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 중화실험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030
  • 国内刊号: 42-12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8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杨镇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组蛋白赖氨酸残基去甲基化酶4B过表达对乳腺癌细胞MCF-7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作者:李海杰;杨熹;葛宗庆;兰静芩;李国东;付寅佳;穆磊;江旭林;胡俊波

    目的 构建组蛋白赖氨酸残基去甲基化酶4B(KDM4B)过表达乳腺癌细胞株MCF-7,观察KDM4B对MCF-7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索其机制.方法 利用KDM4B慢病毒感染乳腺癌细胞株MCF-7,筛选KDM4B过表达稳定细胞株,Western blot法检测MCF-7细胞中KDM4B基因蛋白表达;迁移实验、侵袭实验观察过表达KDM4B对乳腺癌MCF-7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法验证过表达KDM4B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构建成功;迁移实验中过表达KDM4B细胞穿膜数目[(94±8)个]较对照组[(36±6)个]明显增多,侵袭实验中过表达KDM4B细胞穿膜数目[(18±2)个]较对照组[(5±1)个]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过表达KDM4B细胞中E-cadherin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Vimentin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 过表达KDM4B基因可促进乳腺癌细胞株MCF-7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并提高细胞迁移、侵袭能力.

  • DNA甲基化和缺氧对食管癌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腺病毒E1B19000相互作用蛋白3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洪典;陈传贵;马钊;于振涛

    目的 观察DNA甲基化及缺氧与沉默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食管癌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腺病毒E1B 19 000相互作用蛋白3(BNIP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收集食管癌细胞株KE4、Kyse-140、Caes-17和TE-7,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BNIP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BNIP3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MIC-101乏氧培养系统模拟肿瘤缺氧微环境,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缺氧(1%O2)、常氧及小干扰RNA(siRNA)沉默HIF-1α后Caes-17细胞中BNIP3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BNIP3在KE4和Caes-17细胞中表达水平均较高,而在TE-7和Kyse-140细胞中表达较低;同时MSP结果显示,在TE-7和Kyse-140细胞中BNIP3启动子区发生了明显的甲基化,经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处理2个细胞株后,BNIP3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得到了逆转,同时其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缺氧条件下,Caes-17细胞中BNIP3 mRNA (4.35±0.20)和蛋白(1.23±0.04)的表达水平较常氧时(BNIP3 mRNA:1.07 ±0.12,BNIP3蛋白:0.28 ±0.03)显著升高(P<0.05),siRNA转染Caes-17细胞后能显著下调HIF-1α的表达(抑制率为90%),并导致BNIP3基因的表达(BNIP3 mRNA:1.12 ±0.14,BNIP3蛋白:0.34±0.03)受到明显的抑制.结论 BNIP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是导致其在食管癌细胞中表达较弱的重要原因之一,甲基化酶抑制剂可逆转BNIP3的甲基化状态重新恢复其表达;缺氧能使HIF-1α蛋白的表达升高,同时上调BNIP3的表达水平.

  • 血液和关节液标本在进行细菌检测培养时培养瓶的选择

    作者:陈松;符培亮;吴海山;吴宇黎;钱齐荣;李晓华;祝云利;陈宜;赵辉

    目的 探索血液及关节液标本在进行细菌检测培养时培养瓶的选择.方法 收集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细菌检测标本共191份,其中血液标本96份,关节液标本95份,同一标本同时采用BacT/Alert F活性炭血培养瓶(以下简称Bio-F瓶)和双相显色血培养瓶(以下简称双相瓶)进行细菌学检测培养,对同一标本在两种培养瓶中的细菌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患者纳入标准为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CRP)异常.结果 血液标本在Bio-F瓶和双相瓶中细菌的检出率分别是20.8%和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20,P<0.05),关节液标本在Bio-F瓶和双相瓶中细菌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22.1%和2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18,P>0.05).结论 在进行细菌检测培养时,推荐血液标本使用Bio-F瓶,关节液使用双相瓶.

  • 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腱和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对比

    作者:史福东;冯世庆;左金增;刘仕杰;张勇;刘田虹

    目的 比较自体腓骨长肌腱和腘绳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1)实验研究:将16例截肢标本的腓骨长肌腱双股、腘绳肌腱四股与前交叉韧带放入拉力试验机,测试极限拉伸强度、大变形、刚度.(2)临床应用:单骨道单束重建6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28例应用腓骨长肌腱,32例应用自体腘绳肌腱.应用Tegner评分表、Lysholm评分表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 KDC)进行膝关节术前术后功能评估.结果 腓骨长肌腱双股、腘绳肌腱四股与前交叉韧带的极限拉伸强度分别为(4 268±285)、(4090±265)、(2020 ±264) N;大变形分别为(9.87 ±2.56)、(12.27 ±2.78)、(15.90±3.52) mm;刚度分别为986、776、697 N/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Tegner评分A组术前为(2.68±1.02)分,术后为(6.32±0.92)分;B组术前为(2.73±0.91)分,术后为(6.13±1.04)分;Lysholm评分A组术前为(62.80±6.71)分,术后为(94.90 ±4.20)分;B组术前为(62.53±6.13)分,术后为(93.97±8.62)分;IKDC评分A组正常19例,接近正常8例,异常1例;B组正常20例,接近正常9例,异常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腓骨长肌腱单束和腘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均能取得优良的初期临床效果.

  • 预防性脑照射抑制小鼠黑色素瘤脑转移灶生长和血管新生

    作者:吕晓涓;韩娜;张孟贤;董震

    目的 观察预防性脑照射(PCI)对小鼠黑色素瘤脑转移灶生长和血管新生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PCI组小鼠在颅内种植肿瘤1周前接受25 Gy的全脑照射,对照组小鼠接受伪照射.立体定向微量注射法建立C57/BL6小鼠同源性黑色素瘤B16F10Luc2颅内转移瘤.活体生物荧光发光技术定量测定颅内的肿瘤负荷,并进行生存分析.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测定并比较两组肿瘤组织、对侧正常脑组织的CD31和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和微血管面积(MVA).结果 肿瘤颅内种植后第10天PCI组颅内转移瘤活体荧光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生存分析显示PCI组动物中位数存活时间(1Sd)显著长于对照组(16 d)(P<0.05);两组的肿瘤组织内的MVD[对照组(10.933±3.058)个/0.148mm2,PCI组(13.067±3.150)个/0.148mm2]均显著低于对侧脑组织[对照组(17.200±2.859)个/0.148 mm2,PCI组(16.267±2.434)个/0.148 mm2,P<0.05],PCI组的CD105-MVD[(0.867 ±0.990)个/0.148 mm2]及CD31-MVA[(1.622 ±0.440)%]都显著低于对照组[CD105-MVD:(2.200±1.146)个/0.148 mm2,CD31-MVA:(2.219 ±0.712)%,P<0.05].结论 PCI对小鼠黑色素瘤颅内转移灶生长和非出芽性血管新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血管内止血带研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贺道华;张新元;杨铭;潘力;刁波;马廉亭

    目的 研制一种自制的血管内止血带,并进行动物实验,探讨血管内止血带止血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40只大白兔分为4组:A组16只,持续阻断右侧颈总动脉1h;再分为A1、A2、A3、A4亚组,每组4只,分别于血管内止血带置入后1h、5、14、21 d取右颈总动脉与球囊接触动脉标本,分别送作血管组织匀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查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浓度、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数.B组16只,持续阻断右侧颈总动脉2h,检查项目同A组.C组,空白对照组4只,不插入血管内止血带,检查项目同A组.D组,假手术组4只,切开皮下各层暴露右颈总动脉后1h,检查项目同A组.结果 C、D、A1、A2、A3、A4、B1、B2、B3、B4组Caspase-3浓度(μmoL/L)分别为:10.35±0.82、12.22±2.41、11.35±1.63、18.93±1.01、24.30±1.64、15.63±2.43、12.09±0.83、19.36±2.45、26.29±3.30、14.35±3.28;C、D、A1、A2、A3、A4、B1、B2、B3、B4组TUNEL染色阳性数分别为:0.26±0.20、0.29±0.02、0.38±0.03、0.44±0.06、0.59±0.05、0.42±0.07、0.40±0.04、0.54±0.05、0.63±0.08、0.48±0.05.血管内止血带置入术后Caspase-3浓度、凋亡阳性细胞数于术后5d增加,术后14 d达高峰,术后21 d仍处于较高水平;血管内止血带置入术后B组分别与同时段A组比较,B组Caspase-3浓度和凋亡阳性细胞数高于A组(P<0.05).结论 血管内止血带持续阻断血流不超过2h时安全有效.

  • 盐酸戊乙奎醚对体外循环后肝脏损害的保护作用

    作者:胡彦艳;黄爱兰;万福红;温红;曾小蕙;朱蔚琳

    目的 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对体外循环(CPB)后肝脏损害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32 ~ 40 kg健康的广西巴马小型猪,24头猪随机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组)和盐酸戊乙奎醚组(PHC组).Sham组只插管不行CPB,Mod组行CPB静脉注射生理盐水,PHC组CPB前10 min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1 mg/kg.3组分别于CPB前(T0)、CPB后1h(T1)、CPB结束时(T2)和术毕(T3)抽静脉血检测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和直接胆红素(DB)、总胆红素(TB)含量.3组于CPB前和CPB结束时,分别取约50μg的肝组织制成10%的组织匀浆,检测肝组织匀浆的三磷酸腺苷(ATP)、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在电镜下观察肝组织的超微病理改变.结果 与Sham组比较,Mod组和PHC组CPB结束时各时点AST、ALT活性和DB、TB和MDA含量升高,ATP含量和SOD活性下降(P<0.05);与Mod组比较,PHC组CPB结束时的AST、ALTDB、TB和MD下降,ATP、SOD升高(P<0.05),电镜下的肝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对CPB后肝脏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有关.

  • 半边旗提取物5F对三阴型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吴珏堃;刘威;龙梅珺;李玺;邱万寿

    目的 观察中草药半边旗提取物5F对三阴型乳腺癌细胞株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探讨其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的5F(0、5、10、20、40 mg/L)分别处理MDA-MB-231乳腺癌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5F对乳腺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荧光显微镜下观察5F处理后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5F处理后乳腺癌细胞株的凋亡率;收集5F处理后的乳腺癌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e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 5F可抑制MDA-MB-231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其抑制效果与5F的浓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经5F作用24 h后,MDA-MB-231细胞的凋亡率为40.13%,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经5F处理后,参与细胞凋亡线粒体途径的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减弱,促细胞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强,凋亡执行分子Caspase-3表达增强,且上述蛋白表达水平与5F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 5F可抑制三阴型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与5F浓度和作用时间相关;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的.

  • 免疫健全小鼠Panc02胰腺癌发展过程中髓系来源抑制细胞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动态变化

    作者:刘乔飞;廖泉;宗毅;牛哲禹;王梦一;李媛;卢朝辉;赵玉沛

    目的 建立免疫健全小鼠胰腺癌皮下种植瘤模型,利用该模型观察胰腺癌发展过程中CD11b+GR-1+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及其亚群CD11b+ Ly6CkwLy6G+粒细胞型MDSC(PMN-MDSC)及CD11b+ Ly6C+Ly6G-单核细胞型MDSC(Mo-MDSC),F4/80+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及其亚群F4/80+ CD16/32+ CD206-M1型TAM、F4/80+ CD16/32-CD206+ M2型TAM在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 利用C57B6/J小鼠同源Panc02胰腺癌细胞建立皮下种植瘤模型.根据肿瘤大小将其分为T1 ~ T4期.利用流式细胞染色法观察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上述免疫细胞群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 随着胰腺癌进展,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MDSC呈逐渐增多趋势[外周血T1比T4为(4.95±1.03)%比(36.45±6.43)%,P<0.01;肿瘤组织T1比T4为(2.95±2.95)%比(18.17±3.30)%,P<0.01];其中以PMN-MDSC增高为主[外周血T1比T4为(29.73±10.30)%比(66.40±12.10)%,P<0.01;肿瘤组织T1比T4为(24.73±10.81)%比(73.17±10.81)%,P<0.01],而Mo-MDSC无明显变化[外周血T1比T4为(10.30±1.90)%比(9.87±1.91)%,P>0.05;肿瘤组织T1比T4为(9.10±1.01)%比(9.90±2.21)%,P>0.05];T1 ~T3期外周血M1及M2均增多[M1:T1比T3为(6.30±1.25)%比(20.17±2.31)%,P<0.01;M2:T1比T3为(0.87±0.21)%比(5.40±0.85)%,P<0.01],但M2/M1比值逐渐增大;T4期M1骤然减少[T3比T4为(20.17±2.31)%比(10.77±1.52)%,P<0.01],但M2持续增多[T3比T4为(6.80±0.75)%比(8.97±1.20)%,P<0.05],M2/M1比值进一步增大;T1~ T4期肿瘤组织中M2持续增多[T1比T4为(2.94±0.51)%比(13.44±2.95)%,P<0.01],M1无明显变化[T1比T4为(6.49±1.39)%比(7.26±1.96)%,P>0.05],M2/M1比值明显大于同期肿瘤外周血.结论 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PMN-MDSC×M2/M1可以有效地反映胰腺癌荷瘤鼠肿瘤负荷,有可能成为预测胰腺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 贝伐单抗在胃癌疗效评价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

    作者:梁寒晖;韦绵辉;张学荣;邓春红;蓝安科;蒙庆旭;宋武

    目的 对贝伐单抗治疗人类胃癌动物模型进行疗效分析,并筛选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为临床胃癌贝伐单抗的个性化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建立3种胃移植癌裸鼠模型并给予贝伐单抗治疗,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人类表皮生长因子(HER2)基因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分别检测血清中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8(IL-8)、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鼠VEGF的含量和mRNA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裸鼠HER2基因表达存在明显扩增,而经贝伐单抗治疗4周后,3种肿瘤细胞模型组未见HER2基因扩增;肿瘤组织及血清中人VEGF、人IL-8、人bFGF及鼠VEGF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其中SGC-7901细胞株对照组中组织人VEGF为(316.7±134.7) pg/mg蛋白,治疗模型组为(99.1±52.6)pg/mg蛋白,对照组血清人VEGF为(44.8±5.7) ng/L,治疗模型组为(21.4±6.21) ng/L;且其相应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下降.结论 贝伐单抗可抑制小鼠胃癌的形成,并且在此过程中VEGF、IL-8和bFG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下降起重要作用.

