组织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将36只12周龄SD大鼠随机均分为A、B、C3组(复苏1、2、3次组),腹腔麻醉后取颈部切口,分离出颈静脉和颈总动脉,经颈静脉行全身肝素化,股动脉置管放血,10 min后读取基础血压,再制成股骨干中下1/3的开放性骨折、放血,10 min内使血压下降到(35±5) mm Hg,维持90 min.A、B、C组分别在第1、2次复苏后出现休克时给予混合液静脉注射,到休克血压时处死大鼠并取出脑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脑水含量测定.

  •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生化复发与 p53 codon 72 的相关性

    作者:汪宁;汪洋;李琪;冯宁翰;张炜;华立新

    p53 codon 72多态性与肺癌、食管癌、肝癌、宫颈癌、卵巢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相关,而鼠双微基因2( MDM2)309多态性与食管癌、肺癌、贲门癌、鼻咽癌易感性相关.Morote等[1]研究结果显示KLK2、硫酸转移酶-A1(SULT1A1)和Toll样受体4(TLR4)基因多态性可以用于前列腺根治术后生化复发的预测.本研究旨在观察这些基因多态性对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生化复发是否有潜在的预测作用.

  • 食管癌易感性与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T+91A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作者:桑永华;顾海勇;丁国文;杨文涛;陈锁成;陈勇兵

    既往研究结果显示遗传因素在食管癌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Aurora-A/STK 15,又称STK15)基因参与调节G2/M期转换,在有丝分裂的正常进行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扩增和过表达使中心体异常扩增,导致染色体的异常分配及不稳定,终癌基因激活,导致肿瘤产生,因此进行STK15T+91A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生易感性的研究很有必要.我们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TOF MS)技术,探讨STK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生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信号持续增高对体外培养的骺板软骨细胞发育的影响

    作者:任昌松;尹良军;孙敏;俞玮;孟子君;秦晋;聂茂;邓忠良

    我们以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为对象,观察持续的大剂量应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对软骨细胞发育的影响.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出生后第4天的C57BL/6J小鼠72只,雌雄未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肝素钠、Ⅱ型胶原蛋白酶.胰蛋白酶、DMEM、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Trizol、The Cells-to-cDNA Ⅱ 试剂盒、TaKaRa聚合酶链反应(PCR)Amplification试剂盒、SYBR Premix Ex Taq试剂盒、实时定量PCR( Real-time PCR)引物.

  • 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9在胆管癌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周贤;田诚;孙权

    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DAM)是依赖锌离子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超家族的一员[1],是一类含有解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结构域的Ⅰ型跨膜蛋白.近年来有研究证实ADAM9蛋白在肝癌、乳腺癌、结肠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中均有表达[2].本研究旨在探讨ADAM9在胆管癌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一抗为兔抗人ADAM9多克隆抗体(购自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免疫组织化学二抗试剂盒以及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试剂盒均购白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公司.

  • 肿瘤转移消失蛋白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李金海;戴华卫;张海峰;孙广正;翟华伟

    肿瘤转移消失( MIM)蛋白又称肿瘤转移抑制(MTSS1)蛋白,与多种肿瘤的生长转移过程密切相关[1].本研究旨在观察MIM蛋白在直肠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对直肠癌的临床意义.一、材料与方法1.病理标本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直肠癌组:143例,直肠腺瘤组:14例,直肠正常组织:37例.MIM抗体(兔多克隆抗体)及二抗购白美国eBioscience公司.采用LAB VISION 2D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仪,Elivision二步法进行染色.2.结果判定:胞膜及胞质被染成棕黄色为阳性反应.以染色强度和阳性百分比的乘积>3分为免癌反应阳性.

  • Menin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苏宝威;任峰;赵琦;陈伟;王英杰;许洪卫

    我们选取5株不同分化程度的人胃癌细胞,检测Menin的表达,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和细胞培养:Trizol、逆转录(RT)试剂盒、聚合酶链反应(PCR)试剂盒、荧光二抗、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二抗、Menin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 GAPDH)抗体购自美国Santa公司.人胃癌细胞AGS、BGC-823、SGC-7901、MKN-28和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均为本实验室保存,细胞常规培养并进行后续实验.2.RT-PCR检测:采用Trizol试剂,按说明书提取细胞总RNA,应用鼠白血病病毒(MMLV)逆转录酶将总RNA逆转录成cDNA并进行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用Tanon-2500凝胶成像进行检测.

  • 恶性胶质瘤患者预后与微小RNA-221和微小RNA-222表达的关系

    作者:戚贵军;陈步东;张春智;魏厚禄;姚鑫;杨玉山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NA)-221和miRNA-222表达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及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的胶质瘤标本120例,病理学分级Ⅰ级19例、Ⅱ级31例、Ⅲ级38例、Ⅳ级32例;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miRNA-221和miRNA-222的表达.对进行标准治疗的胶质瘤患者进行4年随访.结果 肿瘤病理级别随miRNA-221和miRNA-222表达的升高而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53,P<0.01);生存时间随miRNA-221和miRNA-222表达升高而减少,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5.63,P<0.01).结论 miRNA-221和miRNA-222的表达与胶质瘤的病理学分级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

  • 肝细胞癌根治术后早期肺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的数学模型

    作者:黄尧;池闽辉;曾永毅;刘景丰;曾金华;吴燕斌;罗顺峰;黄爱民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根治术后早期肺转移影响因素及预测的数学模型.方法 对400例根治性切除术的肝细胞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术前甲胎蛋白(AFP)、合并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手术前肿瘤数目、合并肝硬化、肿瘤包膜、镜下脉管癌栓、病理分化分级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及数学建模.结果 术后1年肺转移发生率为8.0% (32/400).有无肺转移组在肿瘤大小、术前AFP、镜下脉管癌栓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肺转移的独立判断因素为肿瘤大小、镜下脉管癌栓,预测概率为1.14%~27.23%.结论 肿瘤大小、镜下脉管癌栓为术后早期肺转移的独立判断因素.

