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移植术后近期常见并发症的鉴别诊断

    作者: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临床肝移植发展异常迅速,仅以上海市为例肝移植例数超过百例的移植中心已不下四、五家,且在手术难度上不断加大,劈离式肝移植、肝肠整体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以及多器官联合移植等术式均陆续开展,将我国的器官移植事业又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随着国内接受器官移植病例增多,伴随肝移植而出现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是包括广大外科、重症监护、消化内科、感染科以及病理科在内的诸多科室必须面对的问题[1].

  • 2例肝肾联合移植术后各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叶萍;肖春梅

    我院于1999年5~7月成功的为2例肝肾综合征患者施行了国内首例肝、肾联合移植术,术后患者肝、肾功能良好,本文介绍了手术特点,对术后各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摸索了一套有效的护理措施.重点阐述了T管、肝右、肝左引流管、温氏孔、支架管、尿管、肾周引流管及胃管的观察与护理措施.以防止术后胆道、尿道、腹腔上行性感染,及时发现排斥反应,大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 RANTES在肝肾联合移植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杨芳;江艺;蔡秋程;郑智勇;宋屿娜;吕立志

    目的:探讨大鼠肝肾联合移植排斥反应中移植物RANTES的表达.方法:将SD、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同种同基因移植组(B组)、同种异基因移植组(C组).应用袖套法建立大鼠肝肾联合移植模型.分别对A组肝肾组织及移植后1、4、7 d肝肾组织进行活检,行免疫组化染色,然后进行图像半定量分析,以检测正常及移植肝肾组织中RANTES的表达水平.结果:移植1、4、7 d后,C组大鼠肝肾组织RANTES分子表达与A组及B组比较有差异(A组,肝:168.10±13.62,129.10±9.04,97.60±15.16 vs 226.20±5.73;肾:174.40±14.23.149.19±18.88,141.70±14.95 vs 219.40±lO.70,均.P<0.05;B组,肝:224.25±12.15,217.05±15.82,214.28±12.00;肾:216.50±13.20,211.70±11.02,207.68±15.28),且RANTES分子表达与移植术后的排斥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移植肝肾中RANTES的表达可能对诊断肝肾联合移植急性排斥及判断反应的严重程度具有参考价值.

  • 肝肾联合移植术治疗移植肾慢性失功伴肝硬化1例

    作者:朱建平;张宗明;管德林;李刚;黄庆荣;宿砚明;陈以安;刘辉

    患者因移植肾慢性失功伴肝炎后肝硬化,处于尿毒症和肝功能失代偿期,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术,供、受体血型一致;肝移植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技术,肾移植采用常规方法.免疫抑制方案采用simulect和ATG免疫诱导下的FK506+MMF+MP三联方案.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移植肝、肾功能良好,术后45 d出院.故完善的手术技巧、严密的围手术期监测和及时预防处理并发症是肝肾联合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免疫诱导下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效果良好.

  • 肝移植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处理及肝肾联合移植的适应证

    作者:李永翔;谭建明

    本文综述了肝移植患者移植前肾功能的判断,肝肾联合移植的适应症,以及肝移植后肾功能损害的原因、防治方法.

  •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伴肾功能不全选择肝移植或肝肾联合移植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赵云峰;曲青山;苗书斋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伴肾功能不全选择肝移植或肝肾联合移植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伴肾功能不全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肝移植治疗,观察组则予以肝移植联合肾移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1年存活率、住院时间、监护室治疗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生存质量、院内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1年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监护室治疗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存质量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院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肝移植联合肾移植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伴肾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1年存活率,降低院内死亡率,改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肝肾联合移植中肝脏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作者:于立新;苗芸;邓文锋;徐健;付绍杰;杜传福;王亦斌;余玉明;刘小友;叶桂荣;魏强;李川江;叶俊生

    目的 探讨肝肾联合移植中肝脏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06年6月18例接受肝肾联合移植患者的资料,并以同一供体的对侧肾脏所完成的单独肾移植18例受者作为对照,2组患者年龄、性别、血型、冷热缺血时间、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肾病原发病、免疫抑制方案等条件基本匹配.对2组患者间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AR)、慢性排斥反应(CR)、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发生率以及出院时血肌酐(SCr)水平进行比较. 结果肝肾联合移植组AR和DGF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单独肾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对33.3%,P=0.044;0对27.8%,P=0.023);肝肾移植组CR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独肾移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对11.1%,P=0.243).出院时平均SCr水平肝肾移植组明显低于单独肾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1±6.0)μmol/L对(123.0±11.7)μmol/L,P=0.018)]. 结论肝肾联合移植中肝脏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能够维持良好的移植肾功能.

