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 중화실험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030
  • 国内刊号: 42-12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8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杨镇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肺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的表达

    作者:刘英;余海彬;刘小军;法宪恩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的气道重构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将健康无特定病原体(SPF)级Wistar雄性大鼠48只分为3组,每组16只.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16只:于第1、14天在无菌操作下行颈前气管穿刺术,向气管内注入无菌注射用水0.2ml;COPD模型组(B组)16只:第1、14天向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200 μg(200 μl),第2~13、15 ~ 28天每天置于自制的烟熏箱内进行被动吸烟,每次10支,每天2次,每次持续60 min,连续28 d;断烟组(C组)16只:第1、14天向气道内注入LPS溶液200 μg(200 μl),第2~13、15~ 21天每天置于自制的烟熏箱内进行被动吸烟,每次10支,每天2次,每次持续60 min,连续21 d,实验后1周断烟正常饲养.造模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气道炎症、气道重构及肺组织的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检测3组肺组织HMGB1蛋白的表达.结果 (1)B、C组气道重构指标细支气管管壁厚度与气管外径比值(MT,%)(B组9.21±3.54、C组8.23±3.32)、管壁面积与气管总面积比值(MA,%)(B组20.25±3.23、C组17.44±2.57)与A组[MT(4.62±2.58)%、MA(10.72±1.12)%]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C组较B组比较降低(P<0.05).(2)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C组HMGB1蛋白表达[B组(1.621±0.254)、C组(1.234±0.327)]与A组(0.462±0.581)比较明显增强(P<0.05),C组较B组HMGB1蛋白表达减弱(P<0.05).结论 COPD疾病进展出现气道重构,且HMGB1的表达增强,说明HMGB1的表达可能与COPD的气道重构有关.

  • 小干扰RNA干扰核因子-κB蛋白表达抑制同种异体气管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

    作者:何筱天;吴多光;姜明;王稳健;王铭辉;张惠忠

    目的 观察抑制气管移植物核因子-κB (NF-κB)蛋白表达对同种异体气管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取50只BALB/c和C57BL/6小鼠分为3组:同基因移植组(A组)、脂质体对照组(B组)和小干扰RNA (siRNA)干扰组(C组).体外建立siRNA干扰NF-κB蛋白低表达支气管移植物以及气管移植动物模型,后比较各组移植后第7、14和28天排斥反应的程度.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F-κ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炎性细胞浸润、气管通畅度和上皮细胞存活率.结果 与A组比较,气管移植后第14天,B组支气管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管腔出现纤维阻塞,通畅度为(62.0±16.7)%,支气管上皮细胞存活率为(11.0±24.6)%;而C组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管腔通畅度为100% (P <0.05),C组支气管上皮细胞存活率为(78.80±4.41)%(P<0.05);气管移植后第21天,B、C两组管腔通畅度及上皮细胞存活率均为0.结论 siRNA沉默支气管上皮细胞NF-κB蛋白表达可通过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水平,延长气管管腔的通畅时间和上皮细胞存活时间,从而延缓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展.

  • 低剂量X线照射对成骨细胞纤维肌动蛋白的影响

    作者:黄群;董启榕;陈明;徐炜;王创利;史高龙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X线照射成骨细胞后,细胞形态、胞内微结构及纤维肌动蛋白的变化.方法 采用医用直线加速器以0、0.5、5.0Gy作用成骨细胞(MC3T3-E1)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内微结构变化以及异硫酸氢荧光素-鬼笔环肽(FITC-phalloidin)对各实验组细胞的纤维肌动蛋白(F-actin)进行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实验组F-actin细胞骨架的变化.结果 X线照射后2h,0.5、5.0Gy组细胞F-actin绿色荧光强度明显低于未照射组(25.329±12.209、27.021±13.049比29.107±13.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4h后0.5、5.0Gy组细胞肌动蛋白骨架发生重构,F-actin染色逐渐增强、纤维增粗,照射后第3天时为显著(38.687±18.072、36.039±12.128比35.645±17.213),至第5天时F-actin染色逐渐恢复正常,与0Gy组接近(28.527±14.107、27.258±13.322比27.309±15.039).结论 X线辐射短时间内能使成骨细胞骨架破坏、F-actin解聚,但随后细胞肌动蛋白骨架发生重构,F-actin表达增强,至第5天时逐渐恢复正常.

  • 前列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中雄激素受体促进前列腺癌生长能力的研究

    作者:李光磊;包益平;石磊;高振利;万峰春;林春华;于胜强

    目的 观察前列腺癌(PCa)相关成纤维细胞(CAF)中雄激素受体(AR)对PCa生长能力的作用.方法 用RNA干扰方法降低已经永生化的CAF细胞中AR的表达,得到CAF-ARsi细胞及对照组CAF-sc细胞;用噻唑蓝(MTT)实验、软琼脂糖凝胶实验分别检测CAF中AR表达水平对PCa细胞体外贴壁生长、悬浮生长能力的影响;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AR及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建立CAF-ARsi细胞及对照组CAF-sc细胞,MTT实验结果显示在第6天时CAF-ARsi细胞生长速度要比CAF-ARsc细胞慢32.40%;软琼脂糖凝胶实验显示PC3与CAF-ARsi共培养时生成的克隆数较CAF-ARsc细胞下降33.47%;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干扰CAF细胞中AR表达可明显抑制CAF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等多种生长因子的分泌.结论 CAF细胞中AR通过调控多种生长因子分泌对PCa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腺病毒介导白细胞介素-6基因对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刘涛;曹富江;徐云强;冯世庆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6 (IL-6)基因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增殖、迁移、黏附的影响.方法 将携带IL-6及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腺病毒载体(Ad-IL-6-GFP)及空载体(Ad-GFP)感染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IL-6 mRNA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蛋白的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定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周期;细胞迁移实验和黏附实验检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体外迁移和黏附能力.结果 IL-6腺病毒载体感染脊髓星形胶质细胞96 h后,Ad-IL-6-GFP组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Ad-G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TT结果显示,Ad-IL-6-GFP组吸光度(A)值明显降低,与Ad-GF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结果显示,IL-6基因减少了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在G1期[(5.40±0.90)%]的比例,而S期[(7.26±0.40)%]和G2期[(83.52 ±0.50)%]细胞比例显著增加,与Ad-GF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迁移实验和黏附实验结果显示,IL-6载体能够促进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体外迁移和黏附能力.结论 IL-6腺病毒载体能够促进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周期进程、增殖、迁移及黏附能力.

  • SP600125对脑死亡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伟涛;曹胜利;方红波;郭文治;李捷;阎冰;张水军

    目的 观察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传导通路特异阻断剂SP600125对脑死亡状态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20只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空白对照(Sham)组:仅给予颅内置管,不加压诱导脑死亡;脑死亡(BD)组:仅诱导大鼠脑死亡并维持脑死亡6 h;SP600125组:在诱导脑死亡前1h腹腔注射SP600125(10 mg/kg),并维持脑死亡6h;二甲基亚砜(DMSO)组:在诱导脑死亡前1h腹腔注射DMSO(10 mg/kg),并维持脑死亡6h.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与细胞色素C(Cyt-C)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比较各组心肌细胞凋亡.结果 (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BD组Caspase-3mRNA和Cyt-C mRNA表达(2.37 ±0.12、2.03±0.08)显著高于Sham组(P <0.05);BD组Caspase-3 mRNA和Cyt-C mRNA表达与DMSO组(2.38±0.11、2.06±0.09)接近(P>0.05);SP600125组Caspase-3mRNA和Cyt-C mRNA表达(1.21±0.05、1.23±0.24)显著低于BD组(P<0.05).(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D组Caspae-3和Cyt-C表达(145.63±7.21、73.67±7.35)比Sham组(38.86±8.95、18.74±8.77)显著增多(P<0.05);BD组Caspase-3和Cyt-C表达与DMSO组(146.56±6.87、72.45±6.84)接近(P >0.05);SP600125组Caspase-3和Cyt-C表达(39.45±5.73、20.34±5.69)显著低于BD组(P<0.05).(3) TUNEL法结果显示,BD组心肌细胞凋亡率[(26.39±4.99)%]比Sham组[(1.41±0.35)%]显著增加(P<0.05),DMSO组[(26.28±4.92)%]与Sham组凋亡率接近(P>0.05),SP600125组[(7.63±3.09)%]比BD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SP600125通过特异性地抑制JNK活性显著地减轻脑死亡状态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

  • P300与CREB结合蛋白在神经病理性痛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及分布

    作者:武干生;吴树彪;胡盼盼;董铁立

    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CCI)模型大鼠脊髓灰质后角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与CREB结合蛋白(CBP)表达的变化及其细胞分布.方法 将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假手术组(12只)、CCI造模组(24只).建模成功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免疫荧光法观察P300及CBP的表达及定位.结果 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CCI模型组大鼠脊髓灰质后角细胞核内P300/CBP表达量上升(P>0.05),并伴有机械痛与热痛行为学特征,且于造模后14d达到峰值(P300数值为478.35±22.61,CPB为891.55±32.19),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与其共定位的细胞为神经元细胞.结论 P300/CBP与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有关,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仅分布于脊髓灰质后角的神经元细胞内.

  • 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3在非小细胞肺癌上皮-间充质转化及迁移中的作用

    作者:杨熹;胡福清;李海杰;兰静芩;罗学来;龚建平;胡俊波

    目的 观察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3(PIK3R3)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PIK3R3对NSCLC细胞株A549和PC-9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及迁移的影响.方法 分别提取22对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总RNA及和7对标本中总蛋白,分别检测PIK3R3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在A549和PC-9中通过感染慢病毒高表达或抑制PIK3R3后,通过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其对细胞迁移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上皮细胞钙黏蛋白(CDH1)、波形蛋白(VIM)、蜗牛族锌指1(SNAI1)及蜗牛族锌指2(SNAI2)等EMT相关蛋白的变化,并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SNAI1及SNAI2结合于CDH1启动子的能力,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CDH1的转录活性变化.结果 在NSCLC临床标本中,PIK3R3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在A549和PC-9中高表达PIK3R3后,穿膜细胞数增加[A549 Control:(46 ±3)个,PIK3R3:(92±5)个;PC-9 Control:(25±2)个,PIK3R3:(53±3)个],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同时EMT相关的上皮标志蛋白CDH1表达降低,而间质标志蛋白VIM、SNAI1及SNAI2的表达升高,SNAI1及SNAI2结合于CDH1启动子的能力分别增强9.0倍及3.8倍,同时CDH1的转录活性降低70%;而抑制HK3R3的表达后,穿膜细胞数[A549 sh-Control:(58±5)个,sh-HK3R3:(13±3)个;PC-9 sh-Control:(28±5)个,sh-PIK3R3:(10±3)个],细胞的迁移能力减弱,伴随CDH1表达增高,而VIM、SNAI1及SNAI2的表达降低,同时SNAI1及SNAI2结合于CDH1启动子的能力分别降低70%,相应CDH1的转录活性增高3.6倍.结论 在NSCLC标本中PIK3R3的表达增高,在NSCLC细胞株中高表达PIK3R3可诱使其发生EMT,并促进其迁移能力,而抑制PIK3R3的表达可逆转上述过程.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组织工程血管用种子细胞的研究

    作者:段红永;管强;武欣;梁宁;杨笑非;韩锋;王振峰;刘增庆;汪忠镐

    目的 探讨利用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样细胞及平滑肌样细胞的实验方法.方法 无菌条件下获得犬骨髓后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的方法分离、纯化及培养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面标志物.分别使用合适的培养基加入适当的诱导因子对纯化和扩增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诱导,使其在体外分化成血管内皮样细胞及平滑肌样细胞,然后进行鉴定.结果 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D34表达阴性细胞数为99.98%;CD44表达阳性率为99.36%.利用第2代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样细胞及平滑肌样细胞诱导分化,内皮样细胞呈“铺路石”样改变,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及CD31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平滑肌样细胞具有“波峰-波谷”形状,α-肌动蛋白(α-actin)、钙调理蛋白(calponin)及平滑肌重链(SMMHC)免疫荧光染色为阳性.结论 利用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适当的细胞因子进行诱导,在体外可以成功地将其分化为血管内皮样细胞及平滑肌样细胞.

  • 双氢青蒿素对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作者:杜伟;庞长河;王栋梁;薛亚轲;宋来君;魏新亭

    目的 观察双氢青蒿素(DHA)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胶质瘤C6细胞,噻唑蓝(MTT)法检测DHA对C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测定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Raf/丝裂原细胞外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及凋亡蛋白的表达.结果 DHA对C6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呈剂量时间依赖性,DHA作用24、48 h后半数抑制剂量(IC50)分别为96.52、48.70 μmol/L;50、100 μmol/L DHA作用C6细胞10h后,其凋亡率分别为(10.32±0.63)%、(24.48 ±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HA可明显下调MEK和ERK蛋白磷酸化水平,抑制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表达,而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DHA对C6细胞具有诱导凋亡和抑制增殖的 作用.

