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 중화실험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030
  • 国内刊号: 42-12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8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杨镇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顺铂还原铁粉混悬液增强猪肝内微波针热效应

    作者:刘安重;李宝龙;熊建国;方天翎

    目的 检测微波针辐射猪肝内顺铂还原铁粉混悬液的热反应和顺铂组织含量.方法 将1ml顺铂含量为9.52 g/L,铁颗粒含量为95.53 g/L的混悬液注射入小家猪肝脏内,用医用微波针对该注射点进行局部微波加热.用红外热像仪测定加热5、10 min时的温度和发热体大直径,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检测加热10 min、24 h顺铂组织含量.将注射同等剂量顺铂者作为对照.结果 采用微波针辐射猪肝脏内顺铂还原铁粉混悬液5 ~ 10 mint,低能级组(30 w),高能级组(60w)和对照组(60w)局部温度分别可以达到45 ~75、55-95和45~75℃;大于45℃发热体大直径分别为2.79~3.36、3.10 ~3.50和2.32 ~2.85 cm;顺铂组织含量分别为(2.19±0.17)、(2.10±0.13)和(2.35 ±0.16) g/L,24h以后分别为(1.81±0.12)、(1.98±0.10)和(0.54 ±0.19) g/L(P<0.01).结论 微波针辐射可以在5~ 10 min内将含有顺铂还原铁粉混悬液的肝脏组织快速升温至45-95℃,且局部具有较高的抗癌药物组织含量,发热体直径明显大于普通微波组,具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 微波 顺铂 热效应
  • 沉默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活化受体γ表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基因重组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作者:王义生;李宁博;李劲峰;施佳辰;孙俊魁;李月白;赵国强

    目的 构建与鉴定沉默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活化受体γ(PPARγ)同时表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基因重组载体.方法 选用pGFP-V-RS载体,将PPARγ小干扰RNA(siRNA)寡核苷酸靶序列连接入pGFP-V-RS载体,酶切鉴定及测序正确后得到重组载体pGFP-V-RS-siPPARγ;将CGRP片段与Mlu Ⅰ酶切,并与末端羟基化的线性质粒pGFP-V-RS重组连接,得到重组载体pGFP-V-RS-exCGRP.将获取的CGRP基因片段连接入线性化重组载体pGFP-V-RS-siPPARγ,酶切鉴定及测序正确后得到重组载体pGFP-V-RS-siPPARγ-exCGRP.收集第3代HEK-293细胞,将细胞分为4组:CON组:转染空载体pGFP-V-RS质粒,作为对照;SI组:转染重组载体pGFP-V-RS-siPPARγ质粒;EX组:转染重组pGFP-V-RS-exCGRP质粒;DOU组:转染重组双基因载体pGFP-V-RS-siPPARγ-exCGRP质粒.每组电极杯中加入5x106个细胞,并分别加入上述质粒2.5μl,给予直流电低压脉冲1次,时间15 ms.培养48 h后收集各组细胞,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PPAR、CGRP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重组双基因载体pGFP-V-RS-siPPARγ-exCGRP经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与设计完全一致.电转染HEK-293细胞后,DOU组细胞PPARγ基因呈低表达,PPARγmRNA与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0.036±0.003、0.108 ±0.031,与EX组(0.156±0.014、0.778±0.103)及CON组(0.148±0.014、0.742 ±0.1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I组(0.054±0.005、0.135 ±0.0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OU组细胞CGRP基因呈高表达,CGRP mRNA与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1.144±0.106、1.244±0.184,与SI组(0.320±0.030、0.370±0.089)及CON组(0.444 ±0.041、0.274±0.0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X组(1.021 ±0.095、1.221±0.1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构建出沉默PPARγ基因并表达CGRP基因的重组载体pGFP-V-RS-siPPARγ-exCGRP,能够有效阻断PPARγ基因表达,同时促进CGRP基因表达.

  • 不同浓度常压氧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素艳;高峰;张清勇;张振香;王鹏;汪晓凯;赵庆霞;张秋红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常压氧(NBO)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高、中、低浓度NBO治疗组和模型组,每组再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3、6、12、24、48、72h6个亚组(n=5).评价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吸氧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9及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 NBO治疗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高浓度NBO组在各时间点(1.40±0.55、1.20±0.45、1.40±0.55、1.20±0.84、1.20±0.84、1.00±0.71)与模型组(2.20±0.45、2.20±0.84、2.20±0.45、2.20±0.45、2.80±0.84、2.60±0.5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浓度NBO治疗组Caspase-9及Caspase-3各时间点的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高浓度NBO可明显降低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Caspase-9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提高大鼠的神经功能,中、低浓度NBO治疗显效时间较高浓度组滞后.

  • 甲胎蛋白特异性肝癌疫苗体内杀伤肝癌细胞

    作者:刘扬;王跃如;王龙;周波;宋振顺;张柏和;吴孟超;Lisa H.Butterfield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肽片段或Lenti-AFP刺激的树突状细胞(DC)制备的肝癌疫苗用于肝癌免疫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慢病毒转染和AFP抗原决定簇肽制备的肝癌疫苗对4组荷瘤裸鼠(Lenti-AFP、AFP1、AFP542组及对照组)进行了体内肿瘤细胞杀伤实验,通过测定成瘤大小及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和-10、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穿孔素、颗粒酶B、Fas配体]的变化,观察不同治疗组对裸鼠皮下成瘤及其恶化的影响.结果 AFP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和CD4+T淋巴细胞肝癌疫苗能有效阻止裸鼠皮下肿瘤的生长,治疗组(Lenti-AFP、AFP1、AFP542组)肿瘤直径[分别为(7.03±2.78)、(11.00±2.57)、(8.87±3.49) cm]低于对照组(F肿瘤直径=6.13,P<0.01),肿瘤重量[分别为(0.478±0.225)、(0.398±0.125)、(0.298±0.099)、(0.228±0.132)g],也低于对照组(F肿瘤重量=5.38,P<0.01).各治疗组不同程度上调裸鼠血清中IL-2、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穿孔素、颗粒酶B的水平,而对于T淋巴细胞活化的负调控因子IL-10,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 AFP特异性CD8+ T/CD4+T淋巴细胞疫苗能有效抑制荷人肝癌裸鼠体内肿瘤的生长.

  • 多孔钛/间充质干细胞/富血小板血浆修复骨缺损

    作者:舒涛;项舟;杨婧;高宇;高博;段鑫;郑晓佐;范红松;朱向东

    目的 制备多孔钛/间充质干细胞(MSCs)/富血小板血浆(PRP)材料,探讨其对兔股骨远端骨缺损修复.方法 多孔钛、成骨诱导MSCs、PRP复合成多孔钛/MSCs/PRP和多孔钛/MSCs,体外分别培养4、9d,扫描电镜观察.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A组:多孔钛移植;B组:多孔钛/MSCs复合物移植;C组:多孔钛/MSCs/PRP复合物移植;空白组:未填充材料.术后6周行大体观察、甲苯胺蓝染色、Micro-CT检测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 体外培养4、9d,电镜下多孔钛/MSCs/PRP组微孔内MSCs数量比多孔钛/MSCs组多.动物实验术后6周材料孔隙内骨组织生长,新生骨量(NBV,%):A组:4.66±3.01,B组:10.08±2.55,C组:15.40±3.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强度:A组:(1.49±0.55) mPa,B组:(3.29 ±0.55) mPa,C组:(5.31±1.01) m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孔钛/MSCs/PRP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对骨缺损修复效果良好.

  • 姜黄素对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的影响和抑制作用

    作者:王燕;补蔚萍;谢宏;曲爱华;刘军

    目的 观察姜黄素(Cur)对人成骨肉瘤细胞株MG-63增殖的影响和抑制作用.方法 不同浓度的Cur作用于体外培养的MG-63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MG-63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Cur对MG-63存活率的影响,细胞计数试剂-8(CCK-8)法检测Cur对MG-63细胞增殖抑制能力的影响,膜联蛋白V(Annexin V)/碘化丙锭(PI)双染法标记检测细胞凋亡,黏附实验测定细胞黏附能力,并检测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结果 MTT法检测经Cur作用后的MG-63细胞存活率以及细胞黏附能力明显下降,LDH的增加提示MG-63细胞死亡率上升;Cur可抑制骨肉瘤细胞株MG-63细胞增殖,50.0 μmol/L的Cur作用12h后,细胞抑制率为47.23%,24 h以后为65.23%.Cur 12.5、25.0、50.0、100.0μmol/L组作用24h后,MG-63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1.24±0.07)%、(28.23±0.35)%、(50.21±1.71)%、(41.22±1.85)%,不同浓度的Cur之间的实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ur能够抑制MG-63细胞增殖,Cur浓度从12.5 μmol/L增加到25.0 μmol/L,其对MG-63细胞24 h时生长抑制率由(13.56±1.88)%增至(48.27±2.32)%,50.0 μmol/L组24 h生长抑制率为65.23%.50.0μmol/L的Cur对MG-63细胞诱导凋亡作用明显,作用24 h后,细胞凋亡率为(50.21±1.71)%.

    关键词: 姜黄素 骨肉瘤 增殖
  •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聚合物修饰四氧化三铁纳米团簇在小干扰RNA运输的应用

    作者:彭晓春;万方;程涛;郭永园;史思峰;张先龙

    目的 在应用RNA干扰技术的基因治疗领域,寻找安全性更高且可控释的体内基因载体以替代以前使用的病毒载体.方法 使用一步法合成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修饰的四氧化三铁(Fe3O4)纳米团簇作为小干扰RNA(siRNA)载体.通过应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及X线衍射法(XRD)对所制备的产物进行表征分析.采用凝胶电泳及Quant-iTTMPicogreenTM法分析所制备的纳米载体在体外保护及释放siRNA的能力.结果 成功地合成了PLGA修饰的磁性纳米团簇这种新型siRNA载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极低的细胞毒性,其在体外能保护siRNA,避免其被降解,并具备持续释放siRNA能力,siRNA释放速度与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该人工合成的新型siRNA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可控缓释siRNA的特点.

  • 人乳腺癌多西他赛耐药细胞株相关耐药基因的筛选

    作者:翟保平;丁超;贾林娇;刘秋荣;邓萌;孙文聪;李文涛;张斌

    目的 建立人乳腺癌多西他赛耐药细胞株BT549/Docetaxel,探讨其多药耐药基因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 (ABCG2)、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B1(ABCB1)、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ABCC1)、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和β-微管蛋白Ⅲ(TUBB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多西他赛中等浓度、间歇作用法建立耐药细胞株BT549/Docetaxel,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其对Docetaxel的耐药指数,细胞克隆形成法测定BT549/Docetaxel对多西他赛的敏感性;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细胞内多西他赛的浓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人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BT549/Docetaxel中ABCG2、ABCB1、ABCC1、GST-π、DHFR、TopoⅡ和TUBB3的基因表达.结果 人乳腺癌耐药细胞株BT549/Docetaxel的耐药指数为18.3,冻存对耐药性无明显影响,撤药培养可使耐药性降低.BT549/Docetaxel对顺铂、5-氟尿嘧啶、环磷酰胺等抗癌药物有一定程度的耐药性.BT549/Docetaxel对多西他赛的敏感性降低,其多西他赛的含量较BT549下降,BT549/Docetaxel细胞中ABCG2、ABCB1、ABCC1、GST-π和TUBB3的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0.97±0.15、0.75±0.13、0.77 ±0.14、1.49±0.31、1.52±0.22,高于BT549细胞的基因表达水平(0.45±0.19、0.37±0.12、0.33±0.11、0.76±0.33、0.33±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建立稳定的人乳腺癌多西他赛耐药细胞株BT549/Docetaxel,其耐药机制可能与ABCG2、ABCB1、ABCC1、GST-π、MRP和TUBB3基因的高表达有关.

