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 중화실험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030
  • 国内刊号: 42-12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8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杨镇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深低温停循环中不同脑灌注方式皮层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及超微结构的变化

    作者:邹小明;高勇;王武军;刘高望;古妙宁

    目的 观察不同脑灌注方法对深低温停循环(DHCA)中脑皮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比较不同灌注方式的脑保护效果.方法 健康成年杂种犬15条,随机分为3组.Ⅰ组单纯行DHCA为对照,Ⅱ组DHCA+逆行脑灌注(RCP),Ⅲ组DHCA+选择性顺行脑灌注脑保护(SACP).转流降温至鼻咽部温18℃时停循环90 min,然后复温再灌注90 min.结果 停循环期皮层SOD活性下降而MDA含量上升,复温再灌注时变化更明显,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加或下降程度以Ⅰ组为明显,Ⅱ组次之,Ⅲ组小.Ⅱ、Ⅲ组与Ⅰ组比较SOD、MDA变化明显减轻(P<0.01),Ⅱ、Ⅲ组间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镜观察结果一致.结论 深低温停循环期间SACP有明显脑保护作用,RCP亦可减轻DHCA中脑损害.

  •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体积参数与膀胱出口梗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谢克基;李涛;汤平;姜少军;曾健文;潘朝杰;钟惟德;王良圣;魏鸿蔼

    目的 探讨前列腺体积参数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BOO)及其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BPH患者行自由尿流率检查、压力-流率测定和经直肠前列腺B超检查,测量大尿流率、Shafer梗阻级别、AG数、前列腺体积(PV)、移行带体积(TZV)和移行带指数(TZI).结果 共有62例BPH患者入选.PV、TZV、TZI与Qmax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05、-0.173和-0.258,P值均>0.05.PV、TZV和TZI与Shafer梗阻级别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77、0.315和0.200,P值均<0.05.PV、TZV和TZI与AG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63、0.277和0.282,P值均<0.05;当40<PV≤60ml时,PV与AG数呈正相关(r=0.263,P<0.05);TZI=0.3是BOO的一个分界点,TZI>0.3者的AG数明显大于PV≤0.3者(P<0.05).结论 前列腺体积参数可以预测BPH患者BOO及其程度.

  • 皮层扩散性抑制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胡学斌;赵洪洋;冯哲;朱贤立

    目的 研究KCl诱导皮层扩散性抑制(CSD)预处理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后脑血流灌注和梗死体积的影响,验证CSD对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SD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只,试验组用5 mol/L KCl大鼠大脑皮层诱发CSD,3 d后插线法栓塞大脑中动脉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利用激光散斑衬比光学成像技术监测缺血2 h大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测定大脑梗死病灶体积.对照组用NaCl代替KCl,其余相同.比较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大脑梗死灶体积的大小.结果 经CSD预处理后3 d再缺血时,实验组缺血病灶血液灌注水平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总梗死体积及皮层梗死体积均小于对照组,皮层下梗死体积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激光散斑衬比光学成像技术可以在体检测脑血流的变化,同时验证了CSD预处理可提高缺血病灶皮层的血液灌注水平,减少总梗死体积和皮层梗死体积,可以减轻脑缺血后的脑功能损害程度.

  • DNA载体介导的RNAi抑制肝癌细胞的骨桥蛋白表达及侵袭性

    作者:孙冰生;叶青海;刘道永;任宁;逄锦忠;雷科锋;张巨波;林国领;武金才;李国才;钦伦秀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对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HCCLM3侵袭性影响.方法 构建两个针对人OPN mRNA干扰质粒pENTRTM/U6-INF(pINF-1、2)及对照质粒pENTRTM/U6-CTR(pCTR),并将其转染HCCLM3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OPN的mRNA表达量;Western印迹测定OPN蛋白的表达量;噻唑蓝(MTT)比色法实验检测HCCLM3的增殖力;Matrige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力的改变;结果与仅加转染试剂的空白对照组(2.01±0.13)相比,转染24 h后,pINF-1组OPN mRNA用RT-PCR无法检测到,pINF-2组mRNA(1.00±0.12)下降50%,而pCTR组mRNA(2.02±0.1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48 h后pINF-1组OPN蛋白表达(0.11±0.02)与空白对照组(1.02±0.11)相比下降90%;转染pINF-1后,HCC-LM3细胞的增殖力下降2%,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trige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28.4±1.5)相比,转染pINF-1后HCCLM3细胞穿过人工基底膜的数量(10.2±0.8)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INF-1可以特异性抑制高转移肝癌细胞系HCCLM3中OPN的表达,并显著降低其侵袭力,但对细胞增殖力影响不大,此技术有望成为抑制肝癌侵袭转移的新途径.

  • 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转染人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内促血管生成作用

    作者:胡鸢;段小军;杨柳

    目的 研究将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转染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体内促血管生成作用,为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提供新的方法和策略.方法 构建pIRES3/HIF-1α逆转录病毒载体,制备含目的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hMSCs.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转基因hMSCs表达HIF-1α的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转基因hMSCs在缺氧和常氧条件下HIF-1α蛋白的存在情况.体内促血管生成的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转基因hMSCs,对照组采用未转基因的hMSCs.两种细胞分别接种到13 d的鸡胚绒毛尿囊膜(CAM),3 d后将CAM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摄像.用图像分析方法测量并分析血管面积.结果 转基因hMSCs中HIF-1α mRNA表达较未转基因的hMSCs明显增高.转染HIF-1α基因的hMSCs,缺氧条件下细胞核内HIF-1α能稳定存在;常氧条件下细胞核内HIF-1α不能稳定存在.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CAM较对照组CAM血管面积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IF-1α基因能稳定转染到hMSCs并得到强制表达.转染HIF-1α基因的hMSCs有明显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对于促进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有重要作用.

