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 중화실험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030
  • 国内刊号: 42-12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8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杨镇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靶向上皮细胞黏附分子的微小RNA抑制胆囊癌细胞增殖的研究

    作者:贾兴胜;刘会春;张军

    目的 观察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的表达后对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针对EP-CAM基因的不同位点构建4个微小RNA(miRNA)重组质粒,转染GBC-SD细胞,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48 h后EP-CAM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选用干扰效率强的质粒再转染GBC-SD细胞,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4个miRNA重组质粒构建成功;RT-PCR显示干扰质粒-1、-2、-3、-4组EP-CAM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26±0.02、0.79±0.03、0.37±0.02、0.45±0.04均低于空白对照组0.94±0.03及阴性对照组0.92±0.03(P<0.01);Western blot显示,干扰质粒-1、-2、-3、-4组EP-CAM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0.22±0.03、0.71±0.03、0.32±0.02、0.41±0.04均低于空白对照组0.85±0.03及阴性对照组0.84±0.04(P<0.01);选用效果佳的干扰质粒-1转染GBC-SD细胞后,MTY法显示干扰组细胞增殖活性受到抑制,转染48 h后显著,抑制率为39%,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3组细胞的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EP-CAM的miRNA重组质粒能特异地抑制EP-CAM基因表达,抑制GBC-SD细胞的增殖.

  • 荷负电气溶胶治疗对大鼠烫伤创面白细胞介素-8、10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徐盈斌;赵李平;柯昌能;舒斌;唐锦明;谢举临;祁少海;刘旭盛;利天增

    目的 观察荷负电气溶胶治疗对大鼠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白细胞介素(IL)-8、IL-10表达的影响,探讨荷负电气溶胶治疗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 制作SD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采用分组对照方法,将40只鼠随机分为治疗组(n1=20)和对照组(n2=20).治疗组应用荷负电气溶胶治疗,每次1.5 h,每天2次,直至创面愈合;对照组不作荷负电气溶胶治疗.伤后第1~11天分别取创面标本制作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检测创面愈合过程中IL-8和IL-10表达水平.结果 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治疗组为(7.00±1.15)d,对照组为(9.00±1.34)d,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提前(P<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两组IL-8均在伤后第1天开始表达.主要位于多核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第3天表达明显增多达高峰,并见大量成纤维细胞表达,治疗组的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5~11天表达水平迅速下降.两组IL-10伤后第1天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均有表达;第3天开始有角质细胞表达并达高峰,第5~11天表达水平缓慢下降,但治疗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第3~1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荷负电气溶胶治疗能有效抑制创面IL-8的表达及促进IL-10的表达,缩短炎症进程,从而加速创面愈合.

  • 脑出血后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过度表达与脑水肿的相关性

    作者:吴刚;鲍旭辉;胡枢坤;黄峰平

    目的 探讨血红蛋白导致脑出血(ICH)后脑水肿的机制.方法 将血红蛋白注入SD大鼠的右侧基底节区,24 h后将其处死取脑组织检测脑水含量及钠离子含量.同时,采用Western blot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来检测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的表达,并观察铁螯合剂--去铁敏(DFX)对PARP表达的影响.结果 脑内注射血红蛋白后24 h发现注射侧脑水含量明显升高[基底节含水量由(78.7±0.3)%上升至(82.1±1.2)%],同时PARP表达上调;而在脑内注射血红蛋白同时腹腔注射500 mg/kg的去铁敏则能使PARP表达下调并且使脑水肿减轻[基底节含水量由(82.1±1.2)%降至(80.4±1.0)%].结论 在脑出血后血红蛋白诱导的迟发性脑水肿的形成过程中,PARP起到了潜在的重要作用;而螯合血红蛋白的降解产物铁并抑制PARP过度表达,有可能成为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 Girdin蛋白调控恶性胶质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王静;丁婷;刘晓丽;李文良;谷峰;马勇杰

    目的 观察抑制恶性胶质瘤LN229细胞中Girdin蛋白的表达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小RNA干扰(siRNA)技术,沉默LN229细胞中Girdin的表达,得到实验组克隆(siGirdin/LN229),阴性对照组命名为scr/LN229.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Girdin、细胞色素C(Cyt-C)及Bad蛋白水平的变化.利用增殖实验、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LN229细胞的存活率;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释放的Cyt-C量的变化.建立成瘤模型(每组20只),观察Girdin降表达对移植瘤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 siRNA技术有效沉默了LN229细胞中Girdin的表达.增殖实验显示siGirdin/LN229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5),至第6天时实验组细胞数为(15.08±1.17)×104;对照组为(53.93±6.26)×104.MTT实验发现siGirdin/LN229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下降(P<0.05),第5天时实验组为(323.15±57.01)%;对照组为(640.67±59.66)%.流式检测显示siGirdin/LN229细胞Cyt-C含量增加,平均荧光强度为12531.00±1412.98,对照组为183.67±41.55(P<0.01).分析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iGirdin/LN229细胞Cyt-C、Bad的相对灰度值分别为3.57±0.43和4.78±1.03,均高于对照组Cyt-C、Bad的表达水平(相对灰度值分别为1.13±0.1 1、1.78±0.20).体内实验证实Girdin降表达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至第7.5周时.siGirdin/LN229组肿瘤体积为(36.42±2.00)mm3,对照组为(262.42±24.12)mm3.结论 Girdin能够调控胶质瘤细胞LN229的凋亡,其调节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Cyt-C从线粒体释放及Bad的表达有关.

  • Fibulin-5在醛固酮腺瘤模型大鼠主动脉中的表达

    作者:闫永吉;王超;陈戬;刘建和;张劲松;姜永明;王光;张海燕

    目的 观察醛固酮对主动脉Fibulin-5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1)空白溶剂设为对照(60%丙二醇+10%乙醇+30%双蒸水);(2)醛固酮腺瘤:泵入醛固酮(1 μg/h);(3)醛固酮腺瘤+特异性盐皮质激素受体阻断剂:依普利酮[100 mg/(kg·d)];(4)醛固酮腺瘤+血管扩张剂:肼苯哒嗪[25 mg/(kg·d)].渗透泵内分别注入醛固酮或空白溶剂,然后将其埋植于大鼠背部皮下.8周后,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检测主动脉Fibulin-5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比较,腺瘤组大鼠主动脉Fibulin-5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肼苯哒嗪不同,依普利酮可以抑制醛固酮的上述作用(P<0.05).结论 醛固酮可以直接诱导主动脉Fibulin-5 表达增加,后者在醛固酮增多引起的主动脉重构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肾透明细胞癌中PTEN/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威;马鑫;朱捷;徐阿祥;杨素霞;张旭

    目的 探讨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信号通路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活性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36对肾透明细胞癌及其邻近非肿瘤肾组织,Western blot检测AKT(p-S473)和PTEN蛋白表达,分析两者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以及PTEN与肿瘤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非肿瘤肾组织中AKT(p-Ser473)(0.945±0.314),PTEN(3.611±0.947).与之比较,肾透明细胞癌中PTEN表达量下降(1.975±0.648),AKT(p-S473)增加(2.751±0.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的表达水平与肿瘤临床特征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肾透明细胞癌中PTEN可以调节PD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同时PTEN蛋白升高与AKT活性增加同时存在,提示在肾透明细胞癌中还存在使VFEN功能下降或促进AKT活性增加的因素.

  • 肝肠钙黏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王宾;周崇治;唐华美;王权;温玉刚;于振海

    目的 探讨肝肠钙黏蛋白(CDH1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64例胃癌、正常黏膜及104例转移淋巴结中CDH17的表达.结果 CDH17在胃癌中的表达率高于正常黏膜(63.26%比9.85%,P<0.001),与临床分期(P<0.01)、浸润深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1)和远处转移(P<0.05)相关.转移淋巴结的CDH17表达率(81.73%)高于原发癌和正常黏膜(P<0.001).CDH17表达与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负相关,CDH17是影响总体生存[风险比(HR)3.97;95%可信区间(CI)1.39~10.28;P<0.05]和无瘤生存(HR 2.32;95%CI 1.17~4.52;P<0.05)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CDH17在胃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预测术后转移复发的标记物.