    关键词: 肝细胞 肺转移 预测
  • 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引流袋更换时间的研究

    作者:潘丽华;李亚明;刘世清;马永刚;何亚;贺斌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 VSD)装置中引流袋的佳更换时间.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分析法进行临床观察.将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90例四肢清创术后使用VSD的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分别以1d1次、3d1次和6d1次的频率更换引流袋,并收集引流液做细菌培养及鉴定,所有患者每天均测量体温.以伤口炎症反应、体温及细菌培养结果为标准评判VSD外置引流袋更换的佳时间.结果 本研究中90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感染,其伤口炎症均在接受治疗3~4d内缓解;仅A组在治疗期间有2例患者体温>38.0℃,且<38.6℃.3组患者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与B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鉴定结果表明仅A组患者引流液出现革兰氏阳性杆菌.结论 四肢伤清创术后行VSD治疗者采用3d1次的频率更换引流袋可获得低污染率,对四肢清创缝合术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肝硬化患者左右半肝纤维化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研究

    作者:孙世杰;李绍军;孙孚波;张翠生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左右半肝体积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的表达,探讨肝硬化患者左右半肝硬化程度.方法 对4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组的肝体积及TNF-α和IL-6进行分析.结果 45例肝硬化患者中右半肝萎缩较左半肝萎缩明显增多(P<0.0l).TNF-α在病例组右半肝的表达明显高于病例组左半肝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42,P<0.0l),IL-6在病例组右半肝表达明显高于病例组左半肝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20,P<0.01).结论 肝硬化时左右半肝纤维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右半肝较左半肝纤维化程度显著.

  •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比较

    作者:黄世磊;皮国富;刘宏建;王义生

    目的 比较单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LD)与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加棘突间非融合弹性内固定术( LD with Coflex system)治疗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疗效.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LD(A组)患者53例,随访时间(21.9±12.6)个月;接受LD with Coflex system(B组)患者21例,随访时间(13.0±9.7)个月.随访期间观察所有随访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目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评分,比较两组受访者疗效.结果 术前术后3个月JOA评分A组为(13.3±1.2,19.0±1.1),B组为(13.0±1.2,19.4±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JOA评分A组为(21.9±1.2、24.2±0.9),B组为(25.1±0.8、27.0±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D with Coflex system 在治疗中青年LDH患者远期疗效优于LD,此术式对中青年患者更有利.

  • 大肠息肉腺管开口与息肉组织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表达的关系

    作者:单宏波;李再尚;高晓燕;徐国良;韩辉

    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腺管开口与息肉组织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表达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对结肠镜检出的47例大肠息肉,按Kudo标准分类腺管开口;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IGF-1R的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47例大肠息肉中,Ⅱ型腺管开口8例,ⅢL型腺管开口6例,Ⅳ型腺管开口30例,V型腺管开口3例;而IGF-1R阴性表达3例,弱阳性表达16例,中等阳性表达17例,强阳性表达11例,与腺管开口分型明显相关(rs=0.432,P<0.05).结论 大肠息肉组织中IGF-1R过表达可能影响息肉腺窝生长,造成息肉表面腺管开口形态改变,有助于评价息肉的癌变风险.

  • 乳腺癌发病风险及侵袭特性与白细胞介素-8和CXCR2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作者:王辛;柳晓义;曹伟红;李福年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1L)-8(- 251)位点及其受体CXCR2(±1208)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风险及侵袭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等位基因特异-聚合酶链反应(AS-PCR)分析方法检测228名乳腺癌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者的IL-8(- 251)位点及其受体CXCR2(±1208)位点多态性分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L-8(- 251)位点TA型和AA型以及CXCR2(± 1208) TT型是乳腺癌的高危基因型[比值比(OR)=1.57,95%可信区间(CI)=1.08~2.32;OR =2.68,95% CI=1.26 ~2.99;0R=2.02,95%CI=1.08~3.62],在两组间表达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1个及以上高危基因型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分层分析表明携带IL-8(-251)等位基因A和CXCR2(± 1208)等位基因T增加乳腺癌的侵袭特性,其分布频率在肿瘤的高组织学分级(OR=1.95,P<0.01;OR=1.52,P<0.05)和淋巴结转移阳性(OR=1.65,P<0.05;0R=1.66,P<0.01)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IL-8(-251)A等位基因与ER( -)乳腺癌显著相关( OR=1.65,P<0.05).结论 IL-8和CXCR2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女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可作为乳腺癌早期基因诊断的指标.