  • 不同浓度七氟烷对幼年大鼠皮层脑电活动的影响

    作者:王建平;张加强;李宁涛;苌恩强;阮孝国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七氟烷对幼年大鼠皮层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出生14 d大鼠,建立大脑皮层脑电图(EEG)监测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D组)、低浓度七氟烷组(S1组)、高浓度七氟烷组(S2组).动物模型建立后持续记录EEG.D组只记录EEG不给予七氟烷麻醉;S1组吸入6.0%七氟烷麻醉诱导,2.1%维持;S2组吸入8.0%的七氟烷诱导,3.5%维持,七氟烷麻醉1h停止吸入.记录麻醉诱导期间及维持期间EEG棘波的振幅和频率.实验结束后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皮质酮浓度.结果 麻醉诱导期间S2组棘波频率及振幅显著高于S1组(P<0.05),麻醉维持期间S2组棘波频率高于D组(P<0.05).D组、S1、S2组的皮质酮浓度分别为(26.8±3.8)、(106.5±15.1)、(155.9±13.6) μg/L,S1、S2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烷麻醉期间幼年大鼠皮层EEG可出现棘波,其机制可能与皮质酮有关.

  • 急性子不同提取部位对人膀胱癌EJ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

    作者:蔡阳;宋文;丁玉峰;杨俊;陈瑞宝;刘卓;杨竣;王涛;王晨

    目的 观察急性子不同提取部位对人膀胱癌EJ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 急性子进行提取分离,得到水部、醇部、石油醚部、乙酸乙酯部及正丁醇部,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各提取部位对人膀胱癌EJ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结果 急性子乙酸乙酯部、正丁醇部、水部、醇部、石油醚部对EJ细胞增殖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其对EJ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50)依次为0.041、0.442、2.224、1.254、1.671 g/L.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0.08 g/L的急性子乙酸乙酯部作用于EJ细胞24 h后,G2/M期细胞比例为(22.3±3.1)%,较空白对照组的(14.5±2.5)%显著增高(P<0.05).不同浓度的乙酸乙酯部作用于EJ细胞24h后,EJ细胞的凋亡率由对照组的(14.27±1.42)%分别增至(29.88±1.29)%、(36.91±2.35)%、(43.77±3.48)%、(77.73±3.18)%和(80.35±5.41)%.结论 急性子不同提取部位对人膀胱癌EJ细胞株的增殖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乙酸乙酯部抑制作用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分裂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 泛素样含PHD和环指域1沉默对人肿瘤细胞株HO-8910和HO-8910 PM 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作者:邵丽佳;沈利洪;葛梦圆

    目的 观察泛素样含PHD和环指域1(UHRF1)沉默对人肿瘤细胞HO-8910和HO-8910 PM的影响.方法 以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和HO-8910 PM为研究对象,采用RNA干扰(RNAi)技术下调UHRF1在上述细胞中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O-8910和HO-8910 PM细胞转染前后UHRF1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UHRF1蛋白的表达水平;转染第4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株细胞转染前后的凋亡水平;转染后24、48、72、96、120 h,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UHRF1敲减前后两株细胞增殖水平的变化.结果 RNAi技术敲减UHRF1在HO-8910和HO-8910 PM细胞中的表达后,实验组(kd组)中UHRF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低于阴性对照组(nc组)和空白组(bl组,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HO-8910细胞在kd、nc和bl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6.04±1.41)%、(8.43±0.94)%、(7.76±0.36)%,kd组细胞凋亡率高于nc组和bl组(P<0.01),nc组和b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8910 PM细胞在kd、nc、bl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7.98±4.39)%、(8.92±2.39)%、(8.18±0.83)%,kd组细胞凋亡率高于nc组和bl组(P<0.05),nc组和b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K-8结果显示,HO-8910和HO-8910 PM细胞从转染后48 h开始,kd组细胞增殖率低于nc组和b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nc组和bl组细胞比较,细胞增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抑制UHRF1在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和HO-8910 PM的表达后,细胞的凋亡水平增高,增殖能力减弱.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作者:曾智谋;范忠诚;张寿;刘亦恒;吴多庆;韩贵宾;王琮仁

    目的 构建稳定的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探讨早期联合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其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Hatteras Instruments PCI3000精密打击器,将120只SD雄性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并完全随机分为4组,A组为损伤对照组,B组为EPO治疗组,C组为BMSCs治疗组,D组为BMSCs联合EPO治疗组.术后1、3、7、14、28d每组分别取6只大鼠,观察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评分、细胞凋亡指数和核因子(NF)-200的表达,其中C组和D组加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的BMSCs在损伤区的阳性率.结果 术后7、14、28 d,B、C、D组BBB运动功能评分高于A组,D组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损伤区细胞明显凋亡,3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细胞凋亡指数在各时间段内组间比较均为:A>B>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200表达水平于术后迅速下降,3d以后逐渐升高,各时间段内组间比较均为:A<B<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dU标记的BMSCs阳性率在术后各时间段D组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BMSCs和EPO早期联合应用可通过减少细胞凋亡、促进神经蛋白表达对损伤组织起保护和修复作用,提高疗效.

  • SHANK蛋白RH区域交互作用蛋白通过核转录因子通路上调生存素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凋亡

    作者:黄海;张一鸣;杜涛;何旺;董文;朱定军;赖义明;刘皓;于浩

    目的 探讨SHANK蛋白RH区域交互作用蛋白(SHARPIN)对前列腺癌细胞凋亡调控机制.方法 设计并合成抑制SHARPIN的小干扰RNA 3对,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Q-PCR)筛选抑制效率高者;Western blot验证对前列腺癌细胞中SHARPIN表达的抑制效果.Western blot检测各组中SHARPIN、生存素(Survivin)表达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磷酸化情况;四唑氮化合物(MTS)法检测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FQ-PCR显示第3对序列对SHARPIN抑制效率高;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其对3个前列腺癌细胞株中SHARPIN表达抑制效率均达70%以上.当SHARPIN被抑制后,p65的激活明显受抑,15 min时对p-p65抑制率达95.0%;Survivin的表达比对照组明显下调,加入NF-κB抑制剂后,Survivn表达量虽然也明显下降,但是远没有抑制SHARPIN后表达量下降的明显.抑制SHARPIN后,LNCap、DU145和PC-3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1.0%、56.8%和54.6%.抑制SHARPIN后,3种前列腺癌细胞早期凋亡明显增加.结论 SHARPIN可以通过NF-κB通路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凋亡;Survivin可能是其并不唯一的下游调控因子.

  • 组氨酸接枝聚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大鼠肝脏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基因及其反式激活因子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作者:姚庆娟;刘刚;王建林;胡凡果;邱宇杰

    目的 观察应用新型纳米载体组氨酸接枝聚(β-氨基酯)(HGPAEs)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大鼠肝脏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基因(MHC-Ⅱ)及其反式激活因子基因(CⅡTA)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构建HGPAEs及针对大鼠CⅡTA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质粒,并将两者耦合成pCⅡTA-HGPAEs载体,分别设置生理盐水组、单纯HGPAEs组、pHK-HGPAEs阴性对照组和pCⅡTA-HGPAEs干预组,通过门静脉注射方法体内转染大鼠肝脏,分别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CⅡTA和MHC-Ⅱ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构建载shRNA质粒的HGPAEs载体,体内转染大鼠肝脏后,pCⅡTA-HGPAEs组CⅡTA与MHC-Ⅱ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C ⅡTA及MHC-Ⅱ转录水平分别为(21.4±4.2)%和(26.3±5.8)%,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1.6±7.6)%和(27.8±5.6)%.而生理盐水、HGPAEs、pHK-HGPAEs组转染后CⅡTA与MHC-Ⅱ基因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GPAEs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基因转运载体,应用RNA干扰技术经门静脉注射方法转染大鼠肝脏,可显著抑制CⅡTA和MHC-Ⅱ基因表达.

  • 胰腺炎严重程度与雨蛙素剂量依赖关系

    作者:余鹏飞;白槟;徐斌;郝一鸣;邱兆岩;王谦;冯全新;赵青川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雨蛙素小鼠腹腔注射时其胰腺炎严重程度的变化.方法 采用C57小鼠以雨蛙素50 μg/kg分别间断腹腔注射3、6、9、12次诱发胰腺炎,检测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胰腺水含量、胰腺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组织学病理评分、肺脏组织HE染色.结果 常规雨蛙素剂量(50 μg/kg)分别注射3、6、9、12次时,实验组血清淀粉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9次时达到高峰[(25 966.67±3 787.02) U/L];胰腺水含量在实验组中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注射6次时达到峰值[(81.13±1.03)%];胰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注射3次胰腺HE染色仅有轻度水肿和少量炎细胞浸润,6次时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水肿,9次时胰腺小叶边缘出现少量的坏死灶,12次可见到大范围的腺泡坏死灶[组织病理评分(8.20±0.84)分],镜下表现出坏死性胰腺炎改变.结论 在C57小鼠体内,常规雨蛙素剂量(50 μg/kg)间断腹腔注射6次可诱发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而12次可诱发出坏死性胰腺炎改变.

  • 对侧骨盆环稳定性对前柱伴后半横行髋臼骨折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内固定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董石磊;蔡贤华;王志华;刘曦明;王威;董鹏飞;王锋

    目的 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对侧骨盆环稳定性对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DAPSQ)治疗前柱伴后半横行髋臼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构建右侧高位前柱伴后半横行髋臼骨折的全骨盆模型,对右侧髋臼骨折采用DAPSQ固定,分别构建出3组内固定模型:对侧骨盆环完整(A)、对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内固定(B)及对侧耻骨上下支骨折未固定(C),模似坐位加载600 N生理载荷,比较各组右侧骨折端的位移及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A、B、C3组内固定模型臼顶纵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柱内壁横向位移分别为(0.903±0.034)、(0.910 ±0.038)、(1.117 ±0.380) mm,DASPQ方形区处螺钉所受应力表现为A>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SPQ固定前柱伴后半横行髋臼骨折时,在对侧骨盆环稳定的前提下可以提供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 内质网应激在脓毒症大鼠肾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张敏;严斌;陶悦;陆欢华;彭翔

    目的 观察内质网应激在脓毒症大鼠肾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6h组、12 h组和24h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建立大鼠脓毒症肾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6、6、12、24h处死大鼠.观察大鼠肾功能,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肾脏细胞凋亡指数(AJ),Western blot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肾组织葡萄糖调节蛋白78(GPR78)、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2(Caspase-12)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脓毒症6h组尿素氮[(7.54±1.62) mmol/L比(5.26±0.34) mmol/L]、血肌酐[(57.14±9.53) μmol/L比(42.35±4.71) μmol/L]、肾脏AI[(25.7±2.8)%比(2.9±0.6)%]以及GPR78、CHOP和Caspase-12蛋白[(0.22±0.03)比(0.14±0.02);(0.16±0.04)比(0.07±0.01);(0.24±0.03)比(0.11±0.02)]及mRNA[(0.31 ±0.08)比(0.21±0.06);(0.33±0.04)比(0.26±0.03);(0.39±0.06)比(0.22±0.02)]表达均升高(P<0.05);而脓毒症12 h组和24h组,尿素氮和血肌酐、肾脏AI、GPR78、CHOP和Caspase-12蛋白和mRNA表达均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 脓毒症大鼠肾损伤与内质网应激后凋亡途径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有关.

  • 甘露糖敏感性绿脓杆菌制剂抑制肝癌上皮-间充质转化的作用

    作者:李登科;肖宇;黄涛;智绪亭;陈泽婷;陈阳;毕建坤;侯金坪;陈志强

    目的 观察甘露糖敏感性绿脓杆菌制剂(PA-MSHA)对肝细胞肝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作用.方法 培养人肝癌细胞株MHCC97L及HepG2,以不同剂量的PA-MSHA作用于肝癌细胞,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技术及Western blot检测PA-MSHA作用前后肝癌细胞EMT相关基因及转录因子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PA-MSHA治疗前后裸鼠模型肝癌组织中钙黏蛋白(E-cadherin)及转录因子Snail和Slug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A-MSHA治疗组肝癌细胞E-cadherin表达显著增强,而波形蛋白(Vimentin)、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in)、核因子-kappa B(NF-κB)以及转录因子Snail和Slug的表达显著降低,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而外源性甘露糖显著抑制PA-MSHA对上述蛋白的调控作用.免疫荧光也显示PA-MSHA上调肝癌细胞E-cadherin表达而抑制Vimentin的表达,显微镜下细胞形态也由不规则的梭形转变为相对规则的卵圆形.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荷瘤裸鼠经PA-MSHA治疗后肝癌组织E-cadherin的表达显著增强,而Snail及Slug的转录则受到显著抑制(P<0.05).结论 PA-MSHA可以通过识别结合肝癌细胞表面的甘露糖显著抑制肝癌EMT的发生.