  • 大麻素受体CB2选择性抑制剂对RAW264.7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的作用

    作者:耿德春;徐耀增;朱雪松;王骏骅;王根林;杨惠林

    目的 观察大麻素受体CB2选择性抑制剂-AM630对核因子(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株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3组,即空白组,诱导组和药物组.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AM630(0、50、100、200 nmol/L)刺激RAW264.7后24、48、72 h的细胞增殖活性.以50μg/L RANKL诱导RAW264.7,6 d后加入100 nmol/LAM630再培养24 h;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检测成熟破骨细胞,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量CPK、RANK基因mRNA含量,Western blot检测ERK及P-ERK表达水平.结果 MTT结果表明AM630浓度为50、100、200 nmol/L时对RAW264.7细胞增殖能力无影响.TRAP染色结果表明药物组成熟破骨细胞数(65.60±4.83)/cm2明显少于诱导组(181.00±6.86)/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量RT-PCR结果证实,诱导组CPK和RANK基因mRNA含量分别为18.50±5.12和12.70±2.61;加入AM630后,上述基因mRNA含量为7.00±1.03和4.80±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AM630能下调RANKL诱导的P-ERK表达水平.结论 大麻素受体CB2选择性抑制剂-AM630能有效地抑制RANKL诱导的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

  • 水通道蛋白4调控恶性胶质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丁婷;王静;刘晓丽;付丽;马勇杰;谷峰

    目的 观察抑制胶质瘤细胞LN229中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对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小RNA干扰(siRNA)技术稳定转染恶性胶质瘤细胞株LN229并得到细胞克隆(实验组siAQP4/LN229和对照组scr/LN229),Western blot技术检测AQP4的蛋白表达;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色素C(Cyt-C)含量的变化,并用Western blot检测Cyt-C、bcl-2及Bacl的变化.建立裸鼠皮下成瘤模型,接种siAQP4/LN229和scr/LN229两组细胞(每组20只),观察AQP4降表达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稳定转染LN229筛选出AQP4降表达的稳定克隆(clone 2),与对照组比较AQP4的表达明显降低,MTT比色法分别检测在6 d内两组细胞的存活率,第6天存活率分别为:scr/LN229组(587.00±4.68)%.siAQP4/N229组(317.00±2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Cyt-C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ser/LN229组(57.20±16.64),siAQP4/LN229组(468.80±4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蛋白水平上,siAQP4/LN229组Cyt-C含量的相对灰度值(1.62±0.16)较scr/LN229组(0.83±0.29)显著升高,siAQP4/LN229组B8d含量(1.30±0.24)较ser/LN229组(0.56±0.21)显著增加,而siAQP4/LN229组bcl-2含量(0.53±0.03)较scr/LN229组(0.73±0.12)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显示第6周时,成瘤平均体积分别为对照组(402.67±34.27)mm3,实验组(65.15±32.12)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QP4能够调控胶质瘤细胞LN229的凋亡,其调节机制可能与Cyt-C的释放及凋亡相关基因Bad和bcl-2有关.

    关键词: 胶质瘤 AQP4 脱噬作用
  • 白细胞介素-12基因修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抗裸鼠移植瘤的作用

    作者:赵雯红;程建新;黄军岩;史鹏飞

    目的 观察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为基因治疗载体表达白细胞介素-12(IL-12)抗裸鼠移植瘤的作用.方法 腺病毒介导IL-12基因转染UC-MSCs(AdIL-12-MSCs),Western blot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L-12基因蛋白及mRNA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卵巢癌SKOV3细胞周期影响;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按组别行尾静脉移植,计算抑瘤率、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毛细血管密度(MVD)表达.结果 AdIL-12-MSCs在蛋白及mRNA水平表达IL-12基因,抑制SKOV3细胞增殖;移植瘤UC-MSCs组、Ad-MSCs组、AdIL-12组、AdIL-12-MSCs组、环磷酰胺组、联合组抑瘤率为10.06%、8.23%、50.91%、58.23%、70.43%、81.10%,凋亡率为(9.37±0.09)%、(8.96±0.15)%、(15.62±1.22)%、(18.27±1.49)%、(22.07±0.23)%、(25.28±2.05)%;AdIL-12-MSCs能够降低移植瘤VEGF及MVD表达.结论 AdIL-12-MSCs能够在蛋白及mRNA水平表达IL-12基因,抑制SKOV3细胞增殖,抑制SKOV3移植瘤生长和血管生成,与化疗药物联用抑瘤作用增强.

  • 转录激活因子3在糖皮质激素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联合作用致大鼠尿道下裂发生中的表达变化

    作者:王勇;张力峰;张炜

    目的 利用糖皮质激素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联合作用致大鼠尿道下裂,观察转录激活因子3(ATF3)在正常大鼠生殖结节(GT)与不同严重程度尿道下裂大鼠生殖结节中的差异表达,并探讨ATF3在尿道下裂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孕鼠加只随机均分为4组,在妊娠14~18 d(GD14~18)分别给予:A组:大豆油灌胃2 ml/d;B组:地塞米松(DXM)0.1 mg/(kg·d)皮下注射;C组:DBP 700 mg/(kg·d)灌胃;D组:DXM 0.1 mg,/(kg·d)皮下注射加DBP 700 mg/(kg·d)灌胃.GD19将各组孕鼠处死剖腹统计雄性仔鼠出生体质量(BW)及肛门生殖器间距离(AGD),取雄性仔鼠生殖结节,运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ATF3的表达.结果 DXM单独作用于孕鼠仅表现为仔鼠BW下降,但与DBP组合作用却能显著增强DBP的致畸作用,导致雄性仔鼠BW及AGD/BW明显减少.ATF3在A组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351±0.012,B组为0.336±0.015,C组为0.603±0.014,D组为0.851±0.016,C组或D组与A组,以及C组与D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ATF3主要定位于生殖结节的尿道上皮和侧翼间质,C组和D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度明显强于A组,而D组染色强于C组.结论 DXM联合DBP进一步增强了DBP的致畸作用,提示尿道下裂的发生是环境中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ATF3在对照组与实验组生殖结节中的表达有明显变化,且随着尿道下裂程度的加重而表达增高,ATF3的高表达影响了生殖结节的发育及尿生殖褶的融合,这可能是尿道下裂发生的机制之一.

  • 胰腺癌中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及B7-H1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储冬冬;褚忠华;张建龙;肖治宇;伍刚;何传超;徐康;唐启彬;王捷

    目的 观察胰腺癌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蛋白和B7-H1蛋白的表达,探讨两者与胰腺癌肿瘤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PS法检测43例胰腺癌患者的组织标本和作为对照的5例非癌胰腺标本中PTEN和B7-H1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和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比较非癌胰腺组织,胰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而B7-H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两者的表达还呈现显著负相关(r=-0.414,P<0.01);两者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浆膜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B7-H1表达水平还与年龄显著相关(P<0.01);两者分别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均显著相关(P<0.01),两者的联合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结论 mN和B7-H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 野生型p53转录抑制肿瘤HeLa细胞Ki-67基因表达

    作者:李望;王梅娟;徐为;钱国伟;李连涛;刘俊杰;陈菲菲;李慧中;裴冬生;郑骏年

    目的 观察野生型p53对肿瘤HeLa细胞Ki-67基因转录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野生型p53表达质粒pCMV-p53(0.01、0.02、0.05、0.10和0.20μg)与Ki-67核心启动子质粒pGL3-BK235瞬时共转染HeLa细胞,荧光素酶活性分析检测Ki-67核心启动子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Ki-67 mRNA表达.结果 单独转染pGL3-BK235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为59.32±3.57,不同浓度pCMV-053(0.01、0.02、0.05、0.10、0.20μg)处理组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为32.03±0.59、21.67±0.38、13.03±0.49、9.63±0.42和9.61±0.11.除0.1、0.2μg浓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pCMV-p53转入量的增加,Ki-67 mRNA的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 野生型p53过表达可以有效抑制Ki-67核心启动子的活性、下调Ki-67基因的转录.

  • 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对微囊及包裹肝细胞活性的影响

    作者:王加祥;韩宝三;吴旭波;余松林;彭承宏

    目的 观察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对微囊机械强度和通透性及包裹肝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微囊搅拌实验比较中、低分子量壳聚糖形成的微囊的机械强度,比较2种微囊对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FITC-BSA)通透性,及细胞染色实验判断2种微囊包裹小鼠原代肝细胞活性的区别.结果 微囊搅拌100 min后中分子量壳聚糖微囊破损率100%,低分子量壳聚糖微囊破损率5%,两种微囊机械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囊溶液中加入HTC-BSA15 min后,低分子量壳聚糖微囊内荧光强度为4 AU,中分子量壳聚糖微囊内荧光强度为1.5 AU,两种微囊对FITC-BSA的通透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量壳聚糖形成的微囊包裹肝细胞培养1周后细胞染色实验显示微囊中活肝细胞数为100%,中分子量壳聚糖形成的微囊包裹的活肝细胞数约为4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量壳聚糖相对于中分子量壳聚糖更适合于作微囊的材料.