  • 雌激素通过激活甲状腺癌细胞受体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血管生成作用

    作者:郭欣;吴志宇;陈春悠

    目的 探讨雌激素在甲状腺癌肿瘤微环境中对内皮细胞的促血管生成作用以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的关系.方法 免疫荧光检测雌激素受体(ER)在甲状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检测雌二醇(E2)在有/无其雌激素受体抑制剂氟维司群(fulvestrant)时,处理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BCPAP)以及滤泡性甲状腺癌细胞(ML-1)的培养基对人脐静脉细胞(HUVECs)管腔形成和迁移的影响,探讨E2对VEGF分泌的影响以及VEGF在雌激素作用于内皮细胞中的机制.结果 BCPAP细胞均有ERα和ERβ的表达;经E2处理的BCPAP细胞和ML-1细胞的培养基均可以诱导HUVECs管腔的形成,且在加入ER的拮抗剂后管腔形成降低;E2可以显著增加ML-1细胞VEGF的含量(40.1%),而在加入fulvestrant后其增加作用被抑制;在无VEGF中和性抗体的情况下,E2处理的BCPAP细胞和ML-1细胞的培养基均可以诱导HUVECs的迁移率升高25.6%和30.1%,也可以引起管腔形成,且这种作用可以被fulvestrant抑制.但是在有VEGF中和性抗体时,E2处理的BCPAP细胞和ML-1细胞的培养基均没有诱导,迁移率均为100%左右,也没有管腔形成的作用.结论 雌激素通过激活甲状腺癌细胞的ER使VEGF表达增加,从而加速内皮细胞的迁移和管腔形成.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重塑枯否细胞表型诱导免疫耐受

    作者:张继勤;刘作金;李钺;杨慷;陈玉培

    目的 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枯否细胞(KCs)的体外共培养体系,并观察BMSCs对KCs表型的影响,为BMSCs在肝脏移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KCs与BMSCs(1:1)直接接触共培养体系作为实验组,单独培养KCs为对照组.两组细胞均加入内毒素(LPS,1 mg/L),培养24h后,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10基因及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IL-10、前列腺素E2(PGE2)、IL-6分泌量、流式细胞仪检测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CD40、CD80、CD86表达.结果 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共培养体系能明显增加IL-10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P<0.05).LPS刺激后,共培养组IL-10分泌量(2 307.44±308.97) ng/L与PGE2分泌量(424.48 ±47.86) ng/L均比对照组高[IL-10:(1 000.12±49.06) ng/L;PGE2:(244.48 ±28.15) ng/L,P <0.01];IL-6分泌量低于对照组[BMSCs+ KCs:(78.14±10.58) ng/L;KCs:(283.18 ±20.50)ng/L,P<0.01].流式细胞细胞仪检测显示,LPS刺激24h后,与对照组高表达MHCⅡ(99.80%)、CD40(99.26%)、CD80(99.93%)及CD86(99.92%)比较,共培养组MHCⅡ (95.18%)、CD40(89.92%)、CD80(99.89%)、CD86(94.75%)表达下调.结论 BMSCs能干扰KCs功能表达,重塑KCs表型,诱导KCs向M2型巨噬细胞转变,产生抑制免疫应答效应.

  • 乳腺退化蛋白-39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中的表达及机制

    作者:杜春仙;杨亦斌;杨炯

    目的 观察博来霉素诱导小鼠肺组织纤维化过程中乳腺退化蛋白-39(BRP-39)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随时间的变化水平,探讨BRP-39和TGF-β1在肺纤维化病理改变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气管滴入5 g/L博来霉素溶液25μl制备肺纤维化模型,在造模后7、14、21 d分别留取肺组织并应用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纤维化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羟脯氨酸含量变化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m blot法分别检测TGF-β1和BRP-39表达.结果 博来霉素气管滴人可诱导小鼠肺组织纤维化随时间的增加而持续加重,第21天为明显,HE和Masson染色均可见肺组织明显纤维化病灶.各时间点的肺组织羟脯氨酸检测含量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于第14天达峰值(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TGF-β1广泛分布于炎性细胞和纤维化肺组织且表达水平随时间进展而增加,在第7天时达到高峰(68.54±2.36,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RP-39表达含量显著增加(P<0.05),并在造模后第14天达到峰值(0.790 ±0.042).结论TGF-β1和BRP-39与肺纤维化的发生密切相关,并在肺纤维化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 防腐标本椎体成形术中生理盐水灌洗对骨水泥注射压力、分布、外渗的影响

    作者:康乐;齐向北;黄晨;高守达;桑林朝

    目的 探讨生理盐水脉冲式灌洗对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布、注射压力、外渗的影响.方法 选用40个防624D腐标本椎体,经处理后制备成压缩骨折模型.将其随机均分成两组,实验组在进行椎体成形术之前,运用200 ml生理盐水脉冲式灌洗椎体,对照组不进行灌洗.所有样本都将3ml中黏度骨水泥注入椎体,同时对注射压力、骨水泥的分布和外渗进行测定.结果 应用K-W检验对两组注射压力进行比较,显示:对照组压力60%在100N以上,而实验组仅15%在100N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分布,CT显示:实验组分布更加均匀;骨水泥外渗:对照组为40% (8/20)椎体出现外渗,而实验组为15% (3/20).结论 在椎体成形术中,预先应用生理盐水脉冲式灌洗,可以使骨水泥分布更加均匀,同时降低了骨水泥外渗及肺栓塞的发生率,使骨水泥注入更加安全.

  • 富勒醇拮抗地塞米松诱导的骨髓间质干细胞氧化应激和成脂分化

    作者:尚国伟;孙京涛;刘宏建;杨新林;崔全军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DEX)对骨髓间质干细胞(D1细胞系)成脂分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并探讨抗氧化剂富勒醇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D1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DEX组、DEX±谷胱甘肽组、DEX±富勒醇组,分组孵育细胞14d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的含量;孵育21d后用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的成脂分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aP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核心结合蛋白因子-2(Runx2)、骨钙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基因的表达.结果 第14天,同对照组比较,经地塞米松处理的细胞中,染色阳性细胞的百分率由91.0%增加到94.7%,染色阳性细胞低的为经1.0μmmol/L富勒醇处理组.第21天,经DEX处理组的吸光度值为0.439±0.015,较对照组(0.169 ±0.020)及同时应用抗氧剂组均高.低的为经1.0 μmmol/L富勒醇处理组.DEX明显增加D1细胞中aP2和PPARγ基因的表达,降低Runx2、骨钙素、SOD和过氧化氢酶基因的表达,增加ROS水平,促进成脂分化,富勒醇可明显拮抗DEX诱导的上述效应.结论 富勒醇可能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进而减少成脂分化、增加成骨分化.

  • 自分泌乙酰胆碱对大鼠胸腺组织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作者:李永丽;穆上;高峰;赵莹;陈志勇;张清勇

    目的 观察自分泌乙酰胆碱(ACh)对大鼠胸腺组织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取10只大鼠胸腺组织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根据所加试剂分为A组(空白对照)、B组(阿托品)、C组(维库溴铵)及D组(阿托品±维库溴铵),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测各组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分析T细胞亚群.结果 B组吸光度(A)值(0.341 ±0.007)低于其他各组(P<0.05);C组A值(0.368±0.010)高于其他各组(P<0.05),A、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T细胞亚群,各组之间CD3+ CD4+细胞及CD3+ CD8+细胞所占细胞总数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 CD4+细胞及CD3+ CD8+细胞数量之比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分泌ACh对大鼠胸腺组织细胞有双向调节作用,可通过毒蕈碱型胆碱能受体提高细胞活力,也可以通过烟碱型胆碱能受体降低细胞活力,其对胸腺细胞的分化方向无明显的倾向性.

  • 携人血栓调节蛋白基因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内皮祖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赵国峰;邓钢;侯居攀;吴志平;许荣睿;秦永林;金晖

    目的 构建携带人血栓调节蛋白(hTM)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lenti6.3-hTM-IRES-EGFP),体外转染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并观察其在EPCs中的表达及对其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DNA重组技术构建plenti6.3-hTM-IRES-EGFP慢病毒表达载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外周血EPCs; EPCs分为实验组、病毒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3组细胞分别转染plenti6.3-hTM-IRES-EGFP、pLenti6.3-MCS-IRES-EGFP及磷酸盐缓冲液(PBS);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转染72 h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hTM mRNA及蛋白表达;炭花青荧光燃料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1(FITC-UEA-1)双荧光法鉴定EPCs;噻唑蓝(MTT)法及Tr answell小室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及迁移活性.结果 成功构建plenti6.3-hTM-IRES-EGFP,转染EPCs 72 h后,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率超过90.0%,流式细胞仪测定hTM阳性EPCs达92.9%,Q-PCR及Western blot显示转染组hTM 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3组EPCs的增殖及迁移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enti6.3-hTM-IRES-EGFP慢病毒表达载体在EPCs中高效表达且不影响其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研究hTM在动脉血栓疾病中的作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受体作用蛋白-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8凋亡传导在肝癌细胞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耐受中的作用

    作者:王广义;邱伟;孙晓东;吕国悦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A20)及受体作用蛋白(RIP)沉默增加肝癌细胞HepG2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敏感性的分子机制.方法 合成针对A20基因和RIP基因的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并转染至肝癌细胞HepG2中,应用酸性磷酸酶(AP)法检测A20-siRNA或RIP-siRNA联合TRAIL对肝癌细胞HepG2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Westernblot检测对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8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成功合成A20-siRNA和RIP-siRNA并转染入HepG2细胞中.A20-siRNA与TRAIL联合处理HepG2细胞可活化RIP、Caspase-8和Caspase-3,诱导细胞凋亡.RIP-siRNA联合TRAIL可以明显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P<0.05).另外RIP-siRNA联合TRAIL作用HepG2后可活化Caspase-8.结论 A20和RIP的表达是肝癌细胞对TRAIL耐受的主要原因,A20-siRNA或RIP-siRNA可以有效抑制肝癌HepG2细胞A20及RIP基因的表达,并增加TRAIL对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其机制是通过“A20-RIP-Caspase-8”反应链序列调控活化下游Caspase-8,活化诱导的死亡受体传导通路来实现的.

  • 雄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干细胞的富集及其特性鉴定

    作者:刘珊;张巍;刘夏;秦颖;牛昀

    目的 从雄激素受体阳性(AR+)乳腺癌细胞株中分离出乳腺微球体(MSs)进行培养和鉴定.方法 将3种AR+乳腺癌细胞株(MCF-7、MDA-MB-231及T47D)接种在添加生长因子的DMEM/F12培养基中,观察MSs的形成及生长;细胞免疫荧光检测MCF-7、MDA-MB-231及T47D中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贴壁细胞及MSs中CD44+ CD24-/low细胞的含量;单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Ss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结果 乳腺癌细胞株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呈悬浮生长,7~10d可形成MSs;细胞免疫荧光显示MCF-7、T47D中AR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MDA-MB-231中AR在细胞核及细胞质中均有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MCF-7、MDA-MB-231及T47D贴壁细胞中CD44+ CD24-/low细胞含量分别为50.0%、86.4%、3.2%,悬浮细胞中CD44+ CD24-/low细胞含量分为87.4%、98.8%、38.4%;克隆形成实验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的克隆球体积不断增大.结论 悬浮生长的MDA-MB-231及MCF-7细胞可作为研究AR阳性乳腺癌干细胞的良好模型.

  • 肝癌SMMC-7721细胞中侧群细胞侵袭性与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关系

    作者:黄涛;马超;丁月超;黄长山;余伟;王谦

    目的 分选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的侧群(SP)细胞,探讨其体外侵袭性与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荧光激活分选(FACS)技术将SMMC-7721细胞分为SP细胞和非侧群(NSP)细胞两个亚群,以Transwell法检测SP细胞和NSP细胞侵袭能力,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两个亚群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Snail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Transwell侵袭实验中SP细胞穿膜细胞数(66.3±7.4)个明显高于NSP细胞穿膜细胞数(27.5±6.5)个(P<0.01);SP细胞Vimentin、N-cadherin和Snail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是NSP细胞的9.527、6.834、8.173倍,NSP细胞E-cadherin mRNA的表达水平是SP细胞的5.353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cadherin、Vimentin、N-cadherin和Snail蛋白SP细胞和NSP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74±0.014和0.935±0.012、1.117±0.012和0.314±0.011、0.975±0.017和0.179±0.013、0.917±0.014和0.202±0.013,P<0.01).结论 肝癌SMMC-7721细胞中SP细胞的体外高侵袭性可能与EMT有关.

