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法洛四联征术后低心排血量原因分析

    作者:师东武;郑晓红;王恩玉

    低心排血量(简称低心排)是法洛四联征术后常见并发症及死亡原因,我们对1988年6月至2002年3月法洛四联征根治术145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术后低心排的相关因素,以有效地降低低心排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资料中男81例,女64例,年龄2~37岁,平均13岁.体重9~86 kg,平均29 kg.临床均有程度不等的紫绀、杵状指(趾)及蹲踞史,12例有缺氧发作史.心电图提示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厚141例,双室肥厚44例.心脏远达片均提示肺血减少,心胸比率(CTR)41%~65%.所有病例均经超声心动图(73例行右心造影)检查证实符合法洛四联征的诊断标准[1].室间隔缺损0.7~3.0 cm,平均1.3 cm,嵴下型112例,嵴内型18例,干下型15例.右心室流出道狭窄141例,同时伴有肺动脉瓣狭窄74例,肺动脉瓣二瓣化38例.瓣环狭窄61例,主肺动脉或分支开口狭窄3例,左肺动脉缺如3例.主动脉骑跨15%~76%.合并房间隔缺损19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左上腔静脉2例,右位主动脉弓5例.血红蛋白(Hb)130~257 g/L,平均165 g/L.

  • 氧化苦参碱对酸中毒兔右心室流出道心肌细胞跨膜电位的影响

    作者:王雪芳;刘艳明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对家兔离体右心室流出道心肌细胞跨膜电位的影响及其对该部位自律性异常的调节作用.方法: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离体家兔右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观察氧化苦参碱对右心室流出道细胞跨膜电位的影响,以及氧化苦参碱对模拟酸中毒条件(pH6.9)引发右心室流出道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各项指标改变的影响.结果:在模拟酸中毒(pH6.9)灌流时,右室流出道细胞APD50、APD90均明显缩短,VDD、Vmax和RPF显著变慢;用不同剂量氧化苦参碱(25、50、100μmol/L)灌流,出现剂量依赖性APD50、APD90的延长,VDD与RPF进一步减慢,以大剂量组氧化苦参碱影响作用为明显.结论:提示氧化苦参碱对酸中毒导致的家兔右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跨膜电位改变所诱发的心律失常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心脏巨大囊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一例

    作者:葛东峰;邓青;米建强

    患者女,22岁。2012年10月25日以“呼吸困难伴双下肢水肿1个月”入院。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心脏右前方心包腔内可见一巨大囊性包块,大小约17.5 cm ×12.5 cm,内见光带分隔,内透声可,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心脏被向后严重挤压变形,体积明显变小,心内结构显示不清。 CT示:前纵隔心脏内可见一巨大囊性低密度灶,大小为16.2 cm ×16.6 cm ×10.6 cm,内可见纤维分隔呈分房状表现,壁厚薄不均,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囊内低密度区未见强化,其外纵隔内可见多量液性密度影填充,心脏明显受压变小向后方移位(图1)。术中剪开心包,于心脏正前方心包腔内可见一直径约20 cm的巨大囊性肿物,切开,内容约1500 mL黄色液体,肿物基底部位于右心室流出道的心脏外膜,有蒂,蒂的基底部大小5 cm ×5 cm,术后送病理科检查。

  • 超声心动图对复杂紫绀先心病行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结构及血流动力学评价

    作者:徐新华;尹邦良;胡建国;杨一峰;吴忠仕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观察复杂紫绀先心病行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应用UCG观察牛颈静脉带瓣管道(BJVC)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在术后7天、1年的变化,对18例患者行右心室(RV)与主肺动脉(MPA)连接状况,测定重建后右心室流出道(RVOT)各截面的直径,右室、肺动脉吻合口的宽度、压差、速度;评价牛颈静脉带瓣管道生物材料有无变性、退行性变及通畅情况;以及自身RVOT、MPA闭合情况.结果 术后7天,18例UCG检查肺动脉瓣开放、关闭良好;重建术后1年,18例患者均存活,BJVC瓣膜仍无病理性返流,跨瓣压差小,管道通畅,未见明显血栓形成.结论 超声心动图在复杂紫绀先心病行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带瓣牛颈静脉补片在法洛四联症手术中跨瓣环疏通右室流出道的应用研究

    作者:杨斌;王立成;王孝东;梁巧茹

    近年来,国外将牛颈静脉带瓣管道(valved bovine jugular vein conduit,BJVC)应用于右心室与肺动脉重建手术取得了良好的近期效果,有望成为供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重建手术选择的良好材料之一,我国几家大的心脏中心也开始由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实践,但经验不多.

