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 중화실험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030
  • 国内刊号: 42-12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8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杨镇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细粒棘球蚴抗原B对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h17细胞的影响

    作者:金一帮;周洋;王俊华;吐尔洪江·吐逊;张雪;温浩

    目的 观察细粒棘球蚴抗原B(AgB)对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 IL-17+T细胞(Th17)细胞的影响.方法 Ficoll法分离健康人群外周血中的PBMC并接种于24孔培养板,分为阴性对照组、低剂量抗原B(2 mg/L)实验组和高剂量抗原B实验组(5 mg/L)进行培养.分别在培养96、120和144 h后取样,通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培养液中Th17细胞的阳性表达率.所得结果采用两组配对t检验.结果 Th17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在低剂量和高剂量抗原B干预培养96 h后分别为0.433±0.115和0.500±0.265,较阴性对照组1.067±0.473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120 h和144h虽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粒棘球蚴抗原B对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h17细胞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它可能与细粒棘球蚴所致免疫逃避机制有关.

  • 一体化单分支支架对部分主动脉弓部行腔内隔绝术

    作者:林晨;陆清声;王烈;黎成金;景在平

    目的 设计制作新型一体化带单分支的主动脉腔内支架,以此种支架对动物行主动脉弓分支区腔内血管重建的实验,探讨其腔内重建主动脉弓的可行性.方法 设计并制作适合于动物实验的一体化单分支覆膜支架,其分支针对左锁骨下动脉(LSA);在X线透视引导下,对猪行主动脉弓腔内血管重建;术后第3个月观察支架形态结构、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内漏发生状况.结果 8例均完成支架的植入,平均手术时间(93.5±12.1)min;术后第3个月造影显示支架位置及形态良好,冠状动脉及分支动脉血流通畅,未发现支架贴壁不良的情况;头部CT未发现脑梗塞;支架植入后第3个月,LSA的血压为(138.0±8.8) mm Hg(1 mm Hg =0.133 kPa),降主动脉的动脉压为( 141.3±8.5) 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支架周围的血管壁组织切片检查未发现血管内膜损伤.结论 应用一体化单分支支架部分重建猪的主动脉弓在技术上可行,有助于探索腔内重建人体主动脉弓.

  •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bax、神经胶质纤维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段长虹;付庆林;王崇军;周朝元;席鸿霞;王国戗;海洁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BE)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80只清洁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给予生理盐水治疗,n=40只),银杏叶提取物干预组(B组,给予等量的银杏叶提取物,n=40只),每组再分4个亚组,即再灌注后1、3、6、24h组,每个亚组10只.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形态病理学变化,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胶质纤维相关蛋白(GFAP)在血清中的浓度变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凋亡基因bax的表达.结果 HE染色:A组发现明显的梗死灶、神经细胞坏死、凋亡以及神经细胞外形难以辨认,大部分细胞结构消失.B组形态相对正常,损伤较A组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GFAP的血清浓度升高,再灌注后各时间点(1、3、6、24h)B组GFAP的血清浓度(275.29±112.72、308.72±124.11、372.56±185.62、452.12±145.26) ng/L显著低于A组(437.17±152.26、490.27±198.37、583.45±201.42、656.26±256.36) ng/L(P<0.05).RT-PCR检测显示bax mRNA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B组(0.256±0.018、0.302±0.023、0.417±0.034、0.527±0.052)显著低于A组(0.333±0.021、0.452±0.037、0.587±0.052、0.726±0.046) (P <0.05).结论 bax、GFAP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均发生明显的变化,参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形成机制.银杏叶提取物可通过抑制GFAP的生成以及减少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对大鼠缺血脑组织具有显著保护作用.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中两种内皮祖细胞功能的改变

    作者:陈超;杨述华;冯勇;陈东;禹虔;王小红

    目的 观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外周血中两种内皮祖细胞功能的改变,探讨其在激素导致的内皮功能失调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33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和33例性别与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从外周血中分离培养早期内皮祖细胞(EPCs)和内皮集落形成细胞(ECFCs),体外培养并检测其集落形成能力、CCK-8检测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迁移能力、Matrigel胶检测成血管能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 1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结果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中的两种内皮祖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均有所下降[早期EPC集落数:2.42±1.46比4.52±2.00(P<0.05);ECFC集落数:0.62±0.55比1.12±0.82(P <0.05)],早期内皮祖细胞的迁移能力下降[63.8±11.7比152.3±12.4(P<0.01)],分泌VEGF因子能力下降[(50.8±7.2) ng/L比(62.8±10.1)ng/L,P<0.01],内皮集落形成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P<0.05),成血管能力下降[7.1±2.7比23.8±4.3(P<0.01)].结论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中两种内皮祖细胞的功能在不同方面受损,表明其在激素导致的内皮功能失调中发挥不同作用.

  • 酸敏感离子通道1a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谭健;许益聘;刘广鹏;叶信海

    目的 观察酸敏感离子通道1a( ASIC1 a)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氧化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及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RPE在1 mmol/L H2O2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过程中(0.5 ~4.0 h),ASIC1a的表达变化;同时分别采用ASICs阻断剂amiloride和PCTx1,以及通过细胞转染ASIC1a,检测对该氧化损伤过程的影响,并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评价细胞的活性.结果 实时RT-PCR以及Western blot的结果均显示RPE中ASIC1a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有表达.1mmol/L H2O2处理RPE 1、2、4h后,RPE中ASIC1a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至(70.5±11.0)%、(40.6±5.6)%和(45.6±7.6)%.PCTx1阻断ASIC1a后,RPE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至4h细胞存活率为(76.2±5.0)%(与对照组比较,P<0.05),而过表达ASIC1a能够提高RPE氧化损伤过程中细胞的存活率,与H2O2处理组比较,4h组为(38.0±6.0)%比(16.2±2.0)%(P<0.05).结论 ASIC1a在RPE中具有表达并对RPE的氧化损伤具有一定的细胞保护作用.

  • 负压封闭引流对创面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及IκBα磷酸化的影响

    作者:胡祥;喻爱喜;余国荣;陶圣祥;夏成焱;吴刚

    目的 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对创面细胞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及IκBα 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每组建立24例Sus scrafa猪背急性感染创面模型,VSD治疗为实验组,120 mm Hg(1 mm Hg =0.133 kPa)负压持续吸引,常规换药治疗为对照组,对创面炎性反应、ICAM-1 表达及IκBα磷酸化的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VSD组减轻感染创面炎性反应,ICAM-1 表达相对值0.60±0.08,显著低于对照组1.01±0.06(P <0.05),VSD显著减少IκBα磷酸化(40±9)%,(P<0.05).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减少IκBα磷酸化,抑制感染创面ICAM-1的表达,明显减轻感染创面炎性反应.

