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 중화실험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030
  • 国内刊号: 42-12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8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杨镇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骨桥蛋白促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秉慧;宋杏丽;周强;韩梅;温进坤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和意义,为筛选促进伤口愈合的外用药物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建立创伤实验性模型,将其分为OPN组、血清组、EGF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分析等方法检测Ⅰ型胶原和羟脯氨酸含量.结果 (1)形态学改变:术后第1天,OPN组创面可见有少量的渗出物.术后第2~3天,血清组虽有肉芽组织增生,但没有充满伤口底层;而OPN组、EGF组的创面肉芽组织增生明显.术后第4~7天,OPN组肉芽组织层明显较血清组、EGF组薄.(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第7天,在OPN处理的肉芽组织中Ⅰ型胶原含量略少于EGF组,但比血清组高,其Western blot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基本一致.(3)羟脯氨酸含量:各实验组肉芽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差异无显著性 (P> 0.05).结论 OPN是一种促炎因子,具有诱导创伤早期炎症反应的和愈合后期抑制肉芽组织过度增生的功能.

  • 外固定器轴向加压骨折端髓内、髓外在体生物力学的实验研究

    作者:明江华;杨奎;唐新宇;李家元;胡佑伦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固定骨折时轴向加压骨折端髓内、髓外的在体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选用健康大耳白兔18只,随机均分A、B组,A组为髓外测量组,B组为髓内测量组,根据轴向加压的大小各分为A1和A2,B1和B2组.结果 A组加压定标曲线早期变化大,达到稳态后与髓腔内趋势相同,但髓腔外应变值明显大于髓腔内.B组加压达到稳态时间短,应变绝对值较A组小;加压后达到稳态前,A1与A2相比,衰减速度低,B1与B2相比结果相同,A与B组相比,A组下降后有上升趋势,B组无上升趋势.达到稳态后,A1、A2均有下降趋势,A2下降速度快,B1维持一定水平.B2出现波动.结论轴向加压时骨折端髓外应变值均显大于髓内,髓内较髓外易达到稳定状态,外固定器治疗骨折时初期加压量以0.5倍体重为宜.

  •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

    作者:杜心灵;叶亮;夏家红

    目的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hu-EPO)治疗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和心肌细胞凋亡情况,探讨其机制.方法 32只SD大鼠分空白组(ham)、心肌梗死组(MI)和治疗组(MI+EPO),结扎左冠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的模型,治疗组每天腹腔注射 5000 IU/kg体重 hu-EPO共7d,14d后所有大鼠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脏切片原位末端标记(TUNEL)检测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cl-2、bax表达.结果心肌梗死组凋亡指数(AI)为1.65%,bcl-2及bax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分别为 0.96% 和 1.34%, 均明显高于空白组 (P< 0.05); 治疗组心功能保存较好,AI与bax蛋白PEI分别为 0.84% 和 0.68%, 均下降 (P< 0.05), 而bcl-2蛋白PEI增高 (P< 0.05) 为 1.43%. 结论 hu-EPO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保存心功能.可能是通过下调bax表达和上调bcl-表达实现的.

  • 组织原卟啉IX与大鼠大肠癌在体自体荧光差异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阳德;王绍闯;李年丰;赵劲风;张波;黄林;谭亮;刘蔚东

    目的探讨组织原卟啉IX含量与大鼠大肠癌在体自体荧光差异的相关性.方法 60只SD大鼠以1,2-二甲肼(Dh)25mg/kg体重注射腹腔,1周1次,持续18周,成功诱导大鼠大肠癌.20周后以370nm激光诱导自体荧光检测分析系统采集实验组大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 400~ 700nm范围内的在体自体荧光;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癌组织原卟啉IX、正常组织原卟啉IX.结果各组组织在体自体荧光光谱460nm左右处大多有荧光峰;73%的进展期癌组织、69%的早期癌组织在635nm附近有荧光峰.早期癌组和进展期癌组I 635 /I 460 值较正常组大,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早期癌组和进展期癌组I 635 /I 460 值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正常组织原卟啉IX、早期癌组的组织原卟啉IX、进展期癌组织原卟啉IX含量分别为 (317.099± 16.859) ng/g组织、 (416.814± 6.786)ng/g组织和 (606.874± 21.798) ng/g组织,早期癌组和进展期癌组织原卟啉IX较正常组织原卟啉IX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001),进展期癌组织原卟啉IX较早期癌组织原卟啉IX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001).结论大鼠正常大肠组织在体自体荧光和大鼠大肠癌在体自体荧光635nm存在差异.635nm处的差异可能是组织原卟啉IX内源性积聚引起的.

  • 人肠上皮细胞耐受内毒素的分子机制

    作者:张道杰;蒋建新;陈永华;朱佩芳

    目的观察人肠上皮细胞对内毒素刺激的反应性,探讨其耐受内毒素的分子机制.方法分别用凝胶迁移阻滞法(EMSA)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系列浓度的内毒素刺激人小肠上皮细胞株hIC)1h后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B)的活性变化和刺激18h后细胞白细胞介素-8(IL-8)的分泌水平.用核糖核酸酶保护法(RPA)检hIC内毒素相关受体--Toll样受体4(TLR4)、CD14和MD-2 mRNA的表达.将转入TLR4、CD14和MD-2表达质粒hIC经内毒素刺激后,检测细胞NF-κB和IL-8水平的变化.结果用系列浓度的内毒素刺hIC后,均检测不到NF-κB的活性和IL-8的分泌hIC不表达TLR4、CD14和MD-2 mRNA;转染TLR4、CD14和MD-2质粒hIC受脂多糖(LPS)刺激后,可检测到较强的NF-κB活性和明显的IL-8分泌 (217.33± 33.21)ng/L.结论hIC呈内毒素无反应性,其表面内毒素相关受体TLR4、CD14和MD-2不表达是其耐受内毒素作用的重要分子机制.

