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山莨菪碱对大鼠体内梭曼解毒作用的影响

    作者:应翔宇;钟玉绪;阮金秀

    啮齿类动物对梭曼有很强的解毒能力,但在梭曼靶前解毒(指梭曼进入机体之后并在到达靶器官之前机体对其解毒作用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肠道和肝脏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E)的结合部位约占机体总结合部位的80%,但因梭曼在这两个器官中的通过比例较小,且在到达这两个器官之前已经有足够的毒剂进入靶器官,所以大部分酶结合位点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如能设法提高它们的利用度,就有可能减少梭曼到达靶器官的量,从而降低梭曼的毒性作用.

  • 苯巴比妥及氯贝丁酯对小鼠体内梭曼解毒的作用

    作者:应翔宇;钟玉绪;王晓英;阮金秀

    梭曼主要经呼吸道中毒,也可以通过皮肤中毒,但都必须经过体循环和肺循环才能运送到脑,膈肌等重要靶器官,而在此过程中大部分梭曼已被降解成为无毒性的代谢产物,真正能够到达靶器官并与功能性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结合的梭曼量仅有一小部分.血液和肺脏,作为梭曼的两个首过屏障器官,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解毒作用,然而,这两个器官中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E)结合位点较少,不足于在短时间内中和进入机体的所有梭曼.

  • 有机磷抗性库蚊的羧酸酯酶研究进展

    作者:寇宇;潘劲草;乔传令

    蚊虫是重要的医学昆虫之一,传播多种蚊媒疾病.库蚊是丝虫病、乙型脑炎和西尼罗河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蚊虫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有较高的繁殖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化学杀虫剂的频繁大量使用,蚊虫的抗药性普遍增加,给蚊虫防制工作带来了困难,蚊虫的抗药性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 家蝇敌敌畏抗性品系的选育以及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变化

    作者:汪中明;高希武

    本研究采用敌敌畏对家蝇的自然种群选育了20代,抗性指数由初的4倍上升至20倍.选育过程中.F2~F14抗性变化不大,抗性指数在8倍左右变动;F15~F20抗性呈直线增长.通过检测抗性选育过程中家蝇体内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活性表明,这两个酶活性的变化与家蝇对敌敌畏的抗性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抗性的发展趋势与家蝇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或羧酸酯酶对敌敌畏的敏感度降低是一致的.

  • 蚊虫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抗性相关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李春晓;赵彤言

    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日益成为媒介蚊虫防治中心突出问题,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是害虫防治中主要使用的杀虫剂类型.本文主要针对蚊虫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抗性相关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 淡色库蚊对残杀威抗性与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关系研究

    作者:李春晓;董言德;赵彤言

    目的 研究淡色库蚊对残杀威抗性与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关系.方法 WHO浸渍法检测蚊虫抗性指数;分光光度法检测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结果使用残杀威对淡色库蚊野外品系进行筛选,筛选8代后抗性指数由原来的4.77倍上升至12.07倍.对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分别进行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二者的羧酸酯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在高浓度残杀威抑制浓度(100×10-6、10×10-6、1×10-6)下,抑制率敏感品系分别为(93.92±0.65)%、(91.69±0.54)%和(87.03±1.14)%,抗性品系分别为(89.81±0.92)%、(87.41±1.66)%和(83.84±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羧酸酯酶在对残杀威的抗性形成中作用较小,而乙酰胆碱酯酶的敏感性降低与抗性品系的抗性形成有关.

  • 酯酶显色法快速检测尖音库蚊对有机磷的抗性

    作者:常海静;刘洋洋;江红;乔传令;卢希平;郎明林;崔峰

    目的 开发能够快速检测野生尖音库蚊种群对有机磷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及靶标抗性的试剂盒.方法 根据蚊虫抗药性的生化和分子机制,通过建立不同抗性水平的品系,将经典的羧酸酯酶显色与抗性水平对应起来;根据G119S突变导致的不敏感乙酰胆碱酯酶1对不同浓度残杀威抑制的反应,建立靶标抗性与显色反应的关系.结果 制备了反映不同有机磷抗性倍数的羧酸酯酶滤纸显色卡,可以快速、简便的检测野生尖音库蚊种群的有机磷抗性水平;建立了用肉眼就可辨别的乙酰胆碱酯酶显色反应体系,快速检测种群中是否存在靶标抗性及其基因型.结论 为我国蚊虫抗性检测和预警工作提供了方便、简洁而有效的工具.

