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琥珀酸脱氢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混合染色显示骨骼肌运动终板的探讨

    作者:周缜

    目的显示不同型骨骼肌纤维和运动终板的结构.方法用琥珀酸脱氢酶和乙酰胆碱酯酶共同染色,显示各型骨骼肌纤维及其支配骨骼肌纤维的运动终板.结果肌组织呈现蓝色沉淀,而神经纤维和运动终板为棕黑色.结论琥珀酸脱氢酶和乙酰胆碱酯酶共同染色可以清晰显示各型骨骼肌纤维的运动神经末梢的各种结构.

  • 初步探究通咽喷雾剂对大鼠舌下神经损伤后AChE与运动终板的影响关系

    作者:张静;和梦珂;李昕;简郭血骄;托托;林家冉;赵淑英;郭健

    目的 初步探讨通咽喷雾剂对大鼠舌下神经损伤后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与运动终板的影响关系.方法 成年Wistar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各15只.空白组仅暴露神经,模型组和药物组暴露舌下神经后给予钳夹损伤造模,药物组于口咽部给通咽喷雾剂1 ml,空白组和模型组给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造模前(0 min)、干预处理后第1 min及第10 min3个时间点测试阈强度、单收缩幅度、潜伏期作为电生理观察指标.后处死大鼠取双侧舌肌组织分别制作氯化金压片观察神经纤维和冰冻切片并经乙酰胆碱酯酶染液染色后测AChE的含量.结果 ①舌肌收缩能力:阈强度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模型组阈强度较空白组增大;干预10 min后,单收缩幅度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模型组单收缩幅度小于空白组;且各时间点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运动终板与模型组比较,各组的运动终板形态和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ChE光密度值:与模型组比较,镜下空白组AChE阳性分布区域分布多,着色深;空白组的光密度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别不大.结论 ①通咽喷雾剂在舌下神经损伤初期可能通过增大组织阈强度,降低单收缩幅度,降低AChE含量从而影响舌肌细胞兴奋性.②对潜伏期及运动终板影响不大.③通咽喷雾剂对舌下神经损伤模型大鼠初期的舌肌收缩能力及AChE和运动终板形态影响不大,提示该药对舌下神经损伤早期运动传出途径作用不明显.通咽喷雾剂可能通过感觉传入途径或其他机制发挥作用.

  • 雷公藤甲素对异种神经移植后神经再生的影响

    作者:丁文龙;刘德明;温蔚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对异种神经移植后神经再生的影响. 方法将日本大耳兔的神经移植于Wistar大鼠坐骨神经后,宿主服用雷公藤甲素. 结果大鼠存活4、8、12、16、24周,可见再生神经纤维长入移植神经并向远段坐骨神经生长.移植神经和远段神经内的再生神经纤维中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兼有之,大部分再生神经纤维聚集成束.术后12周的腓肠肌AChE呈阳性,并可见再生神经纤维与运动终板相连.12周以后的爪部皮下出现再生神经束,真皮层出现游离神经末梢.未服用雷公藤甲素的对照组因免疫排斥反应而神经不能再生.结论雷公藤甲素在异种神经移植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 运动终板药物注射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效果

    作者:翟红印;许予明;谢晓明

    目的:观察运动终板药物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23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15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包括功能训练、物理因子治疗及药物应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痉挛肌肉运动终板注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评价患儿功能区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价痉挛程度,采用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测定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明显改善,MAS分级明显降低,MDI和PDI评分明显增加(P<0.01);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肉运动终板药物注射能提高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减轻痉挛,改善智力发育。

  • 神经肌肉接头中乙酰胆碱酯酶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旋;杨朝阳;李晓光

    哺乳动物的神经肌肉接头(NMJ)作为运动神经末端和肌肉相连接的部位,是目前研究多、了解清楚的突触结构.