  • 乳头状甲状腺癌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启动子区高甲基化与表达缺失

    作者:韩超;李静怡;王志芳;王硕;卢秀波;郭明洲;郑丽丽

    目的 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PTC)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GP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分析GPX3甲基化与其基凶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SP)检测47例PTC、10例非癌组织标本和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株TPC-1中GPX3的甲基化状态,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TPC-1细胞中GPX3的mRNA表达.结果 48.9%( 23/47) PTC发生GP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而10例非癌组织均未发生甲基化;TPC-1中GPX3启动子区甲基化,而且GPX3的mRNA不表达,经5-aza-2’-deoxycytidine干预96h后GPX3重新表达.结论 GPX3基因启动子区域频繁发生甲基化.,可能作为PTC的诊断标志物;GPX3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是其基因表达的重要调节机制.

  • 一氧化氮合成酶在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作者:李晓林;邹小明;李云龙;宋茂力;李刚

    目的 观察神经型(n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中作用.方法 行大鼠原位小肠移植.实验分为2组.1组:同系移植组(Lewis→Lewis,12例);2组:同种移植组(DA→Lewis,12例).观察术后生存时间.再灌注30 min、术后1、3、5、7d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开腹行麦芽糖吸收实验;切取移植肠管,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移植肠nNOS和iNOS的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移植肠nNOS mRNA和iNOS mRNA的表达.结果 A组生存时间>30 d.B组生存时间为(6.83±0.75)d.再灌注后A组nNOS染色与mRNA表达明显减弱,此后nNOS染色和mRNA表达分别于术后3、7d恢复正常.再灌注后A组iNOS染色与mRNA表达增强,此后逐渐减弱.与A组比较,术后3~7 d,B组nNOS染色减弱,iNOS染色增强,血清NO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糖吸收值显著降低(P<0.01);术后5、7d,B组nNOS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01),iNOS 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 在AR过程中,nNOS可能调节了iNOS的表达;nNOS的活性和表达与移植肠管的结构和吸收功能密切相关;iNOS的激活是加重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 曲古抑菌素A联合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对U25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作者:许强华;陈新军

    目的 以体外培养的U251细胞为模型,观察曲古抑菌素A(TSA)联合单纯疱疹病毒Ⅰ型( HSV-1)对肿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0.5 ×10-3μmol/L TSA和10 MOI HSV-1及0.5 × 101 μmol/L TSA与10 MOIHSV-1组合作用于U251人胶质瘤细胞,72 h后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单一TSA组、单一HSV-1组、TSA与HSV-1联合组U251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8.0±1.8)%、(18.0±3.1)%、(58.0±5.8)%;凋亡率分别为(47.4±3.5)%、(29.6±3.0)%、(59.6±4.0)%.TSA与HSV-1联合组U251细胞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明显高于单一使用TSA或HSV-1组(P<0.01).结论 TSA联合HSV-1对体外培养的U251细胞具有协同或叠加杀伤作用.

  • 下调TPH2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作者:戴少军;杨少兵;刘成;李荣春;项红兵

    目的 构建色氨酸羟化酶(TPH)-2基因小干涉RNA的重组慢病毒载体.方法 在TPH-2 mRNA序列中选择1个特异性靶序列,体外合成对应发卡样DNA片段,经退火后,将其定向克隆入siRNA载体,获得重组质粒pU6 -MCS-CMV-TPH2-shRNA,后者与慢病毒试剂共转染293细胞,同源重组产生Lentivirus-TPH2-siRNA.经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目的基因的表达并测定病毒滴度.结果 PCR表明Lentivirus-TPH2-siRNA构建正确,病毒滴度为3×108 TU/rnl.结论 获得的Lentivirus-TPH2-siRNA可以用于转基因瘙痒治疗的实验研究.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过表达对成骨细胞骨形态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曾忠华;蔡林;雷鹏程

    目的 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成骨细胞骨形态蛋白-2(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提取5例人髂骨成骨细胞,PcDNA3.0构建MIF过表达系统导入成骨细胞中,检测MIF、BMP-2和VEGF的表达.结果 MIF的稳定转染使成骨细胞的MIF过表达(P<0.05).MIF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在转染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的表达量(P<0.05);VEGF和BMP-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在转染组也明显增高(P<0.05).结论 MIF过表达在成骨细胞中上调VEGF和BMP-2的表达.

  • 5-氮杂-2’-脱氧胞苷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SLIT2基因去甲基化作用及细胞运动能力的影响

    作者:张姣;付丽;谷峰;马勇杰

    目的 观察5-氮杂-2’-脱氧胞苷( 5-Aza-dc)对恶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Slit2启动子的去甲基化作用及细胞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用5、10、20 μmol/L 5-Aza-dc分别处理MDA-MB-231乳腺癌细胞;噻唑蓝(MTT)比色法筛选能够恢复MDA-MB-231细胞Slit2表达的5-Azadc适浓度为10 μmol/L;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对照组和10μmol/L处理组Slit2mRNA的表达;划痕实验和趋化实验检测5-Aza-dc给药后,乳腺癌细胞的非定向与定向运动能力的变化;聚集实验检测5 -Aza-dc对MDA-MB-231细胞间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 在RT-PCR结果中,对照组和10 μmol/L 5-Aza-dc处理组Slit2/GAPDH的密度比值分别为0.630±0.042和1.307±0.057,表明5-Aza-dc可有效恢复乳腺癌MDA-MB-231细胞Slit2的表达(P<0.05).体外趋化实验显示10 μmol/L 5-Aza-dc处理的MDA-MB-231细胞定向运动能力降低(P<0.01),趋化凶子上皮生长因子(EGF)浓度为10 μg/L时实验组穿过膜的细胞数为49.46±2.92;对照组为99.44±2.54.伤口愈合实验发现10μmol/L 5-Aza-dc处理的MDA-MB-231细胞非定向运动能力降低(P<0.05),24h时实验组运动的距离为(0.330±0.016) mm;对照组为(0.440±0.045) mm.聚集实验显示10 μmol/L 5-Aza-dc处理的MDA-MB-231细胞间黏附能力增加(P<0.01),60 min时实验组聚集指数为0.300±0.028,对照组为0.600±0.034.结论 5-Aza-dc可以使MDA-MB-231乳腺癌细胞Slit2启动子区去甲基化,使Slit2基因表达升高,恢复其抑制肿瘤运动的能力.

  • 不同肠管吻合方式对吻合口愈合的影响

    作者:沈凯;周刚;叶颖江;梁斌

    目的 观察不同吻合方法对犬小肠手术后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成年犬12条,根据吻合部位不同随机分为A、B2组,A组距离屈式韧带100 cm小肠采用双层吻合,距离屈式韧带200 cm小肠采用单层吻合;B组反之.术中记录2种吻合方式的操作时间.术后7d再次手术,找到吻合口并评价吻合口周围粘连分级,测量吻合破裂压(ABP)、小肠浆肌层破裂压.结果 单层吻合与双层吻合后局部粘连分级末见明显差异;单层吻合与双层吻合的ABP分别为(325.83±88.03)和(331.25±70.33) cmH2O(1 cm H2O=0.098 kPa,P>0.05);单层吻合与双层吻合的浆肌层破裂压分别为(185.42±40.87)和(182.08±20.72) cm H2O(P>0.05);单层吻合和双层吻合时间分别为(17.08±3.20)和(23.50±2.50) min(P <0.01).结论 单层吻合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肠吻合方法.