  • 大鼠原位肝肾联合移植模型的建立

    作者:孙煦勇;于立新;刘小友;袁谦

    目的建立一种简易、可靠、成功率高的大鼠肝肾联合移植模型. 方法建立210例大鼠原位肝肾联合移植模型.SD大鼠作同品系异体移植的供、受体.自制部分手术小器械;整块切取供鼠肝、肾,受体手术采取腹部横切口,并改进肝上下腔静脉及肾动脉吻合方法;术后采取复温、补液、抗感染等综合措施.结果供体手术时间(38±5)min,受体无肝期(20±3)min,受体手术时间(81±13)min.供体器官热缺血时间≤4 s,冷缺血时间≤83 min,手术成功率87.1%(183/210),术后门静脉栓塞等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12.9%(27/210).结论本模型具有操作相对简单、重复性好、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良好的肝肾联合移植动物模型.

  • 肝肾联合移植六例临床分析

    作者:于光圣;刘军;许世峰;杨凤辉;周旭;公伟;徐延田;卢俊

    自从1983年奥地利Innsbruck大学实施了全球首例肝肾联合移植(combined liver-kidney transplantation,CLKT),CLKT已被证明是一种治疗终末期肝、肾疾病的良好方法.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行6例CLKT,现将临床经验总结分析如下.

  • 国内肝移植的现状

    作者:郑树森;梁廷波

    国内临床肝移植早在70年代就已开始,这个工作后来停滞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自90年后期,特别是近4年来,这一工作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主要表现在:移植数量每年在大幅增加,开展移植的单位和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越来越多,单位间合作日益广泛,移植近远期疗效不断提高,新的术式不断开展,手术技术上进一步求精,相关的基础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移植队伍年轻化和素质不断提高,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包括公众对该问题的认识更加理性化,对该治疗方式更加接受等.据统计,截止2001年12月,国内肝移植的数量达961例,其中2001年全年超过500例,开展多的单位有天津、广州、杭州、武汉、成都、北京等.国内受体存活时间长达8年,肝肾联合移植长存活已超过了3年,良性肝病移植后一年生存率已超过80%,有些单位手术死亡率已下降至5%以下,甚至取得连续数十例移植无手术死亡的良好记录[1,2].

  • 重症肝炎行原位肝移植术及肝肾联合移植术的疗效比较

    作者:戚晓升;彭志海;陈国庆;徐军明;钟林;孙星;范昱

    目的 总结重症肝炎患者行原位肝移植或肝肾联合移植的结果,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分析52例重症肝炎患者单纯行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和肝肾联合移植(combined liver-kidney transplantation,CLKT)两组患者死亡率、术后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ICU天数、住院天数等.结果 CLKT组患者术前肾功能明显差于OLT组,术后发生严重感染的患者明显多于OLT组.但OLT组中28例(70%)患者术后早期发生肾功能不良,其中11例需血液透析;而CLKT组患者中需血液透析仅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LKT组患者在围手术期2例(16.7%)死亡.OLT组围手术期死亡16例(40%),其中死于急性肾衰9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重症肝炎患者若术前肾功能较差,术后易并发严重感染,肝移植后急性肾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可考虑行CLKT术.

