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 중화실험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030
  • 国内刊号: 42-12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8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杨镇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对裸鼠胃癌模型CD40/CD40L表达的影响

    作者:茆勇;陆守荣;汪维鹏;韩悦;游庆军;华东

    目的 观察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对裸鼠胃癌模型CD40/CD40L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原位移植方法建立裸鼠胃癌原位模型,术后7d将裸鼠模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LMWH治疗组.每周注射药物2次,共5周,第6周处死裸鼠,观察两组裸鼠胃癌模型成瘤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CD40/CD40L的表达.结果 LWMH组胃癌原位模型肿瘤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抑瘤率为42.25%,远处转移率为20%,较对照组70%显著降低(P<0.05);LMWH组CD40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CD40L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LMWH可抑制裸鼠胃癌的增殖及转移,其机制可能与干预肿瘤CD40/CD40L通路有关.

  • 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在BXSB狼疮小鼠小肠组织的表达

    作者:王玮炜;黄安斌;杜戎;宋优;沈凌汛;余立凯

    目的 观察免疫分子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和若干细胞因子在BXSB狼疮小鼠血清及小肠组织的水平变化,探讨与狼疮性肠炎发病有关的免疫机制.方法 选取8周龄及16周龄雄性BXSB小鼠,并以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为正常对照,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方法,检测Foxp3在小鼠小肠中的mRNA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肠组织和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IL-4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8周龄和16周龄BXSB狼疮小鼠回肠组织Foxp3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7.33±1.00、5.22±0.88比9.72±0.69,P< 0.001),而IL-10及TGF-β水平显著升高[IL-10:(60.94 ±4.93)、(71.00±9.66) ng/(g· protein)比(48.83±5.71) ng/(g· protein),P<0.01;TGF-β:(37.77 ±4.21)、(39.53 ±4.47) ng/(g·protein)比(27.85±2.79) ng/(g·protein),P<0.01];而血清IL-4水平及IL-4与IFN-γ比值则8周龄和16周龄BXSB小鼠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IL-4:(39.18 ±5.47)、(48.30 ±6.16) ng/L比(27.60±3.50) ng/L,P<0.01; IL-4/IFN-γ:0.61±0.09、0.68±0.12比0.45 ±0.08,P<0.05].结论 小肠组织Foxp3 mRNA表达降低和细胞因子网络紊乱,可能参与BXSB狼疮小鼠小肠炎症性病理改变的发病机制.

  • 膀胱癌患者癌组织和尿沉淀细胞抑癌基因DNA甲基化研究

    作者:孙然;王凯臣;孙鸿燕;孔祥波;丛宪玲

    目的 观察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视黄酸受体β(nARβ)、增生性息肉蛋白基因(HPP1)、ITGA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探讨其用于诊断的意义.方法 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SP)技术检测112例膀胱癌患者及对应的尿沉渣细胞中DAPK、RARβ、HPP1、ITGA4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结果 DAPK、RARβ、HPP1、ITGA4基因在膀胱癌组织的甲基化比例分别为29.4%、91.0%、48.2%和75.0%,在尿沉渣细胞中比例分别为26.7%、87.5%、27.6%和69.6%;膀胱癌组织中和尿沉渣细胞中DAPK、HPP1和RARβ基因甲基化明显高于腺性膀胱炎(P<0.05).膀胱癌患者和腺性膀胱炎患者ITGA4基因的甲基化变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P1、DAPK1、RARβ基因异常甲基化与膀胱癌发病密切相关.

  • 黏液瘤病毒对胃癌的治疗作用

    作者:龚伟;顾均;周迪;赵铭宁;全志伟;方国恩;刘颖斌;Xueqing Lun;Peter Forsyth;Grant McFacdden;张勇

    目的 观察黏液瘤病毒(MYXV)对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用低分化原发性胃癌细胞(AGS)、来自腹水的转移性胃癌(SNU-1)、来自肝转移的转移性胃癌(NCL-N87)、来自淋巴结转移的转移性胃癌(KATO Ⅲ)等4种不同胃癌细胞株,采用Alamar blue分析MYXV对不同胃癌细胞株的抑制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YXV的病毒复制蛋白(MT-7和Serp-1)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采用NCL-N87细胞株建立裸小鼠人胃癌移植瘤腹腔种植和皮下种植模型,观察MYXV对移植瘤的抑制作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荷瘤小鼠体内活病毒.结果 MYXV对4种不同胃癌细胞株都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的比率分别为31.30%、33.98%、53.09%和50.12%,与对照组NIH3T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复制蛋白MT-7和Serp-1蛋白在所有4种胃癌细胞中都有表达.MYXV可明显抑制移植瘤的生长,肿瘤抑制率达8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荷瘤小鼠处死后只在瘤内检测到活病毒,而在其他脏器中并未检出活病毒.结论 MYXV对人体胃癌具有特异性的杀伤作用而不感染正常组织和细胞,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高效安全的肿瘤治疗手段.

  • 基质金属蛋白酶-25在萎缩性胃炎、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颖;李艳霞;余世界;王卫星;罗和生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5(MMP-25)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0例正常胃组织、40例萎缩性胃炎组织、40例胃癌组织中MMP-25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中,MMP-25在胃癌组织和萎缩性胃炎组织中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95.0%、82.5%、22.5%,P<0.05);RT-PCR中,MMP-25在胃癌组织和萎缩性胃炎组织中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0.328±0.005、0.175 ±0.002、0.103 ±0.004,P<0.05).MMP-25在癌组织中表达与肿瘤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明显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等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MMP-25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转移有密切关系.

  • 短发卡RNA敲除热休克蛋白70对结肠癌细胞HT29的影响

    作者:王炜;张辉;陈齐良;张玉定;王永坤;王从俊

    目的 利用RNA干扰技术观察敲除热休克蛋白70 (HSP70)对结肠癌细胞HT29细胞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4组:空白组、空质粒组,另外2组是使用已经构建的2种干扰HSP70表达的短发卡RNA(shRNA)质粒载体,并且将其转染到结肠癌细胞HT29中,分为实验1组(shRNA-1)和实验2组(shRNA-2).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法观察HT-29细胞中HSP70的表达,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HT29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周期以及凋亡的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和空质粒组比较,利用单发夹RNA技术敲除HSP70后,实验2组的HT-29细胞中HSP70的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MTT检测结果提示HT29结肠癌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P<0.01),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提示G1期细胞阻滞,同时明显增加了凋亡细胞的比例(P<0.01).结论 HSP70沉默能抑制结肠癌细胞HT29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

  • 手术松解时机对梗阻小肠黏膜紧密连接的影响

    作者:高志刚;陈爱霞;邢敬龙;马晓娟;刘彤

    目的 观察犬梗阻小肠黏膜紧密连接的变化和Claudin2的表达,探讨手术松解时机对紧密连接修复的影响.方法 40条犬制作低位小肠梗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肠梗阻72、120 h组和以上2时相点的手术松解组,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肠黏膜紧密连接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黏膜Claudin2表达.结果 肠梗阻72 h梗阻近段黏膜紧密连接缩短、模糊,Claudin2相对吸光度值(32.83),较对照组(94.84)表达下调(P<0.01),松解梗阻后紧密连接修复,Claudin2 (46.67)较梗阻72 h组表达上调(P<0.01).肠梗阻120 h紧密连接消失,松解梗阻后未见修复,Claudin2(7.33 ~9.63)较梗阻120 h组(6.37 ~7.83)表达未见上调.结论 肠梗阻致黏膜紧密连接破坏的严重程度与肠梗阻时间相关,肠梗阻120 h后肠黏膜紧密连接的损伤不可修复,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非常重要.

  • RNA干扰糖原合成激酶-3β对胰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作者:汪理;刘涛;勾善淼;周伟;王统玲;陈立波;王春友

    目的 观察沉默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增殖和存活的影响,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实验分组如下:阴性对照组为未转染的PANC-1细胞;载体对照组为稳定转染control shRNA的PANC-1细胞;实验组为稳定转染GSK-3β shRNA的PANC-1细胞.噻唑蓝(MTT)比色法连续7d检测各组细胞的吸光度(A)值,并绘制出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和周期;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检测各组细胞中核因子(NF)-κB的DNA结合活性.结果 转染GSK-3β短发卡RNA (shRNA)的实验组PANC-1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实验组细胞的早期凋亡比例为(5.38±0.33)%,较阴性对照组(1.71±0.08)%和载体对照组(1.68 ±0.11)%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中G0/G1期细胞比例为(60.02±1.99)%,较阴性对照组(46.56±3.13)%和载体对照组(46.04±2.92)%显著升高(P<0.05),发生明显的G1期阻滞;实验组细胞中代表NF-κB复合体数量的条带A值为2186.37±225.51,与阴性对照组(4005.39±203.64)和载体对照组(3793.32 ±310.34)比较显著减少(P<0.05);而上述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向抑制GSK-3β可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NF-κB的转录活性有关.

  • 微小RNA-2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中的作用

    作者:卢秀波;贾勐;刘洋;刘征;徐宏伟;耿祖仕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2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中(TPC-1)的作用.方法 在TPC-1中转染miR-2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转染后程序性细胞凋亡4(PDCD4)表达;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转染miR-21后TPC-1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TPC-1细胞凋亡.结果 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转染组中,细胞胞质呈棕褐色,对照组均未见染色,转染组PDCD4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MTT法检测转染组细胞活力增加(P<0.05).转染组的凋亡率为(3.13±0.34)%,空白组、空质粒组的凋亡率分别为(8.03±0.02)%、(9.51±0.54)%(P<0.05),转染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减少.结论 PDCD4是miR-21的靶基因之一,miR-21的高表达可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展.

  • Wnt1和Wnt8a基因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表达

    作者:高红;伍美;弭杰;张娟;贾慧敏;王维林

    目的 观察Wnt1和Wnt8a基因在先天性巨结肠症(HD)中的表达,探讨其在H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60例HD正常肠段(神经节细胞)和狭窄肠段(无神经节细胞)组织肠管中Wnt1和Wnt8a mRNA和蛋白表达进行定量与比较.结果 Wnt1和Wnt8a在HD狭窄段肠管中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7.66±1.28和29.61 ±3.23,正常段肠管中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31.77±2.21和15.01±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m blot检测结果显示,Wnt1和Wnt8a在HD狭窄段肠管中蛋白含量为19.51±1.57和33.17±2.09,正常段肠管中蛋白含量分别为37.05±1.23和17.35±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Wnt1在正常段肠管中高表达(呈棕黄色),Wnt8a在狭窄段肠管中高表达(呈棕黄色);Wnt1在狭窄段肠管中低表达(无色或淡黄色),Wnt8a在正常段肠管低表达(无色或淡黄色).结论 Wnt1和Wnt8a mRNA与蛋白在HD的异常表达,提示Wnt1和Wnt8a与HD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在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肠道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 小分子干扰RNA干扰RhoGDI2基因表达对结肠癌细胞凋亡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李守峰;刘璐;伍衡;许鹤洋;来伟;褚忠华