  • 阿霉素免疫脂质体对体外生长的人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作者:焦得闯;乔江华;卢振铎;黄涛;崔树德;刘真真

    目的 构建Trastuzmab F(ab’)2修饰的阿霉素免疫脂质体并观察其对体外生长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抗体交联法制备Trastuzmab F(ab’)2段修饰的阿霉素免疫脂质体;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免疫脂质体的形态及粒径分布;采用荧光标记法测定免疫脂质体活性;噻唑蓝(MTT)法检测MCF-7细胞在不同药物浓度下培养8、16、24、32 h后的增殖差异;流式细胞术检测200 mg/L药物浓度下培养32 h后的各组细胞凋亡.结果 成功构建了Trastuzmab F(ab’)2修饰的阿霉素免疫脂质体;所得免疫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92 nm,粒径小于200 nm者占92.20%;投药10、30、50 min时摄入阿霉素免疫脂质体及阿霉素脂质体的细胞比例分别为(19.39±3.33)%、(57.36 ±4.12)%、(89.72±5.88)%和(10.17±4.05)%、(25.15±3.77)%、(38.86±6.24)%(P<0.05);阿霉素免疫脂质体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强于阿霉素脂质体(F=1 256.225,P<0.01),且该抑制作用具有时间(F=2 145.325,P< 0.01)和浓度(F=1 287.472,P<0.01)的依赖性;相同时间内,MCF-7细胞对阿霉素免疫脂质体的摄取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rastuzmabF(ab,)2修饰的阿霉素免疫脂质体对MCF-7细胞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1),且该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的依赖性(P<0.01);转染32 h后,阿霉素免疫脂质体组的细胞凋亡率[(35.22±3.52)%]高于对照组[(10.31±4.62)%,P< 0.05].结论 成功构建TrastuzmabF(ab,)2修饰的阿霉素免疫脂质体,其对体外生长的乳腺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 人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质粒体的构建和表达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在U251细胞中的作用

    作者:刘岳;陈谦学;田道锋;刘宝辉;吴立权

    目的 构建人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基因质粒体并检测其在胶质瘤细胞株U251内的表达.方法 构建PEGFP-bcl-2质粒体,应用FUGENE HD转染质粒体进入U251,G418筛选,挑出单克隆扩增,建立稳定细胞株N1-U251和bcl-2-U251.将实验分为:空白组(U251细胞)、N1组(N1-U251)、bcl-2组(bcl-2-U251),检测bcl-2基因和蛋白表达;使用噻唑蓝(MTT)法检测N1组(N1-U251),bcl-2组细胞活性.结果 PEGFP-bcl-2质粒体构建成功,N1-U251、bcl-2-U251稳定细胞株构建成功,在空白组、N1组、bcl-2组bcl-2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012±0.003、0.011 ±0.003、0.115±0.025.细胞活性分别为:1.015±0.005、1.120±0.004、3.312±0.004,bcl-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构建人bcl-2质粒体并建立高表达bcl-2的细胞株,高表达bcl-2可以提高U251细胞活性.

  • 乳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在胶质瘤细胞株U87、U251中表达沉默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作者:刘泓渊;屈鸣麒;余聚;兰青;步星耀

    目的 探讨乳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maspin)在人胶质瘤细胞株U87、U251中沉默与表观遗传学关系.方法 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Western blot检测maspin基因在U87、U251的表达.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测定maspin基因启动子区区域甲基化状态.同时运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SP)检测maspin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CpG位点.RT-PCR检测12 μmol/L 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C)和/或500 nmol/L曲古霉素(TSA)、15 μmol/L 5-Aza-DC/或500 nmol/L TSA分别处理U87、U251后,maspin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 在胶质瘤细胞株U87、U251中maspin基因表达沉默.maspin基因启动子CpG位点处于甲基化状态.RT-PCR结果显示,未处理组、5-Aza-DC、TSA、5-Aza-DC和TSA分别处理U87后,maspin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01 2±0.000 1 、0.0303 ±0.0006、0.019 6±0.001 6、0.052 6 ±0.003 4;未处理组和5-Aza-DC、TSA、5-Aza-DC和TSA分别处理U251后,maspin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02 2±0.0030、0.0122±0.0008、0.0249±0.0012、0.038 4±0.003 1.表明5-Aza-DC和/或TSA能恢复U87、U251中maspin基因表达(P<0.01).结论 maspin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抑制与其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及组蛋白去乙酰化相关,5-Aza-DC和/或TSA能恢复maspin在胶质瘤细株U87、U251中的转录.

  • 纳米银颗粒与热疗对鼠C6胶质瘤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锐;陈春美;杨卫忠;石松生;王春华;陈靖

    目的 观察在鼠C6胶质瘤中纳米银颗粒(AgNPs)结合热疗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羟基化合成方法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制备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稳定化纳米银颗粒,通过噻唑蓝(MTT)实验分析AgNPs对C6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合细胞克隆实验和TEM分析AgNPs在C6胶质瘤细胞热疗中的增效作用.结果 成功制备稳定的纳米银颗粒,粒径为15 nm.AgNPs对C6胶质瘤细胞有着剂量依赖性的细胞毒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4 mg/L].肿瘤细胞加热(44℃15 min)联合AgNPs治疗组的细胞生存率为10.5%,而对照加热组细胞生存率为39.7%,AgNPs显著增加了肿瘤细胞热疗敏感性.结论 AgNPs通过细胞毒性作用和增加胶质瘤细胞的热疗敏感性的方式,提高C6胶质瘤热疗疗效.

  • 帕瑞昔布钠对骨代谢的影响及丙泊酚的干预作用

    作者:黄海城;宋伏虎;李传翔;赵天云;陈力

    目的 观察帕瑞昔布钠对大鼠骨代谢的影响及丙泊酚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 动物实验:32只成年SD雌鼠,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Control组)、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组(Parecoxib组)、静脉麻醉药组(Propofol组)、选择性COX-2抑制剂和静脉麻醉药混合处理组(Mixture组).胫骨损伤术后,每日给药,早晚间隔12h,各1次,连续7d.给药完成后1、2、5、8周测量大鼠术侧胫骨骨密度(BMD)及1、2周检测血清骨钙素(OC)水平.细胞实验:将鼠源成骨样细胞株MC3T3-E1诱导分化后分为4个处理组,Control、Parecoxib、Propofol和Mixture组,每个处理组分为3个亚处理浓度:分别以1、10、100 μmol/L浓度药物处理.药物处理3d后,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成骨细胞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 动物实验:给药完成2周,帕瑞昔布钠处理组骨密度测量值明显降低,Parecoxib组:0.091 5 ±0.0037,Control组:0.111 8±0.00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完成后1周和2周,丙泊酚处理组血清OC均明显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1周Propofol组:907.1370±109.923 9,2周Propofol组:1 036.863 0±15.551 4,分别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完成后2周,混合处理组血清OC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帕瑞昔布钠处理组,Mixtrue组:951.165 0±85.886 3,Control组:736.916 7±34.687 4,Parecoxib组:813.571 7±63.712 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实验:100、10μmol/L浓度的帕瑞昔布钠组RANKL蛋白明显减少(P<0.05),所有浓度的帕瑞昔布钠处理组OPG蛋白表达均减少(P<0.05);100 μmol/L浓度的丙泊酚组RANKL蛋白明显增加(P<0.05),所有浓度的丙泊酚处理组OPG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所有浓度的混合处理组RANKL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μmol/L混合处理浓度OPG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干预动物体内OPG/RANKL信号通道,影响骨代谢过程,丙泊酚能调节OPG/RANKL平衡水平,减缓帕瑞昔布钠对骨代谢产生的不良影响.

  • 高葡萄糖高游离脂肪酸对皮肤成纤维细胞β-连环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主父中印;林樾;刘恿铂;蒋亚楠;谭谦

    目的 观察高浓度葡萄糖、高浓度游离脂肪酸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探讨糖尿病皮肤溃疡难愈合的机制.方法 复苏正常成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株,高糖改良伊格尔培养基(DMEM,25 mmol/L)培养基进行培养.首先,噻唑蓝(MTT)法筛选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对成纤维细胞佳作用浓度:将细胞分为葡萄糖处理组和游离脂肪酸处理组,葡萄糖处理组含不同浓度葡萄糖(30、35、40、50、60、70 mmol/L),对照组不加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处理组含不同浓度软脂酸(100、200、400、600、800、1000 μmol/L),对照组仅为高糖DMEM培养基.以MTT法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成纤维细胞吸光度(A)值,结合细胞形态学观察,选择一个对细胞会造成一定损伤,但又不会使细胞大量死亡的浓度作为处理成纤维细胞的佳浓度.其次,以佳浓度培养成纤维细胞不同时间,Western blot法检测胞质内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分为3组:高浓度葡萄糖组(35 mmol/L)、高浓度游离脂肪酸组(200 μmol/L)、高浓度葡萄糖±高浓度游离脂肪酸(35 mmol/L ±200 μmol/L)联合组.于加入葡萄糖和软脂酸培养前(0 h)以及培养后4、8、12、16、20、24、48 h,收集各组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3-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 (1)培养24 h后,成纤维细胞A值于葡萄糖浓度为35 mmol/L和游离脂肪酸为200 μmol/L时分别为(0.741 ±0.012、0.676±0.043),与对照组(0.934 ±0.007)比较开始下降(t值分别为1.70和2.48,P<0.05),后随着葡萄糖和软脂酸浓度的增加,各组A值均减小(P<0.05).(2)35 mmol/L葡萄糖组、200 μmol/L游离脂肪酸组及两者联合培养组细胞内3-catenin蛋白的表达分别于12、4、8h开始降低(t值分别为7.45、5.12、3.33,P<0.05),48 h降至低(P<0.05).结论 高葡萄糖短期内能延缓高游离脂肪酸诱导的细胞β-catenin低表达,但在持续高糖存在的情况下,成纤维细胞β-catenin低表达程度比两者单独作用时更显著,高葡萄糖对高游离脂肪酸诱导的细胞β-catenin低表达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

  • 小型猪肝硬化模型不同病理阶段门静脉自由压的变化

    作者:廖锦元;黄仲奎;黎宁钦;胡明;李佳梅

    目的 观察小型猪肝硬化模型制备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门静脉自由压的变化.方法 同种系巴马小型猪50头(实验组40头,对照组10头),雌雄不限,4个月龄,体质量15~20 kg.实验组予四氯化碳复合因素造模法喂养,正常组予饲料及清水喂养.于造模的0、4、8、12、16、20、24周末开腹行肝组织活检、测量门静脉自由压;统计学分析肝硬化制模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门静脉自由压的变化.结果 24周末,正常对照组获得数据S0期70例次;实验组获得数据So期47例次,轻度肝纤维化(S1+S2期)82例次,重度肝纤维化(S3+S4期)62例次,肝硬化共39例次.正常组、轻度肝纤维化组、重度肝纤维化组及肝硬化组门静脉自由压分别为(4.61±0.84)、(7.74±1.94)、(12.79±4.00)、(17.03±3.41) mmHg(1 mmHg =0.133 kPa),从正常组到肝硬化组,压力的变化表现为逐渐上升的趋势,肝硬化组的压力达高(P<0.01).结论 四氯化碳复合因素造模法可以成功制备出小型猪肝硬化模型,肝纤维化不同阶段门静脉自由压发生阶段性的变化.

  • 微小RNA-7同步干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下游双通路抑制胶质瘤生长

    作者:杨彬;刘振林;姜忠敏;苏治国;王骏飞;李罡;于士柱;刘晓智

    目的 寻找微小RNA(miR)-7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通路下游的作用靶点,探讨其抑制胶质瘤生长的内在机制.方法 瞬时转染人CHG5胶质瘤细胞miR-7寡核苷酸序列,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iR-7水平;噻唑蓝(MTT)比色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瘤细胞迁移能力,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瘤细胞致瘤潜能;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磷酸肌醇3激酶(PI3K)、Raf-1、细胞周期素(Cyclin) D1、磷酸化苏氨酸激酶(p-AKT)和磷酸化丝裂原细胞外激酶1/2(p-MEK1/2)的蛋白表达;利用TargetScan和Saner软件共同分析预测miR-7的潜在靶点;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7与PI3K和Raf-1间的靶关系.结果 与脂质体组和无义序列组比较,miR-7组瘤细胞增殖速度减慢,瘤细胞迁移力降低,肿瘤克隆能力减弱(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GFR下游通路成员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荧光素酶实验证实PI3K和Raf-1均是miR-7的直接作用靶点.结论 miR-7通过同时调控EGFR下游PI3K/ATK和Raf/MEK/ERK两条通路发挥肿瘤生长抑制作用.