    关键词: 小肠 吻合 吻合门漏
  • 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在浸润性肝细胞癌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徐涛;李乐平;石玉龙;苗瑞政;盛红光

    目的 探讨在浸润性肝细胞肝癌(HCC)中,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根治性手术切除的HCC标本123例,通过对肿瘤的个数、包膜是否完整、门静脉有无癌栓、有无肝外转移等标准的划分,将其分为浸润转移组(74)及无浸润组(49).术前所有病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ABC),测定两组术后标本癌组织的MT1-MMP蛋白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癌组织MT1-MMP mRNA的表达.结果 浸润组术前血清VEGF:(1 33.89±68.56) μg/L;无浸润组:(100.64±81.37)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T1-MMP主要定位表达在肝癌细胞的胞膜和间质.在浸润组中,MT1-MMP蛋白及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无浸润组(P<0.05);浸润组MVD:11.24±1.49,无浸润组:8.11±2.51,两者比较浸润组MVD的形成量明显增多(P<0.01).结论 在浸润性肝细胞肝癌中,MT1-MMP的表达明显增高,并伴随血清VEGF的表达上调、癌组织内新生肿瘤微血管的形成增多.MT1-MMP高表达可作为浸润性肝癌的判定指标,并提示临床预后较差.

  • 四种不同复合液对急性颅内高压伴失血性休克兔复苏的效果及其机制

    作者:王龙;张焱;宋志斌;高建伟;李旭光;王芳

    目的 探讨4种不同复合液体对急性颅内高压伴失血性休克兔复苏的效果及机制.方法 家兔24只,随机分为甘露醇羟乙基淀粉组( MT+ HS)组、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组(MT+HD)组、7.5%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组(HSH)组、7.5%高渗氯化钠低分子右旋糖酐组(HSD)组,每组6只,采用硬膜外球囊注水和动脉放血的方法复制急性颅内高压伴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于8个不同时点采集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数据.结果 4组复合液均能提高MAP,HSH组在复苏后20 min达到峰值,反应速度快,提高MAP的平均幅度分别为(29.4±2.1)、(27.9±3.4)、(41.0±2.2)、(40.6±1.6) mm Hg(1 mm Hg =0.133 kPa),提高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复合液提高CVP值的幅度均接近于(3.0±1.4) cm H2O(1 cm H2O =0.098 kPa),提高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复合液均能在不同时段将ICP值降至基础值水平(7.3±1.6) mmHg,将CPP值升至基础值水平(69.6±6.8)mm Hg,峰值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组复合液均有纠正休克和降低颅内压的效果,HSH维持效用的时间持久,复苏效果明显.

  • 脂连素对大鼠创伤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作者:庄秋林;吴国豪;蒋奕;张波;韩寓嵩

    目的 观察创伤后胰岛素抵抗现象,探讨脂连素对手术创伤导致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脂连素组(n=20)、创伤组(n=20)以及对照组(n=20).建立大鼠创伤模型,脂连索组运用脂连素进行预处理(1 mg/kg腹腔内注射),测定大鼠的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浓度,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检测骨骼肌胰岛素受体底物蛋白-1( IRS-1)、蛋白激酶B(PKB/Akt)的含量及其磷酸化状态.结果 创伤组与对照组比较血糖浓度明显升高(P<0.05),血清胰岛素浓度先短暂下降然后逐渐升高(P<0.05).HOMA-I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OMA-β则低于对照组(P<0.05).脂连素组大鼠血糖浓度明显下降(P<0.05),血清胰岛素浓度无明显改变(P>0.05).HOMA-IR明显下降(P<0.05),HOMA-β明显上升(P<0.05).创伤组与对照组、脂连素组与创伤组大鼠骨骼肌中总的IRS-1及PKB/Akt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但创伤组较对照组大鼠骨骼肌的IRS-1酪氨酸(Tyr)位点的磷酸化水平下降了31%[ (88.54±33.48)比(128.60±33.19),F=0.108,P<0.01],丝氨酸(Ser)位点磷酸化水平增加了64%[(154.31±36.94)比(94.20±27.88),F=0.602,P<0.01],PKB/Akt的磷酸化水平下降了46%[ (46.58±2.48)比(86.32±3.31),F=0.153,P<0.01].脂连素组大鼠的骨骼肌IRS-1 Tyr位点的磷酸化水平较创伤组上升了23%[(109.05±30.77)比(88.54±33.48),F=0.012,P<0.01],而Ser位点磷酸化水平下降了30% [(118.65±33.49)比(154.31±36.94),F=0.272,P<0.01],PKB/Akt的磷酸化水平上升了56%[ (72.73±2.95)比(46.58±2.48),F=0.473,P<0.01].结论 大鼠创伤后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其机制与胰岛素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受阻有关.脂连素能缓解创伤后胰岛素抵抗途径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改善创伤后胰岛索抵抗产生的高血糖.

  •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透明质酸对兔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的影响

    作者:王昌耀;于丽;王英振;寇建强;夏长所

    目的 观察不同相对分子质量透明质酸(HA)对兔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软骨方向定向分化的影响.方法 取P3代未诱导的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相对分子质量透明质酸做诱导剂,分为3个实验组,A组:相对低分子质量组(基础培养基+ HA 0.1 g/L,相对分子质量约1000×103),B组:相对中分子质量组(基础培养基+HA0.1 g/L,相对分子质量约1800×103),C组:相对高分子质量组(基础培养基+HA 0.1 g/L,相对分子质量约2000×103).同时设立阳性对照组[基础培养基+ 10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3( TGF-β3)]及空白对照组(基础培养基),观察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分别于诱导后第7、14、21天行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蛋白聚糖表达,另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细胞Ⅱ型胶原表达.结果 经添加软骨诱导剂后,干细胞细胞增殖速度放缓,形态逐渐改变,细胞外基质呈甲苯胺蓝异染性,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RT-PCR检测示实验组Ⅱ型胶原mRNA表达阳性,诱导至21 d可见各实验组Ⅱ型胶原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4±0.06、0.72±0.03、0.75±0.01,与阴性对照组(0.09±0.03)、阳性对照组(0.96±0.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B、C组间Ⅱ型胶原表达相似.结论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外源性HA诱导兔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存在差异,相对高分子质量的HA的诱导能力较相对低分子质量HA的诱导能力强.证明透明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与MSCs的软骨分化有关联性,但均比TGF-β3的诱导能力弱.

