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 중화실험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030
  • 国内刊号: 42-12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8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杨镇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硼替佐米调控泛素蛋白酶活性治疗小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詹银楚;姜仁鸦;吴善水;余耀生;胡雅国;姚宏宇;俞新春

    目的 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调控泛素蛋白酶活性治疗小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连续7次腹内注射雨蛙素(每次间隔1h)及脂多糖制作小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将60只T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PS-341治疗组(注射脂多糖前0.5h腹内注射0.5 mg/kgPS-341)、模型对照组[注射脂多糖前0.5h腹内注射50%二甲基亚砜(DMSO)]、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制模).后1次注射雨蛙素后2h麻醉小鼠,自右颈静脉取血检测血淀粉酶、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光镜下观察小鼠胰腺、肺脏的病理形态,应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胰腺组织中IKBα的表达,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测定核因子(NF)-KB活性.结果 雨蛙素联合脂多糖小鼠腹腔内注射后,小鼠胰腺呈现典型的出血、坏死病理表现,血清淀粉酶、IL-1β、IL-6的表达值分别为:7663.0±559.0、229.6 -41.0、51.6±10.3,都较空白对照组(1732.0±540.0、9.3±1.8、4.3±1.0)明显升高(P<0.05).PS-341治疗后,胰腺组织中I-κB降解自3.37±0.46减少至2.48±0.57,NF-κB活性自7.82±0.45下降至2.13±0.26,胰腺和肺脏出血、坏死和炎细胞浸润明显减轻;血清淀粉酶、IL-1β、IL-6的表达(2927.0±524.0、153.3±30.4、37.9±7.5)都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而胰腺组织中细胞凋亡明显增多(4.35±0.19增至7.91±0.26,P<0.05).结论 PS-341可以抑制胰腺内NF-KB活化、促进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胰腺损伤,对小鼠重症胰腺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力学加载对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黄秀玲;郭国庆;夏长所;王志杰

    目的 观察机械力学加载对胚胎神经干细胞(NSC)体外培养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取妊娠13.5d昆明小鼠分离胚胎大脑中的神经干细胞,用添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无血清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对细胞进行力学加载,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及细胞分化表面抗原.结果 力学加载培养细胞和非加载细胞均呈100%巢蛋白阳性,分化良好,对照组非力学加载分化细胞中(10.9±4.7)%细胞呈Tubulin阳性,力学加载4h后的胚胎神经于细胞的阳性率为(20.5±3.4)%,力学加载后的培养细胞和非加载培养细胞的分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力学加载对体外培养的胚胎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有促进作用.

  • 慢病毒载体介导的低氧诱导因子-1α在脂肪源性干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王巍巍;张金元;王葳

    目的 构建携带有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重组慢病毒载体,并感染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ADSCs).方法 重组慢病毒载体Lenti-hHIF-1α-EGFP转染293T细胞,进行病毒包装并测定病毒滴度.按照MOI=20将Lenti-hHIF-1α-EGFP转染hADSCs,流式细胞仪分选EGFP标记的细胞.对转染后的hADSCs进行多向分化能力鉴定,并检测hADSCs内hHIF-1α的表达.结果病毒滴度为5×107 pfu/ml.Lenti-hHIF-1α-EGFP转染hADSCs后第3天,荧光镜下观察转染效率70%,经流式细胞仪分选后,98%以上的细胞均有EGFP的表达.转染后的hADSCs茜素红染色及油红O染色阳性,表明hADSCs仍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hADSCs可以高表达HIF-1α.结论成功构建带有报告基因EGFP和目的基因hHIF-1α的慢病毒表达系统,并以慢病毒为载体将hHIF-lα整合到hADSCs中实现其高效表达.

  • PTEN基因表达变化在三羟异黄酮抑制肝癌增长中的作用

    作者:许峰峰;张继红;邓量;梁力建

    目的 探讨PTEN基因表达变化在三羟异黄酮(genistein)抑制裸鼠移植入肝癌增长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移植入肝癌裸鼠分为2组,对照组腹腔注入含0.04%二甲基亚砜(DMSO)的RPMI 1640培养基每天0.05 ml/g,Genistein组腹腔注入genistein每天1 mg/kg,3周后观察肝癌增长,并应用同位素试剂盒检测肝癌组织三磷酸肌醇( IP3)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癌组织PTEN mRNA表达,Western blot分析肝癌组织PTEN蛋白表达.结果 Genistein组肝癌体积和重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体积为(12.6±11.6) mm3比(52.3±26.5) mm3,重量为(42.7±27.8) mg比(91.3±31.4) mg,IP3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为(13.4±1.4) pmol/mg蛋白比(35.3±6.6)pmol/mg蛋白,PTEN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灰度与面积之积的相对强度(RI)为0.81±0.24比0.36±0.09,PTEN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RI值为3.14±0.13比1.08±0.15.结论 PTEN基因表达上调在Genistein抑制裸鼠移植人肝癌增长中发生一定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磷酸肌醇通路信号转导、抑制IP3生成有关.

  • 带血供脂肪筋膜瓣对骺板缺损骨桥形成的预防作用

    作者:张克勇;余国荣;余黎;张桃根;陶圣祥

    目的 制作未成年兔的股骨远端中心型骺板缺损模型,观察带血供脂肪筋膜瓣充填骺板缺损后对骨桥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 用3.5mm克氏针造成兔一侧股骨远端中心型骺板缺损,另一侧作正常参照.实验动物分为3组,A组用带血供脂肪筋膜瓣填塞骺板缺损;B组用游离脂肪筋膜瓣填塞;C组不做任何填塞,为单纯缺损组.20周后,取3组手术侧股骨长度、膝关节外翻角与健侧的差值进行比较,评价股骨的畸形.并通过组织学的方法观察骨桥形成及骺板自身修复情况.结果 3组的手术侧股骨长度较对侧正常股骨短,A、B、C组短缩的程度分别为(1.73±1.37)、(3.89±1.49)、(6.52±1.62) mm,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手术侧股骨与健侧对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外翻畸形,外翻角的差异分别为A组(3.73±3.41)°,B组(6.34±6.07)°,C组( 18.38±10.65)°,C组外翻畸形明显,而A、B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A组脂肪筋膜瓣未被吸收,并有较规则的骺板再生;B组脂肪筋膜瓣大部分吸收,与骺板之间有骨桥形成,骺板再生不规则;C组有明显骨桥形成.结论 带血供脂肪筋膜瓣对中心型骺板缺损后的骨桥形成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且能减小骺板缺损后股骨的畸形程度.

  • 上调转录因子Sp1对胃癌细胞MKN-45增殖的影响

    作者:周尘飞;计骏;蔡劬;于颖彦;陈雪华;刘炳亚;张俊;朱正纲

    目的 构建pEGFP-Sp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Sp1低表达胃癌细胞株MKN-45,观察转染后细胞内Sp1表达及其体外增殖能力.方法 PCR扩增Sp1 (2337 bp)全长序列,连接至pEGFP-N1质粒(4700 bp),测序鉴定无误后,以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胃癌细胞株MKN-45.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位Sp1表达部位,PCR扩增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Sp1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结果构建pEGFP-Sp1表达质粒并转染胃癌细胞株,外源性Sp1定位于MKN-45细胞核中并稳定表达.体外培养3d后,MKN-45-Sp1增殖能力明显高于MKN-45-N1及MKN-45细胞(MKN-45-Sp1比MKN-45-N1及MKN-45,P<0.05).结论 构建pEGFP-Sp1真核表达载体,稳定上调胃癌细胞株MKN-45中Sp1表达,转染后胃癌细胞株体外增殖能力明显增高.

  • 共轭亚油酸c9,t11-CLA及t10,c12-CLA对大鼠骨髓细胞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朱亦堃;李丽婷;郗光霞;史书红;李兴;赵宝珍

    目的 观察c9,t11-CLA及t10,c12-CLA干预后,大鼠骨髓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2(PPARγ2)及核因子(NF)-κB活化受体配体(RANKL)、碱性磷酸酶(ALP)、骨保护素(OPG)、NF-κB活化受体(RANK)、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 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骨髓细胞,分别加入c9,t11-CLA及t10,c12-CLA干预24h,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PARγ2、RANKL、ALP、OPG、RANK、TRAP mRNA表达水平,比较其对骨髓细胞上述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1)c9,t11-CLA呈剂量依赖性下调RANK、TRAP mRNA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其对RANKL、ALP、OPG及PPARγ2 mRNA 表达的影响不明显.(2) t10,c12-CLA呈剂量依赖性上调RANKL、OPG mRNA的表达,同时下调 RANK、TRAP及PPARγ2 mRNA的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对ALP 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c9,t11-CLA可能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标记物基因表达阻断骨髓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而t10,c12-CLA在抑制破骨细胞标记物基因表达的同时也可促进成骨细胞标记物基因表达,两者均有利于骨形成.

  • 手术创伤对口腔黏膜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作者:尹小平;龚建平

    目的 观察不同手术创伤程度人群口腔黏膜细胞(OME)的凋亡和增殖,探讨手术创伤对在体口腔黏膜细胞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患者10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13例,于手术前、手术后分别用亚G1峰法和Ki-67分别检测其口腔黏膜凋亡率和增殖率;非配对t检验分析两组间及每组内手术前、手术后口腔黏膜细胞的凋亡率和增殖率的差异.结果 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组与乳腺癌根治术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营养状态、一般状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组患者与乳腺癌根治术组患者手术前口腔黏膜凋亡率分别为(27.51±0.61)%、(27.33±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殖率分别为(15.98±0.36)%、(16.04±0.55)%,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组患者与乳腺癌根治术组患者手术后口腔黏膜的凋亡率分别为(27.01±0.46)%、(27.36±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殖率分别为(16.25±0.25)%、(16.24±0.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乳房手术组患者与乳腺癌根治术组患者每组内手术前后口腔黏膜凋亡率和增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手术创伤对在体口腔黏膜细胞凋亡和增殖状态无明显影响.