    关键词: 肝细胞 微囊 壳聚糖
  • 消炎痛抑制肝细胞肝癌生长转移的研究

    作者:周建炜;汤钊猷;任正刚;李涛;乐凡;王文权;周云;罗执芬

    目的 观察消炎痛(Indomethacin)对有转移潜能的人肝癌MHCC97L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和对裸鼠肝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1)体外实验:采用0.2 mmol/L的消炎痛分别作用于MHCC97L细胞,观察细胞增殖、侵袭实验、运动实验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2)体内实验:建立转移性人肝癌裸鼠原位模型后,将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消炎痛组.6周后处死动物,测量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肺转移灶数目及肺转移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MMP-2、环氧合酶-2(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 (1)体外实验:0.2mmol/L消炎痛明显抑制MHCC97L细胞增殖(P值均<0.01),消炎痛组穿过人工基底膜(侵袭实验)和上室底膜(运动实验)的细胞数分别为2.2±1.3和4.4±1.1,明显低于对照组(11.4±1.9和12.8±1.8,P值均<0.01);ELISA法检测发现,消炎痛组VEGF蛋白和MMP-2蛋白含量和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值均<0.01).(2)体内实验:对照组、消炎痛组肿瘤体积分别为(1700 ±422)mm3 和(1170±585)mm3(P<0.05),肺转移率分别为75%和50%(P>0.05),平均肺转移灶数目分别为2.92±2.07和1.33±1.56(P<0.05);与对照组比较,消炎痛组的抑瘤率为31.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消炎痛组VEGF、MMP-2、COX-2蛋白的表达和对照组比较均有降低(P值均<0.01).结论 在一定条件下,消炎痛可抑制肝细胞肝癌的生长转移,其作用和抑制VEGF蛋白和MMP-2蛋白的表达有关.

  • 小分子蛋白多糖decorin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维娜;毛凯平;崔童星;柳大烈

    目的 观察小分子蛋白多糖decorin(DCN)局部注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8只,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于术后第20天、第30天行瘢痕内注射,实验组(A组)注射decorin,对照组(B组)注射生理盐水.末次注射后20 d取材,观察瘢痕增生;苏木素-伊红(HE)染色比较瘢痕增生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瘢痕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结果 A组上皮角化良好,瘢痕质地较软,色泽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A组瘢痕增生指数为2.8970±0.2066(B组3.5210±0.1960);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值为0.221 20±0.027 06(B组0.33690±0.03074);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值为0.372 50±0.026 78(B组0.645 60±0.029 94),与B组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分子蛋白多糖decorin局部注射可以抑制早期兔耳腹增生性瘢痕,减轻瘢痕的增生程度.

  • 重组人内皮抑素对结肠癌细胞SW620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贾漪涛;任朝英;王志敏;赵晓晖;闫晓路;李中信

    目的 观察重组人内皮抑素对结肠癌细胞SW620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在培养液中加入梯度浓度的重组人内皮抑素(0.1、0.5、1.0,5.0、10.0、20.0mg/L)分别作用24、48、72 h,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生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内皮抑素对SW620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中,作用48 h的抑制率分别为13.46%、15.38%、20.82%、24.71%、30.12%和37.44%,呈剂量依赖关系.给药后24 h和48 h,内皮抑素组细胞G0/G1期比例增高,而s期细胞比例降低(P<0.05).72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和48 h的凋亡率分别为(1.430±0.145)%和(1.760±0.054)%,均高于对照组(0.670±0.181)%和(1.260±0.138)%(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内皮抑素组细胞微绒毛减少,染色质厚薄不均,位于核膜下.结论 重组内皮抑素可以在体外直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诱导凋亡,影响细胞骨架等结构.

  • 不同位点磷酸化Src酪氨酸激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关系

    作者:齐宇;李鑫;崔广晖;赵松

    目的 探讨不同位点磷酸化Src酪氨酸激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发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3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石蜡包埋组织块及3例新鲜食管鳞痛组织标本,培养人食管鳞癌TE1细胞株,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不同位点磷酸化Src酪氨酸激酶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均显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y416Src蛋白表达水平高于Py527Sr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y416Src蛋白高表达,Py527Src蛋白低表达,提示Src酪氨酸激酶不同位点磷酸化水平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右美托咪定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痛觉过敏并抑制背根神经节内p-ERK信号通路的激活

    作者:曹铭辉;何惠燕;纪风涛;刘玲;刘付宁;刘安民;李方成

    目的 观察重复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DEX)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痛觉过敏和背根神经节(DRG)中ERK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方法 给坐骨神经部分结扎(PSNL)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重复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DEX.观察各组大鼠的机械、热痛觉过敏阈值.行为学测试完成后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手术侧L5 DRG中p-ERK的表达.结果 (1)腹腔注射DEX 40 μg/kg 7、14 d均明显减轻PSNL诱导的机械、热痛觉过敏(P<0.05).而腹腔注射DEX20μg/kg对PSNL大鼠疼痛行为学无明显影响.(2)重复腹腔注射40μg/kg DEX 7、14 d p-ERK的平均荧光强度比同一时间点的PSNL组明显减弱(P<0.05),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复腹腔注射20μg/kg对PSNL大鼠p-ERK的平均荧光强度无明显影响(P>0.05).(3)Westem blot 结果显示重复腹腔注射40μg/kg DEX 7、14 d明显抑制PSNL诱导的p-ERK的蛋白表达增多(P<0.05).重复腹腔注射20μg/kg对PSNL大鼠p-ERK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重复腹腔注射DEX能够减轻神经损伤引起的痛觉过敏,抑制外周初级感觉神经系统中ERK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其缓解的疼痛症状的机制之一.

  • 艾拉莫德、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单用和联合治疗恶病质

    作者:陈思曾;郭永刚

    目的 观察艾拉莫德(T614)、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联合应用对小鼠癌症恶病质的治疗作用.方法 于雄性BALB/C小鼠接种小鼠结肠腺癌Colon26(C26)细胞,9 d后恶病质模型基本建立.用药7 d后,记录小鼠左侧腓肠肌重量和去瘤体质量,检测血生化指标、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核因子-κB(NF-κB)表达.结果 恶病质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为(93.72 ±11.20)、(128.70±33.41)ng/L.T614组、PDTC组、T614+PDTC组IL-6浓度为(81.11±+11.08)、(79.25±9.91)、(53.60±10.5)ng/L,TNF-α浓度为(90.16±11.57)、(99.51±15.25)、(75.45±12.48)ng/L,均低于恶病质组(P<0.05),各生化指标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结论 通过抑制NF-κB可以改善恶病质.T614和PDTC联合应用治疗效果优于单种药物.

  • Mir-145在肝癌细胞及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严斌;李艳兵;吕兴;曾少波;江斌

    目的 观察微小RNA(miRNA)mir-145在正常胚肝细胞株L02、肝癌细胞株MHCC97和SMMC7721中的表达,同时检测该miRNA在正常肝组织及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mir-145在正常细胞株及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同时收取肝细胞癌手术患者正常组织、癌周组织、癌组织,检测其表达并分析其意义.结果 mir-145在肝癌细胞(MHCC97、SMMC7721)中的表达比正常肝细胞L02显著降低(0.312±0.025、0.396±0.076、0.954±0.037,P<0.05),在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织与癌周组织(0.162±0.002、0.972±0.054、0.956±0.018,P<0.05),正常组织及癌周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145在肝癌细胞及肝癌组织中的低表达,可能与肝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可能作为肝癌的诊断及预后的指标.

  • 食管鳞癌遗传易感性与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作者:黄姗;丁锋;易斌;杨星海;杨北方;缪小平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鳞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检测450对病例与对照中MMP-1的1G/2G基因多态性.结果 与1G等位基因携带者(包括1G/1G及1G/2G基因型)比较,2G/2G基因型携带者与食管鳞癌显著相关[OR=1.39;95%可信区间(CI):1.06~1.81].此外,食管鳞癌的发病风险在吸炳者及女性中更加显著,其OR及95%CI分别为1.59(1.09~2.31)及1.76(1.05~2.97).结论 MMP-1基因多态性可能在食管鳞癌的发生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 枝化状聚乙二醇交联改善猪去细胞主动脉瓣的力学性能比较

    作者:邹明晖;周建良;陈义初;卢翠芬;赵盼;史嘉玮;董念国

    目的 采用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枝化状聚乙二醇(PEG)交联巯基化的猪去细胞瓣,观察其对去细胞瓣膜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将25例猪去细胞主动脉瓣随机分为5组:PEG3400组、PEG8000组、PEG12000组、PEG20000组和对照组,常温反应时间4 h.测定残余巯基计算交联效率;静态拉伸实验测定力学性能.结果 4 h交联率依次为92.40%、89.88%、87.87%和87.46%,相对分子质量越小,交联效率越高,PEG3400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力学测试显示,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力学强度越高,呈一定的正相关,PEG12000和PEG20000组抗拉强度分别为(3.22±0.41)MPa和(3.19±0.15)MP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分子质量12000 Da和20000 Da枝化状聚乙二醇交联可有效改善猪去细胞瓣的力学性能,有望用于构建新型复合的组织工程瓣膜支架材料的研究应用.