  • 应用液相芯片分析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小分子RNA表达谱差异

    作者:孙凯;黄晓卉;甄茂川;汪谦

    目的 运用液相芯片技术研究肝细胞癌(HCC)及毗邻癌旁组织中小分子RNA(miRNA)表达谱差异.方法 常规抽提20例HCC及对照癌旁组织中总RNA,采用含有114种miRNA的液相芯片及配套的Luminex 100检测系统进行miRNA差异表达谱分析;选取部分筛选出的差异表达miRNA,以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其相对应的靶mRNA和目的蛋白表达状况.结果 HCC的miRNA表达谱中差异表达miRNA共有28个,其中上调6个,下调22个,20例标本中共存性差异表达miRNA有9个(上调2个,下调7个,P<0.01);选取表达明显上调的miR-222作为进一步研究对象,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证实其调节的靶目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mRNA水平HCC和癌旁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蛋白质水平在HCC中表达明显下降.结论 液相芯片筛选差异表达miRNA为HCC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miR-18可能通过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抑制CTGF mRNA翻译,从而促进HCC浸润转移.

  • 胃旁路术对糖尿病大鼠的降糖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张士虎;苗毅

    目的 观察胃旁路术(GBP)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的糖尿病大鼠降糖作用,探讨其机制.方法 SD大鼠注射STZ建立糖尿病模型后分为手术组(O组)、假手术组(S组)、饮食控制组(F组)、对照组(C组),每组8只,测术前,术后第1、2、3、4、8周空腹和口服葡萄糖后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体重、平均进食量.结果 O组GBP后3周,空腹和餐后血糖分别由(16.84±3.82)、(31.88±6.22)mmol/L下降到(13.24±3.53)、(17.35±3.47)mmol/L(P值均<0.05),空腹和餐后胰岛素分别由(28.66±8.17)、(30.73±8.99)mIU/L上升到(46.48±10.41)、(51.14±11.45)mIU/L(P值均<0.01),空腹和餐后GLP-1分别由(7.02±2.10)、(42.20±11.16)pmol/L上升到(25.16±7.30)、(97.83±30.23)pmol/L(P值均<0.01).GLP-1和血糖成负相关(P<0.01),GLP-1和胰岛素成正相关(P<0.01).S组体重改变与O组相似,血糖无明显下降;F组控制平均进食量约为O组的1/3并致显著体重下降,血糖下降没有O组明显(P<0.05).结论 GBP能显著降低STZ大鼠血糖,可能通过术后GLP-1分泌增多起作用.GBP的降糖作用与术后大鼠饮食减少和体重下降无关.

  • 人增生性瘢痕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表达的研究

    作者:刘宏伟;程飚;余文林;曾东;王捷;廖元兴;付小兵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受体(AT1)和2型受体(AT2)在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对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检测AT1和AT2受体在18例增生性瘢痕和7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规律.结果 在正常皮肤中,AT1和AT2受体主要分布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胞膜、真皮毛细血管.在生长活跃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T1和AT2受体表达增强(P<0.05),成纤维细胞亦可见较强的阳性染色信号.随瘢痕逐渐成熟AT1和AT2受体表达逐渐减弱,但仍高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 AngⅡ可能通过AT1和AT2受体参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深入研究AT1和AT2受体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将有助于理解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

  • 反义IDO-AFP基因融合修饰树突状细胞抗肝癌免疫作用

    作者:王德俊;袁小芳;孙华文;沈世强

    目的 探讨反义IDO-AFP基因融合修饰树突状细胞(DC)后,DC通过调控色氨酸代谢达到高效、特异性抗肝癌作用.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方法,从小鼠骨髓中获得DC,用反义IDO核酸和AFP基因融合的载体,转染入DC内,检测转染入融合基因DC的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和体外对肝细胞癌的免疫应答的改变.以51Cr释放法测定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活性.制作小鼠肝癌模型,分别予以反义IDO-AFP修饰的DC、单纯DC、空白对照组进行治疗,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0、干扰素(IFN)-γ水平;CD4、CD8和IFN-γ和IL-10双阳性细胞比例,观察其抑制肿瘤的效果.结果 反义IDO-AFP修饰的DC可激活小鼠脾淋巴细胞;能对肝癌细胞株H22细胞进行特异性杀伤,杀伤率为89.3%,显著高于单纯DC、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组的34.7%和8.9%(P均<0.01)而对艾氏腹水瘤细胞无效;反义IDO-AFP修饰DC组色氨酸含量为(17.8±1.2)μm,而单纯DC组和空白对照组的色氨酸为(6.2±0.6)μm和(5.2±1.2)μm,表明反义IDO-AFP修饰DC可明显增加培养液中的色氨酸.使Thl细胞比例上升,抑制体内肿瘤的生长.结论 反义IDO-AFP基因融合修饰树突状细胞后,DC通过调控色氨酸代谢达到高效、特异性抗肝癌的目的,可成为一种有效的瘤苗.

  • 周期性压力对组织工程软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范卫民;蔡俊

    目的 探讨周期性压力对组织工程软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3个月龄新西兰兔关节软骨细胞,培养至第4代后,将软骨细胞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压力组,即关节软骨细胞在周期性压力下培养;另一组为对照组,关节软骨细胞在常规条件下培养.采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周期性压力对组织工程软骨的结构以及Ⅱ型胶原分泌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周期性压力对软骨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 周期性压力下培养的组织工程软骨与常规条件下培养的组织工程软骨相比,支架内软骨细胞数量多、排列规则,Ⅱ型胶原丰富,而且软骨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周期性压力能够通过增加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来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刺激软骨细胞合成分泌Ⅱ型胶原等细胞外基质.