    目的 探讨小分子干扰RNA(siRNA)干扰RhoGDI2基因的表达对结肠癌细胞株凋亡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运用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结肠癌细胞株LoVo、SW480、CaCo2、DLD1、RKO、HT-29的RhoGDI2表达.设计及合成RhoGDI2 siRNA干扰序列,通过LipofectamineTM 2000转染到筛选细胞,细胞分为干扰组和空白对照、阴性对照组;膜联蛋白V/碘化丙锭(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划痕试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Snail转录因子表达水平.结果 野生型人结肠癌细胞株RhoGDI2表达量由高到低依次是DLD1、HT29、RKO、CaCo2、LoVo、SW480;LoVo细胞siRNA干扰后RhoGDI2表达抑制率大于70%;干扰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分别是(2.67±0.97)%、(2.45±0.74)%、(2.35±0.43)%(P>0.05);干扰组及对照组的细胞划痕24 h愈合度分别是90%、50% (P <0.05);Transwell实验24 h迁移细胞数目:干扰组为55.7±9.5,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为25.1 ±8.6、32.3±12.9(P <0.05);siRNA后结肠癌细胞E-cadherin蛋白表达下调,Vimentin蛋白、Snail转录因子表达上调.结论 结肠癌RhoGDI2基因沉默可能通过引起EMT促进细胞迁移.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减轻香烟烟雾提取物所致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刘红梅;马利军;秦涛;吴纪珍;张罗献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条件培养液(CM)对香烟烟雾提取物(CSE)致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和MSCs,并提取MSCs-CM.实验分3组:分别为对照组、CSE组、CM+ CSE组.检测3组内皮细胞凋亡率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bcl-2)蛋白、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结果 CM+ CSE组细胞凋亡率较CSE组明显降低[(10.02±0.45)%比(20.20±1.29)%,P<0.01)].CM+ CSE组MDA水平较CSE组明显降低[(1.021±0.265)比(2.910±0.157),(P<0.01)],而SOD水平明显增高[(25.25±0.25) U/L比(15.28±1.37) U/L,(P<0.01)].CM+CSE组Caspase-3的表达明显低于CSE组[(0.301 ±0.165)比(0.791±0.157),(P<0.01)].CM+ CSE组bax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CES组[(16.32±0.45)比(25.36±1.22),(P<0.01)],而bcl-2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CES组[(12.25±0.25)比(3.23±0.57)(P<0.01)].结论 MSCs-CM通过提高受损细胞内bcl-2水平及降低bax蛋白水平,减少Caspase-3的表达,部分抑制CSE致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

  • 牛磺酸对大鼠神经源性疼痛的镇痛作用

    作者:彭洪常;严国章;王金波;於达;周振锋

    目的 观察大鼠鞘内注射牛磺酸对神经源性疼痛的镇痛作用.方法 脊神经L5/L6结扎复制Wistar大鼠神经痛模型和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复制SD大鼠糖尿病神经痛模型.模型成功后鞘内注射不同剂量的牛磺酸(100、200、400μg),检测机械性痛阈值和热痛阈值的变化,以口服加巴喷丁作为阳性对照.之后鞘内注射甘氨酸受体拮抗剂士的宁,检测牛磺酸镇痛作用的变化.结果 牛磺酸200 μg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在L5/L6结扎模型和糖尿病神经痛模型中均可以显著增加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它们在给药后1h的值分别为30 g和20 s左右,结果与加巴喷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牛磺酸在大剂量是的镇痛作用可以完全被士的宁所阻断.鞘内注射上述药物均不会对大鼠产生行为学改变.结论 牛磺酸在脊神经L5/L6结扎致神经源性疼痛模型和糖尿病神经痛模型中均具有明显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激活脊髓甘氨酸受体.

  • Nogo受体拮抗剂对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

    作者:王胜;李正伟;韩林;张华楸;陈劲草;雷霆

    目的 制作大鼠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观察脑外伤后Nogo受体拮抗剂对大鼠脑外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方法制作大鼠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分假手术组、对照组、实验组,伤后立即腹腔注射Nogo受体拮抗剂NEP1-40,伤后24h和72 h神经行为学评分评价神经功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脑脊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浓度,用Western blot检测伤区脑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14.31 ±1.36)明显高于对照组(8.36±0.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脑脊液中IL-1β和TNF-α的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比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下调,而抑制凋亡蛋白B淋巴细胞/白血病-2(bcl-2)表达上调.结论 Nogo受体拮抗剂对大鼠脑外伤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阻断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和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有关.

  • T细胞因子4对结直肠癌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启动子的靶向调控

    作者:孙政;曹杰;杨平;张伟健;唐伟镖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否为T细胞因子4(TCF4)的靶基因,参与调控结直肠癌细胞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方法 构建CTGF启动子质粒pGL3-CTGF,联合TCF4显性负性突变体表达质粒pcDNA3-dnTCF4,转染结肠癌细胞株SW480,双荧光素酶实验分析CTGF启动子转录活性,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法验证CTGF启动子区与TCF4的相互作用.结果 SW480转染pGL3-CTGF质粒后荧光素酶活性(0.78±0.04)显著高于对照组转染空白质粒(0.01±0.00)(P<0.01);同时转染阻断β-catenin/TCF4信号通路的pcDNA3-dnTCF4质粒和pGL3-CTGF质粒,SW480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0.26±0.03)比单纯转染pGL3-CTGF质粒显著下降(P<0.05).ChIP-聚合酶链反应(PCR)证实CTGF为TCF4的直接作用靶基因.结论 CTGF是β-catenin-TCF4信号通路的下游靶基因,TCF4直接结合于CTGF启动子区.

  • 细胞核增殖抗原启动子调控荷载双基因RNA干扰的条件增殖腺病毒的构建

    作者:陈仁富;程伟松;程乾;李连涛;方琳;刘俊杰;温儒民;李望;郑骏年

    目的 构建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启动子调控表达Ki-67基因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小干扰RNA(siRNA)的条件增殖腺病毒.方法 (1)合成hTERT-siRNA插入pSilencer3.1,构建pShTERTsiRNA质粒.(2)分别酶切Ki-67启动子质粒pZKi-67、Ki-67-siRNA质粒pZD55-Ki-67-siRNA,获得Ki-67启动子片段和Ki-67-siRNA片段并连接,构建质粒pZKi-67-ZD-Ki-67-siRNA.(3)以pShTERT-siRNA为模板,PCR获得hTERT-siRNA及H1启动子片段,克隆进pZKi-67-ZD-Ki-67-siRNA,构建质粒pZKi-67-ZD-Ki-67-siRNA-hTERT-siRNA.(4)将其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BHGE3共转染293细胞,9 ~12d后出现病毒空斑.提取重组腺病毒DNA,行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结果 病毒ZKi-67-ZD-Ki-67-siRNA-hTERT-siRNA构建成功,其包含Ki-67启动子、Ki-67-siRNA、hTERT-siRNA 片段.结论 成功构建Ki-67启动子调控荷载Ki-67、hTERT双基因RNA干扰的条件增殖腺病毒,为研究靶向肿瘤治疗奠定基础.

  • 他莫昔芬联合全反式维甲酸体外干预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研究

    作者:黄伟;吴高松;陈华涛;易继林

    目的 观察他莫昔芬(TAM)与全反式维甲酸(RTRA)联用对人分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KAT5和滤泡状癌细胞FTC-133增殖、凋亡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15、30μmol/LTAM,0.5、1.0 μmol/L ATRA分别或联合作用于KAT5和FTC-133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药物作用12、24、48、72 h后的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经药物诱导48 h后的早期凋亡率;Transwell侵袭实验观测药物预处理24h后的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联合药物呈时间/浓度依赖性抑制KAT5和FTC-133细胞增殖,高浓度联合组72 h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8.61%和28.3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浓度越高,早期凋亡和侵袭抑制作用越明显,其低浓度联合组/高浓度联合组的凋亡率和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5.46±0.51)/(24.89±0.42)、(71.33±4.31)/(47.00±3.79),(14.57±0.41)/(20.54±0.37)、(102.33±5.68)/(78.67±4.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M与RTRA小剂量联合应用在抑制人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诱导凋亡方面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 丹参注射液腔内注射对早期骨关节炎中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作者:姜婷;姚弘毅;石大玲;程凯;何学斌

    目的 观察丹参注射液关节腔内注射对膝骨性关节炎早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影响.方法 将24只雄性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组(模型组)、B组(阳性对照组),C组(实验组),均用手术方法切开兔膝关节造成膝骨性关节炎(KOA)模型,后行石膏固定术;进而B组腔内注射玻璃酸钠0.3 ml/只、C组腔内注射丹参注射液0.3 ml/只、A组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周1次,延续4周.4周后处死兔,剥取滑膜、关节软骨检测iNOS含量.结果 B组滑膜组织及软骨中iNOS含量分别为(0.83±0.12) μmol/L和(0.13 ±0.06) μmol/L,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滑膜组织及软骨中iNOS含量分别为(0.93±0.15) μmol/L和(0.20±0.08) μmol/L,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滑膜组织及软骨中iNOS含量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注射液腔内注射可降低iNOS含量,抑制滑膜炎症,从而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

  • 稳定转染金属调理素-1对胃癌细胞SGC-7901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杨中印;瞿颖;魏敏;朱正纲;刘炳亚;顾琴龙

    目的 构建pEGFP-金属调理素-1(MPS-1)真核表达载体,体外转染至SGC-7901胃癌细胞,观察MPS-1转染后MPS-1蛋白表达,并检测SGC-7901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MPS-1全长255 bp的编码序列,将PCR扩增产物连接入pEGFP-C1载体,经测序确认序列无误后成功构建pEGFP-MPS-1真核表达载体.采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SGC-7901胃癌细胞株,用浓度为2.0 g/L的G418筛选2周后得到外源性MPS-1稳定表达的SGC-7901细胞并扩增.Western blot法检测MPS-1的表达,Transwell实验检测pEGFP-MPS-1过表达后对胃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得到外源性MPS-1稳定表达的胃癌细胞株,Western blot显示外源性MPS-1在胃癌SGC-7901细胞中表达成功,而且,pEGFP-MPS-1过表达后胃癌细胞的Transwell实验显示pEGFPMPS-1过表达细胞组相对于空载组和空白组的侵袭指数分别为2.10 ±0.25比1.00 ±0.00和2.10±0.25比0.85±0.22(P<0.05),提示MPS-1稳定表达后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增加.结论 pEGFPMPS-1的稳定表达增加了胃癌细胞SGC-7901的侵袭能力.

  • 硒代胱氨酸对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作者:邱万寿;郝俊文;李玺;吴珏堃;唐勇

    目的 观察硒代胱氨酸(SeC)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细胞毒效应,探讨其对TNBC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3种TNBC细胞株,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SeC对TNBC的抑制作用,通过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法检测SeC对TNBC诱导凋亡的作用,通过碘化丙锭(PI)染色法检测SeC对TNBC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SeC对TNBC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作用随着SeC浓度的升高或共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强.SeC诱导TNBC发生明显细胞凋亡,同样与SeC存在时间-剂量关系.SeC还可以引起TNBC的S期比例增加,G2/M期比例减少,在20、40μmol/L SeC中尤为明显.10 μmol/L SeC与MDA-MB-231共培养24、48、72 h后发现:24、48、72 h的S期比例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升高(P <0.01);24h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 h与72 h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 SeC对TNBC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eC可以引起TNBC发生明显的S期细胞阻滞及细胞凋亡,并具有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SeC诱导MDA-MB-231发生S期阻滞的时间较细胞凋亡早,提示SeC诱导的S期阻滞及细胞凋亡可能为SeC抗癌作用机制的序贯事件.