  • 南昌市德国小蠊抗药性及羧酸酯酶生化特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马红梅;陶卉英;陈海婴;柳小青;郭学俭;燕念如;曹文峰

    目的 研究南昌市野生品系德国小蠊对当地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并对野生与敏感品系德国小蠊的羧酸酯酶(CarE)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用药膜法测定KT50,参照Van Asperen的方法测定CarE的比活力、米氏常数(Km)及大反应速度(Vmax)值.结果 南昌市野生品系德国小蠊对敌敌畏、残杀威、溴氰菊酯、右旋反式丙炔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系数分别为>122.3、1.1、1.4、5.3、4.9.野生品系与敏感品系德国小蠊CarE比活力分别为68.7567和56.5069mmol(mgpro·30 min);Km分别为0.4171和0.4374 mmol/L;Vmax分别为0.8525和0.4075 nmol/(mgpro·min).结论 南昌市野生品系德国小蠊已对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药性,这种抗药性的产生与CarE生化特性的改变密切相关.

  • 羧酸酯酶用于家蝇高效氟氯氰菊酯抗性监测的研究

    作者:陶卉英;马红梅;柳小青;李卫民;郭学俭

    目的 探讨羧酸酯酶(CarE)与家蝇高效氟氯氰菊酯抗性之间的关系,并将CarE应用于不同生境家蝇高效氟氯氰菊酯抗性的早期检测.方法 采用微量点滴法进行生物测定;采用Asperen方法进行CarE活性测定.结果 生物测定结果表明,除垃圾中转站家蝇种群外,居民区、餐饮店和农贸市场家蝇种群对高效氟氯氰菊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或抗药性,抗性指数依次为1.84、15.31、3.19、8.84倍.CarE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除垃圾中转站种群外,其它3个家蝇野外种群与敏感品系相比显著升高(P<0.05),而且家蝇CarE的比活力与其对高效氟氯氰菊酯的抗性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对不同生境家蝇种群CarE个体频率分布情况的研究也发现,农贸市场、餐饮店和居民区家蝇种群与敏感品系间有明显的重叠现象.此外,3个家蝇种群高活性的个体频率分别为居民区种群75%,农贸市场种群72%,餐饮店种群54%.结论 CarE活性的升高与家蝇高效氟氯氰菊酯的抗性有关;不同个体CarE活性分布情况表明农贸市场、餐饮店和居民区家蝇种群基本上是抗性杂合种群,与生物测定结果基本相符.此外,根据不同生境家蝇种群中高活性个体频率的发展趋势,建议居民区在家蝇防制时应限制使用高效氟氯氰菊酯,换用或轮用其他杀虫剂,以避免或延缓抗性的发展;其他生境应慎用高效氟氯氰菊酯.

  • 不同龄期和性别德国小蠊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研究

    作者:竹傲;游红;王晓燕;朱福兴

    目的 研究德国小蠊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在1、3、5龄若虫、雌雄成虫间的活性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计离体测定酶的活性,应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于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1龄若虫的活性高,其活性分别为(0.3741±0.0077)μmol/(mg pro·min)和(61.7586±9.2400)nmol/(mg pro·min).对于若虫,随着龄期的增加,其活性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成虫,雄成虫羧酸酯酶活性大于雌成虫,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但对于乙酰胆碱酯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在不同龄期及雌雄成虫之间差异不明显.结论 德国小蠊1、3、5龄若虫、雌雄成虫体内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在不同龄期之间差异显著,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各个龄期及雌雄成虫之间几乎没有差异.