  • 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趋化因子受体4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于振涛;张洪典;唐鹏;陈传贵

    目的 观察缺氧对食管癌细胞株Caes-17中缺氧诱导因子-1 α(HIF-1α)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表达的影响以及两者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意义及相关性.方法 体外培养人食管癌Caes-17细胞株,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常氧和缺氧条件下Caes-17中HIF-1α和CXCR4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菌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106例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食管鳞癌(ESCC)和3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HIF-1α和CXCR4蛋白的表达,分析HIF-1α和CXCR4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缺氧条件下,HIF-1 α蛋白(0.86 ±0.03)、CXCR4 mRNA (6.95±0.30)、CXCR4蛋白(0.56 ±0.02)表达与常氧下HIF-1α蛋白(0.28±0.04)、CXCR4 mRNA(1.09±0.14)、CXCR4蛋白(0.11±0.03)表达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缺氧时HIF-1αmRNA(0.96±0.06)与常氧条件下(1.14±0.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IF-1α和CXCR4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P<0.05),HIF-1α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CXCR4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HIF-1α与CXCR4的表达呈正相关(r=0.539,P<0.05).结论 缺氧可诱导HIF-1 α和CXCR4在食管癌细胞中的表达;HIF-1α和CXCR4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密切相关,有可能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起协同作用.

  • 音猬因子信号通路在小鼠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

    作者:杨辉;施森;郑英强;陈霞;周翔宇

    目的 观察音猬因子(Shh)信号通路在小鼠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方法 雨蛙素腹腔注射诱导急性胰腺炎模型后,引入Hedgehog信号的拮抗剂环杷明(Cyclopamine),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hh在胰腺组织的表达,同时检测了胰腺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雨蛙素注射1h后,Shh表达逐渐升高,在24h到达高.与对照组比较[(231.13 ±10.03) U/mg],MPO活性逐渐升高,6h到达高峰[(1 255.56±126.68) U/mg],24h恢复正常[(230.48±17.69) U/mg].当Cyelopamine抑制Hedgehog信号后,胰腺炎症明显加重.结论 在急性胰腺炎性过程中,Shh起重要的保护作用.

  • 胃转流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胰岛数目的影响

    作者:任泽强;黄智龙;张蓬波;张秀忠;章红

    目的 观察胃转流术(GBP)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降糖效果及对胰岛数目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手术组(DO组)、糖尿病假手术组(DS组)、糖尿病对照组(DC组)和正常手术组(NO组),每组8只.术前及术后第1、2、4、8周分别测各组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水平;术后2个月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胰腺病理变化.结果 DO组术后第2周FPG由术前的(17.80±2.26) mmol/L降至(14.93 ±1.78) mmol/L(P< 0.05),术后第8周降至(6.18 ±0.53) mmol/L(P <0.05),DO组术后各时间点FPG明显低于DS、DC组相应时间点(P<0.05).DO组术后第8周Fins由术前的(11.89±0.87) mmoL/L升高到(14.70±1.04) mmol/L(P<0.05).术后病理可见平均胰岛数量,DO组比DC、DS组增加(P <0.05);DO组胰岛较大,胰岛细胞密度增多.结论 GBP能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提高胰岛素水平,与术后胰岛数目增多有关.

  • 腹腔暴露对大鼠胃肠动力及炎性反应的影响

    作者:谈善军;虞文魁;林志亮;董翼;陈启仪;白小武;徐琳;段开鹏;李宁

    目的 观察腹腔暴露对大鼠胃肠动力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腹腔暴露1h组(E1组)、腹腔暴露2h组(E2组)和腹腔暴露3h组(E3组),每组6只.E1组、E2组和E3组大鼠开腹后暴露腹腔,但不进行任何手术操作,暴露相应时间后关腹.S组大鼠仅作腹壁切口,但不打开腹腔.C组大鼠仅作麻醉处理.各组大鼠术后24 h进行炭末推进实验后取血液和小肠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和肠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IL-10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NF-α、IL-1β、IL-6和IL-10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C、S、E1、E2和E3组大鼠炭末推进率分别为(62.26 ±8.22)%、(65.27±8.45)%、(58.21±7.26)%、(43.89±6.63)%、(38.62±6.28)%;E2组和E3组明显低于C组(P<0.05).E1、E2和E3组较C组大鼠血清和肠道的炎性因子浓度有所升高,肠道的炎性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有所增强,并且这种差异随着腹腔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明显,以E2组或E3组的差异为显著(P<0.05).结论 腹腔暴露后大鼠胃肠动力功能下降,全身和肠道炎性反应增强,这可能是开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腹腔镜术后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 柯里拉京对人肺腺癌细胞增殖和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谷乐;李文岗;胡素贤

    目的 观察柯里拉京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杀伤作用.方法 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噻唑蓝(MTT)比色法、Western blot、流式细胞仪观察35 μmol/L柯里拉京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Notch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结果 35 μmol/L柯里拉京能够抑制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增殖;20 μmol/L柯里拉京诱导细胞早期凋亡从2.0%上升到5.4%,晚期凋亡从3.1%上升至12.8%,40 μmol/L可见早期凋亡上升到7.0%,晚期凋亡上升至13.7%;35 μmol/L柯里拉京处理后可抑制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中Notch1、NICD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蛋白的表达.结论 柯里拉京能够抑制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可能是通过Notch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 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内毒素血症大鼠内皮多糖蛋白包被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翔;项辉;杨晓;李娜;李志锋;李建国

    目的 观察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内毒素血症大鼠内皮多糖蛋白包被(EG)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250 ~ 300 g,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S组)、内毒素血症组(LPS组)和迷走神经电刺激组(VNS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建模成功4h后均做以下检查:动脉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动脉血EG脱落标志物蛋白聚糖-1(Syn-1)、透明质酸(HA)和硫酸化素(HS)浓度;电镜观察小肠肠系膜小静脉EG的变化.结果 S组血浆TNF-α、Syn-1、HA和HS浓度分别为:(34.14 ±4.94) ng/L、(53.8±17.09)、(52.22±15.15)、(0.61 ±0.14) μg/L;LPS组上述4种物质浓度分别为:(222.82±13.44) ng/L、(95.10±33.54)、(108.43 ±23.66)、(2.40±1.15) μg/L,较S组显著升高(P< 0.01);VNS组上述4种物质浓度分别为:(103.04±7.18) ng/L、(59.32±18.65)、(58.8 ±15.67)、(1.00±0.15) μg/L,显著低于LPS组(P<0.叭).电镜下可观察到S组大鼠肠系膜小静脉具有完整连续的EG,而LPS组EG脱落明显,VNS组则未见明显EG脱落.结论 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内毒素血症大鼠的内皮多糖蛋白包被可产生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胆碱能抗炎通路拮抗全身性炎性反应有关.

  • 开放性植骨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兔感染性骨不连

    作者:赵晓蕾;邓洲铭;蔡林;冉兵

    目的 探讨一期开放性植骨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感染性骨不连的手术效果.方法 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兔均行感染性骨不连造模,造模成功后A组行一期开放性植骨,B组行二期开放性植骨,两组兔创面均行人工皮覆盖行负压封闭引流,比较两组的创面感染细菌数量、骨折愈合率、创面愈合率等指标.结果 植骨后2周时,A组骨折愈合数10只,创面愈合数6只,B组骨折愈合数14只,创面愈合数12只;植骨后4周时,A组骨折愈合数16只,创面愈合数13只,B组骨折愈合数18只,创面愈合数17只;植骨后8周时,A组感染数3只,骨折愈合数18只,创面愈合数17只,B组感染数1只,骨折愈合数18只,创面愈合数18只.所以两组在创面感染控制、骨折愈合率、创面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上观察,两组兔骨不连均已临床愈合,但A组创面和骨折愈合时间要短于B组兔.结论 一期开放性植骨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的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效果等同于传统分期开放性植骨术手术,且可缩短治疗周期.

  • 创伤后膝关节僵直股四头肌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研究

    作者:王飞;刘克敏;崔志刚;刘四海;王安庆

    目的 探讨创伤后膝关节僵直及康复治疗过程中股四头肌炎性细胞因子表达规律.方法 选取36只9周龄雄性SD大鼠.建立膝关节僵直模型后,取股四头肌进行白细胞介素(IL)-I、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环氧酶(COX)-1及COX-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平均积分吸光度(IA)值测定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指标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康复组与观察组比较:(1)12周后,IL-1康复组IA值:158 976.8±27 475.8,观察组IA值:338 956.1±32 126.7,IL-2康复组IA值:274 188.1 ±20 514.8,观察组IA值:410 647.7 ±24 0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周后,COX-1康复组IA值:413 716.7±40 176.8,观察组IA值:500 528.2±28 400.5,COX-2康复组IA值:294 577.5 ±28 712.6,观察组IA值:420 301.2±30 66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mRNA相对表达量测定结果均与上述相吻合.结论 膝关节创伤后造成僵直,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股四头肌细胞中IL-1、IL-2、COX-1及COX-2等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呈现先持续升高后逐渐降低,直至正常的表现.

  • 整合素连接激酶增加缺血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存率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

    作者:曾彬;童随阳;王欣;李军;夏豪

    目的 观察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对缺血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生存率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泌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取大鼠骨髓体外分离扩增培养BMSCs,分别用ILK、ILK-小干扰RNA (siRNA)及对照绿色荧光蛋白(GFP)腺病毒转染BMSCs,无氧无血清条件下培养8h;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条件下BMSCs的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不同条件下BMSCs的VEGF分泌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 ILK-BMSCs组ILK的表达显著高于GFP-BMSCs和ILK-siRNA-BMSCs组(P<0.05).无氧无血清条件下培养BMSCs 8 h,与BMSCs和GFP-BMSCs组比较,ILK过表达显著增加BMSCs存活率及VEGF表达,且Akt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P<0.05).而ILK基因沉默则显著减少BMSCs存活率及VEGF表达(P<0.05),Akt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ILK激活其下游信号分子Akt和mTOR,增加缺血环境下BMSCs生存率及VEGF表达.

  • 短发夹RNA稳定沉默Y盒结合蛋白-1基因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的建立及增殖能力研究

    作者:郭涛;顾春东;舒鑫;郑勋;赵士磊;李锦绣

    目的 构建稳定沉默Y盒结合蛋白1(YB-1)基因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并观察其增殖能力.方法 以脂质体将两种沉默YB-1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G418筛选稳定转染细胞株.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及Westem blot法检测YB-1基因表达;噻唑蓝(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 稳定转染细胞株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RT-PCR、F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稳定转染组细胞株A549-746与A549-326 YB-1 mRNA和蛋白表达(0.41±0.01与0.39±0.06、0.43±0.10与0.20±0.24、0.49 ±0.06与0.24±0.02)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噻唑蓝(MTT)检测稳定转染组较对照组生长速度降低(P<0.05).结论 成功建立稳定表达GFP,并稳定沉默YB-1基因的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746和A549-326,沉默YB-1可抑制A549细胞增殖能力.

  • 基因增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研究

    作者:王伟;卜志勇;李安军;陈建明;施永彦;李锦华

    目的 观察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转染脂肪干细胞(ADSCs)复合脱钙骨基质材料(DBM)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按Urist描述方法制备DBM材料.体外分离培养兔ADSCs,以人BMP-2重组腺病毒载体(rAd5-BMP2-EGFP)转染第2代ADSCs,将转染后的ADSCs复合DBM材料复合培养7d.取31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兔桡骨15 mm长节段性骨缺损,分别植入rAd5-BMP2-EGFP转染的自体ADSCs复合DBM(A组,n=9)、自体ADSCs复合DBM(B组,n=9)、单纯DBM(C组,n=9)以及空白组(D组,n=4),术后8周及24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组织学以及生物力学方法检测缺损修复.结果 人BMP-2重组腺病毒转染后ADSCs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细胞复合DBM培养扫描电镜观察证实大量细胞黏附支架材料.术后8、24周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测,A、B两组均有不同程度骨性修复,C组及D组无连续性骨性修复.术后8周X线评分A、B、C组分别为(9.12 ±0.47)、(6.73±0 39)、(2.00±0.10)分,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6);术后24周X线评分A、B、C组分别为(11.50±0.31)、(9.00±0.48)、(2.10±0.10)分,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12).生物力学检测植入后24周A组及B组大载荷分别为(97.0±14.7)N及(76.2±9.6)N;抗压强度分别为(8.7±0.4) mPa及(7.0±0.6) mPa,弹性模量分别为(185.3±21.9) GPa及(159.8±15.7) GPa,A组生物力学性能优于B组(P<0.05,n =6).结论 以ADSCs为种子细胞复合DBM构建组织工程骨可以较好的修复节段性骨缺损,BMP-2基因增强组织工程骨可以改善修复效果.