  • 联合药物预处理对非协调性异种心脏移植物的影响

    作者:黄雪珊;陈道中;陈良万;康明强;郑宇辉;廖崇先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环孢素A(CsA)和来氟米特(Lef)预处理对豚鼠-大鼠非协调性异种心脏移植物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移植大鼠分为4组:A组(CVF, n= 10);B组(CVF+CsA, n= 8);C组(CVF+Lef, n= 5);D组(CVF+CsA+Lef, n= 11);记录移植物存活时间,检测移植物病理组织学,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物CD68、CD57表达情况,TUNEL法检测移植物细胞凋亡.结果移植物的平均存活时间:A组为41h、B组为68h、C组为55h、D组为82h.各组移植物病理表现均为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AVR)改变.B、C、D组移植物炎症细胞浸润数减少,CD68和CD57表达下调,凋亡指数较低,半定量测定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D组凋亡指数低而CD68和CD57表达弱,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结论联合应用CsA和Lef预处理可明显延长非协调性异种移植物存活时间,减少炎症细胞浸润,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减轻异种AVR损害.

  • 低氧诱导因子-1α在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

    作者:薛文;孙正义;张海鸿;刘京升;康学文;孟涛

    目的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I)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制备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再灌注后8、12、24h,3和5d取腰骶段的脊髓,以假手术组大鼠相同阶段的脊髓为对照,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伤后脊髓组织hIF-1α的表达变化.结果再灌注8h左右hIF-1α在整个脊髓灰质开始表达上调,在24h达峰值,在伤后3d表达回落,5d显著减少,灰度值在8、12、24h,3和5d不同时相,分别为 (211.39± 5.58)、 (184.53± 6.56)、 (167.39± 5.76)、 (198.44± 3.98) 和 (228.39± 2.87), 分别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hIF-1α在灰质中的表达以中央管周围和前角、后角为显著.再灌注24h和3dhIF-1α在脊髓白质出现弱的表达,灰度值分别为 (238.15± 6.87) 和 (236.87± 7.41), 分别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但在白质后索hIF-1α的表达相对较强hIF-1α在灰质中主要定位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白质中主要定位于神经胶质细胞.结论hIF-1α呈现时序性的表达变化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可能是一种重要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适应性调节.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在肢体动脉缺血时的作用

    作者:金毕;赵玉国;程丽;杜玉清;田元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方法.方法建立鼠后肢缺血动物模型,将取于自体的骨髓干细胞(BMSC)制成悬液注射于缺血部位肌肉内共7点,每点间隔0.2cm,4周后行动脉造影,并取肌肉标本测定毛细血管密度.结果动脉造影显示治疗组缺血肢体侧枝动脉明显增多;毛细血管密度增加,每高倍镜视野达到5个,与缺血组(2个/高倍镜)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新的、简单有效的治疗下肢缺血的方法.

  • 白细胞介素-10选择性抑制钛颗粒激活的巨噬细胞活性研究

    作者:王毅;何川;杨庆铭;邓廉夫;Sturad Goodman

    目的本实验研究钛颗粒通过特定的信号传递通道激活巨噬细胞的转录因子核因子-IL-6(NF-IL-6)、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并采用细胞因子抑制剂IL-10处理巨噬细胞,观察其对巨噬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从健康人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单核/巨噬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巨噬细胞处理用钛颗粒浓度为 0.075% (体积比).IL-10组先用IL-10(20μg/L)预处理巨噬细胞10min,后再加入钛颗粒.按不同时间段采集细胞培养液和巨噬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IL-6、IL-1β和TNF-α采用ELISA方法检测.巨噬细胞经核酸抽提,采用EMSA方法检测NF-IL-6和NF-κB,并经半定量分析.结果未经钛颗粒刺激的巨噬细胞,48h内上清液中未能检测出上述细胞因子.钛颗粒刺激后2h,上清液中检测出IL-6,4h后可检测出IL-1β和TNF-α.TNF-α在12h达到高峰,IL-6和IL-1β在24h达到高峰,随后下降.IL-10在各时相抑制近一半IL-6的释放 (P< 0.05); IL-1β和TNF-α也受到IL-10不同程度的抑制,但是差异并无显著性 (P> 0.05). 经钛颗粒刺激后1h,EMSA方法即可检测出NF-IL-6表达,并持续表达5h.IL-10预处理的巨噬细胞,NF-IL-6的表达量减少 (P< 0.05). 巨噬细胞受钛颗粒刺激后,出现NF-κB表达,并随时间表达减少 (P< 0.05). 然而,IL-10预处理并不减少NF-κB表达 (P> 0.05).结论钛颗粒能够激活巨噬细胞合成和释放细胞因子IL-6、IL-1β和TNF-α.IL-10抑制NF-IL-6的表达,从而抑制IL-6的合成和释放,为解决假体周围骨溶解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可能.IL-1选择性抑制NF-IL-6,说明巨噬细胞对不同的刺激,存在有不同的信号传递途径.

  • 缺血预处理对兔主动脉阻断后脊髓一氧化氮、后肢神经功能和肌电图的影响

    作者:周青山;解小丽;涂仲凡;高尚志;余奇劲;黄海波;熊贵先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缺血预处理对兔主动脉阻断后脊髓功能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 24只日本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IPC保护组(C组),每组8只.分别于首次预处理即刻(C -40 )、缺血即刻(I0)、缺血45min(I 45 )、再灌注后60?min(R 60 )和术后7d处死动物前即刻(R 7d )采血检测血清和R 7d 脊髓组织NO的浓度.术后观察后肢神经功能的评分、后肢针电极肌电图(EMG)和脊髓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组血清NO浓度较缺血前和A、C组对应时点值显著升高 (P< 0.01). C组R 7?d 血清NO浓度明显低于其他时点及A组R 7d 测定值 (P< 0.05 或 0.01). B组脊髓组织NO浓度显著高于A、C组 (P< 0.01). B组后肢神经功能和脊髓病理学评分均显著性低于A、C组 (P< 0.05 或 0.01), 其后肢EMG亦较C组有显著性病理改变 (P< 0.01). 结论 IPC对家兔主动脉阻断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与抑制NO的生成有关.

  • 半乳糖化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对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bcl-2/bax蛋白表达的研究

    作者:张阳德;黄林;张蕾;王荣兵;王绍闯;周健;翟登高

    目的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Gal-MADM-NP)治疗大鼠移植性肝癌对肿瘤细胞凋亡bcl-2及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SABC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注射Gal-MADM-NP(肿瘤区加磁场)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 23.53%, 低于ADM组 54.55% 及NS组 71.43% (P< 0.01), bax蛋白表达阳性率 88.24%, 高于ADM组 45.45% 及NS组 28.57%. 结论 Gal-MADM-NP组在适当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能够降低bcl-2蛋白表达,增加bax蛋白表达,促进移植肝癌肿瘤细胞凋亡.

