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 중화실험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030
  • 国内刊号: 42-12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8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杨镇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肾上腺髓质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白育庭;闵清;涂仲凡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m)1-50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24只雄性SD大鼠心脏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6只.心脏缺血60 min后,A组用氧合KH液再灌注60 min,B、C、D组分别用氧合KH液加Adm1-5010-9、10-8、10-7 mol/L再灌注15 min,再用KH液灌注45 min.观察Adm 1-50对大鼠心脏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影响.结果Adm1-50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再灌注心脏冠脉流量(CF)、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压力上升和下降大变化速率(±dp/dtmax),再灌注末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漏出量减少,A组(31.5±3.3)U/L分别与C组(24.3±3.0)U/L、D组(19.3±3.2)U/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Adm1-50处理组心肌细胞损伤较对照组减轻.结论Adm1-50具有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 Gp96多肽复合物激活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肝癌免疫的研究

    作者:杨威;曹春霞;刘青光;于良;马清涌;潘承恩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Gp96肽复合物修饰树突状细胞(DC)后的体内外特异性抗瘤作用.方法从小鼠肝癌细胞株H22细胞中提取Gp96肽复合物,采用细胞培养方法,从小鼠骨髓中获得DC,体外大量培养.用Gp96肽复合物修饰DC,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以51Cr释放法测定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活性.制作小鼠肝癌模型,分别予以修饰后的DC、Gp96蛋白、灭活的H22肝癌细胞治疗,检测血清中自细胞介素(IL)-10、干扰素(IFN)-γ水平;CD4、CD8和IFN-γ、IL-10双阳性细胞比例,观察其抑制肿瘤的效果.结果Gp96肽复合物修饰的DC可激活小鼠脾淋巴细胞;后者能对H22瘤细胞进行特异性杀伤,而对艾氏腹水瘤细胞无效;经修饰的DC可明显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使Th1细胞比例上升,抑制体内肿瘤的生长.结论Gp96肽复合物能够很好的修饰体外诱导获取的DC,使后者成为一种有效的瘤苗.

  • 海藻酸钠-成年软骨细胞培养移植修复成年兔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

    作者:黄永波;卫小春;翁习生;尹昆;李鹏翠;陆向东

    目的利用海藻酸纳-成年软骨细胞复合构建工程化软骨,并观察应用该工程软骨移植修复成年兔关节软骨缺损的长期效果.方法取34周龄成年新西兰兔双膝关节软骨,分离软骨细胞,与海藻酸钠混合,细胞密度为4×106/ml,通过硅胶模型制成圆形柱状海藻酸纳-软骨细胞盘(20μl/个),体外培养.分别于2、4、6、8、10周取细胞盘,行苏木素-伊红(HE)、AB-PAS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同时选用成年新西兰兔28只,两侧股骨内髁造成全层软骨缺损模型,缺损处随机植入体外培养4周的海藻酸钠-软骨细胞盘(实验组)及无细胞的海藻酸钠载体(对照组),分别于术后6、12、24、48周取材,观察软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成年软骨细胞在海藻酸钠中呈丛状或球状增殖,4周时达增殖高峰,培养期内软骨细胞始终呈圆形或椭圆形,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盘中Ⅱ型胶原含量丰富,无Ⅰ型胶原产生.动物实验实验组软骨缺损以透明样软骨修复为主,对照组则以纤维组织填充为主,48周时两组修复组织均有一定程度退变.结论成年软骨细胞在海藻酸钠中体外培养可维持良好的细胞表型,并形成工程化软骨.用此工程化软骨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经48周观察有透明样软骨修复.

  • 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制备工艺的优化及缓释性的研究

    作者:张阳德;翟登高;龚连生;席浩;潘一峰;李浩;刘勤;黄林;吴泽建

    目的制备具有稳定磁性、能够携带化疗药物的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纳米粒,并对纳米粒的磁性、药物含量、包封率、粒径大小等物理性质进行检测.方法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计实验,以粒径大小、纳米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3个指标考察固化温度、固化时间、搅拌速度及糖化比率4个因素的4个水平,从中选出优化组合,并以优化组合重复实验,验证试验条件的稳定性以及实验的可重复性.先行制备半乳糖化白蛋白,将阿霉素、半乳糖化白蛋白、磁粉按一定比例混合,通过在精制棉籽油中超声乳化、加热变性固化、乙醚洗涤等工艺制作出载药纳米粒,用乙醇提取法提取纳米粒中的阿霉素,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含量,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粒径大小.结果运用优化条件制备的纳米粒,其平均粒径为(197±32)mm,载药量(48.79±4.47)mg/L,包封率(94.34±3.32)%.结论上述优化条件稳定,试验的可重复性高.

  • 川芎嗪对离体兔阴茎海绵体平滑肌条收缩的影响

    作者:肖恒军;刘继红;尹春萍;王涛;陈智;陈俊;叶章群

    目的初步探讨川芎嗪(Ligustrazine)对离体兔阴茎海绵体平滑肌条的舒张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离体家兔阴茎海绵体平滑肌实验方法,观察川芎嗪对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的舒张效应,测定去氧肾上腺素(PE)和氯化钾(KCl)的浓度-效应曲线.结果川芎嗪浓度依赖性地舒张PE诱发的阴茎海绵体平滑肌收缩作用,大舒张效应为(74.1±6.2)%[对照组为(21.9±5.6)%,P<0.01].不同浓度的川芎嗪可使PE和KCl的浓度-效应曲线右移,大收缩反应降低,高浓度(0.8g/L)时抑制收缩作用更显著.结论川芎嗪有明显的舒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川芎嗪舒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外钙内流有关.

