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鼠“涌泉”穴区相关神经元及其纤维投射的节段和区域性分布——霍乱毒素亚单位B法

    作者:哈丽娟;崔晶晶;朱新龙;王富春;景向红;白万柱

    目的:用霍乱毒素亚单位B (CTB)神经示踪技术揭示涌泉穴区相关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特征.方法:将5 μL 1% CTB分别注入5只SD大鼠后足掌心相当于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的部位.3d后将实验动物灌流固定,取出脊神经节、脊髓和脑.然后将各部位组织进行切片并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显示CTB标记的神经成分.结果:被CTB标记的神经成分均出现在示踪剂注入侧的相关神经组织,包括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以及跨神经节纤维投射.其中感觉神经元位于腰3至腰5的脊神经节中,以腰4居多;运动神经元位于腰3至腰6脊髓前角的后外侧部,以腰5居多;跨神经节纤维投射分布在腰3至腰5脊髓后角第3、4层的内侧端,并上达至薄束核.结论:应用CTB神经示踪技术有效地揭示了“涌泉”穴区的神经支配,其相关神经元及其纤维投射呈节段或区域性分布,分别位于脊神经节、脊髓前后角和薄束核.

  • P物质在大鼠"三阴交"穴区相关感觉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中的表达

    作者:张坤;徐东升;崔晶晶;张知云;景向红;白万柱

    目的:运用神经示踪技术结合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揭示"三阴交"穴区神经支配的显微结构,探讨腧穴的神经解剖学和化学特征.方法:以5只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在其后足内踝尖上相当于三阴交穴区的部位注入荧光素488结合霍乱毒素亚单位B(AF 488-CTB),3d后将大鼠灌流固定,分别取出穴区局部组织及其神经支配相对应节段的脊神经节和脊髓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分析,并进一步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显示P物质在相关神经组织和穴区局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AF 488-CTB仅在穴区局部皮下和肌肉组织中极小的范围内扩散.AF 488-CTB标记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分别存在于示踪剂注入侧腰(L)3至L6节段的脊神经节和脊髓前角,主要集中在L4和L5节段.P物质免疫阳性标记主要集中在脊神经节中的小型感觉神经元和脊髓背角浅层的神经纤维终末以及穴区局部皮下的游离神经纤维.对比发现,有一部分(24.1%)AF 488-CTB标记的感觉神经元同时呈P物质免疫阳性表达.结论:本研究从显微结构角度揭示了与"三阴交"穴区相关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在神经系统中呈节段或区域性分布,其中部分感觉神经元为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这进一步从感觉神经通路方面提供了针刺可能影响P物质的形态学依据.

  • 色觉在视皮层定位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

    作者:樊建中;李志勇;徐海波;孔祥泉

    近20年来,随着资料的积累和新技术的发展,如单组记录、神经示踪、损毁、微刺激、光学记录和遗传工程等技术的出现,色觉的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但这些技术大多都存在侵害性,故多应用于动物实验研究,在猿猴的研究中就有多于25个视区被发现,每一个视区都有其特定的功能特征,但是在人类还是未知的领域[1]

  • 利用神经示踪技术初步探讨针刺人迎穴降血压的动脉压力反射机制

    作者:孔莉;申鹏飞

    [目的]利用神经示踪技术,从动脉压力反射角度,初步探讨针刺人迎穴的降压机制。[方法]选取 SPF 级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45只,随机分为:人迎组、人迎加手法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并选取正常雄性 Wistar大鼠15只,作为正常空白对照组。人迎组针刺人迎后留针30 min;人迎加手法组针刺人迎后行小幅度(小于90°)、高频率(每分钟120~160次)的捻转补法,施术1 min,留针30 min;其余两组不进行针刺,干预周期28天。分别于干预前、后测定血压;干预结束后在大鼠人迎穴注射 PRV-152病毒,镜下观察其延髓及下丘脑平面染色情况。[结果]人迎加手法组的降压效应明显优于其他组。各组大鼠下丘脑、延髓中 PRV 阳性细胞计数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人迎加手法组 PRV 阳性细胞在下丘脑、延髓中计数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针刺人迎穴,可能通过增强相关轴浆运输通路的敏感性,来实现降压效应。