  • 显微回植修复兔模型前足皮肤脱套伤的研究

    作者:邱中杰;尹宗生

    目的 探讨在显微镜下回植皮肤,修复兔模型前足皮肤脱套伤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新西兰大白兔48只,通过装置模拟利器切割撕脱、重物挤压前足等场景,造成大白兔前足脱套伤合并胫骨、跖骨、指(趾)骨骨折等,建立大白兔前足皮肤脱套伤的动物模型,成功41只,并采用内固定趾骨或胫骨骨折,在显微镜下修复断裂肌腱,吻合前足断裂的动脉及相应神经,并将背侧皮肤向远侧掀起,通过直接吻合、转位吻合、移植桥接等方法,逐平面的吻合背侧的动静脉,使皮肤复位,至创缘时吻合创缘皮下浅静脉,缝合皮缘,并放置橡皮引流条.术后石膏固定兔模型前足,抗炎抗感染.结果 41只兔模型回植的皮肤全部成活,3只兔模型创缘皮肤部分坏死,经换药创面愈合.术后X线复查,趾骨胫骨骨折对位好.对兔模型随访3~9个月,平均5个月,骨折和皮肤创面愈合良好,前足可正常行走.结论 在显微镜下回植皮肤,修复兔模型的前足皮肤脱套伤,有效恢复了伤足的供血,加速了骨折的愈合,可有效恢复大白兔模型伤是的行走功能.

  • 谷胱甘肽转移酶π基因在COC1/DDP细胞对顺铂耐药的作用

    作者:张珂;杨兴升;孙彩萍;胡滨

    目的 观察顺铂耐药卵巢癌细胞株COC1/DDP中谷胱甘肽转移酶π(GSTπ)基因的表达,探讨其反义寡核苷酸对COC1/DDP顺铂耐药的逆转作用.方法 设计合成针对GSTπ的硫代脱氧寡核苷酸(ASODN),以200 nmol/L浓度转染COC1/DDP细胞,用噻唑蓝法观察顺铂对细胞抑制率的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基因在mRNA水平表达的改变.结果 (1)COC1/DDP细胞中GSTπ基因呈高表达,其mRNA相对表达值为0.78±0.13.而COC1细胞中无表达.(2)与COC1/DDP细胞组比较,GSTπ-ASODN组GSTπ-mRNA降低,相对表达值为0.058±0.022,耐药指数(RI)降低为3.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错义寡核苷酸组,GSTπ表达及RI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GSTπ基因高表达与COC1细胞获得顺铂耐药性有密切关系.(2) GST-ASODN能有效逆转COC1/DDP细胞株对顺铂的耐药性.

  • 食管癌相关基因4蛋白和TMPRSS11A相互作用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

    作者:李晓燕;李林蔚;王文玉;高天慧;周云

    目的 探讨食管癌相关基因4 (ECRG4)蛋白在食管癌中的抑癌功能和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Western blot方法和共聚焦显微成像分析验证ECRG4蛋白是分泌蛋白;利用细胞增殖曲线分析检测ECRG4蛋白的抑癌功能;利用亲和结合实验检测ECRG4蛋白和TMPRSS11A的相互作用.结果 ECRG4蛋白是小分子分泌蛋白;浓度为10 mg/L的重组ECRG4蛋白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第5天的抑制率为37.5%(P<0.05);ECRG4蛋白和TMPRSS11A体外存在相互作用.结论 ECRG4蛋白和TMPRSS11A相互作用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

  • 过表达特异性核基质蛋白1基因对裸鼠前列腺癌LNCaP细胞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毛立军;范利;曹航;李望;王军起;温儒民;陈家存

    目的 观察过表达特异性核基质蛋白1(SATB1)基因对裸鼠前列腺癌LNCaP细胞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LipofectamineTM 2000将pcDNA3.1-SATB1、pcDNA3.1转染至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建立前列腺癌LNCaP荷瘤鼠模型,分为3组:转染pcDNA3.1-SATB1LNCaP组、转染空质粒pcDNA3.1LNCaP组和未转染LNCaP细胞组,每组各8只.取浓度为2×1010/L转染pcDNA3.1-SATB1的DU-145、转染空质粒pcDNA3.1的DU-145和未转染的DU-145细胞悬液0.2ml分别注射至各组裸鼠左腋皮下.每隔4d测量皮下移植瘤体积,绘制瘤体生长曲线.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瘤体SATB1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瘤体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的表达.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移植瘤凋亡.结果 Western blot表明:转染pcDNA3.1-SATB1LNCaP组可过表达SATB1基因并成功构建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第27天时处死裸鼠后,转染pcDNA3.1-SATB1LNCaP组移植瘤体积为(2242.0±259.2) mm3,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UNEL结果显示:转染pcDNA3.1-SATB1LNCaP组平均凋亡率为(31.3±8.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Vimentin、MMP-2、E-cadherin在转染pcDNA3.1-SATB1 LNCaP组的表达分别为417.9±18.2、539.1±41.6和156.4±11.9,与对照组比较,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构建过表达SATB1基因的前列腺癌LNCaP细胞荷瘤鼠模型.SATB1可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生长、抑制其凋亡.SATB1可通过调控E-cadherin、Vimentin、MMP-2的表达水平,进而参与调控前列腺癌的侵袭和转移.

  • 微小RNA-200c逆转人胰腺癌干细胞化疗耐药的研究

    作者:马超;丁月超;黄长山;王谦;余伟;黄涛

    目的 观察微小RNA-200c (miR-200c)在逆转入胰腺癌干细胞化疗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FACS)在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中分选出以CD24+ CD44+ ESA+作为标志物的胰腺癌干细胞.将miR-200c前体片段和阴性对照片段分别转染到胰腺癌干细胞中.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细胞中miR-200c的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对吉西他滨的敏感度.结果 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中分选出CD24+ CD44+ ESA+细胞(0.8%).miR-200c在胰腺癌干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0.15±0.01)显著低于PANC-1细胞(1.00±0.09)(P<0.05).吉西他滨对胰腺癌干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19.15±1.53)μmol/L]明显高于PANC-1细胞[(0.86±0.18) μmol/L,P<0.05].转染miR-200c前体片段24h后的胰腺癌干细胞中miR-200c的相对表达值(3.70±0.42)明显高于转染阴性对照片段的干细胞(0.22 ±0.21,P<0.05).吉西他滨对转染miR-200c前体片段后的胰腺癌干细胞IC50值[(0.92 ±-0.13)μmol/L]显著低于转染阴性对照片段的干细胞[(17.94±1.36) μmol/L,P<0.05].结论 miR-200c可以增强胰腺癌干细胞对吉西他滨的化疗敏感性,具有逆转其化疗耐药的作用.

  • 微小RNA-29b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作者:魏远福;江海;邓毛;刘敏;朱立鑫;王波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NA,miR)-29b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成年雄性Wiste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miR-29b治疗组和缺血再灌注阴性对照组4组.假手术组大鼠,放置6-0缝合线不结扎,其余3组均按缺血再灌注模型处理,其中miR-29b治疗组在缺血再灌注模型前24 h,心肌内注射agomiR-29b(1×103 mol/L),阴性对照组在缺血再灌注模型前24 h,心肌内注射阴性对照序列.监测各组大鼠术后1、3、7、15、30 d各时相点的心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细胞凋亡率、Ⅰ型胶原蛋白及miR-29b的mRNA表达.结果 各组大鼠术后1、3、7、15、30 d各组时相点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大鼠术后1、3、7、15、30 d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70.42±2.06)%、(64.37±1.84)%、(54.61±1.37)%、(51.92±1.07)%、(47.38±1.02)%,LVEF变化均显著下降;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miR-29b治疗组大鼠术后1、3、7、15、30 d心肌LVEF分别为(80.62±2.48)%、(78.37±2.03)%、(72.15±2.34)%、(65.18±1.73)%、(60.08±1.16)%,LVEF变化均显著上调;阴性对照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大鼠术后1、3、7、15、30 d心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3.6±4.2)%、(53.7±6.3)%、(41.9±5.8)%、(39.3±6.7)%、(32.7±4.8)%,心肌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升高;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miR-29b治疗组大鼠术后1、3、7、15、30 d心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8.2±3.9)%、(29.6±5.2)%、(32.7±3.8)%、(28.4±6.0)%、(21.5±4.6)%,心肌细胞凋亡率均显著下降;阴性对照组与缺血再灌注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大鼠术后各时相点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而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给予miR-29b治疗组大鼠术后各时相点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阴性对照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大鼠术后各时相点miRNA-29b的mRNA表达均显著下降;而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给予miR-29b治疗组大鼠术后各时相点miRNA-29b的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阴性对照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肌缺血再灌注后miR-29b表达明显下降,表明miR-29b参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而上调miR-29b可有效组织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室重塑,保护心脏功能.

  • 丙泊酚对肺癌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赵佳;刘东雷;杨洋;吴恺;赵松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肺癌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丙泊酚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丙泊酚对A549细胞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测定丙泊酚对A549细胞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的影响,应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AQP1蛋白表达对肺癌A549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 MTT法和流式细胞法显示不同浓度丙泊酚作用A549细胞株48h后,细胞抑制率和凋亡率分别为(52.8±5.2)%、(61.2±5.9)%、(69.4±6.1)%;(42.8±4.1)%、(59.8±11.2)%、(71.4±13.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丙泊酚作用A549细胞48h后,AQP1蛋白的表达水平为0.87±0.12、0.54±0.07、0.31 ±0.04;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不同浓度丙泊酚作用于A549细胞后,迁移细胞数分别为(61.35±8.98)、(51.78±7.58)、(40.35±5.12)个.结论 丙泊酚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能抑制肺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AQP1蛋白表达有关.

  •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及谷氨酸转运体在心肌肥厚大鼠心脏中的表达

    作者:理国富;刘子由;陈光献;杜尚明;梁孟亚;姚尖平;吴钟凯

    目的 观察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及谷氨酸转运体(EAAT2)在心肌肥厚大鼠心脏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腹主动脉结扎制备心肌肥厚模型,64只F344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结扎后2、3、4和8周组,每组组内再进一步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8).采用超声心动图证实心肌肥大模型的建立,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连接蛋白43(Cx43)、NMDAR1和EAAT2的表达.结果 通过测定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和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PWLVd),证实心肌肥厚模型建立成功.腹主动脉结扎术后3周,心肌肥厚达到大[(1.72±0.17) mm比(1.29±0.24) mm、(2.12±0.12) mm比(1.43±0.37) mm,P< 0.05].在腹主动脉结扎术后3周及4周,心肌NMDAR1及EAAT2的阳性表达面积(Area,%)和积分吸光度(IA,%)显著升高(术后4周,NMDAR1:1.51±0.45比0.79±0.63、1.11±0.29比0.60 ±0.17,EAAT2:1.69±0.47比0.99±0.53,1.31±0.39比0.90±0.47,P<0.05);术后3、4及8周,心肌Cx43 Area(%)和IA(%)也明显升高(术后4周:2.51±0.85比1.11 ±0.33、1.94±0.66比0.80±0.55,P<0.05).结论 心肌肥厚大鼠心肌细胞中NMDAR1和EAAT2的表达明显上调,证实谷氨酸信号系统参与了心肌肥厚的重构过程.在心肌肥厚重构后第8周,NMDAR1和EAAT2的效应降低,而Cx43的效应则相对持续较长时间.