  • 初始灌注液对离体低温保存大鼠肝脏的影响

    作者:王东;朱继业;冷希圣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初始灌注液对离体低温保存大鼠肝脏的影响.方法采用离体大鼠肝脏低温缺血保存再灌注模型90例,分别选择UW液、HC-A液和乳酸林格液作为不同的初始灌注液,观察大鼠肝脏在低温保存0、3、6、12、24 h后再灌注流出液中ALT、AST、LDH和ET的水平,同时比较3组之间肝脏细胞形态和细胞凋亡.结果使用HC-A液作为初始灌注液的大鼠肝脏再灌注流出液中ALT、AST、LDH和ET水平较其他两组低(P<0.05),肝脏形态和细胞凋亡的发生3组差异无显著性.另外,上述指标均受低温保存时间的影响.结论初始灌注液可影响离体低温保存大鼠肝脏的质量,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 大鼠肝干细胞定位及形态学特征研究

    作者:马俊勋;方驰华;张伟;朱新勇

    目的研究大鼠肝干细胞在肝脏的定位及其形态学特征.方法采用3'-甲基-4-二甲基偶氮苯诱癌建立大鼠肝癌模型,于造模第4周取肝脏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位,同时分离干细胞,采用相差显微镜摄像、透射和扫描电镜摄像对分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组织免疫化学发现细胞角蛋白(CK)18、19、CD34、c-kit阳性.从成体大鼠肝脏分离的肝干细胞体积小、外形及胞核为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稳定传代,细胞形态不发生改变;结论成体大鼠肝干细胞位于汇管区,肝干细胞的成功培养为研究肝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七氟醚麻醉对大鼠脑ATP酶的动态影响

    作者:陈传义;彭仁琇;李元涛

    目的观察七氟醚吸入麻醉不同时期大鼠各脑区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动态变化规律,以了解脑ATP酶活性变化在七氟醚麻醉效应中的地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诱导期组、麻醉期组、恢复期组和清醒期组.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时期大脑皮质、脑干、海马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鼠大脑皮质、脑干、海马Na+、K+-ATP酶活性在诱导期分别降低21.9%、10.5%、19.3%(P<0.05),麻醉期分别降低37.2%、33.5%、38.9%(P均<0.01),恢复期又开始回升,但仍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或P<0.01),而清醒期基本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大脑皮质、脑干、海马Ca2+-ATP酶活性在诱导期分别降低34.3%、44.3%、25.5%(P<0.05 or P<0.01),麻醉期分别降低39.6%、60.4%、57.6%(P均<0.01),恢复期开始回升,清醒期基本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七氟醚对大鼠大脑皮质、脑干、海马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的抑制程度与麻醉时相相对应,ATP酶活性与麻醉深度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表明上述脑区ATP酶可能是七氟醚的作用靶点,与七氟醚的麻醉效应有关.

  • 供体犬移植段气管的佳获取时间研究

    作者:李小飞;张涛;汪健;程庆书

    目的探讨尸体气管移植中热缺血对移植体存活的影响,寻求获取尸体气管的可靠时间.方法选用杂种犬进行同种异体气管移植.供犬处死后经过不同热缺血时间取出气管,TUNEL法检测软骨细胞凋亡.各移植体植入受者犬的气管原位及腹腔大网膜内,4周后处死取材,行病理学检查,并比较各组移植体软骨细胞存活率.结果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体软骨细胞凋亡数逐渐增加,移植后软骨结构破坏加重,软骨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并且相同热缺血期移植体,异位移植较原位移植结构保持好.结论气管移植体对热缺血有较好的耐受,但是长时间的热缺血仍会给气管移植体带来损害,二期手术可能更有利于尸体气管移植.

    关键词: 气管 移植 热缺血
  • 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恢复截瘫后直肠功能的神经追踪研究

    作者:程平;肖传国

    目的研究正常和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脊髓损伤大鼠肛门外括约肌-脊髓、直肠-盆神经节-脊髓之间的神经通路.方法正常及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后截瘫的(以下简称模型组)雄性SD大鼠,用荧光金(FG)注射至肛门外括约肌(EAS)、直肠壁内、盆神经节(MPG),行逆行神经追踪;模型组大鼠,采用麦芽凝集素结合的辣根过氧化物酶(WGA-HRP)作为顺行神经示踪剂,在大鼠脊髓左侧L4前角注入WGA-HRP.结果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直肠壁注入FG后,MPG主体部可见大量标记神经元.正常组将FG注射入MPG后,FG标记神经元位于脊髓L6~S1骶髓副交感核(SPN)、后联合灰质核.正常鼠FG注射入肛门外括约肌后,标记神经元主要位于L5~S1脊髓的背内侧核(DM)区,背外侧核(DL)区可见少量标记神经元.模型组大鼠将FG注入盆神经节或肛门外括约肌后,左L4前角均可见FG标记神经元;左L4前角注入WGA-HRP后,肛门外括约肌和左侧MPG中均可见HRP阳性神经末梢.结论正常大鼠盆神经节支配直肠的神经元主要分布于MPG主体部;脊髓内支配盆神经节的神经元主要位于脊髓L6~S1节段SPN;支配肛门外括约肌的运动神经元主要位于L5~S1脊髓DM区.建立人工反射弧后,大鼠L5~S1脊髓L4前根与L6前根吻合后所形成的"异类神经纤维"在MPG换元后,支配直肠壁和EAS.

  • 股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对骨内高压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吴珊鹏;孔抗美;王新家

    目的探讨股动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对骨内高压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纯种大白兔制作成右胫骨上端骨内高压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行右股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术,测量手术前、后两组骨内压值及观察骨髓内超微结构.结果手术后实验组骨内压值下降明显(P<0.05),骨髓内血窦腔及内皮细胞间隙大小无明显改变,内皮细胞结构、成分及血液成分趋向正常,血窦内血浆无形成分减少.结论股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后,血液瘀滞状态有改善,骨内压下降.

  • 人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素-2表达及其与管生成和脑水肿的关系

    作者:张建国;赵洪洋;赵瑞皎;朱贤立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2(Ang-2)基因在人脑胶质瘤表达及其与胶质瘤血管生成及瘤周水肿的关系.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42例人脑胶质瘤和8例正常脑组织中Ang-2 mRNA及其蛋白表达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正常脑组织中无或弱表达Ang-2.42例胶质瘤组织中均有Ang-2 mR-NA表达,不同级别间Ang-2 mRNA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Ang-2 mRNA的表达增高(r=0.894,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胶质瘤细胞及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中均有Ang-2蛋白表达.Ang-2 mRNA表达与MVD、脑水肿指数(EI)显著相关(分别为r=0.853,P<0.01;r=0.784,P<0.01).结论Ang-2可能参与胶质瘤血管生成,对胶质瘤瘤周脑水肿及恶性进展有促进作用.