  •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电极参数比较

    作者:彭湖;陈柏荣;汤娇娇;梁远红;陈东骊;陈泗林;刘烈

    目的:比较右心室不同部位置入主动电极的各项参数,研究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需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分别为右心室流出道组(RVOT)、右心室流入道组(RVIS)、右心室心尖部组(RVA)三组,于术中应用主动螺旋电极选择不同部位主动置入,于置入术中、术后2周、术后3个月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测试各组电极阈值、阻抗参数。结果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阈值比较结果为术后F=0.56,P=0.57;术后2周F=1.08,P=0.34;术后3个月F=0.85,P=0.43,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阻抗比较结果为术后F=2.64,P=0.08;术后2周F=1.63,P=0.20;术后3个月F=2.80,P=0.07,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使用主动螺旋电极行RVOT、RVIS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 右心室流出道单形态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观察

    作者:郇雷;王祖禄

    目的 对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单形态室性心律失常消融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应用Carto系统对射频消融(RFCA)的指导作用.方法 对185例RVOT起源的单形态室性心律失常(VT/PVCs)患者行RFCA治疗,患者年龄4~84岁,平均年龄(40.5±12.3)岁,病史3~22年,平均病史7.2年.这些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控制,临床检查未发现有心脏结构的异常改变.所有患者的临床心电图呈现左束支阻滞,其中Ⅱ、Ⅲ、aVF导联呈高R波,术前动态心电图提示患者的室性早搏数量为5342~52 460/24 h,伴或不伴室速.应用激动+起搏标测成功判定消融部位.18例患者尝试应用Carto标测系统进行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中149例RVOT偏间隔部,36例偏游离壁.绝大多数病例通过激动标测早心室激动时间(EVA)距离体表QRS时间(EVA-QRS)为(32.6±9.4)ms,同时结合起搏标测成功进行消融.在4例复发病例中8 mm头端消融导管或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较4 mm头端消融导管更具优势.在2个月至8年的随访中,4例(2.1%)复发,在重新手术后获得成功.应用Carto系统标测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在传统的激动+起搏标测下,RVOT起源单形态VT/PVBs的RFCA治疗有较高的成功率和低复发率.Carto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室高频事件及室性早搏的影响

    作者:王又平;徐伟;李晓宏;刘利娜;吉文庆;余洪松;蓝荣芳

    目的 观察右心室不同起搏比例及不同起搏部位,包括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对心室高频事件(VHR)和室性早搏(PVC)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在南京鼓楼医院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依据心室电极植入部位分为RVOT组及RVA组.起搏器植入12个月时进行随访,收集起搏器记录的心律失常数据及心室起搏比例.结果 共入组了96例患者,RVA组及RVOT组各48例.术前两组患者间心功能及24h动态心电图记录的PVC比较无差异.术后12个月随访,依据心室起搏比例,将患者分为三组,VP< 10%组、VP 11%~89%组及VP >90%组.在RVOT组及RVA组的组内比较结果显示,随着心室起搏比例的增加,VHR及PVC均逐渐减少.组间比较结果,RVA组及RVOT组的VHR无统计学差异(VP< 10%组,P=0.2;VP 11%~89%组,P=0.3;VP >90%组,P=0.2),但RVA组的PVC在各起搏比例组的发生均明显高于RVOT组(VP< 10%组,P=0.01;VP 11% ~89%组,P=0.04;VP >90%组,P=0.0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心室起搏比例的增加,PVC及VHR发生率减少,RVA组PVC的发生率高于RVOT组.

  • 右位心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与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一例

    作者:孙百超;艾永顺;杨东辉

    患者女,42岁,因"反复心悸10余年"住院.入院查体:BP125 mm Hg,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右锁骨中线内0.5 cm,心界不大,心率85次/min,律不齐,呈二联律,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常规心电图(按右位心矫正)提示室性早搏二联律(图1),24h动态心电图显示总心率118 888次,平均心率83次/min,室性早搏总数14 009次,二联律1089次,无室性心动过速.胸片提示右位心(图2).超声心动图显示患者镜面右位心,主动脉和左肺动脉导管,直径约6mm,管长13 mm,左向右分流;主肺动脉内径30 mm,左心室内径50 mm,其余各心腔和大血管内径正常;肺动脉收缩压4mmHg;三尖瓣轻度反流(面积4.4 cm2).腹部超声提示全腹脏器反位.诊断:先天性真性右位心,动脉导管未闭(PDA),频发室性早搏,全腹脏器反位.