  • 血小板膜糖蛋白CD61、CD62P在小鼠脓毒症炎性反应中的调控作用

    作者:孙运秀;薛寅凯;刘延军;朱鹏程;窦东伟;陈立波;程平;杨东

    目的 观察血小板膜糖蛋白CD61,CD62P在脓毒症小鼠炎性反应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作小鼠脓毒症模型;将6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假手术组、CLP组、CLP+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检测处理后24 h外周血血小板CD61、CD62P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的表达.结果 CLP组血小板计数为(167.0 ±31.4)×106/L较阴性对照组[(289.7 ±45.9)×106/L]、假手术组[(267.7±25.4)×106/L]、替罗非班组[(217.0 ±29.7) ×106/L]明显降低(P<0.01);CLP组CD61、CD62P[(91.22 ±2.96)%、(7.87±2.90)%]及TNF-α、IL-6[(723.51±96.65)、(757.35±131.48) ng/L]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替罗非班组CD61、CD62P[(67.50±8.67)%、(3.53±0.78)%]及TNF-α、IL-6[(426.38±16.69)、(482.32±56.73)ng/L]表达较CLP组降低(P<0.01);脓毒症小鼠血小板膜糖蛋白CD61、CD62P表达与炎性因子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血小板膜糖蛋白CD61、CD62P可能通过调控炎性因子表达参与脓毒症炎性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

  • 微小RNA-10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智宇;顾朝辉;杨锦建;朱朝晖;曾甫清;魏金星

    目的 检测不同临床分期膀胱移行上皮癌(BTCC)组织中微小RNA(miRNA,miR)-107的表达水平,探讨miR-107调控通路与BT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BTCC手术切除标本56例,每例标本均选用癌组织中心及其远端正常黏膜对照.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切除标本中的miR-107、let-7、Dicer、Ras/高迁移率族蛋白A2 (HMGA2)、锌指E-盒结合同源异形盒1(ZEB1)/锌指E-盒结合同源异形盒2(ZEB2)的表达,并分析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1) miR-107在BT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黏膜(14.983±6.215比9.124±5.595),其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高于非浸润性,并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有关(15.183±6.035比11.728±5.472,14.663±5.215比10.983±5.674,P<0.05),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let-7下游调控因子Ras/HMGA2在BT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黏膜(89.3%比23.2%,80.3%比28.6%,P<0.05);let-7、Dicer在BT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黏膜(P<0.05);(2) miR-107与let-7、Dicer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miR-107与BTCC临床分期相关,可能通过调控let-7、Dicer通路,从而介导膀胱癌发生、发展.

  • 基于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核因子-KB必需分子结合的小分子多肽改善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成骨细胞分化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戚芮榛;许长鹏;周一林;侯毅龙;冯冬阳;江艺;余斌

    目的 应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观察核因子-κB(NF-κB)必需分子结合的小分子多肽(NBD)干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下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表达组的变化.方法 肌原C2C12细胞接种于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诱导分化体系中诱导作为分化细胞模型,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B组)即分化细胞模型未加其他刺激,实验组(BT组)即分化细胞模型添加TNF-α,干预组(BTP组)即分化细胞模型添加TNF-α及NBD多肽,共同孵育分化7d后提取蛋白,以iTRAQ试剂标记后进行质谱检测并以软件分析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 TNF-α明显抑制成骨细胞分化,而NBD多肽可部分改善TNF-α对成骨细胞分化的抑制.iTRAQ试剂标记的B组与B+T组细胞蛋白质表达谱分析筛选出明显差异表达蛋白质点为76个,表达上调的蛋白质点59个,下调的蛋白质点17个;BT组与BTP组细胞蛋白质表达谱分析筛选出明显差异表达蛋白质点为43个,表达上调的蛋白质点25个,下调的蛋白质点18个.其中3组间成骨细胞特异因子(Postn)、ATP酶钙离子运输因子(Atp2a3)、SR依赖蛋白CTD关联因子-1(Scafl)、肌动蛋白-F交联蛋白(Actn2)、ATP合成酶,氢离子转运,线粒体复合体-F1,Delta亚基(Atp5d)、延伸体乙酰转移酶复合体亚基-2(Elp2)、Atp5]、C1型尼曼-匹克疾病(Npc1)等8个蛋白表达出现动态变化,提示上述蛋白可能与炎症刺激成骨分化机制有关,NBD多肽之外尚有其他药物靶点干预炎症对成骨分化的抑制.结论 iTRAQ技术是研究细胞分子蛋白改变的有效的蛋白质组学方法.Postn、Atp2a3、Scaf1、Actn2、Atp5d、Elp2、Atp5l及Npc1可能作为炎症刺激成骨分化机制研究的候选靶标.

  • 右旋美托咪啶缓解内毒素休克大鼠海马炎性反应及认知功能损伤

    作者:陈岱莉;黄晓雷;齐晓非;曹君;李元涛

    目的 观察右旋美托咪啶对内毒素休克大鼠海马炎性反应和认知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内毒素休克组、高剂量右旋美托咪啶+内毒素血症组(High-dose Dex组)和低剂量右旋美托咪啶+内毒素血症组(Low-dose Dex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海马白细胞介素(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中凋亡标志物活化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水平.Morris水迷宫法测定认知功能.结果 每小时2.0μg/kg和0.5μg/kg右旋美托咪啶分别使内毒素休克大鼠海马IL-6表达下降67.1%和36.5% (P<0.05),TNF-α表达下降56.7%和53.1%(P<0.05),活化Caspase-3水平下降32.5%和38.5% (P <0.05),并缓解内毒素休克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P<0.05).结论 右旋美托咪啶可缓解内毒素休克大鼠海马炎性反应并减轻内毒素休克导致的认知功能损伤.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趋化因子受体4信号轴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退变椎间盘中迁移

    作者:蔡峰;韦继南;谢鑫荟;王锋;朱磊;王小虎;时睿;王琨;吴小涛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椎间盘中的迁移,以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趋化因子受体4 (SDF-1/CXCR4)信号轴对BMSCs迁移的调控.方法 分离培养兔BMSCs和髓核细胞(NPCs)并鉴定.Transwell迁移实验,A组:未处理的BMSCs;B组:过表达CXCR4的BMSCs,C组:CXCR4特异性阻断剂普乐沙福(AMD3100,5 mg/L)处理30 min后的BMSCs;其中A、B、C3组将BMSCs与下室NPCs共培养,D组BMSCs单独培养.髓核抽吸法造模,2周后移植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BMSCs,移植后12周取椎间盘组织,随机分成甲、乙两组,甲组用免疫荧光法标记SDF-1和GFP,乙组标记CXCR4和GFP.分别计算髓核(NP)、交界区和纤维环(AF)中SDF-1阳性细胞占椎间盘细胞的比例以及观察GFP与CXCR4共表达细胞的分布规律.结果 P3代BMSCs表面分子CD29、CD90和CD34的表达率分别为(96.8±2.2)%、(96.1±1.9)%和(1.5±0.6)%,并具有三系分化能力.P1代NPCs表达Ⅱ型胶原(COL2)和聚集蛋白聚糖(ACAN).迁移实验中A、B、C、D4组膜下细胞数分别为(70.30±3.25)、(86.70±1.71)、(51.30±1.63)、(29.70±2.08)个.迁移能力依次为:B>A>C>D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BMSCs主要分布在NP中央区,由中央区到交界区,BMSCs数量逐渐减少,NP中央区和交界区BMSCs的CXCR4表达率分别为(41.19±7.20)%和(27.68 ±4.30)%.NP、交界区和AF中椎间盘细胞SDF-1表达率分别为(84.02±3.20)%、(71.48±5.90)%和(49.31±4.60)%.结论 BMSCs移植到椎间盘后从移植部位向退变NPCs迁移.SDF-1/CXCR4信号轴是促使BMSCs向退变NPCs迁移的重要机制之一.

  • 微丝相关蛋白1L2对胶质瘤细胞株LN229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作者:孙树鹏;王琼;王修玉;尚超;王金环

    目的 观察下调胶质瘤细胞株LN229中微丝相关蛋白1L2 (AFAP1L2)的表达对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LN229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无义序列小于扰RNA (siRNA)转染组和AFAP1 L2 siRNA转染组进行细胞培养,细胞转染siRNA后,采用Transwell、划痕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FAP1L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表达水平.结果 转染siRNA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无义序列siRNA转染组、AFAP1L2 siRNA转染组AFAP1L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10、1.00±0.13、0.52±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12、0.92±0.08、0.21±0.02,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13、1.12±0.07、0.17±0.01,表明AFAP1 L2 siRNA转染组MMP-2和MMP-9蛋白表达降低(P<0.05).侵袭和迁移实验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无义序列siRNA转染组、AFAP1 L2 siRNA转染组Transwell侵袭实验穿膜细胞数分别为(246.74±10.52)、(236.85±11.74)、(40.14±8.32)个,Transwell迁移实验穿膜细胞数分别为(258.36±11.46)、(230.52±9.87)、(56.43±7.16)个,细胞划痕实验48 h迁移到空白处的细胞数分别为(296.60±27.14)、(113.80±25.43)、(51.20±13.25)个,说明转染AFAP1L2 siRNA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沉默胶质瘤细胞中AFAP1L2的表达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

  •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诱导凋亡配体联合蛋白酶抑制剂MG132对人肺腺癌细胞GLC-82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磷脂酶Cγ1-蛋白激酶Cα信号转导的研究

    作者:朱登彦;余旸;李向楠;杨洋;赵佳;吴恺;赵松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诱导凋亡配体(TRAIL)联合蛋白酶抑制剂MG132对人肺腺癌细胞GLC-82增殖的抑制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磷脂酶Cγ1(PLCγ1)-蛋白激酶Cα(PKCα)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 用噻唑蓝(MTT)法检测TRAIL联合蛋白酶抑制剂MG132对GLC-8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TRAIL联合蛋白酶抑制剂MG132对GLC-82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RAIL联合蛋白酶抑制剂MG132相关蛋白PDGFRα、PLCγ1、PKCα的表达,Western blot测定TRAIL联合蛋白酶抑制剂MG132对GLC-82细胞PDGFRα、PLCγ1、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MTI法显示TRAIL联合蛋白酶抑制剂MG132作用GLC-82细胞株后,抑制率较单独应用TRAIL和MG132均显著增高,抑制率分别为(34.92±3.95)%、(33.17±1.78)%和(76.96±1.28)%(P<0.05);流式细胞仪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TRAIL联合蛋白酶抑制剂MG132作用GLC-82细胞48 h后TRAIL联合蛋白酶抑制剂MG132能明显诱导GLC-82细胞凋亡(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TRAIL联合蛋白酶抑制剂MG132作用GLC-82细胞株后能使PDGFRα、PLCγ1、PKCα蛋白表达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RAIL联合蛋白酶抑制剂MG132明显抑制PDGFRα、PLCγ1、PKCα蛋白的表达.结论 TRAIL联合蛋白酶抑制剂MG132对人肺腺癌GLC-82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降低GLC-82细胞PDGFRα-PLCγ1-PKCα信号通路各蛋白表达的水平,肺腺癌的发病和PDGFRα-PLCγ1-PKCα转导通路信号增强关系密切.

  • 转染血红素加氧酶-1能抑制乙醇诱导的成骨细胞凋亡

    作者:李杰;张丰泉;杜振宁;蔡腾;蔡朋杉;范磊

    目的 观察转染血红素氧合酶-1(HO-1)能否抑制乙醇诱导的成骨细胞凋亡作用.方法 利用质粒将HO-1转染进入人成骨细胞,乙醇干预24h后,Hoechst染色观察成骨细胞核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olt检测细胞中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F1)、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和细胞色素-C(Cyt-C)表达量.结果 Hoechst染色结果显示HO-1转染组少量细胞胞核发生改变,而阳性对照组中胞核发生改变的较多.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HO-1转染组和阳性对照组细胞凋亡率、APAF1、Caspase-3和Cyt-C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而与阳性对照组比较,HO-1转染组细胞凋亡率、APAF1、Caspase-3和Cyt-C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转染HO-1能抑制乙醇诱导的成骨细胞凋亡,这一作用可能与HO-1抑制细胞中APAF1、Caspase-3和Cyt-C的表达有关.

  • 常温机械灌注改善猪心脏死亡供体捐献供肝质量和胆汁分泌功能的研究

    作者:王皓晨;马毅;廖冰;易畅;何晓顺

    目的 探讨体外常温机械灌注对心脏死亡供体捐献(DCD)离体供肝活性保护和质量改善的作用.方法 15头小型猪随机均分为活体组、热缺血组和冷保存组.活体组直接获取供肝,冷保存组与热缺血组猪诱导心脏死亡90 min后获取.获取后,冷保存组供肝4℃保存4h,热缺血组与活体组使用常温机械灌注4h,各组供肝均全血机械复流1h.随后留取复流液及新生胆汁检测肝功能,切取肝及胆总管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取活体组及热缺血组各2例供肝行18F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扫描,比较灌注前后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值.结果 热缺血组与冷保存组间的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γ-谷氨酰转肽酶(GGT)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缺血组新生胆汁[(2.67±1.05) ml]多于冷保存组[(0.87±0.34) ml,P<0.05].热缺血组新生胆汁中总胆红素浓度[(466.15±156.11) μmol/L]高于冷保存组[(160.79±36.69) μmol/L,P<0.05].两组肝细胞均出现广泛水肿及肝细胞变性,胆道上皮完整性严重破坏,但冷保存组损伤更为严重.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结果显示热缺血组机械灌注后SUVmean值较前升高.结论 体外常温机械灌注可明显改善DCD供肝糖代谢和胆汁分泌功能,但对于缺血再灌注损伤无明显减轻作用.