  • 丙酮酸乙酯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清高迁移率蛋白-1水平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杨智勇;王春友;陶京;熊炯炘;万赤丹;周峰;李晓辉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血清高迁移率蛋白-1hMGB1)水平的变化规律,以及丙酮酸乙酯(EP)对其水平的影响和意义.方法采用胰管逆行灌注人工胆汁的方法复制大鼠SAP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 n= 8)、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 n= 80)、EP治疗组(Treat组, n= 32).Treat组建模1h开始使用EP治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动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血hMGB1水平.另设实验组研究EP对SAP大鼠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SAP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在建模 3~ h达高峰,1h即大幅下降.SAP组大鼠血hMGB1水平在建模后1h明显升高,至24和4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161.4± 22.8)μg/L和 (98.7± 15.8) μg/L].Treat组血hMGB1水平在建模24、4h [(95.3± 30.1) μg/L和 (42.2± 21.5)μg/L]明显低于SAP组 (P< 0.05). 而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与SAP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Kaplan-Meier分析显示,EP治疗组动物生存时间 (71± 6h明显高于SAP组 (46± 4)h (P< 0.0001). 结论hMGB1作为晚期炎症因子参与了SAP的全身炎症反应.延迟的EP治疗仍能降低SAP大鼠血hMGB1水平,延长动物生存时间.

  • 小鼠血浆去除白蛋白前后的双向凝胶电泳分析

    作者:王建东;任艳;夏季;宋旭华;刘斯奇;李荣;徐迎新

    目的探索应用DEAE-Cibacron Blue 3GA去除小鼠血浆白蛋白的条件.方法在DEAE-Cibacron Blue 3GA与小鼠血浆结合的不同时间点取样,SDS-PAGE及蛋白质定量检测去除白蛋白的效果,对佳结合时间点所取的血浆行双向凝胶电泳;软件分析去除白蛋白前后双向电泳显示的蛋白质斑点变化.结果 DEAE-Cibacron Blue 3GA与小鼠血浆结合40?min时,小鼠血浆中80%的白蛋白被去除,双向电泳显示的蛋白质点由处理前的 (211± 19)个增加到 (392± 11)个;其中蛋白表达量增加3、5、10、20倍的斑点数目分别为13、6、6、5.结论 DEAE-Cibacron Blue 3GA可以有效去除小鼠血浆中的白蛋白,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实验外科领域小鼠血浆蛋白质组的研究.

  • 基因物质p63、β1整合素对正常人不同部位皮肤表皮干细胞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陈晓东;利天增;祁少海;谢举临;袁即山;徐盈斌;潘姝;张涛

    目的探讨基因物质p63、β1整合素对正常人不同部位皮肤表皮干细胞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在5例正常人尸体上各取21个不同部位的全层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用基因物质p63、β1整合素作为第一抗体标记表皮干细胞,并通过图像分析,研究表皮干细胞在正常人不同部位皮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头皮p63的PU值[阳性单位(%)] (42.17± 3.10) 大,与面皮、腋部、上臂内侧、前臂内侧、腰背部、手背、足背及足底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足背p63的PU值 (21.19± 6.89) 小,与身体其他部位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5). 头皮CD29的PU值 (29.13± 4.99) 大,与身体其他部位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5); 足底CD29的PU值 (11.89± 1.52) 小,阴囊与面皮、腰背、上臂内外侧、手掌、手背、腹部及足底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2)正常人不同部位多毛组与汗毛组p63、CD29的PU值差异有显著性 (P< 0.0001). (3)躯干组与四肢组p63、CD29的PU值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4)屈侧与伸侧p63、CD29的PU值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结论 (1)p63、CD29对正常人不同部位皮肤表皮干细胞的表达不同,头皮、阴阜、阴囊皮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较高,而其他部位皮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较低.(2)p63对正常人不同部位皮肤表皮干细胞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低;而CD29的敏感性较低,特异性较高.

    关键词: 皮肤 干细胞 P63 CD29
  • 骨髓CD34+细胞体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

    作者:郑奇军;蔡振杰;易定华;欧阳辉;高峰;赵建斌;刘维永

    目的研究骨髓CD 34 +细胞体外分化为内皮细胞的能力,并初步探讨其分化条件.方法利用免疫磁珠法从骨髓中提取CD 34 +细胞,体外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诱导分化后,观察细胞生长及形态变化,并通过检测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表达和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情况等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用免疫磁珠法从骨髓中可以提取高纯度CD 34 +细胞,定向诱导后细胞呈卵石形,透射电镜显示细胞内具有特征性的W-P小体,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相关抗原VEGFR-2、Ⅷ/vWF呈阳性,同时细胞摄取Ac-LDL.结论骨髓CD 34 +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经VEGF、bFGF、IGF-1等诱导,可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是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反义核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新宇;周初松;靳安民;杨传铎;匡正达

    目的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反义核酸(ASODN-iNOS)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ASODN-iNOS,微量注入大鼠蛛网膜下腔后制备成脊髓压迫伤动物模型,伤后6h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NOS mRNA表达变化,24h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4周后用电生理、动物行为学和病理学等指标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对照组为正常组、损伤对照组和无义核酸对照组(NSODN).结果 SCI后组织中存在iNOS的表达,应用ASODN-iNOS可以抑制相应酶的表达,并可以降低组织中的NO含量和NOS活性,改善神经传导功能,与损伤对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NSODN没有上述作用.结论脊髓损伤后应用iNOS反义核酸可以使伤后神经功能得到改善.