  • RNA干扰对TES基因表达及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王元;董若凡;舒珊;余进进

    目的 观察核糖核酸(RNA)干扰对TES基因表达及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TES基因特异性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转入肿瘤细胞株Ishikaw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技术检测TES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进行蛋白定量,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研究其对TES基因的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RNA干扰后12、24、48、72 h,实验组中TES mRNA表达量分别为0.675、0.024、0.324、0.916,较各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对照A组、对照B组及空白组TES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TES mRNA的表达在24 h时低.RNA干扰后Ishikawa细胞中TES蛋白的表达与TES mRNA水平变化一致,转染后12 ~48 h内,实验组TES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降低分别为65.2、3.2、25.6、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ES蛋白表达在24 h时达低水平.针对TES基因的RNA干扰后Ishikawa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增强(P<0.05).结论 针对TES基因的RNA干扰后,TES mRNA和蛋白水平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同时,Ishikawa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升高,证实了TES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所发挥的抑癌基因的功能.

  • 奥曲肽联合奥沙利铂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的作用

    作者:赵曙光;华东;费伯健;茆勇;蒋晖;游庆军

    目的 观察奥曲肽与奥沙利铂联合应用对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其机制.方法 利用不同浓度的奥曲肽(6.25、12.50、25.00、50.00、100.00μg/L)、奥沙利铂(12.5、25.0、50.0、100.0、200.0 mg/L)及一定浓度的奥曲肽(25μg/L)联合奥沙利铂(12.5 mg/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分析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细胞bax、fas、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基因mRNA的变化.结果 奥曲肽、奥沙利铂对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且随着浓度的提高抑制率也随之提高.奥曲肽联合奥沙利铂对SW480细胞增殖的抑制率(74.5600±0.0072)%高于奥曲肽(44.7200±0.0216)%、奥沙利铂(34.5100±0.0053)%;联合组细胞凋亡率为(15.45±0.41)%,较奥曲肽(10.63±0.14)%、奥沙利铂(10.07±0.53)%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bax mRNA、fax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单药组,bcl-2 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奥曲肽和奥沙利铂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的协同抗结肠癌细胞SW480增殖的作用,并能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ax、fas基因和下调bcl-2基因表达有关.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基因沉默胃癌细胞克隆株的构建

    作者:刘凯华;黄卫锋;黄安乐;蔡建春

    目的 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构建MMP-9基因沉默质粒;建立MMP-9基因沉默的BGC823细胞.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在46例人胃癌新鲜标本中检测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3条沉默MMP-9的寡聚核苷酸序列,插入到短发卡RNA (shRNA)表达载体pGenesil上,运用荧光显微镜、明胶酶电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3条质粒的沉默效率;选取沉默效率佳的1个质粒转染BGC823进行稳定细胞株的筛选及鉴定.结果 46例胃癌组织MMP-9蛋白阳性率为100%,其中57%(26/46)呈增强表达;筛选到1条MMP-9沉默为显著的shRNA表达质粒;成功构建MMP-9基因沉默的BGC823胃癌细胞克隆.结论 MMP-9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过程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 低氧反应元件操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协同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作者:刘成珪;徐磊;张凯伦;夏家红;洪昊

    目的 观察pcDNA3.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pEGFP-C3-9低氧反应元件(HRE)-CMV-VEGF的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将无血清培养基(A组)、未转染骨骼肌成肌细胞(B组)、转染pcDNA3.1/VEGF的成肌细胞(C组)以及转染pEGFP-C3-9HRE-CMV-VEGF的成肌细胞(D组)注射到梗死区,4周后检测死亡率、心脏功能、心肌梗死面积、移植细胞形态、梗死区VEGF的表达及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 术后4周死亡率C(10.0%)、D(13.3%)组与B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32.9±1.4)%、D(33.1±1.4)%组心脏功能指标及心肌梗死面积均好于A组(44.5±1.7)%、B组(38.2±1.5)%(P<0.01).B、C、D组染色结果可见新生骨骼肌样组织.C、D组VEGF灰度值均明显低于A、B组(P<0.01).C、D组毛细血管数目明显多于A、B组(P<0.01).结论 转基因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后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及未转染成肌细胞,移植后转基因成肌细胞分泌VEGF明显增强,可以促进血管发生与形成,从而有效的建立一种有助于移植细胞增殖、分化和形成功能的微环境,证明了转基因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

  • 钛表面壳聚糖/PLGA-肝素纳米粒聚电解质多层膜的制备及体外血液相容性

    作者:曹建军;李源;程龙;张凯伦

    目的 通过对钛表面涂层壳聚糖/PLGA-肝素聚电解质多层膜(CS/PLGA-Hep PEMs)来改善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方法 (1)采用双次乳化法制备装载肝素的PLGA纳米粒(PLGA-HepNPs);(2)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钛表面构建壳聚糖和PLGA-肝素纳米粒聚电解质多层膜;(3)对钛表面涂层进行理化分析;(4)评价该聚电解质多层膜的体外血液相容性.结果 (1)PLGA-肝素自组装形成的聚电解质多层膜表面光滑,结构均一;(2)壳聚糖/PLGA-肝素聚电解质多层膜的体外溶血率为0.737%,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壳聚糖/PLGA-Hep组可延长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为(72.33 ±1.95)s,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壳聚糖/PLGA-Hep组血浆C3a水平测定为(1.23±0.39) mg/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并且血小板黏附实验显示该涂层减少了血小板黏附和激活.结论 壳聚糖和PLGA-Hep纳米粒自组装形成的聚电解质多层膜可以提高钛金属的体外血液相容性.

  • 高迁徙率族蛋白1在急性胰腺炎大鼠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刘尧;兑丹华;王玲

    目的 探讨高迁徙率族蛋白1(HMGB1)在急性胰腺炎(AP)大鼠全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8)、模型组(B组,n=64)、丙酮酸乙酯(EP)治疗组(C组,n =64).B、C两组均分别采用2%与5%牛磺胆酸钠(2 ml/kg)逆行注入胰胆管复制大鼠轻症急性胰腺炎(MAP)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C组大鼠在制模后2h经鼠尾静脉注射EP溶液(28 mmol/L,40 mg/kg),每6h1次,B组于同一时点注射等量的乳酸林格氏平衡液.A组大鼠直接取材,B、C两组分6、12、24、48h4个时点取材;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单个核细胞、胰腺组织HMGB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分析HMGB1蛋白表达;观察其病理形态变化,进行评分,并作HMGB1 mRNA、胰腺病理组织学评分的相关分析.结果 A组胰腺组织HMGB1 mRNA表达量、胰腺病理评分分别为1.01±0.18、0.70 ±0.23,B组SAP模型胰腺组织HMGB1 mRNA表达量分别为1.18±0.31、18.23±1.36、201.14±12.01、190.66±9.77,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分别为9.01 ±1.94、9.97±1.81、11.45±1.43、13.17±1.37;C组EP+ SAP模型胰腺组织HMGB1 mRNA表达量分别为1.11±0.27、12.60±1.20、45.44±4.45、41.41 ±4.11,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分别为8.97±1.87、9.92±1.88、9.34±1.63、10.26±1.22;A、B两组胰腺组织HMGB1 mRNA与胰腺病理组织学评分的相关系数r=0.847(P<0.01).结论 复制AP模型后,HMGB1表达量12 h开始上调,24 h达峰值,48 h仍处于高水平;HMGB1与AP严重程度高度正相关,作为晚期炎性因子在AP全身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EP可通过抑制HMGB1表达,减轻大鼠胰腺损伤,对AP起治疗作用.

  • RNA干扰沉默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治疗大肠癌移植瘤

    作者:葛莲英;刘爱群;罗小玲;蔡艳玲;耿芳芳

    目的 观察重组质粒pGPU6/绿色荧光蛋白(GFP)/Neo-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短发卡RNA(shRNA)对SW480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将大肠癌SW480细胞(约5×107个)接种于裸鼠,成瘤后将裸鼠分3组,每组8只,瘤体内分别注射20 μg pGPU6/GFP/NeohTERT shRNA(实验组)、20 μg pGPU6/GFP/Neo-NC shRNA(阴性对照组)、100μl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观察各组裸鼠体内瘤体生长速度,绘制肿瘤生长曲线,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肿瘤组织hTERT表达水平,PCR-端粒重复扩增程序(TRA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实验组较其他对照组裸鼠移植瘤生长缓慢,hTERT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388±0.093,hTERT蛋白表达的平均灰度值为171.42±30.94,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其他对照组(P<0.05);实验组端粒酶活性吸光度(A)值A450-A630为0.484±0.359,较其他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凋亡指数为(36.30±5.05)%,较其他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靶向hTERT基因的shRNA瘤内注射能延缓大肠癌细胞SW480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hTERT mRNA和蛋白的表达,抑制端粒酶的活性,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而发挥作用.

  • 多烯磷脂酰胆碱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保护脓毒症大鼠

    作者:张文筱;方翼;戴淑琴;吴仲凯;赵擎宇

    目的 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PPC)对大鼠脓毒症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利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CLP)模型建立大鼠脓毒症模型.将7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PPC对照(Sham-PPC)组、脓毒症(CLP)组、PPC保护(CLP-PPC)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拮抗(CLP-PPC/GW9662)组.另外两组大鼠观察CLP组与CLP-PPC组脓毒症建立后7d生存率.模型建立18h后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糖(GLU)、动脉血气、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及肝脏湿/干重比(W/D).结果 脓毒症建立7d后,CLP组仅有4(4/20)只大鼠存活,而CLP-PPC组有12(12/20)只大鼠存活.PPC能够纠正脓毒症休克状态,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P<0.01).CLP-PPC组肝脏炎症损伤较CLP组轻,W/D、ALT、AST、LAC、TNF-α、NO和MDA 水平显著降低,SOD活力及血糖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PPC前给予GW9662,能够阻断PPC对脓毒症大鼠的保护作用.结论 预保护应用PPC能够显著降低脓毒症大鼠肝脏炎症反应,改善肝代谢功能,纠正感染性休克.PPC对脓毒症大鼠的抗炎保护作用与PPARγ有关.