  • 复合皮瓣修复兔模型腿和足骨缺损皮肤创伤的研究

    作者:王志斌;王黎敏;张慧鹏

    目的 探讨复合皮瓣修复兔模型小腿皮肤创伤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新西兰大白兔36只,通过装置模拟重物砸伤、挤压伤等,建立大白兔胫骨或跖骨骨折和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动物模型,成功27只,并采用异体骨移植、带胫骨骨膜的复合皮瓣修复胫骨骨折和皮肤缺损,其中串联带隐神经和骨膜的胫后动脉复合组织瓣修复前足2只.结果 27只模型的复合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远端表层部分坏死,经换药创面愈合.术后X线复查,移植异体骨对位好,恢复了兔的足弓.本组随访3~9个月,平均5个月,植入的异体骨骨性愈合,未见明显吸收、感染和排斥反应等并发症.足外形美观,可正常行走.结论 应用异体骨移植,取材方便,可恢复足弓.采用带骨膜的复合胫前动脉逆行皮瓣,不影响患足的供血,加速骨的愈合.缩短疗程,操作简单,外形好,可恢复大白兔模型足的行走功能.

    关键词: 皮瓣 创伤缺损
  • 强直性脊柱炎与ABO血型的相关性

    作者:刘文杰;马梦君;黄霖;杨睿;陈铿;蔡兆鹏;王鹏;吴燕峰;沈慧勇

    为了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和ABO血型分布之间的相关性,我们收集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院1999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AS患者702例,并对其ABO血型分布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病例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院1999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确诊为AS的患者,共702例.正常对照组:采用蔡振华等[1]报道健康人ABO血型分布结果,共3 694例健康体检者.

    关键词:
  •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多态位点rs11615与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研究

    作者:汝干;杨晓东;邢春根;张舒羽;徐小慧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是核苷酸切除修复途径的关键基因,ERCC1基因多态性可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增加.我们采用测序法探讨ERCC1基因rs11615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

    关键词:
  •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赵舒杨;黄立勇;周文科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诱导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p38的高表达可诱导神经细胞死亡.但SAH后两者的关系鲜有研究.本研究旨在观察p38对iNOS活性的调控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SAH组、溶剂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和p38抑制剂组(SB203580).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38和磷酸化p38(p-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anta Cruz公司)的表达.参照南京建成试剂盒说明书检测iNOS活力.

    关键词:
  • 载脂蛋白M对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0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作者:刘洪尧;梁云;刘中华;邵朋朋;王志刚;罗光华;徐宁;张晓膺

    本实验旨在观察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炎症模型中,载脂蛋白M(apoM)是否能够影响小鼠血清中炎性因子的水平,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6 ~8周龄C57BL/6雄性载脂蛋白M基因野生型(apoM+/+)小鼠和载脂蛋白M基因缺失型(apoM-/-)小鼠各12只,在苏州大学SPF级的层流动物房内进行饲养繁殖,LPS(纯度>97%)购自美国Sigma公司;MILLIPLEX MAPmate Buffer试剂盒购自美国默克密理博(Merck Millipore)公司;Luminex 200多功能液相芯片分析仪购自上海透镜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
  • 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误诊一例

    作者:李雪莲;韩波;戴炳光;曲崎;张敬国;张峰;蔡传梁

    原发性心脏肿瘤在临床上比较罕见,发病率为0.0017% ~0.003 3%[1],其中约25%为恶性肿瘤,以血管肉瘤为常见.由于原发性心脏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故诊断困难,明确诊断时多数已晚期,预后差,而血管肉瘤的预后较其他病理类型者更差[2].

    关键词:
  • 经沉默免疫负调控基因技术处理的树突状细胞联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抑制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研究

    作者:付海峰;周文波;魏英;吴红伟;汪斌;徐军辉;徐彦哲;丁佑铭

    我们2014年1至2014年5月进行经沉默免疫负调控基因(iAPA)技术处理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iAPA-DC/CTL)抑制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实验研究,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关键词:
  • 急性血液稀释技术在动物实验中的应用

    作者:朱泽兴;乔林;张树明

    需要复杂手术操作的活体动物实验往往手术时间长、出血多,容易造成术中、术后动物休克死亡而使实验失败.我们在犬后肢深低温冷冻再植实验中,引入了急性血液稀释技术(ANH),对比术中、术后犬血液指标及全身状态.一、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成年实验用比格犬16条,体质量(15.0±0.5) kg,随机分为A、B两组.

    关键词:
  • 靶向异性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1的RNA干扰对人胶质瘤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作者:楚胜华;朱志安

    组织特异性的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质-1(SATB1)与胶质瘤的增殖、侵袭等密切相关[1].为了解SATB1和胶质瘤的关系,我们通过RNA干扰技术和裸鼠内U251成瘤实验,观察SATB1在裸鼠体内是否敲低,以及对U251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关键词:
  • β-链蛋白与TAZ蛋白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沈维亮;袁玉峰;龚铖;吴龙;王海涛;喻满成;刘志苏

    本研究旨在检测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β-链蛋白(β-catenin)与Hippo信号通路的关键信号分子TAZ的表达,并探讨两者在肝癌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病理科2011至2013年经10%甲醛固定和石蜡包埋的肝癌组织标本100例,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所有病例临床资料完整,术后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100例患者中男74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88±10.54)岁.根据Edmondson和Steiner组织学分级标准,Ⅰ级16例(16%),Ⅱ级64例(64%),Ⅲ级16例(16%),Ⅳ级4例(4%).

    关键词:
  • 地西他滨逆转脾酪氨酸激酶DNA启动子甲基化在肺癌中的作用

    作者:张耀文;董尚文

    肺癌是人类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Syk是重要的抑癌基因,DNA启动子甲基化是影响抑癌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该机制可被地西他滨逆转,我们拟探讨地西他滨对肺癌Syk表达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地西他滨逆转脾酪氨酸激酶DNA启动子甲基化在肺癌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在下肢慢性静脉疾病曲张静脉壁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刘群亮;周云鹏

    本研究旨在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在下肢慢性酶静脉疾病(CVI)患者曲张静脉壁及正常大隐静脉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血管重塑中作用.一、材料与方法

    关键词:
  • 载脂蛋白E修饰脂质体介导pGenesil-1质粒高效转染HL-7702肝细胞

    作者:于保锋;高然朋;李春锋;莱智勇;牛凯;秦琴;解军;徐钧

    我们将肝靶向蛋白载脂蛋白E(apoE)与脂质体结合[1-2],构建apoE修饰脂质体(apoE-lipoplexes),提高基因对肝细胞的转染效率.一、材料与方法人肝细胞株HL-7702和pGenesil-1质粒由本室保存.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B)和二油酰基磷脂酰乙醇胺(DOPE)各100 mg,1.3ml无水乙醇溶解,60℃注入12 ml注射用水;聚碳酸酯膜挤压整理,水超滤除乙醇,定容至13rnl,得普通脂质体(Lipoplexes,记作CL-1).CL-1 4 ml,加24 μg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马来酰亚胺(DSPE-PEG-MAL),60℃ 1h,记作CL-2.

    关键词:
  • RNA干扰β-链蛋白对垂体腺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作者:赵程程;王传方;张猛;张秋生;高永中;李维平

    我们利用小发夹RNA(shRNA)干扰β-链蛋白(β-catenin)基因的表达,观察其受抑制对小鼠垂体腺瘤GT1.1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小鼠垂体腺瘤GT1.1细胞株,DMEM/F12、胎牛血清、马血清、胰蛋白酶、β-链蛋白(β-catenin) shRNA Plasmid、cop 绿色荧光蛋白(GFP) Control Plasmid、shRNA Plasmid Transfection Reagent、shRNA Plasmid Transfection Medium、Puromycin、基质胶Matrigel、Transwell碳酸酯膜(24孔,孔径8μm)、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试剂盒、兔抗鼠β-catenin和β-肌动蛋白(β-actin)一抗、羊抗兔二抗等.

    关键词:
  • 睾酮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作者:周炜;刘玮;廖华;曹喆;谢寒;张韶英;陈曼华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在多种诱因下发生表型转变、迁移和增殖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线粒体会出现复杂的变化.从调节细胞能量代谢的线粒体入手,研究抗AS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发现,生理浓度的睾酮具有抗AS作用.本实验旨在观察睾酮对VSMC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探讨睾酮抗AS的机制.

    关键词:
  • Krüppel样转录因子4与姜黄素对胃癌BGC-823细胞的协同抗增殖及促凋亡效应

    作者:纪军;高雁艳;王贺双;张利

    Krüppel样转录因子家族(KLFs)成员之一的KLF4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凋亡、分化、炎症、迁移以及肿瘤形成,因而得到了极大关注[1].研究显示多种肿瘤中KLF4的表达下调.然而KLF4作为一种原癌基因在肿瘤中的作用尚未明确.姜黄素是一种多酚类天然化合物,广泛应用于食品烹饪和中药制剂[2].医学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明显抑制肿瘤生长、侵袭、迁移、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的特性,已成为一种抗癌化合物应用于多种肿瘤[3].本研究旨在检测过表达KLF4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增殖、凋亡以及侵袭的影响,探讨姜黄素是否与KLF4具有协同作用.

    关键词:
  •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及其在血管修复中的作用

    作者:李庆勇;钱志远;卞中国;丁春龙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血管损伤可导致一系列继发损伤,成功的血管修复为神经元再生和重塑提供关键的神经血管微环境,故TBI治疗的促血管策略日益受到关注[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低氧时血管系统应答的调节中心,然而TBI后HIF-1 α的表达及机制不明,本实验旨在观察大鼠TBI模型中HIF-1α的表达及其在血管修复中的作用.

    关键词:
  •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冯晓冬;宋琦;李传伟;唐华美;彭志海;王学春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 (RIP3)是一个有效的诱导凋亡蛋白[1].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凋亡诱导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收集结直肠癌及正常组织配对标本68例.2.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将总RNA反转录为cDNA后进行FQ-PCR检测.RIP3上、下游引物序列分别为5’-TGCTGAAAGAAGTGGTGCTT-3’,5’-AGCCTCCCTGAAAT-GTGGAC-3’.3.Westem blot:将组织蛋白电泳分离后转至聚偏氟乙烯(PVDF)膜;经封闭、一抗及酶标二抗体孵育,以二氨基联苯胺显色.

    关键词:
  • 局部应用基质胶提高去势大鼠钛植入体稳定性的研究

    作者:张海波;高莺;连博;王璨

    我们通过双侧卵巢摘除术建立去势大鼠模型,3个月后进行胫骨植入术,观察基质胶对植入体周围新骨生成、骨整合及机械稳定性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模型的建立:20只3个月龄雌性SD大鼠(山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经过10d饲养期后,进行经背部切口双侧卵巢摘除术.3个月后,随机分为2组,将自制直径1 mm、长10 mm的钛植入体(四川大学国家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提供)分别浸泡蒸馏水或40μl基质胶后,植入胫骨近心端.继续喂养3个月后将大鼠处死,取其胫骨.

    关键词:
  • 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脑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作者:邱永升;贾英萍;张德甫

    有研究认为,右美托咪定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1],而颅脑外伤灶的炎性反应是引起继发性脑损伤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脑损伤后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中S-100β蛋白的影响,探讨其减轻脑损伤的机制.

    关键词:
  • 布洛芬对肝癌细胞BEL-7402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作者:张婷;吴惠毅;张欢欢;杨晋

    我们以人肝癌细胞BEL-7402为研究对象,观察布洛芬对BEL-7402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布洛芬购自美国Sigma公司.MuseTM细胞早期凋亡检测试剂盒,β-肌动蛋白(β-actin)、细胞增殖性核抗原(PCNA)、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环氧合酶-2(COX-2)抗体购自美国Millipore公司.人前列腺素E2(PGE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购自北京艾然公司.