  • 纳米脂质体介导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体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孙念峰;孟庆义;田爱玲;王瑞华;刘兆轩;胥莉

    目的 观察利用阳性纳米脂质体介导的基因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对结肠癌细胞的治疗作用.方法 应用基因克隆技术分别构建含有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重组质粒(pEGFP),并依据静电吸附原理制备携带基因的阳离子纳米脂质体,再将转染阳性的树突状细胞(DC)移植作用于结肠癌细胞.结果 成功构建含有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重组质粒,并得到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证实.携带酪氨酸激酶受体3 配体(FL)基因的阳离子纳米脂质体成功转染DC,发现基因在细胞内得到很好表达,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蛋白表达量有所增加,72h时表达量高.基因移植后发现对照组肿瘤体积增长快,FL基因组肿瘤体积增长较慢;FL基因组肿瘤细胞凋亡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pEGFP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阳离子纳米脂质体作为基因载体具有一定优越性.基因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在结肠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 基于CT值及三维切割的腰椎密度值快速求解

    作者:张国栋;廖维靖;陶圣祥;林海滨;陈宣煌;郑锋

    目的 探讨基于CT值及三维切割的腰椎骨密度值快速求解方法.方法 采用20例成人尸体腰椎标本为实验材料.绘制三维切割工具的Solidworks零件文件.实验组按0.5mm层距进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将腰椎三维模型以切割工具分割成各个独立的椎体,构建相应的Mask文件后读取CT值数据.真实测量组的骨密度值与实验组的CT值均值进行相关回归分析,获得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函数计算出来的骨密度值与真实测量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腰椎椎体密度值与CT值均值的函数关系为Y=0.001X +0.1253,相关系数R2 =0.9132;骨密度计算值与真实测量值的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结论 根据CT值,以三维切割的方式可以快速求解腰椎骨密度值.

  • 大鼠肝癌组织中巨噬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关系

    作者:徐建;王艳红;沈沪佳

    目的 观察大鼠肝癌组织中巨噬细胞对细胞毒性T细胞浸润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构建Wistar大鼠Walker-256肝癌模型,将大鼠分为3组:A组(腹腔注射氯磷酸盐脂质体)、B组(腹腔注射PBS脂质体)、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2 d后摘取肿瘤组织,测量肿瘤大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中浸润的CD68、CD163、CD8及GranzymeB阳性细胞个数;CD8与TUNEL双标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T细胞的凋亡.结果 (1)A、B、C3组肿瘤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B、C3组中,CD68阳性细胞个数在A、B组之间比较;CD163阳性细胞个数在A、B组之间比较;CD8阳性细胞个数在A、B组,A、C组之间比较;Granzyme阳性细胞个数在A、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D68、CD163阳性细胞个数在A组明显少于B、C组;而CD8、GranzymeB阳性细胞个数在A组明显多于B、C组.(3)相关分析显示,针对全部肿瘤组织,CD68与CD8阳性细胞之间,CD163与GranzymeB阳性细胞之间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68与GranzymeB阳性细胞之间,CD8与CD163阳性细胞之间无明显相关.(4)A、B、C3组中T细胞(CD8)凋亡率在A、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B、C组.结论 氯磷酸盐脂质体可有效清除大鼠肝癌组织中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清除后,细胞毒性T细胞的浸润增多、凋亡减少.肿瘤巨噬细胞通过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凋亡而抑制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在肿瘤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结肠癌细胞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对E-上皮钙黏素和β-连接素表达的调控作用

    作者:李臣;任俊宇;洪敏;李少避;刘为青;高嫦娥;陈圣雄;周华华;陈明清;董坚

    目的 观察结肠癌细胞中上皮钙黏素基因( CDH1)启动子甲基化对上皮钙黏素(E-cadherin)和β-连接素(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MSP)、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DNA甲基化抑制剂5-氮-2’-脱氧胞苷(5-Aza-CdR)干预前后人结肠癌HT-29细胞株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E-cadherin mRNA的改变,并运用免疫荧光标记及激光共聚焦观察E -cadherin和β-catenin在细胞内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1)HT-29细胞在用药前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扩增阳性,非甲基化扩增阴性,用5-Aza-CdR处理后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扩增阴性,非甲基化扩增阳性;(2)5-Aza-CdR处理前细胞RT-PCR不能扩增出E-cadherin mRNA特异性条带,5-Aza-CdR处理后则可检测到E-cadherin mRNA转录,且mRNA水平与药物的浓度呈正相关,平均灰度比值1 μmol/L时为0.491±0.011,2μmol/L时为0.568±0.013(P<0.05;(3)5-Aza-CdR 处理前细胞未见E-cadherin表达,β-catenin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及细胞核中,5-Aza-CdR处理后在细胞膜可见E-cadherin及β-catenin表达.且随着5-Aza-CdR诱导E-cadherin的表达,β-catenin在细胞膜的分布增加,而在细胞质及细胞核的分布明显减少.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显示β-catenin胞膜分布与E-cadherin一致.结论 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导致结肠癌细胞E-cadherin表达缺失及β-catenin异位分布的重要因素.

  • 妊娠期间高叶酸饮食诱导子代小鼠先天性巨结肠模型的研究

    作者:吴川清;林学科;陶凯雄;杜寒松;韩高雄;李航;帅晓明

    目的 观察母体妊娠期间高叶酸(FA)饮食在子代小鼠先天性巨结肠(HD)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用0(低叶酸组)、2(正常对照组),40、160、320 mg FA/kg(高叶酸组)RHAA配方饲料补充孕小鼠,分别观察上述5组不同叶酸饮食环境下刚出生的仔鼠的结肠标本是否具有HD表型,并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孕鼠及仔鼠的血清叶酸浓度.结果 随着饲料叶酸含量的升高,孕鼠及仔鼠血清叶酸浓度也呈相应逐渐升高,直至160 mg FA/kg饲料饮食,母鼠及仔鼠体内叶酸水平达到高值;低叶酸组与正常对照组仔鼠无巨结肠发生;在高叶酸组中:40、160、320 mg3组巨结肠发生率分别为2.1% (1/42)、6.1% (2/33)、2.8% (1/36),并与仔鼠血清叶酸浓度密切相关.结论 母体妊娠期间高叶酸饮食可以诱导仔鼠HD的发生,高叶酸饮食因素在HD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作用.

  • 异种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重建右室流出道研究

    作者:龙小毛;林辉;李香伟;周一凡;粱胜景

    目的 观察去细胞牛颈静脉带瓣管道( BJVC)重建猪右心室流出道后的细胞生长特性、抗钙化性能及血流动力学性能.方法 应用经去细胞、鞣制、改性(B组,n=8)及未去细胞(A组,n=8)的BJVC分别进行猪肺动脉与右心室连接,行光镜及电镜观察宿主内皮细胞及肌成纤维细胞生长特点,原子火焰法检测组织钙含量,超声心动图检测 BJVC 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术前A组BJVC试片表面无内皮细胞,术后12个月内膜表面50%~60%的表面覆盖卵圆形内皮细胞,基质层未见宿主成纤维细胞迁入;术前B组去细胞后BJVC已基本无细胞成分,术后12个月内皮细胞覆盖率约80% ~90%,宿主肌成纤维细胞已爬行迁移至基质层的1/3.术后A组近端及远端吻合口管壁、瓣膜组织钙含量显著大于B组(P<0.05),B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显著大于新鲜BJVC(P <0.05).术后当天A组及B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当天及术后12月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A组远端吻合口口径显著小于B组(P<0.05),远端吻合口压差、跨瓣压差、牛颈静脉返流量显著大于B组(P<0.05).结论 去细胞化后鞣制、改性的牛颈静脉是一种更好的重建右室流道材料,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研究.

  • 人类快速延迟整流性钾通道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目互关系

    作者:吕清;王国斌;卢晓明;孟庆良;舒晓刚;肖勇

    目的 观察人类快速延迟整流性钾通道基因表达的钾离子通道蛋白( HERG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方法对80例胃癌组织标本及对应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HERG1蛋白和VEGF的表达进行检测,并进行回顾性随访.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RT-PCR检测胃癌组织中HERG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90%,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85%;HERG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关系密切;VEGF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程度、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而与性别、肿瘤大小、部位无明显相关.结论 HERG1蛋白和VEGF的过度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在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共位表达有助于判断胃癌预后.

  • 全反式维甲酸对人结肠癌生长、肝转移的抑制作用

    作者:陈图锋;方佳峰;魏波;区广生;黄江龙;卫洪波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人结肠癌细胞生长及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0、2、4、8μmol/LATRA分别作用于SW480/M5细胞48 h,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W480/M5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表达水平.以SW480/M5细胞建立裸鼠原位肿瘤种植模型,随机分为5组,分别以生理盐水、溶剂对照液及5、15、45 mg/kg ATRA对裸鼠隔日灌胃,6周后观察裸鼠原位种植瘤及肝转移瘤的生长,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肿瘤组织VEGF-A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裸鼠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SW480/M5细胞VEGF-A阳性率随着ATRA作用浓度的增加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0.96,P<0.01).各ATRA作用组原位肿瘤的抑瘤率为4.1%、31.6%及49.7%,肝转移发生率为63.6%、36.4%及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及P<0.05).与对照组比较,中剂量及高剂量组裸鼠原位肿瘤显著缩小(P<0.05)、肿瘤肝转移程度明显降低(P<0.05),肿瘤组织的VEGF-A mRNA水平及MVD值亦显著下降(P<0.05).结论 ATRA能下调人结肠癌原位种植肿瘤和肝转移瘤组织VEGF-A的表达,减少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对结肠癌生长和肝转移具有抑制作用.