  • 肺动脉恶性肿瘤超声表现一例

    作者:李丹;王建华;丁桂春

    患者男,74岁.2011年3月因喘息、呼吸困难4个月,加重不能平卧伴下肢水肿15 d入我院就诊.查体:意识淡漠,血压145/85 mm Hg(1 mm Hg=0.133 kPa),脉率110次/min,呼吸18次/min,氧饱和度93%,口唇轻度紫绀,双侧颈静脉充盈,桶状胸,叩诊呈过清音,双肺呼吸减弱,可闻及湿啰音,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110次/min,肺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无压痛,双下肢水肿.超声心动图表现:(1)右心扩大(图1);(2)右心室流出道可见36.6 mm×44.4 mm的不规则团块状低回声,不活动,其表面可见条状回声附着,随心脏舒缩而摆动(图2),肺动脉瓣显示不清,肺动脉主干内径增宽(34 mm),主干及左肺动脉内亦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动态图1)导致管腔不规则狭窄,窄处内径约5 mm;CDFI示:肺动脉口可见高速血流,流速334 cm/s,肺动脉瓣跨瓣压差45 mm Hg(图3),三尖瓣可见少量反流.后心包内可见不规则无回声,横径宽13 mm.

  • 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脱垂超声误诊为主动脉窦瘤破裂二例分析

    作者:王海燕;厉泉

    例1患者男,19岁,因"自幼查体发现心脏杂音,剧烈活动后胸闷2年"入院.查体: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及主动脉第二听诊区可闻及粗糙的3/6级收缩期杂音及轻度舒张期杂音,股动脉可闻及枪击音.超声心动图示:先天性心脏病:(1)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直径约12 mm,收缩期室水平左向右分流,大分流压差166 mm Hg(1 mm Hg=0.133 kPa),见图1;(2)主动脉右冠窦破入右心室流出道,右冠窦壁菲薄,呈瘤样凸向右心室,瘤壁破口5 mm,于破口处扫查到连续性左向右分流信号,大分流压差99 mm Hg;(3)主动脉右冠瓣脱垂并中度反流(图2).患者择期手术,术中所见: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直径约20 mm,未发现主动脉窦瘤破裂,但主动脉右冠瓣叶冗长、明显脱垂,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

  • 胎儿迷走右锁骨下动脉超声表现一例

    作者:许燕;接连利;高翔

    孕妇,31岁,孕2产1,孕29+2周,身体健康,无遗传病史,孕期无感染及服药史,产前常规超声检查示宫内孕单活胎,头位,双顶径7.3 cm,股骨长径5.5 cm,颜面部扫查显示胎儿上唇可见宽约8.0 mm的连续中断并延至上腭,伴同侧鼻翼塌陷。脊柱、四肢、胸、腹腔内脏器及胎盘未见异常,羊水大深度6.0 cm。胎儿四腔心对称,房室连接一致,左、右心室流出道与主动脉、肺动脉连接正常,三血管气管切面显示三血管的排列关系及管腔比例正常,于降主动脉起始部可见发出一动脉分支向右走行于气管与脊柱之间(图1),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追踪显示该动脉分支发出后从气管的后方向右绕行至右上肢(图2),超声诊断:(1)胎儿正常主动脉弓伴迷走右锁骨下动脉;(2)胎儿先天性唇腭裂。抽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诊断胎儿为21-三体综合征后孕妇选择引产,引产胎儿尸检见心脏位置及各房、室腔大小比例正常,两侧肺脏发育正常,肺动脉、主动脉及上腔静脉排列及管腔比例正常,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位置正常,自主动脉弓部发出4支头臂动脉分支,分别为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及迷走右锁骨下动脉,迷走右锁骨下动脉自降主动脉起始部发出后经气管和食管后方绕行至右上肢;胎儿有严重唇腭裂畸形合并双眼外侧上斜,鼻梁低平,双侧外耳小且位置低,下缘达双侧下颌角,病理诊断:(1)胎儿正常主动脉弓伴迷走右锁骨下动脉;(2)胎儿特殊面容及唇腭裂畸形。