  • 酸性微环境下大蒜素增强大鼠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活性

    作者:徐丽;俞建东;吕丽虹;龙天柱;黄永亨;闵军;万云乐

    目的 观察体外酸性培养环境下大蒜素对自然杀伤(NK)细胞功能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以pH 5.6、pH 6.5和pH 7.2的完全RPMI 1640培养基对大鼠脾脏CD3-NKR-P1+NK细胞进行悬浮培养,并给予30 mg/L浓度的大蒜素进行处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干扰素(IFN)-γ的分泌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率,乳酸脱氢酶法检测NK细胞的功能活性.结果 酸性培养环境下大鼠脾脏NK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NK细胞功能活性明显受阻.在pH 7.2、pH 6.5和pH 5.6三种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大蒜素对NK细胞增殖率的影响表现为随培养环境的pH降低反而升高,以pH 5.6、培养16 h时达高33.3%.与之相对应,NK细胞分泌的IFN-γ达(64.59±0.09)ng/L,较培养4 h时升高28%,且对小鼠淋巴瘤Yac-1细胞的杀伤活性也达到高水平.结论 大蒜素可通过提高NK细胞IFN-γ分泌水平明显改善酸性培养环境下NK细胞的功能活性.

  • 完全去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对小鼠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蔡建良;赵文锋;那彦群

    目的 观察完全去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对C57BL/6小鼠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雄性10周龄C57BL/6小鼠50只,平均分为2组.小鼠前列腺双侧背侧叶包膜下注入RM-1细胞0.5×106个,然后切断(实验组)或不切断(对照组)其双侧下腹下神经,术后6 d始,动态观察小鼠前列腺癌局部生长、盆腔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荷瘤生存期;切断的神经纤维行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切断的神经纤维组织切片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强阳性.术后小鼠前列腺肿瘤形成并进行性增大,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前列腺体积术后6 d[(0.034±0.008)/(0.034±0.008)cm3]、9 d[(0.339±0.040)/(0.316±0.050)cm3]、12 d[(0.829±0.090)/(0.824±0.071)cm3]、15 d[(1.169±0.093)/(1.236±0.103)cm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d:实验组4例、对照组3例肿瘤侵犯盆壁肌肉,实验组3例、对照组4例出现盆腔淋巴结转移;术后15 d:两组均有4例肿瘤侵犯精囊、膀胱或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对照组出现肝实质和肾盂转移各1例,实验组无远处转移病例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荷瘤生存期分别为(15.80±0.84)d和(16.00±0.7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完全去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对C57BL/6小鼠前列腺癌局部生长、侵袭和盆腔淋巴结转移等过程似无明显影响,对其远处转移可能有抑制作用.

  • CD34+细胞在干细胞旁分泌下向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

    作者:刘兴光;李彤;张臣;侯跃龙;朱争艳;王鹏

    目的 探讨人脐血CD34+细胞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旁分泌作用下向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份脐血,体积(103.80±19.77)ml.免疫磁珠(MACS)分选CD34+细胞;取脐带用消化贴壁法获得UC-MSC.流式鉴定干细胞表型.实验分单纯培养组、诱导组、共培养组.结果 流式鉴定CD34+细胞纯度(95.02±3.81)%.培养14 d流式检测共培养组表达CD31、CD144、VWF分别为(65.43±5.61)%、(54.40±4.13)%、(47.53±3.96)%(与单纯培养组比较P<0.05),部分表达CD34,阴性表达CD45,这与诱导组及成熟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率一致.结论 UC-MSCs旁分泌作用与外源性细胞因子都具有促分化作用,均能使脐血CD34+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

  • 血卟啉甲醚声动力疗法诱导体外C6胶质瘤细胞凋亡作用

    作者:戴绍春;胡韶山;詹奇

    目的 探讨血卟啉甲醚声动力疗法(SDT)对体外C6胶质瘤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C6胶质瘤细胞接种于96孔、6孔培养板上.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在不同时间超声波辐照后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24 h后对照组、血卟啉甲醚组(HMME)、单纯超声组、超声血卟啉组(SDT)C6胶质瘤细胞凋亡率、活性氧(ROS)产生、线粒体膜电位(MMP)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bcl-2、bax、Caspase-3、-9的表达及细胞色素C(Cyt-C)的释放.结果 当超声频率为1.0 mHz,声强为1.0 W/cm2,MTT筛选60 s为佳辐照时间.与对照组、HMME及单纯超声组比较,SDT组凋亡率(34.7±1.9)%明显增高(P<0.05),同时伴有ROS(36.4±3.1)%的产生和MMP(44.9±3.4)%的降低.SDT组Cyt-C的释放增加;凋亡蛋白bax、Caspase-3、-9表达水平增高,凋亡蛋白bcl-2表达水平减低.结论 血卟啉甲醚声动力诱导C6胶质瘤细胞凋亡过程中伴有ROS的产生和MMP的减低,线粒体途径对C6胶质瘤细胞凋亡起着重要作用.

  • 红色荧光蛋白标记蛋白激酶B的慢病毒构建和表达

    作者:罗园媛;李慧娟;李东野;陈丹;陶涛;朱红;徐通达;夏勇

    目的 构建、包装并鉴定携带红色荧光蛋白(DsRed)标记的蛋白激酶B(akt1)的慢病毒.方法 通过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1488 kb mouse akt1基因片段,通过TA克隆将akt1接入T载体,然后和IRES-dsred、pXZ208连接.酶切、测序鉴定正确的重组体(pXZ208-akt1-IRES-dsred).三质粒系统经磷酸钙法包装病毒,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病毒滴度.Western blot比较病毒感染组与未感染组AKT1蛋白表达.pXZ208-akt1-IRES-dsred慢病毒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GFP)的慢病毒共感染真核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两者的表达.结果 经鉴定转移质粒构建正确,荧光显微镜观察293FT表达DsRed,FACS测得病毒滴度为(1.245±0.250)×107/ml.Western blot证实病毒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AKT1蛋白表达增高(P<0.05).与GFP标记的慢病毒共感染真核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共同表达DsRed和GFP.结论 DsRed标记akt1慢病毒构建和表达成功.DsRed和GFP标记慢病毒共感染真核细胞可观察到表达两种荧光蛋白.

  • 巨噬细胞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大鼠腹壁动脉穿支皮瓣存活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赵洪猛;张斌;冯锐;潘思虎;曹文枫;刘岩雪;乔群;曹旭晨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macrophage)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促进大鼠腹壁动脉穿支(DEP)皮瓣模型皮瓣存活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DEP皮瓣模型,分别给与大鼠GM-CSF(Ⅰ组)、腹腔巨噬细胞(Ⅱ组)、GM-CSF联合巨噬细胞(Ⅲ组)及生理盐水(Ⅳ组).术后第7天取皮瓣,测算皮瓣成活面积、微血管密度(MVD),天狼腥红染色检测胶原沉积,并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I型胶原(Collagen Ⅰ)、Ⅲ型胶原(Collagen Ⅲ)、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的基因表达.结果 皮瓣成活率Ⅰ组(53.08±8.76)%和Ⅱ组(47.95±4.92)%均高于对照组(43.28±5.27)%而低于Ⅲ组(61.68±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原含量Ⅰ、Ⅲ组(16.34±2.47)%、(19.41±2.01)%均高于对照组(13.19±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Ⅱ组(12.50±2.66)%稍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 Ⅰ~Ⅲ组(24.82±4.18、24.30±3.02、29.82±4.74)均高于Ⅳ组(21.37±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Ⅲ组MVD较其他两组MVD更高.Ⅰ组皮瓣Collagen Ⅰ、EMMPRIN、MMP2和VEGFR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Ⅱ组皮瓣EMMPRIN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Ⅲ组皮瓣Collagen Ⅰ、Collagen Ⅲ、EMMPRIN、MMP2和VEGFR基因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较对照组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大鼠GM-CSF和过继巨噬细胞通过促进皮瓣内胶原合成(Collagen Ⅰ、Collagen Ⅲ)及分解(EMMPRIN、MMP2)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促进血管生成相关基因(VEGFR)的表达,促进了皮瓣胶原重塑和血管生成,终促进了大鼠DEP皮瓣的成活.