  • 顺铂联合唑来膦酸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茆勇;马凤锦;黄朝晖;许林;游庆军;华东

    目的 观察顺铂联合唑来膦酸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顺铂联合唑来膦酸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以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DNA损伤检查点蛋白调节因子1(MDC1)mRNA的表达.结果 顺铂联合唑来膦酸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率(39.16±4.94)%高于顺铂(16.87±2.50)%、唑来膦酸(19.66±4.57)%;联合用药诱导A549细胞的凋亡率(32.30±0.50)%较顺铂(23.90±2.46)%、唑来膦酸(18.87±3.04)%上升;联合用药后A549细胞MDC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0.134 ±0.037)较顺铂(0.356±0.033)、唑来膦酸(0.208 ±0.040)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顺铂、唑来膦酸可抑制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顺铂联合唑来膦酸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具有协同作用;其协同作用可能与下调MDCl mRNA表达有关.

  • 特异性DNA探针检测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在患者体内的生存时间

    作者:邓海峰;陆明洋;徐斌;郑晓;李敏;刘检;周怡;孙青;吴昌平;蒋敬庭

    目的 观察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性别错配的女性受者体内生存时间.方法 通过细胞采集仪采集男性供者的单个核细胞,经多种细胞因子体外诱导培养成CIK细胞,输注给女性受者.治疗数月后,用Y染色体特异性DNA探针测定女性受者体内淋巴细胞上Y染色体的表达.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第14天时CIK细胞高表达CD3+ CD56+为55.4%.CSP X探针定位于Xp11.1-q11.1,杂交信号为绿色,CSP Y探针定位于Yp11.1-q11.1,杂交信号为红色,女性细胞染色体XX显示两个绿色荧光信号,男性细胞染色体XY 显示1个绿色信号,1个红色荧光信号.在女性受者体内淋巴细胞上有Y染色体的表达,表达比例为0.5% ~3.0%.结论 Y染色体特异性DNA探针可以确定CIK细胞在患者体内的生存时间.

  • 大鼠同种骨髓间充质细胞门静脉输注对肝大部分切除肝衰模型术后肝功能、生存率的影响

    作者:彭耀荣;李文滨;褚忠华;梁明娟;林青;王捷

    目的 观察大鼠同种骨髓间充质细胞(BMSCs)经门静脉肝内移植对80%肝切除肝衰竭模型术后肝功能、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通过80%肝切除建立大鼠边缘肝衰竭模型,经门静脉输注绿荧光蛋白(GFP)标记的第5代(P5)大鼠同种MSC,观察BMSCs肝内移植对肝大部分切除边缘肝衰竭模型术后生存率、肝功能的影响.结果 术后7d内的存活率:MSC组72.2%( 13/18)、对照组44.4% (8/18).MSC组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2.2%比44.4%,P<0.05;MSC组大鼠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MSC组肝组织中可观察到移植的细胞.结论 经门静脉的BMSCs移植可促进80%肝切除边缘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恢复和提高生存率.

  • miRNA-2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卢秀波;徐红伟;刘洋;张德言;刘征;王晓明

    目的 检测人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中微小RNA(miRNA) -21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miRNA芯片技术和TaqMan探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别检测miRNA-21在3例和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癌旁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应用miRNAs芯片技术,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进行检测,与癌旁组织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筛选出的miRNA-21表达上调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出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中miRNA-21的平均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上调(3.97±1.2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NA-21显著高表达可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iRNA芯片技术和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对minRNA21的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

  • 染料木黄酮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作者:魏任雄;张翼;谭金海;蔡林;金伟;胡昊

    目的 探讨染料木黄酮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染料木黄酮处理MG-63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法检测MG-63细胞侵袭能力;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MG-63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CCK-8法表明染料木黄酮处理组MG-63细胞增殖被明显抑制,抑制率高(85.3±5.1)%(P<0.05);染料木黄酮在0、12.5、25.0、50.0 μmol/L时穿膜细胞数分别为(96.5±5.5)、(88.4±3.2)、(53.8±4.4)、(36.6±3.8)个,可明显降低MG-63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染料木黄酮处理后MMP-2及MMP-9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下降,且具有时间依赖性.结论染料木黄酮抑制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能力,这种作用与MMP-2及MMP-9表达变化有关.

  • 5-氟尿嘧啶磁性白蛋白微球联合恒定外磁场对人胰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作者:喻超;孙诚谊;王玉芝;刘建刚

    目的 探讨5-氟尿嘧啶磁性白蛋白微球(5-Fu-MAMS)联合恒定外磁场体外对人胰腺癌PC-3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体外培养人胰腺癌PC-3细胞分为5-Fu-MAMS联合磁场组;5-Fu-MAMS组;游离5-Fu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生长状态,噻唑蓝(MTT)比色分析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抑制率.结果 5-Fu浓度为20.0 mg/L时,5-Fu-MAMS组与游离5-Fu组抑制率分别为57.7%和59.6%,IR> 50%,药物敏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浓度为10.0 mg/L时,5-Fu-MAMS联合磁场能明显提高化疗药物的抑瘤效果,IR为60%,IR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Fu-MAMS和游离5-Fu有相似的药理作用;联合恒定外磁场能显著增强5-Fu-MAMS的抑瘤效应.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与15-脂氧合酶-2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姜应传;廖乃凯;俞建军;徐月敏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PPAR-γ)及15-脂氧合酶-2(15-LOX-2)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前列腺癌组织中PPAR-γ及15-LOX-2蛋白的表达,取26例前列腺增生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PPAR-γ在前列腺癌组表达阳性程度高于前列腺增生组(x2=4.84,P<0.05);15-LOX-2在前列腺癌组表达阳性程度低于前列腺增生组(x2 =9.00,P<0.05).T3期前列腺癌PPAR-γ的表达阳性程度明显高于T2期(H=4.103,P<0.05);T2期与T3期前列腺癌细胞15-LOX-2的表达阳性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 =0.076,P>0.05).Gleason评分≥7分前列腺癌PPAR-γ的表达阳性程度明显高于Gleason评分<7分(H=5.306,P<0.05);Gleason评分≥7分与Gleason评分<7分前列腺癌15-LOX-2的表达阳性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 =0.313,P>0.05).结论 PPAR-γ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与病理分期及Gleason评分有关;15-LOX-2在前列腺癌组织中低表达.它提示PPAR-γ和15-LOX-2与前列腺癌发生与发展有关.

  • 雷帕霉素对大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汪国营;张琪;陈文捷;刘炜;李敏如;陈规划

    目的 观察雷帕霉素(RAPA)对树突状细胞(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诱导分化Lewis大鼠骨髓源性DC,第6天同时加入脂多糖(LPS)和10μg/L或100 μg/L RAPA,48 h后检测共刺激分子、细胞凋亡、上清液白细胞介素(IL) -10和IL-12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观察DC刺激Brown Norway大鼠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RAPA能抑制DC成熟,共刺激分子的上调显著受抑,细胞凋亡增加,100 μg/L RAPA组DC凋亡率达53%.DC在脂多糖作用下分泌IL-10、IL-12上升至( 1533±117)、(2575 ±58) ng/L,但同时加入100μg/L RAPA后,两者下降至(330±159)、( 245±63) ng/L.RAPA处理的DC对T淋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结论 雷帕霉素能抑制DC成熟并诱导其凋亡,RAPA处理的DC分泌细胞因子降低,且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MG63细胞抑制生长及促进凋亡的作用

    作者:李啸然;李月白;杨妍;李晓坤;全碧波;王义生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取人骨肉瘤MG63细胞,用终质量浓度为0.5、5.0、50.0、100.0 μmol/L罗格列酮分别处理细胞,对照组不给予药物,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药物作用24、48、72 h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终质量浓度0、0.5、5.0、50.0 μmol/L罗格列酮处理24、48 h细胞周期分布;TUNEL法检测终质量浓度0.5μmol/L罗格列酮处理48 h的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指数(AJ).结果 细胞生长抑制率:(1)罗格列酮各浓度作用24、48、72 h,2个时间点抑制率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随时间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其中0.5μmol/L对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30.10±0.01、46.70±0.01和48.80±0.02;(2)在各时间点,各浓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0.5~50.0 μmol/L浓度组区间,相同时间点的抑制率有随浓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细胞周期:(1)不同浓度的各细胞周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24、48h时间点均表现为用药组G0/G1期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0.5mol/L组细胞比例高,但随用药浓度增加,G0/G1期比例有下降趋势;用药组S期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随用药浓度增加,S期比例有增高趋势;即用药可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的作用;(2)不同时间点间细胞周期分布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6,P>0.05).细胞凋亡:0.5 μmol/L组凋亡率(14.33±3.35)%明显高于对照组(2.82±0.63)%(P<0.01),光镜下可见药物组细胞核固缩及散在的凋亡小体.结论 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能明显抑制人骨肉瘤MG63细胞的增殖,诱导该细胞G1期阻滞和细胞凋亡.