  • 丹参注射液椎管内局部灌注对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余永桂;张功礼;施永彦;邓长康;杨洪平;禹志宏;张磊;张昊;黄振华

    目的探讨丹参对急性脊髓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以改良Allen's法造成兔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模型,硬膜下插管.随机分成丹参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按每天0.3 ml/kg体重的总量分4次从硬膜下导管推入丹参注射液,对照组推入生理盐水.损伤后8、72 h对脊髓损伤区进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组织形态学观察、神经元凋亡、bcl-2等进行评价.结果丹参组SOD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MD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细胞凋亡数目TUNEL法丹参组低于对照组(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丹参组低于对照组(P<0.05).bcl-2的表达丹参组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元及神经纤维变性、坏死轻于对照组.结论丹参能改善损伤脊髓微循环,抑制和减轻脊髓损伤后的两种死亡方式坏死和凋亡.

  • 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实验研究

    作者:冷冰;徐宏志;宋冬雷;陈衔城;周良辅

    目的探讨囊状动脉瘤血管内单纯支架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继发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采用静脉移植法将9条犬制成9个颈总动脉侧壁动脉瘤模型,约3 mm×3 mm大小.1周后行彩色多普勒及DSA检查,5条犬于动脉瘤口成功置入支架.4条为对照组.1个月后再行彩色多普勒、DSA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DSA、彩色多普勒能显示动脉瘤位置、形态,支架置入前、后瘤体内及载瘤动脉内血流循环状态.置入支架组1个月后瘤腔闭塞,新生内膜环绕支架金属丝表面.结论支架置入后改变动脉瘤附近血液动力学、继发局部组织病理学改变,有利于促进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

  • 抑癌基因PTEN/MMAC1/TEP1编码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癌组织表达的相关性及其意义

    作者:周业江;熊玉霞;范伟;伍晓汀;时德;周彤;黄雄;李月春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MMAC1/TEP1(以下简称PTEN)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关系及其在胃癌生物学行为和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5例胃癌及8例慢性胃炎组织中PTEN和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及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1)与慢性胃炎组比较,胃癌组PTEN蛋白表达呈显著下降(t=2.45,P<0.05)而VEGF与MVD表达均显著增强(t=2.21,2.30,P<0.05);进展期胃癌PTEN蛋白表达显著下调(t=1.85,P<0.05),而VEGF表达呈明显上调(t=1.46,P>0.05),但差异无显著性;(2)PTEN蛋白表达下调主要与胃癌淋巴结转移(t=2.92,P<0.05)、浸润深度(t=1.85,P<0.05)、年龄(t=2.26,P<0.05)、TNM分期(t=1.77,P<0.10)有较密切的关系;PTEN蛋白阴性表达者MVD较阳性者显著增加(t=2.60,P<0.05),且两者呈显著负相关(γ=-0.363,P<0.05).(3)VEGF表达与胃癌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显著正相关(t=4.38、2.28、2.27,P<0.01、0.05、0.05),VEGF阳性表达者MVD显著增加(t=3.35,P=0.02),且两者呈显著正相关(γ=0.512,P<0.05);(4)胃癌PTEN蛋白阴性表达者VEGF表达较阳性者显著上调(t=-1.99,P=0.055),两者呈显著负相关(γ=-0.403,P<0.05).结论胃癌PTEN基因编码蛋白失表达可能通过上调VEGF表达途径,增强肿瘤血管生成活性及肿瘤侵袭、转移潜能;PTEN基因可作为胃癌基因治疗的重要靶标.

  • 带血管蒂复合组织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细胞凋亡

    作者:祝少博;陈振光;喻爱喜;方成;杨玉华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IR injury)时的细胞凋亡现象及细胞凋亡在此过程中的生物学效应.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生物电镜、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及DNA电泳等方法,探讨了兔复合组织移植IR损伤时的细胞凋亡现象及其发生的规律.结果在缺血再灌注后6 h,生物电镜即可观察到典型的凋亡细胞;再灌注后6、12 h,IR组中TUNEL法可检测到阳性细胞;DNA电泳可观察到典型的梯带;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缺血再灌注后12 h,IR组细胞凋亡率可达20%.结论带血管蒂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IR损伤时存在着细胞凋亡,而且,细胞凋亡可能是造成IR损伤的机制之一.

  • FTY720,40-氧-(2-羟乙基)-雷帕霉素和环孢素A延长小鼠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雷;朱彤;郭晖;艾建华;闵志廉;朱有华;陈忠华

    目的FTY720和40-氧-(2-羟乙基)-雷帕霉素(RAD)是两种新型免疫抑制剂.为评估这两种药物的效果,我们以小鼠心脏移植为模型,对比观察了这两种药物和环孢素A(CsA)对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供体为BALB/C小鼠,受体为C57BL/6小鼠,受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A组空白对照;B组每日管饲GsA10mg/kg体重;C组每日管饲RAD 3mg/kg体重;D组每日管饲FTY 3 mg/kg体重.各服药组均由移植当日开始喂药,至移植心停跳或术后14 d停药.结果各组的存活天数分别为:A组6、7、8、8、9、9;B组9、9、10、11、12;C组10、12、13、13、14;D组10、12、16、16、17、18.B、C组各有1例带心死亡.所有移植心都出现程度不同的急性排斥反应征象.结论单独使用RAD或FTY可显著延长小鼠心脏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在各所选剂量上,CsA和RAD差异无显著性(P>0.05),FTY的效果明显优于CsA和RAD.FTY和RAD是较有前途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 核转录因子-κB组成性激活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李琦;于颖彦;朱正纲;刘炳亚;纪玉宝;张奕;程琳玲;林言箴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株是否存在核转录因子(NF)-κB组成性激活及其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4株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NF-κB蛋白表达,比较4株胃癌细胞株中NF-κB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差异.通过TransAMTMNF-κB p65试剂盒来比较不同胃癌细胞株中p65亚基的蛋白活性差异.选取活性较高细胞株,观察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对NF-κB活性的影响;利用噻唑蓝(MTT)法,分别观察24、48、72h,PDTC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FCM)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4株胃癌细胞株胞核中均存在NF-κB蛋白的表达,即存在NF-κB的组成性激活,且存在表达差异.活化的p50亚基在AGS细胞株中表达较低,在MKN28、MKN45、SGC-7901细胞株中表达较高;活化的p65亚基在MKN28、MKN45细胞株中表达较低,在AGS、SGC-7901细胞株中表达较高.经PDTC处理的实验组胃癌细胞,NF-κB的活性均被抑制(P<0.01);同时细胞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长抑制(P<0.01),FCM结果显示PDTC可诱导细胞的凋亡.结论胃癌细胞株中存在NF-κB的组成性激活,并在不同的细胞株中存在表达差异.抑制NF-κB的活性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其机制与PDTC所诱导的细胞凋亡有关.