  • 脑胶质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游离DNA的检测

    作者:陈建;施炜;吕成林;夏亮;戚青;景蓉蓉;鞠少卿

    目的 检测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游离DNA的含量及完整性,探讨其对脑胶质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术前采集70例脑胶质瘤患者和22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其中30例胶质瘤患者同时采集脑脊液.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T-qPCR)方法检测血清及脑脊液中游离DNA短串联重复序列(ALU)的长片段(247 bp)与短片段(115 bp)的含量以及DNA完整性.结果 血清中ALU-247 bp与115 bp含量以及游离DNA完整性在胶质瘤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中游离DNA ALU-247 bp与115 bp含量均较非肿瘤对照组高,DNA完整性(ALU-247/ALU-115 bp)较对照组也显著增高.ROC曲线分析ALU-247 bp,ALU-115 bp含量与DNA完整性的AUC分别为0.775、0.875和0.912.结论 胶质瘤患者术前脑脊液中游离DNA ALU-247 bp、ALU-115 bp的含量以及DNA完整性对胶质瘤的术前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 颅内高压患者术中应用3%高渗盐水与20%甘露醇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作者:周冬青;谢海;马乃全;陈立;周期;孙早喜

    目的 观察颅内高压患者术中应用3%高渗盐水(HS)与20%甘露醇(M)的血流动力学及内环境的变化.方法 60例颅内高压患者随机分为HS组(n=30)和M组(n=30),观察开始用药时(T0)、用药后(T1)、5 min( T2)、15 min(T3)、30 min( T4)、45 min(T5)、60 min( T6)、90 min (T7)、120 min( T8)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每搏量指数(SVI)、每搏量变异度(SVV)、中心静脉压(CVP)、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尿量,T0、T8时点桡动脉血pH值、Na+、K+、Ca2、血乳酸(BLA).结果 (1)HS组:与T0比较,输注后T1~T8时点SVV降低,SVI、CVP、MAP值升高(P<0.05);HR值T1时点升高,T6~T8时点降低(P<0.05);SVRI值T1~T5时点降低(P<0.05).(2)与T0比较,HS组T8时点Na+值升高,BLA值降低(P<0.05);两级比较,T8时点组间N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M组比较,T5~T8时点SVV、SVI、CVP、MAP、HR、SV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时点M组尿量多于HS组(P<0.05).结论 颅内高压患者术中输注3% HS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改善内环境方面优于20%M.

  • 雷帕霉素靶蛋白在中枢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胡笑;程黎明

    轴突再生受限有内外两方面因素,针对外部生长环境的研究已有很多探索,包括减弱髓磷脂相关神经生长抑制因子的抑制作用,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等改善轴突再生微环境,但治疗效果有限.近年来,轴突再生的内在限制备受关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是一种丝/苏氨酸蛋白激酶,于1991年由Heitman等[1]在分析不同啤酒酵母突变体对雷帕霉素抵抗作用的差异时发现,它属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家族,在调节细胞生长、增殖、细胞周期等多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 乳腺癌干细胞的靶向治疗进展

    作者:刘忠;史华俊;朱林波

    早在100多年前,就有学者提出肿瘤干细胞(CSCs)假说,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及肿瘤免疫学的发展,科学家先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中成功分离并鉴定出CSCs,此后,利用特定的细胞表面标志物及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分别在脑肿瘤、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实体肿瘤中分选出CSCs.研究结果显示,CSCs与胚胎干细胞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点,都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潜能,除此之外,CSCs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复发密切相关[1].乳腺癌干细胞(BCSCs)的研究一直是近年的热点,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到抵抗放化疗的机制,BCSCs始终起着关键的作用,成为乳癌复发的根源.

  • 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自噬与凋亡研究进展

    作者:代景友;张新晨;杨维良;吴德全

    内质网(ER)是哺乳动物中一种重要的细胞器,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修饰、折叠的场所,是储存并调节Ca2+的场所[1].由于缺氧、营养缺乏、氧化应激等原因引起的错误折叠与未折叠蛋白在ER腔内聚集以及Ca2+平衡紊乱的状态,称为内质网应激(ERS).为缓解ERS而引起的一系列后续反应称为未折叠蛋白反应(UPR).轻度ERS时,一方面,ER通过激活UPR[2]以保护细胞免受损伤,促使细胞存活;另一方面,激活的UPR可启动自噬,清除那些超出蛋白酶体清除能力的错误折叠蛋白,以恢复ER稳态,促使细胞存活[3].

  • 整合素CD103在同种胰岛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作者:卢杰;郭彩龙;张雷

    CD8+效应细胞(CTL细胞)在同种器官移植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被活化的CD8+T淋巴细胞主要通过细胞毒颗粒和Fas/FasL途径(程序化细胞死亡)来直接毁损靶细胞[1].同时,它们也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化学因子和前炎症酶等,可能间接地促进靶细胞的损伤和/或招募其他的效应细胞参与对移植物的杀伤.我们对CD8+效应细胞是如何在外周被激活并移行到移植部位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即输入途径)有了较深入的理解[2-3].然而,对于CD8+效应细胞是如何进入并损伤移植物的下游事件(即输出途径)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多数移植器官的功能性成分(例如肾脏的肾小管和肾小球、胰腺的胰岛、肝脏的肝细胞和肺脏的腺泡细胞等)都是特化的上皮成分.同种反应性CD8+效应细胞对这些结构的特异攻击是器官同种排斥反应的主要事件,因此分析CD8+效应细胞与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是我们了解移植免疫并制定治疗策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 L型钙通道对软骨细胞分化的作用

    作者:蔡俊;颜连启;王静成;胡翰生;冯新民;杨建东

    目的 利用膜片钳研究L型钙通道对软骨细胞合成Ⅱ型胶原的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组.采用膜片钳记录L型钙通道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1周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Ⅱ型胶原合成的变化.结果 IGF组L-型钙通道大电流密度为(5.447±0.208) pA/pF,显著高于对照组(4.925 ±0.316) pA/pF(P <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IGF组钙离子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到IGF组Ⅱ型胶原染色明显比对照组更深.Western blot法行Ⅱ型胶原半定量分析,实验组22.96±4.92,显著高于对照组16.19±5.54(P<0.05).结论 L型钙通道是IGF促进Ⅱ型胶原合成的一个重要途径.