  • 组织工程软骨对兔膝关节胫骨平台浅层全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作者:陈雷;杨志明;林建华;李秀群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软骨对兔膝关节胫骨平台外侧髁浅层全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并检测其修复组织的软骨类型.方法 取2周龄乳兔软骨细胞体外培养传代至第3代后,与人胎盘Ⅰ型胶原蛋白海绵复合后植入成年兔的胫骨平台外侧髁完全软骨缺损区,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12、24周取材,观察修复效果.运用天狼星红染色检测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单克隆抗体检测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术后4周缺损表面未见明显的新生软骨形成,组织学切片上少数几个呈上皮样生长的软骨细胞,苏木素-伊红(HE)染色胞浆呈深蓝色,周围软骨基质染色成浅蓝色;12周,缺损表面有少量的新生软骨形成,组织学切片上可见软骨细胞呈边缘不规则的,小蜂窝状结构,软骨细胞周围有软骨陷窝形成;24周,缺损表面的新生软骨较4、12周的新生软骨明显,表面光滑,且与周围组织结合紧密,但仍存在部分缺损尚未修复,组织学切片上可见软骨细胞呈边缘不规则的,多层细胞的蜂窝状结构,软骨细胞周围有软骨陷窝形成,并分泌甲苯胺蓝异染的软骨基质.而对照组则均未见明显的修复;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Ⅰ型胶原的表达呈逐渐减弱的趋势,而Ⅱ型胶原的表达呈逐渐增强的趋势.结论 该方法制成的组织工程软骨对兔胫骨平台外侧髁全层软骨缺损有修复作用,运用该方法不能完全修复兔胫骨平台外侧髁软骨完全缺损;形成的新生软骨为透明软骨样组织.

  • 具有骨诱导活性的仿生骨基质材料的制备

    作者:郭晓东;袁泉;郑启新;杨述华;邵增务;段智霞;潘海涛;潘正启;全大萍

    目的 将一种具有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相似骨诱导活性的多肽p24共价结合于改性聚(丙交酯-co-乙交酯)基质材料上,以制备出具有骨诱导活性的仿生骨基质材料.方法 将活性多肽p24通过交联剂共价结合于改性PLGA材料上作为实验组;以未加交联剂多肽溶液和材料简单混合反应为对照组,通过X射线光电子光谱法和扫描电镜检测交联情况;同时对两组材料进行钙离子吸附实验,初步评价其仿生矿化能力.结果 XPS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及对照组材料表面均已结合硫元素,两者含有硫元素含量分别为1.50%及0.09%;钙离子吸附实验结果表明,12 h及24h时实验组材料的钙离子吸附量分别为0.126 mg及0.231 mg;12 h及24 h时对照组材料的钙离子吸附量分别为0.053、0.102 mg.多肽交联之材料较混合之材料的钙离子吸附能力显著增强.结论 在改性PLGA三嵌段材料上固定了BMP2活性多肽,为以后发挥其骨诱导活性修复骨缺损奠定了良好基础.

  • 白细胞介素-10基因转染联合γ-干扰素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及其机制

    作者:汪圣毅;王玉琦;符伟国;刘康达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IL)-10基因转染联合γ-干扰素(IFN-γ)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感染复数(MOI)100的IL-10重组腺病毒(Ad/IL-10)转染人脐带动脉平滑肌细胞(HUASMCs),培养液加200U/ml的IFN-γ,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吸光度值(A570值),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及凋亡,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p21的表达.结果 干预第6天,联合组、Ad/IL-10转染组、IFN-γ组的A 570值分别为1.342±0.051,1.523±0.012,1.559±0.027,联合组的增殖抑制作用大于单因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抑制呈现时间依赖性;联合组的G0/G1期和凋亡细胞数增加,p21表达上调.结论 Ad/IL-10转染+IFN-γ是有意义的联合方案.

  • pSilence Ape1与内皮抑素协同抑制骨肉瘤血管生成的研究

    作者:王东;仲召阳;向德兵;张沁宏;李增鹏

    目的 观察Ape1siRNA表达载体pSilence Ape1抑制骨肉瘤裸鼠移植瘤血管生成,及其与内皮抑素的协同作用.方法 人骨肉瘤细胞9901荷瘤裸鼠20只随机分为4组:脂质体对照组,pSilenced Ape1单独治疗组,内皮抑素单独治疗组,pSilenced Ape1和内皮抑素联合治疗组.实验治疗第15天处死动物,计算抑瘤率,并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和激光共聚焦观察肿瘤内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缺氧.结果 pSilence Ape1处理组肿瘤细胞Ape1表达显著降低;pSilenced Ape1单独治疗组,内皮抑素单独治疗组,pSilenced Ape1和内皮抑素联合治疗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5.29%、38.23%和62.18%;病理组织学观察3组坏死的比例分别为9.14%,9.04%和21.98%.同时各治疗组的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其他单独治疗组(P<0.01).EF-5和CD31免疫荧光双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联合治疗组血管密度降低、组织缺氧加重.结论 体内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靶向敲低Ape1表达能显著抑制骨肉瘤的血管生成,而且pSilence Ape1与内皮抑素具有协同抗血管生成和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 细胞黏附分子在高容量血液滤过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作者:申晓军;方国恩;薛绪潮;张旭魁;郑鲁明;杜成辉;魏国

    目的 研究细胞黏附分子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干预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猪模型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 18头实验动物被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M组)实施失血性休克+内毒素注射"二次打击",而治疗组(HF组)在二次打击后接受HVHF干预.检测两组中性粒细胞(PMN)表面CD11b、L-选择素(selectin)的表达和血浆中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的浓度.结果 HVHF治疗开始后,HF组CD11b表达出现下降,在各个时间点与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中L-sdectin的表达在治疗后24、48 h处表达高于M组的表达(P<0.05).治疗开始后sE-selectin浓度就出现明显下降,治疗后24h与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到治疗后48 h(P<0.05)和72 h(P<0.01)已经高于M组水平;治疗后24 h,HF组中sICAM-1水平低于M组(P<0.05),此后维持于较高水平,至治疗后72h高于M组(P<0.01).结论 HVHF可以间接、双向调节MODS发生过程中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以及PMN、内皮细胞的活化状态.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门静脉高压患者肝内外血管的表达

    作者:李德旭;李珂;杨镇

    目的 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门静脉高压患者肝内外血管的表达,探讨其在门静脉高压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34例门静脉高压患者的肝内外血管与30例对照组织行HIF-1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门静脉高压患者肝内血管和脾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中HIF-1α的表达.结果 正常肝内外血管HIF-1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阴性或弱阳性,平均吸光度为0.021 7±0.004 8,门静脉高压患者的肝内血管和脾静脉呈强阳性,平均吸光度为0.059 1±0.007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IF-1α过度表达可能改变其血管舒缩活性物质的合成及敏感性,增加门静脉血流量,促进并加重门静脉的高压状态.