  • 束缚应激对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作者:朱宁;陈东晖;李付广;郑鹏远

    目的 观察束缚应激状态下大脑中动脉线栓(MCAO)模型大鼠肠黏膜屏障的改变,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J组)、假手术+束缚组(JS组)、MCAO模型组(M组)、MCAO模型+束缚组(MS组),每组12只.以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以大鼠固定器固定制作束缚应激模型,检测大鼠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内毒素(LPS)、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水平,回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水平,回肠组织CRF、CRF-r1、CRF-r2表达水平和脑组织CRF、肿瘤坏死因子(TNF)-α、CRP表达水平.结果 MS组大鼠血清DAO、LPS、CRF水平分别为:(693.96 ±55.38) U/L、(147.04±2.93) μgL、(194.03±19.80) ng/L,与M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回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claudin-2水平均分别为:0.52 ±0.05、0.58 ±0.03、0.57 ±0.05、0.35 ±0.07,与M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claudin-3、claudin-4水平分别为:0.59 ±0.40、0.58 ±0.03,与M组比较显著增高(P<0.05);回肠组织CRF、CRF-r1表达水平及脑组织CRF、CRP表达水平分别为:173.80±34.34、169.56±26.99、115.27±17.79、135.27 ±40.67,与M组比较显著增高(P<0.05).结论 束缚应激加重MCAO模型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害.

  • 急性脊髓损伤后微血管变化的形态学研究

    作者:徐伟;吕红斌;吴天定;曹勇;倪双飞;李东哲;周源;胡建中

    目的 利用同步辐射吸收成像技术(SRμCT)观察大鼠脊髓急性损伤后微血管的三维形态学改变.方法 将8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损伤组和对照组,损伤组以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急性脊髓损伤模型.次日,所有大鼠行升主动脉血管造影术后低温保存脊髓标本.脊髓标本于上海光源利用SRμCT进行图像扫描.结果 SRμCT清晰直观地呈现了脊髓完整的血供网络结构.与对照组对比,损伤组脊髓微血管有明显的缺失、断裂和扭曲,血管数目和直径均有显著下降.损伤组平均血管数目为(77.25±16.80)个,对照组为(168.30±12.79)个;损伤组平均血管直径为(16.270±1.201)μm,对照组为(20.210±1.094) μm.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RμCT可对小动物脊髓微血管三维结构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脊髓内微循环网络结构在急性脊髓损伤后显著破坏,严重影响脊髓局部的供血循环.

  • 莪术提取物榄香烯对多种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肿瘤相关钙信号传导蛋白-2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祁卫东;龚丹丹;钟锡明;沈荣;张恒;范钰

    目的 探讨莪术提取物榄香烯对多种人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榄香烯处理人食管癌TE-1和Ca-ES-17细胞、喉鳞癌Hep-2细胞、肺癌NCI-H1975细胞、大肠癌SW-480细胞、前列腺癌PC-3细胞后,以噻唑蓝(MTT)方法检测癌细胞增殖,以Boyden小室方法检测癌细胞侵袭能力,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癌细胞肿瘤相关钙信号传导蛋白(TROP)-2基因mRNA水平.结果 榄香烯对各组癌细胞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72 h后食管癌TE-1和Ca-ES-17细胞、喉鳞癌Hep-2细胞、肺癌NCI-H1975细胞、大肠癌SW-480细胞、前列腺癌PC-3细胞半数抑制剂量(IC5o)分别为43.919、189.036、48.690、75.538、35.145、31.063 mg/L.Boyden小室方法检测显示,榄香烯对以上各组癌细胞侵袭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食管癌TE-1和Ca-ES-17细胞、喉鳞癌Hep-2细胞、肺癌NCI-H1975细胞、大肠癌SW-480细胞、前列腺癌PC-3细胞侵袭抑制率分别为25.6%、18.9%、23.8%、22.2%、26.5%、27.8%.FQ-PCR方法检测显示,各组癌细胞均呈较高TROP-2 mRNA水平,经榄香烯处理后,各癌细胞TROP-2 mRNA水平均被明显抑制,食管癌TE-1和Ca-ES-17细胞、喉鳞癌Hep-2细胞、肺癌NCI-H1975细胞、大肠癌SW-480细胞、前列腺癌PC-3细胞TROP-2基因mRNA抑制率分别为35.8%、25.6%、32.5%、25.6%、29.8%、33.6%.结论 榄香烯对多种癌细胞增殖侵袭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下调TROP-2表达可能是其重要机制之一.

  • 常山酮对心脏移植后大鼠供心辅助性T细胞17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徐明;杜赢赣;王前;朱少平;赵金平

    目的 观察常山酮(HF)对大鼠心脏移植术后辅助性T细胞17(Th17)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SPF)级近交系Wistar大鼠40只,SD大鼠80只,共120只,随机分为3组行颈部心脏移植手术:对照组20对、急性排斥组20对及HF治疗组20对.移植后第3、5、7天每组各处死5只受体大鼠,留取血液及移植心检测.结果 急性排斥组及HF组移植心存活时间分别为(6.15±0.91)d和(18.80±2.35)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供心对照组、急性排斥组及HF组白细胞介素(IL)-17 mRNA表达(3 d:2.18±0.23、8.98±0.98、4.58±0.72;5 d:2.02±0.31、6.96±0.33、4.02±0.73;7 d:2.22±0.19、16.96±0.33、6.22±0.58);系别决定转录因子视黄酸相关孤儿核受体(ROR-γt)mRNA表达(3d:2.62±0.51、8.96±0.33、4.02±0.31;5 d:2.31±0.23、5.11±0.47、3.87±0.32;7 d:2.85±0.43、17.02±0.17、3.74±0.26);干扰素(IFN)-γmRNA表达(5 d:0.92±0.05、3.88±0.17、0.63±0.05;7 d:1.05±0.07、6.83±0.24、1.21±0.25);供心急性排斥组及HF组IL-4 mRNA表达(5 d:0.78±0.04、1.67±0.32;7 d:0.43±0.07、3.66±0.21);转化生长因子(TGF)-β mRNA表达(5 d:0.38±0.07、0.58±0.03;7 d:0.21±0.02、1.31±0.17),以上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IL-17、供心中IL-17蛋白表达及Th17细胞数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能减轻心脏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h17/IL-17及多种细胞因子有关.

  • 肿瘤易感基因101对胃癌细胞血管形成的影响

    作者:杨扬;张敏;任晓静;王琦;武希润;申慧琴

    目的 观察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对胃癌细胞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对不同TSG101表达水平的3组胃癌细胞亚系,分别进行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的表达及血管形成.结果 (1)体外实验:TSG101组细胞促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成管数目明显多于空质粒组与未转染组[(19.50±3.02)个比(11.50±2.51)、(11.34±1.63)个,P<0.05],TSG101组细胞VEGF分泌水平高于空质粒组与未转染组[(514.80±18.16) ng/L比(306.58±20.86)、(305.69±29.93) ng/L,P<0.05];(2)体内实验:TSG101组荷瘤裸鼠瘤组织微血管密度和血清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空质粒组与未转染组[11.16±2.31比5.33±1.63、4.66±1.36,(340.64±19.15) ng/L比(219.34±13.56)、(206.10±25.85) ng/L,P<0.05].TSG101组荷瘤裸鼠瘤组织中VEGF、VEGFR表达(0.548 ±0.032、0.345±0.042)明显高于未转染组(0.350±0.034、0.203±0.030)与空质粒组(0.327±0.020、0.206±0.036,P< 0.05).结论 TSG101高表达的SGC7901细胞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促进胃癌血管形成.

  • 内皮抑素基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脑胶质瘤

    作者:于音;邵佳甲;田宇;程志华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内皮抑素(ES)基因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胶质瘤的有效性.方法 建立大鼠胶质瘤脑内模型;将转染了ES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BMSCs注入模型鼠脑内,设立对照组,通过4组大鼠生存期、第6、12、18和24天肿瘤体积、病理切片、电镜检查、肿瘤坏死率及血管计数,比较各组治疗的差异.结果 大鼠生存期A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肿瘤体积在第12天后,A组[(107.12±14.32) mm3]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5);A组肿瘤细胞凋亡较其他组明显;肿瘤坏死率A组(33.7%)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血管计数A组(5.73±0.02)明显少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 应用内皮抑素基因联合BMSCs可有效治疗胶质瘤.

  • 微小RNA-206过表达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其对MCF-7乳腺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明佳;杜俊泽;王寅欢;姜军

    目的 构建微小RNA-206(miR-206)的慢病毒载体转染MCF-7细胞,观察转染效率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方法 针对miR-206有效的靶序列设计合成寡链DNA,经过退火、连接、聚合酶链反应(PCR)筛选、测序鉴定、慢病毒包装、共转染等步骤获得慢病毒LV-hsa-miR-206,将其转染MCF-7细胞,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iR-206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 PCR扩增出插入片段,目的基因的测序结果与GeneBank序列一致.感染慢病毒后,MCF-7的miR-206表达由1.000增加至120.331±1.801;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在转染后第2天由1.420±0.052降低为1.275±0.147,第3天由1.762±0.089降低为1.387±0.093,第4天由2.045±0.235降低为1.269±0.103,凋亡细胞和G2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结论 成功构建LV-hsa-miR-206慢病毒载体,并在MCF-7细胞中成功表达,miR-206表达水平增加导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发生明显变化.

  • 缺血前预处理对心脏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任凌云;刘志刚;黄晓帆

    目的 探讨缺血前预处理对心脏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与机制.方法 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66只,均建立缺血再灌注(I/R)型,然后分为3个实验组,每组22只大鼠,具体为(1)对照(control)组:心脏持续缓冲液灌注;(2) I/R组:心脏接受30 min全心缺血后行120 min再灌注;(3)阿托伐他汀处理(Ator)组:全心缺血前给予Ator 1 μmol/L灌流30 min后行I/R处理.观察与测定3组的心肌超微结构、心梗面积、血流动力学、血清乳酸脱氢酶含量、三磷酸腺苷(ATP)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水平.结果 I/R组与Ator组结扎前降支后心电图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与T波融合;control组手术前后心电图无明显变化;与I/R组比较,Ator组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少(P<0.05).显微结构显示3组中心肌细胞水肿、肌原纤维排列、线粒体结构与糖原颗粒都有明显不同.L/R后,I/R组与Ator组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压力下降的峰速度(dp/dtmin)和心率(HR)值明显降低,而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明显升高(P<0.05);Ator组中上述值LVSP与dp/dtmin值明显高于I/R组,而LVEDP与HR值明显低于I/R组(P<0.05).control组的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为(164.32±20.84) U/L,I/R组为(3589.63±133.25) U/L,Ator组为(1703.25±155.80) U/L,I/R组较control组LDH水平显著增加(P<0.05);而与I/R组比较,Ator组的LDH活性显著下降(P<0.05).与control组比较,I/R组内心肌ATP与NAD+含量明显降低(P<0.05);Ator组较I/R组心肌内ATP与NAD+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在I/R损伤中能有效发挥保护心肌作用,其机制是通过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活化与降低心肌中LDH释放介导的.

  • 盐酸戊乙奎醚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作者:黎笔熙;陶军;朱水波;张晓明;宋晓阳;刘雷霆;殷桂林

    目的 观察盐酸戊乙奎醚(PHC)对失血性休克及容量复苏所导致的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15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PHC组(P组)、对照组(C组)和假手术组(S组),P组和C组通过颈动脉放血建立休克模型,维持1h后用自体血进行容量复苏.P组大鼠容量复苏前静脉注射PHC 0.03 mg/kg(1.0 ml).分别于颈动脉穿刺置入套管针后(T0)、休克制模前(T1)、休克成模后5 min(T2)、开始容量复苏前(T3)、复苏至预定血压后5 min(T4)、容量复苏后30 min(T5)、1.5 h(T6)和2.5 h(T7)等8个时间点采集血标本测定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并于T0、T3和T7等3个时间点监测动脉血气.实验结束后取右下肺叶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T7时P组和C组PO2/FiO2显著低于S组[(289.5±67.1)mmHg(1 mmHg=0.133 kPa)、(280.0±73.3) mmHg比(458.1±31.0) mmHg,P<0.01].P、C和S组大鼠肺组织病理评分[(4.4±1.7)、(7.4±1.9)分比(0.8±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IL-8[(7.35 ±0.14)、(8.44 ±0.13) ng/L比(3.75±0.06) ng/L]、TNF-α[(8.45±0.24)、(9.69±0.52) ng/L比(4.19 ±0.04) ng/L]和NF-κB[(272.34±12.60)、(310.00± 16.47) ng/L比(133.98±1.91) ng/L]峰值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HC可以使失血性休克及容量复苏大鼠体内的炎性介质释放减少、减轻肺组织病理评分,提示PHC具有肺保护效应;PHC对休克复苏后肺损伤保护效应的机制可能与减少IL-8和TNF-α等炎性因子的释放和表达、抑制NF-κB等信号通路有关.

  • 传代扩增后的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

    作者:刘占鳌;黄文柏;周冠洲;范鲁峰;邵闻冲;胡三元;孙念峰

    目的 观察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在经过传代扩增后诱导内皮细胞方向的分化能力.方法 使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其生长特性并用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了联合免疫表型鉴定,诱导其多向分化来确定其干细胞特性.扩增后的高代次(P5)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被用于进行3种条件下的诱导内皮细胞方向分化(基础培养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细胞支持液+VEGF、仅用内皮细胞支持液),诱导时间为12 d,之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1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Ⅷ因子表达来评估分化效果.结果 我们成功地进行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原代培养的细胞表现出了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在免疫表型和多向分化能力都表现出了干细胞特性.经过仅12 d的诱导内皮细胞分化后,EGM2-MV+ VEGF组开始表达CD31和Ⅷ因子,而另外两组未发现表达.结论 传代扩增后的高代次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仍有较强的内皮细胞分化能力,EGM2-MV+ VEGF能更高效地促进其向内皮细胞分化.