  • 吡咯喹啉醌对兔骨关节炎模型关节软骨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皓桓;孟羿彬;叶恒;柯陈荣;彭文飞

    目的 观察吡咯喹啉醌(PQQ)对兔骨关节炎模型关节软骨的保护作用.方法 Hulth法建立日本大耳白兔右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模型;实验组兔术后给予关节腔内注射1×104 μmol/LPQQ,0.2 ml/kg,3d1次,连续6周;对照组兔行关节腔内等量生理盐水注射;伪手术组兔仅暴露关节,不进行药物处理.术后6周行膝关节前后位X线检查,并行Kellgren-Lawrance评分;观察股骨髁关节面大体形态并行软骨Pelletier JP评分;制备切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观察、Mankin评分;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软骨细胞凋亡;透射电镜下观察软骨细胞线粒体形态和数目的改变.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和伪手术组Kellgren-Lawrance 评分为1.49±0.45、5.69±1.08、0.28±0.06;JP评分为1.46±0.42、2.75±0.60、0.08 ±0.04;膝关节组织学Mankin评分为2.68±0.86、6.95±1.46、0.25 ±0.06;凋亡软骨细胞所占总细胞数目的比例为(5.60±1.20)%、(35.30±4.90)%、(0.70±0.30)%;实验组、对照组和伪手术组电镜下软骨细胞线粒体数为3.40±0.68、1.24±0.45、6.40±1.20;上述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Ⅱ型胶原纤维组织结构良好,而对照组软骨Ⅱ型胶原缺失.结论 关节腔内注射PQQ可保护软骨细胞,减轻关节软骨结构及功能的破坏,减缓关节软骨退变.PQQ可能是通过保护软骨细胞线粒体而发挥作用.

  • 密骨方对去势大鼠所致骨质疏松性骨折白细胞介素-1的影响

    作者:石大玲;汪学红;姜婷;何学斌;沈霖

    目的 观察密骨方对骨质疏松性骨折(OPF)白细胞介素-1(IL-1)的影响.方法 将9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模型组(OVX)与密骨方治疗组(MGF),OVX组及MGF组行卵巢摘除术,同时MGF组和OVX组大鼠均致其右侧股骨上1/3处骨折.MGF组按100mg/(kg·d)的剂量灌胃给药,Sham组和OVX组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1次,疗程分别为2、4、6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骨折端IL-1的表达.结果 OVX组IL-1在骨折端的表达随时间的延长(2、4、6周)而显著升高(0.20660±0.03195、0.20790±0.03347、0.21120±0.02429,P<0.05),而MGF组IL-1在骨折端的表达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0.21380±0.02800、0.20870±0.03252、0.20480±0.03465,P<0.05);同时MGF组第6周IL-1在骨折端的表达显著低于OVX组(P<0.01).结论 MGF能显著降低大鼠OPF端IL-1的合成分泌,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折愈合.

  • 甲状旁腺素模拟肽对脊柱融合的影响

    作者:江建明;张兆飞;付兆宗;冯瑞强;李俊青;杨德鸿

    目的 观察间断皮下注射信号选择性甲状旁腺素(PTH)模拟肽对大鼠脊柱融合的影响.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行后外侧路脊柱融合术,术后即用PTH模拟肽(Gly1,Arg19)人甲状旁腺素(hPTH)(1~28)[“G1,R19(1 ~28)”]、hPTH( 1-34)和(Gly1,Arg19)hPTH(1~ 34)[“G1,R19(1~34)”],经手法触诊、X线、融合节段骨矿含量(BMC)和骨密度(BMD)测定、显微CT(Micro-CT)和组织学综合评价各模拟肽对脊柱融合区骨组织生长的影响.结果 手法触诊G1,R19(1 ~28)组、hPTH(1~ 34)组、G1,R19(1 ~ 34)组和空白对照组融合率分别为37.5%、50.0%、87.5%和50.0%;X线评分在G1,R19(1 ~28)组、hPTH(1~ 34)组、G1,R19(1 ~34)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88±1.36)、(2.58±1.32)、(3.88±0.75)和(2.54±1.32)分;融合节段BMC证实G1,R19(1~34)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Micro-CT分析证实融合区骨体积在G1,R19(1 ~28)组、hPTH(1~34)组、G1,R19(1~34)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94.358±49.481)、(343.340±106.744)、(401.010±97.120)和(339.790±44.200) mm3.结论 间断皮下注射G1,R19(1~34)能够增加大鼠后外侧路脊柱融合率及融合区的体积,且比hPTH(1~34)的效果更为显著.

  • 生物活性玻璃修饰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对成骨细胞增殖及活性的影响

    作者:吴阳;陈世益;蒋佳;李宏;高凯;张鹏云

    目的 现在较为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人工韧带[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PET)]——因为所固有的疏水性,使其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局限,本实验拟寻找促进材料与骨的相容的新方法.方法 运用临床常用的涂层技术,以生物玻璃(58S)作为涂层材料作用于PET纤维表面,将成骨细胞( MC3T3-E1)培养在以涂层PET纤维和未涂层PET纤维上,观察成骨细胞的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活性.结果 细胞计数的第1、3、5天,细胞数量在涂层组与空白组均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在5d涂层处理组明显高于未处理组[(6.25±0.27)×104比(8.92 ±0.17)×104,P<0.05],而在噻唑蓝法(MT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中,涂层组在第1、3、5天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P<0.01).结论 经生物玻璃涂层处理的PET纤维组能显著提高成骨细胞的增殖及生物学活性.