  • 辛伐他汀通过PI3K/Akt通路缓解肺泡Ⅱ型细胞缺氧复氧损伤

    作者:武雅琴;蒋峰;黄建峰;冯冬杰;张治;任斌辉;尹荣;许林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 SIM)对缺氧复氧损伤肺泡Ⅱ型细胞(ATⅡ)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ATⅡ来源的A549细胞株,建立二氯化钴(CoCl2)诱导的缺氧复氧损伤模型;不同浓度辛伐他汀(5~100 μmol/L)处理A549细胞,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率;Hoechst33342染色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ATⅡ特征标志表面蛋白C(SP-C)及PI3K/Akt通路蛋白Akt、P70、mTOR、Caspase-3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缺氧前予低剂量SIM(5~20 μmol/L)预处理30 min,可显著促进A549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并上调SP-C、p-Akt及下游增殖相关蛋白p-P70、mTOR水平,同时下调凋亡蛋白Caspase-3水平,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IM组比较,给予PI3K抑制剂渥曼青霉素(wortmannin)可拮抗SIM的保护作用,表现为SP-C、p-Akt、mTOR及p-P70蛋白水平下调,Caspase-3蛋白水平上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辛伐他汀可缓解ATⅡ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其机制与辛伐他汀活化PI3K/Akt通路有关.

  • 猪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模型中门脉血流系统的变化

    作者:张贺云;李文滨;褚忠华;彭耀荣;吴卓;王捷

    目的 建立猪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模型,观察该模型门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将26只家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EG,10只)一期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二期行门静脉部分缩窄术;门静脉高压组(PG,10只)一期行开关腹、二期行门静脉部分缩窄术;假手术组(SG,6只)一、二期均行开关腹.3组均测定门静脉压力,二期手术后两月行CTA及腹腔干、门静脉系统血管铸型.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实验组、门静脉高压组术后均形成了门静脉高压.实验组与门静脉高压组术后及术后两个月门静脉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胃的血供主要由胃左动静脉及胃网膜左动静脉提供,没有形成新的侧支循环.结论 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合并门静脉高压症,不宜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上需对患者的门腔系统行血管成像检查,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

  •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对大肠癌细胞株HT29迁移和增殖的影响

    作者:郑浩;李怀富;郑小青;韦胜成;徐峰;詹鸣

    目的 观察巨噬细胞在大肠癌中的作用.方法 从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分别用脂多糖(LPS)和白细胞介素(IL)-4刺激,将不同激活状态下的巨噬细胞与HT29细胞共培养,观察巨噬细胞对HT29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 经典激活的巨噬细胞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比例显著上升(17.93%比0.23%);选择性激活的型巨噬细胞明显促进HT29细胞的增殖,S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29%比5.61%);迁移实验显示,选择性激活的巨噬细胞还能促进HT29细胞的迁移,通过Transwell的细胞数量大概是对照组的20倍.结论 选择性激活的巨噬细胞能促进HT29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 携带TPH-2基因小分子干扰RNA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作者:石永勇;洪庆雄;肖建斌;招伟贤;卢传坚;项红兵

    目的 构建携带色氨酸羟化酶(TPH)-2基因的小分子干扰RNA表达载体.方法 设计并合成shRNA TPH-2对应的两条互补的寡核苷酸链,pU6-CMV-GFP质粒经Age Ⅰ和EcoRⅠ双酶切与退火后的寡核苷酸连接,目的 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对长出的克隆应用菌落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再对PCR鉴定阳性的克隆进行测序和比对分析.结果 经PCR、酶切及测序证实,pU6-CMV-GFP-TPH-2 shRNA表达载体片段大小为332 bp,其中插入的片段序列和位点与预期完全一致.结论 实验成功构建pU6-CMV-GFP-TPH2 shRNA表达载体.

  • 序贯应用四种不同颜色的非放射性彩色微球测定器官血流量

    作者:粱斌;黄晓强;黄志强;陈明易;张爱群;董家鸿

    目的 探讨以4种颜色的非放射性彩色微球(粉、黄、白、紫)序贯测定同一种动物经历4种不同腹腔内压状态时的脏器血流量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只,通过腹腔内加压气囊建立0、5、10、15 mm Hg(1 mm Hg =0.133 kPa)等4种腹腔内压状态,分别以IAPx(x=0、5、10、15)表示.每次持续加压10 min,即通过左心室导管注入相应地注入粉色、黄色、白色、紫色中的一色微球.抽取参比血样后立即输注同等量的同种异体血.腹压去除后,间隔15 min.每只大鼠均依次经历4种不同的腹压状态.实验结束,静脉注入饱和氯化钾处死大鼠,并收集组织标本.标本经过碱性组织液消化、超声细胞破碎仪破碎、DMF染料提取及吸光度值测定.依照组织血流量(Qt)[ml/(min·g)]=组织吸光度值(At)×参比血样的血流量(Qb)/参比血样吸光度值(Ab)公式,用以计算脏器血流量.结果 微球于血液内分布均一,4组不同腹腔内压下左、右肾之间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77,P>0.05),[左肾血流量:(2.02±0.47)、(1.39±0.62)、(0.81±0.24)、(0.22±0.09) ml/( min·g);右肾血流量:(2.23±0.26)、(1.38 ±0.61)、(0.89±0.31)、(0.24±0.09) ml/(min·g)]具有明显相关(P<0.01,R=0.687).随腹腔内压力的增加,肝脏等腹腔内脏器血流量下降明显[肝动脉血流量:(0.16±0.05)、(0.15 ±0.03)、(0.10±0.03)、(0.02±0.01) ml/(min·g)];门静脉血流量:(1.73±0.41)、(1.19±0.21)、(0.83±0.18)、(0.38 ±0.08)ml/( min·g)].而心、脑等重要脏器血流量在腹腔内压力处于一定范围内(5~10 mm Hg),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维持,当腹腔内压力升至15 mm Hg时,心、脑等脏器血流量亦表现为下降趋势[心脏血流量:(2.56±0.95)、(1.69±0.95)、(1.44±0.41)、(0.71 ±0.24) ml/(min·g);大脑血流量:(0.49±0.09)、(0.22±0.07)、(0.22±0.06)、(0.19±0.02)ml/(min·g).微球回收率为(92.0±7.1)%.结论 非放射性彩色微球能够完成测定4种不同腹压状态下大鼠多脏器血流量改变,是一种准确可行的血流动力学检测方法,可用于研究同一动物经历不同状态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于小型动物尤为适用.

  • 小干扰RNA沉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ACHN肾癌细胞黏附、侵袭及迁移的影响

    作者:张志强;于德新;黄韵;方卫华;江山;施浩强;廖贵益;陈磊

    目的 观察小干扰RNA (siRNA)沉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ACHN肾细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化学合成针对VEGF的小干扰RNA,实验分4组,转染后收集细胞,通过蛋白印迹方法检测VEGF的表达,噻唑蓝(MTT)比色法、细胞黏附实验、划痕实验及Transwell法测定细胞的增殖、黏附、迁移及侵袭能力.结果 siRNA 1~2组VEGF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在24、48、72 h,siRNA 1~2的增殖抑制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P<0.05),其中以siRNA2组为显著;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iRNA 1~2组的细胞黏附数量明显下降[(81.5±3.1)%比(40.5±2.6)%、P<0.05,(81.5±3.1)%比(22.5±2.4)%、P<0.05],其中以siRNA2组为明显;siRNA1~2组的细胞迁移数量明显下降(162±9比81±5,P<0.05;162±9比38±4,P<0.05);siRNA1~2组细胞侵袭能力明显下降(P<0.05),且siRNA 2组的细胞侵袭能力明显低于siRNA 1组(P<0.05).结论 VEGF基因在肾细胞癌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靶向VEGF的siRNA转染肾细胞癌细胞,可抑制肾细胞癌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

  • 自体原位肝移植大鼠围术期急性肺损伤的研究

    作者:池信锦;李玺;葛缅;张瑷兰;罗刚健;黑子清

    目的 建立SD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动态观察自体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肺损伤特点.方法 选取健康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组,n=8)和模型组(M组),M组进行自体原位肝移植手术,根据肝脏再灌注时间不同再分为4个亚组.S组在麻醉后只进行开腹和血管的分离,不进行肝脏的阻断和灌注.分别在肝脏再灌注后4、8、16、24 h采集动脉血和肺组织标本,分别用于检测动脉氧分压、肺组织病理学.结果 与S组[(120.75 ±6.58) mm Hg(1 mmHg =0.133 kPa)]比较,M2组(97.50±8.22)mm Hg动脉氧分压降低(P<0.05),其余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肺组织镜下见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肺泡腔内渗出明显,肺泡腔狭窄,肺间质明显出血充血,肺泡间隔明显增厚,肺实质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这些病理改变在M2组(肝脏再灌注8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好转.结论 自体原位肝移植后SD大鼠存在肺损伤,在肝脏再灌注后8h达到高峰.

  • 枸橼酸氢钾钠降低双J管继发管壁沉积结石危险性研究

    作者:朱磊;王雷

    目的 探讨枸橼酸氢钾钠降低双J管留置后继发管壁沉积结石危险性的效果及机制.方法 选取2008年3月至2010年7月间术后留置双J管病例共123例,以治疗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奇偶数两组,选取奇数组术后给予口服枸橼酸氢钾钠,偶数组不作特殊治疗.分别于拔管前应用彩超及腹部平片(KUB)和拔管时肉眼观察比较双J管留置期间两组管壁沉积结石发生率差异.结果 留置双J管1~3个月内,应用枸橼酸氢钾钠组双J管管壁沉积结石发生率为6.7%,未用枸橼酸氢钾钠组双J管管壁沉积结石发生率为19.8%,两者管壁结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留置双J管期间应用枸橼酸氢钾钠能显著降低双J管继发管壁沉积结石的危险性.