  • 体外诱导糖尿病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样细胞分化的研究

    作者:张金池;欧阳亮远;吴佳文;王敬瀚

    目的 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体外培养方法和向血管内皮样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 利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和贴壁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从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骨髓中提纯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3代,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及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表面抗原表达.取扩增第3代的BMSCs,分为2组,诱导组加入诱导培养剂[含10%胎牛血清、10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2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100 U/ml青霉素、100 mg/L链霉素的M199培养基]中诱导分化,对照组则不加任何细胞因子.2周后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VEGF受体(VEGFR)-2表达,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表达量,紫外线分光光度法测定一氧化碳(NO)含量,电镜观测胞质WeibelPalade小体.结果 STZ腹腔注射可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流式细胞仪显示第3代BMSCs表达表面抗原:CD44和CD90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97.8±0.9)%和(96.8±1.4)%,而CD11 b/c和CD34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13.2±0.6)%和(1.2±0.5)%.诱导组大部分细胞形态变化不明显,呈长梭形、杆状、多角形,诱导组VEGFR-2、CD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1±1.0)%和(65.0±3.9)%,而对照组则为(7.0±1.0)%和(0.9±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组胞外NO含量(94.14±3.25) μmol/L亦明显高于对照组(70.37±2.10) μmol/L(P <0.05);电镜两组均未观察到胞质Weibel Palade小体.结论 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和贴壁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可从骨髓中提纯BMSCs.糖尿病鼠BMSCs可在体外诱导向血管内皮样细胞方向分化,BMSCs有望作为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种子细胞.

  • 肝转移胃肠道间质瘤c-kit、PDGFRA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梁小波;闫栋;王立平;侯生槐;李超义

    目的 探讨肝转移胃肠道间质瘤( GIST)发生的机制.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测序法检测12例肝转移GIST c-kit基因第9、11、13、17号外显子和PDGFRA第12、18号外显子序列,总结基因突变规律,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本组5例胃部,1例小肠,其他6例.本组c-kit基因突变率为91.7% (11/12),外显子11为83.3% (10/12).未检测到PDGFRA基因突变.本组性别、年龄、原发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相、NIH危险度分级、肝转移时间、细胞形态、细胞丰富程度、核异型对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率及突变形式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转移GIST基因突变主要集中在c-kit第11号外显子.突变方式有缺失、点突变和缺失伴点突变.缺失突变多见.肝转移GIST临床病理与外显子11突变率、突变形式无明显相关.

  • 低氧诱导因子-1α激动剂对内皮祖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冯勇;夏天;杨述华;许伟华;肖宝钧;叶树楠

    目的 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的激动剂对兔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的增殖和功能的生物学影响.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HIF-1α的激动剂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MOG)干预EPCs,检测其增殖活性、集落形成能力、一氧化氮(NO)的产量、迁移能力、衰老状态、成血管功能及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DMOG能显著激活EPCs中HIF-1α蛋白表达,增加细胞的活性,且成剂量依赖关系,其中浓度500 μmol/L时增殖作用达到峰值.同时DMOG增加EPCs集落形成能力(P<0.01),抑制细胞的衰老(P<0.05),并显著提高EPCs的的迁移能力和体外成血管功能.结论 HIF-1α的激活剂能显著提高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集落形成能力、迁移能力和成血管功能.

  • 戊四氮致痫大鼠海马一氧化氮的变化及对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作者:唐振刚;陈蕾;尧青;郑红花;朱威;李正莉

    目的 观察戊四氮(PTZ)致痫大鼠海马一氧化氮(NO)的变化对神经元兴奋毒性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4只,分别用生理盐水(A组)、PTZ(B组)、氨基胍+PTZ(C组)造模后,对海马NO含量、谷氨酸(Glu)免疫反应性、半胱氨酸酶(Caspase)-3 mRNA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B组海马NO含量为(75.67±2.04) μmol/L,与A组(11.90±0.64) μmol/L和C组(36.19±4.48) 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的Glu、caspase-3 mRNA 表达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戊四氮致痫后可导致大鼠海马NO过量产生,对海马神经元具有兴奋毒性作用.而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的干预,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 LRIG1对人脑胶质瘤放疗敏感性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朱晓楠;陈谦学;刘宝辉;冀保卫;田道锋;徐利明;李承军;吴立权

    目的 探讨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蛋白1( LRIG1)对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PEGFP-N1、PEGFP-LRIG1 质粒分别转染人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G418( 1000 mg/L)筛选,建立稳定细胞株,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测定N1-U251及LRIG1-U251两组细胞的放射敏感性,Western blot法测定两组细胞中LRIG1及RAD51蛋白的表达差异,彗星分析法测定两组细胞双链DNA断裂的修复.结果 成功建立高表达LRIG1的U251稳定细胞株,LRIG1-U251组(0.352±0.011)较N1-U251组(0.071±0.003) LRIG1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0.01).LRIG1基因表达上调后U25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增加,放射增敏比为1.448.上调LRIG1基因明显抑制了RAD51基因的表达(P<0.01)及照射后的高表达(P<0.01).彗星分析表明LRIG1基因的过表达将照射8h后U251细胞的Olive彗尾力矩由21.14±3.42增加至32.81±5.61 (P <0.05).结论 LRIG1可以增加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RAD51蛋白表达,进而抑制双链DNA损伤的修复.

  • E2F1对H2O2诱导的人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吴晶晶;邢朋涛;张鹏宇;张明智

    目的 观察E2F1对H2O2诱导的人乳腺癌细胞MDA-MB435凋亡的影响.方法 通过脂质体法转染目的质粒pcDNA3.1(+)/E2F1进人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筛选稳定表达E2F1的细胞克隆,通过Western blot法鉴定高表达E2F-1的MB435细胞克隆C1、C2和C3,并应用锥虫蓝染色法检测100 μmol/L H2O2处理后细胞的存活率变化.结果 在细胞克隆MB435/E2F1-C1、C2和C3中有高水平的E2F1表达,这些高表达E2F1的肿瘤细胞经100 μmol/L H2O2刺激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3.4%、54.2%和32.9%)相对于对照组(90.9%)均明显降低,且其降低的水平与E2F1的表达水平成正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2F1对H2O2诱导的人乳腺癌细胞凋亡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乳腺癌 E2F1 脱噬作用
  • Aurora激酶抑制剂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张月;张斌;冯炜红;李媛媛;刘博文;曹旭晨

    目的 观察Aurora激酶抑制剂VX-680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的VX-680处理MDA-MB-231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噻唑监(MTT)比色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乳腺癌细胞增殖,碘化丙锭(PI)单染法检测细胞周期,免疫荧光观察核和纺锤体形态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AuroraA/B蛋白、组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Yo-Pro-1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结果 VX-680显著抑制MDA-MB-231增殖,24、48 h半数抑制浓度( IC50)分别为(2.362±0.599)、(0.102±0.556) μmol/L;经药物作用24h后,贴壁细胞出现皱缩、变圆、脱落;克隆形成率南( 93.00 ±0.03)%降至(0.01±0.01)%,G0/G1期细胞由(51.27±0.75)%降至(5.87±0.49)%,G2/M期细胞由(17.67±1.25)%升高至(91.93±1.96)%,荧光染料法显示凋亡细胞数由(4.33±0.03)%增高至(44.00±0.04)%,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核与纺锤体结构紊乱;免疫印迹检测提示磷酸化AuroraA/B、磷酸化Histone H3表达水平降低,Caspase-3和PARP被剪切.结论 VX-680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诱导凋亡呈剂量依赖性.