  • 慢病毒介导的大鼠白细胞介素-1Ⅰ型受体基因RNA干扰对体外软骨细胞的作用

    作者:杨丰建;俞永林;林伟龙;黄东辉;陈聪;蔡晓唏

    目的 构建大鼠白细胞介素-1 (IL-1)Ⅰ型受体基因RNA干扰(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对体外大鼠软骨细胞的作用.方法 筛选确定IL-1 Ⅰ型受体(IL-IR Ⅰ)基因的RNAi有效靶序列,使用293T细胞包装产生慢病毒.收集293T细胞上清液并浓缩,得到滴度为1×107TU/ml的病毒.使用携带有效干扰片段的慢病毒分别以转染倍数(MOI)值20和50感染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Westem blot法测定软骨细胞中IL-1R Ⅰ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表达.结果 适合感染软骨细胞的MOI为50,感染率>70%.经过RNAi后,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IL-1R I以及MMP-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结论 慢病毒介导的大鼠IL-IR Ⅰ基因干扰能够显著降低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中IL-IR Ⅰ的表达,并进一步降低下游蛋白MMP-1的表达.

  • 三磷酸腺苷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肌源性干细胞凋亡及机制

    作者:陈燕花;陈振兵;翁雨雄;李涛;丛晓斌

    目的 探讨三磷酸腺苷(ATP)对肌源性干细胞(MDSCs)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新生小鼠MDSCs,利用40μg/L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MDSCs凋亡,100 μmol/L ATP抑制细胞凋亡.经流式细胞仪检测MDSCs的凋亡率和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 Caspase) -3/8的表达.结果 TNF-α诱导后,脱壁细胞明显增多,MDSCs的凋亡率由5.17%升至31.58%,增加了5倍,Caspase-3染色阳性细胞率由5.01%增至19.25%,Caspase-8染色阳性细胞率由2.97%增至8.58%.ATP作用后,MDSCs的凋亡率降至12.06%,减少了2/3,Caspase-3染色阳性细胞率降至9.86%,Caspase-8染色阳性细胞率降至6.96%,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 ATP能抑制MDSCs表达Caspase-3/8,减轻TNF-α诱导的MDSCs凋亡.

  • 灌注造影显微CT三维重建研究骨痂微血管新生

    作者:刘洪鹏;宋祥胜;周晓中;顾军;张戈;佘昶;秦岭;董启榕

    目的 探讨灌注造影显微CT(MicroCT)扫描三维重建在研究大鼠骨折愈合时骨痂微血管变化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 60只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0只),制作标准的右侧股骨中段闭合骨折模型,术后1、2、3、4、8周处死大鼠.实验组大鼠行腹主动脉远端血管造影后,使用MicroCT断层扫描标本,并选取同一兴趣区测定血管体积、体积分数和血管平均直径.对照组骨痂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VEGFR-2)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血管体积、体积分数在术后第3周达到高峰,分别为(196.00±20.33) mm3和(6.70±0.74)%;而血管直径在第4周显著增加,为( 109.00±12.15) μm(P <0.05).对照组显示VEGF和VEGFR-2的表达在术后第2周明显增加,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13.40±9.17和51.80±4.24(P <0.05).结论 灌注造影MicroCT扫描三维重建可无创提供直观的高分辨率三维微血管像,并精确定量微血管量与直径.

  • 细胞骨架破坏对体外培养兔软骨细胞基质代谢分泌的影响

    作者:曹晓明;杨朝晖;段王平;郭恒;王磊;卫小春

    目的 观察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3种细胞骨架(CSK)成分破坏对体外培养关节软骨细胞基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取2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0只,取双膝关节软骨行软骨细胞培养,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微丝破坏组(加入0.01 mg/L细胞松弛素-D破坏肌动蛋白)、微管破坏组(加入0.4 mg/L秋水仙素破坏微管蛋白)、中间纤维破坏组(加入175 mg/L丙烯酰胺破坏波形蛋白).培养3d后,各组取部分细胞消化并爬片,行免疫荧光染色及共聚焦显微镜荧光值半定量检测,观察细胞微丝蛋白、微管蛋白和波形蛋白的形态及含量变化.并于培养第3、6、9天取细胞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阿尔新蓝法检测各组上清液中Ⅱ型胶原和糖胺多糖(GAG)的含量.结果 微丝、微管、中间纤维破坏组与对照组比较,荧光度值分别从83.70、82.82、77.93降至60.45、57.86、55.56(P<0.05,n=30).微管破坏组和中间纤维破坏组在第3、6、9天上清液中的Ⅱ型胶原和GAG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微丝破坏组与对照组在第3、6、9天上清液中的Ⅱ型胶原和GAG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设浓度的CSK破坏剂可以破坏软骨细胞相应的CSK成分,且微管和中间纤维破坏组软骨细胞基质代谢水平显著下降,而微丝破坏组对软骨细胞基质代谢的水平无明显影响.

  • 胸椎骨折导航中点注册、面注册对手术精确度的影响比较

    作者:黄勇;徐南伟;农鲁明;周栋;徐又佳

    目的 比较点注册和面注册两种不同注册方式对胸椎骨折椎弓根钉导航置入的精确性、手术时间的影响.方法 采用导航技术对24例胸椎骨折行椎弓根钉(148枚)内固定,根据注册方式的不同分为“点注册组”和“面注册组”,分析导航记录图像与术后CT螺钉置入准确性,比较两组注册时间.结果 (1)注册时间:点注册组平均( 292±45)s,面注册组平均(245±32)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准确率:点注册组CT扫描显示椎弓根钉准确率为88.16%,面注册组为95.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匹配误差:点注册组(1.10±0.23) mm,面注册组(0.80±0.1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胸椎骨折椎弓根钉运用导航技术置入中,虽然点注册和面注册操作时间无差异,但面注册可提高术中定位的精确性.