    关键词:
  • 微小RNA-203a促进肾透明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抗凋亡能力

    作者:胡光辉;刘欢;赖鹏;郭锥锋;徐亮;刘敏;袁静;郑军华;许云飞

    微小RNA(miRNA,miR)-203是近年发现的1个皮肤特异性miRNA,并且可以作为致癌或抑癌因子调控肿瘤的增殖、凋亡和迁移[1-2].我们检测肾透明细胞癌样本以及细胞株中miR-203a表达水平,探讨其对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关键词: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血栓的治疗

    作者:胡国华;何晓红;符伟国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超过20%或更多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发生血栓,而PV所致的血栓事件缺乏特异性,在临床中易被忽视而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本研究旨在探讨PV合并血栓的治疗.一、资料与方法

    关键词:
  • 超短程化疗治疗脊柱结核外周血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牛宁奎;王骞;施建党;王自立;耿广起;金卫东

    目的 探讨超短程化疗治疗脊柱结核临床疗效与外周血mRNA基因表达谱的关系.方法 实验组为27例脊柱结核患者,分为3组:A组(未治疗时段组)8例、B组(治疗结束时段组)9例、C组(1年随访时段组)10例.对照组为5例非结核患者.利用基因芯片筛选外周血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及核转录因子(NF)-κB检测.结果 临床结果显示A组结核病灶活动;B、C两组结核病灶治愈.基因表达谱提示实验组、对照组有1 89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A、B组之间显著差异表达基因942个,上调936个,下调6个,这些基因主要参与炎症及宿主的免疫调节机制;B、C组之间表现为30条非特异性差异基因.A组较B、C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y)、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8(IL-8)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这与NF-κB的表达水平相一致.结论 超短程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与外周血mRNA基因表达水平相一致;外周血mRNA表达谱芯片可用于评估超短程化疗疗效.

  • 触珠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樊玉霞;刘洋;刘征;王晓明;袁青领;卢秀波;王家祥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触珠蛋白(Hp)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中Hp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Hp mRNA的相对表达量(0.913 ±0.102)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0.357±0.009)和正常甲状腺组织(0.296 ±0.008).Hp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892 ±0.122,显著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0.211 ±0.051)和正常甲状腺组织(0.197±0.046,P<0.05),而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TNM分期的增加,Hp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的趋势,但各分期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生存素、核因子-κB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李力;邓敏;杨桂芳

    目的 观察生存素(Survivin)、核因子-κB (NF-κB)在原发性肝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36例肝癌组织、32例相应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Survivin、NF-κB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Survivin蛋白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0/10),存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1.7%,在癌旁组织为15.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2,P<0.05);Survivin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理分级、门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在正常组织中NF-κB不表达(0/10),而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2.80%,在癌旁组织为9.68%,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比较,明显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61,P<0.05);NF-κB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门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x2值分别为11.32、7.86、7.17,P<0.05),然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直径无相关(P>0.05).Survivin、NF-κB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相互之间无明显相关(r=-0.712).结论 Survivin、NF-κB在原发性肝癌中的高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的病理生理机制相关.Survivin、NF-κB两者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两者之间无明显相关.

  •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作者:孙小聪;邵义明;黄河;麦振华;观春明;谢玉柳;尹路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尿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肾损伤分子-1(Kim-1)及血浆胱抑素C(Cys C)、血浆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影响及肾功能保护作用.方法 62例脓毒症确诊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C组,n=31)接受常规的常规治疗,包括:早期复苏、监测乳酸指导补液、抗菌药物应用、机械通气、血液净化,联用乌司他丁组(UTI组,n=31)在接受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8天测定尿液NGAL、Kim-1及血浆Cys C、IL-18.结果 C组治疗后NGAL(3.43±0.35) μg/L、Kim-1 (5.37 ±0.30) μg/L、Cys C (9.29±0.28) mg/L及IL-18水平(136.87±6.43) ng/L与治疗前[NGAL(0.92 ±0.10) μg/L、Kim-1(4.13±0.22) μg/L、Cys C (3.53±0.25) mg/L及IL-18水平(83.37±7.65)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UTI组差异更为明显[治疗后NGAL(2.71±0.22) μg/L、Kim-1(4.79±0.23) μg/L、Cys C (7.29±0.33) mg/L及IL-18水平(110.28±6.86) ng/L比治疗前NGAL(0.99 ±0.37) μg/L、Kim-1 (4.21±0.25) μg/L、Cys C(3.50±0.25) mg/L及IL-18水平(84.27±7.51) ng/L,P<0.01].结论 联用乌司他丁能显著降低NGAL、Kim-1、Cys C及IL-18水平,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所致急性肾损伤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吴文艺;张丽婷;傅德强;黄种心;王朝阳;邱建龙

    目的 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在人类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Western blot法检测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相应的4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SIRT1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IRT1 mRNA及蛋白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2.27±0.12、0.843±0.101)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0.32±0.06、0.045±0.009,P<0.01).SIRT1 mRNA及蛋白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3.52±0.17、1.327±0.042)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25±0.09、0.447±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T1 mRNA及蛋白表达与患者的性别(男2.37±0.19、0.903±0.112,女2.22±0.11、0.811±0.088)、年龄(<45岁组2.11±0.14、0.805±0.107,≥45岁组2.54±0.16、0.906±0.117)、肿瘤大小(<3 cm组2.21±0.15、0.810±0.043,≥3 cm组2.36±0.18、0.891±0.110)、包膜侵犯(有侵犯组2.26±0.24、0.840±0.077,无侵犯组2.27±0.13、0.845±0.089)及TNM分期(Ⅱ~Ⅱ期2.08±0.13、0.810±0.041,Ⅲ~Ⅳ期2.71±0.21、0.920±0.083)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SIRT1 mRNA及其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 空通气孔同源框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王斌;张逊;耿华;徐美林;周海英

    目的 观察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组织中空通气孔同源框2(EMX2)的表达,探讨其与NSCLC预后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60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EMX2蛋白的表达,同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结果 EMX2蛋白在肿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8.3% (47/60),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SCLC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以及EMX2蛋白表达相关(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EMX2蛋白表达水平、淋巴结转移状态和临床分期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EMX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低表达与患者预后差密切相关.

  • 非小细胞肺癌不同Notch1表达水平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作者:金柯;李钰泉;潘越江;王梅;张惠忠

    目的 探讨Notch1受体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患者预后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检索筛选出15篇高质量文献,运用Meta分析研究Notch1受体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Notch1表达水平是正常肺组织10.5倍(P<0.01),其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与NSCLC的术后病理分期呈正相关,“Ⅲ+Ⅳ期”患者的Notch1高表达比值为“Ⅰ+Ⅱ期”的2倍(P<0.01);同高表达组比较,Notch1低表达组具有更高的5年生存率,并且降低了63%的死亡风险(P<0.01).结论 Notch1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与术后病理分期呈正相关,高表达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 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p53抗体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海平;吴骏;刘俊峰;刘紫强;李卫强;郝懿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p53抗体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因食管鳞癌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98例,其中男68例,女30例,对照组为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于术前1d、术后第7、30、90、180天检测食管癌患者血清p53抗体,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相结合进行研究.结果 (1)食管癌患者血清p53抗体浓度[(338.96±104.14) ng/L比(242.30±39.79) ng/L]和阳性率(37.8%比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食管癌患者血清p53抗体阳性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体积无关(P>0.05),而与患者吸烟量、肿瘤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呈正相关(P<0.05).(3)在行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食管癌患者血清p53抗体浓度呈下降趋势,术后第30天基本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1)血清p53抗体可以作为食管鳞癌诊断和判断其预后的潜在标志物.(2)监测食管鳞癌患者术后的血清p53抗体水平对早期发现其复发或转移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 右美托咪定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腹膜透析管置入术的研究

    作者:李兰兰;郭海明;韩雪萍

    目的 通过比较右美托咪定复合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用于肾衰患者行腹膜透析管置入术的观察,探讨患者在该麻醉方式下行腹膜透析管置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肾衰患者8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复合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组(D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时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围麻醉期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基础生命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后5 min,G组MAP(118.50±19.59) mmHg(1 mmHg =0.133 kPa)较D组MAP(109.78±12.16)mmHg升高更加明显(P<0.05);G组HR(82.03±13.66)次/分,较D组HR(60.51±12.11)次/分升高更加明显(P<0.05);G组的围麻醉期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8例)明显高于D组(1例,P<0.05);术后并发症G组(14例)发生例数明显高于D组(2例,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在肾衰患者的腹膜透析管置入手术中麻醉效果良好.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高屈曲活动度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作者:赵辉;殷力;韩奇财;娄超举;范会军;王义生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膝关节高屈曲活动度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中的作用.方法 我院骨科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8例,术后随访24~ 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0.3个月,将术后随访时的关节活动度,以130°为界点分为高屈曲组(≥130°)共30例与对照组(<130°)共38例.根据患者术前与术后关节活动度、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等数据结果,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高屈曲组的关节功能、活动度、HSS评分平均值分别为(16.8±3.6)、(17.1±0.3)、(90.9±6.6)分,高于对照组[(14.3±3.0)、(15.3±1.2)、(86.4±5.4)分,P<0.05].SF-36中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75.3±15.5)、(75.0±10.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0.4±19.0)、(57.6±29.3)分,P<0.05].术后屈曲度≥130°组的患者满意度高达96.7%.结论 TKA术后膝关节高屈曲活动度功能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中具有重要作用.

  • 半乳糖凝集素-4蛋白表达与巨大肝癌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关系及数学预测模型的研究

    作者:曾金华;黄新辉;刘景丰;曾永毅;刘小龙;黄尧

    目的 探讨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4蛋白在巨大肝癌中的表达及与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关系,并建立蛋白数学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构建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alectin-4蛋白在73例巨大肝癌术后1年内复发转移与73例未复发转移的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及建立数学预测模型.结果 Galectin-4在巨大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39.0%(57/146),明显低于癌旁组织的71.9%(105/146,P<0.05)和正常肝组织的80.0%(8/10,P<0.05);Galectin-4在12个月内复发转移组阳性表达率为19.1% (14/73),明显低于未复发转移组的58.9% (43/73,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Galectin-4阴性表达组1年无瘤生存率(53.1%)明显低于阳性表达组(83.6%,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Galectin-4表达、分化程度及镜下脉管癌栓是术后12个月发生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P=1/[1 +Exp(2.963+性别的B值+分化程度的B值+镜下脉管癌栓的B值+ Galectin-4蛋白表达的B值)],其灵敏度为65.75%,特异度为83.56%,准确度为74.66%.结论 Galectin-4蛋白低表达与巨大肝癌术后早期复发转移有关,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为巨大肝癌术后个体化预测提供依据.

  • 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晚期肺腺癌患者胸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检测

    作者:胡述提;金冰;林涛

    目的 探讨利用恶性胸腔积液(MPE)对晚期肺腺癌患者进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41例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肺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与其配对的胸水标本,利用扩增阻遏突变系统(ARMS)检测EGFR基因18、19和21外显子的突变,分析不同样本EGF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的关系.结果 41例晚期肺腺患者肿瘤组织中检测EGFR基因突变,突变率为53.7% (22/41).41例患者配对的恶性胸腔积液中脱落细胞标本和胸水上清液,EGFR基因突变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1.2% (21/41)和41.5%(17/41).和肿瘤组织样本比较,与其配对的胸水脱落细胞样本和胸水上清液检测EGFR基因突变的灵敏度分别为81.8% (18/22)和72.7% (16/22),特异度分别为84.2% (16/19)和94.7% (18/19).结论 对于肿瘤组织标本不易获得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其恶性胸水中的脱落细胞和胸水上清液可作为检测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较为可信的替代检测样本.

  • 不同亚型γδT细胞体外扩增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鲍轶;莫娟芬

    过继性T细胞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近年来被广泛研究.随着应用肿瘤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TIL)、嵌合型受体(CAR-T)淋巴细胞及γδ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1],进行了大量临床试验,过继性T细胞治疗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现对γδT淋巴细胞,包括其各亚型(Vδ1、Vδ2及Pan-γδ)的体外扩增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加以综述.

    关键词:
  • 脊髓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作者:姚立炜;张超;冯世庆;赵化冰;李德金

    脊髓损伤(SCI)是脊柱外科严重的创伤性疾病,具有高致病性、高致残率的特点[1].目前对于SCI缺乏有效的评估和治疗措施.SCI包括初损伤和二次损伤.研究表明由于创伤后较长时间严重病生理的级联反应,导致二次损伤的危害要远大于创伤本身.二次损伤包括脑脊髓屏障通透性增加,局部缺血炎症水肿,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损伤,细胞的坏死和凋亡等[2].但是目前对于二次损伤生物化学通路途径和病生理分子机制尚未得以明确阐述.蛋白组学为SCI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手段,现将SCI后的差异蛋白的功能分类和表达变化进行综述.