  • 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终板内乙酰胆碱酯酶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

    作者:张皑峰;欧喜超;杨朝阳;刘玉军;鲁强;李晓光

    目的 观察大鼠不同类型脊髓损伤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与乙酰胆碱酯酶(AChE)在后肢腓肠肌运动终板内的变化,以探讨不同类型脊髓损伤后CGRP和AChE与运动终板退变的关系.方法 6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切割型脊髓损伤组(B组)和撞击型脊髓损伤组(C组),术后1、2、4、10周分别用Karnovsky-Roots直接法染色检测AChE、免疫组化法检测CGRP的变化.结果 两损伤组大鼠术后运动终板中CGRP和AChE浓度均下降,但C组10周时有了明显恢复,而B组一直处于较低水平;CGRP的改变早于AChE.结论 在大鼠不同类型脊髓损伤后,CGRP和AChE的活性和浓度与运动终板退变的程度不同.

  • 消瘿强肌汤对甲亢肌病骨骼肌运动终板的影响

    作者:于向民;刘友章;闫凤霞;潘晓亮;李玲

    目的 观察消瘿强肌汤对甲亢肌病大鼠骨骼肌运动终板超微结构的影响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方法 36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和模型组、中药治疗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均n=10),后3组腹腔注射甲状腺激素钠盐制作甲亢肌病模型,中药治疗组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再灌服中药方剂消瘿强肌汤.光、电镜观察运动终板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及运动终板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各型骨骼肌纤维运动终板乙酰胆碱脂酶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酶反应产物减少,分布不均,超微结构显示突触间隙电子密度高低不等,接头褶减少、变短,轴突终末内线粒体空泡化.中药治疗组运动终板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明显恢复,接头褶结构、轴突终末内部分线粒体结构恢复正常.结论 消瘿强肌汤可恢复甲亢肌病骨骼肌运动终板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改善骨骼肌运动终板超微结构.

  • 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运动终板的关系

    作者:张庆民;关骅;洪毅

    目的观察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在骨骼肌运动终板中的变化特点及运动终板的变化.方法采用Wistar大鼠制作T10脊髓横断模型,分别于损伤后1、2、4、8周取胫前肌肌腹标本,以免疫组化法检测AChE和CGRP在运动终板中的变化.结果脊髓横断1周后CGRP在运动终板中的数量、分布即明显减少,着色变浅,而AChE在运动终板中的变化发生在损伤后4周时;运动终板中CGRP和AChE始终未完全消失.结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骨骼肌运动终板存在退变现象;AChE和CGRP与运动终板的退变相关;检测CGRP能更早地显示运动终板的改变.

  • 脊髓重建管对T8损伤大鼠后肢运动终板的调节与维持

    作者:苏增艳;杨朝阳;李晓光

    目的 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及脊髓重建管诱导脊髓再生修复过程中后肢骨骼肌运动终板形态结构与不同类型肌纤维终板区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变化情况.方法 43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脊髓T8单纯损伤组(Cx组)、脊髓T8损伤+脊髓重建管移植修复组(CxTp组)和正常对照组(Co组),术后2周、4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经灌注固定后取出大鼠双下肢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分别用氯化金染色(压片法)观察运动终板结构形态和Karnovsky-Roots直接法染色检测AChE的变化.结果 Cx组和CxTp组大鼠术后运动终板结构形态与AChE活性均发生改变.Cx组终板自术后3个月起发生明显的退行性改变,AChE活性亦呈线性下降;CxTp组终板结构与形态相对稳定,没有退变迹象,术后3个月起AChE 活性显著高于同时间点Cx组.结论 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终板发生进行性退变,脊髓重建管移植修复可以阻止终板的退行性变,使其向着利于神经康复的方向发生着AChE的复活与结构形态的可塑性变化.

  • 兔骨骼肌运动点与运动终板的形态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毛雅君;励建安;李冰;刘守国;朱杰

    目的:探索运动点的本质是终末神经纤维密集区,还是运动终板密集区,给化学神经阻断技术的定位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新西兰兔9只,靶肌肉为双侧肱二头肌及双侧腘绳肌.每块肌肉选择2个研究点,共计72个点分为3组:小神经密集区(N组):通过小电刺激引起大收缩的部位;运动终板密集区(P组):肌电图显示终板电活动活跃的部位;非密集区对照组(C组):以强电流诱发弱靶肌肉收缩,且连接肌电图后未出现终板电活动的部位;在以上部位注入染料定位.分别记录三组的电刺激强度.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应用图文报告分析软件观察运动终板及神经纤维数量,将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刺激强度比较:C组大(0.73±0.05)mA,P组次之(0.39±0.04)mA,N组小(0.10±0.01)mA,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神经纤维数量比较:N组多,P组次之,C组少.N组与P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但N组与C组,P组与C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运动终板数量比较:P组多,N组次之,C组少,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终末神经纤维密集区和运动终板密集区十分接近,但是“运动点”概念不同.临床上可以使用电刺激技术作为肉毒毒素肌肉注射的定位技术.