  • 淡色库蚊吡丙醚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羧酸酯酶生化性质差异研究

    作者:刘洪霞;徐劲秋;刘曜;冷培恩

    目的 比较淡色库蚊抗吡丙醚种群和敏感种群羧酸酯酶生化特征的差异,初步探讨其生化抗性机制.方法 参照van Aspern(1962)的方法测定羧酸酯酶活性.结果 淡色库蚊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羧酸酯酶水解活性随底物浓度(α-乙酸萘酯或β-乙酸萘酯)的增加而升高;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抗性品系对这两种底物的水解活性均高于敏感品系.β-乙酸萘酯为底物时,抗性品系羧酸酯酶的米氏常数(Km)和大反应速度(Vmax)分别为27.20×10-5 mol/L和115.00×10-5A/(mg· pro· rmin),敏感品系Km和Vmax分别为104.00×10-5 mol/L和207.00×10-5 A/(mg· pro·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2.740,tc=3.160,P<0.05).α-乙酸萘酯为底物时,抗性品系羧酸酯酶Km为131.00×10-5 mol/L,与敏感品系Km(75.20×10-5 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Vmax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碱酯酶抑制剂测定结果表明,抗性品系羧酸酯酶对敌敌畏和残杀威的敏感性高于敏感品系.结论 羧酸酯酶可能与淡色库蚊对吡丙醚的抗性有关.

  • 利用正交试验法建立德国小蠊羧酸酯酶的佳反应体系

    作者:魏绪强;钱坤;曾晓芃;高希武

    目的 为了系统地研究德国小蠊羧酸酯酶(CarE)的性质,确定其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及其抗性水平,建立适宜的快速、准确的酶活性检测方法.方法 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酶液浓度、底物浓度、反应体系的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5个因素对德国小蠊CarE活性的影响,并从试验组合中选出优的条件组合.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德国小蠊CarE比活力的5个因素中各因素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因素(酶浓度)的优水平是酶的浓度为0.35只/ml;B因素(底物浓度)的优水平是底物浓度为0.6 mmol/L;C因素(反应时间)的优水平是反应时间为5 min;D因素(反应温度)的优水平是酶反应温度为40℃;E因素(反应体系的pH值)的优水平是酶液反应体系的pH值为6.5.极差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A4B3C1D4E2是优组合,利用此组合测得的CarE比活力高为37.286 μmol(mg pro·min).各因素对试验结果影响的顺序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底物浓度>酶浓度>pH值.结论 确定了测定德国小蠊CarE活性的佳反应条件是:酶浓度为0.35只/ml;底物浓度为0.6 mmol/L;反应时间为5 min;反应温度为40℃;酶反应体系的pH值为6.5.

  • 溴氰菊酯和辛硫磷亚致死剂量对德国小蠊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竹傲;游红;朱福兴

    目的 研究溴氰菊酯和辛硫磷哑致死剂量处理后德国小蠊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计离体测定酶的活性,应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辛硫磷亚致死剂量处理德国小蠊后24 h,羧酸酯酶活性降到低,与处理前相比降低了79.33%,24 h后其活性逐渐恢复,168 h达到处理前的37.100;溴氰菊酯亚致死剂量处理后,羧酸酯酶活性略有下降;经溴氰菊酯和辛硫磷亚致死剂量处理后,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略有下降,72 h后其活性分别为处理前的74.97%和79.77%;经溴氰菊酯哑致死剂量处理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24 h略有升高,随后逐渐下降,经辛硫磷处理后其活性略有降低.结论 经溴氰菊酯和辛硫磷亚致死剂量处理后德国小蠊体内酶活性在不同的时间与处理前存在差异.

  • 氯氰菊酯和残杀威亚致死剂量对致倦库蚊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柳小青;刘仰青;熊志伟;马红梅