  • 高容量血液滤过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犬CD14+单核细胞白细胞-DR抗原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振宇;艾克拜尔·亚力坤;杨小朋;陈继红

    目的 观察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犬CD14+单核细胞犬白细胞DR抗原(DLA-DR)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2次打击建立犬MODS模型,随机分HVHF组和MODS组,HVHF组建模后给予HVHF治疗24h,MODS组不给HVHF治疗.监测CD14+单核细胞DLA-DR表达及主要器官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与实验前(6.52±1.47)比较,MODS组CD14+单核细胞DLA-DR明显降低(P<0.01).在T5、T7、T8、T9时间点HVHF组CD14+单核细胞DLA-DR水平显著高于MODS组(P<0.05).HVHF组主要器官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HVHF能改善器官功能,提高CD14+单核细胞DLA-DR的表达,有助于重建机体内稳态.

  • 多能成体祖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周辉;盛汉松;许尚虞;林坚;尹波;张弩

    目的 探讨骨髓间质分离的多能成体祖细胞(MAPCs)移植后在大鼠脑组织内神经细胞分化及修复神经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制作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将在体外纯化、增殖和已用5-溴-2脱氧尿苷(BrdUrd)处理过的MAPCs注入帕金森病大鼠脑内.3个月后,对移植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行为学测试等方法鉴定和分析MAPCs在大鼠脑组织内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和修复神经功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6-羟多巴诱导的大鼠行为学变化MAPCs组明显好于对照组;细胞移植后第4、8、12周时,移植的PD大鼠1h内的旋转圈数为对照组(687.8±2.7、754.1±13.4、763.2±14.8)和MAPCs组(528.0±12.7、440.5±12.0、435.0±7.1).MAPCs在中脑黑质和纹状体区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和多巴胺能神经元;PCR检查发现多巴胺-β-羟化酶、多巴胺转运体和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水平MAPCs组(分别为0.510±0.028、0.620±0.046、0.850±0.051)明显比对照组(分别为0.310±0.072、0.400±0.044、0.480±0.057)升高(P<0.05).结论 骨髓间质分离的MAPCs移植后能在大鼠脑组织微环境中自主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并有效地修复6-羟多巴诱导的神经功能缺损.

  • 脊髓电刺激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和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作者:裴保安;段姗姗;吴立生;张存华;陈允震

    目的 观察脊髓电刺激对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和脊髓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15);实验组行脊髓电刺激,对照组行假治疗.观察不同时期两组大鼠DRG神经元和脊髓神经元计数和超微结构;测定再生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及传导速度(NCV).结果 术后1、4、8周,实验组DRG神经元计数为15.74±1.47、14.17±1.20、13.33±0.47;对照组为10.99±1.38、10.33±0.78、9.20±0.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脊髓神经元计数为17.16±0.50、15.86±1.27、11.55±0.95;对照组为12.16±0.92、10.27±0.44、9.24±0.7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后DRG神经元和脊髓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 胰蛋白酶抑制剂对人肝癌细胞SK-HEP-1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作者:杨超文;肖治宇;褚忠华;张贺云;伍刚;何传超;徐康;王捷

    目的 观察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TI)对人肝癌细胞株SK-HEP-1迁移和侵袭等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UTI对SK-HEP-1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法检测不同浓度UTI对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作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UTI作用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UTI组对SK-HEP-1细胞的增殖无影响(P>0.05);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的UTI组均能抑制人肝癌细胞SK-HEP-1的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且呈剂量效应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的UTI组中SK-HEP-1细胞UPA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且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TI能抑制人肝癌细胞SK-HEP-1迁移与侵袭,其机制可能与UTI抑制SK-HEP-1细胞UPA表达有关.

  • 特异性小干扰RNA靶向沉默KCNN4基因对LoVo细胞生物学影响

    作者:褚忠华;林显敢;刘璐;伍衡;来伟

    目的 观察小分子干扰RNA(siRNA)对结肠癌细胞LoVo的KCNN4基因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分别空白对照组和实验转染组进行实验.合成针对KCNN4基因的特异性siRNA并转染至结肠癌细胞LoVo中,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以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KCNN4mRNA以及蛋白的变化,CCK-8法检测LoVo细胞增殖的变化以及Transwell检测LoVo细胞增殖和侵袭的能力的变化.结果 成功合成KCNN4-siRNA并转染入LoVo细胞中.RT-PCR以及Western blot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KCNN4-siRNA可以明显抑制KCNN4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抑制率分别为72.0%、49.6% (P<0.05).同时KCNN4-siRNA可以明显抑制LoVo细胞的增殖(P<0.05).另外KCNN4-siRNA可以明显抑制LoVo细胞的迁移能力(45.23±3.52比66.42±1.47)和侵袭能力(28.13±1.64比42.78±2.33).结论 KNN4-siRNA可以有效抑制结肠癌LoVo细胞KCNN4基因的表达,从而有效的抑制肿瘤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修饰的不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生物学功能

    作者:陈丽红;黄爱民;刘景丰;邱明链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 -β1基因转染后树突状细胞(DC)细胞表型和免疫生物学功能的变化.方法 利用大鼠骨髓细胞诱导、培养不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以脂质体介导的pIRES2-EGFP-hTGF-β1转染imDC细胞,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后各组imDC培养上清TGF-β1蛋白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法、免疫细胞化学法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各组imDC表面分子的分子表型和免疫功能变化.结果 TGF-β1基因转染的imDC上清中均检测相应蛋白的高表达,TGF-β1基因转染组TGF-β1蛋白表达(252.75±11.31) μg/L均高于mDC组(11.19±2.29) μg/L、imDC组(35.18±6.17) μg/L、空载体组(33.67±4.61)μg/L;基因转染组的表面分子CD86、CD80及MHCⅡ表达明显低于空载体组和无任何转染的imDC组;基因转染组的imDC对T的增殖研究结果显示有显著抑制作用,低于空载体和无任何转染的imDC组.结论 TGF-β1基因成功导人imDC,基因改造的imDC不但能维持不成熟状态同时分泌免疫耐受抑制蛋白,致免疫耐受作用显著增强.

  • 神经干细胞-多肽自组装凝胶复合体移植治疗脊髓损伤

    作者:刘宁;郭海龙;盛伟斌;扈佃磊;徐韬;于圣会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 NSCs)复合多肽自组装凝胶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 36只SD大鼠造模后1周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DMEM/F12对照组(n=12)、NSCs移植组(n=12)和NSCs-凝胶移植组(n=12).通过不同时间点BBB评分、病理组织学、免疫荧光技术评价脊髓损伤的修复.结果 移植后2周开始3组大鼠各时间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后6周,病理切片示C组大量再生的神经纤维桥接脊髓断端,胶质瘢痕不明显;免疫荧光染色示C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dU)/NF-200双标阳性细胞比例(24.83±1.47)%明显多于B组(6.83±1.47)%(P<0.01),但B组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比例(42.17±2.71)%明显多于C组(34.33±4.63)% (P<0.01).结论 自组装多肽凝胶能提高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复合移植能更有效地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 shRNA-CXCR4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

    作者:朱志强;宁忠良;胡斌;汤志刚

    目的 构建针对人CXCR4基因的shRNA干扰表达载体,观察CXCR4基因表达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根据人CXCR4序列设计并构建CXCR4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以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CXCR4干扰质粒转染至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经G418筛选出稳定转染的阳性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其细胞周期变化,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CXCR4干扰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结果 经测序证明CXCR4的shRNA基因已成功插入Psilencer4.1质粒中,构建的干扰质粒能够显著抑制CXCR4的表达,CXCR4 mRNA被抑制了(2.7±0.2)倍(P<0.01).CXCR4基因的表达下调将胃癌细胞阻滞在G1期(由84.2%升至94.1%),MTT法检测CXCR4-shRNA干扰细胞增殖(P<0.05),且穿过Trans -well小室膜的细胞数显著下降(P<0.05).结论 干扰CXCR4的表达可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关键词: 胃癌 增殖 shRNA: CXCR4
  • 慢性肝损伤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影响研究

    作者:纪卫政;王文然;单骄宇;宋浩;邰沁文;温浩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已开始用于治疗肝病[1].有人认为BMSCs抑制肝纤维化[2],也有人认为它促进纤维化[3].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肝损伤过程中,BMSCs对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

  • 关节镜下空心螺钉或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烨;汤洁;胡勇;彭永海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诊治42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病例,采用Lysholm膝关节损伤功能评分分析了两种常见内固定方式对膝关节运动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诊治和预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 低频振动刺激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

    作者:何盛为;赵文志;张路;米立东;杜广宇;孙传秀;孙雪刚

    我们以兔骨缺损模型为研究对象,在植入骨髓基质干细胞( BMSCS)后,对动物施加12.5、25、50、100 Hz频率的振动刺激,观察BMSCS在骨缺损微环境中的成骨分化,并探讨佳振动频率.

  • 脂氧素A4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调节

    作者:孙洪伟;杨龙龙;陈必成;张小平;施红旗;周蒙滔;张启瑜

    自Rinderknecht[1]报告白细胞过度激活是导致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病死的主要因素以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在AN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重视.有人通过抑制SIRS来治疗ANP,短时血液滤过即为一例.脂氧素(LX)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内源性抗炎介质,产生于炎症后期,能促进炎症反应的及时消退,被誉为炎症反应的“刹车信号(braking signals)”或“停止信号(stop signals)”[2].我们曾进行的体外实验证实脂氧素A4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激活以及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3].本研究旨在观察脂氧素A4在体内对ANP-SIRS的抑制效果.