  • 抑癌基因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过表达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抑制作用

    作者:熊金蓉;胡祥;喻爱喜;刘胜军;吴刚

    目的 观察抑癌基因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过表达对骨肉瘤细胞MG63和U2OS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培养人骨肉瘤MG63和U2OS细胞,构建PcDNA3.0-PTEN表达系统,并导入骨肉瘤细胞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TEN的表达;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及侵袭小室实验检测pcDNA3.0-PTEN转染细胞的增殖活性和侵袭力.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cDNA3.0-PTEN的稳定转染明显能使骨肉瘤细胞MG63和U2OS的PTEN过表达.增殖实验表明PTEN转染组细胞增殖活性低于对照组,培养第6天MG63吸光度(A)值分别为5.290 ±0.032比6.690 ±0.051(P<0.05),U2OS分别为4.790±0.032比5.690 ±0.051(P<0.05);侵袭实验证实转染组比对照组穿膜能力显著下降,穿膜细胞数:MG63:0.560±0.023比1.020±0.018(P <0.05);U2OS:0.690 ±0.021比0.980 ±0.016(P <0.05).结论 PTEN过表达能显著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SFN 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异常与皮肤鳞癌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亮;王伟;杨宏凤;孙然;孙鸿燕;丛宪玲

    目的 探讨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SFN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异常与皮肤鳞癌发生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40例皮肤鳞癌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MGMT、SFN两组基因甲基化状态及mRNA的表达.结果 鳞癌组织中的MGMT、SFN基因启动子附近甲基化频率分别为42.5%、35.0%,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的10.0%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鳞癌组织中MGMT和SFN的mRNA表达则低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结论 皮肤鳞癌组织中MGMT、SFN基因启动子区附近高甲基化与该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 LyP-1-MWNTs-GEM的制备及其体外靶向抑制人胰腺癌细胞增殖效应的研究

    作者:王强;姚冽;狄扬;蒋永剑;金忱;傅德良

    目的 观察LyP-1靶向多壁碳纳米管(LyP-1-MWNTs)携载吉西他滨(GEM)对人胰腺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方法 共价合成法制备LyP-1-MWNTs,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0.1、1.0、10.0、25.0、50.0、75.0 mg/L浓度LyP-1-MWNTs-GEM对淋巴结高转移特性胰腺癌细胞株BxPC-3-LN5 作用24、48、72 h后生长抑制效应,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LyP-1-MWNTs-GEM对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在50.0、75.0 mg/L浓度时,LyP-1-MWNTs-GEM组抑制率均显著高于MWNTs-GEM和GEM组(P<0.05);LyP-1-MWNTs-GEM组抑制率时间相关性规律为:72 h>48h>24h(P<0.05,除外75.0 mg/L时72 h比48 h).流式细胞仪测定LyP-1-MWNTs-GEM组细胞凋亡率(28.68%)亦高于MWNTs-GEM(19.79%)和GEM(16.73%)组.结论 LyP-1-MWNTs-GEM 在一定浓度时能依赖靶向效能显著抑制BxPC-3-LN5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

  • 基因沉默缺氧诱导因子-1α对BxPC-3细胞株生长、侵袭和凋亡功能的影响

    作者:蒋奕;吴国豪;何国栋;庄秋林;张波;韩寓嵩

    目的 观察沉默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基因表达后,对缺氧微环境下人胰腺癌BxPC-3细胞株生长、侵袭和凋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合成短链干扰RNA(siRNA)转染沉默BxPC-3细胞株中HIF-1α基因表达.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BxPC-3)、空白质粒转染对照组(GFP)和HIF-1α基因沉默组(sh-HIF-1α),分别在正常环境(21.0% O2)和缺氧环境(0.5% ~1.0% O2)中培养48 h后,描绘各组细胞的生长曲线,并对细胞侵袭性和凋亡率进行检测比较.结果 缺氧培养后BxPC-3组和GFP组细胞中HIF-1αmRNA表达分别比正常环境中增加了78.4%和67.6%,相应的HIF-1α蛋白表达分别增加了7.1倍和6.2倍,明显高于sh-HIF-1α组(P<0.05).在缺氧环境下,sh-HIF-1 α组细胞生长速度慢于BxPC-3组和GFP组(P<0.05),其穿膜细胞数[(48.8±3.8)个/HP]也明显低于BxPC-3组[(118.0±6.8)个/HP]和GFP组[(116.3±6.4)个/HP,P<0.01].相反sh-HIF-1 α组细胞在缺氧环境中的凋亡率(20.6±1.3)%明显高于BxPC-3组(2.3±0.3)%和GFP组(2.8±0.9)%(P<0.01).结论 缺氧可以诱导HIF-1α高表达并提高BxPC-3细胞对缺氧应激的耐受能力,沉默HIF-1α基因表达后,BxPC-3细胞株对缺氧的耐受性显著下降,在缺氧环境中细胞的生长、侵袭能力降低,而缺氧诱导的细胞凋亡明显增加.

  • 肝再生磷酸酶-3-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子3-微小RNA21信号通路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的研究

    作者:张建龙;张育超;孙健;何传超;褚忠华

    目的 观察肝再生磷酸酶-3-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子3-微小RNA21(PRL-3-STAT3miR-21)信号通路对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的作用.方法 构建稳定转染PRL-3基因和空白对照质粒的结肠癌细胞株LoVo-PRL-3和LoVo-VC,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稳转细胞株中miR-21的表达并在瞬时转染PRL-3的SW480及CaCO2细胞中进行验证.用Western blot法对PRL-3调控STAT3的表达进行检测,在LoVo-PRL-3细胞中对STAT3进行RNA干扰,检测miR-21的表达,在稳转细胞株中转染miR-21或对其进行敲除,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Transwell实验对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 LoVo-PRL-3细胞在72、96 h的增殖能力以及在Transwell实验24 h后的侵袭能力要强于对照组LoVo-VC细胞(P<0.01).在结肠癌细胞株LoVo-PRL-3中pSTAT3、miR-21的表达明显上调,干扰STAT3可以抑制miR-21的表达(P<0.05).在LoVo-VC细胞中过表达miR-21促进了细胞的增殖侵袭(P<0.01),而在LoVo-PRL-3细胞中敲除miR-21抑制了细胞的增殖侵袭(P<0.05).结论 PRL-3-STAT3-miR-21信号通路在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中起促进作用.

  • 结直肠癌耐药细胞株诱导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

    作者:文坤明;傅仲学;张贵海;陈旺盛;钱江;冯继红

    目的 建立结直肠癌耐奥沙利铂细胞株,观察该细胞株上皮间质转化(EMT)标记物的变化.方法 以耐药SW620/OxR细胞及亲本SW620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糖蛋白+(P-gp+)及Survivin+细胞比例,Western blot法检测EMT标记物[E-钙黏素(E-cadherin)、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变化.结果 与SW620细胞株比较,SW620/OxR细胞中p-gp+细胞数[(63.78±6.82)%比(10.35±2.59)%,P<0.01]、Survivin+细胞数[(43.59±9.26)%比(7.82%±3.48)%,P<0.01]及间质标记物N-cadherin(0.33 ±0.06比0.19±0.05,P<0.05)、Vimentin(0.38±0.07比0.09±0.02,P<0.01)明显增高,而上皮标记物E-cadherin(0.45±0.07比0.86 ±0.18,P<0.01)表达则明显下降.结论 SW620/OxR细胞株高表达P-gp和Survivin基因及蛋白,并诱导EMT发生.

  • 快速康复外科对食管癌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作者:徐达夫;尤振兵;朱卫国;嵇建;肖勇;郭伟

    食管癌手术范围广、创伤大,机体应激反应强烈,由此引起的高分解代谢还会引起患者肝功能异常,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1].快速康复外科(FTS)是指在围手术期采取一系列优化措施,以减少或减轻手术患者生理及心理创伤应激反应,其核心是减少机体应激反应[2].本研究旨在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在食管癌治疗中应用对患者肝功能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
  • 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分离与培养方法的改良

    作者:华文彬;陈东;叶树楠;杨述华;陈超;王小红;禹虔;刘先哲;索进平

    我们通过获取血管平滑肌细胞原代并体外扩增,为组织工程血管化提供血管平滑肌细胞.一、材料与方法1.分离与培养:无菌条件下取家兔胸主动脉,翻转使内膜面朝外,结扎两端.利用Ⅰ型胶原酶溶液消化12h,获得血管平滑肌细胞原代悬液,用Lonza专用培养基培养,定期换液并传代培养.2.鉴定:(1)电镜法:将培养的细胞制成细胞悬液,离心并制作电镜标本,透射电镜观察并摄片;(2)免疫荧光法鉴定:将细胞悬液接种于细胞爬片,培养状态良好即可固定制片,依次孵育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体、异硫氰酸荧光素(FlTC)标记的IgG抗体、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抗荧光淬灭封片液封片.置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并摄片.

    关键词:
  • 慢病毒载体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转导LM8骨肉瘤细胞的研究

    作者:廖宇昕;曾辉;王卓莹;傅泽泽;邓必勇;尹飞;华莹奇;蔡郑东

    骨肉瘤是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20%的骨肉瘤患者会发生肺转移,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3].体内成像技术可快速无创检测动物体内肿瘤生长和退化,对肿瘤生长和转移进行灵敏定量分析,评估肿瘤生长及对药物治疗反应[4].本研究旨在构建用于体内活体成像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LM8骨肉瘤细胞株.

    关键词:
  • 腺相关病毒介导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作者:马翔;姚永钊;赵爱超;袁清华;刘芬;陈邦党;马依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重要的干细胞,在适宜的刺激条件下可分化成为成骨细胞、成心肌细胞及神经细胞等细胞类型,因而被认为是组织工程、细胞及基因治疗理想的靶细胞[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是一种具有促进血管新生及抗凋亡等功能的活性因子.我们通过9型腺相关病毒携带PDGF-B基因,对MSCs进行基因修饰,探讨该基因修饰的可行性、稳定性及安全性.

    关键词:
  • 人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

    作者:杨晓东;赵奎;龚巍;邢春根;吴永友;吴勇;钟丰云;何腾飞

    DNA损伤修复受到遗传控制,在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和预防癌症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碱基切除修复是DNA损伤修复机制中的重要方式.在碱基切除修复中,包括DNA碱基的修改和单链断裂的损伤通常都由不同的蛋白网络结构中的1个或多个核苷酸来修复[1-2].我们采用测序的方法探讨江苏苏南地区人群中人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基因(hOGG1)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的相关性.

    关键词:
  • 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谢军;陈陆俊;李青;谈炎;牟琴峰;鲁常青

    本研究旨在检测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2(MT2-MMP)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一、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5年9月至2011年8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85例.所有患者术前未接受放疗或化疗.组织标本经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后待用;部分标本置于液氮保存待用.

    关键词:
  • 肾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

    作者:刘铭;王玻玮;刘霞;马遇庆;苗娜;张巍

    肾母细胞瘤又称为Wlim's瘤,是儿童常见的腹部恶性实体瘤之一,占15岁以下小儿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80%以上,偶见于成人.肾母细胞瘤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我们对23例肾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学资料、p53表达及1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情况综合分析,判断预后影响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 -70℃一步法冻存人脂肪干细胞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张付伟;韩培立;周朝元

    人脂肪干细胞(hADSCs)以其来源丰富,具有多向分化潜能[1],但冻存方法研究较少,限制了其应用.本研究旨在探讨-70℃一步法冻存人脂肪干细胞的可行性.一、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取皮下脂肪5 g行细胞提取,共取材7例.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恶性肿瘤;活力测定(锥虫蓝拒染法);增殖力测定[噻唑蓝(MTT)比色法];-70℃一步法冻存:将冻存管用脱脂棉包裹后放人泡沫板凹槽,以另一块板覆盖,直接置入-70℃冰箱保存,随机分成3d复苏组(n=6)和30 d复苏组(n=6);常规-70℃冻存:4℃30 min→-20℃2 h→-70℃,随机分组.

    关键词:
  • 外源性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对高胆固醇血症兔Oddi括约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国星奇;田雨;吴硕东;谢斌

    目前,外源性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对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状态下Oddi括约肌(SO)细胞的凋亡作用仍不清楚,我们通过喂养高胆固醇(Ch)饮食建立兔SOD动物模型[1],检测不同浓度SNP作用后的兔SO细胞凋亡,探讨NO调节Oddi括约肌运动的机制.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Ch购于上海化学试剂公司;SNP、噻唑蓝(MTT)试剂盒购于美国Sigma公司;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试剂盒购于德国Roche公司;凋亡试剂盒购于欣博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酶标仪(ELX-800);流式细胞仪(FACS Calibur型).