  • 一种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装置的研制

    作者:孙国柱;刘性强;王目纲;杨雷方;韩仰军;赵宗茂

    目的 研制一种大鼠液压脑损伤实验装置.方法 该装置由高压气体、储液、控制及检测等系统组成.测试其稳定性并术后1 h给大鼠行神经功能评分,术后1、6、12、24 h及3、7 d用干湿重法测定损伤脑组织含水量、用光镜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稳定性检测显示,相同设定压力下可获得等时程、峰值稳定的液压打击压力,且不同设定压力与获得的液压打击压力呈直线正相关(r=0.999,P<0.05).术后1 h脑损伤各亚组之间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脑组织含水量变化趋势及病理学变化过程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 该装置可精确定时、定量,而且制作的动物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及可重复性.

  • 瘦素和瘦素受体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张哲;沈磊;罗和生;王卫星;沈志祥;于皆平

    目的 探讨瘦素及其受体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52例食管癌和49例正常食管组织中瘦素及受体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组织学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52例食管癌组织中瘦素与受体的表达率分别为78.8%(41/52)、82.7%(43/52).49例正常的食管组织两者的表达率分别为58.3%(28/49)、59.2%(29/49).瘦素及其受体在食管癌与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瘦素及其受体的表达与部位、肿瘤大小、组织学、淋巴结的转移及TNM分期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 瘦素及其受体的双重表达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 乒乓球拍样皮瓣成活过程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D34的表达

    作者:伍丽君;赵天兰;余道江;张为宝;刘强

    目的 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CDM在乒乓球拍样皮瓣组织不同时间、不同面积的表达,观察SDF-1在皮瓣组织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 制作乒乓球拍样皮瓣动物模型.对皮瓣进行大体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技术检测皮瓣远端组织在术后0、3、5、7、14 d时SDF-1、CD34的表达.结果 (1)同一组狭长窄蒂皮瓣,随着时间推移,SDF-1、CD34的表达也随之增加,SDF-1在第5天达到高值(A组124.80±4.05,B组137.85±3.03,C组166.53±2.98,D组72.80±2.63,E组62.79±2.20),CD34在第7天达到高值(A组16.76±0.62,B组17.60±0.72,C组18.48±0.55,D组12.70±0.60,E组11.51±0.70),随后逐渐下降.(2)不同组狭长窄蒂皮瓣,随着皮瓣面积的增大,SDF-1、CD34的表达也随之增加,当皮瓣面积达5 cm×5 cm时,各项指标不再增加,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结论 在皮瓣成活过程中SDF-1和CD34的表达呈正相关.

    关键词: 皮瓣 蒂部 CD34
  • 肌动蛋白交联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作者:侯俊清;魏金星;常俊锴;李铁强

    目的 探讨肌动蛋白交联蛋白(Fascin)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肾细胞癌组织的表达及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Fascin与VEGF在92例肾细胞癌组织及20例正常肾脏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Fascin及VEGF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P<0.05);肾细胞癌组织中两种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均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及肿瘤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P>0.05).且Fascin和VEGF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Fascin与VEGF可作为反映肾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 SCF/c-kit基因在隐睾大鼠睾丸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徐明;郑新民;丁协刚;周克文;李世文;汪聪

    目的 观察隐睾大鼠睾丸组织中细胞凋亡及SCF/c-kit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变化,探讨隐睾致生精细胞受损的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复制单侧(左侧)腹腔隐睾模型.1个月后分别取两组左侧睾丸组织进行real-time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CF/c-kit基因及其蛋白表达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隐睾生精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对照组与实验组凋亡指数分别为5.4±1.02、19.7±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SCF、c-kit mRNA的表达相对含量分别为0.57±0.04、0.38±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F和c-kit蛋白在对照组和实验组相对表达含量分别为1.52±0.47、0.61±0.21;0.89±0.13、0.38±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F与c-kit均有显著相关(r=0.955,P<0.01).结论 隐睾可致睾丸生精上皮细胞凋亡增加且与SCF/c-kit基因表达异常有关.

  • 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提高甲氨蝶呤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活性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王玉峰;李良满;胡春吉;柴利鹏

    目的 观察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和甲氨蝶呤(MTX)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凋亡和Livin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骨肉瘤MG-63细胞株,用0、50、100、200和400μmol/L的PDTC和MTX作用于骨肉瘤MG-63细胞24、48和72 h后,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骨肉瘤MG-63细胞的增殖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测细胞的凋亡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的Liv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各组骨肉瘤MG-63细胞的增殖活性随着时间增加降低,同时细胞的凋亡率随着时间增加(P<0.05),各组细胞中Livin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PDTC能提高MTX对骨肉瘤MG-63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Livin表达,阻断了Livin介导的抗凋亡途径有关.

  • 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在神经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袁浩;袁先厚;江普查;张捷;文志华

    目的 观察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基因突变在神经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提取89例胶质瘤蜡块标本DNA,设计合成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覆盖IDH1、IDH2基因4号外显子cDNA片段,正反双向DNA测序,观察基因突变频率和类型,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 89例胶质瘤标本中有36例IDH1突变(40.4%);主要见于Ⅱ、Ⅲ级星形细胞瘤(61%~63%)、少突胶质细胞瘤(33%~66%)以及混合性胶质瘤(57%~80%);全部为4号外显子R132h杂合性、错义、点突变;各型胶质瘤组中突变型患者多较年轻.结论 高频率IDH基因特定催化活性区域碱基突变是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分子事件.

  • 转染增殖细胞核抗原肽表位融合白细胞介素-18基因的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徐溢新;徐为;李慧忠;李连涛;刘俊杰;李望;郑骏年

    目的 观察转染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肽表位、白细胞介素(IL)-18融合基因的树突状细胞(DCs)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诱导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DCs组、空载体组、PCNA肽表位基因转染组、PCNA肽表位融合IL-18基因转染组共4组,分别将空质粒(pIPES-EGFP)、PCNA肽表位质粒[pIPES-EGFP-PCNA(6)]和PCNA肽表位融合IL-18基因质粒[pIRES-EGFP-PCNA(6)/IL-18]通过脂质体转染DCs.每组按照DCs∶T淋巴细胞1∶1、1∶10、1∶20、1∶40、1∶80的比例分为4个浓度梯度,将DCs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T细胞增殖.结果 各组DCs均能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DCs∶T为1∶10时,转染pIPES-EGFP-PCNA(6)/IL-18的DCs刺激指数为2.62,优于DCs组(1.70)、空载体组(1.78)和pIPES-EGFP-PCNA(6)组(1.93).结论 转染pIRES-EGFP-PCNA(6)/IL-18的DCs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强,DCs:T为1∶10时佳.

  • 帕金森病大鼠胃肠功能障碍和肌间神经丛多巴胺能、胆碱能神经递质的变化

    作者:朱红灿;赵静;段东晓;罗常月;李倩倩;张华;任秀花;臧卫东

    目的 观察SD大鼠帕金森病(PD)模型胃肠功能障碍及肌间神经丛多巴胺能、胆碱能神经元的变化.方法 6-羟基多巴胺(6-OHDA)诱导制备PD大鼠模型.测定大鼠1 h粪便排出量、粪便含水量和餐后2 h胃固体食物残留率;记录离体胃肠平滑肌收缩活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肠神经丛酪氨酸羟化酶(TH)、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胃肠组织TH、ChAT mRNA水平.结果 6-OHDA组1h粪便湿重、于重、粪便含水量分别为(1.047±0.124)g、(0.812±0.093)g、(22.442±1.180)%,较对照组减少(P<0.01);胃食物残留率为(72.316±3.834)%.较对照组增加(P<0.01);胃、肠平滑肌肌条收缩幅度分别是(0.824 ±0.152)g、(1.541±0.103)g,较对照组降低(P<0.01);胃、肠肌间神经丛TH阳性区平均积分吸光度分别是147.74±13.92、150.45±10.0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hAT阳性区平均积分吸光度分别是109.36±3.37、104.73±5.9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组织TH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662±0.011、0.585±0.01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hAT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是1.157 ±0.037、1.154±0.03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大鼠胃排空延迟和便秘可能与肠神经系统多巴胺含量增多、胆碱能神经递质相对不足有关.

  • Bmi-1基因RNA干扰对人胚纹状体来源神经干细胞衰老的影响

    作者:吴浩;陈凌;关云谦;赵春松;陈立华

    目的 观察原代培养3~4时期的神经干细胞(NSC)经过原癌基因Bmi-1的RNA干扰(RNAi)后是否发生衰老和衰老后的表象,以及Bmi-1下游基因p16INK4a的表达.方法 培养流产胎儿皮层来源的NSC.经过Bmi-1基因RNA干扰后,检测其衰老情况和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以及其下游基因p16INK4a基因通路的改变.结果 体外培养3~4周的NSC增殖旺盛,经过Bmi-1基因RNA干扰,衰老细胞明显增多,表现为衰老染色阳性的细胞数目从(18.57±2.20)%增加到(33.79±7.79)%,但细胞凋亡并无明显增加.与细胞衰老相适应,NSC生长速度变慢,表现为Bmi-1基因RNA干扰1周后神经干细胞的BrdU掺入率(13.2±4.1)%,明显低于空病毒转染组的(23.1±5.5)%.此外,干扰后的NSC细胞中Bmi-1基因的转录明显下调至对照组的约40%,而其下游基因p16INK4a基因明显升高到GFP对照组的10倍以上.结论 体外培养的人类纹状体神经干细胞中Bmi-1基因转录水平下降,能够诱发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增殖能力下降.Bmi-l基因下调所引发的衰老可能和p16INK4a基因转录水平升高有关.