    目的 研究氯氰菊酯和残杀威亚致死剂量处理后致倦库蚊羧酸酯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活体测定酶的活性.结果 处理24h,抗性种群致倦库蚊羧酸酯酶比活力是敏感品系的1.19倍;敏感品系处理48 h后,处理组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且与24 h相比,对照组、残杀威LC20和LC40处理组、氯氰菊酯LC20和LC40处理组的比活力分别下降24.71%、38.42%、97.42%、90.77%和95.76%,处理组比活力下降率均比对照组高.抗性种群处理48 h后,除残杀威LC20处理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3个处理组均有统计学意义,残杀威LC40处理组比活力为11.6254 nmol/(mgpro·min),表现为显著抑制作用,氯氰菊酯LC20和LC40处理组比活力分别为55.8868和54.5530 nmol/(mgpro·min),与对照组相比表现出显著的诱导作用,且2个浓度处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活力与24 h相比,除氯氰菊酯LC20处理组比活力增加23.89%外,对照组、残杀威LC20和LC40处理组、氯氰菊酯LC40处理组的比活力分别下降60.71%、59.14%、23.68%和47.87%,处理组比活力下降率均比对照组低.结论 经氯氰菊酯和残杀威亚致死剂量在不同时间处理的敏感和抗性致倦库蚊羧酸酯酶比活力影响是不同的,表明不同药剂对同种昆虫羧酸酯酶的抑制作用不同,同一种药剂对不同种群的抑制作用也不相同.

  • 羧酸酯酶与北京市不同城区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杀虫剂抗性的关系

    作者:魏绪强;钱坤;曾晓芃;高希武

    目的 研究羧酸酯酶在不同品系德国小蠊中的活性以及其在有机磷杀虫剂抗性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以对有机磷杀虫剂敏感品系(SS)及采自北京市宣武区(XW)、昌平区(CP)、顺义区(SY)和石景山区(SJS)的德国小蠊野外品系为试虫材料,利用生物测定、生化分析及增效剂试验等方法研究羧酸酯酶与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杀虫剂抗性的关系.结果 增效剂TPP对马拉硫磷、敌敌畏的增效比在敏感品系中分别为1.86和1.51倍,TPP对马拉硫磷的增效比在XW、CP、SY和SJS品系中分别为5.79、20.08、15.26和4.74倍;TPP对敌敌畏的增效比在XW、CP、SY和SJS品系中分别为2.00、1.67、2.16和4.81倍.德国小蠊野外品系与敏感品系羧酸酯酶的米氏常数(Km)和大反应速度(Vmax)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敏感品系羧酸酯酶的Km、Vmax分别为0.1580 mmol/L和58.4225 μmol/(mg pro·min);野外品系(XW、CP、SY和SJS)羧酸酯酶的Km、Vmax分别为0.1279、0.1071、0.1080、0.1095 mmol/L和307.2550、338.5755、340.3300、212.4570 μmol/(mg pro·min),2个品系的羧酸酯酶对马拉硫磷和敌敌畏的抑制作用也不同,2种有机磷药剂对敏感品系的抑制中量I50分别为17.64 mmol/L和0.91 μmol/L,对野外品系(XW、CP、SY和SJS)的I50分别为80.48、35.49、83.24、82.29 mmol/L和15.35、7.89、11.52、8.60 μmol/L.结论 羧酸酯酶解毒代谢活性的增加是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机制之一.

  • 蚊虫抗药性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李士根;刘永春;甄天民

    所谓抗药性,是指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群体中发展起来的 现象〔1〕。其特点是受遗传物质所控制,可以遗传。  抗药性的产生是连年大量使用杀虫剂,长期选择的结果。蚊虫对不同的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机 制不同,由单因子的作用,也有多因子的联合作用,一般可分为生化抗性、生理抗性和行为 抗性3种类型。生理生化机理的改变是产生抗性的直接原因,各种抗性基因控制生理生化机 理的改变。1 生化抗性  生化抗性主要是由于解毒作用增强、代谢加速而引起的,又称代谢抗性。代谢抗性涉及的 解毒酶主要有酯酶、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1.1 酯酶 蚊虫体内酯酶是对杀虫剂解毒的重要水 解酶之一,它普遍存在于蚊虫体内各种组织中,参与酯类杀虫剂的解毒作用。酯酶在对有机 磷的抗性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对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的抗性中也起一定作用。  酯酶在抗性机理中具有两重作用,即通过结合和/或水解杀虫剂发挥解毒作用。对二甲基磷 酸酯(如马拉硫磷)和杀灭菊酯来讲,水解是主要的,结合是次要的;对其他有机磷的氧类 似物和氨基甲酸酯来讲,作为一种结合蛋白,结合是主要的,水解是次要的。水解作用的结 果产生无毒的离子,结合作用的结果酯酶被杀虫剂磷酰化或氨基甲酰化,使杀虫剂不能到达 靶标。而两者均能起到保护体内靶标--乙酰胆碱酯酶免受抑制。羧酸酯酶对有机磷的亲和 力远远大于乙酰胆碱酯酶,有机磷对羧酸酯酶抑制程度比对乙酰胆碱酯酶强烈,羧酸酯酶虽 被抑制,但蚊虫却没有中毒症状,而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是致命的。  国内外研究证明了蚊虫体内酯酶活力与对杀虫剂抗性的关系。蚊虫对有机磷的抗性增加往往 伴随着羧酸酯酶活力增加。如淡色库蚊对马拉硫磷和敌百虫的抗性程度与羧酸酯酶活力呈 平行关系〔2〕;环跗库蚊、斯氏按蚊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与其羧酸酯酶活力增加有关 〔3〕。酯酶活力增加在淡色库蚊对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的抗性中 起一定的作