    关键词:
  • 不同方法采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中血管材料大隐静脉

    作者:魏育涛;陈新忠;胡思远;朱佳龙;董念国;刘成珪

    大隐静脉(GSV)是常用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血管移植材料.我们采用喉镜辅助下间断小切口采集GSV,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择期行CABG患者248例,喉镜辅助下间断小切口采集GSV30例(喉镜组),其中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65.90±4.01)岁,合并糖尿病9例;间断小切口组104例,其中男75例,女29例,平均年龄(65.19±5.20)岁,合并糖尿病28例;传统长切口组114例,其中男82例,女32例,平均年龄(65.27±6.71)岁,合并糖尿病30例.3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
  • miR-137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榕;夏锡伟;王穗暖;邵耐远;王强;支枫

    有研究结果表明,微小RNA(miRNAs)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不同的microRNA分子对肿瘤的作用各异[1-3].有研究报道miR-137在胃癌和肠癌中表达显著下调[4-5],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抑癌基因的作用,但是在胶质瘤中的相关研究较少.我们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定量检测80例胶质瘤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miR-137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关键词:
  • 双层涤纶条与人工软环三尖瓣环成形术效果比较

    作者:蔡彦力;黄进启;郑勇;姚元波;李旭;黄宏灵

    在风湿性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膜疾病中,常常继发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发病率在25%~ 30%[1].目前,三尖瓣环成形术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首选外科治疗方法.有研究结果显示,Cosgrove软环在所有的三尖瓣成形术中效果好[2].我们对双层涤纶条与人工软环三尖瓣环成形术进行比较,探讨两种手术是否有相似的成形效果.

    关键词:
  • 幼兔胆囊空肠Roux-en-y吻合术模型麻醉研究

    作者:李胜利;张阔;王海斌;明安小;魏延栋;葛军涛;李龙

    幼兔胆肠吻合术模型是小儿胆肠吻合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基础.麻醉是模型安全及数据可靠的关键,因而确定手术模型理想麻醉至关重要.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选取北京沙河通利实验动物养殖场清洁级1月龄、体质量为(600±20)g新西兰幼兔40只[许可证号SCXK(京)2010-004].北京大学医学部常规驱虫治疗,适应性喂养1周后将幼兔随机分为4组:1.5%戊巴比妥钠组(NG)30 mg/kg;25%乌拉坦组(UG)1 g/kg;0.25%氯胺酮组(KG)5 mg/kg和正常对照组(CG).同一条件和方法喂养CG幼兔.

    关键词:
  • 重离子与X射线对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存活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作者:叶兰萍;马建勋;胡洁虹;马晓俊;金晓东;李强

    病理性瘢痕的防治有多种方法,而至今为止尚无一种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病理性瘢痕的治疗始终是困扰整形外科医生的难题之一,放射治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但常规放射治疗存在许多缺点,近年来,由于重离子的物理学及生物学特性,使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重离子剂量分布具有Bragg峰,能较高吸收剂量区集中于病变部位,从而有效地保护周围的健康组织,是较理想的放疗手段[1-3].本实验旨在观察重离子对人成纤维细胞细胞存活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重离子治疗瘢痕的作用.

    关键词:
  • 核因子-κB p65和音猬因子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张自森;薛长年;韩仙芝;张剑;吴敏;樊青霞

    细胞核因子-κB(NF-κB)和音猬因子(SHH)信号通路参与了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它们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40例食管鳞癌及癌旁食管上皮组织来自于河南省肿瘤医院手术切除标本.其中男29例,女11例.组织学类型均为鳞状细胞癌.分期:Ⅰ期8例,Ⅱ期17例,Ⅲ期15例.

    关键词:
  • 大鼠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去势与否模型建立的比较

    作者:贾增胜;李令勋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是男科常见病,其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临床上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比较常见,同时还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研究结果表明雌激素的应用会促进某些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1],而且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已被考虑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我们参考国内外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动物模型的相关报道,使用17β-雌二醇建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模型.

    关键词:
  • 乳腺癌患者血清脂联素测定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作者:钟秀彩;孔祥顺;李元栋

    目的 分析血清脂联素水平在乳腺癌患者与非肿瘤女性之间的差异以及血清脂联素水平改变与乳腺癌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脂联素在乳腺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脂联素在46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和35例非肿瘤女性外周血清中的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血清脂联素水平改变与乳腺癌患者绝经前后、肿瘤大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女性乳腺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较非肿瘤女性组显著降低[(6.098±1.460)比(8.691±1.8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绝经前女性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绝经后女性血清脂联素水平.绝经前的乳腺癌女性患者较非肿瘤组绝经前女性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同时绝经后的乳腺癌女性患者较非肿瘤组绝经后女性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脂联素水平均较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显著降低.肿瘤组织学分级Ⅱ和Ⅲ级的患者脂联素水平较肿瘤组织学分级1级的患者显著降低.有无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脂联素水平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周血清脂联素水平与乳腺癌患者ER及PR无明显相关.结论 乳腺癌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而这一改变不依赖于年龄、绝经前后、体质量指数等指标.低脂联素水平的乳腺癌患者肿瘤的恶性度更高.

    关键词: 乳腺癌 血清 脂联素
  • 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汪普宁;黄美近;向军;张兴伟;王磊;刘焕亮;汪建平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丝氨酸257/苏氨酸261位点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4 (pMKK4)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构建组织芯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并比较96例含不同分期的散发结直肠癌、24例结直肠腺瘤及24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pMKK4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pMKK4在正常结直肠黏膜中高水平表达,在腺瘤和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pMKK4表达水平与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及肝转移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KRAS突变、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丝氨酸257/苏氨酸261位点pMKK4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其表达水平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降低,且与远处转移相关.

  • 淋巴显像及术中γ探测结合专利蓝Ⅴ染色预防腹股沟区切口淋巴瘘

    作者:张居文;陈萍;杨牟;孙林;车海杰;勇俊;李鲁滨;宋富波

    目的 应用淋巴显像及术中γ探测结合专利蓝Ⅴ染色探测切口内淋巴结与淋巴管,能在术中及时避免并发现切口内淋巴结及淋巴管的损伤,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术后切口淋巴瘘的发生.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均应用核素扫描并专利蓝Ⅴ示踪技术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而对照组不施行该项技术,比较两组术后切口淋巴液日均引流量和总引流量、拔管时间以及淋巴瘘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术后4d切口淋巴液总引流量为(125.1±23.7)ml,对照组为(369.9±31.7) ml,两者比较总引流量减少59.6% (P <0.05);实验组无1例发生淋巴瘘,对照组有2例发生淋巴瘘;发生淋巴瘘患者引流管留置天数为(10.2±2.5)d,术后住院天数为(19.5±4.5)d,伤口并发症1例(50%),无淋巴瘘患者引流管留置天数为(3.5±0.8)d,术后住院天数为(7.6±1.2)d,伤口并发症人数为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核素扫描并专利蓝Ⅴ示踪技术处理的患者较对照组淋巴瘘的发生率低(P<0.05),且切口淋巴引流量明显减少,拔管时间缩短.

  • 细胞窖-1的多重调控机制

    作者:陈涛;刘亮;虞先濬

    1953年美国科学家George EP等在观察细胞内吞过程时发现了存在于内皮细胞上的质膜瓶形内陷小窝,将其定义为细胞窖(Caveolae).后证实Caveolae 由鞘糖脂(GSL)、胆固醇、鞘磷脂(SPH)以及糖基锚定膜蛋白组成,其大量存在于内皮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肺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上,通过蛋白质结构分析,研究者进一步发现Caveolae主要由小窝蛋白1α、1β、2、3蛋白构成,其中主要的是Caveolin-1蛋白[1].在一些肿瘤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中,Caveolin-1的升高与肿瘤转移有关,也即具有促癌作用,因此认为Caveolin-1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调控角色(抑癌及促癌)[2].

    关键词:
  • 细胞自噬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佟辉;杨卫平;邱伟华

    细胞自噬又称细胞自我消化,在细胞生长、分化、存活以及维持机体稳态中起着重要作用[1].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多种肝脏疾病中均有自噬的参与.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自噬有保肝作用,而在急性肝损伤过程中,自噬可能有保护和损害双重作用.在肝炎病毒B或C感染过程中,病毒可以诱导自噬增加,还可以逃逸自噬对病毒自身的清除.在α1抗胰蛋白酶(α1-AT)缺乏性肝病患者中,细胞内质网内出现α1-AT突变Z基因(ATZ)的积聚,进而出现变异蛋白体的积聚,从而激活旨在消除ATZ的自噬反应.在乙醇肝患者中,肝细胞内自噬水平是降低的,可能与细胞内腺苷单磷酸盐蛋白激酶(AMPK)的缺乏有关.在肥胖、脂肪肝患者体内,肝细胞自噬是有缺陷的.提高自噬水平可能有助于肝细胞性肝癌的治疗.目前对自噬的确切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现探讨肝脏疾病与自噬的关系.

    关键词:
  • 胰腺癌干细胞研究进展

    作者:成剑;钱洪威;洪德飞;周伟

    肿瘤的生长繁殖、侵袭转移性与干细胞的特性基本相似,由此衍生了肿瘤干细胞(CSCs)学说.该学说认为:CSCs是极小部分存在于肿瘤中具有不断分化和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群[1].多数证据认为,CSCs源自正常组织干细胞突变[2].人源性胰腺癌细胞可表达正常胰腺干细胞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 (CK19)、巢蛋白(nestin)、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PDX-1)、波形蛋白(vimentin),进一步支持胰腺肿瘤是干细胞来源的假说[3].

    关键词:
  • 姜黄素类似物EF24的研究进展

    作者:尹大龙;梁英健;刘连新

    姜黄素是从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酚性色素,具有抗氧化、抗炎症反应、抗病毒的作用,具有安全、无显著不良反应的特点,美国国立肿瘤所已将其列为第3代抗癌化学预防药[1-2].但由于姜黄素的吸收效价低,应用剂量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3].Adams等[4]在2004年根据姜黄素的分子结构研究了100余种姜黄素的类似物,这些类似物大都表现了抗肿瘤的作用,其中为突出的是联苯二氟酮(EF24),其经过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60个恶性肿瘤细胞株筛查,对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株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效果至少是姜黄素的10余倍,且和姜黄素一样对正常人体细胞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
  • 胃癌灶原位移植腹膜转移癌裸小鼠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性状鉴定

    作者:刘少平;张珏;袁静萍;王群;邵丽华;方敏;李雁

    目的 建立胃癌灶原位移植腹膜转移癌裸小鼠模型,鉴定其侵袭转移生物学特点.方法 取11只BALB/C裸小鼠,将人MGC-803胃癌组织原位移植于胃窦部,建立裸小鼠人胃癌灶原位移植腹膜转移癌模型.测定裸鼠体质量、血常规,并采用肿瘤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肿瘤增生、凋亡及侵袭转移相关分子标志[B淋巴细胞/白血病(bcl)-2、bcl-6、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CD34、D2-4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结果 模型制作成功率100%(11/11),生存期内裸鼠体质量平缓增加.常规病理学检测瘤块重量为210.5 ~379.0 mg(中位数267.5 mg),癌细胞异质性明显,微血管/淋巴管中癌栓易见,可见胃周淋巴结及肝脏转移.肿瘤增殖相关分子检测显示bcl-2阳性率为0.0%~10.4%(中位数为3.3%),bcl-6阳性率为0.0%~11.1%(中位数为3.3%),Ki-67阳性率为40.5% ~48.6%(中位数为45.4%),TUNEL阳性率为0.2% ~3.1%(中位数为0.9%),肿瘤侵袭转移相关分子检测肿瘤组织血管标记CD34观察到1~11(中位数为3)个脉管/视野,通过淋巴管标记D2-40观察到0~5(中位数为2)个脉管/视野,分泌VEGF的阳性细胞为68.5%~95.8%(中位数82.4%),MMP-9阳性细胞数为13.5% ~50.0%(中位数为23.5%).结论 成功建立胃癌灶原位移植腹膜转移癌裸小鼠模型,并表现出了低分化胃腺癌的典型生物学特点.