  • 小干扰RNA沉默细胞连接蛋白37对小鼠胃癌皮下移植瘤的影响

    作者:景元明;钱海鑫;张晓苹;孙爱静;陶锋

    目的 构建慢病毒介导的鼠细胞连接蛋白37(CX37)小干扰RNA (siRNA)及建立小鼠胃癌模型,将慢病毒转染进入鼠植入瘤并进一步分析植入瘤.方法 体外构建CX37的siRNA,抑制CX37 mRNA及蛋白的表达.60只植入瘤小鼠被随机分成3组:siRNA组、mock-siRNA组、盐水对照组.将siRNA、mock-siRNA及生理盐水分别注入瘤体.6周后采用半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肿瘤CX37 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X37蛋白的表达.肿瘤凋亡指数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结果 慢病毒转染6周后,结果显示siRNA组CX37 mRNA表达水平(42%)低于mock-siRNA组及对照组(63%、58%,P<0.05).Western blot分析显示,siRNA组CX37蛋白表达水平低于mock-siRNA组及对照组(0.21±0.07、0.65±0.06、0.54±0.07).同时siRNA组CX37凋亡指数高于mock-siRNA组及对照组[(19.7±5.1)%、(9.8±6.4)%、(10.5±7.2)%P<0.05].结论 通过siRNA干扰CX37基因表达可影响小鼠胃癌细胞生长,显著抑制CX37 mRNA及蛋白的表达,加速肿瘤细胞凋亡.

  • 硫酸钙人工骨负载唑来膦酸的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作者:李甲振;张鹏飞;张岩;张怀栓;卢新昌;刘源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唑来膦酸/硫酸钙人工骨复合物体外释放规律.方法 分别制备不同浓度梯度唑来膦酸/硫酸钙人工骨复合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研究药物体外释放规律.结果 B~E组0至24 h有明显突释相,累计释放度均值分别达19.11%、23.45%、35.93%、26.88%,48 h以后出现缓释效应,C、D、E组3~21 d溶出率曲线出现波动,D、E组波动明显.随着唑来膦酸载药量的增加,硫酸钙结构逐渐不稳定.结论 载药量不超过硫酸钙人工骨大载药量时,唑来膦酸在硫酸钙人工骨释放体系中能够持续、稳定的释放.

  • 立体定向微创钻孔引流术辅助尿激酶灌洗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作者:綦斌;左程;邬巍;鲁质成;王长坤

    近年来微创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应用逐渐增多[1].我们应用立体定向微创钻孔引流术辅助尿激酶灌洗治疗100例出血量在30 ~ 50 ml的基底节区HICH患者,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患者选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基底节区HICH(血量30~50 ml)患者100例,行立体定向微创钻孔引流术,术后辅助尿激酶液化血肿.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39~75岁.89例有高血压病史,另外11例无高血压病史.术前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9~13分15例,6~8分80例,3~5分5例.术前完全偏瘫者70例,不完全偏瘫者28例,2例无瘫痪;嗜睡35例,浅昏迷65例;一侧巴宾斯基征阳性64例,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10例.

    关键词:
  • 胆汁酸G蛋白耦联受体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

    作者:杨豪俊;钱峻;吕凌

    本研究旨在观察G蛋白耦联受体(TGR5)在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分组及动物模型的建立:32只12周龄Goto-Kakizaki(GK)大鼠随机分成4组:糖尿病假手术组(DC)、糖尿病手术组(DO)、糖尿病手术+胆汁外引流组(DD)及糖尿病手术+胆汁外引流+齐墩果酸(OA)组(DA).为排除饮食量不同对血糖的影响,故本实验不行胃减容术.DO组手术方法:术前禁食12h、禁水4h后行胃转流手术.DC组在相同部位分别切断幽门和空肠在原位行端端吻合,保持与手术组相同的手术暴露时间.DD组在DO组手术的基础上切断胆总管,输液管插入近段胆总管,行胆汁外引流.DA组饮食在正常饮食基础上加入齐墩果酸(30 mg/kg).术后1d进半流质饮食,术后2d自由进食4周.

    关键词:
  • Ether(a)go-go 1通道抑制剂对入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作者:吴进;吴欣宇;纪楠;傅西金;丁真奇;康两奇

    骨肉瘤是青少年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其恶性程度高,易转移[1].我们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Ether à go-go 1(Eag1)通道在骨肉瘤细胞和组织中异常表达[2].本实验旨在检测Eag1通道抑制剂对人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和SAOS-2购自中国科学研究院上海细胞库;RPMI 1640培养基和小牛血清购自美国Hyclone公司;噻唑蓝(MTT)、胰酶和二甲基亚砜购自西安舟鼎国公司;丙咪嗪、细胞外基质(ECM)基质胶购自美国Sigma公司;24孔Transwe11板购自美国Coming公司;RIPA裂解液购自上海碧云天公司;兔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和山羊抗人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单克隆抗体购自美国Abcam公司;辣根过氧化物酶偶联山羊抗兔IgG抗体购自美国Santa Cruz公司;增强化学发光(ECL)化学发光显色试剂盒购自美国Millipore公司.

    关键词:
  • 淫羊藿苷抑制钛颗粒诱导的破骨细胞活化

    作者:崔京福;徐耀增;朱世军;付稳;朱锋;耿德春

    假体周围骨溶解是磨损颗粒诱导的破骨细胞(0C)活性增强的病理过程,药物抑制OC活化已成为治疗无菌性松动的主要手段[1].研究表明淫羊藿苷(ICA)可抑制OC形成[2].本研究旨在探讨ICA对钛颗粒(Ti)诱导RAW264.7细胞活化的影响及机制.一、材料与方法RAW264.7用含10%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基培养,实验分为5组:空白组、核因子(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70 μg/L)组、Ti组、RANKL+ Ti组、ICA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TRAP染色检测成熟OC,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组织蛋白酶K(CatK)、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RANK mR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的表达.

    关键词: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

    作者:路武杰;冯志军;郭俊华;王静;靳建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气流受限且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的气道炎性疾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传统的治疗方法均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肺损伤的研究逐渐开展,我们以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为例,探讨MSCs对COPD肺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一、材料和方法1.大鼠COPD模型的建立:SPF级8周龄雌性Wsitar大鼠16只,体质量为200 ~ 220 g,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熏烟法建立大鼠COPD模型.2.ADMSCs移植:治疗组于造模ld后采用尾静脉输注法将外源性ADMSCs导入COPD的大鼠模型体内,浓度为1×109/L.对照组给予尾静脉输注等量0.9%氯化钠液.

    关键词:
  • 吉西他滨诱导胰腺癌细胞SW1990中乳腺癌耐药蛋白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周兵;王飞通;刘小云;汪正伟;沈忱;李克清;牛坚;魏鑫;刘斌

    现有大量文献报道乳腺癌耐药蛋白(ABCG2)参与多种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机制[1],但对于ABCG2与胰腺癌耐药方面报道较少.本实验旨在探讨胰腺癌中ABCG2与化疗耐药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胰腺癌细胞株SW1990由江苏省人民医院苗毅教授馈赠.吉西他滨(江苏豪森药业),兔抗人ABCG2抗体(Abcam公司),ABCG2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公司合成.2.细胞培养与传代: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基,在37℃、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细胞每2~3d按1∶3传代1次.

    关键词:
  • 驱动蛋白Eg5小分子干扰RNA对膀胱癌T24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陈杰勋;于德新;张志强;王铮;褚晗

    我们运用小干扰RNA (siRNA)沉默Eg5在膀胱癌T24细胞株中表达,观察其对膀胱癌的生物学行为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T24细胞购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Eg5鼠抗人单克隆抗体(Abcam公司),RPMI 1640细胞培养液、胰蛋白酶(Gibco公司),Lipofectamin2000(Invitrogen公司),Transwell小室(24孔,8μm,Cornig公司),噻唑蓝(MTT,Sigma公司),Matrigel胶(BD公司).3组针对Eg5基因的siRNA序列参照文献[1]由上海吉玛制药有限公司合成.

    关键词:
  • Src激酶抑制剂PP2抑制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研究

    作者:李美华;张贤华;梁尚栋

    我们建立肾性高血压诱导大鼠脑动脉瘤模型,探讨颅内动脉瘤形成过程中Src激酶抑制剂PP2对颅内动脉瘤形成是否具有抑制作用.一、材料和方法1.大鼠脑动脉瘤标本制作及取材:将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手术组140只参照文献[1-3]改良方法,建立肾性高血压诱导的大鼠脑动脉瘤模型.另2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手术组随机分为7组,即PP2早期处理40μg和20μg组各20只(术后次日始PP2 40 μg和20 μg腹腔注射,间隔2d注射1次,连续注射30次);PP2后期处理40μg和20μg组各20只(术后30 d始PP2 40 μg和20 μg腹腔注射,间隔2d注射1次,连续注射20次);PP3早期处理组20只(术后次日始PP3 40 μg腹腔注射,间隔2d注射1次,连续注射30次);PP3后期处理组20只(术后30 d始PP3 40μg腹腔注射,间隔2d注射1次,连续注射20次);阳性对照组,仅银夹夹闭双侧肾动脉主干以及用丝线结扎左颈总动脉,术后不注射PP2或PP3.正常对照组,仅打开腹腔及颈部用以暴露双侧肾动脉以及左颈总动脉,不做其他处理.术后喂养90 d后开颅提取标本,取出右侧大脑前动脉-嗅动脉(ACA-OA)分叉处血管,行苏木素-伊红(HE)及弹性纤维EVG染色观察右侧ACA-OA分叉处血管是否有动脉瘤生成.该实验通过南昌大学动物伦理学会的同意.

    关键词:
  • 血管形式抑制剂3TSR抑制裸鼠胃癌血管生成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关系

    作者:金洲祥;朱少俊;王向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特异性受体,在内皮细胞与间质之间及内皮细胞之间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影响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分化[1].VEGFR-2能介导形成恶性肿瘤新生血管所需的几乎所有内皮细胞的功能[1].3TSR是1种新型的抗新生血管生成剂.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3TSR具有明显的抗胃癌作用[2].本研究旨在探讨3TSR抗胃癌新生血管生成作用及其与VEGFR(VEGFR-1及VEGFR-2)表达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购自江苏南京凯基生物公司,BALB/c裸鼠购自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3TSR由美国哈佛大学Jack Lauler教授赠送.2.胃癌裸鼠(BALB/c)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建立:将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悬液调整至1×1010/L,取0.2 ml细胞悬液接种于14只BALB/c裸鼠右侧腋窝皮下,10 d后将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每日通过腹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0.2 ml],3TSR组(每日通过腹腔注射3TSR 3 mg/kg),每组7只,注射2周后处死裸鼠,检测相关指标.

    关键词:
  • 膜铁转运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薛冬;何小舟;周萃星;许贤林;徐仁芳;徐宁

    膜铁转运蛋白是机体铁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是将细胞内游离铁转运至胞外的膜转运蛋白.细胞表面膜铁转运蛋白表达降低会导致胞内游离铁增加,使肿瘤细胞更具侵袭性.膜铁转运蛋白异常引起的铁代谢失衡通常会引起肿瘤侵袭和转移[1].我们检测不同分化前列腺癌组织和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的膜铁转运蛋白表达变化,分析前列腺癌细胞与正常前列腺细胞中膜铁转运蛋白的表达差异.一、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60例和BPH患者30例.年龄55 ~ 75岁,平均年龄67岁.所有患者均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根据Gleason评分<7分为高分化组,20例,=7分为中分化组,15例,>7分为低分化组,25例.良性BPH诊断由前列腺电切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关键词:
  • 乌司他丁治疗创伤性休克的研究

    作者:孙英刚;姬伟凤;孙力勇

    乌司他丁(UTI)已广泛应用于急性重症胰腺炎、烧伤、脓毒败血症的治疗,在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领域也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而在创伤性休克的治疗尚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UTI在创伤性休克过程中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一、材料和方法1.实验动物及分组:健康成年SD大鼠60只,体质量为(250±20)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只,实验前禁食12h,禁水8h.