  • 小口径脱细胞基质人工血管移植的研究

    作者:黄明清;李杰;李翠玲;刘大钺;吕伟明;王深明;黎洪浩;龙淼云

    目的 探讨脱细胞基质( DCM)人工血管用于小口径血管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40条雄性杂种犬随机分为DCM、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人工血管及自体颈外静脉3组行右颈总动脉置换术,彩超监测移植物通畅率.术后4、8周活体取材,标本行苏木素-伊红(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扫描电镜检查.结果 3组移植物1周通畅率(75.0%、64.3%、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颈外静脉组4、8周通畅率( 100.0%、88.9%)优于DCM组(56.3%、26.7%)及ePTFE组(57.1%、23.1%,P<0.05),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M人工血管4、8周血栓形成面积小于ePTFE人工血管,吻合口内膜内皮化程度高于后者.结论 小口径DCM人工血管在抑制血栓形成及加快内皮化方面优于ePTFE人工血管.

  • 瘤体内直接注射白细胞介素-7基因抗小鼠乳腺肿瘤免疫效应的研究

    作者:汪付兵;陈志芬;陈大平;柳琨;阳芳;冯茂辉;谢伟;朱尤庆;夏冰

    目的 观察瘤体内直接注射白细胞介素(IL)-7基因抗小鼠乳腺肿瘤免疫效应.方法 构建IL-7真核表达质粒(pcDNA3-IL-7);建立乳腺癌TM40D细胞BALB/C小鼠移植模型;瘤体内直接注射pcDNA3-IL-7,观察小鼠肿瘤体积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外周血干扰素(IFN)-γ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胞内IFN-γ的分泌量;局部肿瘤经治疗后行常规病理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pcDNA3-IL-7;与对照磷酸盐缓冲液(PBS)组(115.2±11.8) ng/L、pcDNA3组(133.6±9.4) ng/L比较,pcDNA3 -IL-7注射组(242.3±10.1)ng/L外周血IFN-γ明显增高;pcDNA3-IL-7明显抑制肿瘤生长(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pcDNA3-IL-7显著促进CD4+T细胞、CD8+T细胞内IFN-γ的分泌量;常规病理显示pcDNA3 -IL-7注射组肿瘤组织大量坏死,炎性细胞和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瘤体内直接注射pcDNA3-IL-7明显抑制小鼠乳腺肿瘤生长,显著促进IFN-γ分泌,增强了小鼠机体抗乳腺肿瘤的免疫效应.

  • 血竭素高氯酸盐对成纤维细胞增殖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白晓智;胡大海;刘洋;白丽;苏映军;汤朝武

    目的 观察血竭素高氯酸盐(Dp)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Fb)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其促进创而愈合的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人正常Fb,将Dp以不同浓度(0.063、0.125、0.250、0.625、1.250、2.500 mg/L)分别加入培养液,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Dp在不同浓度以及不同时间点对体外培养的Fb增殖作用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real-time PCR)分别检测适浓度培养条件下Fb的细胞周期变化以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mRNA的合成表达.结果 Dp在0.625~1.250 mg/L浓度范围内,其吸光度值(0.237±0.012、0.243±0.017)均高于对照组(0.208±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1、2.23,P<0.05),此浓度范围可促进Fb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在浓度为1.250 mg/L时(A值0.243±0.017),促增殖作用为显著(t =2.23,P<0.01),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在浓度为1.250 mg/L时,Dp可明显促进Fb通过G1/S及S/G2期限制点,S期及G2/M期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多,G0/G1期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t值分别为4.32、7.53、3.27,P<0.05).细胞因子mRNA表达测定中,1.250 mg/L Dp组与对照组比较表达明显上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1.48,p<0.05).结论 Dp能显著促进Fb增殖,加快Fb周期进程,同时可促进FGF的mRNA表达,可能与血竭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有关.

  • 125I粒子体外照射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及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彦;王超;李晓刚;靳文帝;李巍伟;罗开元

    我们将125I粒子外放射作用人结肠癌细胞,从细胞凋亡、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等方面量化指标进行分析,探讨125I粒子内放射治疗大肠癌的机制及其放射剂量与放射抗拒的关系.

  • 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蛋白在成年大鼠脑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秦健;刘琳;易伟

    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蛋白( LRIGs)是一类细胞表面跨膜蛋白,包括LRIG1、LRIG2、LRIG3,其胞外段均含多亮氨酸重复区(LRR)和免疫球蛋白样区(Ig).其中LRIG1在人脑组织尤其在胶质细胞中表达较高[1].LRIG1是一种多功能的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2],参与多种细胞生物过程,包括生长增殖调控和表皮干细胞分化调控,可能是一种新的人类抑癌基因[3,4].LRIG1另外2个旁系同源基因LRIG2和LRIG3的功能目前仍不明确.为了进一步了解LRIGs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和分布上的差异,我们采用原位杂交染色方法对成年大鼠脑组织中LRIG1、LRIG2、LRIG3的表达进行了定位,从组织形态学角度对其功能进行分析.

  • 原癌基因Wip1在胶质瘤细胞瘤株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梁朝辉;焦保华;郭二坤;卢圣奎;郭成永

    野生型p53-诱导的蛋白磷酸酶1(Wild-type p53-induced phosphatase 1,Wip1)属PP2C蛋白磷酸酶家族一员,与Ras、Myc和Neu1等原癌基因具有协同作用,证实它是一种原癌基因[1],在肿瘤细胞分化、增殖、抗凋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流式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Western blot检测Wip1在SHG44、U87和U251细胞中的表达.

  • T0901317通过法尼醇X受体调节人肠癌细胞载脂蛋白M表达

    作者:朱春华;张晓膺;罗光华;王宗春;魏江;施媛萍;徐宁

    载脂蛋白M(ApoM)是一种脂质运载蛋白家族的血浆蛋白质,主要存在于HDL中[1].本研究旨在观察TO901317通过法尼醇X受体调节人肠癌细胞载脂蛋白M表达.

  • c-myc内含子结合蛋白1基因转染人脑胶质瘤细胞的研究

    作者:孙立军;王维兰;张文治;陈德富;只达石;陈喜文

    c-myc内含子结合蛋白1(MIBP1)基因是c-myc的上游调控基因之一,在前期的工作中我们检测了该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并完成了全长基因测序,Genebank注册:DQ231041,并构建了完整的MIBP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LX-SN-MIBP1[1].我们将此基因转染到胶质瘤细胞株SHG-44中,观察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的作用.

  • 完全胸腔镜下肺癌155例的外科治疗

    作者:李向楠;潘雪;侯晓旭;赵松;王鹏

    自胸腔镜应用临床至今,历经不同技术改进,已经逐渐被胸外科医师所认同[1-2].我们于2009年5月至2011年1 1月采用完全胸腔镜治疗155例肺癌患者,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及疗效.