  • 骨质疏松模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研究

    作者:王方;吴强

    目的 观察在小猪骨质疏松模型中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后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贵州小猪通过切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处死小猪后取出椎骨,人为造成椎骨L3椎体骨折,共造模成功38头,分为两组,A组19头,予以行椎体成形术(PVP)手术,B组19头,予以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手术,观察两组猪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观察椎体18个月,A组6个月后手术部位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率为10.53%,12个月后为15.79%,18个月后为21.06%;B组6个月后和12个月后均为5.26%,18个月后为10.53%.两组比较,B组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椎体术后平均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均无明显变化,B组模型18个月后手术椎体前缘平均高度由术前(37.47±3.47)%恢复至(79.91±8.21)%,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19.76±3.57)°恢复至(8.77±2.40)°.A组椎体手术部位出现骨水泥渗漏率为21.05%,B组为5.26%.两组比较,B组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发邻椎骨折,改善后凸角度及减少骨水泥渗漏方面,椎体后凸成形优于椎体成形(P<0.05).结论 椎体后凸成形可更好地改善后凸角度,并减少骨水泥渗漏;减少新发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

  • 靶向神经上皮细胞转化因子-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双靶小干扰RNA干预肺腺癌A549细胞的研究

    作者:乔羽;仲崇俊;陈莉;夏春秋;黄海涛

    目的 观察同时下调神经上皮细胞转化因子-1(NET-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分别设计与合成靶向NET-1和VEGF的单靶小干扰RNA(NET-1 siRNA和VEGF siRNA)和双靶siRNA(DGT siRNA),转染肺腺癌A549细胞.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q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靶基因NET-1和VEGF mRNA、蛋白的表达水平;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Hoechst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提取转染48 h后A549细胞的上清液,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上清液中VEGF的含量,用上清液孵育人血管内皮细胞(HUVECs),观察其管形成能力,检测siRNA干预癌细胞后对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 与未处理组(100.0%)比较,NET-1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在DGT siRNA组[(47.9±3.9)%、(28.3±2.2)%]和NET-1siRNA组[(35.8±5.1)%、(38.2±1.6)%]均有明显下调;VEGF基因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在DGTsiRNA组[(53.3±5.6)%、(42.9±5.0)%]及VEGFsiRNA组[(49.4±1.6)%、(18.5±9.9)%]比较未处理组(100.0%)亦有明显下调(P <0.05);MTT实验显示单、双靶siRNA在不同时间点均能明显抑制细胞增殖,且DGTsiRNA组效应明显优于单靶组(P<0.05);Transwell实验中DGTsiRNA组穿膜细胞数[(25.63±7.27)个/视野]明显少于NET-1[(35.70±7.15)个/视野]和VEGF[(28.00 ±4.90)个/视野],两个单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echst染色显示双靶siRNA组细胞凋亡比例[(43.6±5.0)%]明显高于NET-1[(18.4±4.8)%]和VEGF[(9.6±7.2)%]单靶组(P<0.05);DGT siRNA组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浓度[分别为(22.12±4.23) ng/L、NET-1单靶组(108.00±12.10) ng/L、VEGF单靶组(35.56 ±7.40) ng/L]明显低于对照组[(122.00±10.31) ng/L],HUVEC成管数在DGT siRNA组[(32.67±4.50)个]、NET-1[(48.33±3.50)个]和VEGF[(33.20 ±2.65)个]中,两个单靶组明显低于未处理组[(73.43±4.58)个](P<0.05),且DGTsiRNA组优于单靶组.结论 同时下调NET-1和VEGF基因可明显抑制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血管形成,效果显著优于单基因调控.

  • 兔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片的制备

    作者:张卫东;章方彪;史宏灿;韩石;叶钢;孙飞;潘枢;刘星辰

    目的 探讨兔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片的体外制备方法.方法 使用组织块法体外分离培养兔气管黏膜上皮细胞,进行鉴定后,将其种植于UpCell培养皿,待细胞长满皿底后,将环境温度降至20℃,利用培养皿温敏特性制备出上皮细胞片.结果 利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的兔气管黏膜上皮细胞,角蛋白CK-18表达阳性,经过UpCell培养皿的培养,当降低温度至20℃时,可分离出完整的上皮细胞片,经鉴定细胞片内的细胞连接紧密,并相互叠加.结论 利用UpCell培养皿的温敏反应性可成功的制备出完整上皮细胞片,上皮细胞片为组织工程气管的构建提供了新的策略.

  • 透明质酸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磷酸三钙-胶原材料体外成软骨研究

    作者:孟繁钢;何爱珊;张志奇;张紫机;康焱;杨子波;龙毅;林子洪;吴刚

    目的 观察透明质酸对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复合磷酸三钙-胶原材料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影响.方法 将提取扩增的第3代hBMSCs体外与组织工程支架磷酸三钙-胶原复合,分两组进行三维培养: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培养液基础上加入100 mg/L透明质酸).培养2周后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阿尔新蓝染色、Ⅱ型胶原(CO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糖胺多糖(GAG)定量检测,比较体外成软骨效果.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均匀分布于材料中,实验组细胞基质的分泌大于对照组.实验组阿尔新蓝染色,CO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OL2、软骨特异性基SOX9、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的基因表达分别为8.954±2.612/1.062±0.459、3.512 ±0.638/1.111 ±0.595、4.588±1.964/1.042±0.335,糖胺多糖(GAG)定量检测结果(21.741±2.633/16.717±0.595)也都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100 mg/L透明质酸能够有效促进hBMSCs复合磷酸三钙-胶原体外成软骨.在COL10和COL1的基因表达上实验组也大于对照组(21.741 ±2.633/16.717 ±0.595),说明透明质酸除了能体外诱导hBMSCs成软骨分化外,还能进一步诱导其成熟发展.结论 100 mg/L透明质酸能够在三维组织工程支架中促进hBMSCs体外成软骨分化,并且能够进一步诱导其成熟发展.

  • 高铁环境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王啸;汪升;陈斌;沈光思;费蓓蓓;林华;徐又佳

    目的 观察高铁环境对单核细胞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核转录因子二聚体p50-p65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RAW264.7细胞以梯度莉量0~ 400 μmol./L枸橼酸铁铵(FAC)干预,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以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诱导,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根据染色结果选择效果优组,与磷酸盐缓冲液(PBS)干预组对照.破骨细胞分化能力采用噬骨陷窝实验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胞质蛋白p50、p65及胞核蛋白p50、p65、磷酸化p50(p-p50)、磷酸化p65(p-p65)表达差异.结果 CCK-8结果表明,浓度范围在0~50 μmol/L的FAC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P>0.05).TRAP染色示50 mol/L FAC处理组阳性细胞数为(41.67±5.46)个,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 ±4.00)个,噬骨陷窝数也高于对照组(P<0.05).ROS检测结果显示:FAC干预组荧光较对照组增强.FQ-PCR结果示:FAC组酸性磷酸酶5(Acp5)、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降钙素受体(CTR)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49、3.31、9.20倍(P<0.05).Western blot结果:两组核蛋白p-p50、胞质蛋白p65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C组核蛋白p65、p50、p-p65表达为对照组的14.38、15.32、3.88倍(P<0.05),胞质蛋白p50为对照组0.76倍(P<0.05).结论 铁离子在一定范围内升高ROS水平,进而促进p50-p65二聚体核易位,促进破骨细胞分化.

  • 小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彭昊;陈森;李建平;周建林;方洪松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大鼠给予低剂量脂多糖和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制成股骨头坏死模型.EPO组大鼠给予每天500 U/kg人重组EPO治疗1周.组织形态学方法评估EPO的治疗效果.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骨坏死区成骨细胞和骨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股骨头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结果 EPO组股骨头组织形态学表现明显改善.EPO组骨坏死率(22.2%)较对照组(66.7%)明显下降(P<0.05).TUNEL实验证实,在0、2、4周时,EPO组成骨细胞和骨细胞凋亡率[(4.93±2.78)%、(21.74±6.84)%、(15.75±5.61)%]较对照组[(30.39±9.84)%、(45.00±13.95)%、(85.13±13.71)%]明显降低(P<0.05).相应地,各时间点EPO组Casepase-3的表达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EPO对大鼠糖皮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EPO通过抑制Caspase-3的表达,发挥抑制成骨细胞和骨细胞凋亡的作用.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

    作者:谭维军;程真顺;谭秋月;叶燕青;江平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反义寡核苷酸对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肺纤维化组、空载体转染组、反义bFGF转染组、正义bFGF转染组,每组6只.造模处理后,计算各组大鼠肺系数,比较肺组织纤维化程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和肺泡灌洗液bFGF含量及肺匀浆羟脯氨酸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匀浆中bF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Collagen Ⅰ)、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Smad3和Smad7的mRNA表达.结果 对照组、肺纤维化组、空载体转染组、反义bFGF组、正义bFGF组大鼠肺系数值分别为:(7.5±1.5)%、(1O.8±1.4)%、(11.0±1.4)%、(8.8±1.7)%、(12.5±1.6)%;肺间质纤维化分级为:0、2.38±0.52、2.41±0.48、1.62±0.45、2.82±0.54;反义bFGF转染组肺系数明显降低(P<0.05),正义bFGF转染组肺系数明显增高(P<0.05);反义bFGF转染组肺间质纤维化明显减轻(P<0.05),正义bFGF转染组明显加重(P<0.05);反义bFGF转染组血清、肺泡灌洗液中bFGF含量及肺匀浆中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P<0.05),正义bFGF转染组含量明显增高(P<0.05);反义bFGF转染组肺匀浆中α-SMA、Collagen Ⅰ、TGF-β1、CTGF及Smad3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正义bFGF转染组表达明显增高(P<0.05),Smad7 mRNA的表达刚好相反.结论 bFGF反义寡核苷酸可以减轻博莱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可能机制是bFGF反义寡核苷酸下调了TGF-β1 Smad信号通路.

  • 抑癌基因SARI抑制雌激素诱导的肺腺癌细胞增殖的研究

    作者:王道威;刘俊;张彬;张华;高留伟;王长利

    目的 观察抑癌基因SARI在雌激素诱导的肺腺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分子信号通路.方法 通过质粒转染的方法在肺腺癌细胞A549中过表达SARI蛋白,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雌激素处理前后细胞的增殖,Western blot法检测雌激素诱导的细胞增殖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肉瘤病毒基因(Src)、蛋白激酶B(Akt)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的表达及活化.结果 MTT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SARI显著抑制雌激素诱导的A549细胞增殖,A549细胞增殖率下降56% (P <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SARI的A549细胞在雌激素处理后,其磷酸化肉瘤病毒基因(pSrcy416)、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s473)及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表达显著下调(P<0.05),而Src、Akt及Erk蛋白表达不变.结论 SARI能够抑制雌激素诱导的肺腺癌细胞增殖,潜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肺腺癌细胞中Src-Akt-Erk信号通路活化.

  • 钙蛋白酶抑制剂ALLN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刘国狮;陶圣祥;肖紫春;刘雷;刘鸿

    目的 观察钙蛋白酶抑制剂ALLN对骨肉瘤细胞株U2OS、MG63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培养骨肉瘤细胞株U2OS和MG63,采用浓度分别为0.1、1.0、10.0、100.0、1 000.0μmol/L的ALLN处理,噻唑蓝(MTT)法检测ALLN对于骨肉瘤细胞株U2OS和MG63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检测ALLN的凋亡诱导作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ALLN对骨肉瘤细胞株U2OS和MG63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 ALLN对于骨肉瘤细胞株U2OS和MG63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U2OS和MG63的半数抑制浓度均约为10 μmol/L,ALLN作用于骨肉瘤细胞株U2OS和MG63后可明显诱导其细胞凋亡,同时ALLN也可降低两种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结论 ALLN可明显抑制骨肉瘤细胞株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 靶向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的小干扰RNA与塞卡替尼联合治疗胶质瘤

    作者:李家林;尚超;冯学泉;吴静超;徐新女;刘宏胜;刘俊;张飚;王金环

    目的 观察携带靶向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重组慢病毒(LV-STAT3 siRNA)与塞卡替尼(AZD0530)联合治疗在体内外抑制胶质瘤生长的效果.方法 以人脑胶质瘤U87、U251细胞株和U87细胞BALB/c-nu裸鼠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分为阴性对照组、空载体组、LV-STAT3 siRNA组、AZD0530组和LV-STAT3 siRNA与AZD0530联合治疗组.在体外实验中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在体内实验中,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动态监测肿瘤生长,3周后处死裸鼠,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体外实验中联合治疗组对U87和U251细胞增殖的平均抑制率分别达28.60%、36.36%(P<0.05);在U87细胞中,联合治疗组凋亡率高[(55.28±1.59)%],其次为LV-STAT3siRNA组和AZD0530组[(46.38±1.76)%、(35.39±1.23)%],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U251细胞中结果类似;体内实验中,第1周时LV-STAT3 siRNA组(8.05±1.09)、AZD0530组(7.54±1.07)和联合治疗组(7.19 ±0.73)发光值低于空载体组(11.14±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周,AZD0530组(79.63 ±8.25)和空载体组(92.23±17.34)吸光度(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STAT3 siRNA组(63.78 ±13.46)和联合治疗组(61.57 ±7.84)A值低于AZD0530组和空载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磷酸化STAT3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在阴性对照组、空载体组和AZD0530组的表达量分别约是LV-STAT3 siRNA组和联合治疗组的3、4倍(P<0.05).结论 体外实验中联合治疗产生明显的协同抑瘤作用;体内实验中LV-STAT3 siRNA抑瘤效果显著,AZD0530效果不理想.

  • Nanog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构建与鉴定

    作者:李冬雪;牛朝诗;鲍得俊;夏成雨;程传东;杨洋;李静

    目的 构建Nanog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为后续进一步体内外研究干扰Nanog基因表达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按照RNA干扰序列设计原则结合慢病毒载体质粒pLKO.1-puro结构的特征设计合成shRNA序列,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Nanog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pLKO.1-Nanog-shRNA,同包装质粒pCMV-dR 8.2 dvpr和包膜质粒pCMV-VSV-G共同转染293T包装细胞,收集储存可表达Nanog特异性shRNA慢病毒载体的病毒颗粒并进行滴度测定.结果 构建的Nanog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pLKO.1-Nanog-shRNA经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和测序,结果与设计序列完全相符,慢病毒重组体构建成功,将pLKO.1-Nanog-shRNA、pCMV-dR 8.2dvpr和pCMV-VSV-G共同转染293T包装细胞后,收获病毒并测定病毒滴度为106 TU/ml.结论 成功构建了慢病毒RNA干扰载体pLKO.1-Nanog-shRNA,测序验证构建成功,并完成了病毒的包装、储存和滴度的测定,为后续进一步体内外研究干扰Nanog基因的表达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奠定实验基础.