  • 大鼠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体外程序化培养的研究

    作者:邢泉生;泮思林;孙龙

    目的 探讨从大鼠外周血中获取内皮前细胞的方法,为缺血性心脏病细胞移植治疗提供新的移植材料.方法 首先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取大鼠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然后以IMEM、胎牛血清、马血清、VEGF、bFGF等混合而成的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后将此方法收获的细胞经一系列免疫荧光染色,并检测其结合UEA-1、摄取acLDL的能力.结果 细胞CD31、CD34、Flk-1和vWF免疫荧光染色阳性,并能结合UEA-1、摄取acLDL.同时结合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特点,证实得到的细胞为内皮前细胞.结论 通过一定的体外分离、培养途径,可以从大鼠外周血获得较为纯化的内皮前细胞.

  • 氯化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缺血肝叶Toll样受体2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进祥;吴河水;王琳;张景辉;王慧;郑启昌

    目的 观察氯化钆(GdCl3)对小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缺血肝叶Toll样受体2(TLR2)表达的影响,探讨枯否细胞(KC)参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 实验小鼠(BALB/C)被分成氯化钆阻断组、非氯化钆阻断组和假手术组等3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KC和TLR2阳性细胞的分布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定量检测缺血肝叶中TLR2 mRNA的表达.并检测门静脉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pALT)、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 氯化钆阻断组小鼠肝脏KC被抑制,即缺血肝叶CD68染色阳性率下降(32.97±10.55 vs 185.65±21.88,P<0.01),TLR2阳性细胞明显低于非氯化钆阻断组(75.74±17.44 vs 170.58±25.14,P<0.01)),且CD68细胞变化与TLR2阳性细胞变化高度相关(r=0.945,P<0.01).氯化钆阻断组小鼠缺血肝叶TLR2 mRNA表达明显低于非氯化钆阻断组(△Ct值:4.02±1.22 vs 1.05±1.02,P<0.01,△Ct值越大表明基因表达水平越低),但均高于假手术组(△Ct值:1.05±1.02,4.02±1.22 vs 5.08±1.36,P<0.05);门静脉血清TNF-α和pALT水平水平较非氯化钆阻断组下降[TNF-α:(84.45±14.73)ng/L vs (112.32±17.56)ng/L,P<0.05;pALT:(435.89±78.37)U/L vs(890.21±272.91)U/L,P<0.01],但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 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氯化钆可能通过抑制小鼠肝脏KC中TLR2的表达,降低KC分泌TNF-α而减轻肝功能损伤.

  • 小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组织学演变

    作者:范永前;齐进;邓廉夫;冯建民;杨庆铭

    目的 通过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模型,了解其组织学变化过程及其规律.方法 选用2个月龄FVB小鼠,分为6组,每组5只,A、B、C、D组行甲基强的松龙每日21 mg/kg体重皮下注射,分别持续1、2、3、4周,在处死前10和3 d以30 mg/kg体重腹腔注射盐酸四环素,E组为对照组;F组母鼠行双侧卵巢切除.股骨头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四环素标记、TUNEL和Micro-CT.结果 4周时股骨头软骨下骨板和骨小梁出现坏死和空的骨陷窝;有跨越骨骺的骨桥形成;部分骨小梁见双荧光标记带,其中大量骨细胞和成骨细胞TUNEL阳性.Micro-CT发现1~3周骨量逐步下降,股骨头三维重建可见桔皮样改变.结论 FVB小鼠作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早期病理过程的动物模型有其一定应用价值.

  • 骨桥蛋白促进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肿瘤转移相关基因改变的研究

    作者:陈荣新;薛同春;叶胜龙;孙瑞霞;赵燕;汤钊猷

    目的 研究骨桥蛋白(OPN)促进肝癌转移的可能机制.方法 经质粒转染、G418筛选获得稳定高表达OPN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以空质粒转染组为对照.比较两组细胞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表达差异.选取其中3个肿瘤转移相关基因(MMP-2、MMP-9、uPA),用ELISA方法检测其细胞培养上清液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经肿瘤转移基因芯片比较发现SMMC-7721高表达OPN后,有88个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表达上调,有6个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表达下调.高表达OPN SMMC-7721上清液MMP-2、u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6.11±3.12)vs(19.66±3.69)μg/L,(5.36±0.94)vs(1.39±0.64)μg/L],而MMP-9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7±2.42)vs(7.25±2.14)μg/L],与基因芯片结果符合.结论 在SMMC-7721肝癌细胞株中OPN高表达引起多个肿瘤转移相关基因改变.OPN可能通过上调MMP-2、uPA等基因表达促进肝癌转移.

  • 体液免疫在不同纲(罗非鱼/大鼠)肝细胞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作者:赵中辛;周主青

    目的 探讨罗非鱼到大鼠肝细胞移植的体液免疫排斥反应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脾内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脾内移植2×107个罗非鱼肝细胞.术后以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移植物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移植物周围大鼠IgM、IgG.结果 移植后2 h罗非鱼肝细胞形态完整,4 h部分肝细胞边界不清,核固缩、溶解,8h后很难见到正常肝细胞.移植后1 h移植物周围可见IgM,18 h移植物周围可见IgG.结论 罗非鱼肝细胞移植到大鼠脾脏内可短期存活,体液免疫诱发的超急性排斥反应是导致其早期死亡的原因之一.

  • 神经生长导向因子Slit2在成年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的表达

    作者:肖卫东;易成腊;陈安民;陈娟;廖光军;周海宇

    目的 观察Slit2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不同时点表达量的变化和分布,探讨轴突再生导向机制.方法 成年SD大鼠采用Allen's法制作脊髓损伤(SCI)模型,分别于损伤后第2、4、7、14天取材,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Slit2 mRNA表达水平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Slit蛋白在损伤脊髓区的分布情况.结果 RT-PCR提示脊髓损伤后Slit2即开始出现转录上调,表达量持续增高并于第7天达到顶峰,之后逐步下降;免疫组织化学提示Slit2阳性信号先后出现在急性SCI区灰质胶质细胞及神经元胞质中,以前、后角及中央管周围较为聚集.结论 大鼠SCI后有Slit2表达上调出现并在损伤脊髓灰质广泛分布,可能是轴索再生过程中生长锥导向性生长的关键调节者.