  • 复合处理钛合金表面对细胞生物相容性的影响

    作者:冯彦博;陈建军;唐慧斌;王朝南;周进锋;余华晨

    目的 观察经磨砂、酸蚀、碱热复合处理的钛合金(Ti)表面对成骨样细胞(MG63细胞)生物相容性的影响.方法 以2×104或1×10/孔将MG63细胞分别接种于A组(光滑纯Ti表面),B组(磨砂、酸蚀处理表面)和C组(磨砂、酸蚀、碱热复合处理表面).对3组试样的MG63细胞的贴壁率、增殖率、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进行检测,用扫描电镜(SEM)对共培养后试样表面MG63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结果 MG63细胞在A、B、C组的增殖率[吸光度(A)值]分别为0.752±0.080、0.614±0.020、0.567±0.062,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的ALP活性分别为0.450±0.014、0.465±0.012、0.510±0.036,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细胞贴壁率高于A、B组(P<0.05);SEM可见C组试样表面MG63细胞贴附、伸展状态好于A、B组.结论 经磨砂、酸蚀、碱热复合处理的Ti表面对MG63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活性.

  • 醛糖还原酶在急性脊髓损伤中的表达及其抑制剂对脊髓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刘振辉;易成腊;曹园;白祥军;李占飞;宋先舟

    目的 观察醛糖还原酶(AR)在急性脊髓损伤中的表达和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ARI)对脊髓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成年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n=50只),脊髓损伤组(SCI组,n=50只),醛糖还原酶酶抑制剂(依帕司他片,唐林)组(ARI组,n=50只),每组大鼠分别分为3、12、24、48、72h5个时间点.假手术组只做椎板切除术,SCI组和ARI组采用Allen's法制备大鼠脊髓冲击伤模型.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双抗体夹心法检测AR含量,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脊髓组织凋亡.结果 ARI组伤后3、12、24、48、72h损伤l内灰、白质结构破坏程度,空腔形成程度和炎性细胞浸润轻于同时间点的SCI组,假手术组未见到灰质和白质的破坏.Sham组3、12、24、48、72 h脊髓组织中AR含量分别为(10.75±0.47)、(10.61±0.44)、(10.62±0.55)、(10.92±0.49)、(10.57±0.52) U/L,SCI组对应时间点AR含量分别为(12.17±0.65、(14.09±0.61)、(14.58±0.72)、(15.45±0.47)、(15.33±0.29) U/L,ARI组对应时间点AR含量分别为(l0.84±0.21)、(12.70±0.47)、(12.84±0.55)、(12.28±0.54)、(11.95±0.90) U/L,SCI组AR含量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高于Sham组和ARI组(P<0.05),Sham组各时间点很少见到脊髓凋亡细胞,SCI组3、12、24、48、72 h脊髓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45±0.51、27.38±3.19、32.59±3.36、39.04±4.51、23.48±2.40,ARI组对应时间点脊髓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21±0.52、18.69±1.63、22.64±2.18、25.61±3.53、16.48±2.23,SCI组脊髓神经元凋亡率在12、24、48、72 h高于ARI组(P<0.05).结论 脊髓损伤后AR的表达增高,ARI能降低脊髓神经元细胞的凋亡率.

  • 淫羊藿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大鼠血液流变学及骨密度的影响

    作者:李慧英;王义生

    目的 观察淫羊藿提取液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大鼠血液流变学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健康SD大鼠3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淫羊藿高剂量组、淫羊藿低剂量组,每组8只.后3组采用臀肌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制备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造模的同时淫羊藿高、低剂量组分别给予含生药浓度1.5、0.9 g/L的淫羊藿提取液10 ml/kg,模型组及空白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共6周.结果 经灌胃6周后,淫羊藿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全血高切黏度为(5.55±0.60)、(5.85±0.66) ms/s;血浆黏度为(1.88±0.10)、(1.93 ±0.17) ms/s;高于空白组相应指标[(4.48±0.56)、(1.64±0.11) ms/s,P<0.05],淫羊藿高剂量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低于模型组相应指标[(6.66±0.65)、(2.11±0.21) ms/s,P<0.05].淫羊藿高剂量组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分别为(9.96±0.68)、(0.48±0.05)ms/s,均低于模型组[(12.21±1.11)、(0.60±0.07)ms/s,P<0.05],且淫羊藿高剂量组低于淫羊藿低剂组[(10.97±0.67)、(0.57±0.05) ms/s,P<0.05].淫羊藿高剂量组和空白组骨密度高于淫羊藿低剂量组和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剂量淫羊藿提取液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保证组织有效灌注、改善股骨头的局部微循环,并能够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促进体外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成熟、增强骨质密度有关.

  • 嗅鞘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培养修复大鼠脊髓损伤

    作者:吴立生;吴仕峰;高万里;裴保安;宋炎成;李延志

    目的 探讨嗅鞘细胞(OECs)和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联合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5组:手术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单细胞移植组(OECs或BMSCs)和联合移植组.将联合培养的OECs和BMSCs移植到脊髓完全损伤的大鼠体内.评定功能恢复状况,采用荧光技术对标记后的脊髓进行示踪.结果 OECs和BMSCs移植后均可在体内存活.移植4周后与手术对照组(0.88±0.23)比较,OECs组(2.67±0.24)和BMSCs组(2.66±0.14)的大鼠脊髓功能均有改善,联合移植组(3.12±0.52)功能改善佳(P<0.01).结论 OECs与BMSCs在体外可联合培养,OECs的培养液对BMSCs具有向神经元分化的趋化作用,并且两者在移植后均可存活,联合移植较单细胞移植的修复作用更佳.