  • 人肝癌细胞系MHCC97中趋化因子差异表达研究

    作者:白冰;欧周罗;侯意枫;李雁;杨继红;邵志敏;汤钊猷

    目的检测人肝癌细胞系MHCC97-L和MHCC97-H中趋化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了解不同转移潜能的癌细胞系在组成性表达趋化因子方面的异同,寻找影响癌细胞生长、侵袭和转移的关键性趋化因子.方法收获不加任何刺激的转移性由低到高的人肝癌细胞MHCC97-L和MHCC97-H.AGPC法提取总RNA,以持家基因GAPDH为对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C、CC、CXC和CX3C族趋化因子代表的XCL1(Ltn)、CCL5(RANTES)、CXCL8(IL-8)、CX3CL1(Fkn)等的mRNA水平.结果代表不同家族的4种趋化因子基因在两种细胞系中均呈组成性表达,但XCL1和CCL5在两种细胞系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21,P=0.042).结论肝癌细胞可组成性地表达目前所知的4个家族的趋化因子,其表达水平可因癌细胞的转移潜能不同而异,提示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趋化因子可能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参与癌细胞生长及转移的调节,进一步阐明这些趋化因子产生的意义及其调控机制是有必要的.

  •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转染对人胆管癌细胞系增殖能力的影响

    作者:李大江;王曙光;陈长宏;张开泰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转染对人胆管癌细胞系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法将含有全长nm23-H1 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North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转染前后细胞内nm23-H1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噻唑蓝抖(MTT)比色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转染前后细胞周期及凋亡改变.结果转染成功的QBC939-nm23细胞nm23-H1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上升,体外增殖能力下降,G0/G1期、G2/M期、S期比例及凋亡率(%)分别为(70.24±2.05、12.37±0.91、17.39±2.95、9.54±0.78),与亲本QBC939细胞(56.57±0.99、16.00±1.39、27.44±2.09、4.23±1.05)及对照组QBC939-C细胞(56.17±0.82、17.23±0.77、26.60±0.53、3.67±0.49)相比,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G2/M期及S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凋亡细胞增加(P<0.05).结论nm23-H1基因可以抑制体外胆管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及诱导凋亡.

  • 中国人Uroplakin Ⅱ基因的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作者:童强松;陈方敏;曾甫清;汪良;郑丽端;董继华;鲁功成

    目的克隆中国人UroplakinⅡ基因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从1例GⅢ/T3N0M0膀胱移行上皮癌(TCC)标本中扩增UroplakinⅡ全长cDNA后进行核酸序列分析,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重组子瞬时转染UroplakinⅡ基因缺陷型TCC EJ细胞株72 h后,RT-PCR法检测癌细胞UroplakinⅡ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克隆了中国人UroplakinⅡ全长cDNA(555 bp),与国外报道的序列同源性高达100%.真核表达载体pcDNA-UPⅡ转染EJ细胞后,癌细胞UroplakinⅡmRNA水平显著增高(P<0.01).结论从中国人TCC组织中克隆出UroplakinⅡ基因,为深入研究UroplakinⅡ基因在TCC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及其靶向生物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

  • Ciglitazone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活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潘华锋;陈孝平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Ciglitazone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体内、外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培养HepG2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Ciglitazone,用生长曲线检测HepG2细胞体外生长情况,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Westernblot检测Ciglitazone对PPARγ蛋白表达的影响.建立裸鼠肝癌动物模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10只),Ciglitazone注射组(B组,10只),B组隔天注射Ciglitazone 100 μl(100 μmol/L)连续15次,对照组注射100μl生理盐水,1个月后,切除瘤灶、称瘤重、计算抑瘤率.标本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子p21蛋白的表达.结果(1)Ciglita-zone体外抑制HepG2细胞生长,并呈现明显时间和剂量依赖性.(2)经Ciglitazone处理后PPARγ蛋白表达增加.(3)经Ciglitazone治疗后,A组、B组的瘤重分别为(3.73±0.22)g、(2.60±0.35)g,抑瘤率达30%,A组的CyclinD1较B组明显增高,A组的p21蛋白表达水平较B组明显降低.结论Ciglitazone能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恶性增殖(呈明显的时间及剂量依赖性),并诱导其分化,其机制与PPARγ干预细胞周期的调控有关.

  • 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分化软骨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林建华;王长昇;吴朝阳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体外增殖、分化为软骨样细胞的影响.方法24只兔等分为4组,抽取骨髓,分离基质干细胞,体外连续传代培养,A组为基础培养液,B、C、D组分别加入TGF-β1、b-FGF、TGF-β1和b-FGF,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形态特征,阿新蓝染色,Ⅱ型胶原mRNA表达情况.结果B组细胞形态变化、C组增殖速度、D组增殖速度及形态变化均较A组加快.阿新蓝染色:原代阴性,传代细胞,A、C组淡染或阴性,B组呈蓝色,D组呈深蓝色.Ⅱ型胶原mRNA表达:A、C组未检出,B组阳性,D组有较强阳性表达.结论兔BMSC在体外适当条件下可分化为软骨样细胞,TGF-β1能诱导BMSC向软骨方向分化,b-FGF不仅能促进BMSC的增殖,且能延长其生存时间.

  • 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丙氧鸟苷自杀基因系统对胆囊癌细胞的体外作用

    作者:逄锦忠;童赛雄;锁涛;沈振斌;金海英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丙氧鸟苷(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对体外胆囊癌细胞的杀伤效果.方法将含有tk自杀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tkSN经脂质体介导转染胆囊癌细胞,并测定不同浓度的GCV对转基因细胞GBC-SD/tk的生长抑制率;将GBC-SD/tk与未转基因细胞GBC-SD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噻唑蓝(MTT)法测定GCV对不同混合比例细胞的杀伤率,观察旁观者效应.结果GCV对体外GBC-SD/tk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的特点.当GCV浓度为1、10、50、100、500mg/L时,杀伤率依次为6.8%、25.2%、54.5%、66.3%、89.3%;在混合细胞中,当GBC-SD/tk细胞所占比例分别是0、10%、20%、50%、70%、100%时,GCV对混合细胞的杀伤率依次为0、19.7%、40.3%、77.7%、88.0%、93.5%,提示存在旁观者效应.结论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有望成为治疗胆囊癌的有效手段之一.