  • 维生素E琥珀酸酯上调Fas表达诱导乳腺癌Bcap-37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徐昕昀;张伟;张军初;朱大乔;江道振;王强

    目的 检测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对荷乳腺癌裸鼠的体内凋亡诱导作用.方法 裸鼠皮下接种Bcap-37乳腺癌细胞建立荷瘤裸鼠模型,以150 mg/kg体重剂量给予VES治疗共5周,测量肿瘤大小,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表面Fas表达,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Fas表达并以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指数的变化.结果 VES对荷乳腺癌裸鼠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细胞周期分析显示,VES治疗后肿瘤细胞表现为G0/G1期阻滞,凋亡率升高.乳腺癌组织Fas表达值由对照组1.40±0.55升高至治疗组3.00±0.84(P<0.05),Fas平均荧光强度由3.28升高为5.62.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由5.6±1.7升高为16.6±4.6(P<0.05).结论 VES对于荷乳腺癌裸鼠具有强效的体内生长抑制作用,VES治疗能够上调肿瘤细胞Fas表达,促进细胞凋亡.

  • 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中Survivin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王志华;胡志全;叶庆;叶章群;蔡丹;阳诺;刘昊;庄乾元;杨为民;刘继红;张旭

    目的 通过对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患者尿脱落细胞中Survivin蛋白和其mRNA表达的检测,以探讨其在膀胱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RT-PCR)方法检测48例TCCB、16例对照组(其中5例膀胱外泌尿系肿瘤患者、5例非肿瘤泌尿系疾病患者及6例健康者)尿脱落细胞Survivin的蛋白和mRNA表达,同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 48例TCCB患者中尿脱落细胞Survivin蛋白与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例(87.5%),47例(97.9%);对照组仅1例BPH患者mRNA阳性表达(3.1%).TCCB组与对照组Survivin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法检测尿液中Survivi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97.9%和72.7%、93.8%.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28例(58.3%),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8.3%和100.0%.结论 尿脱落细胞Survivin检测诊断TCCB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且无创,无痛苦,可作为早期诊断TCCB的敏感指标,其中RT-PCR检测方法敏感性更高.

    关键词: 膀胱癌 survivin 检测
  •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初步构建

    作者:殷胜利;蔡松旺;张希;王玉洁;余海虎;潘仕荣

    目的 探讨用体外培养的犬骨髓基质干细胞(MSC)和由聚4-羟基丁酸酯(P4HB)制作的心脏瓣膜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TEHV)的可行性.方法 取年轻健康犬髂前上嵴的骨髓,分离培养出骨髓基质干细胞,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Mallory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细胞,取第3代细胞种植在P4HB构建的心脏瓣膜支架上,培养2周后,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MSCs经20~25 d的培养后,梭形细胞已达到90%以上融合;经HE染色、Mallory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培养出来的细胞为MSCs.扫描电镜下,未种植细胞的瓣膜呈蜂窝状,孔径在89~150 μm之间,适宜MSCs的爬行;种植细胞后,瓣膜表面有大量MSCs黏附,且爬行长入蜂窝状孔径内.结论 MSCs和以P4HB为材料的瓣膜支架构建TEHV具有可行性.

  • 白细胞介素-6抑制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兔纤维环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段德宇;杨述华;熊晓芊;邵增务;王洪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6对IL-1β在体外诱导兔纤维环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 以10μg/L浓度的IL-1β诱导体外培养的原代兔纤维环细胞发生凋亡,然后分别加入10μg/L和100μg/L的IL-6以影响纤维环细胞凋亡进程.对细胞行Annexin-Ⅴ-PI染色和Caspase-9功能染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结果 IL-1β诱导下,凋亡纤维环细胞比例由(2.67±1.08)%上升至(20.37±1.57)%,而在两种浓度IL-6的干预下,细胞凋亡比例分别为(18.17±4.68)%和(9.42±1.27)%,与IL-1β诱导退变的纤维环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aspase-9功能阳性细胞也由(19.40±0.98)%分别降至(15.13±1.45)%和(10.17±2.50)%(P<0.05).结论 IL-6对IL-1β诱导的体外兔纤维环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纤维环细胞内Caspase-9的激活实现的.对IL-6抑制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明确椎间盘细胞凋亡的调控途径,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寻找新切入点.

  • 肌源性干细胞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为平滑肌细胞的研究

    作者:张金明;何涛;黄红军

    目的 探讨兔肌源性干细胞分离、鉴定及诱导分化为平滑肌细胞的方法.方法 取1.5个月龄新西兰兔大腿肌肉,采用Preplate技术分离培养肌源性细胞,并进行流式细胞仪(FCM)、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 blot等确定细胞表型.采用添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与兔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CCSMC)共培养的方法诱导分离而得的细胞分化为平滑肌细胞并运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特异性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 经过连续6 d的差速贴壁分离得到小圆形或短梭形的小体积细胞,FCM结果显示这些细胞>80%为desmin+,>70%为bd-2+,>95%为CD45-.免疫细胞化学定性结果显示desmin+.高汇合度(>50%)或低血清培养时容易融合形成肌管或肌细胞核链.诱导处理后分离的细胞表达α-SMA.结论 采用Preplate技术能很好地分离出肌源性干细胞,并能在体外诱导分化为平滑肌细胞,为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

  • 不同免疫抑制剂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和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高锐;辛宇鹏;卢一平;王佳;李幼平

    目的 研究不同免疫抑制剂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在慢性移植肾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技术,分别用CsA(3 mg/L)、FK506(1 mg/L)、MMF(0.3 mg/L)与RPM(10 mg/L)处理6、12 h.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GF-β1、Smads蛋白和mRNA在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结果 CsA组和FK506组TGF-β1、Smad2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MMF组和RPM组(P<0.01),Smad7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对照组、MMF组和RPM组(P<0.01);MMF组和RAPA组TGF-β1、Smad2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而Smad7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CsA组和FK506组,以及MMF组和RPM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免疫抑制剂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TGF-β1和Smads信号通路,导致移植物动脉硬化,从而影响慢性移植肾功能丧失的进程.