  • 阻断核心岩藻糖基化修饰对小鼠前B细胞信号传导能力的影响

    作者:李志;焦鑫艳;杨岩;徐莲花;张向文;金锦花;李文哲

    目的 观察阻抑核心岩藻糖基化修饰对前B细胞信号传导的调节作用.方法 利用逆转录病毒包装技术建立核心岩藻糖转移酶Fut8基因沉默前B细胞株(70Z/3-Fut8-RNAi细胞).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Fur8 mRNA、蛋白表达和细胞内信号分子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pSINsi-hU6-Fut8 siRNA质粒,逆转录病毒包装后病毒滴度可达2.1×105 CFU/ ml.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70Z/3-Fut8-RNAi细胞的Fut8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下降,蛋白表达水平下调70% ~ 80%,mRNA水平下调70% ~80%,以及pre-BCR介导的细胞信号传导,即CD79a及BTK磷酸化显著下降.结论 成功构建70Z/3-Fut8-RNAi细胞株,Fut8修饰的核心岩藻糖基化可能在早期B细胞的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 大鼠岛叶电点燃致痫模型建立后神经肽Ghrelin的表达变化

    作者:刘诤;王峰;李扬;司军;宋子木;孙涛

    目的 通过构建大鼠岛叶电点燃致痫模型,观察神经肽Ghrelin的表达变化特征,探讨其表达意义.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点燃组.点燃组又分为点燃后1、3、7、10、14d5个亚组.立体定向下将电极植入大鼠岛叶,建立致痫模型,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监测大鼠脑电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检测血清和下丘脑中Ghrelin的表达水平.结果 从行为学、电生理多方面证实成功建立大鼠岛叶电点燃致痫模型;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ELISA检测点燃后各亚组血清中Ghrelin浓度的表达水平均降低[1 d:(4.46±0.15) μg/L,3 d:(3.92±0.07)μg/L,7 d:(2.16±0.18) μg/L,10 d:(3.04 ±0.85) μg/L,14 d:(3.28 ±0.0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定量PCR测定点燃后各亚组中大鼠下丘脑内Ghrelin的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证实岛叶本身具备致痫潜能,岛叶电点燃构建的癫痫模型提供了稳定的动物实验平台;癫痫发作后Ghrelin水平明显降低;准确检测血清Ghrelin水平,可以反映下丘脑中相应神经肽的变化趋势.

  • 绿色荧光蛋白在绿色裸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芮琴;王爱东;张金石;赵东亮;董军;黄强

    自1997年Okabe等[1]研究出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转基因小鼠,EGFP荧光示踪在干细胞研究中便发挥着重要作用[2].我们将这种绿色小鼠与NC裸小鼠杂交,建立了表达EGFP的裸小鼠C57BL/6J-EGFP X NC/Nud[3],本文着重对小鼠脑组织中EGFP表达进行分析鉴定.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表达EGFP裸小鼠C57BL/6J-EGFP X NC/Nud由本实验室繁育[3].Trizol试剂(Invitrogen公司),逆转录试剂盒(Thermo公司),Ssofast Eva Green SMX(Bio-Rad公司),兔抗小鼠EGFP抗体(Abcam公司).

    关键词:
  • 水凝胶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同种异体皮肤移植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滕小梅;丁庆伟;沈振亚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免疫调节作用[1],在皮肤移植方面已有一定的应用,但其治疗效果极大地受限于移植细胞的滞留率和存活率.水凝胶(Hydrogel)是种新型生物材料,已被实验证实可以促进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2],我们将应用可注射性水凝胶作为载体输送BMSCs到移植皮肤中,促进移植细胞的定植与存活,从而提高移植皮肤的功能.

    关键词:
  • 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的安全性与疗效

    作者:张奎渤;李国威;郭远清;陈涛;黄创新;黄宗文

    采用多模式联合镇痛是近年来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发展趋势,但在脊柱手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尚有待探讨[1].本研究旨在对比多模式联合镇痛与传统镇痛方案在脊柱后路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一、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间行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共1 10例纳入本研究.入选标准:(1)18 ~70岁;(2)因脊柱退变、创伤、畸形或感染性疾病行后路手术治疗;(3)患者知情同意按医嘱接受处理方案.排除标准:(1)术前即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止痛者;(2)重要脏器功能明显损害者;(3)对所用任何药物有过敏史者.

    关键词: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中表达的变化

    作者:黄海明;蔡宏伟;谭素红;任飞

    手术创伤及其诱发的应激疼痛反应给机体带来了明显的伤害,严重影响手术的预后.急性手术疼痛向慢性转化的发生率高达10%~50%,其中2%~10%为重度慢性疼痛,其机制未明,需深入研究[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1种核蛋白,在炎性反应和组织损伤的过程中持续高表达,可作为组织损伤的信号因子[2].本实验旨在观察剖腹探查术对大鼠脊髓HMGB1的表达和痛阈的影响,探讨HMGB1在手术创伤和疼痛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关键词:
  • 声动力疗法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抑制效应

    作者:李卫;夏海;费剑锋;杨棋;孟庆刚

    声动力疗法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热点[1].我们前期研究结果证明,血卟啉单甲醚声动力疗法(HMME-SDT)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B)有毒杀作用.本实验旨在观察HMME-SDT对增生性瘢痕FB有抑制效应,探讨其机制.一、材料与方法1.细胞培养:取兔增生性瘢痕组织,常规处理后将组织块铺设瓶底培养用于实验.2.实验分组及应用:分为对照组(C)、单纯超声组(U)、HMME组、HMME-SDT组.治疗参数:超声频率1.0 mHz、超声声强0.8 W/cm2,超声辐照时间120 s,每天1次.向培养皿中注射HMME(20 mg/kg),3h后进行超声辐照,探头在水中与瘢痕相距1.0 cm.

    关键词:
  •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对外周血CD4+ CD25High 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海义;王海波;张毅勋;冯毅;卢艳军

    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密不可分,在这一过程中,对机体免疫功能起负向调节作用的调节性T细胞(Treg)可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本研究旨在探讨新辅助治疗对直肠癌患者外周血Treg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以112例接受新辅助治疗的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新辅助治疗后TNM分期(ycTNM)较治疗前临床分期(cTNM)有T降期或N降期者归入降期组,无明显变化甚至进展者归入未降期组.经统计学分析降期组与未降期组新辅助治疗前后外周血Treg比例的变化.

    关键词:
  • 前外侧入路治疗桡骨中上段骨折43例

    作者:代立武

    我们自2007年采用前外侧入路显露途径,自肱二头肌外侧及肱桡肌之间进入,治疗桡骨中上段骨折,根据具体情况显露或不显露骨间后神经,取得良好效果.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43例,男30例,女13例;年龄15 ~ 70岁,平均36岁;致伤原因:低能量损伤如步行时滑倒、扭伤等引起者6例.高能量损伤高处坠落伤、交通伤37例.单纯桡骨骨折32例,尺桡骨双骨折11例;粉碎性骨折15例,简单骨折28例;开放性骨折7例,闭合性骨折36例.

    关键词:
  • 吡格列酮在体外对大鼠淋巴细胞的作用

    作者:赵鹏;张露萍;魏振宇;范钦明

    大鼠同种异位心脏移植中,吡格列酮与环孢素A联合能减轻排斥反应,明显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本实验旨在观察吡格列酮和环孢素A对大鼠脾T淋巴细胞早期活化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环孢素A购自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吡格列酮由海南普瑞思医药有限公司惠赠,佛波脂(PMA)、离子霉素(Ionomycin)、大鼠白细胞介素-2(IL-2)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试剂盒、磷酯结合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试剂盒购自北京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大鼠CD3-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大鼠CD25-藻红蛋白(PE)、鼠IgG抗体购自美国BD公司.

    关键词:
  • 双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纳米生物探针

    作者:曹爱红;杨欣;郭子威;胡维;张超

    我们应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及羰花青荧光染料(DiI)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双标构建BMSCs-SPIO-DiI生物探针,为磁共振精确示踪移植干后细胞在大鼠体内分布提供探针.一、材料与方法选用东南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健康SD大鼠,体质量约120 g,普通清洁级.用颈椎脱臼法处死SD大鼠,在超净工作台内,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液反复冲洗骨髓腔制成BMSCs单细胞悬液,采用全骨髓培养法进行干细胞培养,利用差异贴壁培养法纯化细胞.

    关键词:
  • 急性肺损伤辅助性T细胞1和辅助性T细胞17失衡的研究

    作者:刘军;黄东亚;于涛;杨毅;邱海波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肺损伤(ALI)时肺组织辅助性T细胞(Th)失衡变化及意义.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C57BL/6小鼠24只(体质量18~ 22 g),由南京军区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脂多糖(LPS)和胶原酶V购自Sigma-Aldrich公司.小鼠白细胞介素(IL)-6、γ-干扰素(IFN-γ)、IL-4和IL-17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依科赛生物有限公司.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试剂盒RNAisoTM Plus、PrimeScriptTM RT reagent试剂盒、SYBR(R) Premix Ex TaqTM和PCR引物购自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关键词:
  • 高压氧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早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影响

    作者:李景田;孙永明;牛延坪;苏朋;史高龙

    脊髓损伤(SCI)后继发性炎性反应是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重要病理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趋化因子参与了SCI后外周血细胞顺序募集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活化,激活SCI局部的炎性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高压氧(HBO)治疗脊髓损伤具有抗炎症作用[1],是否可以通过抑制脊髓挫伤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可以减轻SCI后的炎性反应.

    关键词:
  • 胶质瘤细胞中bcl-x mRNA前体选择性剪接模式异常的检测

    作者:李朝晖;杜超;赵兴利;付红;田宇

    mRNA前体选择性剪接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1].本研究旨在检测胶质瘤细胞株U87、U251、A172和正常星形胶质细胞株HA1800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x (bcl-x) mRNA前体选择性剪接模式的差异.一、材料与方法1.细胞培养:细胞株均购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所,DMEM培养基,37 ℃、5% CO2常规培养.

    关键词:
  •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

    作者:王岩;刘俊峰;曹富民;李保庆;王福顺;张难;石志华;李骞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与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和小细胞癌一起被归为神经内分泌癌,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肺癌病理类型,LCNEC在整个肺癌中的发病率为2%~3%[1].其恶性程度高,术前诊断困难,相关报道较少.我们通过分析我科44例LCNEC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疗效.一、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手术治疗的LCNEC患者44例,其中男40例、女4例,男女之比为10:1,年龄26 ~ 76岁,中位年龄54岁.吸烟40例(88.9%),有肿瘤家族史3例(6.67%).首发症状为痰中带血或咯血12例,咳嗽、咯痰20例,胸痛或胸闷气短2例,乏力1例,体检发现9例.病程7d~3个月,中位病程1个月.

    关键词:
  • 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在退行性瓣膜钙化灶周围的表达

    作者:谢霆;李儒正;邢杰;董明;韩小虎;陈新忠

    脂酰辅酶A:胆固醇酯酰转移酶1(ACAT1)是细胞内胆固醇代谢重要的限速酶.我们推测ACAT1可能参与退行性主动脉瓣疾病的发生发展.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因退行性主动脉瓣膜行手术切除的主动脉瓣标本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5±6)岁],因夹层动脉瘤行Bentall手术切除正常主动脉瓣标本7例[男4例,女3例,年龄(41±8)岁].所有组织标本均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采集,研究方案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关键词:
  • CD133和骨桥蛋白的表达与胶质瘤生物学行为研究

    作者:钟晖东;李其杰;李斌;黄杰

    目的 探讨CD133和骨桥蛋白(OPN)在胶质瘤组织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胶质瘤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5例胶质瘤组织和16例正常脑组织中CD133和OPN表达水平.结果 CD133在胶质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63.64%,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阳性表达率(12.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PN在胶质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78.18%,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的阳性表达率(6.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33及OPN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组织学分级明显相关(P<0.05).结论 CD133及OPN的过度表达均反映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

  • Vasohibin-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的关系

    作者:颜艺超;申占龙;叶颖江;姜可伟;张辉;高志冬;曹键;杨阳;沈超

    目的 探讨Vasohibin-1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89例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Vasohibin-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Vasohibin-1的表达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结直肠癌组织中Vasohibin-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3.15%,高表达率为46.07%.Vasohibin-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TNM分期、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及大体类型无明显相关.Vasohibin-1蛋白高表达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明显较差.结论 Vasohibin-1高表达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 应用磁珠联合质谱技术建立胃癌诊断模型

    作者:范乃军;魏东;赵艇

    目的 比较分析胃癌与正常人血清蛋白质谱的变化,筛选特异性蛋白标志物,建立胃癌诊断分类树模型.方法 收集血清样本231例(其中胃癌116例,正常115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应用弱阳离子磁珠联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建立胃癌与正常人血清蛋白质谱,对建模组43例胃癌和42例正常人血清差异蛋白质谱进行定量分析,应用GeneticAlgorithm算法建立胃癌诊断模型,应用所获取的诊断模型对验证组样本(73例胃癌、73例正常人)进行分类诊断,以评价诊断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通过比较分析胃癌与正常人血清蛋白质谱,发现共有48个差异蛋白峰(P<0.05),其中在胃癌中表达上调25个,表达下调23个,利用其中8个差异峰(质荷比分别为3 316.28、1 213.99、2 934.23、1 214.86、760.02、1 779.70、3 884.85及1 945.67)建立诊断模型,准确率为94.11%,经独立样本双盲验证,其灵敏度为93.15%,特异度为94.52%.结论 基于磁珠分离和质谱技术能直接检测出胃癌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建立的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提高胃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基质衍生因子1诱导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的机制