  • 一个新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基因表达测定

    作者:徐新保;冷希圣;杨晓

    目的为研究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建立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取32只昆明小鼠,采用四氯化碳(CCl4)/乙醇诱导20周,观察肝癌发生的情况.另取8只作为正常对照.我们采用Northern blot的方法检测了醛缩酶A的mRNA的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了甲胎蛋白(AFP)、Cyclin D1、p5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TGF-β1 Ⅰ型受体(TβRⅠ)、Smad4等与肝硬化、肝癌相关的部分基因的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32只昆明小鼠共死亡15只,后剩余的17只昆明小鼠全部发生肝癌.而正常对照组8只小鼠,其肝脏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诱导组小鼠的肝细胞癌类型以中、高分化为主.醛缩酶A、AFP、Cyclin D1、TGF-β1、TβRⅠ、Smad4在肝硬化、肝癌组织中表达不同程度增强,而p53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有所减弱.结论应用四氯化碳/乙醇诱发的昆明小鼠肝癌,在经历了肝炎、肝硬化的基础上形成,与人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非常相似.肝脏基因表达的情况也为肝硬化、肝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因此,该模型对人类研究肝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都有实际应用价值,是较理想的肝癌实验动物模型.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体外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研究

    作者:易成刚;郭树忠;韩骅;张琳西;舒茂国;吴锦华

    目的探讨脂质体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应用于基因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仪鉴定EPC,转染VEGF后用免疫组织化学和ELISA检测EPC表达VEGF蛋白,噻唑蓝(MTT)检测EPC对VEGF质粒转染的敏感性.结果EPC表达CD34、CD31、KDR及CD133细胞表面标志,转染后EPC胞内表达VEGF,脂质体介导PcDNA3.1(-)/VEGF165质粒转染、PcDNA3.1(-)/VEGF165空质粒转染、不转染任何质粒的3组EPC培养基上清中表达的VEGF分别为(352±35)ng/L、(45±5)ng/L、0 ng/L(P<0.05),VEGF质粒转染对EPC增殖无影响.结论EPC可作为VEGF转染的靶细胞,用于基因治疗.

  • 超抗原SEA-Fab'偶联蛋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舒晓钢;王国斌

    目的探讨超抗原(SAg)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索A(SEA)与抗人胃癌细胞单克隆抗体Fab'偶联蛋白的抗肿瘤活性.方法利用SEA-Fab'激活效应细胞诱导的靶细胞凋亡指数检测.分别在靶细胞Walker-256加入SEA-Fab'、SEA,另设PBMC+Walker-256细胞作为对照,作用时间分别为8、36和72 h,观察该偶联蛋白的超抗原活性和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结果凋亡指数检测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其中,除了SEA-Fab'组与SEA组与效应细胞+靶细胞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SEA-Fab'组与SEA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SEA-Fab'偶联蛋白比单独SEA能更有效地激活T细胞的杀伤肿瘤细胞活性,以单克隆抗体为载体进行肿瘤导向治疗具有可行性.

  • 脾切除内毒素血症肺脂多糖结合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杨英祥;王雪石;邱宝安;白钢;白宏伟;陆家齐;周宁新

    目的观察脾切除大鼠内毒索血症脂多糖结合蛋白及肿瘤坏死因子(TNF)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在脾切除后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er大鼠112只,随机分为有脾组(对照组):行大网膜切除;脾切除组:行脾切除术,每组根据时间点再分为内毒索注射前、注射后0.5、1.5、4.0、12.0、24.0 h组;各组均留取肺组织标本,采用改良过氯酸法预处理组织匀浆液、鲎试剂基质显色法检测组织内毒素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组织LBP,TNF-α 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测定组织TNF-α含量;对肺脏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静脉注射内毒素后,脾切除动物肺组织内毒素较有脾动物明显升高(P<0.05).脾切除大鼠内毒素攻击后肺组织LBPmRNA及TNF-α mRNA表达峰值较有脾组明显增高(P<0.05),且峰值持续时间延长,脾切除动物肺组织TNF水平较有脾动物明显增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组织TNF-α水平与TNF-α 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LBP mRNA表达与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显著相关.病理示脾切除大鼠肺损害明显加重.结论脾切除后肺脏内毒素清除延迟,内毒素在肺组织积聚,致组织细胞LBP mRNA过量表达,增敏内毒素激活细胞,进而诱发炎症因子大量产生,造成器官明显损害.

  • 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重组腺病毒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作者:郭晏同;赵景明;蔺锡侯;李涛;朱继业;冷希圣

    目的观察携带人非分泌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cDNA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pAd-△uPA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运用DNA重组技术,构建携带人非分泌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cDNA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pAd-△uPA,通过门静脉注射将其导入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体内;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Ⅰ、Ⅲ型胶原的免疫组织化学以及Von Gieson胶原染色法观察腺病毒pAd-△uPA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结果pAd-△uPA可在大鼠肝脏中表达,其表达产物可促进肝脏中Ⅰ、Ⅲ型胶原的降解(P<0.05),但对病理形态学的影响尚不显著(P>0.05).结论腺病毒pAd-△uPA可促进肝纤维化肝脏中Ⅰ、Ⅲ型胶原的降解.

  • Toll样受体4蛋白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与肝脏损伤的关系

    作者:吴河水;张进祥;张锦辉;田元;王琳;郑启昌;王慧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常见于肝脏移植、失血性休克、创伤等情况,其发生机制复杂,尚未完全明确.我们通过动态观察小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情况下,不同的灌注时间点,Toll样受体4(TLR4)蛋白在缺血肝叶的表达变化,探讨TLR4的激活机制及其信号系统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一氧化氮在5-氟尿嘧啶诱导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作者:刘勇;王云峰;郭克建;蒋丽华

    5-氟尿嘧啶(5-FU)是胰腺癌化疗治疗中应用早广泛的药物,但对晚期胰腺癌患者的观察,其反应率仅为7%[1].一氧化氮(NO)是生物体内一种简单的自由基,参与各项生理活动.有研究结果显示,NO除了自身的抗肿瘤作用以外,还可以加强肿瘤细胞对包括5-FU在内的化疗药物的敏感性[2].本实验旨在观察NO在5-FU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

  • 骨肉瘤细胞条件培养基中骨形态蛋白的研究

    作者:冷燕奎;吴华;陈安民;瞿智玲;陈继革

    骨形态蛋白(BMP)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超家族成员,由Urist于1986年应用于临床[1].我们从骨肉瘤细胞(MG-63)条件培养基中提取BMP,探索一种新的提取途径,并对提取出的BMP作了鉴定和生物学活性测定.