  • 分米波对神经损伤后运动终板再生的影响

    作者:田德虎;李熙明;张奇;张英泽;刘宽芝;于昆仑;韩金豹;韩久卉

    目的:探讨分米波对神经损伤吻合术后肌肉运动终板(MEP)再生的影响.方法: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行9-o无损伤线吻合,术后实验组行分米波局部辐射,每周5次,分别于术后第4周、8周、12周观察运动终板显微结构的变化及乙酰胆碱酶(AchE)含的变化.结果:各时间点实验组大鼠腓肠肌运动终板再生和Ach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局部应用分米波辐射可明显促进终板再生和提高AchE含量,从而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 大鼠脊神经损伤后所支配骨骼肌及其运动终板的退变

    作者:王瑜;李兵;肖传国

    目的:研究大鼠脊神经运动根损伤后所支配的骨骼肌组织形态学变化,为临床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用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2组:一组单纯切断左侧的L4脊神经前根,另一组同时切断左侧的L4和L5脊神经前根;以各大鼠的左侧为实验侧,右侧为自身对照侧,分别于手术后6周和4个月时测定双侧趾长伸肌的肌湿重和肌细胞截面积,并观察骨骼肌运动终板的形态.结果:术后6周:单纯L4神经根切断组和L4,5神经根切断组的实验侧肢体功能较正常对照侧均有明显损伤(P<0.01),运动终板崩解变性.术后4个月:单纯L4神经根切断组的实验侧肢体功能接近正常(P>0.05),再生运动终板结构接近正常;L4,5神经根切断组的实验侧肢体功能与对照侧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运动终板完全消失.结论:单纯L4神经根切断近期可造成肢体功能损伤,但随时间推移,损害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但若合并L5神经根损伤将造成肢体功能的永久性损害.

  • 针刺疗法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运动终板的影响

    作者:佟帅;王胜;孙忠人;刘建桥

    目的:周围神经损伤后,通过对针刺后运动终板(MEP)组织形态变化的观察,探讨针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机理.方法:将150只Wistar大鼠按照每批30只,共分五个时间点进行造模后随机分为电针组、手针组、模型组,于后一批造模并针刺治疗3d后将全部大鼠处死取材.将术后及针刺治疗3d、7d、14d、2ld、28d各组腓肠肌运动终板进行电镜观察,并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结果:术后3d各组运动终板形态上无明显区别:术后7d.模型组运动终板电镜下观察微观形态的变化较电针组及手针组明显,电针组及手针组仍维持一定程度的正常结构;术后14-28d,各组运动终板开始恢复,电针组恢复较快,至28d时已基本恢复如常,手针组的微观结构与电针组无明显差别,但嵴排列上相对紊乱.模型对照组也明显恢复,但微观结构及突触后膜形态的恢复较电针组和手针组差.结论:针刺治疗可以在周围神经损伤后改善MEP内的营养物质含量和结构.

  • 周围神经急性损伤与康复

    作者:田德虎

    周围神经急性损伤是临床上常见多发损伤,多由切割、牵拉、挤压、电灼等原因造成,常合并骨折,血管、肌腱及软组织损伤.因暴力作用时间短而集中,可造成神经纤维完全或部分断裂.由于损伤神经的修复过程复杂、神经再生速度缓慢、合并周围组织损伤时再生神经易与周围组织粘连,以及失神经肌肉萎缩、运动终板退化变性、终末感觉器萎缩消失等,均制约着损伤神经的功能恢复.

  • 电针运动终板体表投影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

    作者:郑伟;王升强;张洁

    在目前的评定量表中常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肢功能在Barthel指数中占55%,因上肢多是精细动作,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呈痉挛状态,从而影响康复训练的顺利开展,阻碍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能力的提高.临床上常采取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抗痉挛体位的摆放、牵伸、肉毒毒素注射、药物等治疗方法.有临床研究表明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已取得较好的效果[1].