  • 微型小室法毛囊重建模型的构建

    作者:肖顺娥;胡志奇;姜金豆;苗勇;冯传波

    目的 构建一种可靠、有效、实用的毛囊重建模型.方法 于6只裸鼠背部分别植入4个直径为2.5mm的微型小室,分离新生C57BL/6小鼠皮肤中表皮和真皮细胞,真皮细胞标记后以1∶1比例移植至微型小室内,1周后拆除小室,通过宏观、扫描电镜及组织学观察毛发再生.结果 移植后4周,6只裸鼠,24个移植部位均有黑色毛发生长,毛囊重建成功率为100%.冷冻切片荧光检测见毛乳头为红色荧光,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见毛囊结构发育完整,电镜扫描见毛发生长方向规整,毛发质量优异.结论 新生鼠皮肤细胞微型小室法移植后能成功构建毛囊发育模型,此模型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所需细胞量少、可做多个部位移植的优点,是一种可靠、有效、实用的毛囊重建模型.

  • Beagle犬细菌性下尿路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何玮;李路;余虓;兰儒竹;王少刚;李家贵;刘继红;叶章群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稳定、符合临床模式的细菌性下尿路炎Beagle犬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24个月成年Beagle犬6条,随机分为模型组(3条)和对照组(3条),每次模型组采用标准致病菌大肠杆菌(ATCC25922)2.5 ml,对照组采用相同体积的灭菌生理盐水膀胱灌注.模型成功后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实验和病理学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细菌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鉴定为同型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对美罗培南敏感.病理切片中组织形成改变明显,镜下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大肠杆菌能导致Beagle犬下尿路炎,并与人类的下尿路炎具有相似性,多次膀胱灌注是建立动物模型简洁、有效的试验方法,并证实细菌的耐药性是导致下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因之一.

  • 丹参对肝星状细胞间质胶原酶及Ⅰ型胶原基因表达的调节

    作者:王爱民;阴赪宏;朱志坚;马雪梅;付晓霞;王宝恩

    目的 观察丹参对HSC-T6细胞间质胶原酶及Ⅰ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丹参(0.8、0.4 g/L)作用于培养的肝星状细胞株HSC-T6细胞48 h,收集细胞,提取总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间质胶原酶(MMP13)及Ⅰ型胶原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MMP13基因表达水平在丹参0.8、0.4 g/L两组分别为0.25 ±0.05、0.27±0.06,而空白对照组为0.26±0.04.Ⅰ型胶原基因表达水平在丹参0.8、0.4 g/L两组分别为0.76±0.10、1.55±0.23,而空白对照组为3.12±0.46.结论 丹参可明显抑制HSC-T6细胞Ⅰ型胶原的基因表达,且与剂量有关;但对间质胶原酶的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的作用

    作者:邰沁文;张金辉;赵晋明;温浩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HF)对肝纤维化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取雌性Wistar大鼠20只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单纯造模组各10只.干细胞干预组和单纯造模组以含0.01%浓度的二乙基亚硝胺(DEN)饮水为纤维化诱导剂,干细胞干预组在造模过程中第4、8、12周时经尾静脉输注1×106个雄性大鼠BMSCs,单纯造模组经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大鼠在同样条件下饲养21周观察下列指标:(1)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2)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实验组大鼠肝脏组织中性别决定基因Y(SrY),观察BMSCs移植是否成功;(3)VG特殊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肝脏组织中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观察BMSCs在肝纤维化模型中的作用.结果 病理证实单纯造模组有7只大鼠形成肝纤维化,干细胞干预组有9只大鼠形成肝纤维化;干细胞干预组大鼠肝脏检测到携带SrY的阳性细胞;干细胞干预组大鼠α-SMA的平均阳性表达率为(21.97±11.00)%,高于单纯造模(10.30±3.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P<0.05);VG特殊染色中,干细胞干预组的纤维化程度(20.63±10.02)%明显高于单纯造模组(11.24±3.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5).结论 在DEN制备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BMSCs可促进肝纤维化的发展.

  • 肝癌抑制因子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作者:张浩;余侃儒;石伟;宋宁

    目的 检测肝癌抑制因子1(HCCS1)在肝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癌和癌旁中的表达差异和肝癌临床参数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4例肝癌患者术后标本中HCCS1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及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CCS1在肝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45.8% (11/24),相对于癌组织中多数缺失表达,癌旁组织中HCCS1表达率为91.6%(22/24),配对t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癌中HCCS1的表达与乙肝病史呈高度负相关(P<0.01),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HCCS1的表达阳性组累计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组,Log-rank 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乙肝病史、肿瘤大小、TNM分期为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不良因素(P<0.05).结论 肝癌和癌旁中HCCS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癌旁组织中表达较高,肝癌患者中HCCS1表达不作为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不良因素,可能和其他因素共同影响患者的预后.

  • ATP6L对人肝癌细胞HCCLM3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张萦斐;何传超;毛凯;黄拼搏;金少文;肖治宇

    目的 观察ATP6L表达变化对人肝癌细胞HCCLM3侵袭能力等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ATP6L-RNAi真核表达载体ATP6L-sh与阴性对照载体Con-sh,并分别转染至HCCLM3细胞,建立稳定干扰ATP6L的细胞株和阴性对照细胞株,通过细胞侵袭实验(Transwell)检测人肝癌细胞HCCLM3的体外侵袭能力变化,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明胶酶谱测定、原位荧光酶谱测定等实验技术,检测ATP6L-sh和Con-sh两株细胞ATP6L蛋白表达水平、上清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的活性以及胞内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活性的变化.结果 与阴性对照细胞株比较,稳定干扰ATP6L表达的ATP6L-sh细胞株ATP6L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体外侵袭能力明显减弱.ATP6L-sh细胞与对照细胞分泌上清液中MMP-2活性分别为1.81±0.18、18.40±1.26(P <0.05);细胞内Cathepsin B活性分别为228.6±21.1、471.7±21.4(P <0.05),活性均明显降低.结论 ATP6L在肿瘤侵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ATP6L蛋白表达可有效降低肝癌细胞HCCLM3的侵袭能力,ATP6L蛋白对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可能与调控MMP-2和Cathepsin B活性有关.

  • 高压氧对肝脏低氧损伤低氧诱导因子-1、p53的影响

    作者:杨英祥;安阳;白钢

    目的 观察高压氧对低氧诱导因子-1(HIF-1)、p53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高压氧对肝动脉性缺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肝动脉结扎组及高压氧组.各组均行剖腹术、肝门骨骼化及肝素林格氏液肝脏灌注,肝动脉结扎组及高压氧组行肝动脉结扎术.高压氧组术后2h行高压氧治疗,每次吸纯氧60 min,2次/d.治疗压力0.25 MPa.术后1、3、7、14d留取肝脏及血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肝脏组织HIF-1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脏组织HIF-1及p53蛋白表达水平;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及病理评价肝损伤.结果 高压氧组肝脏HIF-1 mRNA及蛋白表达较肝动脉结扎组明显下降,分别于治疗后3d和7d达峰值[(0.484 ±0.071)%比(0.834±0.129)%,P<0.01;(3.3±3.2)%比(7.8±3.1)%,P<0.05];高压氧组术后3、7、14 d肝细胞p53表达较肝动脉结扎组均明显降低[(17.3±8.6)%比(29.2±8.1)%,P<0.05;(19.2±8.3)%比(41.2±9,1)%,P<0.01;(16.0±5.6)%比(28.0±8.3)%,P<0.05];高压氧组肝细胞凋亡指数整体水平较肝动脉结扎组低,术后3、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2±4.5)%比(16.6±3.5)%;(11.7±6.4)%比(21.3±7.4)%,P<0.05];HIF-1、p53蛋白表达及凋亡细胞都主要位于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高压氧组血清ALT含量均较结扎组明显降低(P<0.01),肝周见新生血管形成.结论 高压氧治疗下调HIF-1α mRNA、HIF-1 α及p53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对肝脏低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血清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门贺伟;杨龙;张荣信;薛振毅;蔡金贞;张雅敏

    目的 探讨血清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缺血15 min再灌注组(B组);缺血30 min再灌注组(C组).建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在缺血再灌注后15 min、1h、3h、6h、1d、3d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和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含量;免疫组织荧光法检测肝脏L-FABP的表达;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并对其进行Suzuki's评分.结果 与A组比较,B组血清L-FABP变化:再灌注15 min,血清L-FABP水平升高[(0.57±0.14) μg/L,P<0.05],峰值出现于再灌注3 h[(1.70±0.26) μg/L,P<0.05],3d基本降至正常[(0.16±0.05) μg/L,P>0.05];血清ALT、AST变化:再灌注15 min无明显升高,6h达高峰,3d仍高于正常(P<0.05);肝组织L-FABP变化:再灌注15 min表达下降(0.148 ±0.047,P<0.05);3h时处于谷值(0.071±0.019,P<0.05);3 d时基本恢复正常(0.142±0.047,P>0.05).与B组比较,C组各时间点血清L-FABP、AST和AL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L-FABP表达明显降低(P<0.05),病理学改变明显加重.结论 与传统肝功能指标(ALT、AST)比较,L-FABP是一种监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害的更为敏感的指标,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趋势一致.

  • 骨形态发生蛋白7逆转缺氧诱导的肝癌细胞上皮细胞间质转化

    作者:王伟;田德安;晏维;夏雨佳;童宜欣;刘梅

    目的 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对缺氧诱导的肝癌细胞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MT)及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增强的调控作用,探讨逆转肝癌EMT,降低其转移潜能的途径.方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正常和缺氧状态(O2浓度1%)下1种肝癌SMMC-7721细胞的3种上皮/基质表型标志物黏附蛋白(E-cadherin)、Snail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凝胶成像系统MUVB-20对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行半定量分析,Transwell侵袭小室测定细胞跨膜侵袭能力.同样方法观察BMP-7(50μg/L)对细胞上皮/基质表型标志物表达,以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SMMC-7721细胞缺氧培养后E-cadherin mRNA表达减少而Snail和Vimentin表达增加,呈时间依赖性(P<0.05),24h后前者相对表达量由1.299±0.095降至0.542 ±0.092(P <0.05);后两者则分别由0.189 ±0.021和0.182 ±0.046增加至0.715±0.053和0.773±0.064.相应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由0.806±0.093降至0.456±0.074,Vimentin由0.471 ±0.091增至0.831 ±0.057.此外,缺氧培养后细胞侵袭能力明显增强,呈时间依赖关系(P<0.05),24h后穿过Transwell小室滤膜的细胞数由32.33±3.22增加至76.67±7.09.BMP-7处理24 h后,与对照组比较,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高,而Snail和Vimentin的表达则均减少,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BMP-7处理后细胞跨膜细胞数明显减少,由75.43±7.76下降至33.34±5.86(P <0.05).结论 BMP-7可逆转缺氧诱导的肝癌细胞EMT,降低其体外侵袭能力,可能作为抑制肝癌转移的新靶点.