  • 血管生成素-1、血管生成素-2及Tie-2表达在乳腺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作者:陈冬波;张兰胜;贾晓民;王保庆;凌桂琴;张世强

    血管生成素(Ang)在机体和肿瘤血管生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Ang-1、Ang-2与它们的共同受体Tie-2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血管生成不仅为肿瘤细胞的生长提供了营养,并为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提供了通路.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中Ang-1、Ang-2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同时计数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探讨Ang-1、Ang-2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血管生成关系,以期有助于寻找有效抑制乳腺癌血管生成的可能途径.

  • 天冬多糖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张闽光;陈刚;刘力

    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天冬所含的多糖是其抗肿瘤的有效成分.我们通过提取的天冬多糖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探讨其对肝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

  • 17β-雌二醇对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归巢的影响

    作者:刘俊;李海清;汪昊喆;朱丹;叶晓峰;赵强

    17β-雌二醇在体外能上调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 BM-EPCs)表面CXCR4表达而促进其向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α迁移[1].我们在心肌梗死后SDF-1α表达高峰,经静脉移植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标记的经17β-雌二醇处理的BM-EPCs,以此评价17β-雌二醇对BM -EPCs归巢的影响.

  • 胃液对膀胱癌EJ细胞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卢猛;田斌群;王行环;高建国;张朝阳

    我们在体外建立胃液刺激膀胱癌EJ细胞株的研究模型,观察胃液对EJ细胞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胃液对膀胱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

  • 芹菜素诱导乳腺癌T47D细胞株自噬的研究

    作者:刘博文;张斌;张月;冯炜红;李媛媛;张伟然;曹旭晨

    芹菜素是一种植物提取物,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豆类和茶叶中[1].我们以乳腺癌T47D细胞株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芹菜素处理后T47D细胞自噬水平的变化,探讨其机制.

  • 葡萄糖神经酰胺合成酶在肝癌细胞多药耐药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田彦璋;赵浩亮;贺杰峰;李辉宇;刘宏;韩建立

    近年来葡萄糖神经酰胺合成酶(GCS)在肿瘤多药耐药(MDR)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我们在构建GCS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EGFP-GCS的基础上,应用基因转染技术使GCS基因在肝癌细胞HepG2内高表达,观察HepG2细胞内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以及细胞耐药性的变化,探讨GCS基因参与肝癌细胞HepG2多药耐药的机制.

  • Fluoro-JadeB法检测异丙酚麻醉后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变性死亡

    作者:杨蓓;唐小曼;廖淳杰;谢玉波;肖强

    异丙酚是临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因其具有起效快、苏醒迅速等特点,也被广泛应用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全身麻醉中[1].但是,异丙酚对发育期的大脑是否产生神经毒性,大家观点不一[2-3].我们采用Fluoro-Jade B(FJB)染色法,观察异丙酚麻醉后新生大鼠海马CA1区、CA3区和齿状回神经元的变性死亡情况.

  • 乳腺癌新指标的筛选及其临床价值验证

    作者:董学君;李志国;杨明峰;黄黎明;田景琦;孙红岗;卢韬

    CA15-3是目前应用多的乳腺癌指标[1],但只有不足10%的早期乳腺癌和30%~75%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中出现阳性结果[2].相对血清抗原检测,血清抗体检测的灵敏度更高,理论和研究也证实抗体较抗原具更大的早期诊断价值[3].我们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从全基因组表达文库中筛选乳腺癌新指标,比较乳腺癌病灶组织和血清中新指标表达的相关性,验证其在乳腺癌诊断和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细胞周期蛋白E小干扰RNA靶向调控乳腺癌移植瘤生长的研究

    作者:熊一全;何文山;李雪芹;任精华;黄韬

    细胞周期蛋白(Cyclin)E是调控细胞从G1期进入S期的一个重要蛋白,它与乳腺恶性肿瘤的生长、增殖、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以及病情预后都有密切联系.已有相关文章报道在体外Cyclin E能够高效地抑制乳腺癌细胞中Cyclin E的表达,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与增殖.我们通过建立不同模式的乳腺癌移植瘤模型来观察Cyclin E在体内对于成瘤能力的不同影响,展示针对Cyclin E的RNA干扰(RNAi)技术用于基因靶向治疗的潜在价值.

  • 低钾右旋糖苷液加硝普钠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齐海;李元明;王磊;陈家骅;李锋

    临床肺移植实践中,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不可避免.预防和减轻IRI的发生一直成为肺移植领域的研究焦点.研究证实,一氧化氮(N0)能预防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各种供肺灌洗液中加入硝普钠(SNP)几乎是临床常用的方法.研究表明,硝普钠作为NO的提供者可有效预防肺的IRI.也有研究结果显示,硝普钠对肺移植中供肺保护没有特殊意义,并会加重损伤.

  • 一氧化氮与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中的急性肺损伤

    作者:苏艳军;刘其雨;刁畅;张建明;李立;程若川

    器官移植研究中发现,移植物的缺血再灌注可造成远位多脏器的损害[1-3].胰腺移植中胰腺的缺血再灌注是否会造成急性肺损伤(ALI),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我们在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中探讨是否发生ALI,并以L-精氨酸( L-Arg)和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作为实验干预,探讨一氧化氮(N0)在ALI中的作用及机制.

  • 慢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干扰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的影响

    作者:刘蓓;宋保强

    增生性瘢痕是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病理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外观,有的甚至引发功能障碍.在临床上,瘢痕进展的过程中皮肤颜色的变化提示瘢痕的形成和成熟与组织中血管的作用有关.抗血管生成可能能够治疗增生性瘢痕.本实验室前期已构建了针对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干扰慢病毒,本研究拟在体外瘢痕成纤维细胞培养模型上探讨稳定的干扰VEGF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和内皮细胞的影响.

  • 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治疗的临床路径研究

    作者:罗光辉;苏兴桂;宋涛;陈永年;丁自海;李忠华;钟世镇

    我院2002年5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外伤性脾破裂患者142例,成功实施保脾治疗128例.本研究旨在观察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成功实施保脾治疗的术式及治疗效果,为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治疗提供有效的临床路径.

  • 骨桥蛋白对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小鼠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会杰;刘亚玲;井永敏;张英泽;杨逢春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NFI)患者有明显的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1-2],我们报道了神经纤维瘤病破骨细胞功能增强是引起骨改变的机制之一[3].骨桥蛋白(OPN)具有细胞因子和基质蛋白两种性质,能影响骨代谢平衡,造成骨质疏松.我们应用Nf1基因杂合型小鼠模型,研究外源性骨桥蛋白对其破骨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与同源野生型小鼠破骨细胞功能进行统计学比较.

  • 多孔止血淀粉在肝及脾中的止血效果

    作者:李明洋;黄赤兵;范明齐;冯嘉瑜;张嘉希;高渝

    对实质性脏器的缝扎止血是必要的,但易导致组织切割破损,造成裂口出血或针眼出血;另外,缝扎止血可影响脑、肾、肝等重要脏器功能[1].对实质性脏器创面出血的治疗仍然是外科领域面临的难题[2].对此,美国Medafor公司研发了Arista止血粉,并显示了很好的安全性及较好的止血效果,但其价格昂贵.我们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制备出多孔性更明显的多孔止血淀粉(PHS).本研究旨在观察PHS的制备并观察其在肝脏及脾脏中的止血效果.

  • 液压伤大鼠脑组织上清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研究

    作者:陈再丰;许信龙;魏晓捷;傅小君;潘红松;谢青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能向包括神经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分化[1].这为临床上神经元再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本研究旨在观察液压伤大鼠脑组织上清液对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影响.

  • 降纤酶对脊髓损伤后纤维蛋白原沉积及瘢痕形成的影响

    作者:林斌;黄其龙;何永志;李大坤

    纤维蛋白原是具有调节凝血、炎症及组织修复功能的多效蛋白.当脊髓损伤(SCI)、多发性硬化等导致血脑屏障或血神经屏障破坏时,纤维蛋白原渗入神经组织,立即转化为纤维蛋白在神经系统沉积,与胶质瘢痕形成相关.应用遗传或药物耗竭纤维蛋白原,能减少皮质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 TGF)-β激活、Smad 2磷酸化、神经胶质细胞活化,而将纤维蛋白原定位注入大脑皮层能引起星形胶质细胞增生[1].我们采用改良AlLen's法制备SCI模型,通过腹腔注射降纤酶,观察降纤酶对SCI局部纤维蛋白原沉积及胶质瘢痕形成的影响.

  •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继春;张亮;李晓东;马海民;夏晓明;张伟

    银杏叶提取物(EGB)可保护神经元,促进损伤神经的再生[1],但机制并不十分明确;EGB是否通过促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而发挥神经保护及再生作用,目前报道尚少.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的方法分析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神经元中CGRP的表达,探讨EGB周围神经保护及再生的作用机制.

  • 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自身抗体的关系

    作者:李玺;邱万寿;郭卫平;黄勇;姜华;吴珏堃;刘瑞磊;黄泽楠;刘仁斌

    目的 分析患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与甲状腺癌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283例为研究组,同期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500例为对照组,分析甲状腺自身抗体是否是甲状腺癌的危险因素.将甲状腺癌患者按有无淋巴结转移分组,比较两组间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差异.结果 多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与甲状腺癌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肿物较小、TGAb升高和TSH升高.伴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患者TCAb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结论 TGAb可能是与甲状腺癌相关的预测因子,在甲状腺癌患者中增高提示淋巴结转移可能.