    关键词:
  • 雌激素非依赖性乳腺癌中胶质母细胞瘤转录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周育宏;施俊义;胡薇;曾朋

    我们通过Envision法检测胶质母细胞瘤转录因子(Gli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阴性乳腺癌的关系,探讨Gli1、MMP-9表达之间的相关性.一、材料和方法女性乳腺癌标本166例,中位年龄54岁.TNM Ⅰ期46例,Ⅱ期76例,Ⅲ-Ⅳ期44例.资料具有可比性.采用Envision法染色.Gli1及MMP-9表达用Sinicrope评分法(IS).CD34 (MVD)采用Weidner计数法.分别采用x2检验、方差分析及Spearman检验进行统计.

    关键词: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微小RNA-145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徐磊;蒋峰;杨欣;笪良山;钱亦淳;王洁;尹荣;许林

    目的 探讨微小RNA-145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2005年11月至2007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10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上述病例肺癌标本的微小RNA-145水平;应用x2,检验分析微小RNA-145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微小RNA-145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各个协变量的联合效应.结果 微小RNA-145的表达量与患者年龄(x2=0.155,P>0.05)、性别(x2=1.251,P>0.05)、病理类型(x2=0.452,P>0.05)、术后外科病理分期(p-TNM,x2 =0.156,P>0.05)及吸烟史(x2 =2.6,P>0.05)无明显相关;生存分析显示微小RNA-145低表达组较高表达组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P<0.01).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微小RNA-145低表达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标志.结论 微小RNA-145低表达提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较差.

  • 乳腺癌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

    作者:薛旦旦;夏添松;刘晓安;查小明;凌立君;王水;肇毅

    目的 探讨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s)的浸润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8+T细胞和Tregs在82例乳腺癌瘤床和瘤周组织中的浸润,并与20例乳腺良性肿瘤中的浸润状况对比,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CD8+T细胞和Tregs较乳腺良性肿瘤中丰富(26.53±6.39比4.05±2.04,12.49 ±5.81比0.81±1.16),乳腺癌瘤周浸润的CD8+T细胞与淋巴结转移呈明显负相关(P<0.05),瘤周浸润的Tregs与肿块大小和组织学分级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乳腺癌肿瘤微环境巾瘤周浸润的CD8+T细胞和Tregs对疾病的进展有重要影响.

  • 右美托咪啶抑制麻醉诱导期的血压抑制以及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宇;吴柳青;林峥;徐旭仲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对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时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例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啶和芬太尼(效应部位浓度为2 μg/L);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和芬太尼(效应部位浓度为2 μg/L).应用靶控灌注系统给予异丙酚和芬太尼实施麻醉.记录患者心脏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并计算诱导期和插管期的参数变化.结果 诱导麻醉后,研究组患者的SBP[127 mmHg(1 mmHg =0.133 kPa)]较对照组患者的90 mmHg显著升高(P<0.05).实施插管后,对照组患者的SBP达到了160 mmHg,而研究组患者的SBP没有明显变化.由气管插管造成的SBP显著增加占研究组病例的3%,远低于对照组(70%,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和芬太尼联用能抑制实施麻醉造成的血压降低以及减轻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 负压封闭引流对创面愈合和血浆纤维连接蛋白水平的影响

    作者:李晨;喻爱喜;白育庭;漆白文;胡祥

    目的 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创面前后血浆纤维连接蛋白(Fn)水平的变化,探讨VSD的作用机制.方法 20例软组织缺损患者,在使用VSD治疗前、后采集患者血浆样品,检测Fn水平,观察评价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并测量创面面积,观察创面愈合,分析其与血浆Fn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在使用VSD治疗后,血浆Fn水平[(277.69 ±28.34) mg/L]较治疗前[(244.52 ±27.02) mg/L]升高(P<0.05);创面肉芽组织评分[(4.73±1.24)分]较治疗前[(2.35±0.89)分]增加(P<0.05),并与血浆Fn水平呈正相关(r=0.883,P<0.05);创面面积[(165.58±37.35) cm2]较治疗前[(206.30 ±43.40) cm2]缩小(P<0.05),并与血浆Fn水平呈负相关(r=-0.661,P<0.05).结论 VSD能增加血浆Fn的含量,加快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促进创面愈合.

  • 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3预测周围型小肺腺癌预后

    作者:赵士磊;舒鑫;郭涛;李锦绣;孙旭;张嘉宁;顾春东

    目的 探讨周围型小肺腺癌(癌瘤直径<2cm)中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3(GalNAc-T3)的表达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手术证实周围型小肺腺癌患者共计108例,随访资料完整.术后对病灶组织切片采用针对GalNAc-T3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评估标本中GalNAc-T3表达水平,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GalNAc-T3低表达率为40.7%,其表达水平与组织分化程度(P<0.05)、胸膜侵犯(P<0.05)、淋巴转移(P=0.05)、血行转移(P<0.01)和Noguchi病理组织分型(P<0.05)有关,但与性别、年龄、TNM分期及血清癌胚抗原(CEA)浓度无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Noguchi病理组织分型(x2=4.845,P<0.05)、胸膜侵袭(x2=15.975,P<0.01)及GalNAc-T3表达(x2=8.830,P<0.01)是影响周围型小肺腺癌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胸膜侵犯[相对危险度(RR)=0.187,95%可信区间(CI):0.063~0.550]与低表达GalNAc-T3(RR=4.030,95% CI:1.284 ~ 12.647)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在周围型小肺腺癌中低表达GalNAc-T3与组织分化程度、胸膜侵犯、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Noguchi病理组织分型相关,并可作为影响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 胃癌患者预后与ALX4基因、增生性息肉蛋白基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基因高甲基化的关系

    作者:王少川;陈华云;宋武;陈泽锋;陈剑辉;何裕隆

    目的 观察ALX4基因、增生性息肉蛋白基因(HPP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基因(IGFBP3)同时出现甲基化对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Methylight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200例胃癌患者ALX4、HPP1和IGFBP3的甲基化状态.结果 多因素分析显示,3个基因联合检测同时出现甲基化表型可作为独立预后因素[24.158(7.248 ~31.611),P<0.01];与患者淋巴结转移(P<0.01)和TNM分期相关(P<0.01).结论 ALX4、HPP1和IGFBP3同时出现高甲基化表型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相关,与患者预后较差有关.

    关键词: 胃癌 甲基化 预后
  • 性激素失衡在男性肝移植患者术前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罗昭锋;郭文治;李捷;阎冰;张弓;张嘉凯;张水军

    目的 探讨性激素失衡在男性肝移植患者术前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原位同种异体肝移植男性患者71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原发病分为两组:肝癌组35例,肝硬化失代偿组36例.另选取健康男性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观察对象术前及对照组血清泌乳素、雌二醇、睾酮含量并计算雌二醇/睾酮比值(E2/T),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6.79 ±2.21) ng/μg]比较,在肝癌组[(16.99 ±6.64) ng/lμg]、肝硬化失代偿组[(13.93±3.31) ng/μg] E2/T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肝癌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肝移植患者中,与甲胎蛋白(AFP)≥400 μg/L组[(13.89 ±3.37) ng/lμg]比较,E2/T在AFP< 400 μg/L组[(19.07±7.S0) ng/μg]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2/T可作为肝移植患者术前评估的指标之一;对AFP< 400μg/L而临床不能明确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在肝癌的诊断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 CUG连接蛋白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作者:朱清海;王艳瑛;张漫丽;张华甫;吴伟

    目的 观察CUG连接蛋白1(CUGBP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及60例肝癌组织标本中CUGBP1的表达,并探讨CUGBP1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同时利用小干扰RNA (siRNA)对肝癌细胞中CUGBP1表达进行下调,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CUGBP1下调后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 CUGBP1在肝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7%,明显高于正常组织(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UGBP1表达与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UGBP1表达下调后,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 CUGBP1表达与肝癌的形成、分化及转移密切相关,其表达下调可明显抑制细胞增殖.

  • 肺癌患者预后与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高表达的关系

    作者:许世宁;邹志强;刘玉

    目的 探讨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201例肺癌组织中GAPDH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GAPDH在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及小细胞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1.3%、44.4%、64.7%、71.4%,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APDH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GAPDH表达、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与肺癌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P<0.05);Cox生存分析表明GAPDH表达、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TNM分期可作为肺癌患者预后评估的独立因素.结论 GAPDH表达与肺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 中期因子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周伟民;钟婧;闵丽姗;丁耘峰;戴利成

    目的 检测乳腺癌患者血清中期因子(MK)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检测120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5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及100例正常人血清MK水平,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及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清MK水平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血清MK水平在乳腺癌组的阳性率为65.52%,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6.00%)和正常对照组(4.00%,P<0.01);乳腺癌术前组血清MK水平[1 372(896,3 246) ng/L]明显高于乳腺癌术后组[784(563,890) ng/L]、乳腺良性肿瘤组[465 (420,574) ng/L]或正常对照组的血清MK水平[450(400,554)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肿瘤复发组血清MK水平[2358(1 123,4 787) ng/L]亦明显高于乳腺癌术前组血清MK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乳腺良性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清MK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术前组血清MK水平与肿瘤的大小、临床TNM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是否伴有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而与年龄、月经状况、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血清MK水平与手术与否、临床TNM分期、肿块大小、腋淋巴结转移状况及复发有关,可用于乳腺癌患者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和复发监测.

    关键词: 乳腺癌 中期因子
  • 肝癌出血性铁过载微环境中Kupffer细胞的作用机制

    作者:邓小荣;李强;刘峰;姜进平;何化林;付玉花;余俐敏

    目的 探讨肝癌出血性铁过载微环境中Kupffer细胞(KC)促肝癌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研究15例合并癌灶出血肝癌患者的标本(出血组),10例癌灶未合并出血肝癌患者的标本(非出血组).采用普鲁士蓝反应(铁染色)检测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患者的肝癌组织中铁分布;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KC中活性氧(ROS)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分析出血性铁过载与KC中ROS含量及肝癌组织中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出血组肝癌组织中KC的ROS含量(46.37±12.94)明显高于非出血组(28.25±11.65,P<O.05),癌组织中VEGF表达(0.33±0.06)明显高于非出血组(0.21 ±0.04,P <0.05),而且铁过载与ROS含量及组织中VEGF表达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06、0.810,P<0.01).结论 肝癌出血性铁过载微环境中KC中ROS含量增加,氧化应激增强,肿瘤生长相关因子VEGF表达升高,是KC促肝癌浸润生长的作用机制.

  • 类固醇受体共激活因子-3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罗磊;郭文治;阎冰;师文楷;曹胜利;方红波;赵永福;张水军

    目的 探讨类固醇受体共激活因子-3(SRC-3)在人肝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SRC-3基因在94例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的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转录水平,分析SRC-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SRC-3蛋白在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5.3% (52/94);相对应的癌旁肝组织则较少见SRC-3蛋白表达,其阳性率为10.6% (10/94),且阳性染色分布散在、稀疏.肝癌组织中SRC-3 mRNA的转录水平亦高于其相对应的癌旁肝组织(P<0.05).SRC-3蛋白表达水平和SRC-3 mRNA转录水平均与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甲胎蛋白(AFP)水平、病理分级等因素明显相关(P<0.05).结论 SRC-3基因在人肝癌组织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SRC-3基因高表达与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

  • 股骨头坏死塌陷后软骨下骨的组织学观察

    作者:李军伟;韩文龙;汝强;崔黎;王义生

    目的 观察股骨头坏死塌陷后软骨下骨的组织学特点,探讨坏死股骨头软骨下骨的形态学变化与植骨难以愈合的关系.方法 25例坏死股骨头标本均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获得,于正常区、交界区、坏死中心区取材,制备病理切片并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对不同区域软骨及软骨下骨结构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17例标本交界区软骨下骨板完整性明显破坏达钙化软骨层;8例软骨钙化层下软骨下骨有分离缺失.22例标本坏死区软骨下骨板全层断裂,钙化软骨层与软骨下骨板分层.结论 股骨头坏死塌陷后软骨下骨板断裂并与钙化软骨分层是移植骨愈合困难的重要原因.

