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作者:杨会龙

    脊柱结核是常见的肺外结核,占骨与关节结核的50%.近十多年来,由于脊柱结核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而且脊柱结核常合并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导致脊柱不稳及后凸畸形.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在正规化疗基础上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矫形内固定,恢复脊柱稳定性的观点已得到广泛认可.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对2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取一期后路椎弓根钉系统矫形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融合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 自理模式在脊柱结核病人中的应用

    作者:段智红

    目的:脊柱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为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及给家庭带来的负担,应用自理模式为患者实施护理,以培养自护意识,提高自理能力.方法: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性选择护理模式.结果:22例病人在住院期间无并发症的发生,大限度地恢复功能,降低了致残程度.结论:应用自理模式能帮助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转为主动参与护理,激发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 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临床观察

    作者:颜朝斌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至2011年收治的32例脊柱结核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钢板内内固定,16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经弓跟钉棒内固定,1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钢板后路钉棒联合固定.结果 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治疗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植骨融合情况,内固定情况良好,后凸畸形情况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能够有效缓解脊柱结核病症,改善神经功能,术后植骨融合情况良好,治疗效果较好.

  • 血清结核杆菌Hsp10检测和MRI诊断脊柱结核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军;张小刚;周涛;陈富春;白正发

    目的 探讨血清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Hsp10)水平检测和核磁共振(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67例可疑脊柱结核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包括确诊的43例脊柱结核患者和24例非脊柱结核患者,另选取3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实施结核菌素(PPD)试验;检测三组受试者静脉血结核杆菌Hsp10水平;并对观察组患者分别进行CT、MRI影像诊断,然后对其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脊柱结核组血清结核杆菌Hsp10水平明显高于非脊柱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而非脊柱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结核杆菌Hsp10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为81.40%,特异度为70.83%,均高于PPD试验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62.79%)和特异度(54.17%).CT、MRI检查对骨质椎间盘损伤、椎旁损伤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MRI检查对硬膜囊肿、脊膜强化、韧带扩散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CT检查对钙化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I检查(P<0.05).MRI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为93.02%,特异度为87.50%,均高于CT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44.19%)和特异度(79.17%).结论 血清结核杆菌Hsp10水平检测和MRI对脊柱结核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若能够将两者联合则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对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 探讨MR T2 mapping序列扫描在脊柱结核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培培;郑欢露;李白艳

    目的 结合MR常规成像,探讨MR T2 mapping序列扫描在脊柱结核病变中的影像特征、T2值范围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例脊柱结核患者50个病变椎体、20例椎旁冷脓肿作为病例组,并以50个病变临近正常的椎体作为自身对照,50个正常椎体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量各椎体的T2值,并自动生成伪彩图.结果 对照组正常椎体、病变椎体、病变临近正常椎体、椎旁冷脓肿的T2值分别为(77.09±4.45)、(110.80±14.84)、(69.84±9.69)、(380.33±31.47)ms,病变椎体分别与病变临近正常椎体和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T2值的测量和T2 mapping伪彩图可以从定量的角度为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为椎体病变的鉴别诊断奠定基础.

  • MRI弥散加权成像在脊柱结核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会生;王强;康新建;程伟;崔建平;李兰芬

    目的 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15例脊柱结核的MRI图像表现.应用常规MRI及矢状位DWI(b值分别为150、300、450、650 s/mm2)扫描脊柱.结果 发现在DWI序列上,b=300 s/mm2时对脊柱结核病变真实大小及病理特征显示更佳,同时对弥散像上良、恶性病变进行了鉴别.结论 应用常规MRI扫描加上DWI矢状扫描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脊柱结核患者术后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廖强

    目的:研究和分析脊柱结核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医院骨科住院部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行常规脊柱结核清除手术,对术后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结果116例中28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4.14%。其中制动不严格、化疗不规范、术式适应证选择不恰当、病灶范围广以及营养不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2.86%,82.14%,89.29%,67.86%,60.71%)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7.14%,17.86%,10.71%,32.14%,3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原因与制动情况、术式选择、化疗情况、病灶范围以及营养情况等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 肺保护性通气在老年患者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高洁;赵崇法;王玲玲

    目的 观察肺保护性通气在老年患者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ASAⅡ ~Ⅲ级行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的老年患者2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4例.术中分别给予肺保护性通气(试验组)和传统正压通气(对照组).记录两组入室诱导前(T1)、插管后1 h(T2)、拔管时即刻(T3)、拔管后1 h(T4)、手术后24 h(T5)5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如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和心率(HR),T2时的呼吸力学指标,如气道峰值压(Ppeak)和气道平均压(Pmean),5个时间点的动脉血气分析值,如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记录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与T1时相比,两组T2时MAP下降,HR增快;T3时MAP升高,HR增快;T4、T5时趋于平稳,与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2时Pmean、Ppeak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pH、PaCO2在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2、T3时PaO2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T4、T5时PaO2与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行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中应用肺保护性通气效果优于传统间歇正压通气.