  • 2a型磷酸钠协同转运子基因突变导致低磷血症的研究

    作者:章道恒;肖克峰;房杰群;李富荣;任莉莉

    我们对20个病例NPT2a基因的13个外显子和启动子区域进行检测,探讨研究该基因突变与低磷血症的发生和临床表型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组共选择20例病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7.00±2.33)岁.肾结石患者1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骨质疏松患者6例,男女各3例.均伴有持续低磷血症,伴有降低的大肾磷酸盐重吸收率,全部病例肾小球滤过率正常[(90±14)ml/min/1.73 m2体表面积].标准的离子血清钙浓度,正常血浆甲状旁腺浓度.均无佝偻病史.对照组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平均年龄(42.00±3.32)岁,其中,男性志愿者12例,女性8例.

  • 蛋白质分步提取法的建立及在大肠癌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张英男;安萍;李世拥;于波;蔡慧芸

    利用等电聚焦/聚丙烯酰胺双向凝胶电泳(2-DE)对蛋白质进行分离是蛋白质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1].目前常用的蛋白样品制备和提取方法存在一定缺陷,直接影响蛋白质组的分析结果.我们在大肠癌发生、发展的蛋白质组研究中,采用分步提取法,以3种分别适于溶解高、中、低、亲水性蛋白质的裂解液提取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和癌组织中的蛋白质组成分,进行双向电泳,提高了蛋白质提取率和2-DE分辨率,现报道如下.

  • 人肝癌多药耐药裸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翟宝进;邵泽勇;伍烽;胡凯;赵纯亮;王智彪

    本实验旨在为体内逆转肿瘤多药耐药(MDR)而制作人肝癌裸小鼠模型,并对其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一、材料与方法1.细胞株与裸鼠多药耐药模型建立:人肝癌HepG2细胞株(重庆医科大学医学超声工程研究所提供)及耐药细胞株HepG2/Adm[可在浓度为1.0 mg/L的阿霉素(ADM)培养基中生长并传代,对ADM耐药26倍]由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医学工程研究所建立.BALB/C-nu/nu裸小鼠(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在无特定病原体(SPF)条件下饲养.4~6周龄裸小鼠共100只,雌雄兼用.对数生长期细胞(HepG2及HepG2/Adm)浓度为1×109/ml.微量注射器抽取细胞悬液200 μl,分别接种于裸鼠的右腋下(各50只).

  • 腹外斜肌筋膜原位修补腹股沟疝22例分析

    作者:姜华;罗杰明;邹佑生

    本研究旨在观察腹外斜肌筋膜原位修补腹股沟疝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中,男18例,女4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32.5岁.其中腹股沟斜疝18例,直疝4例.均为择期手术.

  • 真性动脉瘤合并假性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启弘;马廉亭;张新元;束枫;张振海

    我们通过建立符合疾病病理生理的犬颈总动脉真性合并假性动脉瘤(T+F)动物模型,研究其形成过程、病理及影像学特点,为临床上诊断和治疗该疾病提供依据.

  • 肝硬化对小鼠羧酸酯酶的影响

    作者:莫隽全;区庆嘉;傅玉如

    我们在酶学及基因水平观察肝硬化对小鼠羧酸酯酶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上肝硬化患者用药提供实验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模型及分组:雄性昆明鼠40只,体重20 g,随机分2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2次/周用生理盐水0.1 ml/10g体重灌胃3个月;肝硬化组,2次/周用体积分数为10%的CCl4花生油溶液0.1ml/10g体重灌胃3个月.肝硬化组有2例死亡.

  • 皮下通道型胆囊肝胆管成形术后胆汁成分分析

    作者:张小进;田伏洲;黄大熔;汤礼军;蔡忠红

    目的研究皮下通道型胆囊肝胆管成形术(STHG)后胆汁成分的变化及意义.方法26例择期手术的肝胆管结石患者分为皮下盲襻型肝胆管空肠吻合术组(SLCJ组)14例,STGH组12例,术中及术后第4周分别引流肝门部胆汁,各份胆汁行细菌培养、胆汁脂质成分定量分析以及黏蛋白、过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脂质测定.结果术后28 d,STHG组和SLCJ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5%和86%;与SLCJ组相比,STHG组肝门部胆汁中总胆汁酸浓度明显升高,而Ca2+和游离胆红素的浓度积差异无显著性,黏蛋白和过氧化脂质明显降低,而过氧化物歧化酶显著升高.结论与SLCJ相比,STHG后胆汁成分的变化更有利于防止色素结石的复发.

  • 人类颈7干股交界处神经束支定位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陆伟;徐建光;肖建德;李继峰;胡韶楠;徐文东;徐雷;姜浩;王大平;顾玉东

    目的研究人类颈7神经根干股交界处束支定位的特点,为临床颈7神经根选择性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提供进一步依据.方法选择30侧成人臂丛标本,分离颈7神经根内各主要束支,并于干股交界处截面按象限进行各束支定位,了解各股各束支加入到上肢各终支情况.结果人类颈7神经根前股主要加入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分别占一定比例,但于干股交界处各束支的象限定位不明确;后股主要加入腋神经、桡神经、胸背神经,其束支于干股交界处定位与比例明确.结论同侧颈7神经根移位时建议保留前股;采用颈7后股移位时,建议采用后股外侧部分,以保留位于后股内侧的胸背神经束支.