  • 颈椎前路手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椎间盘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李翔;戴志唐;常新;戴璐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椎间盘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3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CSM组)和30例颈椎外伤患者(对照组)均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采用固相分离放射免疫分析法(SPRIA)测定两组颈椎间盘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病程≤6个月组优良率为81.8%,病程>6个月组优良率为38.5%,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M患者术前JOA评分为(9.73±2.12)分,术后JOA评分为(14.21±2.52)分,术后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CSM组颈椎间盘中IL-6、IL-8、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CSM的一种较有效手术方法;IL-6、IL-8、TNF-α在颈椎间盘退变和CSM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缝隙连接通讯对骨髓中成骨细胞与脂肪细胞横向分化调控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兆杰;安荣泽;张弛

    骨质减少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症和骨坏死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成骨细胞数量的减少及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多,两者发生的机制及如何减少脂肪细胞的数量或增加成骨细胞的活性一直是未解决的难题.国内外研究多从骨髓间质干细胞和细胞因子调控角度考虑,较少从两种细胞的横向分化和细胞间信号传导调控角度考虑.有研究结果表明分化成熟的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具有相同的细胞表型[1],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细胞的横向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

  • 皮肤黑色素瘤的治疗新进展

    作者:廖怀伟;刘丽忠;文辉才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是起源于皮肤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因黑色素细胞起源于胚胎时期的神经嵴,故可发生于皮肤、眼球、消化道、生殖系统等部位,但以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常见.黑色素瘤早期易发生淋巴和血道转移,预后差,现阶段对其治疗尚无统一且有效的方案,现就CMM治疗技术进展综述如下.

  • 结直肠癌肝转移与肿瘤微环境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晓明;练磊;吴小剑;兰平

    肝脏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免疫器官,在机体局部和全身防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正常肝脏独特的淋巴样成分含有大量自然杀伤细胞( NK cell)及NK细胞受体阳性T细胞,以维持机体的防御功能[1].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及丰富的血供,肝脏是结直肠癌转移的第一站,约50%的结直肠癌患者发展为肝转移,其中只有20%~30%的患者在发现时可手术切除,且术后5年生存率只有40%[2].

  • 交通性脑积水纤维化发生机制及抗纤维化研究现状

    作者:张绍林;王占祥;陈玉英

    交通性脑积水可自发于老年人、新生儿或作为脑外伤、颅内出血和脑膜炎等疾病的并发症.血液、炎症因子等局部刺激引起蛛网膜、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绒毛、软脑膜以及神经根周围间隙等部位的纤维增生、粘连,甚至发生闭塞,引起脑脊液(CSF)回流和吸收障碍[1].尽管交通性脑积水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清,但诸多学者赞同CSF循环通路的纤维化在脑积水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并找到了纤维化的组织学证据[2].是否可以通过抗纤维化来预防和阻止脑积水的形成和进展,值得探讨.

  • 胆道锌型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朱晓丹;沈中阳;臧运金;路宾;范宁;李江

    目的 建立胆道铸型综合征的动物模型,探讨胆道铸型综合征发生的病理机制.方法 40只日本大耳白兔被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用石炭酸腐蚀肝内外胆道上皮,后以支撑管连接;对照组(假手术组)仅作肝外胆道的横断及支撑管连接.术后观察4周后处死,行肝脏大体标本解剖及病理切片分析.结果 全部兔均按预期方案手术成功,在随后的观察期内,实验组有6只兔在术后3周左右死亡,实验组及对照组在观察期均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大便性状改变及体质量减轻等症状,但实验组症状偏重.实验组兔处死后大体标本见肝门部粘连严重,胆总管横断以上扩张,4只出现胆道壁坏死,6只出现肝外带的胆汁潴留性肝脓肿,所有实验动物均可见胆道铸型的存在.对照组兔大体标本见肝内外胆道全部扩张,肝门部无明显粘连,肝内外胆道壁光整,无胆道铸型.病理切片损伤后24h出现肝内大胆管黏膜的大片坏死、脱落;72 h可见肝内外大小胆管内均充盈着大量粉染物质,部分大胆管正常腺上皮为扁平上皮覆盖,管壁周围有大量炎细胞浸润;术后21 d见大胆管失去正常黏膜上皮,为纤维组织及扁平上皮覆盖.结论 胆道铸型综合征动物模型已初步建立,该征起因于胆道上皮的严重损伤,继而出现的炎性反应是胆道铸型形成及出现相关病征的基础.

  • 单人裸眼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作者:李文滨;李国林;褚忠华;林浩铭;龙天柱;俞建东;吕丽虹;闵军;万云乐

    目的 探讨单人裸眼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学习曲线.方法 将作者不同阶段制作该模型的600例手术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比较各阶段的供体时间、冷灌注时间、无肝期、手术成功率、1周存活率、长期存活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第Ⅰ阶段各手术操作时间均较后三阶段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成功率从第Ⅰ阶段的26.7%逐渐上升至第Ⅳ阶段的接近100.0%,1周存活率以及长期存活率均稳步提高.手术并发症主要为早期的血管并发症以及晚期的胆道并发症.第Ⅱ、Ⅲ、Ⅳ阶段的手术死亡率较第Ⅰ阶段大幅下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步下降,建立模型的技术逐渐稳定.结论 初学者经过系统的持之以恒的训练学习,可逐渐掌握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的技术要领.

  • 胆道肿瘤中miRNA研究进展与展望

    作者:秦仁义

    近年来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小分子RNA(microRNA)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micro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其不直接编码蛋白,通过与目的基因结合降解mRNA和/或抑制其翻译.研究结果显示miRNA不仅对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凋亡等生命活动起到极为重要的调控作用,而且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多个基因被证实为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 今日胆道外科

    作者:黄志强

    今日的胆道外科,从Langenbuch时代的开始,这条“羊肠小道”已经走过100多年了,还未见到尽头;今天我们的注意力仍然停留在肝外胆道,明日我们的注意力将移到更深藏的肝内胆道的网络世界.胆道外科在传统的外科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这个变动中的21世纪里,她将迎来考验,主要是信息科学、微创外科思潮和介入治疗的兴起,搅动了传统内、外科的格局.对外科医生来说,可能胆道只是一条管道,通与不通是问题所在;但实际上胆道不单是一条管道,而是一个维系着人体生命的器官,她有独立的血循环系统、独立的神经支配、特殊的细胞群体,执行着独立的生理功能,参与肝内各项事件的发生与调控.

  • 试论癌症治疗的前景

    作者:汤钊猷

    癌症治疗古已有之,我国古代医书有不少类似肿瘤的记载,如“积聚”、“噫膈”、“乳岩”等,可能含现代的腹部肿瘤、食管癌、乳癌等.在西方,“Cancer癌”一词出现较“Medicine医学”早.1858年Virchow的《细胞病理学》,奠定了现代肿瘤学的“病理学基础”,此后旨在消灭病理所见肿瘤的疗法发展迅猛,如各种实体瘤的根治手术、放疗、化疗、局部治疗和新的分子靶向治疗.百余年来,通过消灭肿瘤为主的战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距离攻克癌症则还有很大距离.

  • 肠神经发育异常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徐伟立;李索林;杨以恒;赵海军;李英超

    目的 检测肠神经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CC)中的发育异常,探讨CCC发病机制.方法 2007年至2009年连续36例CCC患儿实施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吻合术,分别切取其远、近端囊壁为实验组;选取计划外怀孕,中晚期终止妊娠胎儿15例的肝外胆道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P75N6FR和TrkA)、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蛋白基因产物S-100、Cajal间质细胞(c-kit)和突触素(SY)的表达,分析各指标间以及其与囊肿直径的相关性,明确胆道神经发育与CCC发病关系.结果 CCC组各指标在囊肿远端表达均弱于近端表达(F=2.694、2.667、1.833、1.750、1.667、2.139、0.861,P<0.05).囊肿远端与胎儿胆管间除SY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34、3.552、3.448、2.996、3.337、3.155,P<0.05);囊肿近端与胎儿胆管间除TrkA、S-100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40、0.885、1.246、1.016、0.242,P>0.05).囊肿直径与囊肿远端NGF、NSE、S-100、c-kit表达均呈负相关(rs=-0.739、-0.787、-0.577、-0.798,P<0.05),囊肿远端NGF与P75NGFR、NSE、S-100、c-kit间,P75NGFR、NSE、S-100与c-kit间,NSE与S-100间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胚胎期各种原因导致胆管远端肠神经细胞发育、成熟和分布受限,加之神经-肌肉的传导不良,可导致CCC发病;胆道远端肠神经细胞的发育、分布及神经传导与囊肿大小密切相关.

  • 小肠黏膜下基质用于胆管重建的研究

    作者:朱四强;许军;王知非;赵磊;殷和良

    目的 探讨在肝外胆管节段性缺失时,小肠黏膜下基质(SIS)用于重建胆管的可行性及相关机制,为胆道重建寻找新的思路.方法 SIS制成管状,实验犬6条,胆总管节段性切除12~15 mm,以SIS管桥接.分别于术后3、9周取材,通过胆道造影、病理等方法观察胆道重建过程和组织重构效果.结果存活率100%,胆瘘、胆道闭塞发生率为0.胆管收缩、狭窄现象普遍,长度收缩约(13.5±4.1)%.病理检查见胆管内膜细胞覆盖植入SIS段胆管,管壁由成纤维细胞构成,新生血管丰富.结论 SIS材料制成管状用于替代胆管节段性缺失是可行的,可以避免胆漏,无管腔塌陷、闭塞.