    关键词:
  • 集落刺激因子-1及白细胞介素-6调控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的进展

    作者:裴宝祥;孙冰生;张钰;王安雷;张真发

    近年来人们认识到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特点不仅取决于肿瘤细胞自身特性,与肿瘤细胞所处的微环境也密切相关,肿瘤微环境的构成和功能变化直接影响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终影响疗效和预后.恶性肿瘤微环境中含有大量的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TAMs)以及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如集落刺激因子-1(CSF-1)、白细胞介素-6(IL-6)及一系列趋化因子等.细胞因子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释放调节细胞间信号蛋白,是微环境中调节肿瘤细胞与TAMs的“纽带”[1].CSF-1、IL-6与TAMs的关系以及其促肿瘤侵袭转移的可能机制如下所述.

    关键词:
  • 免疫卡控点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程序性死亡分子-1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邓旭;吴昌平;卢斌峰;蒋敬庭

    免疫治疗可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重建的能力,在肿瘤综合治疗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在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同时,细胞免疫治疗也伴有一定的不良反应[2].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配体(PD-L1)为协同共刺激分子,在免疫反应中起负性调节作用[3].应用抗PD-1或抗PD-L1抗体阻断PD-L1/PD-1的免疫卡控点疗法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系统抗肿瘤能力[4],在肺癌、黑色素瘤和肾癌等患者体内均可诱导肿瘤消退,延长患者生存期,并提高其生活质量.研究免疫卡控点PD-L1/PD-1阻断疗法在治疗中的作用可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依据.

    关键词:
  • 甲状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陈晓意;林晓东;杜嘉林;赵刚;吴泽宇

    甲状腺癌组织学类型主要包括乳头状癌(PTC)、滤泡状癌(FTC)、髓样癌(MTC)和未分化甲状腺癌(ATC),PTC为主要类型,约占80%.目前甲状腺癌的常规治疗方式有外科手术、放射碘治疗和促甲状腺素抑制疗法[1].面对难治性甲状腺癌包括髓样癌、未分化癌和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常规治疗方法均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近年来以分子标志物为指导的患者个体化治疗和靶向治疗药物的不断涌现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希望.现针对甲状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 微小RNA对调节性T细胞影响及意义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洪强;李为民;姚咏明

    调节性T细胞(Tregs)是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稳态的关键成分之一.微小RNA (miRNA)的发现及功能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之一.然而对于其确切功能的了解,特别是在免疫反应中作用与意义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初步研究提示,miRNA在Tregs发育、成熟及功能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现阐述生理和病理条件下miRNA对Tregs的影响及其意义.

    关键词:
  • 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C57BL/6小鼠Lewis肺癌模型的建立

    作者:江进;王菲;曹友德;邢若曦;孙志卫;陈俊良

    目的 采用原位种植方法,建立可稳定遗传绿色荧光蛋白(GFP)的kwis肺癌(LLC)C57BL/6小鼠模型.方法 用Matrigel胶分别包裹1×103、1 ×104、1×105个表达GFP的LLC细胞,原位种植于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在第7、14、21、28天每组分别解剖3只,采用Sellstrom Z87荧光护目镜和激光二极管泵浦(LDP) 470 nm的蓝光手电筒直接快速地观察成瘤与转移,统计成瘤率与成瘤时间,并行组织病理形态观察与电镜观察.结果 3组小鼠成瘤均稳定表达GFP,成瘤率分别为25.00%、58.33%、91.67%,与剂量呈正相关(P<0.01);成瘤时间分别为(23.33±4.04)、(21.00±5.72)、(18.45±-7.84)d,与剂量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成功建立稳定表达GFP的Lewis肺癌小鼠模型,可用于治疗肺癌药物的快速筛选.

  • 大鼠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机械再通后颅内出血转化模型的建立

    作者:刘忠;陈健文;戴刚;汪青园;张珑涓;郭键;陀泳华;石忠松

    目的 建立模拟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后颅内出血转化(-HT)的动物模型.方法 通过诱发高糖血症联合线栓法闭塞大鼠大脑中动脉5h再通的方法,观察血管再通19 h后大鼠HT的情况.结果 24只模型组大鼠在基底节和皮层出现不同程度HT,以脑实质血肿为主.联合多次高糖注射比单次高糖注射更易形成HT[88.5 (23/26)比25.0(1/4),P<0.05].血管再通后闭塞侧血脑屏障破坏,脑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蛋白较假手术组明显表达(0.65±0.06比0.37±0.13,P<0.01),而基底膜胶原酶(Collagen)Ⅳ表达较假手术组减少(0.48 ±0.10比0.84±0.08,P<0.01).结论 多次高糖注射诱发大鼠高糖血症联合线栓法闭塞大脑中动脉5h后再通的方法可成功模拟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后HT的发生.

  • 我国结直肠癌的诊疗现状

    作者:王磊;刘志华;汪建平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结直肠癌(CRC)诊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国各地的教学医院和大型医院的诊治模式在强调个体化的基础上渐趋规范,从而使CRC患者能够接受更加专业、优质的诊治.但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地域性结直肠外科学术水平发展的不平衡.现就我国目前CRC的诊疗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
  • 新辅助化疗对Ⅲ、Ⅳ期中低位直肠癌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周军;徐鋆耀;阿不都斯木·艾沙;阿合提别克·塔布斯;孙存山;王捷

    目的 观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对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凋亡的影响.方法 癌灶黏膜送检45例Ⅲ、Ⅳ期中低位直肠癌观察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并以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化疗前1d、化疗结束后1、3、5d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表达,比较淋巴细胞的凋亡及坏死.结果 实验组直肠癌组织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表达下降以化疗结束后24 h低,7~10d可恢复到化疗前水平.化疗开始2d后,CD3、CD4、CD8细胞数量与化疗前1d比较下降明显[(32.19±2.89)%比(58.17±6.95)%、(22.32±2.72)%比(40.25±9.22)%、(15.76±5.41)%比(23.72±3.62)%,P<0.05].化疗结束3d后各指标全面回升,CD3、CD4细胞数量与化疗1d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5d,外周血CD3+、CD4+均升高,与化疗前比较,CD4 +/CD8+明显升高[(4.55±1.31)%比(1.28±0.58)%],而CD8+T淋巴细胞则明显下降[(11.18±7.21)%比(23.72±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辅助放化疗能明显抑制直肠癌肿瘤细胞的增殖,化疗结束至手术间歇期以7 ~10d为宜.有效的新辅助化疗可通过调节肿瘤环境T细胞水平促使患者免疫功能的好转.

  •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结直肠癌肿瘤干细胞分化的研究

    作者:颜畅;胡艺冰;穆磊;黄开禹;张哲;罗智勇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促进结直肠癌肿瘤干细胞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磁珠分选法从结直肠癌细胞株SW620细胞中分选出CD133+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0×10-6 mol/L ATRA处理3d后CD133+细胞比例的变化.采用成球实验观察1.0×10-6 mol/LATRA对结直肠癌干细胞处理后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1.0×10-6 mol/LATRA处理后β-链蛋白(β-catenin)及其磷酸化水平的改变.结果 SW620细胞中CD133+细胞富集肿瘤干细胞,CD133+和CD133-细胞的成球率分别为(51.00±7.67)%和(4.58±2.52)%(P<0.01).ATRA能促进SW620细胞中CD133+细胞分化为CD133-细胞,用1.0×10-6mol/L ATRA处理细胞后,CD133+细胞的比例为(47.90 ±7.87)%,对照组CD133+细胞的比例为(95.33±2.24)%(P<0.01).ATRA能抑制CD133+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ATRA处理组成球率为(12.67±2.08)%,对照组成球率为(24.33±2.52)%(P<0.01).ATRA处理后CD133+细胞β-catenin的41号苏氨酸/45号丝氨酸位点(Thr41/Ser45)的磷酸化增加,β-catenin表达降低.结论 ATRA能促进结直肠癌干细胞中β-catenin的Thr41/Ser45位点磷酸化,促进β-catenin降解,抑制Wnt/β-catenin通路,诱导其分化为非肿瘤干细胞并降低自我更新能力.

  • K-ras、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突变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杨常顺;李伟华;蔡少鑫;王欢;王乐;周飙寰

    目的 探讨K-ras、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 (BRAF)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突变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412例结直肠癌组织K-ras、BRAF基因常见密码子突变特征,分析K-ras、BRAF突变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412例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率为37.9%,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率为45.2%,高于结肠癌(28.8%,P <0.05).K-ras基因突变中单个位点突变率为35.4%,2个位点的突变率为2.2%,3个位点突变率为0.2%.K-ras突变常见于12和13位密码子,12位密码子占32.0%,分别为G12D(15.0%)、G12V(9.5%)、G12C(3.9%)、G12S (2.9%)、G12A(2.4%)和G12R (0.7%),13位密码子占6.1%,均为G13D.K-ras基因突变方式以G→A为主.Ⅰ+Ⅱ期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率(30.4%)低于Ⅲ+Ⅳ期(45.2%,P<0.05),基因位点突变分析只发现G12V突变率在TNM分期Ⅰ+Ⅱ期的突变率(5.9%)低于Ⅲ+Ⅳ期(13.0%,P<0.05).K-ras基因突变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大体类型、组织学分型以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结直肠癌中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2.4%,其中结肠癌中的BRAF基因的突变率(4.9%)高于直肠癌(0.4%,P<0.05).结论 在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以单个位点突变为主,其中又以G12D为常见,其中G12V突变可能与结直肠癌进展相关.直肠癌K-ras突变率高于结肠癌,而结肠癌BRAF突变率高于直肠癌.K-ras、BRAF基因突变在结肠癌和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 结直肠腺癌芳香烃受体核转运蛋白的表达

    作者:张国伟;高鹏;姜敏;温建燔;张刚庆

    目的 探讨芳香烃受体核转运蛋白(ARNT)在结直肠腺癌和正常大肠黏膜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分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4例结直肠腺癌患者的手术标本(肿瘤组织、大肠组织)中ARNT的表达情况,并结合性别、年龄、肿瘤病理特征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正常大肠组织比较,结直肠腺癌组织中ARNT mRNA(33/44)和蛋白水平(28/44)呈低表达状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大肠黏膜ARNT高表达37例(84.1%)远高于肿瘤组织的22例(50.0%),相关性分析提示ARNT高表达与肿瘤分化呈正相关、TNM分期呈负相关.结论 ARNT基因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为低表达状态.

  • Girdin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的关系

    作者:邓晓娥;平金良;鲁萍;朱平;许炳基

    目的 检测大肠癌组织中Girdin蛋白的表达,探讨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对84例大肠癌及40例腺瘤、30例癌旁黏膜组织进行Girdin蛋白检测,统计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84例大肠癌组织中Gird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2.9%,癌旁黏膜组织、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腺瘤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腺瘤Gird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11.1%、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52,P<0.01;x2=6.391,P<0.05x2 =4.518,P<0.05).大肠癌组织中Girdin蛋白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0.01),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P>0.05).大肠癌Girdin蛋白阳性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为30.6%,阴性组5年生存率为8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irdin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与大肠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 腹腔镜直肠癌D3淋巴结清扫联合盆底自主神经保留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李霆;孟翔凌;张震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D3淋巴结清扫联合盆底自主神经保留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我院2010年以来行直肠癌D3淋巴结清扫联合盆底自主神经保留术的2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131例和开腹组80例,并对两组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3.33±0.72)h,术后1~4d下床活动,术后平均排气时间为(3.48 ±0.82)d,术后病理报告切除淋巴结数(14.94±3.41)枚/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2%(16/131),其中切口感染9例,肺部感染2例,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出血4例.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比较,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P>0.05)和术后并发症(P>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术后排气时间(P<0.01)和住院时间(P<0.05)低于开腹组,开腹组手术时间(P<0.01)低于腹腔镜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性功能和排尿功能障碍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直肠癌D3淋巴结清扫联合盆底自主神经保留手术是安全可行的,且患者术后恢复快,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同时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 CXC趋化因子配体14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结肠癌细胞的影响

    作者:许践刚;林峰;郑双;沈贤;林刻智

    目的 观察CXC趋化因子配体14(CXCL14)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40例结肠癌及癌旁组织CXCL14蛋白的表达水平;构建含人CXCL14全长序列的pLenti6.3_CXCL14_ IRES2-EGFP重组质粒与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制备表达CXCL14的慢病毒,转染HT29结肠癌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HT29结肠癌细胞中CXCL14的蛋白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其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后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XCL14干预后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结果 在结肠癌组织中,CXCL14蛋白表达较癌旁组织显著降低(P<0.01),其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0.541 1和0.1769,且其表达水平随着肿瘤分化程度降低而减少(P<0.05).CXCL14慢病毒转染的HT29结肠癌细胞能明显上调CXCL14表达.CCK-8细胞增殖试验显示,CXCL14慢病毒转染的HT29结肠癌细胞活力明显受到抑制(P<0.01).细胞周期分析显示,CXCL14干预组在G1期的细胞百分数[(67.46±0.92)%]显著低于对照组[(82.34±0.75)%,P<0.05],S期的细胞百分数[(36.47±0.59)%]显著高于对照组[(21.97±0.64)%,P<0.05].结论 结肠癌中的CXCL14可直接作为一个潜在的抑制基因参与结肠癌发生、发展过程.