  • 蚊虫杀虫药剂的抗性及防治策略

    作者:乔传令;崔峰

    蚊虫在长期的化学杀虫剂选择压力下,已从多个生理途径进化出抵抗这种选择压的能力,给我们有效控制一些蚊媒传播的疾病带来困难.该文对蚊虫抗药性的主要分子机制和抗性基因的适合度代价进行剖析,并评述目前国内外防治蚊虫传播疾病的各种策略,以期为我国媒介蚊虫的防治工作提供借鉴.

  • 人结肠癌Caco-2细胞羧酸酯酶的表达及代谢活性

    作者:刘东;张程亮;杨燕;向道春;高静;王新桃

    目的:评价Caco-2细胞对酯类药物的水解活性及羧酸酯酶(CES)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人类CES1(hCE-1)和CES2(hCE-2)特异性底物咪达普利和伊立替康(CPT-11)与Caco-2细胞S9组分共同孵育,HPLC法测定原药及代谢产物浓度,评价Caco-2细胞的药物水解活性,并通过RT-PCR法测定细胞内hCE-1和hCE-2表达.结果:Caco-2细胞与正常小肠微粒体酶相比,更倾向于代谢咪达普利,而几乎不水解CPT-11.RT-PCR结果发现.Caco-2细胞CES表达与正常肠道上皮组织不同,表现为hCE-1高表达,而几乎不表达hCE-2.结论:Caco-2细胞CES表达与正常肠道上皮组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使用Caco-2细胞评价酯类药物口服吸收时应十分谨慎.

  • 大鼠、人血浆及肺脏中羧酸酯酶与梭曼结合特点比较

    作者:应翔宇;钟玉绪;刘艳芹;阮金秀

    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E)是一组能催化水解羧酸酯生成羧酸和乙醇的同工酶.CaE含量存在种属差异,在同一种属体内分布亦存在组织差异[1,2].目前,有人认为动物对梭曼的解毒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血液、肺脏中CaE活性高低密切相关[1].然而,CaE能否充分发挥其内在的解毒效能,除与CaE自身活性高低有关外,还取决于CaE与梭曼结合速率的快慢.Sterri等[3]曾研究过啮齿类动物血液、肝脏中不同等电点的CaE与梭曼及CaE抑制剂2-4-硝基磷酸苯酯(bis-4-nitrophenyl phosphate,BPNP)的结合特点.至于人血液及肺脏中CaE与梭曼的结合特点,至今还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比较了梭曼对大鼠、人血浆及肺脏中CaE抑制的量-效关系.1 材料和方法

    关键词: 梭曼 羧酸酯酶 解毒
  • 肝脏和肠道酯酶在药物代谢及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作者:姜金方;李秀立;陈笑艳;钟大放

    人羧酸酯酶(human carboxylesterase,CES)和芳基乙酰胺脱乙酰酶(arylacetamide deacetylase,AADAC)是丝氨酸水解酶多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不仅参与人体内源性胆固醇酯等的水解过程,还广泛参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活化和解毒过程,与酯类药物的个性化安全用药息息相关.本综述围绕人体内与药物代谢关系密切的酯酶,总结其结构及分布、代谢特点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为新药研发和合理药物设计提供参考.

5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