  • 乙二醛酶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C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周伟;马春晓;张建国;邢亚洲

    目的 观察乙二醛酶1(GLO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C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8例胶质瘤标本中GLO1的表达,同时采用小干扰RNA (siRNA)对C6细胞中GLO1的表达进行下调,分别采用Transwell小室及噻唑蓝(MTT)检测GLO1下调对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GLO1在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0.4%,其表达与病理分级有关(P<0.05);GLO1表达下调后,C6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GLO1的表达与胶质瘤的形成密切相关,其表达下调可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

  • 两种不同截骨矫形术式治疗胸腰段后凸畸形

    作者:皮国富;李凯龙;王卫东;孙建广;马胜利;齐培一;刘宏建

    目的 比较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和经椎间隙截骨治疗胸腰段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截骨矫形术治疗胸腰段后凸畸形的患者23例(男14例,女9例),随访时间为6~24个月.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组共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为33 ~ 58岁;经椎间隙截骨矫形组共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为36~62岁.测量术前术后后凸Cobb角,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评价术后后凸畸形的矫正和恢复情况.结果 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组手术时间为(160±37) min,术中出血量为(1200±250) ml,胸腰段后凸Cobb角术前为(52.2±16.2)°,术后为(13.7±7.4)°,矫正率为(73.5±7.1)%,JOA评分术前为(13.7±7.4)分,术后为(22.4±4.1)分.术前术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椎间隙截骨矫形组:手术时间为(180 ± 43) min,术中出血量为(1 400±310) ml,胸腰段后凸Cobb角术前为(54.3±18.4)°,术后为(16.6±8.8)°,矫正率为(69.4±7.7)%,JOA评分术前为(13.8±4.2)分,术后为(24.2±4.5)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后凸Cobb角、矫正率、JOA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不同的截骨方法对治疗胸腰段后凸畸形均有良好的疗效.

  • Notch1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齐宇;李鑫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Notch1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30例食管鳞癌组织和食管正常黏膜上皮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组织荧光和Western blot法分析食管鳞癌组织及食管正常黏膜组织Notch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食管鳞癌组织中Notch1蛋白表达水平(3.56±1.45)低于食管正常黏膜组织中染色指数(12.45 ±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荧光和Western blot结果亦显示食管鳞癌组织中Notch1蛋白表达低于食管正常黏膜组织.结论 Notch1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低表达,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高表达,提示Notch1基因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负调控作用.

  • 颈椎动态稳定器植入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夏跃冲;王卫东;刘宏建;寇红伟;尚国伟;魏琛;皮国富

    目的 比较颈椎动态稳定器(DCI)植入术与颈前路椎间减压Cage植入融合术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方法 对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间行颈前路DCI植入术(DCI组)23例,与行颈前路椎间减压Cage植入融合术(ACDF组)47例患者进行随访,于术后6、12、18个月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拍摄X线平片观察椎间隙高度及上下邻近节段活动度.结果 两组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I组随访期末上下邻近节段活动度[(6.92±0.31)°、(6.75±0.42)°]与术前[(6.78±0.51)°、(6.63±0.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随访期末上下邻近节段活动度[(8.27±0.43)°、(8.21±0.62)°]均较术前[(6.81±0.53)°、(6.67±0.49)°]增加(P<0.05).结论 两组方法均能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恢复并维持椎间高度,但PCI植入术能较好的维持相邻节段正常活动度,可能有助于防止邻近节段的退变.

  • 乙二醛酶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谷星;吕秀峰;刘会锋

    目的 探讨乙二醛酶1(GL0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20例正常肝组织及102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GL01的表达,探讨肝癌中GLOI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GL0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6.5%,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L01在肝癌中的表达与TNM分期相关(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GL01表达、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表明,GLO1表达及TNM分期可作为肝癌患者预后评估的独立因素.结论 GL01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 肝癌缺失基因1的表达及其甲基化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

    作者:刘宇飞;孙圣荣;陈创;李娟娟;朱珊;孙金中

    目的 探讨肝癌缺失基因1 (DLC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及癌旁甲状腺组织(PCTT)蛋白表达、启动子甲基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Westem blot和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法检测40例PTC及PCTF标本.IHC检测蛋白表达部位,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差异,MSP法检测启动子甲基化.结果 DLC1蛋白位于甲状腺细胞的胞质,PCTT阳性率为90.0%(36/40),高于PTC阳性率[47.5% (19/40)] (x2=26.36,P<0.05);Western blot显示DLC1蛋白在PTC中的表达水平(0.18 ±0.12)低于PCTT(0.33 ±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中DLC1蛋白表达率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况、TNM分期相关(x2=18.050,15.132,7.020,P<0.05).PTC中DLC1甲基化率为40.0%(16/40)高于PCTT中DLC1甲基化率[12.5% (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13,P <0.05).PTC中DLC1甲基化与肿瘤大小相关(x2=12.857,P<0.05).DLC1甲基化与DLC1蛋白表达相关(r=0.526,P<0.05).结论 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DLC1基因失活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其在PTC的发生和演进中起重要作用.

  • 乳腺癌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赵悦;李荣国;马晓;杨维良;张东伟

    目前,乳腺癌的常用治疗手段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以局部或全身的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由于肿瘤是一种多基因参与的分子疾病,因此基因治疗逐渐在乳腺癌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价值,现就乳腺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一、基因治疗1.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基因治疗是指将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缺陷或者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为目的的生物医学新技术[1].基因治疗的方式有两类,一类为基因矫正和置换,即将缺陷基因的异常序列进行校正,对缺陷基因进行精确的原位修复.另一类为基因增补,不去除异常基因,而是通过外源基因的非定点整合,使其表达正常产物,从而补偿缺陷基因的功能.

    关键词:
  • 主动脉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作者:李永生;董智慧;符伟国;王玉琦

    由于人体主动脉的形状不规则、个体之间差异及直接数值难以获得,导致主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研究非常复杂.数值模拟因实验条件可控性好、较为经济和不受伦理约束等优势而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主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迄今为止,人们从多方面进行主动脉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的探讨,研究的层次逐步递进,力图模拟真实主动脉血流状况.一、主动脉血流动力学模型的建立1.几何模型: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几何模型研究可以进行高度的二维简化处理¨],如忽略主动脉弓分支,弓对称分布,环向弯曲成180°[2].实际上,人体主动脉管具有一定的锥度,越远离心脏,动脉管的横截面积越小,即动脉管的"几何锥削",存在的锥度角约1.0°左右[3].3根分支血流量约占心输出量的15%,不容忽视.主动脉的形状是非常不规则的,是三维立体的,且存在着个体差异.简化几何模型与人体主动脉的情况虽然有较大差距,很难反映人体主动脉内的真实血液流动情况,但为主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

    关键词:
  • 基因芯片技术在胰腺癌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林超;吴文川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芯片技术在近20年逐渐发展起来.它具有高通量、敏感、快速、高效的特点,是研究肿瘤发生发展的强有力工具.传统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克隆1个基因,然后再用生物化学、遗传学以及生理学的手段去研究它的功能,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然而,大多数生命现象并非由单个基因所致,恰恰相反,大多与复杂交错的多个基因有关.因此,传统的研究方法就很难胜任.随着近些年的发展和日趋完善,基因芯片技术目前也已广泛用于医学各领域的研究.现对基因芯片技术在胰腺癌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 Wnt信号通路调控肝干细胞命运的研究进展

    作者:任丽娜;汤礼军;陈涛;温旭东;刘卫辉

    终末期肝病是临床常见的且死亡率极高的肝病症候群,这类肝病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进行肝脏移植.然而,由于全球供肝紧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替代疗法——细胞治疗[1].干/祖细胞是良好的细胞类型,因为它们不仅能大量扩增,而且可以分化为肝细胞株和胆管细胞株[1].肝内干细胞(以下称肝干细胞,LSCs)具有高存活、高增殖、高归巢、快分化、高安全的治疗潜能,有望作为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病的理想细胞[2-3].然而,由于缺乏确定的表面标志[2],LSCs的分离受到了极大限制.我们根据干细胞具有外排生物活性染料Hoechst33342的特性[5],同时考虑到干细胞具有特殊的物理密度特征[6],分别建立了富集LSCs亚群的两种方法.虽然在"四氯化碳+ 2/3肝切除"急性终末期肝病大鼠模型中,我们验证了分离的LSCs能在一定程度修复受损肝脏[5,7].

    关键词:
  • 上皮-间充质转化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王浩;顾劲扬;丁义涛

    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是指上皮细胞在形态学上发生向间充质细胞表型的转变,并获得转移能力的过程.EMT不仅在多细胞生物胚胎发育[1]、炎症控制、修复损伤的过程中起作用[2],而且在肝、肺、肾等器官纤维化[3]、肿瘤侵袭与转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4].众多的分子和生化机制参与了EMT的调节过程,现对涉及EMT调控过程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一、EMT概述EMT的概念早是在1982年提出的,Greenburg发现晶状体上皮细胞可暂时失去细胞极性,在胶原凝胶中转化为间质细胞样形态,获得移行能力,从而提出了EMT这一说法[5].在EMT过程中,上皮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紧密连接蛋白ZO-1等表达下调;间质标志物N-钙黏蛋白、波形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β-连环蛋白(β-catenin)、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1(FSP1)等表达上调[6].细胞由多角形上皮细胞形态转变成纺缍形的间质细胞形态,失去细胞极性,具有活动能力,能够在细胞基质间自由移动,迁移和侵袭能力大大增加[7].

    关键词:
  •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作者:管晓菲;吴周睿;程黎明

    脊髓损伤(SCI后相继经历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坏死、凋亡,轴突断裂、脱髓鞘,影响脊髓功能[1].现就目前脊髓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SCs)在SCI修复中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一、髓内ENSCs的分布与鉴定目前认为髓内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室管膜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具有ENSCs特性[2].Bamabé-Heider等[3]在成年小鼠脊髓中央管和实质中均发现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阳性细胞,且大部分BudU阳性细胞同时表达OPCs标志物性别决定区Y基因相关高可变区基因10 (SOX10)、蛋白聚糖(NG2),表明生理状态下髓内增殖细胞主要来自于OPCs.Zhu等[4]发现NG2阳性细胞在白质和灰质中均能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并在灰质中分化为星形胶质.Weiss等[5]在体外培养成年哺乳动物脊髓组织时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GF)、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2(FGF-2)后可获得较多克隆球,并能多次传代,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Meletis等[6]通过基因谱系示踪技术发现能在体外多向分化的细胞主要位于脊髓中央管附近的室管膜区,可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SOX9.此外,Lang等[7]发现SCI后星形胶质细胞可逆向分化为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巢蛋白(Nestin)双阳性细胞,聚集于髓体外侧,体外培养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关键词:
  •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任亦龙;程黎明

    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干细胞移植疗法为脊髓损伤(SCI)的治疗带来了希望.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干细胞研究领域中的一类重要细胞,其对于SCI治疗的作用同样受到广泛关注.Zuk等[1]于2001年从人体脂肪组织中发现了1种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群.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发现这些细胞为中胚层/间充质来源.随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该类细胞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等[2-3],并命名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s).ADSCs来源广泛,取材方便,是MSCs治疗SCI的理想候选细胞.现将其治疗SC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 胰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作者:宗毅;廖泉;赵玉沛

    胰腺癌是欧美国家"因癌致死"的第4大肿瘤,其中超过80%的胰腺癌为胰腺导管腺癌(PDAC).PDAC发病隐匿,超过80%的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总体5年生存率约5%[1].目前,胰腺癌动物模型建立主要有致癌物诱导、移植瘤、基因工程构建3种方式.现对3种方法进行综合阐述.一、致癌物诱导胰腺癌动物模型1941年,Wilson等[2]通过喂给白化大鼠含2-乙酰氨基芴饮食后,第1次发现致癌物可诱导动物发生胰腺癌.迄今,已发现多种致癌物诱导胰腺癌动物模型,二甲基苯并蒽(DMBA)可诱导大鼠与小鼠发生胰腺癌,N甲基N’亚硝基脲(MNU)可诱导仓鼠与豚鼠发生胰腺癌,但其中大鼠与仓鼠对诱导致癌反应性好.目前应用较广的为N亚硝基二丙胺衍生物(BOP)诱导的叙利亚仓鼠模型[3].由于BOP等化学致癌物引起的基因突变位点尚不清晰,这就限制了利用该类模型进行下游分子信号通路的研究.而且,致癌物诱导致癌的器官特异性较低,同时对环境污染较大.但其可通过诱导细胞死亡或组织损伤来引起基因突变进而成瘤,并且在成瘤过程中经过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等病理过程,符合人体发病过程.