  • 结肠癌新辅助化疗18例疗效分析

    作者:夏国兵;曹玉刚

    临床证实,结肠癌新辅助化疗可以降低肿瘤临床分期,增加手术切除率,降低转移率和复发率,改善预后.我们2005年5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结肠癌手术患者共87例,对其中18例中晚期结肠癌进行了术前化疗,取得较满意疗效.

  • 大鼠门静脉置管并体外留置模型的建立

    作者:孙丕绛;李明意;林满洲;杨永光;吴桂林;张谷裕

    本研究旨在建立大鼠门静脉置管并体外留置模型,现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动物:SPF级SD大鼠,雄性,体质量(200±20)g,购自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动物合格证编号:A2009029.

  • CXCL13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作者:滕松松;易诚青;曹云;王秋根;马春辉;朱金宏;张国桥

    种子细胞捕获体系的核心环节为种子细胞归巢,趋化因子及其受体是调节种子细胞归巢的关键因子[1].骨组织表达的趋化因子CXCL13能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强表达的受体CXCR5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BMSCs的定向迁移[2].本研究旨在构建CXCL13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

  • 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与浆母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关系

    作者:陶桢;史火喜;邹勇

    浆母细胞淋巴瘤(PBL)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非NHL,常发生于HIV阳性患者口腔[1].PBL由具有浆细胞分化的肿瘤细胞组成,由于其特殊性,WHO将其分类为与免疫缺陷相关NHL的一种亚型.EBV和HHV8可能与PBL发病有关[2].PBL病人的预后差,口腔内PBL病人从确诊到死亡,59.6%的病人平均存活时间为10.4个月;而口腔外的PBL病人从确诊到死亡,58.6%的病人平均存活时间为6.2个月.53%的HIV感染的病人在确诊10.4个月内死亡[3-4].

  •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记忆性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研究

    作者:赵敬柱;张汝鹏;于津浦;李慧;于文文;任秀宝

    我们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胃癌患者外周血记忆性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探讨胃癌患者记忆性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及意义.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2009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27例,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53.6±8.7)岁.组织学类型:低分化腺癌12例,高、中分化腺癌7例,印戒细胞癌4例,黏液腺癌4例.临床分期:Ⅰ期7例,Ⅱ期4例,Ⅲ期14例,Ⅳ2例.择健康志愿者30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0名,女10名,年龄(55.4±7.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 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建立

    作者:陈志红;钱海鑫;秦磊;周晓俊;殷骏

    我们以Lewis大鼠作为供体,BN大鼠作为受体,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的动物模型.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健康雄性Lewis(RTl1)大鼠体质量200~220 g,作为供体;健康雄性Brown,Norway(BN,Rt1n)大鼠体质量220~250 g,作为受体.主要试剂:大鼠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干扰素(IFN)-γ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均购自美国R&D公司.

  • 冻存对大量分离的人肝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3A4活性的影响

    作者:邢同海;王兆文;钟林;彭志海

    成功的冻存使人肝细胞有可能用于暂时替代肝脏治疗急性肝衰竭和多次、反复治疗肝代谢性疾病.P4503A4是肝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中重要成分,在内外源化合物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包括环孢霉素、FK506[1].所以,该酶可衡量肝细胞冻存后功能保存,对肝移植后肝功能检测有重要意义.我们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P450A4酶活性,观察冻存对大量分离的人肝细胞P4503A4酶活性的影响.

  • 不同活度125I粒子植入对胃癌裸鼠移植瘤疗效的影响

    作者:王娟;董金红;王绍其;张宏涛;隋爱霞;郭宏果;王苗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的疗效与粒子活度、分布、剂量等有关,其中粒子活度是关键因素之一.临床常用的活度为0.4~0.7mCi[1].目前关于不同活度125I粒子植入对胃癌裸鼠移植瘤疗效的影响报道尚少.我们将粒子种植在胃癌裸鼠移植瘤内,周边剂量相同时,观察不同活度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

  • 12C与X射线辐照人胃癌细胞BGC-823后细胞周期及Survivin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马建勋;叶兰萍;马晓俊;王晓鹏;田宏伟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世界常见恶性肿瘤第二位,胃癌也是亚洲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疾病,其中以中国,日本和韩国发病率高.目前,对胃癌的治疗主要是采用手术切除,放疗及化疗.Survivin为凋亡抑制基因的一种,属于凋亡抑制蛋白(IAP)家族,在人类几乎所有的恶性肿瘤中都有表达,主要作用为抑制细胞凋亡,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和血管形成[2],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凋亡信号转导过程中下游的效应分子Caspase-3和Caspase-7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胞凋亡.

  • 复方苦参注射液经P13K/Akt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株BGC-823生长

    作者:任峰;王丰;许洪卫

    目前研究提示,复方苦参注射液(MI)能通过抑制核因子(NF)-κB的活化发挥抗肿瘤作用[1].本研究旨在探讨MI对胃癌细胞BGC-823增殖的抑制作用及相关的信号通路.

  • 树突细胞肿瘤疫苗对U251细胞的作用

    作者:刘宝辉;沈恒;陈谦学;冀保卫;郭振涛;吴立权

    自体树突状细胞(DC)诱导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T细胞免疫的主动免疫治疗是目前恶性脑胶质瘤免疫治疗的热点和发展方向[1].本实验旨在观察树突状细胞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 应用SELDI-TOF-MS技术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脑脊液蛋白组学的研究

    作者:张建军;宋兴华;谢纪宝;加莎热特·杰力勒;陈江涛;折胜利;刘正文;侯国柱

    急性脊髓损伤(A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创伤,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1-2].我们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分析大鼠ASCI后脑脊液蛋白质指纹图谱,找出明显变化的差异蛋白.

  • 腹部手术后地塞米松和氟哌利多在镇痛中的临床观察

    作者:伍陈海;谢海;孙中喜

    剖腹手术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能获得良好镇痛效果,但常伴有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嗜睡等不良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地塞米松、氟哌利多在腹部手术后镇痛中不良反应.

  • 低氮低热卡肠外营养联合激素治疗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应用

    作者:全晓明;刘立;何小军;王东峰;彭露;张冬

    目的 探讨临床低氮低热卡肠外营养(HPN)结合激素替代疗法治疗胃肠肿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100例经过手术治疗的,营养风险评分3或4的胃肠肿瘤患者随即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标准的全肠外营养(TPN)和胰岛素.实验组除给予HPN、胰岛素外,还联合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和奥曲肽.观察两组间激素水平、蛋白质代谢、免疫功能、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不同,对临床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估,并随访调查预后.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HPN联合r-hGH,奥曲肽以及胰岛素治疗的实验组显著增强了患者蛋白质的合成,免疫功能和代谢性耐受,减少了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但未增加肿瘤复发和演进的风险.结论 围手术期短期联合应用生长激素、生长抑素,胰岛素和HPN,能通过增加蛋白质的合成,提高免疫功能来减轻胃肠癌症患者术后应激反应.

  • 肾移植患者血清中可溶性B7-H3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琛;侯建全;何军;张光波;袁晓妮;魏雪栋

    目的 检测肾移植患者移植前后血清中可溶性B7-H3(sB7-H3)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34例肾移植患者于移植前及移植后3、6、12个月采集外周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sB7-H3,取11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用Luminex检测人白细胞抗原(HLA)和主要组织相容性Ⅰ类相关链A位点(MICA)抗体并分为术前抗体阳性组及阴性组.随访组根据术后1年内基本情况分为肾功能稳定组和不稳定组.结果 肾移植组术前血清sB7-H3水平[(27.10±13.61)μg/L,n=34]高于正常对照组[(11.61±3.77)μg/L,n=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术前抗体阳性组血清sB7-H3水平高于阴性组[(34.96±17.37)μg/L,n=11比(23.34±9.75)μg/L,n=23,P<0.05].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稳定组各时间点血清sB7-H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不稳定组未排斥时血清sB7-H3和肌酐(C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排斥时其血清sB7-H3水平[(20.63±4.28)μg/L,n=12;(18.95±2.98)μg/L,n=6;(28.36±19.83)μg/L,n=10]和Cr均明显升高,与肾功能稳定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慢性肾炎患者血清sB7-H3水平增高,且术前抗体阳性组增高更明显;肾移植术后血清sB7-H3水平与肾功能变化一致.术后监测sB7-H3动态变化,可间接了解患者机体免疫状态,对肾移植术后的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有参考价值.