  • 肾移植、肝肾联合移植后脊髓圆锥损害二例报告

    作者:鲁佑瑜;谢雅英;凌振芬;吴云成;王为珍;邱建新;范昱

    例1 男性,54岁.因双臀部酸胀、双下肢麻木伴小便不能6 h于2002年10月21日入院.起病当日凌晨4时小便后突然感到双臀部及大腿根部酸胀不适,继而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

  • 15例肝肾联合移植报告

    作者:杜国盛;石炳毅;郑德华;朱志东;宋继勇;崔洪涛

    目的 探讨肝肾联合移植(combined liver and kidney transplantation,CLKT)的手术时机,手术适应证及免疫抑制剂应用方案.方法 对我院15例CLKT患者原发病的分析及肝肾功能评估,总结肝肾联合移植的患者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免疫抑制剂的剂量应用方案.结果 15例全部存活,随访时间1.5-8(3.6±1.2)年.其中1例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经床旁RRT治疗2周后肾功能恢复.1例术前RRT 4周,术后2个月肾图显示原肾脏功能恢复.免疫抑制剂为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激素三联方案,肝肾联合移植应用激素和霉酚酸酯的时间与单肝脏移植相同,明显短于单肾脏移植,他克莫司在术后早期及术后6个月的用量与单肝脏移植患者相似,均明显低于肾脏移植患者(P<0.05和P<0.01),其排斥反应发生率与单肝脏移植和单肾脏移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肝肾综合征患者术前RRT时间>6周,需施行肝肾联合移植;术前患肝功能衰竭并伴有原发肾脏疾病患者,如果蛋白尿>500mg/d、GFR<30ml/min或活榆证实肾小球硬化>30%,需实施肝肾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参考单纯肝脏移植方法即可达到满意疗效,激素和霉酚酸酯可在6个月停,他克莫司用量可低于单肾脏移植.

  • 他克莫司在肝肾联合移植患者与单纯肝移植及单纯肾移植患者之间代谢的差异

    作者:鲁燕侠;邹德勇;王新;严莲珍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在不同器官移植受者间的代谢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武警总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2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器官移植患者30例,分为肝肾联合移植(SLK)组、单纯肝移植组和单纯肾移植组,每组10例.SLK组与单纯肝移植组两组给药方案相同,术中均给予甲泼尼龙注射液,术后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术后第1天给予他克莫司,初始剂量0.06 mg·kg-1·d-1,分2次服用,术后第3天开始检测他克莫司全血谷浓度;单纯肾移植组术后2~4 d给予他克莫司,初始剂量为0.15 mg·kg-1·d-1,分2次服用,服药3 d后开始监测他克莫司全血谷浓度.比较3组移植术后1个月内他克莫司的服药剂量和全血谷浓度.结果 术后1个月SLK组口服他克莫司剂量(μg·kg-1·d-1:74.78±32.65比80.62±24.02、85.58±16.78)及血药浓度监测值(μg/L:6.64±2.73比7.50±3.08、7.46±3.20)均低于单纯肝移植组和单纯肾移植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LK中移植肝对于移植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术后时间有关.术后1个月内移植肝对于移植肾未显示出保护作用.

  • 持续性肾脏替代技术在肝肾联合移植中的应用

    作者:崔苏扬;蒋忠;王丽君;骆璇;兰青;李勇;靳艳卿;徐福涛

    利用CRRT来调节肾移植患者围术期水电解质平衡的维护内环境稳定,已有报道[1].随着原位肝移植技术的发展,对于一些等待肝移植的终末期患者,尤其是肝肾综合症者,有学者采用CRRT技术进行术前准备,以改善肝肾功能,保持容量平衡.研究表明CRRT后的超滤液中存在有肝毒性活性介质,而且肝细胞的功能在超滤后有了明显的改善[1,2].肝-肾联合移植病人术前因肝肾功能不全而需保肝、利尿以及人工血液透析治疗.但这并不能解决围手术期,尤其是无肝期,长达10多小时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问题.为此,我们在围手术期应用持续性肾脏替代技术(CRRT),进行连续静脉一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治疗(CVVH),以证实其稳定血流动力学和平衡内环境的有效性.