    关键词:
  • 外显子测序技术在胰腺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牛哲禹;廖泉;赵玉沛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西方国家,胰腺癌年发病率为10/10万,位于恶性疾病死因的第4位,在60余种恶性肿瘤中预后差[1].2012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汇总并分析的2009年全国72个地区的发病及死亡分析显示:在我国,胰腺癌在全身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已上升到第7位,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6位[2].发病率在男性为7.28/10万,死亡率达6.61/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城市地区(7.42/10万)高于农村地区(5.41/10万).胰腺癌恶性程度高、不易早期发现、转移早而快、预后差,传统外科、放化疗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术后5年生存率不足5%[3].

    关键词:
  • 兔小肝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高则海;蔡强;喻智勇;刘巧云;马心逸

    目的 在对日本大耳兔肝脏进行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比例肝叶切除术的方法建立兔小肝综合征(SFSS)动物模型.方法 对20只兔进行肝脏在体/离体解剖学和门静脉/肝静脉铸型标本观察,测定各肝叶质量并计算各肝叶质量百分比.将44只兔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n=4);A组(n=10,切除“左中叶+右中叶”);B组(n=10,切除“左外叶+左中叶+右中叶”);C组(n=10,切除“尾状叶+左中叶+右中叶+右外叶”);D组(n=10,切除“左外叶+左中叶+右中叶+右外叶”).采用原位无血切肝技术切除肝叶,观测术后一般情况、生存时间、肝功能和兔肝病理学改变.结果 兔肝叶形态、比例相对恒定,肝裂深,各肝叶均有相对独立的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回流系统,易于通过结扎肝蒂行部分肝叶切除术.按照不同肝叶组合,A、B、C、D4组保留肝叶比例分别约为50%、28%、25%、6%,术后1周存活率分别为100%、50%、20%和0%.术后肝功能测定A组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P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术后则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A组,均于术后3d达到峰值,之后缓慢下降,至术后7d仍高于正常值水平(P<0.05).术后自然死亡和术后7d处死兔的病理学观察,A组肝再生明显;B、C两组死亡兔表现为余肝淤血、淤胆,肿胀、坏死,以及胃肠道淤血和腹水,存活至7d兔表现为余肝组织明显增生肥大.结论 兔体积适中,围手术期管理和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其肝脏解剖学特点适宜制作部分肝切除术SFSS模型,当保留“肝左外叶”或“肝右外叶+尾状叶”时,余肝比例约为25%和28%,可表现为典型的SFSS.

  • 胰腺癌实验研究几个热点的现况与展望

    作者:秦仁义

    目前胰腺癌仍然是全球致命的癌症之一,然而近二十年来在胰腺癌的治疗方法上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进展,因此胰腺癌仍然是21世纪人类大的挑战之一.由于胰腺癌缺乏早期诊断方法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加上胰腺癌进展迅速,导致该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分子技术的重大进展,包括肿瘤干细胞的发现、微小RNA(miRNA,miR)的发现及功能的研究、复杂的小鼠体内模型的建立等,极大提高了人们对胰腺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认识,并确定高度特异性、积累可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突变基因.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建立新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 微小RNA-10b对人胰腺癌细胞RhoC表达的影响

    作者:郑岩松;向春晖;石铮

    目的 观察微小RNA(miR)-10b对人胰腺癌细胞AsPC-1细胞(以下简称AsPC-1)表达RhoC蛋白的影响.方法 以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pPG-CMV-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miR-10b转染AsPC-1细胞株(分为正、反义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荧光显微镜检测载体瞬时表达的效率,Matrigel实验评价不同组间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差异;Western blot检测细胞RhoC蛋白的表达.结果 转染正义组miR-10b表达量增加10倍,反义组减少至对照组的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RhoC蛋白的表达水平:正义组为(95.7±8.5)像素单位;反义组为(28.5±5.7)像素单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移行实验:正义组移行细胞数为(85±7)个,反义组为(32±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侵袭实验:正义组细胞穿膜细胞数为(35±9)个,反义组为(8±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10b可促进胰腺癌细胞RhoC蛋白的表达,并影响胰腺癌细胞侵袭迁移的能力.

  • 微小RNA-135a对人胰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秦涛;付强;刘传江;胡明星;唐强;王玉柱;薛飞;张莉;张宏伟

    目的 观察微小RNA-135a(miRNA-135a)对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噻唑蓝(MTT)实验检测5-氟尿嘧啶(5-Fu)对Bxpc-3细胞的抑制率,选择合适的5-Fu浓度进行后续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5-Fu作用后Bxpc-3细胞的凋亡率;实时定量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5 Fu作用后Bxpc-3细胞miRNA-135a的含量变化.设计miRNA-135a模拟物及反义寡核苷酸链,分别转染Bxpc-3细胞,并转染空病毒组作为对照,RT-qPCR检测各转染组miRNA-135a表达量;MTT法实验检测转染后各组Bxpc-3细胞的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5-Fu作用后各转染组Bxpc-3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5-Fu对胰腺癌细胞Bxpc-3的抑制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随着药物浓度增大及作用时间延长,5-Fu对Bxpc-3抑制率增高.经5-Fu处理3、6、12h后miRNA-135a表达量是对照组的(0.45±0.02)、(0.60±0.03)、(0.73±0.02)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miRNA-135a模拟物组较空病毒miRNA-135a表达量升高(9.73±0.8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miRNA-135a反义寡核苷酸链组是空病毒组miRNA-135a表达量的(0.26±0.0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miRNA-135a模拟物组较转染空病毒组细胞增殖率明显升高,相反转染miRNA135反义寡核苷酸链组较转染空病毒组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24h后,转染miRNA-135a模拟物组Bxpc-3细胞凋亡率[(12.03±1.07)%]较空病毒组[(20.61±1.53)%]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miRNA-135a反义寡核苷酸链组Bxpc-3细胞凋亡率[(38.20±2.64)%]较空病毒组的(20.61±1.53)%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Fu作用于Bxpc-3细胞后miRNA-135a表达量降低;上调miRNA-135a表达,Bxpc-3细胞的增殖速率升高,Bxpc-3细胞的凋亡率降低;下调miRNA-135a的表达,Bxpc-3细胞增殖率降低,Bxpc-3细胞的凋亡率增高.

  • KRAB-相关蛋白1对胰腺癌细胞化疗耐药性的影响

    作者:詹磊;江建新;潘耀振;孙诚谊

    目的 观察KRAB-相关蛋白1(KAP-1)对胰腺癌Capan-2细胞株化疗耐药的影响.方法 PCR扩增KAP-1序列,克隆至pGC-FU-3 FLAG-IRES-Puromycin慢病毒表达载体;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后进行慢病毒包装并进行滴度检测.构建成功后感染人胰腺癌细胞株Capan-2细胞,48 h后使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以及Westem blot法检测KAP-1的表达量及其相关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方法测定不同化疗药物在不同浓度下过表达KAP-1的Capan-2细胞生长及化疗药物对胰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构建的慢病毒载体感染细胞48 h后,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绿色荧光,病毒滴度为2×108 TU/ml.RT-qPCR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细胞中KAP-1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9.48±0.73、0.03±0.00、0.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波形蛋白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7.84±0.21、0.63 ±0.07、0.59±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细胞中KAP-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73±0.97、0.63±0.36、0.51±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波形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4.75±0.53、1.00±0.26、1.25±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过表达KAP-1慢病毒载体的Capan-2细胞株在吉西他滨、5-氟尿嘧啶、顺铂作用下的50%生长抑制所需药物浓度(GI50)值分别为27.53、3.96、3.18;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为0.28、0.15、0.39;0.14、0.21、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构建了高效稳定表达KAP-1的慢病毒转染系统.KAP-1转录因子可以减慢人类胰腺癌细胞Capan-2细胞株在化疗药物的作用下的增殖速度,并降低该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过表达KAP-1影响波形蛋白上调有关.

  • 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胰岛β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张大兴;李金友;陈辰;王卫星

    目的 观察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岛β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24只,体质量200~250 9,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组(SO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组(SAP组).大鼠禁食12h后采用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SAP模型,造模后6h取血测定空腹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随后腹腔注射20%葡萄糖液(2 g/kg),30 min后再次抽血测定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取胰尾部胰腺组织,电镜下观察大鼠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胰岛β细胞Caspase-3表达.结果 两组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SAP组大鼠糖负荷后血糖明显高于SO组(P<0.05).糖负荷后,SO组大鼠血清胰岛素明显升高,而SAP组有所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下SAP组大鼠胰岛β细胞出现核固缩、染色质边集,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肿胀,分泌颗粒减少等一系列超微结构病理改变,SAP组Caspase-3的表达较SO组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P大鼠血糖调控能力降低可能与胰岛β细胞Caspase-3表达增多有关,导致其超微结构的改变,从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抗原黏蛋白在胰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孔晔宏;刘三光;穆宏凌;王文斌;刘建华

    目的 检测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抗原(KL-6)黏蛋白(Mucin)在胰腺导管癌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胰腺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38例胰腺癌患者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胰腺癌组织标本KL-6 Mucin的表达.结果 38例胰腺导管癌标本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KL-6 Mucin均呈阳性表达(100%),78.9%表达为强阳性,72.3%的癌周胰腺组织未见KL-6 Mucin的强阳性表达.KL-6 Mucin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发展与分化呈正相关.结论 胰腺导管癌中KL-6 Mucin多呈强阳性表达,而癌周胰腺组织内表达不明显,这表明KL-6 Mucin和胰腺癌的浸润行为相关.

  • 甘氨酸受体β亚基蛋白在慢性胰腺炎疼痛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袁昊;余保平;张丽;杨斌;潘陈为;胡锐;胡桂英;黄梦君;谢枝隽

    目的 观察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受体β亚基(GLRB)在慢性胰腺炎(CP)疼痛模型中的表达,探讨其与CP炎疼痛发生的关系.方法 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胰管内注射假手术组、三硝基苯磺酸(TNBS)胰管内注射模型组3组,通过胰腺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疼痛阈值测定判定造模成功与否.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脊髓背根神经节中GLRB基因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表达部位及强弱.根据GLRB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疼痛相关性.结果 造模前后,3组疼痛阈值测定均成动态变化,先降低后升高,造模第4周,造模组疼痛阈值低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3组比较:x2=4.279<x20.05(8),P>0.05;两两对比:P <0.05).在GLRB基凶表达层面上,造模组较假手术组和对照组表达上调,造模组GLRB相对表达量为4.545 2±1.886 0,假手术组GLRB相对表达量为1.841 0±1.0490,对照组GLRB相对表达量为1.4920±1.1370(上调约2.5倍,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表达部位主要于神经节细胞胞质.结论 抑制性神经递质GLRB在CP脊髓背根神经节组织中表达增加,疼痛阈值呈先降低后升高至接近正常的动态变化,可能是自我保护机制的负反馈调节作用.

  • 自然杀伤细胞在异纲(罗非鱼/小鼠)胰岛移植的作用

    作者:靳晓丽;杨永康;周主青;朱哲;尤天庚;赵中辛;胡皚娜

    目的 观察自然杀伤(NK)细胞在异纲(罗非鱼/小鼠)胰岛移植免疫排斥中的作用.方法 胶原酶消化分离罗非鱼胰岛.链脲霉素小鼠腹腔内注射,建立药物性糖尿病小鼠模型.消化分离罗非鱼胰岛后,移植入糖尿病小鼠肝脏内,作为移植组(18只);设立生理盐水注射组(12只)(简称盐水组)为对照组.动态观察移植后两组小鼠血糖的变化.并对移植物进行病理检查和对NK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移植后1、12h时,移植组的血糖水平明显下降,浓度分别为(9.34±3.05) mmol/L及(7.80±2.10) mmol/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移植后24h时血糖浓度为(28.13±1.56) mmol/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移植后12h,病理检查可见移植物周围有轻度的炎性反应,各级血管处可见明显的凝血反应,有炎性细胞的聚集,胰岛结构仍完整;在移植后24 h,可见移植物周围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在移植物周围有少量的NK细胞浸润.移植后3d,病理检查可见移植物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化表现.对照组在移植后的病理检查始终未发现移植部位周围有任何炎性细胞聚集.结论 罗非鱼胰岛肝脏内移植能短暂的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血液介导的即刻炎性反应是导致胰岛早期死亡的原因,NK细胞参与了这个排斥反应.