  • 外伤性背侧脊髓损伤对膀胱排尿神经通路的影响

    作者:孟称心;双卫兵;焦守镔;杨伟东

    目的 采用伪狂犬病毒(PRV)示踪技术观察大鼠背侧胸腰脊髓损伤(SCI)所致的膀胱排尿神经通路改变.方法 清洁级雌性SD大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假手术组12只和背侧SCI损伤组12只.使用标准化SCI动物模型实验装置来制备动物模型,损伤部位定于T12~L1水平,假手术组大鼠仅咬除棘突及椎板,不损伤脊髓.SCI由背侧损伤脊髓,模型制备后,即刻对无SCI、SCI大鼠膀胱壁注射PRV,注射后96h直接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大鼠脊髓切片中PRV阳性神经元.结果 PRV阳性神经元经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后呈棕黄色,观察切片SCI平面以上及以下均出现阳性神经元.SCI节段平面以上切片与对照组比较,阳性神经元显著减少;节段平面以下切片与对照组比较,阳性神经元增加.结论 SCI后,损伤导致受伤脊髓节段以上排尿反射通路受阻,进而SCI平面以下膀胱排尿反射通路发生代偿.

  • 基于三维建模的猫内侧膝状体与听皮层的投射研究

    作者:黄新利;李建红;宋一志;李莉;鲜军舫;王振常;武艳;高秀来

    目的 研究猫内侧膝状体(medial geniculate body,MGB)的立体定位与主要亚核团的三维可视化及其与听皮层(auditory cortex,AC)的神经投射.方法 在细胞构筑及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生物素葡聚糖胺(biotinylated dextran amine,BDA)进行神经追踪基础上,建立猫内侧膝状体及听皮层冠状切片的二维数据库,通过软件Amira实现可视化及三维建模.结果 1.猫内侧膝状体腹侧群(MGBv)、背侧群(MGBd)以及内侧群(MGBm)三个主要亚核团的重建模型真实、精确,再现了猫右脑半球内MGB各亚核团的自然形态及毗邻.2.内侧膝状体各亚核团的构成方式、听皮层的层状分布模式、广义听皮层内部各亚区之间的配布模式之间存在着相对应的组构格局.结论 细胞构筑、神经示踪、组织化学染色和数字人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内侧膝状体主要亚核团的三维重建,对听觉通路的相关研究和小核团的数字解剖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九十年代肺神经内分泌细胞的研究

    作者:王卫;陈克正;郝桂琴

    肺神经内分泌细胞(PNEC)主要是由单个肺神经内分泌细胞(NEC)及神经上皮小体(NEB)组成。从四十年代前发现这类存在气道上皮的独特细胞以来,学者们对PNEC的研究兴趣颇大,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现代电生理学,分子生物化学和神经示踪等新技术的发展,对PNEC有了更深的认识。十年间取得三个重要的发现为:证实NEB受感觉性神经纤维支配;PNEC可促进肺的发育和气道上皮细胞分化;NEB为一敏感的气道化学感受器。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综述:形态和结构、胚胎发生、神经支配、分泌产物、鉴定、功能、未来研究展望。

  • 新型脊髓完全横断缺损模型大鼠的建立

    作者:贺丰;俞兴;穆晓红;赵赫;李少刚;杨永栋;李朋安;元小红;朱陵群;付玲玲;徐林

    背景:大鼠脊髓完全性横断模型是研究神经组织工程的常用模型,使用既往造模方法横断脊髓后,无法保证断端间隙长度的相对统一,以致无法客观评价各种治疗方法或组织工程材料的效果。目的:采用自制的双刃显微剪刀建立大鼠脊髓完全横断缺损模型,并通过与常规造模方法比较,探索这种新模型的可行性。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A组(n=6)、B 组(n=18)和C组(n=18),A 组仅行椎板切除;B组用尖刀在已显露脊髓的中间位置横向切断脊髓,刀尖要触及椎管前壁和侧壁骨面,反复切割,制备脊髓完全横断模型;C 组采用自制双刃显微剪刀制备脊髓完全横断模型,用一钝头小钩将手术缝线从已显露脊髓的腹侧穿到对侧,轻微抬起脊髓,用双刃显微剪刀将脊髓、硬脊膜及血管一次性全部切除。结果与结论:①B和C组大鼠造模后1周,后肢完全性瘫痪,BBB评分接近,但脊髓残端间距离有显著差异。②造模后4周,两组大鼠后肢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但BBB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造模后8周,两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生物素化葡萄糖胺示踪显示:B 组大鼠损伤尾侧可观察到少量被标记的轴突纤维,而C组大鼠尾侧无被标记的神经纤维,说明脊髓横断完全。④以上结果提示:使用自制的双刃显微剪刀造模方法可有效消除个体差异,有利于治疗效果的量化分析和研究对比。