  • 乳铁蛋白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增殖活力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涂意辉;薛华明;夏志道;马童;刘晓东;杜靖远

    目的 观察人乳铁蛋白(hLF)对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HACs)增殖活力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HACs的增殖力,并选择hLF佳工作浓度;LIVE/DEAD染色检测HACs的活力;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p-ERK )/ERK的表达.结果 MTT检测显示hLF对HACs的增殖促进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P<0.05),以200 mg/L为佳药物浓度.LIVE/DEAD染色显示hLF可以显著促进HACs的活力,与空白对照组和无血清培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8.53±2.76)%比(89.12 ±6.98)%比(65.37 ±2.08)%,P<0.05].Real-time PCR检测显示,hLF作用48 h后ERK mRNA相对表达量为(1.589±0.113),与对照组(1.024±0.0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 Cell Analyzer 2000定量检测,hLF能够显著促进p-ERK/ERK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87±0.003)比(0.637±0.002),P<0.05].结论 hLF可明显促进HACs增殖力和活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增殖基因p-ERK/ERK表达有关.

  • 周围神经端侧吻合的时限研究

    作者:杨家辉;洪光祥;渠刚;陈振兵;苏森;王发斌

    目的 观察研究不同时间预变性神经端侧吻合的效果,探讨神经端侧吻合的佳时机.方法 将Wistar大白鼠3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近端反转结扎,预变性0、1、2、4、8、16周后,远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行端侧吻合,端侧吻合术后3个月,行双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电生理及组织学检查、胫前肌肌湿重测定、运动终板检查 结果 (1)预变性0、1、2周组电生理检测动作电位恢复率、肌肉单次收缩力恢复率、强直收缩力恢复率均显著高于预变性4、8、16周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运动终板面积及着色均显著优于预变性4、8、16周组.(2)预变性0、1、2周组之间J各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变性4、8、16周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检测指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衰退.结论 神经端侧吻合的佳时机应控制在2周之内,超过4周后,神经端侧吻合的效果逐渐变差.

  • 尼古丁对体内外成骨活性的影响

    作者:李锦华;邵琴;赵宙;王伟;施永彦

    目的 观察尼古丁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活性和体内成骨活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用含不同浓度尼古丁(1×10-4 mol/L)的DMEM培养基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分别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并检测尼古丁对成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钙结节形成能力的影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ALP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测量尼古丁作用后大鼠股骨中骨桥蛋白(OPN)、ALP、Ⅰ型胶原蛋白(COL1)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体外尼古丁处理对成骨细胞的增殖起抑制作用,尼古丁可降低成骨细胞的ALP活性,抑制成骨细胞钙结节形成,尼古丁可以导致大鼠血清中BMP-2和ALP水平下降,并抑制股骨中OPN、ALP、COL1 mRNA表达.结论 尼古丁可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并对体内成骨相关因子也有抑制作用.

  • 神经慢性卡压后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物在神经中的表达

    作者:王旸;陈燕花;陈振兵;翁雨雄;曹辉

    目的 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 TIMP-1)在神经中的表达.方法 将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卡压组.根据Mackinnon法建立神经慢性卡压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神经干内MMP-9和TIMP-1的表达.结果 神经慢性卡压2周时神经纤维脱髓鞘;4周时结缔组织增生;12周后神经内纤维分隔进行性增多,神经纤维化.早期,MMP-9和TIMP-1表达增加,MMP-9mRNA在2周达峰值0.0485,TIMP-1 10周达峰值0.1592,MMP-9/TIMP-1明显升高;后期,MMP-9显著降低,TIMP-1继续升高,MMP-9/TIMP-1显著降低.结论 周围神经慢性卡压后神经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神经中MMP-9/TIMP-1比值早期增高、晚期降低有关.

  • 脊索细胞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定向诱导分化的研究

    作者:张彦男;邵增务;吴永超;王佰川;马凯歌;杨述华

    目的 分离兔髓核脊索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通过共培养观察脊索细胞对MSCs增殖能力及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 4~6周龄新西兰兔4只,取胸腰段脊柱的髓核,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脊索细胞,同时取其股骨骨髓用Ficoll液分离得到MSCs,光镜观察脊索细胞和MSCs不同比例(1:2、1:1、2:1)共培养条件下细胞的生长,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脊索细胞和MSCs共培养(1:1)后行甲苯胺蓝染色及Ⅱ型胶原染色检测MSCs细胞表型的改变.对共培养后的MSCs进行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 光镜下观察原代脊索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胞体大,细胞增殖不明显.MSCs呈梭形贴壁生长,旋涡状排列.CCK-8检测发现脊索细胞/MSCs1:1组细胞增殖明显高于其余各组.甲苯胺篮染色MSCs单独培养组呈阴性,共培养组呈阳性.Ⅱ型胶原染色MSCs单独培养组呈阴性,共培养组呈阳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发现共培养组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的表达分别为脊索细胞的2.00、1.35倍,而单独培养的MSCs则表达阴性.结论 在共培养条件下脊索细胞可以促进MSCs增殖,且细胞比例为1:1时更为显著;同时可以诱导其产生Ⅱ型胶原及聚集蛋白聚糖,表现出类软骨细胞表型.