  • 双重调控选择增殖型腺病毒CNHK500的构建及初步研究

    作者:张琪;彭林辉;吴红平;崔贞福;钱炎珍;姜梨华;苏长青;吴孟超;钱其军

    目的研制出一种双重调控的选择增殖型腺病毒载体系统.方法先后经2次定点突变重叠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使腺病毒E1A及E1B启动子缺失,并将人工合成的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和缺氧反应启动子分别插入E1A及E1B基因的上游,得到腺病毒载体质粒pSG500.通过pSG500与质粒phGE3在293细胞中同源重组得到重组病毒ChK500.扩增、纯化病毒,用TCID50方法测病毒滴度.通过病毒增殖实验观察重组病毒的选择性增殖能力.结果成功构建了由双重调控选择增殖型腺病毒ChK500,病毒滴度为1.9×10 10 pfu/ml,增殖实验结果证实ChK500可以选择性地在端粒酶阳性肿瘤中增殖.结论 ChK500为肿瘤的生物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 内毒素活化和耐受的巨噬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作者:李崇辉;刘巨超;张爱群;陈明易;臧传波;徐迎新;黄志强

    目的分析内毒素活化的和内毒素耐受的巨噬细胞差异表达基因,以探讨内毒素耐受的分子机制.方法分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化组直接以1mg/L脂多糖处理2h,耐受组先以脂多糖预处理20h,再以脂多糖处理2h.利用含1176个基因的小鼠cDNA表达芯片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结果活化组与耐受组间的3倍差异表达基因为31个,其中耐受组有8个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活化组,包括细胞表面抗原FcgammaRIIb、间隙连接蛋白43、凋亡相关蛋白NIP3、iNOS、骨髓间充质细胞抗原(BST)-1以及激活素和卵泡抑素等,有23个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活化组,包括转录因子EPAS1、EGR2、IRF1,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p21和p57,骨桥蛋白,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以及多种生长因子受体和细胞因子.结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多数未曾报道与内毒素耐受相关,可能在内毒素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并成为内毒素耐受的新的标志分子,对其进行干预有可能模拟内毒素耐受的保护效应.

  • 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影响

    作者:白雪巍;孙备;许军;姜洪池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影响.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组:假手术组 (n= 6),假手术+静脉注射组 (n= 6),SAP组 (n= 12)和试验组 (n= 12).各组于造模h后,测定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含量,取胰腺组织进行病理学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F-κB激活水平及胰腺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SAP组和试验组的胰腺细胞内NF-κB呈激活状态,存在胰腺细胞凋亡,与前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01), 试验组大鼠的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含量、NF-κB激活及细胞凋亡水平与SAP组差异存在显著性 (P< 0.05). 结论在SAP发病机制中,NF-κB是多种炎症介质的始动因子,PDTC可以有效抑制胰腺细胞中NF-κB的激活,促进胰腺细胞凋亡,减少胰酶释放,减轻胰腺组织的病理损害.

  • 稳定高表达Uroplakin Ⅱ基因人膀胱癌细胞株的建立及其意义

    作者:陈方敏;童强松;曾甫清;郑丽端;汪良;董继华;鲁功成

    目的建立稳定高表达Uroplakin II(UPII)基因的人膀胱癌细胞株.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含全长UPII结构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进行酶切鉴定、核酸序列分析,并将其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的介导下转染UPII基因缺陷型膀胱移行细胞癌(TCC)细胞株EJ,经G 418 筛选获得抗性亚克隆细胞株;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亚克隆细胞株进行UPII基因表达鉴定.结果所获UPII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UPII转染EJ细胞后,通过G 418 持续压力筛选4周获得亚克隆细胞株EJ/UPII;RT-PCR、Western blotting均未检测到EJ细胞的UPII基因表达,而EJ/UPII细胞中UPII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 (P< 0.01). 结论通过基因转染方法建立了稳定高表达UPII基因的膀胱TCC细胞株,为进一步探讨UPII基因在膀胱TCC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及其靶向生物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

  • 内源性光动力疗法抑制人结肠癌裸鼠种植瘤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炜;肖卫东;陈祖林;葛海燕

    目的探讨基于5-氨基乙酰丙酸(ALA)的光动力疗法(PDT)对结肠癌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人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种植瘤模型,经尾静脉注入ALA液(250mg/kg体重),光敏化3h后半导体激光仪垂直照射肿瘤30min(能量密度9J/cm2),照射后连续观察肿瘤体积,瘤hE染色病理分析.结果 ALA-PDT在治疗后早期产生明显的抑制肿瘤增殖作用,瘤体组织坏死,腺腔样结构解离破坏,延命率 40.2%, 体积抑瘤率达 64.1%, 治疗后期,肿瘤体积仍会缓慢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 SALA-PDT治疗可明显抑制裸鼠结肠种植瘤生长,延长荷瘤裸鼠生存期,但仍不能完全抑制肿瘤生长.

  • pDC1抑制T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临友;张学峰;郭晓彤;王俊峰;夏求明;杨宝峰

    目的研究pDC1体外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采集健康恒河猴外周血,用Ficollhypaque梯度离心法和三色流式细胞仪分离pDC1,经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研究其免疫调整功能.结果新鲜分离的pDC1具有较弱的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在经CD40L培养后pDC1即成熟DC1成为有效的T细胞刺激增殖者.结论本实验用MLR方法成功地研究了恒河猴外周血pDC1体外抑制T细胞增殖的作用,为阐明pDC1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3 mRNA在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作者:王勇杰;刘相萍;沈毅;吕振华;隋爱华;杨堃;王善政

    目的研究肺癌组织(T)及癌旁组织(PT)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flt-4)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分析36例新鲜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中VEGF-C/flt-4mRNA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癌旁组织中 VEGF-C mRNA表达与flt-4 mRNA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P< 0.01). 肺癌组织中VEGF-C(+)而在肿瘤或/和癌旁组织中出现flt-4(COMVEGF-C)(+)与淋巴结转移 (P< 0.01) 及临床病理分期 (P< 0.01) 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COMVEGF-C在肿瘤淋巴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是一个反映患者淋巴转移的良好指标.

  • 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在其雄激素受体阻断后细胞周期基因表达的改变

    作者:汪涌;邵晨;师长宏;张运涛;刘凡;王禾

    目的测定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在雄激素受体(AR)阻断前后细胞周期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AR对细胞周期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在LNCaP细胞中加入氟他胺,然后抽提正常LNCaP细胞和加入氟他胺的LNCaP细胞中的mRNA制备cDNA探针,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观察两者细胞周期基因表达差异情况.结果 TRIZOL法提取细胞mRNA合格,从8?465个点位中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共326个,占 3.93%; 其中97条下调,219条上调.其中与细胞周期明显相关的共有8条基因,分别为CDC10、NRAS、BTG1、Wee1hu、CLK3、DKFZP564A122、CDKN1A和Btg2.其中尤以Btg1和CDKN1A表达水平较高.结论雄激素受体在前列腺癌细胞中对细胞周期有着巨大影响.雄激素受体引起的前列腺癌细胞周期变化有多种基因参与.其中,CDKN1A基因和Btg1基因作用较大,并可能以p53非依赖途径作用于前列腺癌细胞.