  • 脂肪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宝成;王振军;马华崇

    近年研究结果显示,在脂肪组织中含有大量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及自我复制能力的间充质干细胞,称为脂肪干细胞(ADSCs),他们来源广泛、取材容易,有望成为组织工程新的种子细胞[1].现就ADSCs的提取培养、生物学特性、表面标记、多向分化潜能、应用前景及现存问题作一综述.

  • 心脏黏液瘤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刘尚典;田海

    心脏黏液瘤是常见的一种心脏肿瘤,虽然其的整体发病率很低而且大部分是良性的,但由于其可以引起心,肾衰竭及神经系统症状甚至猝死而受到大家的关注.心脏黏液瘤因为其在发病初期往往没有症状故早期诊断困难.因此黏液瘤发生发展中分子方面的研究对心脏黏液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心脏黏液瘤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 兔慢性肝损害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顾广祥;施晓雷;杭化莲;丁义涛

    目的 建立新西兰兔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动物模型.方法 将7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70)与对照组(n=5),实验组采用四氯化碳(CCl4)腹腔注射建立兔代偿性肝纤维化模型,每周2次,通过体质量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改变调整药物剂量,共10周,获得48只肝纤维化新西兰兔,在此基础上将动物随机分为4组(n=12),Ⅰ组:继续腹腔注射CCl4,Ⅱ组:静脉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0.65 g/kg,Ⅲ组:静脉注射D-Gal 0.70 g/kg,Ⅳ组:静脉注射D-氨基半乳糖0.75 g/kg,观察各组动物的一般情况、生化指标及病理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肝纤维化实验组兔10周时ALT、AST、ALB、γ-谷氨酰转肽酶(GGT)、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观察到肝纤维化的病理表现,出现典型的假小叶,在肝纤维化基础给予D-Gal后,Ⅰ组动物全部存活,生化指标轻度改变;Ⅱ组动物死亡率为33.3%(4/12),生化指标仅出现一过性的改变;Ⅲ组动物死亡率为83.3%(10/12),平均存活时间为(53.00±25.69)h,给药后12 h生化指标及临床表现出现改变,48 h达到高峰,病理显示肝脏大块坏死;Ⅳ组动物均死于肝衰竭,平均存活时间为(32.70±17.46)h,肝损害出现时间早,损伤剧烈.结论 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新西兰兔给予D-Gal急性攻击可建立ACLF模型.其中给予D-Gal 0.70 g/kg的模型稳定性好,能较大程度上的模拟临床上ACLF的病理生理过程.

  • 关注乳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作者:王深明;林颖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根据美国2010年发布的数据,2009年全美女性新发乳腺癌病例以207090例高居榜首,大大超过第2位消化系统肿瘤125 790例,死亡共39 840例;而男性也有1970例新发病例.随着工业化发展,我国乳腺癌发病率、死亡率在不断上升,并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乳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实验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以基因工程、蛋白质组学、生物芯片技术为代表的高通量、自动化筛选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人们对恶性肿瘤的认识逐步深入;各种细胞周期调控因子、信号传导通路、肿瘤相关基因的发现与功能鉴定,使阐明细胞恶性转化机制成为可能.目前围绕乳腺癌的实验研究的热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不同转移特性乳腺癌细胞亚株的基因表达差异

    作者:罗政强;陈安民;郭风劲;李新志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观察高低不同转移特性乳腺癌细胞亚株的基因表达差异,以筛选乳腺癌骨转移相关及候选基因.方法 提取乳腺癌细胞亚株A2和C6的总RNA 20 μg,用逆转录Cy5和Cy3荧光标记成cDNA探针,与含有7458个基因的人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杂交信号用Generation Ⅲ array scanner扫描,用Imagequant 5.0、Array Vision 6.0软件分析和处理数据.结果 2个细胞亚株发生显著性表达变化的基因有767个,与A2比较,在C6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有480个,下调表达的基因有287个.其中包括与细胞骨架结构相关的基因、与细胞生长及增殖调控相关的基因、以及与细胞氧化张力应激反应相关的基因.结论 cDNA微阵列法可用于筛选乳腺癌骨转移相关基因,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 人乳腺癌多西他赛耐药细胞株MCF7/Docetaxel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征

    作者:翟保平;李文涛;张斌;于洋

    目的 建立人乳腺癌多西他赛耐药细胞株MCFT/Doeetaxel,探讨其生物学特征.方法 采用多西他赛中等浓度、间歇作用法建立耐药细胞株MCF7/Docetaxel,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其对Doeetaxel的耐药指数,观察冻存、撤药对耐药性的影响,比较耐药细胞株与亲本细胞株生长曲线、群体倍增时间及贴壁率的不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软琼脂实验检测细胞的恶性增殖能力,罗丹明实验检测其对药物的摄入、排出能力.结果 人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Docetaxel的耐药指数为16.2,冻存对耐药性无明显影响,撤药培养可使耐药性降低,MCF7/Docetaxel与MCF7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39.89±0.43)、(27.51±0.55)h(P<0.05),耐药细胞株倍增时间延长,生长缓慢,G2、M期细胞比例增加(39.50±3.83)%、(23.59±2.51)%(P<0.05),克隆形成率明显高于亲本细胞67%、23%(P<0.05),对罗丹明的摄入减少,排出增多.结论 成功建立人乳腺癌多烯紫杉醇耐药细胞株MCF7/Docetaxel,生长及耐药性稳定.

  • Toll样受体在不同转移能力人乳腺癌细胞株中的差异表达及意义

    作者:周晓妮;杨欢;温会燕;周惠琴;冯萍;朱雪明

    目的 观察人高低转移能力乳腺癌细胞株中Toll样受体(TLRs)的表达,探讨差异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高转移能力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和低转移能力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流式细胞技术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TLR1~TLR10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观察两株细胞TLRs的表达及表达差异.结果 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和MCF-7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都广泛表达TLRs包括TLR1、TLR2、TLR3、TLR4、TLR5、TLR6、TLR7、TLR8、TLR9、TLR10.两细胞株mRNA水平表达差异明显的是TLR4、TLR6、TLR8和TLR9,MDA-MB-231中TLR4、TLR6、TLR8和TLR9的表达分别是MCF-7的(39.4±3.2)倍、(10.8±2.4)倍、(5.8±2.6)倍和(3.2±2.5)倍(P<0.01);两细胞株蛋白表达差异大的是TLR4、TLR6、TLR7和TLR5,MDA-MB-231中TLR4、TLR6、TLR7和TLR5的表达分别是MCF-7的(6.4±1.6)倍、(4.1±0.9)倍、(3.7±0.8)倍和(2.8±0.4)倍(P<0.01).结论 TLRs在人高低转移能力乳腺癌细胞株广泛表达且表达水平不一;TLR4是表达差异明显的受体;差异表达的,TLRs可能与乳腺癌细胞转移能力相关.

  • 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nm23、CXCR4在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徐旭东;吴亚群;张林;罗智勇;夏耘

    目的 探讨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STAT3)、nm23、CXCR4在原发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2例乳腺良性疾病和368例原发性乳腺癌中nm23、CXCR4蛋白的表达,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82例乳腺良性疾病和368例原发性乳腺癌中STAT3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STAT3与nm23、CXCR4表达的相互关系.结果 乳腺良性疾病组织STAT3 mRNA相对表达量0.10±0.02,乳腺癌组织STAT3 mRNA相对表达量0.48±0.0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原位癌和浸润性癌STAT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2±0.05、0.95±0.1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和有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STAT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8±0.06、0.88±0.1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良性疾病组织nm2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乳腺癌组织,乳腺原位癌nm2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浸润性癌,无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nm2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有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乳腺良性疾病组织CXCR4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乳腺癌组织,乳腺原位癌CXCR4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浸润性癌,无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CXCR4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有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STAT3与nm23表达呈明显负相关,STAT3与CXCR4表达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nm23、CXCR4蛋白与原发性乳腺癌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STAT3信号通路可能通过作用于nm23、CXCR4调控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

  • 大豆异黄酮在不同的雌激素环境下对MMTV-erbB-2转基因小鼠的作用

    作者:张广平;蔡向前;侯建峰;韩丹;介晓阳;冯笑山;苏书娟;李小卉

    目的 观察大豆异黄酮在不同的雌激素环境下,对MMTV-erbB-2转基因小鼠的乳腺肿瘤发生及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取鼠龄5周的健康MMTV-erbB-2转基因雌性小鼠150只,分为对照组、低雌激素组1、低雌激素组2、高雌激素组1和高雌激素组2五组,观察各组小鼠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潜伏期,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各组小鼠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低雌激素组1、低雌激素组2、高雌激素组1和高雌激素组2的乳腺癌发病率分别为73.3%、96.7%、30.3%、40.0%和83.3%,对照组与高雌激素组2、低雌激素组1与高雌激素组2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小鼠乳腺癌平均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雌激素组1的TEB数量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bB-2表达在各组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雌激素组1、低雌激素组2、高雌激素组1和高雌激素组2与对照组乳腺ER和PR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雌激素组1实验小鼠发生肿瘤的乳腺组织内PCNA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照组与高雌激素组2,低雌激素组1与高雌激素组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豆异黄酮在不同的雌激素环境下,对MMTV-erbB-2转基因小鼠乳腺肿瘤的发生及发展起不同的作用.低雌激素环境下大豆异黄酮可促进乳腺肿瘤的发生及发展,高雌激素环境下大豆异黄酮可抑制乳腺肿瘤的发生及发展.