  • WNT激活剂对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成骨分化的影响

    作者:谢雪涛;李晓林;沈龙祥;张长青;曾炳芳

    目的 观察WNT信号通路激活剂SB-216763对于人骨髓基质于细胞(hBMSCs)成脂-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从3例临床股骨头标本中分离培养hBMSCs与5μmol/L SB-216763共同培养,观察hBMSCs表达β-连锁蛋白(β-catenin)的变化,检测hBMSCs增殖能力、成脂分化能力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时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变化.结果 SB-216763可以显著促进hBMSCs表达β-catenin (30.2±2.7比13.3±2.1,P<0.01)、促进hBMSCs增殖(P<0.01)、抑制hB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油红O(Oil Red-O)阳性细胞数:27.4±3.2比8.4±2.1,P<0.01]、降低hBMSCs的ALP活性(P<0.01).结论 激活WNT信号通路可以促进hBMSCs的增殖,抑制hB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并且抑制hBMSCs的成骨活性.

  • 骨形态发生蛋白-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材料修复颅骨缺损

    作者:杨大志;罗惠莉;易伟宏;王尔天;王敏;刘东宁

    目的 制备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材料并探讨其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扫描电镜观察Ⅰ型胶原制备单纯胶原、胶原/羟基磷灰石、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4组骨修复材料表面结构.用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材料浸提液进行细胞毒性试验和体外溶血试验评价其生物相容性.在大鼠头颅制备颅骨极限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4种骨修复材料.术后12周CT扫描观察骨缺损修复影像学.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骨缺损组织学变化,并在骨缺损及其周围新生骨部位行骨桥蛋白( OPN)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单纯的胶原材料为交织样物质结构,胶原/羟基磷灰石材料为交织晶体板状结构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和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材料晶体结构为单晶体交织状.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材料浸提液对细胞相对增殖率(RGR)无显著影响(P>0.05),材料的细胞毒性为1级.骨缺损CT扫描平均CT值分别为(98.5±10.2)、(208.4±19.5)、(418.4±27.1)、(476.8±30.5)hu,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材料缺损部位CT值高.HE和Masson染色见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组骨质愈合完全,原骨缺损处多为红色成熟骨.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组植入区内蓝色的新生骨较多.胶原/羟基磷灰石材料组,植入区在植入材料边缘新生骨形成,界限仍然清晰.单纯胶原组骨质未愈合,骨缺损处为淡蓝色条索状结构,中间未见骨形成.对比其他3组,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组存在大量棕色的OPN和β-catenin染色阳性新生骨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材料促进骨修复能力强于单纯胶原、胶原/羟基磷灰石、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材料.

  • 兔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横向分化的研究

    作者:王兆杰;安荣泽;张弛;赵豪;齐新文;赵俊延

    目的 探讨兔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两者横向分化的能力和方法.方法 选取3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获取、分离培养脂肪细胞,天花板贴壁法使其去分化,去分化脂肪细胞进行成骨诱导3周后行茜素红、碱性磷酸酶(ALP)和Ⅰ型胶原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另选取出生7d内的乳兔,取颅骨骨块利用酶消-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成骨细胞并传代培养,对其进行成脂诱导3周后行油红O染色、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 mRNA的表达.结果 提取的成熟脂肪细胞去分化后为长梭形成纤维细胞状;成骨诱导后,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细胞内表达出Ⅰ型胶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细胞第3天、第7天、第14天不同时段的ALP活性实验组较对照组高(P<0.05),分别为0.165±0.007、0.253±0.005、0.345±0.007和0.067±0.004、0.076±0.006、0.082±0.003,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实验组ALP活性逐渐增强(组内比较P<0.05);提取的乳兔颅骨成骨细胞呈短梭形,成脂诱导3周后油红O染色阳性,PPARγmRNA表达阳性,对照组为阴性,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熟脂肪细胞可以通过体外培养实现去分化,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人工寰齿关节寰枢椎部件固定钉道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胡勇;袁振山;赵红勇;顾勇杰;夏华杰;华群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的人工寰齿关节( AAOJ)在寰枢关节骨性标本上置换后寰枢椎部件固定螺钉通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在32具正常成年人尸体寰枢关节湿性标本上行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后,行寰枢椎薄层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与AAOJ内固定的相关指标,并观察寰枢椎部件固定螺钉通道与横突孔、椎动脉沟、椎管等重要解剖结构安全空间.结果 寰椎部件固定螺钉的长度(L)为(21.5±3.7) mm,寰椎部件固定螺钉外倾角(d)为(12.9±4.8)°,寰椎部件固定螺钉下倾角(δ)为(3.0±1.2)°.枢椎部件固定螺钉的长度(S)是(28.6±3.7) mm,枢椎部件固定螺钉的外倾角度(β)是(22.6±4.3)°,枢椎部件固定螺钉的下倾角度(θ)是(15.8±2.6)°.结论 固定人工寰齿关节寰枢椎部件的螺钉通道与横突孔、椎动脉沟、椎管等重受解剖结构之间有安全空间范围.

  • 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保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郑启新;汪健;郭晓东

    由于交通、建筑及工业的发展,急性脊髓损伤患者每年都在增加,据估计,全球现有约200万脊髓损伤患者,每年新发生近13万例.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自身再生能力非常有限,因此,脊髓损伤是灾难性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从病理方面可将急性脊髓损伤( ASCI)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前者指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髓所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导致损伤处细胞快速死亡,为不可逆改变;后者为脊髓损伤后发生的一系列生化改变所致的细胞死亡,具有可逆性.

中华实验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