  • 50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作者:高树德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发病机理及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将近三年来我院收治的50例脊柱结核患者治疗情况的临床资料随机进行分析研究,采用30例非手术治疗和20例手术治疗,探讨脊柱结核患者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30例脊柱结核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其治疗的优良率明显高于20例非手术治疗的优良率;结论:脊柱结核占骨关节结核的一半左右,10岁以下儿童为常见,其次是青年人.

  • 浅谈脊柱结核的CT诊断

    作者:吐尔洪;艾则孜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率.方法:对我院收治并确诊的28例脊柱结核患者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脊柱结核CT表现为四种不同形式骨质破坏,其中以椎体不规则峰窝状骨质破坏为主6例,局限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7例,虫蚀状骨质破坏为主5例及碎裂样骨质破坏为主10例,常伴斑点、沙砾状多发死骨,脊柱结核椎间盘常受累,椎间隙变窄甚至消失,常合并椎旁脓肿及钙化.结论: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可以全面观察脊柱结核累及范围及发现较早期病变.

  • 优质护理在脊柱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霍春玲;韩红平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在脊柱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科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平均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平均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柱结核患者中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缩短住院时间,使患者能够客观科学的看待脊柱结核疾病,值得推广.

  • 小儿脊柱结核手术过程中安全护理的重要性与效果分析

    作者:霍春玲;韩红平

    目的:探讨小儿脊柱结核手术过程中安全护理的重要性与效果.方法:本院收治的60例小儿脊柱结核手术患儿,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分析其效果.结果::60例患儿中,58例患儿恢复良好,2例切口长期感染,窦道形成.结论:对于小儿脊柱结核手术患儿,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患儿顺利康复的重要条件.

  • 后路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腔镜病灶清除治疗脊柱结核患者的效果

    作者:李东生;沈小平

    目的 观察后路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与腹腔镜病灶清除联合治疗脊柱结核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46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均行后路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腹腔镜病灶清除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01.0±50.0)min,平均出血量为(650.0±100.5)ml.术后6个月随访,测定患者脊髓Frankel分级,结果发现,术后患者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比较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为69.5±15.2,术后下降到12.9±7.1,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植骨块位置处于良好状态,且骨性融合较为理想,患者未发生内固定物移位、松动及断裂等临床并发症,未复发结核性并发症.结论 采用后路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与腹腔镜病灶清除联合治疗脊柱结核患者,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CT应用于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作者:潘晓伟

    目的 对CT应用于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对来本院就诊的56例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对所有的患者给以CT检查和X线检查,并根据采取诊断方式的不同而将患者划分为CT组和X线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通过对56例患者的诊断显示,X线的确诊了31例患者为脊柱结核,诊断准确率是55.4%,通过CT检查确诊了51例患者为脊柱结核,诊断准确率是91.1%.CT组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显著优于X线组的诊断准确率,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CT在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诊断中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可以提升患者的诊断确诊率,有利于患者的临床治疗,有必要在临床中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推广和研究.

  • CT引导下进行脊柱结核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

    作者:韩臣富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进行脊柱结核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收治的脊柱结核微创手术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试验组采取CT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治疗,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脊柱结核患者进行CT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治疗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患者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 CT应用于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作者:周婕

    目的 分析CT应用于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6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临床诊断上均给予X线检查与CT检查,根据临床检查方式分为X线组与CT组,比较两组在临床诊断上的准确率.结果 76例脊柱结核患者中,X线检查确诊42例脊柱结核,临床诊断准确率为55.26%;CT检查确诊69例脊柱结核,临床诊断准确率为90.79%,CT组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应用于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效果十分显著,有利于提升脊柱结核患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对于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诊断工作中推广.

    关键词: CT X线 脊柱结核
  • 同种异体髂骨联合钛笼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