  • 5-杂氮-2'-脱氧胞苷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肺转移的抑制作用

    作者:沈三弟;吴爱国;王纯忠;钟炎

    目的 探讨5-杂氮-2'-脱氧胞苷(5-Aza-CdR)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MDA-MB-231细胞实验性肺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 MDA-MB-231细胞分对照组与5-Aza-CdR处理组,分别通过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SqRT-PCR)与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方法检测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BRMS1)、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基因的mRNA表达与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然后通过边缘尾静脉将2×105个细胞注射到每只BALB/C nu/nu裸鼠体内(每组5只),5周后,通过荧光定量RT-PCR(FqRT-PCR)检测裸鼠肺组织内目的基因HPRT mRNA丰度来确定癌细胞肺转移程度.结果 对照组与处理组细胞的BRMS1相对灰度值(IDV)分别为0与0.390±0.001,处理组BRMS1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5-Aza-CdR使BRMS1启动子区甲基化的CpG岛B完全去甲基化;CXCR4相对IDV分别为0.580±0.003与0.580±0.010,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XCR4启动子区CpG岛1的非甲基化状态亦无明显改变;接种对照组与处理组细胞的裸鼠肺脏HPRT、GAPDH的Ct值分别为:24.75±1.55、16.19±0.69与27.61±1.67、17.48±0.96,2-△△Ct=0.34,转移抑制率为66%,处理组裸鼠肺脏HPRT mRNA丰度低,转移的癌组织较少.结论 5-Aza-CdR通过去甲基化机制重新激活了肿瘤转移抑制基因BRMS1的表达,降低了TNBC MDA-MB-231细胞实验性肺转移的能力.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线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及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作者:林黎娟;曹中良;林贞花;张晓燕;张锦辉;王研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X线征象与腋窝淋巴结转移、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观察72例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征象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53表达,分析乳腺癌X线征象与腋窝淋巴结转移、p53表达的关系.结果 淋巴结转移组p53阳性表达率56.7%,较未转移组31.4%高(P<0.05);≥2 cm组和血管增粗组p53阳性表达率、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6.7%、70.0%和56.4%、66.7%,均较<2 cm组28.6%、38.1%和血管正常组30.3%、33.3%高(P均<0.01);毛刺组淋巴结转移率70.8%高于无毛刺组41.7%(P<0.05).结论 乳腺癌X线征象可评价腋窝淋巴结转移及p53表达,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 乳腺癌小鼠动物模型中白细胞介素-17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魏文;李娟娟;孙圣荣;王卫星

    目的 探讨小鼠乳腺癌动物模型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以MA782/5S28102及4T1细胞株建立两种乳腺癌动物模型.分别于接种后1周和4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IL-17的表达.使用PMA+CD3单抗+CD28单抗刺激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肿瘤细胞和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上清中IL-17的含量.同时观察IL-17对培养体系及4T1荷瘤小鼠中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乳腺癌模型中晚期肿瘤组织中IL-17的表达水平均明显较早期有所升高.分离的肿瘤细胞接受刺激后,几乎不分泌IL-17,淋巴细胞分泌大量IL-17(P<0.01).IL-17不能促进4T1细胞的生长(增长率分别为1.11±0.11和1.28 ±0.21,P>0.05);将IL-17输注至4T1荷瘤小鼠的体内,可见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加快(P<0.05).输注IL-17的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明显增加(MVD分别为:35.79±9.49,13.52±3.55,P<0.01).结论 IL-17在晚期肿瘤组织中明显升高,IL-17可能通过促进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形成加快肿瘤的生长.

  • 雄激素受体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于琦;牛昀;刘宁;王淑玲;刘铁菊

    目的 检测雄激素受体(AR)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并观察雄激素刺激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选择雌激素受体(ER)阳性的MCF-7和ER阴性的MDA-MB-453乳腺癌细胞,体外培养,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两乳腺癌细胞株中AR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用1×10-7、1×10-8和1×10-9 mol/L不同浓度的雄激素二氢睾酮(DHT)分别干预48、96、144 h后的细胞增殖,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HT刺激乳腺癌细胞72 h后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两个乳腺癌细胞株经DHT作用后AR蛋白表达均增多,DHT通过AR抑制MCF-7和MDA-MB-453两个乳腺癌细胞株的生长,各时间段不同浓度组比较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结果显示G1期细胞比例增高,S期细胞比例降低.结论 雄激素受体途径对ER阳性的MCF-7和ER阴性的MDA-MB-453乳腺癌细胞均有抑制生长作用,可能通过抑制细胞由G1期到S期转化来实现的.

  • 乳腺癌和乳腺良性肿物体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

    作者:高梅娟;徐怡庄;赵瑾;徐智;雷玉涛;赵红梅;周孝思;吴瑾光;凌晓锋

    目的 探讨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技术鉴别乳腺癌和乳腺良性肿物的可行性.方法 联合运用衰减全反射(ATR)探头与中红外光纤、FTIR光谱分析仪,测定26例乳腺癌患者和34例乳腺良性肿物患者体表的FTIR光谱,比较两组光谱各个谱带的峰位(P)、相对峰强(I)及半高宽指标(F),总结乳腺癌体表光谱的特征.结果 与乳腺良性肿物体表光谱比较,乳腺癌体表光谱中(1)蛋白质酰胺Ⅱ带P1546发生明显地红移(向低波数移动,P<0.05);(2)与核酸相关的相对峰强11256/I1460(P<0.05)明显升高;(3)与C-H或C-O-H的变角振动的谱带峰位P1303发生明显地红移(向低波数移动)(P<0.05).结论 乳腺癌体表FTIR光谱与乳腺良性肿物体表的光谱比较,在蛋白质、核酸和脂类相关谱带均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乳腺癌 光谱
  • 碘-125粒子对乳腺癌细胞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张万福;帅晋豪;李波;杨嵘;李晓刚;罗开元

    目的 探讨碘-125(125I)粒子对乳腺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及其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人类乳腺癌细胞株(MCF-7)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8组(对照组为C7、C14、C21、C28组,实验组为T7、T14、T21、T28组)每组6只,对照组植入空白粒子(0 Bq),实验组植入125I粒子(14.8MBq).观察粒子植入后瘤体生长情况,分别在粒子植入后7、14、21、28d 4个时间点处死两组荷瘤裸小鼠.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酪氨酸激酶A受体(TrKA)基因其蛋白的表达.结果 植入125I粒子后,实验组肿瘤生长缓慢,肿瘤抑制率为53.27%.粒子植入28 d,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肿瘤组织的NGF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333,P<0.01).结论 125I粒子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是其抑制乳腺癌细胞NGF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 趋化因子2对乳腺癌细胞MCF-7趋化活性及趋化因子5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许志亮;朱珊;孟妍妍;徐玉林;涂毅;孙圣荣

    目的 观察趋化因子2(CCL2)对MCF-7表达趋化因子5(CCL5)mRNA的影响,并观察CCL2对MCF-7趋化活性的影响.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的CCL2作用于MCF-7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FQ-PCR)测定不同时间CCL5 mRNA的表达,并使用趋化小室法检测CCL2作用下MCF-7趋化活性的改变.结果 当外源性CCL2浓度为200μg/L时,MCF-7中CCL5 mRNA相对表达量大(15.22±2.32)(P<0.01),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CCL5 mRNA表达量增加;MCF-7的趋化活性与CCL2浓度呈正相关,当CCL2浓度为300μg/L时,穿膜细胞数多(88.00±11.53)(P<0.01);MCF-7的趋化活性与CCL2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当CCL2作用时间为30 h时,穿膜细胞数多(81.00±9.54)(P<0.05).结论 加入外源性CCL2,MCF-7中CCL2 mRNA表达量增加,MCF-7趋化活性增强.

中华实验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