  •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猪急性肝衰竭

    作者:施晓雷;檀家俊;肖江强;任昊桢;丁义涛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 Ra)联合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协同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建立猪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21只中华实验小型猪随机分为3组(n=7),对照组(A):诱导24h后,门静脉移植生理盐水40 ml;单纯MSCs移植组(B):诱导24h后,门静脉移植8×10 7个MSCs;联合治疗组(C):诱导24h后,门静脉移植8×107个MSCs.分别在移植前6h、移植后1、3d猪耳背大静脉推注IL-1Ra共10 mg.移植后4周内定期检测肝功能、病理改变和炎性因子变化并监测移植细胞体内存活转化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在促进肝功能恢复、改善炎症环境和减轻肝脏损伤方面较对照组和单纯MSCs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联合治疗组肝细胞增殖率在1周后分别为67.70±9.47、71.80±9.45和40.04±4.60,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单纯移植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染色法均可见联合治疗组干细胞植入数要高于单纯移植组.IL-1Ra在改善肝衰竭炎症内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宿主炎症反应的有效控制可以显著提高移植细胞的植入率,促进肝细胞再生.结论 IL-1Ra联合MSCs移植治疗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显著改善D-Gal诱导的猪急性肝衰竭的肝功能指标,促进肝组织再生.

  • 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和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基因1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齐永;庄乾元;彭鄂军;李有元;刘飞;叶章群

    目的 观察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和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基因1(LRIG1)基因过表达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体内外恶性表型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10%胎牛血清(FBS)的DMEM(改良伊戈尔培养基)培养基对Hep2进行培养48 h后,分别进行不转染,转染pEGFP-N1和转染pEGFP-N1-LRIG1的处理,相对应分为未处理组、pEGFP-N1空载体组和pEGFP-N1-LRIG1实验组.再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比色法、Transwell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等方法分析LRIG1基因过表达对肝癌细胞株Hep-G2生长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以及胞膜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mRNA与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CCK-8结果显示,未处理组、pEGFP-N1空载体组、pEGFP-N1-LRIG1质粒组在24、48、72h作用时间处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968±0.050、0.924±0.070、0.552±0.060;0.975±0.120、0.864±0.200、0.509±0.130;0.983±0.180、0.803±0.140、0.465±0.230;与未处理组和空载体组比较,LRIG1对Hep-G2细胞有明显抑制效应(P<0.05);细胞侵袭实验结果表明,LRIG1过表达组、未处理及空载体组侵袭实验透膜细胞数分别为(6.24±1.52)个、(15.19±1.32)个和(14.85±1.24)个(P<0.05);与未处理组和空载体组比较,LRIG1能显著抑制Hep-G2细胞的侵袭能力(P< 0.05);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LRIG1过表达组能显著抑制EGFR在Hep-G2细胞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P<0.05).结论 LRIG1可能通过抑制EGFR的表达来抑制Hep-G2细胞在体内外的增殖.

  • 出血性铁过载对肝癌组织中Kupffer细胞分布的影响及其意义

    作者:邓小荣;李强;万红萍;何玉麟;付玉花;余俐敏;王正选;苏健

    目的 探讨出血性铁过载对肝癌组织中Kupffer细胞(KC)分布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分析143例肝癌手术患者癌灶体积大小、是否合并出血、计算出血率;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收集15例肝癌合并癌灶出血患者(出血组),10例未合并癌灶出血患者的资料(非出血组).采用普鲁士蓝反应(铁染色)检测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患者的肝癌组织中铁分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等技术检测癌组织中转铁蛋白受体(TfR)及KC表面CD68表达,图像分析仪确定其表达量.结果 143例肝癌患者合并出血的36例,出血率为25%,瘤体平均直径大于6 cm;出血组肝癌组织中铁染色阳性吸光度值明显高于非出血组(0.87±0.21比0.43±0.15,P<0.01),而且TfR表达也明显高于非出血组(0.31 ±0.08比0.14 ±0.05,P<0.01),导致出血性铁过载;而出血组肝癌中KC的CD68表达减少,明显低于非出血组(0.18 ±0.03比0.32±0.06,P<0.05);出血组肝癌组织中铁过载与KC分布减少呈正相关(r=0.815,P<0.01).结论 肝癌出血性铁过载形成高铁胁迫微环境,伴有KC分布减少,从而影响KC的抗肝癌作用.

  • 再生途径干预对大鼠扩大肝切除术后生存的影响

    作者:张爱群;翟儒钧;任为正;刘涵生;李崇辉;潘可;董家鸿

    目的 观察抑制环氧合酶-2(COX-2)和Kupffer细胞对大鼠扩大肝切除术后生存的影响.方法 大鼠行可耐受扩大肝切除手术后分别或联用NS-398和氯化钆,观测术后存活状态、余肝增重、血清转氨酶(ALT)和肝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水平.结果 大鼠肝切除安全限量为85%,氯化钆和联合用药组术后7d存活率各为30%.术后2d氯化钆组肝增重比率为(1.23±0.21)%,高于单纯手术组的(0.95±0.08)%(P<0.05),肝PCNA+细胞比例以氯化钆组高[(88.56±4.08)%],NS-398组低[(20.95±8.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化钆及联合用药组ALT增高.结论 扩大肝切除早期抑制COX-2仅肝细胞增殖延迟,抑制Kupffer细胞虽肝再生增强,但肝毒性不利于大鼠存活.

  • 小干扰RNA特异靶向沉默RRM2基因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生物学影响

    作者:陈辉;瞿丽;黄永刚;谢达飞

    目的 观察RNA干扰沉默RRM2基因表达对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生物学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小RNA干扰(siRNA)技术沉默HepG2细胞中RRM2基因的表达,用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RM2 mRNA及蛋白的表达;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方法检测siRNA-RRM2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用Transwell细胞迁移系统检测siRNA-RRM2对HepG2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抗凋亡蛋白B淋巴细胞/白血病-2(bcl-2),促凋亡蛋白bax和细胞色素C(Cyt-C)蛋白水平变化;建立成瘤模型每组10只,观察RRM2基因沉默后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siRNA-RRM2有效沉默HepG2细胞中RRM2表达;CCK-8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下调RRM2基因抑制HepG2增殖[(41.20±2.13)%比(91.35±10.22)%];Transwell细胞迁移系统检测显示下调RRM2基因后,显著抑制了HepG2的迁移能力(21.20±1.28比132.50±7.88);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抗凋亡蛋白bcl-2下调,促凋亡蛋白bax上调,Cyt-C上调;体内实验证实下调RRM2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到第8周时,siRNA-RRM2组肿瘤体积为(171.13 ±28.12) mm3,对照组为(1487.41±168.20) mm3.结论 siRNA-RRM2能显著抑制RRM2基因在人肝癌细胞HepG2中的表达,部分逆转HepG2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并明显抑制HepG2在裸鼠体内的成瘤和生长.

  •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m-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冯毅;任轲;朱耀虹;龚建平;代国华

    目的 探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m-2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27例,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相应癌旁组织以及同期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收治的非肿瘤性肝叶切除术11例的正常肝组织为对照,并分为肝癌组织组(HCC)、癌旁组织组(PNL)和正常肝组织组(NL),分别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及凝胶迁移实验(EMSA)检测各组标本中Pim-2、核因子(NF)-κB和凋亡抑制因子5(API-5)的mRNA水平,Pim-2、tAPI-5和pAPI-5的蛋白水平及NF-κB的活性度,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Pim-2在肝细胞癌中的mRNA和蛋白水平(0.129 676±0.007 427、1.300000±0.232 890)均较癌旁组织(0.048 063± 0.004 113、0.970 000±0.223 120)和正常肝组织(0.029 125±0.002 911、0.470 000±0.100600)中显著增高(P<0.05);NF-κB在肝细胞癌中的mRNA水平和蛋白活性度(0.152 134±0.008 024、216.73±12.36)均较癌旁组织(0.062 129±0.004 860、185.57 ±9.42)和正常肝组织(0.029 771±0.002 957、49.50 ±2.68)中显著增高(P<0.05);API-5的mRNA水平、tAPI-5和pAPI-5的蛋白水平在肝细胞癌(0.017701±0.002024、1.680 000±0.298 440、1.510000± 0.299 830)中显著高于癌旁组织(0.005 069±0.000 764、1.006 300±0.233 210、0.990000±0.175 080)和正常肝组织(0.001 500±0.000280、0.490 000±0.122 560、0.342 700±0.071 290) (P<0.05).NF-κB和API-5的mRNA水平随着Pim-2 mRNA水平的变化而平行变化;tAPI-5和pAPI-5的蛋白水平及NF-κB活性度也随着Pim-2蛋白水平的变化而平行变化.结论 在HCC中,Pim-2与API-5及NF-κB呈正相关,Pim-2、NF-κB及API-5的高表达可能与HCC的发生有关.

  • polo样激酶-1干扰质粒构建及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凋亡的影响

    作者:倪侃;陈佳慧;贾乃昕;吴龙祥;常仁安;陈钟

    目的 构建polo样激酶-1(PLK1)基因小干扰RNA(siRNA),观察其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设计合成3个PLK1 siRNA(siRNA1、siRNA2、siRNA3)干扰序列,构建干扰载体,转染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观察48 h后转染效率,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筛选下调PLK1 mRNA效果好的siRNA;然后选择以该siRNA转染48 h的SMMC-7721细胞,分别以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空白组、对照组及转染组细胞中PLK1基因和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改变.结果 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存在PLK1蛋白的过表达.应用靶向PLK1的siRNA转染SMMC-7721细胞48 h后,PLK1 mRNA相对水平siRNA2组分别较无关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下降了74%和78%,而PLK1蛋白的表达siRNA2组分别较无关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下降了83%和88%,抑制率达88%;siRNA2组中出现大量凋亡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LK1基因在肝癌细胞增殖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PLK1-siRNA转染可明显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凋亡是其重要机制之一.

  • 17-β雌二醇对大鼠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残肝再生的影响

    作者:林福生;沈世强;闫瑞承;陈祖兵;王琦

    目的 观察17-β雌二醇对大鼠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残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50%肝切除组(R组)、50%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组(R+IR组)及17-β雌二醇处理组(E2 +R+IR组).观察术后7d生存率、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肝脏组织学及肝脏再生情况.结果 与R +IR组比较,17-β雌二醇显著延长大鼠生存率(80%比20%,P<0.05),各时间点ALT水平显著下降(P<0.05),病理损伤明显改善,再生肝重量(RLW)明显升高,在再灌注后2d残肝组织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显著增多.结论 7-β雌二醇对大鼠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残肝的再生具有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Cyclin D1的高表达有关.

  • 小鼠甲胎蛋白和4-1BB配体融合基因疫苗对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江志清;张孝斌

    目的 观察感染小鼠甲胎蛋白(mAFP)和4-1BB配体(m4-1BBL)融合基因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构建含mAFP和m4-1BBL的融合基因腺病毒Ad-mAFP-内部核糖体起始位点(IRES)-m4-1BBL,感染H22肝癌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mAFP和4-1BBL蛋白的表达;诱导培养DC,并将其分为实验组、载体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以上各组感染后观察DC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各组DC的刺激活性以及对T细胞分泌干扰素(IFN)-γ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Ad-mAFP-IRES-m4-1BBL并表达于H22细胞;体外诱导培养获得典型的DC;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DC感染后的细胞表型,实验组DC细胞CD80[(60.7±8.7)%]、CD86[(67.0±4.6)%]表达率显著增高于其余两组(P<0.05),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0.66±0.05)亦显著增强(P<0.05),刺激T细胞分泌IFN-γ[(1280.7 ±68.2) ng/L]水平更高(P<0.05).结论 成功构建含mAFP及4-1BBL融合基因腺病毒疫苗,其感染DC后刺激T细胞增殖和分泌IFN-γ的能力增强.