  • 自制多器官保存液对兔肾脏低温保存期间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东明;朴勇瑞;董秀哲

    目前,器官保存液的种类很多,各种保存液也各有优缺点.我们在吸取国内、外器官保存液优点的基础上,配制了多器官保存液(AMU),并通过离体兔肾低温保存实验检测其保存效果.

  •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俊芝;冯晨;马遇庆;崔文丽;蒋茂芬;张巍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是起源于少突胶质细胞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5%[1].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病例50% ~80%出现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2].国内相关文献报道较少[3].我们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41例少突胶质细胞肿瘤1p/19q杂合性缺失,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 香烟烟雾与大鼠勃起组织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bcl-2/bax的研究

    作者:欧阳海;吴天鹏;谭艳;农谦;占习双;刘小兵

    吸烟和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压一样,是公认的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子.我们通过复制大鼠被动吸烟模型,探讨香烟烟雾与大鼠勃起组织细胞凋亡的关系.

  • 人尿脱落细胞荧光原位杂交在血尿患者中筛查膀胱癌的应用

    作者:陈昌盛;吴长利;张卫;胡海龙;孙光;畅继武

    目前,对于膀胱癌导致血尿的病因排查主要靠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及膀胱镜检查.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敏感性较低,膀胱镜为有创检查.荧光原位杂交(FISH)诊断膀胱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本研究旨在对比FISH检测、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及膀胱镜在诊断血尿病因中的优缺点,为临床早期、无创诊断膀胱癌提供依据.

  •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剂受体γ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鼠患肢中的表达

    作者:王平;杨涛;曹文东;皮兴涛;续慧民;郝斌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发生于中小动、静脉的节段性非化脓性病变和血管腔内血栓形成[1].其发病的始动环节为内膜的炎症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与炎症反应关系为密切的分子之一即为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剂受体γ( PPARγ).实验证实PPARγ在每100 mg血管组织中拷贝量在1×109数量级[2].本研究旨在观察TAO模型中PPARγ的表达,探讨PPARγ及其配体在TAO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 兔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模型的建立

    作者:冉继朋;张英男;马军;张天华;薛军强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动脉粥样硬化(AS)成为人口死亡主要原因[1],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作为AS局部表现,发病率逐年上升[2].ASO起病隐匿,可导致截肢[3].我们通过下肢动脉球囊损伤联合高脂饲料喂养的复合因素建造ASO动物模型.

  • 左卡尼汀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及Nrf2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奎;高健刚;孙延波;侯四川

    左卡尼汀可清除自由基,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具有保护作用[1].本研究旨在观察左卡尼汀对大鼠肾IRI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对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表达的影响.

  • p53与BNIP3在胶质母细胞瘤中表达及其相关性

    作者:沈军;赵亮;程宏伟;冯春国;王晓洁;程宝春;吕波

    突变型p53不仅在胶质母细胞瘤中表达增加,而且参与了胶质母细胞瘤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机制[1],且突变型p53可显著抑制BNIP3诱导的细胞凋亡,从而导致肿瘤发生.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53与bcl-2腺病毒E1B 19 kD结合蛋白( BNIP3)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 卡氮芥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中p38MAPK和核因子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綦斌;冯兴慧;魏君;葛鹏飞;毕春华;田宇;王欣

    脑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化疗是目前临床上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1,2].目前,单一抗肿瘤药物由于毒性作用和低效的原因,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卡氮芥( BCNU)是目前临床上常用抗脑胶质瘤的细胞毒性药物,全反式维甲酸( ATRA)是一种抗脑胶质瘤的诱导分化剂[3].本实验旨在观察联合应用卡氮芥和全反式维甲酸诱导脑胶质瘤细胞凋亡的效果,并探讨其分子机制.

  • 亚硒酸钠对胰腺癌PANC-1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向俊峰;仲晨;苏龙丰;余盼攀;张启瑜

    亚硒酸钠为硒的无机盐形式,硒是人体的微量元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特别是对多种肿瘤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但有关硒对胰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报道尚少.本研究旨在观察亚硒酸钠诱导胰腺癌PANC-1的生长的影响,探讨其诱导凋亡机制.

  • bcl-2基因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亚进;余耀;周俭;沈英皓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 (B 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基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具有抗凋亡作用的原癌基因,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发现它同时还参与自噬的调控,其在肿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世界上常见、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之一,在我国为第2位的癌症杀手,bcl-2基因在肝癌中的作用也被广泛研究.现介绍bcl-2基因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 Intersectin蛋白在细胞信号通路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李智慧;谷峰;马勇杰

    Intersectin( ITSN)作为一种细胞衔接蛋白,在不同组织中呈差异性表达,主要作用于信号通路中的效应分子,存细胞胞吞胞吐及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1].ITSN1基因及其产物的过表达会抑制神经细胞的内吞作用,这可能与唐氏综合征(DS)的病理机制有关.ITSN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肿瘤等疾病存在潜在相关性,ITSN1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协同能够激活细胞内特殊信号通路,导致肿瘤细胞发生转移[2].因此,全面了解ITSN蛋白的功能对于进一步了解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预后有重要意义.现就ITSN在其相关信号通路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

  • 毛细淋巴管形态学研究方法进展

    作者:吴秀凤;刘宁飞

    毛细淋巴管作为淋巴管道的起始部分,具有调节体液平衡、吸收组织间隙蛋白质等功能.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毛细淋巴管研究方法与标记技术,关于毛细淋巴管的形态学研究报道较少.新近发现的多种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以及新研制的较特异敏感的染色方法,将有助于对毛细淋巴管结构功能的认识和各种淋巴管相关疾病病理机制的研究.

  • 肝癌转移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仲杨;刘景丰

    肝癌的侵袭和转移已成为制约进一步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期,提高远期疗效的严重瓶颈,也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肝癌的侵袭转移的研究迫切需要能够真正模拟肝癌在人体内自然生长、侵袭及转移全部过程的动物模型,建立合适的肝癌侵袭转移模型,是研究肝癌侵袭转移及相应干预措施的必备平台.随着目前对肝癌侵袭转移研究的深入,相关模型的建立和技术也不断发展,各种肝癌侵袭转移模型都有所建立,建立更好的、更适宜的转移模型为肝癌侵袭转移研究开辟了广阔前景.现就目前肝癌转移模型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概述.

  • 清除Treg增敏胰腺癌疫苗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文川

    胰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即使施行治愈性手术,多数患者术后仍较早地出现了复发和转移[1].为改变这种现状,近年来对胰腺癌疫苗的研究方兴未艾[2-9].但是,调节性T细胞(Treg)介导的免疫逃逸机制不仅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从识别、激活分化到效应的整个阶段抑制疫苗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限制了疫苗的治疗作用.清除Treg,增敏胰腺癌疫苗的疗效,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 胰腺癌早期筛查诊断中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乔师师;党晓卫;许培钦

    胰腺癌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每年全球新发患者数超过232000人,死亡人数高达227000人,其死亡/发病比达到0.98/1.00[1].在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逐年上升,其统计的报告死亡率、校正死亡率和年龄标化死亡率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53%、6.41%和4.57%,其在肿瘤死亡中的构成也由1.83%上升至2.26%.国际上多中心的统计显示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0.4%~4.0%[2].