  • 不同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行为学及形态学的变化

    作者:宋伟;段红梅;饶家声;赵璨;杨朝阳

    背景:在脊髓全断模型中有切割伤模型、切除伤模型,为了更好地选择脊髓损伤修复研究的全断动物模型,有必要对这两种模型进行比较及探讨.目的:分析不同脊髓损伤模型的行为学及病理变化,选择适用于再生研究及治疗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方法:将16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制作切割型脊髓损伤模型与切除型脊髓损伤模型,术后1,2,4,8,10,20,30,50周内进行后肢行为学BBB评分及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损伤区残余纤维情况;术后4,10,26,52周分别在大鼠脑皮质运动区与颈髓注射BDA-FITC示踪剂,观察损伤区残余纤维的连续性.结果与结论:切割脊髓损伤模型组大鼠术后2-50周双后肢的BBB得分明显高于切除脊髓损伤模型组(P<0.05);切割脊髓损伤模型组在损伤区残存大量组织和神经丝、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纤维,而切除脊髓损伤模型几乎没有残存纤维;不论是切割脊髓损伤模型还是切除脊髓损伤模型,皮质脊髓束均不能通过损伤区,终止于损伤区的头端;在切割脊髓损伤模型中,脊髓固有束重新进入尾侧端的宿主脊髓组织中,而在切除脊髓损伤模型中脊髓固有束终止于损伤区的头端.表明切除脊髓损伤模型更适用于脊髓损伤后再生效果及治疗手段或药物的筛选与评价.

  • 羰化青类荧光剂在神经示踪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邱旭东;赵维彦;路来金;赵世伟;赵炳显

    逆行示踪是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常用方法之一,常用的示踪剂还有HRP、WGA-HRP、CTB、EB等,其中DiI细胞毒性小,不影响被标记细胞的存活、生长和发育;在组织的液相中不扩散,能特异性的标记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可沿神经纤维进行顺行和逆行扩散;结合状态稳定,能获得持久的染色效果;对神经元没有显著的毒性作用.因此,DiI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领域[1].

  • 生物素葡聚糖胺对大鼠皮质脊髓束的顺行示踪技术研究

    作者:龚标;李长清;李小凤;牛陵川

    目的 探讨生物素葡聚糖胺(BDA)神经示踪剂在大鼠皮质脊髓束通路的神经示踪实验研究.方法 采用成年的SD大鼠,用牙科钻开颅形成两个约为3mm直径的圆形骨窗,用微量注射器将15%的BDA缓慢注射入左侧运动感觉皮质区,每个骨窗选择3点3层注射,注射总量108μl.存活14d后,取出脑和脊髓组织在低温冰箱中保存,冰冻切片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BDA被轴突摄取后运输的情况.结果 在大脑感觉运动皮质层注射BDA后,在注射大脑半球以及皮质脊髓束通路的中脑、桥脑、延脑和脊髓颈膨大处均可见荧光显影,放大200倍时能清楚看到轴突结构及郎氏结.结论 BDA具有生物性稳定、转运距离远等优点,含自发荧光的BDA实验方法简单,为大鼠皮质脊髓束通路的形态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平台.

  • 大鼠中脘穴和胃俞穴相关神经元的分布规律

    作者:哈丽娟;崔建;刘晓娜;李铁

    目的 用Alexa荧光素488和594结合霍乱毒素亚单B(Alexa Fluor 488,594 conjugated cholera toxin subunit B,AF488/594-CTB)荧光双标记示踪技术揭示大鼠中脘和胃俞穴相关神经元的特异性分布规律.方法 用微量注射器将0.1% 的AF488-CTB和AF594-CTB 2种示踪剂各4 mL分别注入5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相当于人体的中脘和左侧胃俞穴的部位.灌流固定后取出颈、胸、腰部脊髓和脊神经节,并制成组织切片,然后直接用荧光显微镜系统观察和记录被标记的神经元.结果 在AF488-CTB标记的与"中脘"穴相关的神经元中,其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均以胸(T)9为中心分别呈对称性分布在T6-T13的脊神经节中和T5-T10的脊髓前角第Ⅸ层的后内侧部;同时,在AF594-CTB标记的与胃俞穴相关的神经元中,其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均以T12为中心分别分布在注入侧的T8-腰(L)2脊神经节中和在T10-L1的脊髓前角第Ⅸ层的前部.结论 应用AF488-CTB和AF594-CTB荧光双标记示踪技术成功揭示了与中脘和胃俞穴相关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在脊神经节和脊髓均有其各自对应的节段和区域,这一规律性分布特征,为在细胞水平上深入研究两者的关系提供了神经解剖学依据.