    作者:白万胜;黎柏源;赵永博;孙平安;周波;胡彪

    目的 观察基质衍生因子-1(SDF-1)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抽取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分离并贴壁培养EPCs 6 d后,用含有不同浓度SDF-1培养基培养24h,测定细胞增殖、迁移能力,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和黏附分子整合素α5β1(α5β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小于扰RNA (siRNA)转染法观察CXCR4 siRNA对EPCs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加入抗α5β1抗体,进一步探讨α5β1在EPCs增殖迁移中的作用.结果 SDF-1剂量依赖性增加高血压脑出血患者EPCs增殖及迁移能力,在浓度为80 μg/L时达到高峰(A值:0.57 ±0.03 P <0.05);进一步分析表明,SDF-1能够诱导CXCR4蛋白大量表达[(2.30±0.05)倍,P<0.05],CXCR4 siRNA处理后,SDF-1诱导的EPCs增殖及迁移能力明显下降(A值:0.363±0.020);此外,SDF-1显著性诱导α5β1的表达[(1.65±0.06)倍,P<0.05],且CXCR4 siRNA预处理后SDF-1诱导的α5β1的表达明显下降[(0.71±0.04)倍];加入o5β1抗体后,SDF-1/CXCR4诱导的EPCs增殖及迁移能力明显下降[A值:0.311±0.037,迁移细胞数:(25.52±5.60)个].结论 SDF-1剂量依赖性地增强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EPCs增殖及迁移能力,主要是通过CXCR4介导α5β1通路来实现的,提示SDF-1/CXCR4-α5β1可作为受损后血管修复的潜在靶点.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

    作者:郭志松;秦秉玉;代荣钦;邵换璋;程剑剑;张慧峰;刘卫青

    目的 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经体外分离、提取BMSCs;选取我院康复中心脊髓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BMSCs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测两组治疗前后情况,比较感觉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评分、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评分以及并发症.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接受治疗后,实验组感觉评分为(107.9 ±20.2)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55.9±17.6)分;对照组感觉评分为(100.3±19.9)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65.8±32.1)分;治疗后,实验组浅感觉评分为(84.6±20.7)分,深感觉评分为(85.2±20.2)分,运动功能评分为(74.9±22.6)分;对照组浅感觉评分为(80.9±36.6)分,深感觉评分为(80.4±31.9)分,运动功能评分为(67.3 ±27.7)分;实验组2例病程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的患者,经手术治疗之后,1个月后转变为E级;对照组7例病程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经处理无复发.结论 BMSCs移植用于脊髓损伤修复治疗具有确切疗效.

  • 胶质瘤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萍萍;石松生;陈春美

    目的 探讨胶质瘤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动态监测30例胶质瘤、12例普通脑肿瘤和10例健康者围手术期外周血中CD3+、CD4+、CD8+和CD56+细胞含量的变化.结果 胶质瘤高级别组术前的CD3+值为(52.75±6.75)%,同期胶质瘤低级别组为(62.97±3.10)%,普通脑肿瘤组为(72.20±5.16)%,健康组为(78.79±4.40)%,胶质瘤术前CD3+值低于健康组和普通脑肿瘤组,且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术后各时间点也与术前具有类似规律;胶质瘤患者的CD4+、CD56+和CD4 +/CD8+值均不同程度低于健康组和普通脑肿瘤组,而CD8+值则不同程度升高,且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胶质瘤患者术后早期表现为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短暂性受到抑制,NK细胞活性反应性增强,以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为主;而后前者逐渐恢复,非特异性免疫反应逐渐被特异性免疫反应取代.

  • 癌症高表达蛋白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卢创新;罗执芬;崔勇霞;周建炜;马宁;周云

    目的 探讨癌症高表达蛋白1(HEC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40例手术切除癌组织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两种方法测定结直肠癌组织中的HEC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EC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明显高于癌旁结直肠组织的15%(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HEC1的表达与癌症的临床病理分期以及有无转移明显相关.4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HEC1 mRNA表达量为24±4,明显高于40例癌旁结直肠组织中的HEC1 mRNA表达量为9±5,未见HEC1基因突变.结论 HEC1过度表达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考虑与非整倍体细胞数量增加有关,结合临床分析HEC1的检测利于对结直肠患者进行诊治并判断预后.

  • 高风险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技术的价值

    作者:邱万寿;刘威;吴珏堃;李玺;龙梅珺

    目的 探讨显露喉返神经(RLN)技术在高风险甲状腺手术中预防RLN损伤的价值.方法 分析325例高风险甲状腺手术病例资料,根据术中是否显露RLN,分为显露组、非显露组,按术中涉及的RLN数量计算RLN损伤率,比较两组RLN损伤率的差异.根据术中是否应用神经监测仪将显露组分为辅助显露组和常规显露组,比较两组RLN损伤率及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 显露组、非显露组RLN损伤率分别为2.25%(8/355)、8.00%(14/175),暂时性RLN损伤率分别为1.97% (7/355)、5.14% (9/175),永久性RLN损伤率分别为0.28% (1/355)、2.86% (5/17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显露组的暂时性RLN损伤率、永久性RLN损伤率均低于常规显露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显露组与常规显露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风险甲状腺手术术中显露RLN能有效降低RLN损伤率,术中应用神经监测仪辅助显露RLN不能进一步降低RLN损伤率.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卷曲螺旋结构域蛋白67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作者:殷德涛;许建辉;王勇飞;李红强;雷梦园;张艳;江金花;王庆端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细胞株TPC-1、甲状腺鳞癌细胞株SW579、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株FTC-133以及PTC组织中卷曲螺旋结构域蛋白67(CCDC67)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甲状腺癌细胞株以及56例PTC及对应癌旁组织中CCDC67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甲状腺癌细胞株中均无CCDC67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癌旁组织中均出现CCDC67 mRNA和蛋白的表达.PTC组织中CCDC67 mRNA的表达率为41.4% (23/56),蛋白的表达率为46.4%(26/56),两者均与患者的TNM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CCDC67 mRNA与蛋白的表达明显相关(P<0.05).结论 CCDC67在甲状腺癌细胞株中表达缺失,CCDC67 mRNA及其蛋白在PTC组织中表达水平均低于癌旁组织,CCDC67基因在PT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表达谱分析

    作者:杜培准;李宇;周岩冰;吕亮;谭斌;孙腾;焦学龙;周金哲

    目的 建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差异表达谱.方法 分别提取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RNA,体外逆转录制备并标记双链DNA,用含有39000条lncRNA的双通道基因芯片检测,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及差异分析.结果 芯片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 26 924条.有明显差异的lncRNA共245条(变化>2倍,P <0.05),这其中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的IncRNA 73条,低表达的lncRNA 172条.变化在3倍以上的lncRNA共40条,差异在4倍以上的lncRNA有2条.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比较,其lncRNA表达谱发生明显改变,提示lncRNA可能参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

  • 结直肠腺癌遗传易感性与多药耐药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作者:姜黎;周瑞;周峰;叶梅;汤小燕;夏上

    目的 探讨结直肠腺癌遗传易感性与多药耐药基因(MDR1)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通过多重单碱基延伸反应(Sna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123例结直肠腺癌患者及386例健康对照者MDR1基因中C3435T、G2677T/A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分析正常人与结直肠腺癌患者C3435T、G2677T/A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差异.结果 在正常人及结肠腺癌患者中,C3435T、G2677T/A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总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腺癌组按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分化程度、Dukes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分组后,C3435T基因型频率分布在结肠癌(CC 22.2%,CT 63.4%,TT 14.8%)和直肠癌(CC 50.7%,CT 31.9%,TT17.4%)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等位基因3435T在直肠癌患者中的分布频率(33.3%)较结肠癌(46.3%)显著降低(P<0.05).与2677GG比较,2677GT基因型频率在中等分化腺癌(26.9%)中的分布较高分化(46.4%)和低分化腺癌(47.1%)显著降低(P<0.05),2677GT基因型频率在结肠癌患者(46.3%)中较直肠癌患者(24.6%)占明显优势(P<0.05).2677G等位基因在低分化腺癌(3.7%)的分布频率较中分化(28.5%)和高分化(11.0%)腺癌显著降低(P<0.05).结论 C3435T、G2677T/A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腺癌无明显相关.

  • G蛋白耦联受体5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静;董卫国;刘敏;宋佳;季梦遥;詹娜

    目的 探讨G蛋白耦联受体56(GPR56)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PR56蛋白在正常胃黏膜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GPR56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GPR56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0.052 3±0.023 4)明显低于癌旁胃黏膜组织(0.063 3±0.027 0)的表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3.739,P<0.01);胃癌组织中GPR56的表达水平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GPR56在人胃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下降,其表达水平与胃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 胃腺癌基质金属蛋白酶-6的表达及其对SGC790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作者:陈志丹;陈德杰

    目的 观察胃腺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6(MMP-6)的表达及沉默MMP-6小干扰RNA(siRNA)对胃腺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干扰.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90例胃腺癌患者的癌组织以及癌旁胃黏膜组织中的MMP-6蛋白的表达,研究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SGC7901细胞转染MMP-6 siRNA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噻唑蓝(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状况及细胞周期.结果 MMP-6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67.9%,62/90)高于癌旁组织(27.1%,24/90;x2=14.812,P<0.05).胃腺癌组织中MMP-6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MMP-6 siRNA转染SGC7901细胞后,细胞增殖活性降低;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F=14.459、11.813,P<0.05).结论 胃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MMP-6有关.

  • 细胞周期素G2和M2型丙酮酸激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黄哲;许庆文;蔡朋株;徐飞鹏;林琳;周才进

    目的 观察细胞周期素G2 (CCNG2)和M2型丙酮酸激酶(PKM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后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1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CNG2和PKM2表达水平.结果 CCNG2在胃癌组织的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62.75%比94.12%,P<0.01),CCNG2表达水平与胃癌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PKM2在胃癌组织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72.55%比27.45%,P<0.01),PKM2表达水平与胃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 CCNG2和PKM2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肩部体位对锁骨下入路穿刺静脉导管尖端位置的影响

    作者:张凌杰;裴皓

    目的 比较中位肩和低位肩对导管尖端位置变化的影响.方法 359例被分为2组:组Ⅰ(低位肩)180例,组C(中位肩)179例.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患者右肩位置根据分组不同而调整,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手术后拍X线胸部平片,检查是否有气胸并记录导管尖端的位置.结果 Ⅰ组导管尖端位置异常总发生率[14例(7.8%)]明显高于C组[2例(1.1%),P<0.01],其中Ⅰ组置入同侧颈内静脉发生率和置入对侧头臂静脉发生率[8例(4.4%),6例(3.3%)]明显高于C组[2例(1.1%),0例,P<0.01].结论 锁骨下静脉穿刺时中性肩体部可减少导管错位率.

  • 甲状腺乳头状癌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作者:赵文新;张立永;王波;颜守义;李文锦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组(T组)及健康对照组(H组)血清代谢组学差异.方法 收集血清样本,采集图谱.利用Topspin、AMIX及SIMCA-P+软件进行图谱分析、数据积分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及偏小二乘判别分析,分析两组血清的内源性代谢差异.结果 以T组和H组数据建立判别模型,经交叉验证和排列实验验证,模型成立(P<0.05);T组中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乳酸、丙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甘氨酸含量升高;脂类、胆碱、酪氨酸含量下降.结论 T组与H组之间存在明显的代谢差异.T组代谢异常不仅涉及糖代谢,而且涉及脂类、氨基酸及核酸代谢.

  • 供者性腺静脉延长供肾静脉在后腹腔镜右侧供肾切取术中应用

    作者:王健涛;王科;林春华;孙旭杰;陈红岩;高振利

    目的 探讨供者性腺静脉在后腹腔镜右侧供肾切取延长供肾静脉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我院对8例亲属肾移植供体实施后腹腔镜右侧供肾切取术,采用性腺静脉延长供肾静脉,并对手术时间、出血量、热缺血时间、性腺静脉长度、右肾静脉延长前后长度、住院时间等进行测定比较.结果 8例后腹腔镜供肾切取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或出现重要并发症,供者手术时间为(88.0±7.5)min,术中出血量为(50.6±6.6) ml,热缺血时间为(75.8±18.4)s,供者平均住院日为(4.2±1.6)d,右侧供肾静脉平均延长(2.9±0.9)cm,肾移植手术成功,受者肾功能术后2~5d恢复正常,术后随访4~12个月,未出现静脉血栓等血管并发症.结论 供者性腺静脉延长用于后腹腔镜右侧供肾切取术是安全和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 非小细胞肺癌中表面活性蛋白A表达对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作者:刘彦国;廖贻达;杨帆;李晓;姜冠潮

    目的 探讨表面活性蛋白A(SP-A)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对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13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腺癌98例,鳞癌26例,腺鳞癌4例,大细胞癌1例,未分化癌1例.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及SP-A表达,依据患者术后化疗与否将样本分组,分析SP-A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合术后随访的生存数据,采用Cox多元回归及Kaplan-Meier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P-A阳性率为67.7% (88/130),其中腺癌阳性率为83.0%,鳞癌阳性率12.5%,SP-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吸烟状态密切相关;SP-A对NSCLC患者预后没有明显影响;在接受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患者中,SP-A阳性组的生存期明显长于SP-A阴性组.结论 检测肺癌SP-A表达有助于预测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效果.