  • 无支架心包二尖瓣的体外流体动力学测试

    作者:王翔;龚光甫;胡野荣;胡建国;尹邦良

    目的比较无支架心包二尖瓣与传统有架生物瓣体外流体动力学性能.方法将测试瓣膜分成3组,传统有架三叶牛心包瓣;无架瓣A:四叶带腱索支持的无支架牛心包二尖瓣;无架瓣B:与无架瓣A类似,仅腱索较无架瓣A长5mm.每组各3枚,采用清华大学h1200人工心脏瓣膜脉动流测试仪进行体外测试.结果在测试流量为4?L时,跨瓣压差:无架瓣B为 (6.361± 0.167) mhg(1mhg= 0.133 kPa),明显低于有架瓣 [(11.817± 0.145) mhg, P< 0.01] 及无架瓣A [(7.378± 0.034) mhg, P< 0.05] ;返流量:无架瓣B为 (8.752± 0.080) L/min低于有架瓣 [(14.837± 0.177) L/min, P< 0.01] 但明显高于无架瓣A [(5.363± 0.054) L/min, P< 0.05]; 回流百分比:无架瓣B (16.461± 0.411)% 低于有架瓣 [(27.447± 0.595) %, P< 0.01] 但明显高于无架瓣A (13.906± 0.360)%, P< 0.05]; 有效瓣口面积:无架瓣B (2.191± 0.006) cm2大于无架瓣A [(1.483± 0.017) cm2, P< 0.05], 与有架瓣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067± 0.021) cm2, P> 0.05]. 结论无支架二尖瓣的腱索长度影响瓣叶的运动,从而影响瓣膜的流体动力学性能.

  • 病毒白细胞介素-10转基因在造血干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杨定华;吴孟超

    目的观察逆转录病毒转病毒白细胞介素-10(vIL-10)基因在体内的表达.方法用MSCVneo-vIL-10重组体在体外转导CBAh-2K)小鼠的造血干细胞hSCs),给经致死照射(900rads)的20只同基因CBAh-2K)小鼠注入经MSCVneo-vIL-10转染hSCs,2×106hSCs/只.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分析vIL-10的表达.结果移植MSCVneo-vIL-10转hSCs的20只小鼠,移植后8周用ELISA检测,其中15只小鼠血清的vIL-10浓度为: 270~ 1340ng/L,5只小鼠血清的vIL-10为阴性.12周后有2只小鼠vIL-10测不出,13只小鼠长时间表达vIL-10达6个月.对照组小鼠血清vIL-10均为阴性.RT-PCR和Western blot证实小鼠的器官均有vIL-10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逆转录病毒能有效地将vIL-10基因导入造血干细胞并在体内长时间表达.

  • 前列地尔乳剂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作者:邢颖;龙村;谷春久;温福兴;张燕婉;丁璐璐

    目的研究前列地尔脂肪乳剂(Lipo-PGE1)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影响.方法应用Langendorff鼠心脏灌注模型,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A组)、再灌注时Kh液加Lipo-PGE1组(B组)、停跳液中加Lipo-PGE1组(C组),各组分别平衡灌注20min后灌注冷晶体停搏液,25℃缺血50min,再灌注60min,观察比较各组心肌I/R前后心率hR)、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压力变化速率(△dp/dt)、冠脉流量(CF)、冠脉流出液中磷酸肌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h)含量及再灌注后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和ATP含量的变化、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Lipo-PGE1改善心肌I/R后的收缩功能、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ATP含量,促进SOD活性恢复,减少心肌细胞CPK和Lh的漏出及MDA的生成,减轻了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结论 Lipo-PGE1通过其抗氧化和扩张冠脉作用可减轻MIRI.

  • 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促抗炎平衡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熊炯炘;王春友;李晓辉;杨智勇;陶京

    目的评价早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促抗炎平衡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1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4h组、SAP对照组、传统肠外营养组(TPN组)、增强型肠外营养组(S-TPN组)、传统肠内营养组(EN组)和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组(S-EN组),胰胆管逆行注射2.5%牛磺胆酸钠建立SAP模型.观察各时点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D4+/CD8+比值变化.结果建模第4天,EN组IL-10/TNF-α比值高,S-EN组较EN组低;第7天,S-EN组则低.S-EN组CD4+/CD8+比值在各时点均高于EN组及两肠外营养组.结论早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在调节SAP大鼠促抗炎平衡及免疫功能方面明显优于肠外和传统肠内营养,但过早应用可能不利于炎症控制.

  • 犬肝管胆囊吻合和肝管空肠吻合术后胆汁成分变化的对比

    作者:张小进;田伏洲;汤礼军;陈琪

    目的探讨犬肝管胆囊吻合和肝管空肠吻合术后胆汁成分的不同变化.方法 29条犬被随机分为对照组(5条)和不全梗阻模型组(24条)分别实施假手术和左肝管不全梗阻,不全梗阻7周后平均随机分为胆囊胆管吻合术hC组,12条)和空肠胆管吻合术hJ组,12条),分别实hChJ,术中及术后1个和5个月分别引流胆管胆汁,进行成分[胆汁酸(TAB)、未结合胆红素(UCB)、钙离子、总胆红素(TB)、胆固醇(h)、磷脂(PL)等]检测.结果术后1个和5个月时,吻合口上方胆汁中总胆汁酸、胆固醇、总胆红素、磷脂浓hC组均显著性高于同hJ组,而游离胆红素、钙离子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术后5个月时hC组Ca 2+ ,UCB/TAB比值为 0.08± 0.01, 显著性低hJ组的 0.23± 0.07. 结论hJ相比hC术后肝管胆汁成分更有利于减少结石发生.