  • 膀胱感觉和运动神经支配的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作者:赵建国;雷德桥;蒙德鹏;侯春林;林浩东;宗海洋;陈寅生;蔡雨卫

    目的:建立重建膀胱感觉和运动神经支配的SD大鼠模型并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排尿中枢重塑及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4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神经根切断组(n=15)和神经根吻合组(n=20)。神经根切断组大鼠,将L4以下双侧脊神经前后根全部切断;神经根吻合组在切断脊神经根后,将双侧L4神经前后根与S1相应神经根吻合;对照组不作手术处理。术后6个月,取各组大鼠,分别行尿流动力学检测、神经根电刺激、神经吻合口甲苯胺蓝染色、盆神经节注射荧光金神经示踪染色和膀胱湿质量测量。结果:神经根吻合组大鼠膀胱大容量、残余尿量、膀胱顺应性及膀胱湿质量均小于神经根切断组而大于对照组(P<0.05);神经根吻合组大鼠大排尿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于神经根切断组(P<0.05)。神经根吻合组电刺激神经根后膀胱内压升高,但低于对照组(P<0.05)。神经根吻合组神经吻合口甲苯胺蓝染色可见神经纤维通过率达(53.4±6.7)%。盆神经节内注射荧光金后,神经根吻合组可见L4脊髓节段双侧灰质荧光金染色,神经根切断组和对照组未在相应脊髓节段检测到荧光金染色。结论:成功建立了同时重建膀胱感觉及运动神经支配的大鼠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排尿中枢重塑及其机制奠定了基础。

  • PRV逆行示踪技术验证神经根移位重建大鼠排便功能的有效性

    作者:朱晓中;朱弘一;鲍丙波;李星玮;高涛;郑宪友

    目的·通过伪狂犬病毒(PRV)逆行示踪技术研究神经根移位术是否能够重建大鼠脊髓损伤后的排便功能.方法·取大鼠20只,于S1、L6神经根之间横断脊髓,10只作为对照(A组),10只行神经根移位手术(B组).6个月后,每只大鼠注射6μL PRV,注射3 d后用多聚甲醛灌注,取出脊髓,冰冻包埋后切片观察PRV阳性标记情况.结果 ·A组于损伤平面以上脊髓切片中未发现PRV阳性标记,而B组于损伤平面以上脊髓切片中发现被PRV感染的神经元细胞.结论·神经根移位在大鼠脊髓损伤后排便功能的重建中具有明确作用,PRV逆行示踪技术可验证新的反射通路的存在.

  • 脊髓神经传导通路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轶;沈晓燕

    获得有效的脊髓神经传导通路模型是脊髓损伤诊疗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已有多种神经示踪技术用于测定脊髓神经的传导通路.脊髓神经纤维分布密集,传导通路复杂,建立完善的脊髓神经通路模型仍是目前需解决的核心课题.本文系统阐述近年脊髓神经传导通路的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和展望.

  • 伪狂犬病毒在视觉系统跨突触神经示踪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陈中山;叶湘湘;宋艳萍

    跨突触神经传导示踪对于研究神经网络以及单个神经元的功能特性和信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伪狂犬病毒(PRV)作为一种噬神经组织病毒,因其可跨突触传递、高效转染和表达、具备独特感染模式等特点,在研究神经系统功能神经元之间的网络连接中起着重要作用.经过基因重组后的伪狂犬病毒无明显神经毒性,此外不仅继承了原有病毒的特性,同时还可携带荧光标记蛋白,使得对神经环路的标记和显示更加简单和直观.我们就PRV应用于视觉传导通路的标记、在非图像视觉传导系统中的应用、视网膜组织和细胞移植后示踪、视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存在的潜在不足,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与椎间盘内神经侵润生长的关系

    作者:邹健;雷刚刚;吴庆能;余伟宏;章勇

    目的 探讨退变椎间盘内神经侵润生长的情况以及其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关系,为临床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治疗提供指导作用.方法 取成年健康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10只,单纯经前路暴露L5~6椎间盘,8 d后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实验组10只,经前路破坏L5~6椎间盘前侧纤维环,8d后注射HRP.各组均于注射HRP后2 d处死动物.取双侧L2、L5背根神经节(DRG)制片,通过钨酸钠加强的TMB法行HRP显色反应及GAP-4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标本内HRP标记细胞及HRP和GAP-43双标细胞的形态大小和数量变化.结果 2组动物L2 DRG内HRP和GAP-43标记细胞的数量均明显高于L5 DRG(P<0.05);实验组L2 DRG内HRP-GAP-43双标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RP-GAP-43双标细胞的直径为18~44μm,平均(28±12)pm.结论 椎间盘损伤可诱导神经纤维的侵润,椎间盘内神经纤维的侵润在盘源性下腰痛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能从某一方面阻止神经的侵润生长,可能在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治疗中起到一定作用.