  • 不同血管保存液对人桡动脉血管移植物的抗痉挛作用

    作者:郑毅;万峰;陈彧;沈冬焱;陈生龙;江龙;金新新

    目的研究不同的血管保存液对人离体桡动脉痉挛的缓解与预防能力.方法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手术(OPCAB)19例患者,应用"无接触(No Touch)"外科技术获取自体桡动脉,保留未处理的远段0.8~1.5 cm.应用血管环灌流技术(Organ Bath)比较不同保存液的抗痉挛作用和预防痉挛作用.结果血管环灌流实验显示,在对痉挛状态桡动脉的舒张能力方面,PS、VG、DG、NG溶液均可以在10 min内100%舒张血管,舒张曲线显示舒张能力依次为VG、DG、NG、PS,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预先浸泡处理桡动脉45~60 min后,除对照组(Ringer's Solu-tion)外,所有血管保存液均可以有效地预防离体桡动脉的痉挛,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罂粟碱溶液、VG、DG、NG溶液均有较好的抗血管痉挛作用,单从抗血管痉挛角度考虑可以用作CABG手术中桡动脉的准备液.

  • 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作者:苏刚;董念国;孙宗全

    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冠心病中危重的临床类型,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溶栓治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激光血运重建术(TMR)等方法的广泛应用,AMI的急性期病死率有所降低,但患者的远期病死率并未下降.上述治疗方法,虽能使闭塞血管再通,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衰症状,却无法替代坏死心肌的收缩功能.原因在于受损心肌为纤维组织瘢痕所修复,具有完整舒缩功能的心肌细胞数量绝对减少,且细胞肥大,心肌代偿肥厚,引起心室重构,终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造成患者死亡.

  • 树状细胞诱导的肿瘤免疫治疗

    作者:蔡建辉;刘三光

    人类免疫系统已进化到能保护宿主免受感染,但人们更充满期望的是如何利用它的潜在保护机能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免疫机制的不断了解、新的肿瘤基因的不断发现、以及对树状细胞(DC)独特功能的进一步了解,肿瘤免疫治疗及肿瘤疫苗的研究已成为本世纪的研究热点.

  • 产瘫后主动肌与拮抗肌同步收缩模型的建立

    作者:周友清;陈亮;顾玉东

    目的复制出产瘫在自然病程中较成年臂丛神经损伤更容易发生主动肌与拮抗肌同步收缩的动物模型.方法取幼年和成年SD大鼠各12只,将右侧臂丛神经上干切断后,用硅胶管桥接使形成神经缺损3 mm.1个月后显露并分别刺激C5、C6神经根做神经电图检查.结果C5神经根刺激同时记录三角肌与大圆肌的诱发电位波幅峰值,在幼年两者的波幅比值为0.96±0.10,成年为4.54±2.70,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秩和值T=202.0,P=0.006 8).C6神经根刺激同时记录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的诱发电位波幅峰值,幼年比值为0.99±0.11,成年为3.66±2.19,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秩和值T=222.0,P=0.000 4).结论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后在自然恢复过程中,幼年大鼠较成年容易发生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同步收缩,因此大鼠是研究产瘫后同步收缩发生机制的适宜动物.

  • 胰腺癌实验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王春友;赵刚

    胰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死亡率位列癌症死亡的第4位.部分患者已存在淋巴结转移,单纯手术治疗,预后仍不理想,平均5年生存率低于5%.因此,寻找诊断早期胰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已成为改善胰腺癌预后的根本.近年来胰腺癌基因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随着对胰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侵袭与转移机制研究的深入,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 猪门静脉转流下胰十二指肠切除及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切除重建的研究

    作者:赵建勇;董家鸿;韩本立;王槐志;杨占宇;冯小兵

    目的探讨门静脉转流下胰十二指肠切除(PD)及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SMPV)切除重建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并对其评价.方法利用猪与人胰腺解剖的相似性,用来模拟人的胰头癌浸润SMPV后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方式,建立门静脉转流下PD及SMPV切除重建的技术及方法.结果(1)实验组、对照组长期存活率分别为100.0%、66.7%;(2)对照组阻断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波动较大,实验组稳定;(3)两组均有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对照组病理损害比实验组重;(4)实验组肠黏膜的病理损害明显轻于对照组;(5)对照组肠黏膜通透性、肠系膜淋巴结肠道菌属培养阳性率及门静脉血内毒素均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在门静脉转流下,猪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SM-PV切除及自体颈外静脉移植,其操作简便,安全性大,是研究临床手术方式比较实用的技术方法.

  • 奥曲肽对大鼠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

    作者:程若川;刁畅;魏晓岗;钱军;罗华友;冯曜宇

    目的探讨奥曲肽在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以及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大鼠全胰十二指肠同种异体移植动物模型,监测再灌注3、6 h血清中一氧化氮(NO)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同时对移植胰进行组织学观察和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以及应用奥曲肽和硝酸甘油(NTG)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再灌注3、6 h血清NO水平、SOD活性分别为(77.13±5.29)、(103.92±11.17)μmol/L和(64.46±7.03)、(56.54±7.82)Nu/ml,与同时点假移植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且两指标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应用奥曲肽后能显著降低NO水平,提高SOD活性接近至假移植组水平,与移植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并明显改善移植组织病变和降低iNOS表达强度.加用NTG后,又能在奥曲肽组基础上部分扭转上述变化,但这种现象仅在再灌注3 h时见到.结论奥曲肽能显著下调移植胰i-NOS的表达,降低血清NO水平并提高SOD活力,从而干扰NO/cGMP途径,减轻组织炎症反应,对再灌注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 血清甘油三酯升高对大鼠急性胰腺炎的影响

    作者:姜翀弋;韩天权;姜志宏;张圣道

    目的探讨血清甘油三酯(TG)升高对雨蛙素诱导的大鼠急性胰腺炎(AP)模型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以高脂饲料喂养14 d诱导血清TG升高,继10只大鼠腹腔注射雨蛙素制成AP模型,11只大鼠注射NS作对照.另正常饲料喂养5只为AP模型对照,6只为空白对照.检测血清TG和游离脂肪酸,以及胰腺病理学检查.结果高脂饲料AP组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与TG的比值较其他各组明显升高(P<0.05),胰腺炎性浸润和腺泡细胞形成空泡的评分均高于单纯AP组(P<0.05).结论血清TG升高加重雨蛙素诱导大鼠急性胰腺炎的病理改变,并使大鼠体内脂肪分解反应加重.