  • XRCC1基因Arg399Gln多态性与福建地区胃癌风险的关系

    作者:宋传贵;卢辉山;黄昌明;刘星;侯培锋;张祥福

    福建是全国胃癌高发地区之一,我们以福建地区胃癌人群为对象,探讨Arg399Gln和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

  • 人柯萨奇-腺病毒受体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膀胱肿瘤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张林琳;李翔;贺大林;李磊;朱国栋;罗勇

    我们通过本实验构建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高效、双向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hCAR,并以阳离子脂质体介导法转染人膀胱癌细胞,研究EGFP与柯萨奇腺病毒受体基因(CAR)蛋白在膀胱肿瘤中高效的表达.

  • CO2气腹对裸鼠结肠癌生长与转移的影响及腹腔化疗的干预作用

    作者:顾纪明;赵宏;岑建农

    我们应用人结肠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建立CO2气腹及气腹后早期腹腔化疗进行实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门奇静脉阻断术后并发胃液滞留的机制研究

    作者:吕云福;王保春;张欣欣

    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手术治疗的方法有分流、断流和断流加分流等多种,门奇静脉阻断术(PD)以其创伤小、治愈率高、效果好,而成为一种常用术式[1,2].但这种手术术后常出现胃动力障碍,胃液滞留(发病率为14%~40%),给患者带来食后饱胀,腹泻等并发症[3].为了剖析这一并发症,我们进行了动物实验.

  • pYL-绿色荧光蛋白质粒在卡介苗中的表达

    作者:刘春雨;韩瑞发;马腾骧;畅继武;韩育植;隋志芳

    我们将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告基因利用pYL-GFP质粒转导到卡介苗(BCG)内形成重组BCG-GFP,通过其在BCG内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标记蛋白,探讨BCG的作用过程和机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 内皮细胞抑制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151融合基因对胃癌抑制作用的比较评价

    作者:李喆;方国恩;毕建威;华积德

    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对血管生成抑制基因加以改造,制造活性更强、功能更全的治疗基因是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的全新尝试.

  • Survivin蛋白和mRNA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刘三光;张建生;吕海涛

    本研究旨在检测Survivin在我国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探讨Survivin在胆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 胆管癌中p14ARF甲基化分析及其与p53表达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小方;许政;孔凡民;周先亭;孙孚波;张翠生;于绍平

    细胞周期调控异常可导致恶性肿瘤的形成,人类主要的细胞周期调控通路有两条即Rb(p16-Rb)和p53(p14ARF-p53)通路.

  • 胆管癌Cyclin D1、p16蛋白表达的定量分析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建生;刘三光;路文彦;石云明

    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胆管癌及正常胆管组织中Cyclin D1、p16的蛋白表达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它们在胆管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方面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试图提高胆管癌的临床诊治水平.

  • PEG10和c-MYC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朱光辉;邬善敏;胡洪生

    我们通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EG10和c-MYC mRNA在HCC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两者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PEG10和c-MYC与HCC发生发展的关系.

  • 大鼠乳腺癌细胞移植复制胫骨癌痛模型

    作者:项红兵;肖建斌;蔡世荣;招伟贤;董航

    目的 探讨大鼠乳腺癌细胞系制作胫骨癌痛模型.方法 选择雌性SD大鼠12只,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3μl MADB-106大鼠乳腺癌细胞(4.8×109个/L).术前及术后22 d,隔日大鼠观察机械痛及辐射热痛阈值变化.于术后8、14、22 d,将大鼠麻醉后术侧后肢进行X射线摄片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术后骨质破坏情况.结果 12只大鼠术后14~22 d比术后的前12 d缩爪阈值和辐射热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2 d放射学显示严重的骨破坏,多处骨皮质缺失;术后14d可见肿瘤细胞充填骨髓腔,引起骨小梁广泛破坏;术后22 d可见肿瘤细胞穿破骨皮质,侵及周围肌肉及软组织.结论 采用MADB-106乳腺癌细胞系制作大鼠胫骨癌痛模型是可取的.

  • 减肥与胆结石:胆石研究的新热点

    作者:祝学光

    胆石症作为肝胆外科的常见病,由于B超等影像诊断技术的改进和结石检出率的明显提高,因而使胆石症的发病率和它在消化道及肝胆外科中的重要性大大增加了.浏览近十年来关于胆石研究的情况,发现减肥引起胆石发生率升高及对其预防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随着肥胖、超重、代谢综合征等现代疾病的出现,各种减肥疗法相继问世,随之而来的是减肥不当引起胆石发病的问题.根据早年的减肥主要是通过服用减肥药降低食欲和采取各种食物配方降低体重,结果由于摄食过少、配比不均衡引起胆囊淤滞、排空延缓、胆汁黏稠和结石形成.这种现像在减肥速度加快时尤其明显.因此,早在1984、1991年国外便发表了各种安全减肥的指南,其中的关键是减肥的速度.

  • 胆道外科实验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作者:韩本立;陈耿

    自从Carl Langenbuch时代以来,研究者们在胆道外科实验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大大促进了临床胆道外科的发展.结石与肿瘤,一直是胆道外科实验研究的主题.然而,近年来随着肝脏移植在治疗终末期肝胆疾病方面的广泛应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逐渐成为胆道外科实验研究的又一个热点.此外,在诸多胆道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Oddi括约肌(SO)也是一个急待深入研究的领域.显然,针对上述主题,围绕其在临床诊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综合应用多学科的思路和手段,开展临床导向性的基础研究,将是胆道外科实验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

  • 文章刊出后的再思考

    作者:高尚志

    作者曾在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发表一篇题为"提高结肠代食管术疗效的经验总结"的文章.内容总结了40年来结肠代食管术548例的经验以及改进措施,使并发症率由39.00%降至15.69%;病死率由7.86%降至1.82%.远期随访病例中,生活质量属优者占88.6%,营养状况达一般水平.患良性病变行此种手术的患者有的存活已达20年以上,总体效果尚称满意.通常而言,下一步关注的问题仍是深入探索改进措施,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 原发性胆囊癌Survivin和Ki-67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万云乐;丁伟;郑树森;闵军;王捷