  • 组织工程化骨与软骨复合体构建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

    作者:夏立恒;金丹

    软骨缺乏血管和神经的营养作用,因此受损伤后其再生修复能力很低,现有的修复方法如钻孔术、微骨折术、骨膜以及软骨移植术等虽已取得一定疗效,但均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缺损和退变软骨的修复问题仍然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1].组织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软骨修复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技术方法,与此前单纯组织工程化软骨的构建比较,进行组织工程化骨与软骨复合体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由于其具有软骨下骨质的锚定和支撑作用,结合牢固且不易塌陷,而且由于有骨质向表面的营养作用,愈合速度更快、效果更好,可望取得更为良好的修复效果.而其中动物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环节[2].

  • 低龄低体质量小鼠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

    作者:刘波;杜心灵;周元

    目的 探讨低龄低体质量小鼠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小鼠3.3%水合氯醛腹腔麻醉,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左侧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术中监测心电图变化.术前、术后第5天和第17天行心脏超声检查;术后第8周心脏病理检查.结果 结扎瞬间可见心电图ST段呈弓背形向上抬高,结扎点周围心肌颜色变白.心脏超声可见左心室收缩期及舒张期前、后壁变薄,窒壁运动减弱,心室内径增大,左窒舒张末直径由(3.42±0.36) mm扩大至(5.92±0.66) mm(P <0.05),收缩末直径由(2.15±0.32) mm扩大至(5.46±0.77) mm(P<0.05).病理检查可见左心窒心腔明显增大,心肌变薄;心肌纤维卷曲、断裂、坏死.结论 迅速、准确的气管插管;良好的手术视野暴露;左冠脉前降支的正确识别和结扎;气胸的预防、鉴别和甲期处理,是成功建立低龄低体质量小鼠心肌梗死模型的关键.

  • 胰腺癌基础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作者:杨尹默;郝昆;田孝东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2010年美国胰腺癌新增患者43140例,同时36800例患者死于此症,发病率与病死率相当,在因肿瘤致死疾患中居第4位.我国虽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大致状况与美国近似.手术虽可治愈此症,但80%以上的患者在确诊时癌肿巳转移或侵袭到胰外器官而无法根治性切除,放/化疗虽可短期延长部分患者的生存期,但作用有限,胰腺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仍小于5%.鉴于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及凶险的预后,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 人RUNT相关转录因子3、细胞周期素在胰腺癌组织中mRNA水平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作者:林志川;李建国;江小杰

    目的 探讨人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细胞周期素(Cyclin D1)基因在胰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RUNX3、Cyclin D1基因在42例胰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RUNX3、Cyclin D1基因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1)RUNX3基因在42例胰腺癌组织中mRNA表达量相对值为:0.2469±0.0708;相应癌旁组织中相对值为:0.7091±0.176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036,P<0.01).(2) RUNX3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等病理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性别、年龄等因素无明显相关(P>0.05).(3) Cyclin D1基因在42例胰腺癌组织中mRNA表达量相对值为:0.7769±0.1456;相应癌旁组织中相对值为:0.2860±0.122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158,P<0.01).(4) Cyclin D1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等病理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性别、年龄等因素无明显相关(P>0.05).(5)胰腺癌中RUNX3基因的mRNA表达抑制与Cyclin D1基因的过表达呈明显相关(r=-0.320,P<0.05).结论 RUNX3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mRNA 表达抑制,Cyclin D1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mRNA过表达,RUNX3表达抑制或缺失及Cyclin D1过表达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抑制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对人胰腺癌体外血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黄陈;裘正军;江弢;刘俊;朱光辉;李海东

    目的 探讨RNA干扰(RNAi)抑制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对人胰腺癌体外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RNAi抑制胰腺癌细胞株SW1990细胞中STAT3、噻唑蓝(MTT)和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胰腺癌细胞上清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体外迁移实验检测胰腺癌细胞上清液诱导的HUVEC迁移能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胰腺癌细胞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结果 MTT和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RNAi抑制STAT3后,HUVEC增殖能力下降,24、48、72 h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19±0.11)%、(1.62±0.15)%、(1.95±0.18)%;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为(80.95±7.49)%.体外迁移实验显示RNAi抑制STAT3后,HUVEC迁移能力明显减弱.ELISA显示RNAi抑制STAT3后,VEGF蛋白表达下降60%.结论 RNAi抑制STAT3可以通过下调VEGF,抑制胰腺癌细胞体外血管生成能力.

  • Toll样受体4在非肥胖型糖尿病鼠胰腺组织的特异性分布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李敏;宋陆军;高晓东;常文举;秦新裕

    目的 检测Toll样受体4(TLR4)在非肥胖型糖尿病(NOD)鼠胰腺的表达及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荧光定位TLR4在胰腺中的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及Western blot等方法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探讨其在胰腺中的表达及发病过程中的变化.结果 几乎所有的胰岛β细胞表面均表达TLR4.随着1型糖尿病的进展,胰腺TLR4蛋白相对表达量由1.01 ±0.01上升到3.68±0.1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NA相对表达量由1.00±0.02上升到4.76±0.1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随着1型糖尿病的进展,TLR4表达明显增加,其可能通过免疫机制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 18F标记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扫描成像在小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詹银楚;姜仁鸦;吴善水;胡雅国;姚宏宇;余新春

    目的 评价18F标记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扫描成像(18 F-FDG-PET)在小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连续7次腹内注射雨蛙素(每次间隔1 h)及脂多糖制作小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57只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硼替佐米(PS-341)治疗组(注射脂多糖前0.5h腹内注射0.5 mg/kg PS-341),模型对照组[注射脂多糖前0.5h腹内注射50%二甲基亚砜(DMSO)],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制模).首次注射雨蛙素后8h将小鼠处死,每组3只行PET胰腺扫描,8只取胰腺组织测髓过氧化物酶(MPO),另外8只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胰腺的病理形态.结果 正常对照组PET扫描时胰腺不显影,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小鼠胰腺18F-FDG的吸收率(5.27±0.35,3.48±0.49)、胰腺MPO活性(3.46±0.28、1.82±0.54)均显著降低,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组织的病理学也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验证了18FFDG-PET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结论 18 F-FDG-PET能够动态监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展和转归,评价治疗效果.