  • 瘦素对大鼠肝脏载脂蛋白M、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狄冬梅;张晓膺;罗光华;郑璐;蒋波;Peter Nilsson-Ehle;徐宁

    目的 观察瘦素对正常SD大鼠肝脏载脂蛋白M(ApoM)、载脂蛋白AI (ApoAI)、载脂蛋白B(ApoB)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给健康SD大鼠尾静脉置管,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瘦素的方法建立高瘦素模型,对照组泵入生理盐水.6h后检测大鼠肝脏ApoM表达的变化,以及血清ApoM、脂蛋白的变化.通过建立离体肝灌注模型,检测肝脏ApoM mRNA的变化.结果 在尾静脉实验中,瘦素组较生理盐水组血糖增加了14.68% (P<0.01),胰岛素水平下降了68.82%(P<0.05),大鼠肝脏ApoM、ApoB和LDL-R mRNA水平分别下降了55.15% (P <0.05)、48.60%(P<0.01)及40.43% (P <0.05),而ApoAI表达增加了149.00% (P <0.01).但在离体肝灌注模型中,瘦素对ApoM、ApoAI、ApoB和LDL-R的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瘦素对大鼠肝脏脂蛋白和LDL-R表达的影响可能通过其他信使介导,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 上皮型钙黏蛋白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向类肝脏组织分化的研究

    作者:胡安斌;商昌珍;闵军;蔡继业;何晓顺

    目的 观察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诱导胚胎干细胞(ESC)体外分化为类肝脏组织的作用.方法 将E-cad转染入BALB/C系小鼠ESC并使其稳定表达,利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转化生长因子(TGF)等诱导其向肝细胞分化.于分化系统中检测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BEC)和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的表达,并观察分化细胞形态.结果 (1) E-cad在普通ESC中随分化而表达降低,并在17d时不再表达,而在E-cad-ESC中则稳定表达;(2) E-cad-ESC分化细胞在17 d时表达肝细胞、BEC和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白蛋白(ALB)、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等,而普通ESC则仅表达肝细胞和BEC标记物;(3) E-cad-ESC分化细胞黏附明显增强,至17d仍保持紧密的多层生长状态,并形成表达ALB、CK19和VEGFR等的脉管网络结构,而普通ESC则呈分散的单层细胞生长.结论 稳定表达E-cad的ESC分化细胞黏附能力增强并呈多层生长,可形成一种由肝细胞、BEC和内皮细胞及其脉管网共同组成的类组织结构.

  • 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在家族聚集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颜见;姚志成;钟跃思;李明亮;陈骋;许瑞云;邓美海

    目的 观察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在家族聚集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79例肝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按有无家族史将检测结果分为2组:家族聚集性肝癌(FH组)34例;非家族聚集性肝癌(NH组)45例;对照组40例为正常肝组织.对所有患者均行术后随访,随访周期为3个月~10年,中位随访时间48.5个月,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及复发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手术预后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肝癌组织中,PTEN蛋白主要表达于胞质.FH组和NH组的肝癌组织中PTEN蛋白吸光度值分别为0.1014 ±0.0572、0.1732 ±0.0563,明显低于相应的癌旁组织和正常的肝组织0.2051 ±0.0321、0.3542±0.0358、0.4213±0.6524 (P <0.05).FH组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PTEN蛋白表达明显低于NH组(P<0.05).FH组术后半年、1年、2年复发率分别为15.1%、22.3%、40.1%,显著高于NH组10.3%、17.4%、25.6% (P <0.05),FH组1、2、5年生存率分别为57.0%、46.0%、40.3%,显著低于NH组85.3%、75.2%、61.5% (P <0.05).结论 在肝癌组织中,PTEN基因常常发生突变或者缺失,导致PTEN蛋白的表达下调,在家族聚集性肝癌的肝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下调更加明显.家族聚集性肝癌比非家族聚集性肝癌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PTEN的表达下调是手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 肝肾联合移植术后T细胞亚群变化及其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作者:孙煦勇;秦科;农江;赖彦华;董建辉;聂峰;蔡文娥;黄莹;曹嵩;于立新;刘小友

    目的 观察大鼠肝肾联合移植(CLKT)术后移植肝对移植肾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3组实验,每组7对.A组为CLKT组,B组为肾移植(OKT)组,CLKT及OKT组实验均以Wistar大鼠为供体,雄性SD大鼠为受体.分别施行肝肾联合移植和肾移植手术,术后第5天取移植肾组织并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进行急性排斥反应严重程度的半定量评分,比较CLKT及OKT两组评分的差异.C组为对照组,3组分别在术后第5天处死后抽取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共刺激分子CD28、CD152的比例.结果 A组病理评分为(1.42±0.53)分,B组病理评分为(4.14±0.69)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3组的CD3百分比分别为(71.31±14.21)%、(72.63±14.96)%、(68.30±12.4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 CD3+/CD3+(%)3组分别为44.38±7.28、61.61±5.67、35.68±5.26,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CD8+ CD3+/CD3+分别为(21.12±4.03)%、(25.62±5.67)%、(20.06±4.08)%,A组和C组CD8+CD3+T淋巴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低于OKT组(P<0.05);3组CD4+/CD8+分别为(2.11±0.11)%、(2.41±0.23)%、(1.80±0.11)%.各组T细胞亚群上共刺激分子表达,CD28分别为(45.95±7.85)%、(73.42±9.41)%、(24.50±5.0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52的表达3组分别为5.15±1.73、2.08±0.58、0.09±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肾联合移植术后,移植肝对移植肾具有保护作用,能降低移植肾排斥反应的程度;在肝肾联合移植术后,T淋巴细胞的成熟、活化受到抑制,同时抑制了正性共刺激分子CD28的表达,促进负性共刺激分子CD152的表达,在排斥反应的启动阶段起到保护移植肾的作用.

  • 人肝癌细胞线粒体DNA变异研究

    作者:史业辉;贾勇圣;佟仲生

    目的 比较肝癌细胞中线粒体DNA变异,探讨线粒体DNA变异与肝癌细胞成瘤能力、血清饥饿耐受性以及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DNA直接测序法检测肝癌细胞中线粒体DNA变异;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肝癌细胞活力和顺铂对肝癌细胞生长抑制率,裸鼠皮下接种肝癌细胞检测成瘤能力.结果 肝癌细胞线粒体D-loop区变异点数目:肝星形细胞(HSC,16)、BEL-7402(11)、HepG2(11);环氧化酶Ⅱ(COX Ⅱ)基因变异点数目:HSC(2)、BEL-7402(1)、HepG2 (3),另外HepG2还存在8个碱基的片段缺失;HSC与HepG2细胞中线粒体DNA拷贝水平较低,BEL-7402较高.HSC和BEL-7402细胞活力明显大于HepG2;细胞接种23天后,HSC成瘤能力强,其次是BEL-7402;HepG2未见成瘤.HSC对血清饥饿的耐受力强,其次是HepG2,BEL-7402较弱;10 μmol顺铂作用72 h对BEL-7402抑制作用强,其次是HepG2和HSC.结论 肝癌干细胞中D-loop区突变点数目较肝癌细胞明显增多;HepG2细胞成瘤能力低可能与COX Ⅱ基因严重变异有关;肝癌细胞线粒体拷贝数与其对血清饥饿耐受性呈负相关,对顺铂敏感性呈正相关.

  • Dicer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根治性切除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周嘉敏;柴宗涛;王龙蓉;赵一鸣;王苗;孙惠川;樊嘉;王鲁

    目的 探讨Dicer在肝细胞癌和癌周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方法 检测肝癌患者癌及癌旁冰冻标本及组织芯片中Dicer的表达,分析其表达量与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检测Dicer在肝癌和正常肝细胞株中的表达.结果 Dice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1).癌内低表达患者总生存时间缩短(P<0.05),癌旁低表达患者总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均缩短(P<0.05).Dicer在正常肝细胞株中表达高于肝癌细胞株(P<0.01),低/无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高于高转移潜能细胞株(P<0.01).结论 Dicer表达可能与肝癌的发生、肝癌细胞的转移潜能相关.癌组织内及癌旁Dicer低表达提示患者预后差.

    关键词: 肝细胞 Dicer 预后
  • 复方861对肝星状细胞间质胶原酶及Ⅰ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爱民;阴赪宏;马志杰;马红;李洵;王宝恩

    目的 观察复方861对HSC-T6细胞间质胶原酶(MMP13)及Ⅰ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复方861(1.00、0.50、0.25 g/L)作用于培养的肝星状细胞株HSC-T6细胞48 h,收集细胞,提取总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MMP13及Ⅰ型胶原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MMP13基因表达水平在复方861 1.00、0.50、0.25 g/L 3组分别为1.03±0.16、0.60±0.08、0.33±0.04,而空白对照组为0.26±0.04.Ⅰ型胶原基因表达水平在复方861 1.00、0.50、0.25 g/L 3组分别为0.12 ±0.01、0.34±0.04、0.67 ±0.10,而空白对照组为3.12±0.46.结论 复方861可明显促进HSC-T6细胞间质胶原酶的基因表达,并明显抑制Ⅰ型胶原的基因表达;且该作用与剂量有关.

  • 钙磷脂结合蛋白Ⅱ在人肝细胞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苏红英;黄雄飞;马创;刘景丰;王斌;高美钦;黄爱民

    目的 观察钙磷脂结合蛋白Ⅱ(AnnexinⅡ)在人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方法检测33例HCC患者肝癌组织和配对的癌旁肝组织以及11例正常肝组织中AnnexinⅡ mRNA表达;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4例HCC组织和配对的癌旁肝组织中AnnexinⅡ蛋白的表达.结果 肝癌组织中AnnexinⅡ mRNA表达量高于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是癌旁肝组织的3.38倍(P<0.01),是正常肝组织的4.42倍(P <0.01);AnnexinⅡ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配对的癌旁肝组织(P< 0.05).年龄≤40岁的患者AnnexinⅡ mRNA表达水平是年龄>40岁患者的1.875倍(P<0.05).结论 AnnexinⅡ在人HCC患者肝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成为肝细胞癌临床诊断的新的候选基因.

  • 肝癌转移复发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者:代智;樊嘉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占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5位,死亡率的第2位,是我国恶性肿瘤第二大死因[1].肝切除是治疗肝癌的好手段,但肝癌根治性切除后5年转移复发率接近70%[2],因此,肝癌的转移复发仍是影响长期疗效的主要障碍.

    关键词:
  •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麻勇;姜洪池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外科实践中常见的组织器官损伤之一,多见于失血性休克、肝脏严重创伤手术、肝脏肿瘤切除、肝移植等临床情况.HIRI可使肝代谢解毒功能降低,微循环阻力升高,严重者还可导致肝功能衰竭,直接影响到疾病的预后、手术成功率和患者存活率.如何保护缺血的肝细胞,减少HIRI的发生,以及更好地保护供肝,都是亟待解决的临床课题.因此,近年来HIRI越来越受到重视,伴随着肝脏外科的飞速发展,HIRI的实验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从模型制作、损伤机制以及防护干预三个方面对该领域的实验研究现状作以评述和展望.

    关键词:
  • 肝脏移植实验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作者:何晓顺;杨安力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先天性与代谢性肝病等各类肝脏疾病导致的终末期肝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肝脏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自1963年Starzl施行人类第1例肝脏移植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肝移植系统技术工程逐步建立并日臻完善.然而,随着临床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肝移植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促使我们深入到基础实验研究中去,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探讨相关现象的实质及机制,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与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从而提高肝脏移植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
中华实验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