    关键词: 胆道 外科手术 胆汁
  • 人mdr1全长cDNA的克隆和pc-MDR1质粒的构建

    作者:韩宇;王颖;陈孝平;王家(马龙)

    目的从耐药肿瘤组织中进行mdr1 cDNA的全长克隆和pc-MDR1重组质粒的构建.并转hepG2细胞,快速诱导其耐药,并筛选其抗性克隆.方法设计单酶切位点引物,利用长距离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Long RT-PCR)技术,hepG2耐药细胞扩增mdr1 cDNA,约3.8kb大小.将其插入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质粒中构建pc-MDR1诱导质粒,使其能够在真核细胞中表达P-糖蛋白(P-gp).转hepG2细胞,并用G418筛选出转染的细胞. 结果成功地扩增出3.8kb左右的mdr1 cDNA片段,经酶切鉴定、RT-PCR扩增特异片段和序列测序结果显示质粒构建初步成功,用G418筛选细胞耐药抗性克隆的时间约为14d.结论从耐药肿瘤组织中进行mdr1 cDNA全克隆和pc-MDR1诱导质粒构建的成功为快速诱导细胞耐药和进一步研究肿瘤细胞的耐药机制奠定了基础.

  • 抗组织因子单抗Sunol-cH36对大肠杆菌诱发恒河猴脓毒性休克的保护作用

    作者:唐睿珠;王秦秦;郝萍;李继梅;马丽菊

    目的建立大肠杆菌K6h感染诱发的恒河猴脓毒性休克动物模型,探讨人源化抗组织因子单克隆抗体Sunol-h36对脓毒性休克并发DIC恒河猴动物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8只健康成年恒河猴,常规麻醉后经大隐静脉注射大肠杆菌4×10 10 CFU/kg体重,实验组动物给予单克隆抗体Sunol-h36,对照组给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后经股静脉插管注入庆大霉素 (13.9 mg/kg体重),全程观察各组动物存活情况,在实验过程中死亡或连续存活7d后处死的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动物按常规程序进行病理解剖,相关脏器的石蜡切片根据不同需要分别hE染色和PSA染色,重点观察心脏、肝脏、肺、肾脏、肾上腺等器官所发生的显微结构病理变化.结果经大肠杆菌K6h ATCC33985诱导,成功建立了大肠杆菌恒河猴脓毒性休克动物模型;8只恒河猴均发生了脓毒性休克并发DIC的典型病理过程.未经单克隆抗体Sunol-h36治疗的对照组动物平均存活时间为 17.25 h,实验组动物平均存活时间为 68.50 h,其中1只持续存活7d仍未见异常;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相关脏器的病理检查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单克隆抗体Sunol-h36具有较强的DIC拮抗作用和对脓毒性并发DIC恒河猴动物模型的保护功能.

  • 胃腺癌上皮细胞、癌旁上皮细胞及其浸润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12和白细胞介素-13的表达

    作者:陈为明;庄建良;明德松;欧阳永娥;张其忠

    白细胞介素(IL)-12是一种多功能免疫促进因子 [1] ,主要由Th1细胞产生,先前对其抗肿瘤的基础和临床,尤其是应用于肿瘤的免疫疗法有大量研究;近年来,发现肿瘤细胞也可表达IL-12.IL-13由Th2细胞产生,是多功能免疫抑制因子 [2] ,为探讨IL-12、IL-13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关系,我们应用即用型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观察胃癌上皮细胞及其浸润淋巴细胞(TIL)白细胞介素-12和白细胞介素-13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

  • 肿瘤-睾丸抗原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王运伟;朱正纲;顾琴龙;李建芳;刘炳亚;林严箴

    我们对MAGE-1、MAGE-3、BAGE、LAGE、NY-ESO-1、SSX-2和SSX-4这8种肿瘤-睾丸抗原(CTA)在胃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检测,旨在为特异性免疫治疗在胃癌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 RNA干扰技术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中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刘璐;王捷;赖东明;李文滨;宋尔卫

    由于在病理状态下,肝细胞表面大量表达Fas蛋白,因此,Fas介导的凋亡是各种原因(炎症、免疫、病毒、肝移植)引起的肝脏损害的主要原因 [1] .我们通过肝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现象及小干扰RNA(siRNA)对Fas基因沉默机制的研究,为经基因调控对肝细胞的保护提供依据.

  • 胃癌中还氧化酶和错配修复酶的研究

    作者:宋伟庆;韩彩丽;闫庆辉;蔡建辉;张玉印;张占学

    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直肠癌、胃癌、肝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等肿瘤组织中普遍存在错配修复酶hMLH1、hMSH2的缺乏,从而发生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导致肿瘤的发生;同时对还氧化酶(COX)进行了大量的研究,COX-1被认为是"看家基因",合成生理性前列腺素,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COX-2被认为是"快速反应基因",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对胃癌组织中4者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 动脉转流结合内膜开窗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研究

    作者:王洪斌;杨辰垣;刘成硅

    我们通过模拟主动脉夹层(AD)合并有严重器官组织缺血的模型,采用动脉转流结合内膜开窗术进行治疗,以探讨该治疗方法对AD进行减压分流及灌注远端脏器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无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作者:汤黎明;王杰;钱峻;钱建民;陆森;喻强;沈跃华;费卫东;王学浩

    传统的体外静脉转流技术在减轻无肝期机体的血流动力学失衡的同时,也带来血管受损、血栓形成、操作繁琐等缺点.我们通过完善手术技巧,缩短无肝期,控制无肝期输血量等处理,于2000年3月-2002年6月不用静脉转流情况下施行猪原位肝移植13例.

  • 人肝细胞癌组织中SOX基因家族的异常表达

    作者:滕云;刘巧红;王慧;杨真荣;陈燕

    我们对SOX家族在肝细胞癌(HCC)的转录水平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大肠癌患者血清、组织锌硒铜含量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芳元;高卉;万敬之

    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为研究微量元素与其发生的关系,我们对15例大肠癌患者血清、癌组织与同源正常大肠壁组织进行锌(Zn)、硒(Se)、铜(Cu)含量的测定,了解其含量变化与大肠癌及分化程度、有无转移的相关性.

  • 表皮生长因子促进肠缺血再灌注后黏膜修复研究

    作者:邹扬;秦环龙;郑起;王洪;狄建忠

    本研究旨在应用表皮生长因子(EGF)促进肠缺血再灌注后期的修复,观察黏膜细胞增殖和肠黏膜双糖酶活性 [1] .