  • 顺苯阿曲库铵的药理及临床应用

    作者:赵伟杰;郭振勇

    顺苯阿曲库铵( Cisatracurium )是中效的、非去极化的、具异喹啉鎓苄酯结构的骨骼肌松弛剂,是阿曲库胺的同分异构体,其肌松作用是后者的3倍,在同等剂量下肌松作用可延长2 min,二者的药效相似,但前者的起效时间晚。顺苯阿曲库铵作用于N型胆碱能受体,在运动终板上与胆碱能受体结合,以拮抗乙酰胆碱的作用,从而产生竞争性的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进而导致骨骼肌松弛。因其肌松作用强、恢复快、无蓄积、无明显组胺释放、心血管反应小等特点,成为麻醉的主要辅助用药。本文综合近年发表的国内外论著,从此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理学特征,对该药的用药特点和目前的临床应用评述如下。

  • 神经干细胞与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联合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轴浆运输功能的修复作用

    作者:曾琳;李民;刘媛;龙在云;李应玉;伍亚民;廖维宏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与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PAS)联合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轴浆运输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40只Wistar大鼠,制成L1~L2左侧脊髓半切空洞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损伤组(A组),损伤后移植队S组(B组)、移植NSC组(C组)、NSC和PAS按2:1比例联合移植组(D组),每组10只.4周及8周后行损伤部位神经丝-200(NF-200)染色观察NSC在体内的分化情况,腓肠肌胆碱酯酶染色观察运动终板的反应和核黄逆行示踪观察轴浆运输的恢复情况.结果:(1)4周时D组和C组移植部位可见少量NF-200阳性标记的神经元,8周时数量明显增多,D组多于C组;4周及8周时A、B组均未见到明显阳性标记的神经元.(2)4周时,A、B组胆碱酯酶染色示运动终板均出现退变,终板染色变浅;8周时A组终板明显退变.出现大片染色空白区,甚至终板消失,只剩下模糊的轮廓;B组终板退变程度轻于A组,着色淡,轮廓欠清晰,周边呈浅棕红色淡染,但未出现大片染色空白区;C、D组4周时终板边缘发生皱缩,呈颗粒样改变.无明显染色缺失:8周时C组较4周时变化不明显,D组受损终板皱缩明显好转,颗粒样改变消失.(3)4周时,B、C、D组核黄染色的神经元散在位于脊髓的前、后、侧角,其中D组阳性标记的神经元的数量及荧光强度大于B、C组,C组又稍强于B;8周时B、C、D组阳性神经元数量均增多,神经元的数量及荧光强度仍是D组>C组>B组:A组4周及8周时均未见到明显阳性染色的神经元.结论:联合移植NSC和PAS(2:1)能更好地修复损伤脊髓的轴浆运输功能并能较好地防治其后肢肌肉运动终板的溃变.

  •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两侧椎旁肌中肌梭与运动终板病理学变化的对比研究

    作者:吴亮;邱勇;王斌;俞扬;朱泽章;钱邦平;马薇薇

    目的: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两侧椎旁肌中肌梭与运动终板的病理学变化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与脊柱侧凸病因学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脊柱病变患者共41例,分3组,其中AIS组20例,平均年龄15.3岁,平均Cobb角56.8°,顶椎位于T7~T12;先天性脊柱侧凸(CS)组11例,平均年龄13.9岁.平均Cobb角66.7°,顶椎位于T7~T12;对照组10例.均为非脊柱侧凸病例,其中1例腰椎滑脱、1例腰椎管肿瘤、2例Scheuermann's 病、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平均年龄17.3岁.经患者知情同意,所有病例均于术中取材,AIS组和CS组取顶椎区两侧椎旁肌,对照组取非病变区两侧椎旁肌.标本分别行HE染色和非特异性酯酶(ANAE)染色,对3组病例两侧椎旁肌中肌梭的形态结构、梭内肌纤维数目、平均横截面积以及运动终板的类型进行比较.结果:AIS组患者两侧椎旁肌标本共发现19个肌梭,CS组患者两侧椎旁肌标本共发现13个肌梭,对照组两侧椎旁肌标本共发现5个肌梭.AIS和CS组患者凸侧椎旁肌肌梭内的肌纤维数目及平均横截面积显著大于凹侧椎旁肌(P<0.05).AIS和CS组凹侧椎旁肌TD型终板数目和病变终板数目均显著多于凸侧椎旁肌(P<0.05).对照组两侧椎旁肌TO型终板数目和病变终板数目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两侧椎旁肌中肌梭的形态结构和运动终板的类型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脊柱侧凸的继发性改变.