  • 抗体-药物偶联物靶向杀伤CD103表达细胞的研究

    作者:莽源祎;郭彩龙;赵志惠;卢杰;张雷

    目的 应用3种不同的细胞毒素与CD103单克隆抗体(M290)制备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从中筛选出高效低毒、体内能杀伤CD103表达细胞的ADCs,用来阻断CD103/E-钙黏蛋白(E-cadherin)信号途径.方法 选取MC-MMAF、SMCC-DM1、MC-vc-PAB-MMAE与M290制备出3种不同毒素的ADCs.3种ADCs分别以2、2、6 mg/kg的剂量经腹腔注入C57BL/6小鼠体内,用流式细胞术筛选能够杀伤CD103表达细胞的ADCs,通过动态监测小鼠体质量和临床症状评价药物毒性.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M290、M290-SAP.结果 3种ADCs均具有高效低毒的体内杀伤CD103表达细胞的能力,ADCs给药组小鼠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绝对数与注射PBS组比较显著减少(P<0.01).结论 3种ADCs均能有效阻断CDl03/E-cadherin信号途径.

  • 鱼藤素抑制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的增殖并诱导细胞自噬的发生

    作者:龙官保;李旭;郑建伟;粱盟;秦仁义;申铭

    目的 观察鱼藤素在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中的作用.方法 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鱼藤素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增殖的影响;碘化丙锭(PI)染色法检测鱼藤素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周期的影响;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法检测鱼藤素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凋亡的影响;单丹(磺)酰戊二胺(MDC)和吖啶橙/溴乙啶(AO/EO)染色法检测鱼藤素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自噬的影响;Western blot技术检测鱼藤素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自噬蛋白及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 Panc-1细胞经不同浓度(0、10、25、50、100、200和500 μmol/L)的鱼藤素处理24 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6.21±0.30)%、(95.40±1.78)%、(94.21 ±2.43)%、(91.27±4.24)%、(86.14±3.10)%、(80.30±3.21)%、(69.54±3.36)%;Panc-1细胞经不同浓度(0、10、25、50、100、200和500μmol/L)的鱼藤素处理48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5.94±0.20)%、(93.46±1.66)%、(88.62±0.72)%、(80.16±2.64)%、(63.64±2.94)%、(49.87±3.50)%、(34.99±2.09)%;Panc-1细胞经不同浓度(0、10、25、50、100、200和500 μmol/L)的鱼藤素处理72 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4.50±0.14)%、(86.98±1.26)%、(70.87±2.87)%、(51.85±6.73)%、(33.16±6.33)%、(16.29±0.83)%、(6.01±0.45)%;经不同浓度的鱼藤素处理后,Panc-1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下降,呈时间-剂量依赖性(P<0.05);Panc-1细胞经不同浓度(0、10、25、50、100和200μmol/L)的鱼藤素处理24h后,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13.98±2.31)%、(16.94±2.31)%、(22.61±1.79)%、(34.15±0.09)%、(43.01±1.45)%、(45.46±0.94)%;Panc-1细胞经不同浓度(0、10、25、50、100和200 μmol/L)的鱼藤素处理48 h后,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12.32±0.80)%、(14.33±0.78)%、(25.72±3.27)%、(36.91±1.50)%、(44.35 ±0.82)%、(48.94±1.63)%;不同浓度的鱼藤素作用24、48 h后,Panc-1细胞G2/M期比例明显增加(P<0.05).Panc-1细胞经不同浓度(0、10、25、50、100和200 μmol/L)的鱼藤素处理48 h后,对照组(0μmol/L)的凋亡率为(10.82±2.99)%,低浓度(10、25、50 μmol/L)鱼藤素处理组的凋亡率分别(11.88±2.40)%、(13.91±2.03)%、(17.28±3.67)%,与对照组比较,其促凋亡作用并不明显(P>0.05);高剂量(100、200 μnol/L)鱼藤素处理组的凋亡率分别为(24.80±2.92)%、(30.16±3.08)%,与对照组比较,有部分促凋亡作用(P<0.05).MDC和AO/EO染色结果显示Panc-1细胞内的点状阳性结构和橘红色荧光明显增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鱼藤素作用后自噬关键蛋白Atg5、Atg7和LC3Ⅱ表达增加,而磷酸化Akt (p-Akt)、磷酸化mTOR (p-mTOR)表达减少;使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和氯喹(CQ)抑制自噬后,对照组的凋亡率为(11.26±2.89)%,3-MA和CQ处理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4.98±2.77)%和(18.10±3.03)%,100 μmol/L的鱼藤素引起的凋亡率为(22.37±2.45)%;分别联用3-MA和CQ后,100 μmol/L鱼藤素处理组的促凋亡率分别为(39.24±2.78)%和(55.53±3.25)%,与未加自噬抑制剂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鱼藤素可以明显抑制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的增殖,并通过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和激活相关自噬蛋白的表达,进而诱导Panc-1细胞发生保护性自噬.

  • RNA干扰低氧诱导因子-1α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陈洪流;吴汉青

    目的 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HIF-1α短发卡RNA(shRNA)重组质粒pGCsi-shHIF-1 α稳定转染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常氧及缺氧条件下转染细胞HIF-1d的抑制效果,通过细胞噻唑蓝(MTT)增殖实验、划痕实验、侵袭实验及细胞克隆实验,研究HIF-1α对胰腺癌细胞常氧及缺氧状态下黏附力、活动力及增殖力的影响.结果 常氧及缺氧条件下,转染组细胞HIF-1α蛋白表达量均为0,与未转染组(分别为0.78±0.09和1.12±0.12)比较,表达被显著抑制(P<0.05).HIF-1α被干扰后,胰腺癌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P<0.05),运动迁移能力显著下降.与未转染的细胞比较,常氧和缺氧下穿过人工基底膜的细胞数明显减少[分别为(18.3±3.8)、(19.5±3.5)个和(99.6±8.9)、(106.6±9.8)个,P<0.05];划痕实验显示常氧和缺氧下划痕宽度与未转染组比较明显增宽[分别为(12.22±1.01)、(11.13 ±0.87) mm和(19.21 ±1.06)、(18.23 ±1.34) mm,P<0.05];与未转染组比较,单位面积形成克隆球的数目明显减少[分别为(1.89 ±0.16)、(1.98±0.18)个和(1.04±0.11)、(1.13±0.09)个,P<0.05].结论 RNA干扰可引起Panc-1细胞中HIF-1α的沉默,而HIF-1α表达下调后能有效抑制Panc-1细胞增殖、迁移能力.

  • 交锁套入法胰肠吻合在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价值

    作者:黄继超;姜德清;施乐华;郝占伟;柯群刚;余仔军

    目的 探讨交锁套入法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价值.方法 PD 143例分别采取常规套入法PD 75例,交锁套入法PD 68例,分析两种方法间的不同差异,探讨交锁套入法胰肠吻合预防胰漏的价值.结果 两种方法比较,胰肠吻合时间传统法为(35 ±8) min,交锁法为(30 ±5) min,胰肠吻合口测压传统法为(52±12) cmH2O(1 cmH2O=0.098 kPa),交锁法为(81±24) cmH2O,胰漏传统法为26.7%,交锁法为4.4%,胰漏引流量传统法为(175 ±125) ml,交锁法为(42±12) ml,胰漏愈合时间传统法为(19.6±16.4)d,交锁法为(9.1±1.9)d,腹腔感染传统法为12.0%,交锁法为7.4%,肺部感染传统法为9.3%,交锁法为8.8%,胸腔积液传统法为14.7%,交锁法为8.8%,住院时间传统法为(26.2±11.5)d,交锁法为(20.9±6.0)d,手术死亡率传统法为6.7%,交锁法为2.9%(P<0.05).结论 交锁套入法与传统法比较胰肠吻合时间缩短、胰肠吻合口耐受压升高明显、胰漏发生率明显降低、胰漏引流量减少、胰漏愈合时间缩短、并发症下降、住院时间缩短及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交锁法可预防胰漏.

  • 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中的表达

    作者:余枭;余灿;李霞;黄利华;朱红伟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清及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44只SD大鼠[(350±3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以5%牛黄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制作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液中不同炎性因子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胰腺组织中HMGB1的蛋白表达.结果 早期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造模3h后表达明显升高,6h达峰值,12 h后出现表达下调[IL-1β:(163.42±19.63) ng/L (6 h),IL-6:(168.98±19.97) ng/L (6 h),TNF-α:(1 438.60±94.78) ng/L(6 h),P<O.05].HMGB1在外周血清中,3h无明显表达,6h后持续升高[HMGB1:(192.46±34.29) ng/L(6 h),P<0.05].结论 HMGB1在急性胰腺炎中的表达晚于早期炎性因子IL-1、TNF-α、IL-6,可能在维持和促进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 RNA干扰糖原合成激酶-3β对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及血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汪理;刘涛;勾善淼;周伟;王统玲;陈立波;王春友

    目的 观察RNA干扰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对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及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将未转染和转染control短发卡RNA(shRNA)或GSK-3β shRNA的Panc-1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移植瘤模型,分为阴性对照组、载体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8只.接种8周后处死裸鼠,测量各组移植瘤的重量和体积,并计算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D31蛋白的表达,并计算增殖指数(SPF)和微血管密度(MVD);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移植瘤的重量和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抑瘤率为35.27%.实验组SPF值为(69.55±2.64)%,较阴性对照组的(83.26±2.83)%和载体对照组的(83.65±2.65)%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MVD值为17.2 ±2.9,与阴性对照组(27.2±3.1)和载体对照组(26.6±2.8)比较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移植瘤的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089 38±0.008 84,与阴性对照组(0.139 06±0.003 35)和载体对照组(0.138 89±0.001 75)比较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移植瘤的VEGF蛋白的相对值为(0.450 6±0.014 6),与阴性对照组(0.675 8±0.026 2)和载体对照组(0.6645±0.0105)比较显著降低(P<0.05).而上述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体内基因干扰GSK-3β表达可显著抑制Panc-1细胞接种的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和新生血管形成,该效应可能与其下调VEGF表达有关.

  • 试谈外科医生的科研

    作者:董智慧;符伟国;王玉琦

    科研在外科医生心中犹如一只"五味瓶",不同的医生对它看法不一,甚至同一位医生在不同时期对其看法也会发生变化.我们也曾把它视为"指标、任务、砝码、甚至鸡肋".然而,近10年来在与之打交道的过程中对它的态度也在悄然改变,从被迫去做到主动想做,从无从下手到有了选题的"感觉",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有意识形成系列,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向着求证、探索和实用的科研本质靠拢.

    关键词:
  • 细胞自噬与胰腺癌相关研究现状与进展

    作者:田孝东;王峰;杨尹默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高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率与病死率相当,在因肿瘤致死疾病中居第4位,相关基础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自噬现象贯穿于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在肿瘤进展的不同阶段及细胞周围环境发生不同的变化时,可对细胞产生不同的影响.近年研究结果显示,自噬对胰腺癌发生、发展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并与胰腺癌放化疗抵抗关系密切,为目前肿瘤研究的热点.一、自噬的功能与调控自噬现象早由Ashford和Porten发现并命名,是细胞将受损、变形、衰老或失去功能的蛋白质以及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进行消化和降解的过程,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降解现象.

    关键词:
  • 微创技术在普外科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郑民华;马君俊

    微创技术进入外科领域并获得飞速发展,至今已逾20年.当前以腹腔镜为主要技术平台的微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普外科各个领域,并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与此同时,一系列更新、更"微创"的微创技术又已经在外科发展的道路上发出了新一轮的助推力,不断推动普外科朝着微创化、精准化的方向前进.不论是将微创作为一项技术,还是将其作为一门专科,其发展总是离不开相应的研究工作为其打下坚实基础,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我们在回顾微创外科发展的历程、审视其现状、展望其未来的过程中,必然会关注到与其相关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和成果,同时,我们通过对研究工作的思考与观察,亦可窥见整个微创外科的发展轨迹,并指导我们把握其未来发展方向.现就腹腔镜等微创技术在普外科一些重要专科发展中的研究历程与现状做一回顾并展望.

    关键词:
中华实验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