  • 大鼠视神经部分损伤后自发再生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厚斌;马志中;张卯年

    目的观察大鼠视神经部分损伤后自发再生纤维的形成.方法采用荧光金顺行标记和生长相关蛋白免疫电镜的方法观察反向夹持镊损伤视神经后的再生纤维情况.结果视神经损伤2周后,损伤点后0.5 mm内有较密集的荧光金标记,损伤远端散在条状、线状荧光;损伤区前的神经纤维的朗飞氏结的轴突内及损伤区后的无髓神经纤维内有生长相关蛋白-43的阳性表达.生长相关蛋白-43位于轴浆内呈区域性或临近轴膜分布.结论大鼠视神经部分损伤后具有自发再生能力.

  • 改良大鼠视网膜节细胞逆行标记方法的建立

    作者:黄厚斌;张卯年;马志中

    目的建立一种易于规范的、简易准确的视网膜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计数方法.方法根据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确定双侧上丘和外侧膝状体在颅骨表面的投影,在投影处钻4或8个骨孔,用血管钳夹住微量进样器的尖端控制注射深度,注入10g·L-1荧光金.2周后取视网膜铺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计数视网膜后极部、赤道部、远周部及背侧、尾侧、腹侧、嘴侧各象限RGC的数目,同时将视网膜铺片行甲苯酚紫染色后RGC计数.结果所有动物均开颅手术标记成功.4点、8点标记法标记的正常RGC的数目分别为(2 219±282)个·mm-2和(2 207±267)个·m-2,2者无显著差异;四点法标记的大鼠RGC后极部、赤道部、远,周部分别为(2 499±367)个·mm-2、(2 215±287)个mm-2、(1944±210)个·mm-2,八点法标记的大鼠RGC后极部、赤道部、远周部分别为(2 521±357)个·mm-2、(2181±286)个·mm-2、(1920±190)个·mm-2,其中后极部与远周部有显著差异;四点法标记的大鼠RGC背、尾、腹、嘴侧各象限RGC的数目分别为(2 288±303)个·mm-2、(2189±277)个·mm-2、(2242±267)个·mm-2、(2 159±305)个·mm-2,八点法标记的大鼠RGC背、尾、腹、嘴侧各象限RGC的数目分别为(2169±284)个·mm-2、(2 216±239)个·mm-2、(2 297±273)个·mm-2、(2 146±297)个·mm-2,彼此间没有显著差异.甲苯酚紫染色进行RGC计数的变异系数为27.14%,荧光金逆标RGC计数的变异系数11.52%,2者间有显著差异.结论荧光金逆行标记是进行RGC计数的极好方法.

  • 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恢复截瘫后直肠功能的神经追踪研究

    作者:程平;肖传国

    目的研究正常和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脊髓损伤大鼠肛门外括约肌-脊髓、直肠-盆神经节-脊髓之间的神经通路.方法正常及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后截瘫的(以下简称模型组)雄性SD大鼠,用荧光金(FG)注射至肛门外括约肌(EAS)、直肠壁内、盆神经节(MPG),行逆行神经追踪;模型组大鼠,采用麦芽凝集素结合的辣根过氧化物酶(WGA-HRP)作为顺行神经示踪剂,在大鼠脊髓左侧L4前角注入WGA-HRP.结果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直肠壁注入FG后,MPG主体部可见大量标记神经元.正常组将FG注射入MPG后,FG标记神经元位于脊髓L6~S1骶髓副交感核(SPN)、后联合灰质核.正常鼠FG注射入肛门外括约肌后,标记神经元主要位于L5~S1脊髓的背内侧核(DM)区,背外侧核(DL)区可见少量标记神经元.模型组大鼠将FG注入盆神经节或肛门外括约肌后,左L4前角均可见FG标记神经元;左L4前角注入WGA-HRP后,肛门外括约肌和左侧MPG中均可见HRP阳性神经末梢.结论正常大鼠盆神经节支配直肠的神经元主要分布于MPG主体部;脊髓内支配盆神经节的神经元主要位于脊髓L6~S1节段SPN;支配肛门外括约肌的运动神经元主要位于L5~S1脊髓DM区.建立人工反射弧后,大鼠L5~S1脊髓L4前根与L6前根吻合后所形成的"异类神经纤维"在MPG换元后,支配直肠壁和EAS.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