  • 大鼠胸段脊髓损伤后后肢神经肌肉的自然变化

    作者:王元元;张军卫;洪毅;唐和虎;王雪菲;蔡青

    目的:观察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周围神经和骨骼肌的自然变化,为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相关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50只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5只、假手术组(B组)10只和脊髓损伤组(C组)35只,B组行单纯椎板切除术;C组在椎板切除基础上用横断法制成T10完全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对3组大鼠术前,B组术后1、2周,C组术后1、2、4、12、24周进行BBB评分,并检测腓肠肌的运动单位计数(motor unit number estimation,MUNE);再于各时间点处死大鼠,取坐骨神经和腓肠肌内侧头,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坐骨神经-运动终板-腓肠肌的形态变化.对3组所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组术后各时间点的BBB评分与术前及A组、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术后4周时的BBB评分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前MUNE数值与A组、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与2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1、2周时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外形正常.C组术后1、2周时与A组、B组无明显差异;4周时部分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崩解、板层分离;12周时髓鞘崩解明显增多,高倍电镜观察见崩解的髓鞘板层清晰;24周时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崩解、融合,新生神经纤维管细壁薄,无髓神经纤维增多,高倍电镜观察见崩解的髓鞘板层模糊.A组肌细胞肌束膜及肌内膜边界清晰,肌细胞核位于肌膜下方.B组术后1、2周时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C组术后1、2周时,除肌细胞截面积轻度缩小外,与对照组无明显不同;4周时肌细胞截面积缩小,局部肌细胞破坏;12周时多数肌细胞边界模糊,细胞核相对聚集,结缔组织增生明显;24周时肌细胞融合,细胞核密集,融合细胞间可见大小不一空隙,结缔组织增生更加明显.A组和B组术后1、2周运动终板结构清晰完整.C组术后1、2、4周时运动终板结构较A组、B组无明显差别;术后12周时相对完好运动终板与破坏运动终板并存,高倍电镜下观察见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层次分明,各层结构内可见细小颗粒,突触间隙内可见多个类圆形突触小泡,肌板清晰,同时也可见突触皱褶及突触前、后膜不可辨,肌板结构不清晰;术后24周时找不到运动终板.结论:大鼠完全横断性脊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周围神经和骨骼肌形态结构随时间退变程度逐步加重甚至消失; 损伤后12周时已有明显变化,24周时出现显著的结构损害和功能丧失.

  • 眼外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神经萌芽及运动终板的变化

    作者:闫丽娟;吴晓;李鑫;刘刚

    目的 研究兔眼外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后3个月的神经末梢萌芽、运动终板及肌纤维的变化,从神经再生方面探讨BTX的作用规律.设计 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 10只新西兰大白兔.方法 10只白兔,在双眼8条眼外肌肌腹各注射BTXA 2.5U,在注射0、2、4、6、8、12周时各取一条眼外肌,共60条作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化染色显示运动终板、肌纤维,用Bielschowsky银染法显示神经末梢萌芽.主要指标 有萌芽终板数/总终板数;萌芽平均总长度/有萌芽终板数;运动终板的灰度值、面积;肌纤维直径.结果 眼外肌的运动终板中,有萌芽终板数/总终板数、萌芽平均总长度/有萌芽终板数在2周(84.04±3.56,170.71±46.83)和4周(91.52±4.13,162.11±56.19)时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到12周时降到低(19.53±4.00,40.46±6.47),但仍稍高于正常值.运动终板的灰度值、面积及肌纤维直径亦出现此规律.结论 注射BTXA后的神经末梢萌芽和运动终板的变化在2~4周时为明显,之后逐渐降低,与临床上观察到的肉毒毒素作用规律相符,为研究肉毒毒素引起的肌麻痹的恢复过程提供一种新的观察途径.

110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