  • 测定食管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ndoglin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太东;黄杰;倪武;林育超;刘秋龙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ndogl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 LISA)检测59例食管癌患者以及33例正常人血清可溶性Endoglin水平,并观察41例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可溶性Endoglin水平变化.结果 食管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ndoglin水平[(5.11±0.79) 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53 ±0.15) μg/L,P<0.01],随着疾病的进展,血清可溶性Endoglin水平逐渐升高,血清可溶性Endoglin水平与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明显相关,与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Ⅳ期食管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ndoglin水平[(6.23±0.15)μg/L]明显高于Ⅲ期[(5.52 ±0.17) μg/L,P<0.01],Ⅲ期明显高于Ⅱ期[(4.72±0.15) μg/L,P<0.01],Ⅱ期明显高于Ⅰ期[(4.11 ±0.16) μg/L,P<0.01],Ⅰ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食管低分化鳞癌患者血清Endoglin水平[(5.65 ±0.65) μg/L]显著高于食管中分化鳞癌患者[(5.10 ±0.80) μg/L]及食管高分化鳞癌患者[(4.65±0.58) μg/L,P<0.05];手术后食管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ndoglin水平[(4.30 ±0.52) μg/L]较手术前[(4.70±0.54)μg/L]明显降低(P<0.01).结论 测定血清可溶性Endoglin表达水平有助于食管癌患者观察病情、监测疗效和判断预后.

  • 糖皮质激素诱导蛋白激酶1基因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罗小锋;李仕军;郑育民;黄天德;邵林;冯茂辉

    目的 观察人肺癌组织中糖皮质激素诱导蛋白激酶1(SGK1)基因的表达.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10例中晚期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SGK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上述组织中SGK1蛋白表达.结果 70%(7/10)的肺癌组织中SGK1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或缺失,而癌旁组织中80% (8/10)该基因表达上调和蛋白表达增加,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组织中SGK1表达下调,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可溶性B7-H4在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

    作者:梁卫明;陈义雄;陈建业;戴维;黄杰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血清中可溶性B7-H4水平以及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32例正常人以及62例PLC患者血清可溶性B7-H4水平,并比较18例Ⅰ期PLC患者手术前后以及25例Ⅱ期PLC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B7-H4水平.结果 PLC患者血清可溶性B7-H4水平[(46.83±9.98) 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0.24±6.43) μg/L,P<0.叭],血清可溶性B7-H4水平与PLC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与临床分期明显相关;Ⅲ期[(53.67±10.57) μg/L]明显高于Ⅱ期[(47.32±7.99) μg/L]、Ⅱ期明显高于Ⅰ期[(40.04±8.50) μg/L]、Ⅰ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PLC患者血清可溶性B7-H4水平[(35.49±8.54) μg/L]明显低于手术前[(40.04±8.50) μg/L]、介入治疗后PLC患者血清可溶性B7-H4水平[(45.02±7.84) μL]明显低予介入治疗前[(47.32±7.99) μ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检测血清可溶性B7-H4有助于监测PLC治疗效果.

  • 肺特异性X蛋白基因在PNO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邬冬强;杜开齐;张志豪;朱有才;肖怀清;王细勇;陈华飞

    目的 观察肺特异性X蛋白(LUNX)在PN0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病灶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探讨LUNX在PN0期NSCLC淋巴结微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经手术切除且病理检查证实的52例PN0期NSCLC病例,记录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性质、浸润程度、淋巴结微转移及TNM分期等临床各项资料.将切除的肿瘤标本和清扫的淋巴结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提取肿瘤和淋巴结组织的DNA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测序,观察LUNX在PN0期NSCLC原发病灶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并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的关系.结果 (1) LUNX mRNA在52例肺癌病例的原发灶均表达阳性(100%),327站淋巴结中49站(14.98%)表达阳性,196站纵隔淋巴结中24站(12.24%)表达阳性.(2)影响术后生存和无病生存率的因素包括:LUNX分期(P<0.01)、纵隔淋巴结微转移(P<0.01)、清扫淋巴结总站数(P<0.01)、清扫纵隔淋巴结站数(P<0.05)、病理分级(P<0.05).(3)纵隔淋巴结微转移是影响术后无病生存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有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的复发风险是无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的21.8倍(P<0.01).结论 通过对PN0期NSCLC原发肿瘤病灶LUNX mRNA蛋白表达的检测,研究其与淋巴结微转移以及患者预后的关系.可以更加精确地预测早期NSCLC患者的预后,减少术后治疗的盲目性,改善疗效.

  • 肾脏旋转在后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林春华;王科;刘庆祚;王健涛;李光磊;陈红岩

    目的 探讨肾脏旋转在后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我院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采用肾脏旋转方法切除肾脏腹侧、肾门部以及肾脏下极肿瘤38例,肿瘤位于肾脏腹侧29例(其中肾门部22例),肾脏下极9例.肿瘤直径1.5 ~4.6 cm,平均2.8cm.术前按美国肿瘤联合委员会(AJCC)肾癌TNM肿瘤分期均为T1No Mo.结果 38例后腹腔镜肾部份切除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术中未出现大血管或临近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包括血尿1例,皮下气肿2例,其中血尿患者经保守处理后痊愈.术后随访1 ~ 26个月,平均17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肾脏旋转用于后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对于后腹腔暴露不佳的肾内侧(包括肾门处肿瘤)以及部分肾下极肿瘤具有术野暴露充分、方便手术操作等优点.

  •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不同椎板开门角度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唐超;黄金承;程旭光

    目的 探讨微型钢板固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不同椎板开门角度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接受微型钢板固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9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后CT片上测量的椎板开门角度以30°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61例:开门角度15°~ 30°,B组38例:开门角度>30°.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6个月JOA评分、颈椎曲度(C2~C7夹角)、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21.27个月).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再关门”现象.手术时间:A组(110.13 ±13.47) min,B组(109.16±12.79)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A组(150.29 ±31.64) ml,B组(152.07 ±31.37)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两组患者颈椎曲度(C2~ C7夹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A组为1.64%(1例),B组为7.89%(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微型钢板固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开门角度在15°~30°时比开门角度在30°以上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在腹主动脉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章文文;刘昭;刘长建

    腹主动脉瘤(AAA)指的是主动脉直径扩张50%以上的退行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动脉瘤一旦破裂,死亡风险极高.现有研究结果显示AAA的起始因素为炎性反应,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腹主动脉壁外层和中层,释放炎性因子,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导致细胞外基质(ECM),尤其是弹性纤维的降解;同时,中层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发生功能改变,收缩功能降低,进一步使血管壁抗张力能力下降,动脉壁在动脉高压血的冲击下逐步扩张形成AAA.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受体蛋白,参与了AAA发生机制的诸多方面,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LRP1和AAA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 水通道蛋白-1及其在心脏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昊;蒋帅;赵宝成;赵磊;辛振龙;张静波;杨阳;屈延

    早在几十年前,科学界就对细胞膜上存在特殊的水通道提出猜想[1].1986年,Benga等[1]描述了可能与水运输有关的蛋白,然而他们没能将其分离与克隆.1988年,Agre等在分离红细胞Rh抗原时意外获得该蛋白,并且确定其为一种跨膜通道蛋白.当这种蛋白表达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2]中时,会显著增加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并使卵母细胞因低渗而胀破,随后该蛋白被命名为水通道蛋白(AQP).

    关键词:
  • 肿瘤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和Notch通路间的信号交互作用

    作者:张辰;杨学军

    肿瘤细胞利用胚胎形成过程中用于细胞分化的各种信号通路,通过对其异常调节,以实现肿瘤自身的生长.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和Notch信号通路在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维持干细胞干性方面至关重要,也是国内外研究热点.近年研究证实这两条通路之间存在着信号交互作用,经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相互调控,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 雄激素受体与相关分子在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中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霖;牛昀

    乳腺癌作为一组异质性很强的疾病日益成为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疾病之一,然而随着乳腺癌分子分型的日趋完善,人们逐渐对该疾病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雌激素受体(ER)作为预测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因子,其作用已经有较为完善的解释.因此,在ER阴性的乳腺癌中,对不同分子表型的研究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一些学者关注同样作为类固醇激素受体的雄激素受体(AR)与乳腺癌的关系[1-2].已有研究显示,AR在70%浸润性乳腺癌中表达,可将AR作为新的治疗靶点[3].同时学者们发现ER阴性乳腺癌中有一些常见的分子与AR相互作用.现对这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 肿瘤特异性T细胞受体转基因T细胞免疫治疗

    作者:孙龙昊;何向辉;刘彤;朱理玮

    过继性T细胞免疫治疗已成为一种有效的肿瘤治疗手段,其对于癌灶具有靶向性,单次输注后稳定持续表达使其较单抗类药物更具优越性.T细胞受体(TCR)可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中常见的胞内突变蛋白抗原,使杀伤作用严格限定于肿瘤细胞.恶性肿瘤能通过各种方法来逃避免疫监视,因此很多具有创造性的基因修饰策略被引用于转基因T细胞的研究以促进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和杀伤.现对这些策略及其临床实践作一综述.

    关键词:
  • 成骨中经典Wnt与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

    作者:谭富强;刘渤

    长期以来,骨折患者术后骨缺损或骨不连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如何更有效地促进骨形成并重建骨的生物力学和稳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迄今为止,已发现多种信号因子具有成骨作用,如Wnt分子、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等.其中,Wnt和BMP分子介导的经典成骨信号在骨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研究两者在不同成骨阶段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可更好地利用基因治疗手段修复骨缺损和骨不连.本文就经典的Wnt与BMP信号在不同成骨阶段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关键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腱骨愈合领域研究进展

    作者:张亮;张宪;张明宇;郑江

    韧带和肌腱损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1].韧带重建术被广泛应用于关节韧带损伤的治疗[2],以避免关节失稳及骨性关节炎等诸多问题[3].为了提高韧带愈合的质量和恢复韧带的正常功能,以转基因技术、合适的种子细胞、合理的支架材料及机械应力等作为基本要素的组织工程韧带在韧带愈合和重建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望解决目前韧带和肌腱修复重建术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在组织工程韧带的构建过程中种子细胞的选择和转化尤为重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作为一种常用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本文对BMSCs在腱骨愈合领域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
  • 成体细胞转化为多能干细胞诱导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杜丽娟;苗勇;胡志奇

    干细胞(SCs)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分化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其作为组织工程学的种子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可以分为胚胎干细胞(ESCs)和成体干细胞(ASCs)[1].ESCs是一种来源于哺乳动物早期胚囊中内细胞团的多能干细胞,可向3个胚层的细胞分化[2],为人类一系列疾病,如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难治性疾病提供了治愈的可能[3-4].

    关键词:
  • 脱细胞基质在泌尿系统修复重建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树伟;符伟军;张旭

    泌尿系统的损伤、炎症、肿瘤和先天性畸形等疾病都可导致器官组织结构改变或功能障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异体移植、自体移植和人工合成材料的替代,但这些治疗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缺陷和不足.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泌尿系统的修复和重建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组织工程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1)种子细胞的培养;(2)支架材料的研究;(3)组织工程化的组织对各种病损组织替代研究.目前组织工程常用的支架材料主要包括可降解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和天然的脱细胞基质两大类[1].其中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与生物组织相差甚远,表面疏水性及细胞黏附性差,因而影响种子细胞与材料的附着和相互作用.天然的脱细胞基质材料去除了可引起免疫反应的细胞成分,保留了含有生物活性分子的细胞外基质,更是完整地保留了组织的三维结构.脱细胞基质的这些特点更复合理想中的支架材料,因而近年来利用脱细胞基质重建泌尿系统组织器官成为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
  • 白细胞介素在移植免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雒建卫;邓勇志

    白细胞介素(IL)是非常重要的细胞因子家族,它们除了在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增殖和免疫调节等一系列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外,在器官移植后免疫调节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对其在移植免疫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一、IL与移植免疫1.IL-2:IL-2是T细胞的自分泌或旁分泌细胞因子,由于其强大的T细胞生长因子活性被认为是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一个关键性细胞因子,与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有实验证实,应用添加抗IL-2受体抗体的三联药物(氢化泼尼松、环孢素、麦考酚酸莫酯)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肾移植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提高肾移植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1].

    关键词:
  • 马斯特里赫特Ⅱ类心脏死亡捐献模型的建立

    作者:刘蕾;刘懿禾;马宁;史源;覃虹;康一生;丁梅;徐倩;张玮晔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的马斯特里赫特Ⅱ类心脏死亡捐献模型.方法 选取巴马小型猪12头,以静脉推注氯化钾的方法诱导心跳骤停,继而通过心肺复苏机给予30 min标准心脏按压,5 min不接触时间之内无心电活动及自主呼吸,宣布死亡.建立模型过程中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肝脏血流,并检测肝脏功能、血气分析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 所有实验猪静脉推注氯化钾后出现室颤,心肺复苏过程中平均动脉压迅速降至3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肝脏血流100 ~140 ml/min,为基础值的14%~ 20%.宣布死亡时pH值显著降低,乳酸显著升高,病理检查提示肝细胞出现肝窦阻塞,弥漫性肝细胞水样变性.结论 静脉推注氯化钾,继而给予心肺复苏的方法可以建立一种稳定的马斯特里赫特Ⅱ类心脏死亡捐献低血压模型.

  • 实验用西藏小型猪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及长期复查模型的建立

    作者:冯高科;陈燕;王群;许清如;李君;卢钊;蒋学俊

    目的 建立实验用西藏小型猪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支架植入及复查模型.方法 50枚冠脉支架植入到25头西藏小型猪冠脉内,并进行定量血管内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术后1、6个月复查,复查结束后进行支架血管段标本取材.结果 25头小型猪,在支架释放前室颤死亡1头,共植入48枚支架,植入成功率达96%.诱导麻醉起效时间迅速,平均为(4.5 ±1.5) min;术中氯胺酮、丙泊酚复合静脉麻醉,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复查时可再次分离已结扎的股动脉进行血管介入检查,成功率为100%.结论 应用西藏小型猪作为心血管介入器械评价的动物模型具有良好的可实施性和可复制性.