  • 超声诊断右冠状窦瘤破入右心室流出道合并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一例

    作者:侯苏芸;秦石成;程安玲

    患者男,24岁.20 d前于饮酒后出现上腹部疼痛,在当地医院按"急性胰腺炎"保守治疗,对症治疗后自觉症状有所好转来我院检查.听诊:心率108次/min,律齐,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6级连续机械样杂音,伴有心前区震颤.二维超声检查示:全心增大,右心房内径53 mm×60 mm,右心室内径30 mm×39 mm,左心房内径48 mm×50 mm,左心室内径70 mm×43mm.主动脉右冠瓣瘤样扩张,基底宽22 mm,深20 mm,呈囊袋样突入右心室流出道(图1),其顶端开口约10 mm(图2),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为双期连续性分流,流速3.9 m/s,室间隔近干下可见宽6 mm的左向右分流束,房间隔卵圆孔处可见宽3 mm的左向右分流束.三尖瓣中等量反流,二尖瓣、主动脉瓣少量反流,心包少量积液,用三尖瓣反流法估测肺动脉压约86 mm Hg(1 mm Hg=0.133 kPa).超声诊断:主动脉右冠窦瘤破入右心室流出道、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及肺动脉重度高压.该病例经手术证实,行窦瘤及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修补后经食管超声检查示窦瘤近三尖瓣口处可及宽约2 mm的左向右分流信号,随后再次阻断主动脉,行残余漏口缝合,转机加固后复查窦瘤修补处残余分流消失后结束手术.术后超声复查修补处未见缺损及分流,患者恢复良好.

  • 孕20周胎儿心脏共同动脉干畸形超声表现一例

    作者:郝晓一;张越;王芳芳;高峰;郑斌

    孕妇,26岁,孕2产1,孕20周来我院行产前超声检查.常规超声检查显示:胎儿双顶径4.89 cm,股骨长3.37 cm,胎儿颅脑、胸腔、腹腔、脊柱及四肢未见明显异常,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心房正位,心室右襻,左、右心室大小对称,心脏中央"十"字交叉存在,室间隔回声中断0.29 cm,二尖瓣及三尖瓣清楚,启闭运动两侧均可见,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显示清晰,心底仅探及一粗大动脉,内径0.56 cm,骑跨于室间隔之上(图1),于粗大动脉侧壁探及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图2,3),超声诊断:共同动脉干Ⅰ型.引产后尸解证实胎儿心血管畸形:共同动脉干Ⅰ型(图4).

  • 牛颈静脉材料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近中期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王轲;杨斌;周志明;陈建超;陈红领;彭伟兵

    目的:观察牛颈静脉材料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例,男性45例,女性37例,年龄4个月~30岁,其中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18例;法洛四联症55例;右心室双出口3例;大动脉转位3例;肺动脉狭窄1例;共同动脉干1例,术中全部使用牛颈静脉材料重建右心室流出道,术后观察近中期临床结果,如术后并发症病死率,使用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肺动脉流速,肺动脉瓣反流情况.结果:82例患者术后早期死亡8例,病死率9%,术后患者不同程度存在肺部渗出,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共随访46例,随访率62%.随访时间3个月~5年,随访期间无死亡.9例(19%)病例出现肺动脉流速增高>3m/s,其中3例接受再次手术,3例(6%)出现肺动脉瓣大量返流.结论:牛颈静脉是合适的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材料,可以获得较好的近中期效果,有一定的远期狭窄率.本组病例随访率较低,样本量偏小,分布偏倚较大,还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

  • 良性右心室流出道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龙德勇

    Takemoto等研究发现,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的早搏患者能从射频消融治疗中获益.