  • WWOX表达对胆管癌QBC939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朱凯;黄强;刘臣海;谢放;任维华;汤志刚

    目的 探讨含有WW结构域的氧化还原酶基因(WWOX)表达对胆管癌QBC939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脂质体转染法将WWOX重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QBC939细胞;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m blot法鉴定WWOX在QBC939细胞中的表达;流式细胞仪(FCM)法检测转染前后各细胞凋亡率的变化;JC-l染色法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m)变化;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胆管癌细胞bcl-2表达的变化;将未转染和转染空质粒的细胞作为对照组接种到裸鼠皮下以检测荷瘤,TUNEL方法原位检测移植瘤的凋亡.结果 建立了稳定表达WWOX基因的QBC939/WWOX细胞株,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加.FCM显示QBC939/WWOX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1.24±0.35)%比(1.73±0.48)%比(21.40±2.35)%,P<O.01],JC-l显示转染组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4.27±0.64)%比(4.96±0.52)%比(28.60±3.94)%,P<O.01],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转染组的皮下肿瘤较对照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P<0.05),TUNEL实验证实转染组的皮下肿瘤凋亡指数为(13.6±1.5)%,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1).结论 WWOX基因能促进胆管癌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的表达,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有关.

  • 人胆囊癌SGC996细胞株侧群细胞的分离与体外培养

    作者:李新星;王昊陆;王伟;易静;王坚

    目的 分选人胆囊癌细胞株SGC996的侧群细胞,并行体外培养,初步验证其干细胞的特性.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分选人胆囊癌细胞株SGC996的侧群细胞和主群细胞,将两群细胞分别在有血清和添加干细胞因子的无血清培养液条件下培养.应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两群细胞在血清培养条件下的增殖能力.结果 人胆囊癌细胞株SGC996的侧群细胞分选比例仅为1.0%,在维拉帕米阻断后降至0.1%.侧群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液中能形成干细胞样“肿瘤球”,但主群细胞在该条件下生长能力较差,甚至死亡.MTT结果显示,在有血清培养条件下,侧群细胞在第5、6、7天的吸光度值分别为1.26±0.15、1.73±0.18、2.21±0.17,较主群细胞的0.95±0.06、1.31±0.10、1.86±0.11,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0、3.54、3.03,P<0.05).结论 人胆囊癌细胞株SGC996中存在侧群细胞,这群细胞在体外培养能形成干细胞样“肿瘤球”,表现出更强的体外增殖能力,为胆囊癌干细胞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高浓度胆汁改变肠上皮细胞氯通道蛋白-2和通透性

    作者:陈振勇;张劲;杨鹏;黄文广;冯贤松

    目的 观察胆汁对肠上皮细胞氯离子通道和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鼠肠上皮细胞株IEC-6分别与5.0%、1.0%、0.1%胆汁及氯通道激动剂接触.20h后检测跨膜电阻,Western blot分析氯离子通道蛋白-2(CLC-2)和紧密连接闭锁小带-1(ZO-1)表达的变化及各条带的相对灰度值.结果 5.0%浓度组降低跨膜电阻作用强.5.0%和1.0%组的CLC-2蛋白相对灰度值(0.30±0.05和0.37±0.08)低于对照组(P均<0.05).5.0%组的ZO-1相对表达量下降.添加氯通道激动剂后,5.0%浓度组的跨膜电阻(451.3±60.5)Ω.cm2及ZO-1相对表达量(0.32±0.04)较对照组上升明显(P均<0.05).结论 高浓度胆汁破坏肠上皮细胞氯离子通道和紧密连接蛋白,增加上皮细胞通透性.

  • 稳定转染DMBT1对胆囊癌细胞株GBC-SD糖链表达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张玲;贺涛;黄长山;王云检;黄涛;韩风

    目的 应用已建立的稳定表达候选抑癌基因DMBT1的胆囊癌细胞株GBC-SD,探讨转染前后细胞糖链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针对已成功建立的稳定表达DMBT1的胆囊癌细胞株GBC-SD,细胞分组:GBC-SD/DMBT1,转染DMBT1组;GBC-SD/Vector,转染空载体组;GBC -SD,未处理组;标记2种凝集素探针,即蔓陀萝凝集素(DSA)、刀豆素A(ConA),检测转染前后细胞表达糖链类型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生物素标记的两种凝集素DSA与ConA在细胞表面的结合;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印迹进一步检测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V(GnT-V)表达.结果 凝集素探针实验及生物素标记表明实验组多表达ConA结合型糖链,对照组多表达DSA结合型糖链;RT-PCR及免疫印迹进一步发现实验组表达GnT-V相对灰度值分别为0.32,0.47,显著低于对照组(0.62,0.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MBT1在体外过表达促进胆囊癌细胞由表达3、4天线、偏2天线转而向2天线型转变,至少部分依赖于GnT-V活性的降低.

  • 反义RhoC基因对胆管癌QBC939细胞株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家兴;郑建涛;潘敦;李良庆;何庆良;石铮

    目的 观察反义RhoC基因对胆管癌QBC939细胞株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反义RhoC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MP-2在QBC939细胞、转染空载体的QBC939细胞(QBC939-V)、转染反义RhoC的QBC939细胞(QBC939-AS)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QBC939细胞MMP-2 mRNA吸光度相对值为0.588±0.074,QBC939-V细胞为0.629±0.06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BC939-AS细胞MMP-2 mRNA吸光度相对值为0.286±0.097;与QBC939及QBC939-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反义RhoC基因能够抑制QBC939细胞株的MMP-2表达.

  • 雷帕霉素对大鼠胆管缺血术后肝功能及生存的影响

    作者:吴田田;李虎城;黄辉;王瑞官;赵军;杨广顺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对大鼠肝内胆管缺血术后肝功能、营养状态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假手术组)28只;B组为假手术+雷帕霉素组28只;C组为缺血组32只,D组为缺血+雷帕霉素组32只.雷帕霉素按每天2.0 mg/kg胃内注入.术前、术后7d及术后14 d分别测量实验大鼠体质量.各实验组于术后第1、3、7天分别处死6只大鼠,术后14天处死全部大鼠.处死前下腔静脉抽血2~3ml,分别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胺转移酶(GGT)及谷丙转氨酶(ALT).多个独立样本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独立样本间的比较经秩转换后行One Way Anova检验.Kaplan-Meier方法分析各实验组动物生存率.结果 缺血组与缺血+雷帕霉素组术后血清TBIL升高,其中缺血+雷帕霉素组术后TBIL水平升高更为显著,术后14 d达(46.99±2.68) mmol/L明显高于缺血组(P<0.01).术后1~7d,缺血组ALP明显升高,随后趋于平稳;缺血+雷帕霉素组术后血清ALP水平持续上升,术后14 d达(588.74±14.95) U/L,明显高于缺血组(P<0.05);术后14 d缺血+雷帕霉素组血清GGT为(10.78 ±0.97)U/L,明显高于缺血组(P<0.01).缺血组术后体质量下降明显,给予雷帕霉素后,术后7、14d体质量下降幅度增加(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缺血组术后14d累积生存率为68.3%,与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缺血+雷帕霉素组累积生存率下降明显(55.5%,P<0.05).结论 雷帕霉素加重胆管缺血后肝内胆汁淤积及胆管损伤,影响肝功能恢复,并对大鼠术后营养状态及生存率造成影响.

  • 胆总管急性梗阻时胆道压力胆管扩张黄疸三者的关系

    作者:吕云福;王保春;官晓光;韩晓玉;张世杰;刘宁;翁少文

    目的 探讨胆总管急性梗阻时胆道压力、胆管扩张、黄疸三者的关系.方法 犬10条,在十二指肠上缘的胆总管内置入连接自动测压装置系统直经为3.5mm的小管,先测胆道基础压和胆总管直径,然后转开三通开关,通过直经3.5mm小管向胆总管内滴入美蓝盐水(NS 100 ml+美兰60 mg),20滴/min,等于造成胆道梗阻,按结果中显示的时间段测量胆道压力和胆总管直径,并观察美兰染色的胆汁返流至肝脏的情况.结果 滴人美兰盐水前,胆道压力为<8 mm Hg(1 mm Hg =0.133 kPa),胆总管直径为4.0mm,肝脏色泽正常.经3.5 mm测压管向胆管内滴入美兰盐水7 min后,胆道压力上升至15.42 mm Hg,胆总管直径增宽至5.5 mm;15 min后,胆道压力上升至20mm Hg,胆总管直径6mm,肝脏开始变蓝、表示胆管内胆汁巳向肝内染色返流;30 min后,胆道压力上升至34 mm Hg,胆总管直径6.7mm,肝脏美蓝染色加深;45 min后,胆道压力21 mm Hg,胆总管直径7.5 mm,肝脏呈深蓝色;60 min后,胆道压力18 mm Hg,胆总管直径7.5 mm.结论 胆道压力升高后先有胆管扩张,后有黄疸;在一定范围内,胆管扩张程度与胆道压力呈正相关;黄疸程度与胆道压力和胆管扩张程度呈正相关.但胆道压力上升至34 mm Hg时不再升高,胆管扩张至7.5mm时不再扩张,表明胆道压力和胆管扩张均有一定的自限度.

  • 七叶皂苷钠对胆管癌细胞株Hccc9810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金旭红;沈东炎;万云燕;李文岗

    目的 观察七叶皂苷钠对人胆管癌细胞株Hccc9810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运用细胞染色、噻唑蓝(MTT)比色法、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观察不同浓度(0、10、20、40 μmol/L)七叶皂苷钠对胆管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七叶皂苷钠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胆管癌细胞Hccc9810的增殖,其24、48、72 h的50%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45.34±2.12)、(33.00±1.92)、(25.00±1.65) μmol/L;G1期比例从(49.49±1.22)%上升到(70.20±1.52)%;胆管癌细胞形态发生典型凋亡特征性改变,凋亡率随浓度的升高从20.54%上升到62.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叶皂苷钠通过阻滞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而抑制胆管癌细胞Hccc9810增殖.

中华实验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