  • 胶质瘤干祖细胞招募骨髓源细胞模型的建立

    作者:施佳;陈骅;沈云天;陈列松;戴纯刚;贾敬云;谢涛;刘兵;郭辰

    目的 建立荧光示踪骨髓重建裸小鼠模型及其在胶质瘤干祖细胞招募骨髓源细胞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不同放射剂量辐照裸小鼠并收集辐照后外周血及骨髓数据确定清髓性骨髓毁损的佳剂量;辐照后24 h内经尾静脉移植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裸小鼠骨髓细胞.流式检测GFP+细胞在骨髓及外周血中的分布,比较移植前后骨髓细胞集落形成能力、骨髓切片来评价重建骨髓功能;在此模型上原位接种红色荧光蛋白(RFP+)的胶质瘤干祖细胞(SU3-RFP)观察其对骨髓源细胞的影响.结果 6 Gy辐照后3~5d裸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接近于0;骨髓细胞集落数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减少.骨髓移植后裸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在28 d恢复到辐照前水平;流式结果显示骨髓和外周血中GFP+细胞分别为(90.95±2.05)%和(83.62±0.73)%;骨髓细胞集落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3-RFP原位移植瘤中发现GFP+骨髓源细胞特异性迁徙到肿瘤区域.结论 6 Gy是裸小鼠清髓性骨髓毁损的佳剂量;GFP+骨髓细胞裸小鼠模型可用于示踪研究肿瘤与宿主骨髓源细胞的关系;胶质瘤干祖细胞对骨髓源细胞具有特异性招募作用.

  • 静脉到静脉人工胎盘转流胎羊模型的建立

    作者:李明亮;江文;周成斌;章晓华;陈寄梅;庄建

    目的 建立静脉到静脉人工胎盘转流方式胎羊模型.方法 孕100 ~ 140 d的孕羊5只,切开子宫,建立静脉到静脉的人工胎盘转流方式.血液从右颈内静脉引出,经过人工胎盘后从脐静脉输回到胎羊体内.胎羊脱离母体后放置在40℃生理盐水中.人工胎盘装置包括离心泵、新生儿膜式氧合器、小儿超滤器等.分别于转流前、转流1、3、6h监测胎羊的心率、血压和动脉血气,于转流前、转流3、6h超声评估左、右心室的心排出量.结果 转流早期,灌注流量恒定,胎羊血压、心率没有显著变化.乳酸值从(5.26±1.57) mmol/L上升至(14.04 ±2.74) mmol/L(P <0.01).超声示左心室心排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心排量有下降趋势,从(264.81±163.57) ml/(kg·min)下降到(208.94±125.99) ml/(kg· min),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静脉到脐静脉的人工胎盘技术可行,需要控制插管的深度,避免插管损伤脆弱的胎羊组织,并且及早进行血气分析,纠正内环境紊乱.

  • 胆管癌实验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张水军;翟文龙

    胆管癌是一类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主要分为肝内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以及远端胆管癌.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与之有关的诱因包括原发硬化性胆管炎、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肝脏寄生虫病、胆肠引流术、胆石症等.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脏的慢性炎症,如丙肝和乙肝也可以导致胆管癌.目前大部分实验是以肝内胆管癌或肝门部胆管癌为实验平台进行的.现将部分进展简述如下.

    关键词:
  • 微小RNA-21通过调控上皮-间充质转化对胆管癌细胞侵袭与转移的影响

    作者:刘振;黄强;刘臣海;林先盛;谢放;朱成林;邵峰

    目的 观察微小RNA-21(miR-21)通过调控上皮-间充质(EMT)转化进程对胆管癌细胞的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 构建合成无关序列、miR-21 mimics和miR-21 inhibitor并转染到胆管癌QBC939及RBE细胞中,实验设自然生长组(Cell组)、转染无关序列组(Cell-NC组)、转染miR-21mimics组(Cell-21M组)及转染miR-21 inhibitor组(Cell-21I组).通过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iR-21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及迁移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侵袭力;RT-qPCR、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分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及波形蛋白(Vimentin)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在胆管癌QBC939和RBE细胞中,Cell组与Cell-NC组miR-2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ll-21M组较Cell组表达增高,而Cell-21I组表达降低(P<0.05).Cell-21M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增加,Cell-21I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减弱(P<0.05).同时,Cell组与Cell-NC组E-cadherin、N-cadherin及Vimentin 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ll-21M组较Cell组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N-cadherin及Vimentin mRNA及蛋白表达增高,Cell-21I组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增高,N-cadherin及Vimentin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 miR-21能够诱导胆管癌细胞发生EMT转化,促进胆管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

  • 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微生物群落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

    作者:黄洁;李玛琳;孙敏;张捷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方法 应用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和克隆文库分析,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三病区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诊断为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培养结果为阴性的患者胆汁再进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共117例患者的胆汁纳入研究,胆汁中细菌16S核糖体DNA (rDNA)阳性率为42.7% (50/117).不同梗阻原因胆汁中细菌16S rDNA阳性率(97.3%比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梗阻位置相同的细菌16S rDNA阳性率(43.3%比3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T-RFLP方法分析16S rDNA克隆片段能够有效评估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中的细菌群落存在和多样性.

  • 胆囊癌高侵袭细胞株构建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作者:檀占海;李茂岚;谈竹君;董平;刘颖斌;张学利

    目的 建立具有高侵袭转移能力胆囊癌细胞株亚系(GBC-SD-I-2)并观察其生物特性.方法 利用Transwell侵袭小室从人胆囊癌细胞株(GBC-SD)筛选高转移侵袭能力GBC-SD-I-2,光镜下比较细胞形态;克隆形成试验及噻唑蓝法(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与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N-钙黏蛋白、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变化.结果 成功筛选出高侵袭转移能力细胞亚系.克隆形成试验证明其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克隆形成率:0.711 ±0.021比0.445 ±0.017,P<0.01)、MTT法显示体外生长能力显著强于母系(P<0.05).Real-time PCR检测显示亚系细胞N-钙黏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0.881±0.018比0.102±0.02,P<0.01);β-catenin表达明显降低(0.625±0.041比0.275±0.052,P<0.05).Western blot检测亚系N-钙黏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0.758±0.012比0.156±0.011,P<0.01);β-catenin表达明显降低(0.243±0.014比0.72 ±0.011,P<0.01).结论 筛选的胆囊癌细胞亚群GBC-SD-I-2的侵袭转移能力明显增强.

  • 梗阻性黄疸兔肝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作者:王百林;苑伟;翟淑萍;程海坤;王蕊;周海玲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兔肝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新西兰白兔30只,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梗阻性黄疸组24例和对照组6例,造模7d后,分别取各组家兔的肝组织各100 mg,对肝组织内的8-羟基-2-脱氧鸟苷酸(8-OHdG)和丙二醛(MDA)分别进行免疫组织荧光显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MDA含量检测.结果 (1)肝组织免疫组织荧光结果:梗阻性黄疸组呈现橘红色,对照组呈现绿色;(2)肝细胞线粒体内8-OHdG的含量:梗阻性黄疸组肝细胞内的8-OHdG的含量(1920 ±231) pg/mg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210 ±78) pg/mg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肝细胞内MDA的含量:梗阻性黄疸组和对照组肝细胞内的MDA分别为(1.08±0.25)和(0.21±0.09) nmol/mg蛋白,前组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兔梗阻性黄疸可导致肝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应激损伤,其损伤机制可能与肝细胞线粒体内8-OHdG和MDA有关.

  • 双氢青蒿素抑制人胆管癌生长的研究

    作者:陈有挺;洪志鹏;周智;欧荣文;石铮

    目的 双氢青蒿素治疗人胆管癌QBC939裸鼠种植瘤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人胆管癌QBC939裸鼠种植瘤动物模型,随机分3组:双氢青蒿素组(DHA)、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溶剂对照组(植物油),对比分析各组裸瘤重量、抑瘤率、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和凋亡指数(AI).结果 DHA组的种植瘤体积(1 979.63±357.29) mm3]和重量[(1.77±0.23)g]明显小于对照组[种植瘤体积(2 827.69±549.00) mm3,重量(2.50±0.65)g,P<0.05];实验组的HIF-1α的表达强度(0.2280±0.0439)少于对照组(0.336 7±0.089 6,P<0.05);实验组的MVD值(11.06±1.44)低于对照组(17.44±2.24,P<0.05);实验组肿瘤组织的凋亡指数[AI,(13.18±2.42)%]明显大于对照组[(3.28±1.04)%,P<0.05].结论 双氢青蒿素对人胆管癌裸鼠种植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 白藜芦醇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损害的保护机制

    作者:苗志钊;邬善敏;赵亮;陈辰;许朝龙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es)对大鼠梗阻性黄疸肝损害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A组:假手术组,B组:胆道结扎组,C组:胆道结扎同时Res干预组.取血清检测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谷丙转氨酶(A LT),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沉默信息调控因子1(SIRT1)、核因子-κB (NF-κBp65)蛋白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测肝组织SIRT1 mRNA及过氧化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α(PPARα) mRNA,免疫组织化学法测肝组织PPARα蛋白表达,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测肝细胞凋亡.结果 B组与A组比较:血清ALT升高、SIRT1 mRNA及蛋白和PPARα mRNA及蛋白降低NF-κBp65蛋白升高、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C组与B组比较:血清ALT降低、SIRT1 mRNA及蛋白和PPARα mRNA及蛋白增加、NF-κBp65蛋白降低、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A、B、C组ALT、SIRT1 mRNA及蛋白、PPARαmRNA及蛋白、NF-κBp65、凋亡率指标为:A组(42.54±4.36) IU/L、1.000±0.000、0.320±0.007、1.000±0.000、73 134.33±6 775.63、0.14±0.02、(0.28±0.08)%;B组:(240.53 ±12.04) IU/L、0.430±0.030、0.190±0.005、0.390 ±0.028、38 417.33±3 039.34、0.54±0.05、(12.78±1.50)%;C组:(157.13 ±8.01) IU/L、0.740±0.027、0.240±0.012、0.630±0.031、55 173.00±4 222.83、0.41 ±0.04、(6.15±1.06)%.结论 Res能减轻梗阻性黄疸肝损害,可能通过激活SIRT1抑制NF-κB发挥抗炎、抗凋亡作用,促进PPARα的表达而发挥抗氧化作用.

  • 核心蛋白聚糖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余翔;李泉;毛永欢;王伟林;沈佳佳;骆霞岗;喻春钊

    目的 探讨胆管癌组织中核心蛋白聚糖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4例胆管癌和40例正常胆管组织核心蛋白聚糖的表达,并分析核心蛋白聚糖的表达水平与胆管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胆管癌组织核心蛋白聚糖表达明显下调,而在正常癌旁组织高水平表达.44例胆管癌患者胆管癌组织核心蛋白聚糖阳性18例(阳性率为40.91%),而40例正常癌旁癌组织核心蛋白聚糖表达均呈阳性(阳性率为100.00%,P<0.01).高、中分化组肿瘤核心蛋白聚糖表达显著高于低分化组肿瘤(62.5%比15.0%,P<0.01).无淋巴结转移者中核心蛋白聚糖的表达(57.14%)明显高于已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26.09%,P<0.05).核心蛋白聚糖的表达水平与胆管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无明显相关.结论 核心蛋白聚糖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一定肿瘤特异性.

  • 雷公藤甲素及其脂质体对TFK-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杨锐;李红波;王兵;邹声泉

    目的 观察雷公藤甲素(TP)及其脂质体(TP-LP)对人胆管癌细胞株TFK-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比较两者在体内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探讨脂质体作为TP纳米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等观察不同浓度的TP及TP-LP对胆管癌细胞TFK-1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建立TFK-1细胞种植瘤模型,比较TP及TP-LP对裸鼠种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TP及TP-LP均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地抑制TFK-1的增殖,TP-LP对TFK-1的抑制作用优于TP(P <0.05).TP和TP-LP均可阻滞TFK1细胞于G0/G1期,100 nmol/L浓度作用48 h后G0/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73.26 ±2.56)%、(84.35±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均可以诱导TFK1细胞的凋亡,100 nmol/L浓度作用48 h后TFK1细胞凋亡的比例分别为(22.71±3.66)%、(35.23±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FK1裸鼠种植瘤试验中,对照组、TP组和TP-LP组肿瘤体积分别为(1 073.33±20.82)、(306.67±15.28)、(88.0±8.26)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21 d后处死裸鼠,对照组、TP组和TP-LP组荷瘤鼠体质量分别为(24.69±1.53)、(22.85±1.99)、(22.80±1.77)g,3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和TP-LP在体外均能通过阻滞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而抑制TFK-1细胞的增殖,TP-LP的作用强于TP;在体内两者均具有抑制种植瘤生长的作用,TP-LP的抑瘤作用强于TP;TP-LP抗肿瘤的作用强于TP单药,是一种有潜力的新型载药体系.

  • 过表达核心蛋白聚糖基因对胆管癌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

    作者:王伟林;余翔;李泉;毛永欢;沈佳佳;骆霞岗;喻春钊

    目的 观察过表达核心蛋白聚糖(DCN)基因对胆管癌细胞迁移及侵袭功能的影响.方法 脂质体介导真核表达质粒pEGFP-DCN和空载体pEGFP-N1转入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Western blot检测DCN蛋白以及E-钙黏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DCNmRNA以及E-钙黏蛋白mRNA的表达,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结果 RT-PCR结果显示过表达DCN较pEGFP-N1上调32.34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组DCN上调2倍.Transwell结果显示转染pEGFP-DCN的胆管癌细胞迁徙和侵袭能力较转染pEGFP-N1分别降低约56.9%和40.2%;转染pEGFP-DCN与pEGFP-N1胆管癌细胞中E-钙黏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可见较转染pEGFP-N1体组胆管癌细胞比较,转染pEGFP-DCN组E-钙黏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DCN过表达可抑制QBC939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可能与升高E-钙黏蛋白表达相关.

中华实验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