  • NICD基因转染对胰腺腺泡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肖勇;孟庆良;舒晓刚;卢晓明;张维康

    目的 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的NICD基因对胰腺腺泡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在293细胞中培养扩增重组腺病毒Ad-NICD,当细胞汇合度达到60%~70%时,用蚀斑形成实验测定其感染滴度;将该病毒感染胰腺腺泡细胞AR4-2J (48 h)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表达.同时分对照组(未转染组)、Ad-CMV转染组、Ad-NICD转染组分别用Ad-CMV( MOI:100)和Ad-NICD( MOI:100)转染AR4-2J细胞,采用Annexin V/PI双标流式细胞术检测Ad-NICD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重组腺病毒Ad-NICD滴度为2.2×1010 pfu/L,病毒颗粒感染腺泡细胞可以有效地提高NICD的表达,在MOI为100时,NICD的表达量高.Ad-NICD感染胰腺腺泡细胞后,雨蛙素诱导的细胞凋亡率为(7.32±1.67)%,与对照组(18.55±2.61)%及Ad-CMV转染组(19.76±4.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腺病毒介导的NICD基因转染可以显著抑制雨蛙素诱导的胰腺腺泡细胞凋亡,这种抑制可能与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有关.

  • 改良胆胰转流术对Goto-Kakizaki大鼠血糖的影响

    作者:翁山耕;冯苏;徐常国;石铮;林春忠;张斌

    目的 观察改良胆胰转流术对非肥胖性2型糖尿病模型鼠(GK大鼠)的降糖作用.方法将16只GK大鼠随机分为A、B组,分别对A组行改良胆胰转流术,对B组行假手术.检测术前1周及术后第1、8周两组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随机血糖、糖耐量.结果 术后早期A组大鼠体质量由术前的(373.100±9.859)g降至(343.260±12.399)g,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8周A组大鼠随机血糖降至( 10.500±1.509) mmol/L,明显低于B组的(19.480±1.281) mmol/L,A组大鼠糖耐量明显优于B组.结论 改良胆胰转流术能改善GK大鼠糖耐量,胆胰液在外科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DNMT1和DNMT3b基因干扰对胰腺癌BxPC-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肖卫东;李勇;邹叶青;李学明;蔡军;曾林山

    目的 观察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和DNA甲基转移酶3b(DNMT3b)基因干扰对胰腺癌BxPC-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利用LipofectamineTM 2000转染DNMT1和DNMT3b小分子干扰RNA (siRNA)至胰腺癌BxPC-3细胞.实验共分5组:DNMT1干扰组(转染DNMT1-siRNA)、DNMT3b干扰组(转染DNMT3b-siRNA)、双重干扰组(转染DNMT1+ DNMT3b-siRNA)、阴性对照组(转染negative-siRNA)和空白对照组(转染脂质体).转染48 h后,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中DNMT1、DNMT3b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体外增殖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各干扰组的DNMT1和(或)DNMT3b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DNMTI干扰组和双重干扰组的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0.9%和28.3%,均显著高于DNMT3b干扰组的14.5% (P<0.01),而DNMT1干扰组和双重干扰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DNMT1干扰组、DNMT3b干扰组和双重干扰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74%、5.07%、44.46%、24.20%和39.24%,各干扰组的细胞凋亡率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DNMT1干扰组与双重干扰组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DNMT3b干扰组(P<0.01),而DNMT1干扰组与双重干扰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NMT1和(或)DNMT3b基因表达下调后,能抑制胰腺癌BxPC-3细胞生长,并能诱导细胞凋亡.DNMT1单干扰的抑癌作用优于DNMT3b单干扰,DNMT1和DNMT3b双重干扰无明显的协同效应.

  • 反义寡核苷酸联合磁性载药微球靶向治疗耐药裸鼠人胰腺癌

    作者:潘耀振;孙诚谊;权广前;喻超

    目的 观察辐射及多药耐药基因逆转剂反义寡核苷酸( mdr1ASON)联合5-氟尿嘧啶磁性白蛋白微球(5-Fu-MAMS)靶向治疗耐药裸鼠人胰腺癌模型的效果.方法 构建人胰腺癌耐药细胞株(SW1990/Fu),建立裸鼠人胰腺癌耐药模型,选择适当的磁场,施加于肿瘤表面,瘤内注射mdr1ASON及5-Fu-MAMS,观察肿瘤生长,检测其对耐药裸鼠人胰腺癌的治疗效果.结果 在外加磁场的磁导向作用下,5-Fu-MAMS能定位于肿瘤组织,联合mdr1ASON能显著抑制肿瘤生长,肿瘤体积抑制率达到85.00%,肿瘤重量抑制率达到87.74%,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辐射促转染的mdr1ASON联合磁性载药微球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耐药逆转作用.

  • 氧化应激对胰腺上皮细胞骨架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胡伟国;卢绮萍

    目的 应用过氧化氢模拟体内氧化应激反应,观察活性氧对三维培养过程中胰腺上皮细胞形态变化及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方法 应用Matrigel构建胰腺上皮细胞的三维培养模型,用浓度分别为l或200 μmol/L的H2O2处理15 min,然后分别于15 min、1h和4h后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上述细胞经过免疫荧光染色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的变化;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上述细胞核提取物中的核因子(NF)-κB含量变化.结果200 μmol/L H2O2可以在15 min后诱导细胞收缩,1h后细胞形态有所恢复,但4h后细胞收缩更加明显.免疫荧光染色发现,细胞内微丝和微管结构在H2 O2处理后快速消失,但1h后恢复正常结构.4h后,细胞骨架纤维变得模糊并终解体.1 μmol/L H2O2对胰腺上皮细胞的形态和细胞骨架未造成任何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200 μmol/L过氧化氢处理组NF-κB的活性逐渐升高,而1μmol/L过氧化氢处理组NF-κB的活性变化不大.结论 氧化应激可以诱导胰腺上皮细胞早期发生可逆性的细胞收缩和细胞骨架去极化现象,并且与NF-κB的活性升高相关.

  • 血管外科和转化医学

    作者:王玉琦;史振宇

    血管外科是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影像技术、腔内技术以及材料科学的发展,血管外科无论是临床还是科研领域都取得长足的进步.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近年来在国际医学界备受重视,它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现从血管外科临床的实际问题出发,探讨转化医学在血管外科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

  • 贯彻转化医学理念,推动整形外科变革

    作者:张涤生;魏娴

    长期以来,尽管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领域都拥有出类拔萃的人才,每年花费的研究经费不计其数,发表的文章成千上万,但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却鲜有重大突破.问题的症结之一就是,研究人员大都埋首于各自的小天地里,相互缺乏沟通和交流,导致成果转化不够充分和及时.因此,我们必须转换思路,探索新的医学模式.

  • 腹腔镜-内镜技术在外科的应用进展

    作者:徐大华

    以腔镜外科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器官移植、基因与生物医学工程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腔镜外科技术的推广应用,被誉为21世纪为耀眼的外科进展之一.早在1910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Jacobaeus医师就曾将腹腔镜作为诊断方法应用于人体.但一直到1987年,法国里昂的Mouret医师施行了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这项技术才经过不断改进完善取得重大突破,在全球掀起了腹腔镜外科手术的热潮.并被国际医学界称为外科手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甚至被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场革命性发展.

中华实验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