  • 大量输液(血)于肝肾联合移植手术麻醉一例

    作者:张斌

    患者,女,49岁。术前诊断:(1)多发性肝囊肿、肝功能不全;(2)先天性多发性肾囊肿(双侧)肾功能不全。ASAⅣ级。术前给予利尿、保肝对症处理,拟在全麻下行同种异体肝-肾联合移植术。麻醉管理:选择静-吸复合麻醉。术前药未用,面罩吸氧,以18号套管针穿刺建立静脉通道,滴入东莨菪碱0.3mg、咪唑安定5mg,待病人入睡后完成桡动脉(左侧)穿刺置管测动脉压,静脉注射咪唑安定5mg、芬太尼0.1mg、异丙酚5ml(50mg)、琥珀胆碱100mg,完成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频率14次/分,吸入氧浓度为50%,潮气量450ml,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32mm Hg,鼻咽温度36.0℃,SpO2100%,直接动脉压128/90mm Hg,给予维库溴铵6mg、芬太尼0.1mg静脉注射,中心静脉压为16mm Hg。

  • 13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何秋景

    目的:探讨分析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行肝肾联合移植的患者13例,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结果经过治疗和护理,9例患者肝功能及各项临床指标恢复正常,4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于围手术期。结论加强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 1例同种异体成人肝肾联合移植病人在重症监护室期间的护理

    作者:王翠云;徐凤玲

    自1983年12月奥地利的 Margreiter 实施了全球第1例肝肾联合移植(SLKT)取得成功后,从此肝肾联合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肝肾疾病同时严重受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1]。2015年2月我科成功监护我省首例同种异体成人肝肾联合移植术后病人,期间病人经历了移植器官与受体的相适应,内环境与器官系统功能由不稳定趋于稳定,直至转入普通病房。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 白细胞介素10修饰树突状细胞在异基因肝肾联合移植大鼠体内迁移及免疫保护

    作者:邓素雄;李军良;马毅

    背景:供体抗原递呈细胞迁移至受体,可能诱导受体T细胞对供体产生免疫耐受,导致移植物终被接受.利用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对供体树突状细胞进行修饰,使其保持在所需的分化状态,对提高肝肾联合移植的肾脏保护作用是一种有效策略.目的:观察经IL-10修饰的树突状细胞在肝肾联合移植大鼠体内的迁移情况,探讨其免疫保护的诱导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6/2006-02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完成.材料:清洁级成年DA雄性供鼠、Lewis雌性受鼠各60只.受鼠随机分为3组:IL-10修饰细胞组、单纯细胞组、模犁对照组,20只/组.方法:采用肝、肾联合法切取供体鼠的肝、肾,各组受体鼠均施行原位肿移植和原位左肾移植,建立肝肾联合移植免疫排斥模犁.无菌状态下分离供体鼠的股骨和胫骨,用DMEM培养基冲出骨髓,去除红细胞后贴壁法分离培养树突状细胞,加入终浓度20 μg/L的IL-10修饰72 h,经阴茎背静脉输入IL-10修饰细胞组大鼠体内,2×10(7)个细胞/只;单纯细胞组同法输入等量树突状细胞;模型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主要观察指标:肝肾联合移植后大鼠的生命体征、尿量及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原位杂交检测供体树突状细胞在受体鼠体内的分布.结果:单纯细胞组、模型对照组在移植后5~6 d尿量均减至0 mL,均呈重度急性排斥反应.IL-10修饰细胞组移植后2周内尿量维持在6~12 mL,肝肾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受到明显抑制,平均存活时间为(20.0±2.6)d,明显长于单纯细胞组、模型对照组,Log Rank法检验P<0.05.受体肠系膜淋巴结等组织内有较多Y染色体标记的树突状细胞迁入.结论:IL-10修饰的树突状细胞可以对联合移植的肝肾起到免疫保护作用;供体的成熟前期树突状细胞迁移到受体组织内,能够抑制肝肾联合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并延长肝、肾移植物和受体大鼠的存活时间.

  • 肝肾联合移植后前列地尔的早期应用

    作者:沈蓓莉;苗书斋;陈鹏;彭玉华;孙晓芬;崔华;郑珊

    背景:近来有文献报道,前列地尔可促进移植肾功能的恢复,降低肾功能恢复延迟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减少死亡率.目的:观察肝肾联合移植后早期应用前列地尔对移植物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作为实验组,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3周内给予前列地尔30 μg/d,同期选择4例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不给予前列地尔的肝肾联合移植患者作为对照.观察两组患者移植后尿量、血肌酐、肌酐清除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总胆红索、直接胆红素、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胆汁引流量情况.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患者移植后尿量、肌酐清除率、胆汁引流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浓度、肌酐浓度及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粜证实前列地尔对肝肾联合移植后移植肝、肾功能的早期恢复有积极的意义.

80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