    目的 探讨Survivin和Ki-67蛋白在原发性胆囊癌(PG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癌组织类型、病理分级和转移状况的关系,以及Survivin和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9例原发性胆囊癌、21例胆囊腺瘤和13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Survivin和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 胆囊癌组织中Survivin和Ki-67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31%(32/49)和77.55%(38/49),均明显高于胆囊腺瘤(分别为0%和9.52%,P<0.05),Survivin阳性表达与胆囊癌细胞分化程度、病理分级和转移无关(P>0.05).而Survivin和Ki-67的表达呈明显关联(κ=0.509,P<0.01).结论 Survivin和Ki-67均是胆囊癌高度恶性的重要指标,但Survivin表达可能与胆囊癌预后无关.Survivin和Ki-67蛋白的表达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相互协同作用.

  • 胆囊癌细胞运动侵袭相关基因的筛选

    作者:锁涛;童赛雄;秦新裕;沈振斌;王志军;刘康达

    目的 筛选与胆囊癌(GBC)细胞运动、侵袭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的基因,探讨胆囊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微阵列技术检测两个分别来源于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并具有不同运动侵袭能力的胆囊癌细胞系全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基因芯片中待检的15类5 832个基因中,2倍以上表达差异基因共261个,去除分类重复,上调基因78个,其中3倍以上差异17个;下调基因69个,其中3倍以上差异14个.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部分基因的表达差异,证实基因芯片的结果可靠.结论 肿瘤的转移是多基因异常改变的结果.以上结果经过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后可能是胆囊癌进展过程中的关键因子,也有可能成为胆囊癌治疗的靶基因.

  • 胆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囊壁胆囊收缩素受体mRNA表达的关系

    作者:张万星;郭怀斌;曹月敏;王兰辉;彭彦辉;孟惠彦

    目的 探讨胆囊幽门螺杆(Hp)菌感染与胆囊壁胆囊收缩素(CCK-A)受体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方法对35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实验组)及25例单纯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对照组)的胆囊排空功能进行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胆汁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抗原(cagA),用逆转录(RT)-PCR方法检测两组患者胆囊壁CCK-A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空腹胆囊体积、胆囊排空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4,t=3.484,P<0.05);实验组胆囊壁CCK-A受体mRNA的相对表达量(1.2±0.3)%低于对照组(13.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9,P<0.05),并且,胆囊壁CCK-A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与胆囊排空率呈显著正相关(r=0.874,P<0.05);实验组胆汁标本中Hp cagA基因7例阳性(20.0%,7/35),对照组胆汁标本均阴性,两组胆汁Hp cagA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6,P<0.05),且胆汁Hp cagA基因检出与胆囊壁CCK-A受体mRNA的表达量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6,P<0.05).结论 胆囊结石患者中胆囊壁CCK-A受体基因表达下调,基因表达量的降低与胆囊排空功能障碍有关,胆囊Hp感染可能参与了这一病理生理过程.

  • 突变型p27kip1过表达对胆管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作者:罗剑;左石;刘民锋;董泾青;徐立宁;郭伟;邹声泉

    目的 探讨外源性突变型p27kip1高表达,对人源性胆管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通过携带人突变p27kip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p27mt和重组腺病毒Ad-LacZ,转染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记,检测p27kip1在胆管癌细胞系中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噻唑蓝(MTT)比色法、克隆形成试验及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27kip1过表达对胆管癌细胞生长抑制、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Ad-p27mt能显著抑制胆管癌细胞的生长,诱导G0/G1期阻滞和细胞凋亡.结论 携带人突变p27kip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对QBC939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诱导强烈的G1期阻滞和细胞凋亡,是胆管癌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 加味大柴胡汤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胆汁酸代谢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缪辉来;林木生;张利强;陈明;陈念平

    目的 探讨加味大柴胡汤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胆汁酸代谢及胆汁酸受体(FXR)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作急性阻塞性黄疸大鼠模型后,将其分为7、14、21 d三个时段,每个时段分为BDL+MMDB、BDL+TUDCA、BDL+NS、SO+NS等四组,每组6只SD大鼠;在各时段剖腹取大鼠肝组织及下腔静脉血,检测TBA、ALT、TB、ALP;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肝的病理变化;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FXR mRNA表达.结果 胆道梗阻7、14、21 d后,血清TBA含量分别增加为(168.45±97.79)、(182.66±52.33)、(247.29±68.63)μmol/L(P<0.01),随梗阻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加重;FXR mRNA表达减弱为0.555±0.123、0.457±0.096、0.305±0.199(P<0.05).加味大柴胡汤治疗7、14、21 d后,血清TBA分别下降为(39.18±19.68)、(126.30±35.43)、(153.99±27.00)μmol/L(P<0.01),FXR mRNA表达上调为1.488±0.179、1.450±0.547、1.388±0.618(P<0.05),肝脏组织损伤减轻.结论 加味大柴胡汤可以通过上调FXR mRNA表达来降低血胆汁酸浓度,从而减轻肝脏损害.

  • 鼠肝缺血再灌注后胆汁淤积发生的分子机制

    作者:舒明;彭承宏;陈皓;沈柏用;邱伟华;李宏为

    目的 探讨鼠肝缺血再灌注后胆汁淤积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70%的鼠肝缺血35 min再灌注模型,检测胆汁、血浆中胆红素、胆酸的含量;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毛细胆管膜上胆盐输出泵(Bsep)、多耐药相关蛋白2(Mrp2)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方法分析Mrp2定位的改变.结果 再灌注后6 h、1、3 d,Bsep的表达明显下调(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189±0.044、0.240±0.078、0.224±0.068),与胆汁、血浆中胆酸的异常改变一致.Mrp2表达的明显下调仅发生于再灌注后的6 h(mRNA表达水平为0.038±0.032),与再灌注后1 h~5 d胆红素的异常变化不相符.再灌注后6 h~5 d,Mrp2在毛细胆管膜上定位减少、向胞浆内分布.结论 Bsep表达的减少以及Mrp2定位的异常是鼠肝缺血再灌注后胆汁淤积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