  • 自制三瓣叶Goretex管道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右心室流出道重建中的近期结果

    作者:张昌伟;李守军;张浩;刘锐;王首正;高华炜

    目的:总结自制三瓣叶Goretex管道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右心室流出道重建中的近期结果.方法:2016-12至2017-06期间采用自制三瓣叶Goretex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患儿19例,平均年龄(5.9±3.6)岁,平均体重(20.2±8.2)kg.根据患者年龄和体重,制定右心室流出道的直径目标值,将0.1 mm Goretex膜剪裁三片相同大小的椭圆形作为瓣叶,6/0 prolene线单纯连续缝合至Goretex管道,自制成三瓣叶Goretex管道.采集患儿出院时超声心动图评价带瓣管道内瓣口狭窄和反流程度情况,出院后1个月门诊超声心动图复查随访观察.结果:右心室双出口6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4例,肺动脉闭锁4例,大动脉转位2例,共同动脉干1例,双根部调转术后外管道狭窄1例,主动脉瓣狭窄1例.单纯Rastelli术8例,Rastelli+Senning术1例,Rastelli+半Mustard术2例,Rastelli+上腔静脉右心房连接术(Glenn take down)2例,Rastelli+双侧双向Glenn例1例,右心室肺动脉外管道置换术3例,Ross术1例,共同动脉干矫治术1例;其中二次手术12例(63.2%).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术后常规阿司匹林(3 mg/kg口服QD)抗栓,全组患者无院内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出院及随访时间1个月时超声心动图显示所有患者肺动脉瓣口均无狭窄,2例(10.5%)患者肺动脉瓣轻度反流,其余患者无反流.结论:自制三瓣叶Goretex管道重建先心病右心室流出道近期结果满意,但中远期结果需要进一步随访.

  • 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消融压力分析

    作者:单亮;唐闽;陈柯萍;张澍

    目的:研究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室性早搏(PVC)导管消融时的组织接触压力,并对RVOT常见解剖部位的消融压力进行分析.方法:46例RVOT-PVC患者用压力感知导管进行消融治疗,根据RVOT消融靶点分为间隔组和游离壁组,分析这两组的有效消融压力和压力分布情况.结果:随访3个月,43例RVOT-PVC患者(间隔组和游离壁组分别有20例和23例)未复发,共134个有效消融点,平均消融压力为(12.0±7.5)g,间隔组和游离壁组的有效消融点平均消融压力[(13.0±9.4)g vs(11.0±4.4)g]以及压力适中区(5~15 g)有效消融点比例(39%vs 74%)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间隔组和游离壁组的有效消融点消融压力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71.5%和40.9%(P<0.01).随着消融压力增加,电压和阻抗也相应增加.结论:RVOT-PVC消融放电中的平均有效压力为(12.0±7.5)g.RVOT常见消融部位的压力大小和分布趋势显著不同,游离壁RVOT-PVC应采用适中且稳定的压力进行消融.

  • 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与电压的关系

    作者:王靖;刘霄燕;楚建民;韦伟;郭琦;赵英杰;王宇彬;谭洪勇;张莹

    目的:通过CARTO系统下三维电解剖电压标测技术,分析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与电压的关系.方法:45例频发特发性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记录到临床发作R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共56种,其中室性早搏(室早)50种,室性心动过速(VT)6种.在窦律下,应用CARTO系统建立RVOT的三维电解剖电压图.标测心内膜电压的分类标准为:< 0.5 mV为低电压区,在0.5~1.5mV之间为电压移行区,>1.5 mV为高电压区.在此电压标测基础上,分析成功消融靶点所处区带的分布情况.结果:45例患者中,38例(84.4%)患者记录到48种(85.7%,48/56) RVOT室早/VT,并得到成功消融.成功消融靶点记录在高电压区的1种(2.0%),移行区44种(91.7%),低电压区3种(6.3%).结论:特发性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靶点多位于电压移行区.电压标测有助于特发性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靶点的判定.

  •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作者:陈若菡;陈柯萍;王方正;华伟;张澍

    目的:本研究通过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比较,评价RVOT起搏在目前植入技术条件下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42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平均年龄(63.5±10.4)岁,随机分到RVA组(n=14)和RVOT组(n=28),所有患者均植入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和带有自动起搏阈值测试功能的起搏器.通过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时间及术中电极导线的各项参数评价RVOT起搏的可行性;通过急、慢性期起搏阈值及并发症评价RVOT起搏的稳定性.结果:RVA组和RVOT组的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术中电极导线各项参数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VOT组急性期起搏阈值稳定性与RVA组相近(P=0.23);两组术后6个月时起搏阈值分别为(0.55±0.11)V和(0.54±0.09)V(P=0.7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中,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亦相近.结论:在目前的起搏技术条件下,RVOT起搏的可行性和稳定性与传统的RVA起搏相近.

190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