    作者:董昭良;姚晓伟;贾晨光;刘丰胜;姚黎明;王连波;李叶桐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髂骨联合钛笼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河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139例脊柱结核患者的术前、术后资料.男72例,女67例;年龄15~72岁,平均(47.6±16.7)岁;其中颈椎6例,胸椎15例,胸腰段23例,腰椎77例,腰骶段18例;脊柱后凸畸形116例,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12.1~46.3)°,术前给予抗结核治疗2~4周,术后定期复查植骨融合情况、Cobb角的变化、血红细胞沉降率(ESR)、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疗效进行评价.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评价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Cobb角和ESR与术前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随访13~30个月,平均(18.5±3.4)个月.134例椎间植骨块融合时间为3~10个月,平均(7.5±3.6)个月,按照骨融合标准,其中优125例(93.3%),良9例(6.7%).4例保留稳定性硬化骨,椎体植骨融合时间10~18个月.其中优2例,良1例,可1例.1例植骨块术后2个月出现塌陷.总体植骨融合优良率99.3%(138/139).116例患者Cobb角术后2周为(13.85±4.27)°,末次随访为(14.72±5.63)°,分别与术前(22.36±6.7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904、8.592,P值均<0.05).139例患者ESR术后2周为(28.42±9.37)mm/1 h,末次随访为(8.35±3.48)mm/1 h,分别与术前(37.63±15.78)mm/1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55、12.792,P值均<0.05).神经功能恢复情况:8例术前合并截瘫患者,Frankel分级B级2例恢复至D级;C级3例中2例恢复至E级,1例恢复至D级;3例D级全部恢复至E级.结论 同种异体髂骨联合钛笼治疗在脊柱结核椎间植骨中能重建脊柱稳定性、形成骨性融合,达到治愈结核病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后路360度环形减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

    作者:薛海滨;顾苏熙;张聪;高天君;简伟

    目的 观察后路360度环形减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疗效,初步探讨其适应证和可行性.方法 自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笔者采用后路360度环形减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23~72岁,平均(39.5±4.8)岁.病程1~18个月,平均(3.5±0.7)个月.影像学检查示2~3个椎体受累15例,≥4个椎体受累3例;截瘫按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9例,C级6例.12例存在超过45度的后凸畸形,术前后凸Cobb角为20°~75°,平均(48.5±7.0)°.术后继续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根据患者病灶愈合情况、截瘫恢复状况,以及后凸畸形改善和丢失情况评价疗效.随访时间2.0~6.0年,平均(3.4±0.6)年.结果 全部均获随访,手术时间平均(5.2±0.5)h (4.0~7.5 h),出血平均(1400±150)ml (850~2000ml).所有患者切口一期愈合,病灶治愈,未见复发.18例患者中,17例植骨融合,1例植骨未融合出现内固定物断裂,予以翻修手术,植骨融合情况在随访中.截瘫恢复情况:除1例Frankel A级恢复至D级外,其他均完全恢复.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36.5±6.8)°,终一次随访时平均丢失(3.0±0.6)°.结论 后路360度环形减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有利于通过彻底减压,促进截瘫恢复.但本手术方式对技术要求高,手术创伤大,需注意适应证的掌握,不宜作为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常规选择.

  • 106例腰骶段结核患者经后路手术治疗的效果评价

    作者:李元;董伟杰;兰汀隆;范俊;秦世炳

    目的 探讨后路手术治疗腰骶段结核的临床效果及相关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北京胸科医院骨科接受后路手术治疗的106例腰骶段结核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61例,女45例;年龄18~85岁,平均(52.7±16.5)岁.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率、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善情况、术后植骨融合率、术后腰骶角变化、术后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定简表SF-36(short form-36)》进行生活质量评分,以下简称“SF-36评分”]改善等情况,综合上述因素评价后路手术在治疗腰骶段结核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相关风险.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05~400 min,平均(211.8±63.1) min.术中出血量200~800ml,平均(420.0±56.1) ml.11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4%(11/106).术后3例患者复发,术后复发率为2.8%(3/106).术前VAS评分为3~8分,平均(6.2±1.6)分;术后VAS评分为0~5分,平均(1.8±1.5)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3,P=0.000).依据Moon植骨融合标准,99例植骨融合,7例未融合,植骨融合率为93.4%(99/106);植骨融合时间3~10个月,平均(5.2±1.6)个月.术前腰骶角为17°~30°,平均(21.1±4.2)°;末次随访时腰骶角为24°~35°,平均(28.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P=0.002).美国脊柱损伤协会神经功能分级(ASIA) 12例术前为D级的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改善至E级.末次随访时患者的SF-36评分结果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前生理健康综合测量评分为(32.4±9.2)分,术后为(83.8±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3,P=0.000).术前心理健康综合测量评分为(48.4±14.6)分,术后为(89.5±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8,P=0.000).结论 经后路手术治疗腰骶段结核是一种有效的术式,术后复发率低、患者生活质量能够获得改善,但应关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及注药治疗寒性脓肿12例

    作者:李月翠;周连鑫

    肺外结核中的浅表淋巴结结核、脊柱结核、关节结核,胸壁结核均可在体表形成寒性脓肿.较大寒性脓肿可引起局部疼痛,合并感染者疼痛加重,局部有明显红肿,全身中毒症状重,且脓肿易穿破形成结核性脓胸、肿脓食道或支气管瘘等严重并发症.

1549 条记录 1/78 页 « 12345678...77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