  • p33生长抑制基因1b甲基化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粪便中的检测

    作者:黄沁园;何纯刚;陈利生;吴鸿根;邓洪强;潘云

    目的 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粪便DNA中p33生长抑制基因1b(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探讨其在两种标本中检测的一致性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粪便标本及对照组粪便标本,采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nMSP)检测p33ING1b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结果 37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粪便中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78%、78.38%,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4.60%,具有明显相关性(r=0.838,P<0.01).粪便DNA中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癌组织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检测粪便DNA中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能反映其在肿瘤组织中甲基化状况.

  • 微小RNA-193b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

    作者:徐学虎;吴小兵;伍尚标;孙嫣;刘海波;陈戎

    目的 观察微小RNA(miRNA,miR)-193b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作为CRC诊断标记的潜能.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分析miR-193b在Ⅱ、Ⅲ、Ⅳ期及整体CRC中的表达水平,采用t检验及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miR-193b作为CRC诊断标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应用Cluster聚类法分析其表达水平与CRC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miR-193b在Ⅱ、Ⅲ、Ⅳ期及整体CRC中分别下调3.860倍(P<0.05)、2.680倍(P<0.05)、5.280倍(P<0.05)、3.410倍(P<0.05).miR-193b筛查CRC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是61.29%和77.42%,曲线下面积(AUC)为0.728.而其表达水平和CRC的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 miR-193b具有作为CRC诊断标记的潜能.

  • 多效生长因子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

    作者:张鹏;张景亚

    目的 观察多效生长因子(PTN)在结直肠癌中表达.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83例结直肠癌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到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志愿者54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PTN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余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PTN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9%和60.2%,对照组PTN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0.7%和33.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PT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类型均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分化程度、TNM分期明显相关(P<0.05).而Ⅲ~Ⅳ期患者的PTN mRNA及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均高于Ⅰ~Ⅱ期患者,而高分化者均低于低分化者(P<0.05).结论 PTN mRNA及其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浸润与转移.

  • 腺病毒介导人肠三叶因子基因对肠上皮细胞的影响

    作者:孙勇;勒娟;陈宝君;潘晓峰;张方

    目的 构建含有人肠三叶因子(hITF)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并观察其对肠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首先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并感染人肠上皮细胞株Caco-2;然后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从mNRA及蛋白水平检测hITF表达;感染病毒细胞做爬片后行细胞免疫荧光检查;后通过划痕实验,检测重组腺病毒对肠上皮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出重组腺病毒,可以感染人肠上皮细胞株Caco-2,感染效率接近100%;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证实,hITF被成功转录并分泌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显示,hITF可表达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但以细胞质为主;划痕实验证明感染重组腺病毒对肠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促迁移能力,重组腺病毒组迁移距离为(216.67±16.43) μm,显著高于空载病毒组的(68.00±8.37) μm和对照组的(68.00±8.37)μm.结论 成功构建了含hITF基因的腺病毒载体,该载体对肠上皮细胞具有促迁移作用,为hITF基因治疗的应用打下基础.

  • WEE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陈文超;韩斌;庞志刚;高飞

    目的 探讨WEE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79例结肠癌组织中WEE1的表达;Kendall' tau法进行相关性分析;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WEE1的表达与结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等因素无显著相关,但与结肠癌术后复发显著相关(r =0.297,P<0.01),WEE1表达阴性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28.85%比3.70%,P<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WEE1表达水平是结肠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与WEE1表达阳性的患者比较,WEE1表达阴性的患者具有较短的中位生存期(45个月比85个月,P <0.05).结论 WEE1参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是结肠癌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

    关键词: 结肠癌 WEE1 复发 预后
  • 细胞周期素G2和SiSo细胞表达的受体结合肿瘤抗原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叶松;张春丽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素G2(CCNG2)和SiSo细胞表达的受体结合肿瘤抗原(RCAS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CNG2和RCAS1在57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水平,并将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CCNG2大肠癌组织的表达率为45.61% (26/57),明显低于癌旁组织表达率(89.47%,51/5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CNG2表达水平与大肠癌浸润深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RCAS1在大肠癌组织的表达率为80.70%(46/5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表达率(47.37%,27/5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CAS1与大肠癌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 联合检测大肠癌组织中CCNG2和RCAS1的表达有助于判断大肠癌的临床生物学行为.

  • 稳定表达DNA结合蛋白A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大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刘瑞廷;王国荣;邱健;阎立昆;李小军;王小强;刘昌

    目的 观察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RNAi)沉默DNA结合蛋白A(dbpA)基因对大肠癌细胞株SW620增殖的影响,探讨该基因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3组:慢病毒干扰组(shRNA-dbpA组)、非特异性序列组(CON组)和空白对照组(NC组).制备dbpA-短发卡RNA(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聚合酶链反应(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转染SW620细胞48h后,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细胞中dbpA mRNA表达水平进行分析,Western blot检测SW620细胞的dbpA蛋白表达水平;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变化,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并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结果 PCR和测序证实,成功构建shRNA-dbpA病毒表达载体,shRNA-dbpA显著下调了SW620细胞中dbpA的表达,所构建的重组慢病毒有较高的基因沉默效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shRNA-dbpA组的dbpA表达水平下调.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的凋亡率分别为(26.60±0.38)%、(1 2.54±0.25)%和(4.46±0.19)%,shRNA-dbpA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且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增多(P<0.05);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各组的增殖第5天吸光度值分别为1.183±0.226、5.295±0.282和10.207±0.383,shRNA-dbpA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细胞克隆数分别为(37±3)、(64±5)和(175±10)个,shRNA-dbpA组显著低于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 以dbpA为靶标的RNA干扰能下调大肠癌细胞株SW620中的dbpA表达,显著增加细胞的凋亡,阻滞细胞于G0/G1期,降低了细胞的增殖克隆能力.

  • 核受体辅激活蛋白5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马从乾;王雅;杨轲;赵星

    目的 探讨核受体辅激活蛋白5(NCOA5) mRNA及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74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NCOA5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中NCOA5 mRNA (74.3%)和蛋白(83.8%)的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结直肠癌组织中NCOA5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而与肝脏转移和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 NCOA5的低表达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转移.

  • 烟碱对严重腹腔感染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锟;吴承堂

    目的 观察烟碱对严重腹腔感染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腹腔感染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腹腔感染组采用盲肠结扎加穿孔法(CLP)制作严重腹腔感染模型;治疗组CLP后烟碱治疗;对照组仅行单纯剖腹手术.各组术后24、48 h分别取小肠组织行病理学观察、核因子(NF)-κBp6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mRNA检测.结果 腹腔感染组小肠黏膜病理损害明显,小肠NF-κBp65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48.67±15.04比13.00±5.76,P<0.05),且HMGB1 RNA表达增强(0.466 ±0.068比0.255±0.033,P<0.05),48 h组显著性高于24h组(0.661±0.069比0.466±0.068,P<0.01);治疗组较腹腔感染组小肠黏膜病理性损害明显减轻,NF-κBp65指数显著性降低(17.33±7.97比48.67±15.04,P<0.05),HMGB-1 mRNA表达量明显减少(0.391±0.139比0.466±0.068,P<0.05).结论 烟碱对严重腹腔感染大鼠肠黏膜屏障有明显保护作用.

  •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3在肿瘤微环境中对结肠癌LoVo细胞Snail表达的调控

    作者:张旸;曾育杰;蓝球生;许鹤洋;来伟;褚忠华

    目的 观察结肠癌肝转移的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肝细胞(L02)相互作用及对肿瘤细胞Snai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转入蛋白酪氨酸磷酸酶-3(PRL-3)的LoVo细胞和人正常肝细胞(L02)模拟肿瘤微环境进行共培养0~5d后,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LoVo细胞Snail蛋白表达,通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LoVo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结果 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PRL-3能通过共培养降低Snail基因的表达,蛋白灰度分析显示其抑制率分别为34.06%、37.82%、39.91%、64.07%、73.58% (P<0.01),而未转染的LoVo细胞Snail表达降低不明显,并且经过共培养后高表达PRL-3的LoVo细胞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 PRL-3在与肝细胞的共培养环境中下调肿瘤细胞Snail表达从而降低LoVo细胞的迁移能力.

  • 结肠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后β1整合素表达变化及意义

    作者:纪奕顺;高军;高品;吕春龙;郑淑龙

    目的 观察SW480结肠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后β1整合素表达变化,探讨其对结肠癌细胞体外侵袭力的影响.方法 用10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处理72 h后检测SW480结肠癌细胞发生EMT.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转化前后癌细胞β1整合素mRNA和蛋白的表达;体外侵袭实验检测转化前后SW480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结果 EMT后结肠癌细胞β1整合素mRNA表达较转化前明显增强(t=3.764,P<0.05);EMT后结肠癌细胞β1整合素蛋白表达(0.430±0.021)较转化前(0.172 ±0.034)明显增强(P< 0.05);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显示EMT后结肠癌细胞的穿膜细胞数[(137±9)个]较转化前[(36±4)个]明显增多(P<0.05).结论 结肠癌细胞EMT后β1整合素表达升高,其体外侵袭力增强.

  • 扭曲肉芝甲酯对人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的抑制作用

    作者:蓝球生;曾育杰;许鹤洋;张旸;李守峰;褚忠华

    目的 观察扭曲肉芝甲酯对人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随机将LoVo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10、30、50 μmol/L),扭曲肉芝甲酯处理LoVo细胞后对凋亡率、迁移能力、凋亡信号通路蛋白改变进行测定.结果 经10、30、50 μmol/L扭曲肉芝甲酯处理24 h后,LoVo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0±0.93)%、(11.03±0.14)%和(16.29±1.98)%,对照组凋亡率为(2.09±0.97)%,而50μmol/L扭曲肉芝甲酯处理0、6、12、24h后凋亡率分别为(2.67±0.97)%、(5.08±1.03)%、(5.04±0.83)%和(13.50±1.16)%(P<0.05);利用Transwell小室检测提示扭曲肉芝甲酯可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侵袭(P<0.05).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扭曲肉芝甲酯处理后结肠癌细胞磷酸化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蛋白升高(P<0.05).结论 扭曲肉芝甲酯通过激活凋亡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从而诱导结肠癌细胞的凋亡,并进一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侵袭.

  • 湖北汉族人群多药耐药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的相关性

    作者:姜黎;周瑞;周峰;叶梅;汤小燕;夏上

    目的 探讨湖北汉族人群多药耐药基因(MDR1)3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1b外显子-129T→C突变、21外显子2 677G→T/A突变、26外显子3 435C→T突变)与大肠癌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多重单碱基延伸反应[SNaPsho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技术]检测133例大肠癌患者和383例对照组的MDR1 T-129C、G2 677T/A、C3 435T基因型分布.统计各位点基因型频率以及T-129C-G2 677T/A-C3 435T单倍体型频率.结合临床分型,比较不同基因型、单倍体型与大肠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MDR1 T-129C位点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中,MDR1 T-129C位点的C等位基因频率(6.4%)明显高于对照组中C等位基因频率(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R1-129位点的基因型TC频率在大肠癌组(12.8%)较对照组(6.3%)显著增高,与大肠癌发病相关[比值比(OR)=2.186,P<0.05].MDR1的3个位点间-129、2677、3 435存在连锁不平衡性,共检出11种单倍体型(T-129C-G2 677T/A-C3 435T),其中以TGC (40.27%)、TTT(36.96%)、TAC (9.97%)、TTC (5.02%)4种单倍体型为主.单倍体型CGC、CTT在病例组(1.98%,1.25%)与对照组(0.51%,0.17%)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倍体型TGC/TTT在结肠癌组(35.5%)分布频率较直肠癌(15.5%)高(P<0.05).结论 MDR1 T-129C的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易感性明显相关.

  • 胰腺疾病实验外科研究热点与进展

    作者:王谦;赵青川

    胰腺疾病主要包括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急性胰腺炎(AP)约有20% ~ 30%的患者会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死率高达20%.慢性胰腺炎括酒精性、非酒精性、遗传性胰腺炎,常与胰腺癌发病有一定联系,其胰腺癌发病风险增加约10~20倍.近年来胰腺外科的实验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胰腺炎和胰腺癌方向.现就相关热点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
中华实验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