  • 前列腺素A1对供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作者:何靖康;顾振纶;于曙东;郑世营;马海涛;秦涌

    在炎症反应过程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是多种炎症基因表达的关键转录因子 [1] .前列腺素A1(PGA1)作为一种NF-κB抑制剂已有文献[2]报道,我们利用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研究PGA1对供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 三氧化二砷抑制荷瘤鼠肿瘤血管形成的研究

    作者:胡礼炳;曾甫清;鲁功成

    我们采用三氧化二砷(As2O3)膀胱灌注荷瘤小鼠,观察小鼠膀胱癌组织新生血管的形成情况,评价As2O3对肿瘤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 一种新型生物人工肝系统对急性肝衰竭犬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钟;田鹏鹏;徐庆祥;余德才;李根喜;丁义涛

    我们在构建了1种新型生物人工肝(BAL)系统并建立了1种犬急性肝衰竭(ALF)新模型的基础上,应用新型BAL系统对ALF犬进行治疗,以评价新型BAL对ALF犬提供肝支持作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pp67 mRNA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俊星;郑克立;陈立中;徐鸿绪;邓素雄;王长希;费继光

    目的采用核酸基础序列扩增法(NASBA)检测巨细胞病毒晚期mRNA基因编码的基质蛋白pp67的表达,探讨pp67对肾移植术hCMV活动性感染及指导抗病毒治疗上的作用.方法择近期50例肾移植患者进行pp67检测并随访观察,与现用的CMV抗原血症法比较,了解pp67hCMV活动性感染及CMV病的关系.结果 50例患者中共5例出现CMV病,其CMV-Ag与pp67均呈阳性,pp67阳性组中CMV抗原指数显著高于pp67阴性组,CMV-Ag与pp67平均出现阳性时间无差异,以pp67作为抗病毒治疗指标可以明显缩短用药时间,pp67比CMV-Ag在抗病毒治疗后更早转阴.结论 pp67更准确地反映了肾移植术hCMV的活动性,能更好的指导临床抗病毒用药.

  • Fas表达异常与肾癌免疫逃避的关系

    作者:陈家存;郑骏年;孙晓青;姜福金;李望;谢叔良

    目的探讨肾癌Fas表达异常与免疫逃避的关系及其调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4例肾癌组织的Fas、Ki-67表达.以细胞因子诱导肾癌细胞株786-0、GRC-1 Fas表达,以Fas单克隆抗体(FasAb)诱导其凋亡.结果 (1)肾癌组织Fas表达阳性率 (22.8%) 显著低于正常肾组织 (53.8%, P< 0.01). 肾癌Ki-67表达阳性率 32.8%. 肾癌Fas表达与Ki-67表达呈显著负相关 (r= -0.62, P< 0.05). 临床分期Ⅲ期、Ⅳ期患者Fas表达显著低于Ⅰ期 (P< 0.01). (2)IFN-α、IFN-γ均能显著提高肾癌细胞株786-0、GRC-1的Fas表达,并促进FasAb介导的凋亡.IL-2、TNF-α无此作用.TNF-α能增强IFN-α诱导的Fas表达,并增强FasAb介导的凋亡.结论肾癌通过下调Fas表达实现免疫逃避.IFN-γ、IFN-α可通过上调肾癌细胞Fas表达促进Fas介导的凋亡.

  • 体外循环期间纤溶系统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的探讨

    作者:石凤梧;刘苏;陈子英;张文立;陈立华;赵宏;刘林力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期间纤溶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纤溶系统激活的机制.方法 20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体外循环开始后8、30min、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10min、术后2h采集血标本,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溶酶活性(PLm)、D-二聚体(D-dimer)的动态变化.结果术中t-PA活性与术前相比显著升高,术后2h恢复正常.PAI活性术中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体外循环期间t-PA/PAI比值显著升高,术后2h恢复正常.手术期间D-二聚体含量显著升高,术后2h仍维持较高水平.PLm活性在体外循环期间及中和后显著升高.结论体外循环期间纤溶系统被明显激活,其主要机制是t-PA分泌增加,t-PA、 PAI间的平衡失调和纤溶酶原的激活.

    关键词: 体外循环 纤溶系统
  • 冠心病血运重建术与趋化性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作者:史嘉玮;孙宗全

    20世纪中叶以来,冠心病血运重建技术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现已成为治疗冠脉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冠脉旁路移植、激光心肌血运重建等术式,改善冠脉血供效果确切,明显减轻心肌缺血症状,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但还有许多问题急需研究和解决,其中术后血管再狭窄率高为突出,已成为制约手术远期疗效的主要障碍之一.

  • 生物瓣再内皮化研究的进展

    作者:郑奇军;蔡振杰;刘维永

    生物瓣具有良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细菌不易附着,感染发生率低;术后不需抗凝治疗,特别适用于65岁以上和不宜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等优点,因此临床实践中得以被广泛采用.然而,无论是同种瓣还是异种瓣,由于异体细胞表达一定的抗原性,特别是内皮细胞(ECs)具有强烈的免疫原性,生物瓣容易发生钙化及衰败.如何保持生物瓣膜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提高耐久性,同时又减低免疫原性所引起的衰败率,已成为现今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 可降解外套管减轻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动物模型建立

    作者:纪广玉;韩林;邹良建;张宝仁;邹榕江;黄盛东;徐志云;刘延玲

    目的建立可降解外套管束缚自体移植静脉减轻静脉内膜增生的动物模型,探讨可降解材料做外套管对防止或延缓桥静脉再狭窄的可行性.方法以"no-touh"方法取犬股静脉,调转后移植到同侧股动脉,其中一侧加用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做成的圆柱形外套管(外套管组),另一侧单纯静脉移植(对照组).超声多普勒观察移植静脉是否通畅.术后4周和24周再次手术取移植静脉段.病理切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测量移植静脉中段内膜、中层厚度;维多利亚蓝(VB)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免疫组织化学平滑肌α-actin抗体染色鉴定静脉平滑肌.结果(1)所有动静脉吻合口无狭窄,术后早期,外套管组2条静脉血栓形成、闭塞,对照组1条静脉血栓形成、闭塞;(2)外套管变化:术后4周内外套管无变形,6周开始变形,24周完全降解;(3)静脉内膜和中层厚度:外套管组静脉内膜增生轻,厚度均匀,对照组静脉内膜不均匀增厚,术后4周和24周外套管组静脉中段的内膜及中层厚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01); (4)移植静脉新生内膜主要由平滑肌细胞(SMCs)和胶原纤维构成,术后4周和24周对照组两者含量丰富,而外套管组含量少于对照组且排列整齐.结论该动物模型设计合理,PLGA可以做移植静脉的外套管材料,外套管降解前后均可明显减轻移植静脉内膜和中层增生,减少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在内膜沉积.