  • 大量人胰岛分离技术的改进及相应胰岛功能的检测

    作者:宋振顺;顾克菊;张建国

    目的通过对人胰岛分离技术的改进以获得大量高活力胰岛并检测其功能.方法采用经典及改良技术分离、纯化28例人胰岛.胰岛收获量以胰岛当量(IEQ)表示.胰岛功能测定分别为体外测定胰岛索/DNA比率、静止葡萄糖刺激试验(SGS)及将胰岛移植至糖尿病裸小鼠的体内功能鉴定并行糖耐量试验,连续测血糖水平及其体内C肽浓度.结果前13例采用经典方法,平均每个胰腺收获49123IEQs,平均846IEQs/g胰腺组织,平均纯度为87%.改进技术后15例的分离结果则分别为:501 813 IEQs/胰腺,7 003 IEQ/g胰腺组织及纯度89%.体外胰岛素刺激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后的人胰岛有正常功能,将12次分离得到的胰岛分别移植至34只糖尿病裸鼠肾包膜下,其中29只糖尿病裸鼠于12 h内血糖恢复正常且糖耐量试验接近正常鼠,血中C肽水平亦接近正常.结论采用改进的人胰岛分离方法,可以获得大量高活力的具有正常功能的胰岛,为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用于临床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 胰腺 胰岛 分离
  • 三硝酸甘油对胰腺移植犬Oddi括约肌运动的影响

    作者:李桂臣;原春辉;程颖;刘永锋

    目的研究三硝酸甘油(GTN)对膀胱引流式犬胰腺移植后移植物Oddi括约肌(SO)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正常犬和膀胱引流式胰腺移植后犬应用GTN前后进行SO测压,并检测犬SO中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结果正常犬SO基础压为(18.5±2.8)mmHg(1 mmHg=1.33kPa),收缩频率为(9.7±1.5)次/分,收缩幅度为(47.1±5.5)mm Hg,动力指数为235.6±56.1.应用GTN后SO基础压、收缩频率、收缩幅度和动力指数分别显著降低为(8.1±2.4)mm Hg,(6.2±1.0)次/分,(21.1±4.0)mmHg和66.5±22.7,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均<0.01).移植物SO基础压和收缩频率分别升高为(27.8±2.8)mmHg和(13.1±1.9)次/分,收缩幅度缩小为(8.3±1.8)mm Hg.移植犬应用GTN后,基础压、收缩频率和动力指数分别降低为(20.2±2.7)mm Hg,(7.5±1.4)次/分和98.8±28.5,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应用GTN后,正常犬和移植犬SO中CGMP水平分别为(86.5±15.5)pmol/g和(62.6±12.6)pmol/g,显著高于应用GTN前(P<0.01).结论GTN可能通过提高SO组织中CGMP水平抑制正常和移植后犬的SO运动.

  • RelA反义寡核苷酸对胰腺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作者:史朝晖;姜希宏;赵峰;王伟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p65(RelA)反义寡核苷酸对胰腺癌细胞株Capan-2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噻唑蓝(MTT)还原法、克隆形成试验观察RelA反义寡核苷酸对细胞的生长抑制,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RelA mRNA变化,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RelA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RelA反义寡核苷酸作用后,细胞生长抑制率可达43.5%,克隆形成率下降(47.3±8.2 vs 26.7±5.5,P<0.05),RelAmRNA表达降低,RelA蛋白表达下降(70.8±6.5 vs 49.5±6.0,P<0.01),G0/G1期细胞由56.54%增至82.83%,S期细胞由39.06%减至11.29%.结论RelA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生长.

  • 共微囊血红蛋白对大鼠胰岛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周骏;王春友;冯来运

    目的探讨共微囊血红蛋白(Hb)对大鼠胰岛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用琼脂糖微囊包被大鼠胰岛或共同包被Hb体外培养,硝普钠(SNP)作为一氧化氮(NO)供体,放射免疫法检测培养液中胰岛素含量,比较共微囊化(含Hb)、单纯微囊化、未微囊化胰岛细胞胰岛索分泌功能.结果无SNP培养液中,3种胰岛细胞之间胰岛素分泌量差异无显著性;含SNP培养液中,单纯微囊化、未微囊化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受到明显抑制,共微囊化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良好.结论共微囊血红蛋白可拮抗NO对微囊内胰岛的损害,有利于维持胰岛的功能.

    关键词: 胰岛 血红蛋白 微囊
  • 金纳多对重症胰腺炎时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许利剑;张平;张建平;苗毅

    目的探讨金纳多(ginaton)对急性重症胰腺炎(ASP)胰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138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SO)组,ASP组和治疗组.以胆胰管内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溶液复制大鼠ASP模型,动态检测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观察胰腺病理变化,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胰腺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凋亡调控基因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bcl-2)和c-myc蛋白的表达.结果治疗组与ASP组比较,PAF含量明显下降,胰腺病理损害程度减轻.TUNEL:ASP组凋亡指数于术后3 h达高峰,治疗组3、6 h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5).与SO组比较,ASP组bcl-2表达明显增多(P<0.01),治疗组3 h的bcl-2表达较ASP组同时相点上调(P<0.05);ASP组较SO组c-myc表达增多(P<0.01),并于术后6 h达高峰,治疗组3、12 h的c-myc表达虽有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金纳多对ASP大鼠胰腺有良好的防治作用,能减轻胰腺病理损害,其抑制细胞凋亡可能与其上调凋亡调控基因bcl-2的表达有关.

  • 应该重视和研究的外科基本问题--引流术

    作者:裘华德

    在不同的情况下,是否引流、放置什么样的引流材料以及做何种引流,是每一位外科医师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能否建立一个有效的引流常常决定治疗的成败.但总的来说,引流问题在外科界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少外科医师把引流作为专题研究.例如对软组织感染创面,现时的引流方法基本上与一个世纪前相同:开放换药,用各种纱布制品充填感染创面,利用纱布的毛细管作用达到引流的目的.与一个世纪前不同的仅仅是一些疗效极为可疑的药物(例如抗生素)的局部应用.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英文版创刊

    作者: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第五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作者:宋咏堂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第五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04年6月25~26日在武汉召开.本届编委会56位编委出席了会议,中华医学会韩晓明副秘书长宣布了本刊第五届编委会名单,并代表中华医学会向第五届编委会成员颁发了聘书.韩秘书长在祝贺第五届编委会成立的同时,强调本刊的发展是同历届编委、审稿专家,尤其是第四届编委所作的贡献密不可分的,希望他们继续关心、支持本刊工作.

中华实验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