  • 端粒酶逆转录酶-siRNA抑制胆囊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代谢侵袭的研究

    作者:丁昂;童赛雄;冯平;秦新裕

    目的 了解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siRNA对GBC-SD细胞代谢、侵袭和端粒酶活性、hTERT mRNA、hTERT蛋白、β-catenin mRNA、β-catenin蛋白的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在质粒pGCsi-H1/GFP-hTERT干扰后,采用端粒酶TRAP、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BC-SD端粒酶活性、hTERT基因和β-catenin基因mRNA、蛋白质表达水平.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运用Transwell小室了解癌细胞侵袭情况.结果 pGCsi-H1/GFP-hTERT对GBC-SD端粒酶活性、SDH活性、侵袭、hTERT mRNA、hTERT蛋白均有抑制作用并随浓度升高而增强.pGCsi-H1/NEGative对上述指标无明显抑制作用,与pGCsi-H1/GFP-hTERT抑制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GCsi-H1/GFP-hTERT可以抑制端粒酶、SDH活性及其侵袭力,其机制与hTERT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有关.

  • 去甲斑蝥素对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作者:范跃祖;陈春球;赵泽明;孙伟

    目的 探讨去甲斑蝥素(NCTD)对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新生血管生成模型和裸鼠胆囊癌荷瘤模型,分别对HUVEC、CAM新生血管和裸鼠荷瘤血管生成进行随机干预实验,实验分对照组、5-氟尿嘧啶(5-Fu)组、不同浓度NCTD组、内皮抑素(ES)组、NCTD+5-Fu组和NCTD+ES组,应用病理学检查、FCM、免疫细胞化学SABC法、CD34染色和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等,观测、分析HUVEC的凋亡形态改变、凋亡率,CAM血管被抑制、破坏作用,荷瘤裸鼠胆囊癌微血管密度(MVD)、瘤周血管破坏形态.结果 (1)NCTD对HUVEC的ED50为0.352g/L.NCTD组HU-VEC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6.86±5.67)% vs(4.60±1.45)%,P<0.05],荧光显微镜下见血管内皮细胞不同程度凋亡;NCTD和ES一样,随时间延长其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作用加强,呈时间效应关系.(2)在CAM实验中,NCTD浓度与其抑制CAM血管生成作用呈正相关(r=0.89,t=3.45,P<0.05),即随浓度增高NCTD鸡胚存活率下降(55%~60%比80%,P<0.05)、CAM毛细树状血管减少、血管生成抑制率增高(90.9%~100.0%比0~53%,P<0.05),与E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CTD对CAM血管生成抑制作用强.(3)NCTD应用后,荷瘤MVD与5-Fu组(4.12±1.40比15.80±5.90,P<0.01)、对照组(4.12±1.40比17.60±3.20,P<0.01)比较明显减少,与E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下见凋亡、片状坏死肿瘤细胞周围有血管破坏现象;且荷瘤MVD与荷瘤体积(r=0.985,t=8.069,P<0.05)、细胞增殖/凋亡比(r=0.956,t=4.61,P<0.05)相关.结论 NCTD可有效抑制、破坏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进而有效抑制胆囊癌增殖与生长.

  • bcl-2/bax mRNA在三氧化二砷体外诱导人胆管癌细胞株凋亡中的表达

    作者:周军;汤恢焕;马列;常实;王宪伟

    目的 观察bcl-2、bax mRNA在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人类胆管癌株QBC939、RBE细胞凋亡中的表达.方法 Rhodamine123染色检测线粒体膜通透性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cl-2、bax mRNA的表达.结果 As2O3干预,实验组Rhodamine123荧光染色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弱;凝胶成像检测bcl-2/β-actin mRNA A比值,QBC939、RBE细胞对照组分别为0.41±0.03、0.84±0.03;24 h实验组为0.01±0.01、0.43±0.02.bax/GAPDHmRNAA比值QBC939、RBE细胞对照组分别为0.21±0.01、0.42±0.04;24 h实验组为1.44±0.16、1.15±0.21,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s2O3可能增加胆管癌细胞株线粒体膜的通透性,下调bcl-2mRNA表达,上调bax mRNA的表达,可能启动了线粒体凋亡信号传导途径.

  • DNA甲基转移酶1、3b基因共下调对人胆管癌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

    作者:左石;罗剑;刘民锋;徐立宁;董泾青;郭伟;邹声泉

    目的 观察联合转染反义DNMT1、DNMT3b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生长的影响,初步探讨DNMT1、DNMT3b基因在胆管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构建反义DNMT1基因和反义DNMT3b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介导法将两者联合转入人胆管癌细胞QBC-939,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相应蛋白的表达变化,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生长周期及凋亡率的变化,裸鼠皮下种植细胞观察成瘤大小.结果 (1)Western blot检测证实转染反义基因能使相应蛋白表达水平降低;(2)联合转染反义DNMT1、DNMT3b基因和单独转染反义DNMT1能影响QBC-939的生长曲线,使细胞增殖减慢,其中以前者为甚;(3)联合转染反义DNMT1、DNMT3b基因和单独转染反义DNMT1能影响QBC-939的细胞周期,使之阻滞于G1期,使细胞凋亡率从(1.63±0.27)%分别增加到(18.47±1.46)%和(6.19±0.78)%;(4)联合转染反义DNMT1、DNMT3b基因和单独转染反义DNMT1能使裸鼠皮下种植成瘤体积减小,生长延缓,前者效果更为明显;(5)在上述效应检测中,联合转染空质粒和单独转染反义DNMT3b基因实验组对QBC-939细胞的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 (1)通过联合转染反义DNMT1和DNMT3b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可同时下调DNMT1和DNMT3b在QBC-939细胞中的表达,并能在体内外抑制胆管癌细胞的生长,促进凋亡的发生,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独转染DNMT1反义基因.(2)在DNA甲基化的过程中,DNMT1起着主要的作用,DNMT3b扮演着协同的角色,两者可能通过甲基化途径与胆管癌的发生有关.

中华实验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