  • Langendorff灌流的离体兔心房颤动模型的建立

    作者:刘彤;许纲;李广平;陈元禄;黄体钢

    目的探讨建立Langendorff灌流的离体兔心房颤动(房颤)模型的方法.方法兔10只建立Langendorff灌流的离体兔房颤模型,起始右房压力为0,逐步递增至12cmh2O(1cmh2O=0.098kPa),在每个压力水平分别给予S1S2刺激诱发心房颤动.结果 9只兔心脏成功诱发房颤,房颤诱发成功率为90%;随着心房压力的升高,房颤诱发率升高.结论改进后的模型诱发房颤成功率高,方法简便,易于掌握及推广.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模型 动物
  • 小鼠原位脂肪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作者:万赤丹;刘涛;韩保卫;杨智勇;周峰;熊炯忻;王春友

    目的建立了ob/ob小鼠脂肪肝移植模型,探讨保证建模成功的关键因素.方法采用小鼠非动脉化肝移植技术,5~7周肥胖小鼠为供体,正常小鼠为受体,双袖套法行原位肝移植.受体肝组织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血清ALT、AST水平检测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法.结果非脂肪肝移植组(lean-to-lean)受体长期存活率 (n= 10)为70%,脂肪肝移植组(ob/ob to age mathed lean)受体存活率为0 (n= 10),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脂肪肝移植给体积相当的正常小鼠,其短期存活率为30% (n= 10), 所有小鼠术后存活并苏醒,但均未超过24h.脂肪肝移植受体ALT水平为 (6?285± 2937) U/L,AST为 (5812± 2942)U/L;而正常小鼠移植组ALT与AST水平分别为 (596± 114)U/L, (1796± 870) U/L,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组织学检测显示大量胆管中央凝固性坏死伴出血.结论该模型的成功建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肝原发性肝无功能移植模型,为脂肪肝移植后脂肪肝细胞受损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 超微载体介导反义端粒酶RNA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的研究

    作者:尤永平;常津;傅震;刘宁;浦佩玉

    目的研究用体内可降解的聚乳酸(PLA)和o-梭甲基壳聚糖(CMC)制成的超微载体介导端粒酶RNAhTR)反义寡核苷酸在体外对TJ905人脑胶质瘤细胞的作用.方法用PLA和CMC制成超微载体,并用其介hTR反义寡核苷酸在体外转染TJ905细胞,通过噻唑兰比色法(MTT)、改良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细胞转染情况作检测.结果超微载体在体外能有效转hTR反义寡核苷酸,48h后细胞存活率为46.84%hTR、端粒酶催化亚基mRNA和端粒酶的活性水平分别为 0.316、 0.024、 51.400, 明显受到抑制.结论hTR可作为胶质瘤基因治疗靶点,超微载体能有效转染基因药物,可替代病毒载体.

  • 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颅脑损伤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

    作者:邓志刚;丁建军;陈盛强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颅脑损伤后脑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含量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采用骨窗形成后硬膜外打击法造成鼠脑挫裂伤模型,正常组5只,麻醉后,只行开颅手术,不作头颅打击;治疗组致伤后腹腔内注射30mg/kg体重甲基强的松龙,对照组腹腔内注射30mg/kg体重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在伤后6、24、48、72、9h断头取脑,对脑组织中ICAM-1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治疗组脑皮质中的ICAM-1活性在伤后h较对照组升高 (P< 0.01), 4h达高峰后开始下降,9h降至基础水平.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在伤后6~4h ICAM-1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05). 结论颅脑损伤后,受损脑组织中ICAM-1含量升高,甲基强的松龙可通过抑制损伤后ICAM-1活性,起到保护创伤神经元的作用.

  •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顺铂诱导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生长与凋亡的影响

    作者:李爱敏;张锦华;马力;荣道建

    目的通过观察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对顺铂诱导的神经母细胞瘤(NB)细胞株生长与凋亡的影响,探讨TrKB-BDNF通路在NB化疗耐药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蓝比色(MTT)法检测不同浓度BDNF对顺铂诱导人NB细胞株h-SY5Y的生长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BDNF对顺铂诱导的人NB细胞株h-SY5Y的凋亡率的影响.结果 BDNF可阻断顺铂对TrkB 表达的h-SY5Y细胞的杀伤作用,且其阻断能力的大小与BDNF浓度有关,但不能阻断顺铂对无TrkB表达的h-SY5Y细胞的杀伤作用.顺铂对NB细胞的杀伤作用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BDNF对顺铂这一作用的阻断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而实现的.结论 TrkB-BDNF通路在TrkB表达的NB化疗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丝素膜代人工硬脑膜的组织相容性研究

    作者:张世明;刘向阳;李明忠

    目的探讨丝素膜为人硬脑膜修补材料的可能性.方法取新西兰兔额顶部正中切口,作双侧颞顶部开颅术,在手术显微镜下,剪除兔硬脑膜和蛛网膜 1.0 cm× 0.8 cm,硬脑膜缺损处分别用牛心包和不同的丝素膜膜修补.结果术后无伤口感染、脑膜炎及抽搐现象,行为及进食无异常变化.早期,局部炎症反应轻微.晚期,呈轻度慢性炎性反应,致密丝素膜与脑皮层之间可见薄层假膜形成.脑皮质形态正常.结论对制作工艺加以改进,丝素膜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脑膜替代材料.

  • 我国神经外科实验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雷霆

    神经外科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我国神经外科领域的实验研究起步较晚,临床实验研究主要着重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的微侵袭性,并应用于评估和推断预后,基础研究也围绕临床的基本问题是颅脑损伤、脑肿瘤、脑血管疾病及癫痫等功能神经外科疾病上均有深入浅出的研究,这体现了研究上的广泛性.

  • 实验外科应重视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

    作者:杨镇

    自从国际上发生"炭疽危机",我国爆发非典型肺炎(SARS)和高致病性禽流感以来,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在全球日益受到重视,它与国家安全、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中华实验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