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拟腰痛方加推拿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吴琦;吴永廉;王福敏

    目的 比较运用自拟验方腰痛方配合推拿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与单纯运用推拿治疗该病两者临床疗效的差别,并以此研究结果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病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运用推拿治疗,治疗组在推拿基础上配合口服自拟腰痛方,比较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以及改善率、改善指数.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各JOA评分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平均改善率、平均改善指数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自拟腰痛方配合推拿手法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较单纯运用推拿治疗具有更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辛志强;赵樑;王剑文;唐尧

    腰痛是临床中的常见和多发症状,是较复杂的一组临床综合征.60%~80%成人均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腰痛.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是指椎间盘内各种病变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腰痛.近年来,随着对该疾病认识的逐步提高,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其适应证不一,治疗效果也有很大差别,结合近年来国际、国内的资料和笔者的临床体会就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治疗方法的进展作一综述.

  •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病24例

    作者:刘洪彬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指有典型症状和体征,但硬膜囊无受压表现的一种疾病,在腰腿痛病人中占有一定比例,临床上并没有引起许多基层骨科医生的重视,本院自2006年12月至2008年11月共收治椎间盘源性下腰痛24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

  • McKenzie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

    作者:翁浩;刘旸;周昭文

    目的:观察中医推拿配合McKenzie技术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影响。方法80例入选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脱失1例),对照组采用中医推拿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推拿结合McKenzie技术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ODI、VAS评分和S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观察组患者ODI和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D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推拿结合McKenzie技术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有较好的疗效。

  • 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及其抑制剂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关系

    作者:陈德胜;金群华

    椎间盘退变是腰腿痛和下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表明,椎间盘突出后可形成对周围神经组织的物理和/或化学刺激,使神经组织异常放电而产生疼痛.因此,椎间盘突出被看作是椎间盘疾病导致疼痛的先决条件.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椎间盘退变或损伤前后的神经解剖、生物化学、生物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渐认识到在没有椎间盘突出的情况下,发生于椎间盘内部的病变也能引起腰痛--即通常所说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 臭氧溶核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远期随访

    作者:刘延青;王应德;丁晓宁

    目的:观察臭氧溶核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远期疗效,并对照研究经典椎间盘造影术和臭氧椎间盘造影术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价值.方法:对207例需进行臭氧溶核术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行前瞻性研究,在术中对疑似病变椎间盘先后进行经典椎间盘造影和臭氧椎间盘造影,分别观察诱发疼痛反应及病理分型.随访术后1年、2年、3年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对术前和术后的VAS进行加权处理并评价疗效,同时对两种椎间盘造影术诱发疼痛试验阳性率进行对照,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际随访到病例181例,占入组随访病例的87.4%.术后随访1年、2年、3年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72%、78%,优良率为67%、63%、57%.在治疗有效者的243个间盘和治疗无效的62个间盘中臭氧诱发痛发生率分别为89.7%和45.2%,比较有明显差异.臭氧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试验阳性率比经典椎间盘造影明显升高(57%:25%).结论:臭氧溶核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远期疗效稳定,术中臭氧诱发痛与疗效呈正相关,且诱发疼痛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经典椎间盘造影术.

  • 亚甲蓝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庞晓东;徐展;彭宝淦;杨洪;李端明;高春华

    目的:研究亚甲蓝椎间盘内注射对退变椎间盘内神经纤维的灭活作用,探讨亚甲蓝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机制.材料与方法:通过采用18只SD雄性大鼠建立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将损伤尾4、5全层纤维环作为实验阳性对照椎间盘组;损伤尾5、6全层纤维环作为实验椎间盘组;尾6、7作为无损伤完整对照椎间盘组.所有大鼠均在术前,术后进行X线和MRI的检查,分别于术后第2周,术后第6周,术后第11周,随机取2只动物处死后进行Masson染色,观察纤维环愈合状况,到了第11周实验时间点,对实验组椎间盘进行亚甲蓝的注射,并在12周处死余下所有12只实验动物,切取大鼠尾椎椎间盘,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SP(P物质)、PGP9.5(神经纤维);参考Madsen描述的免疫组化半定量方法,根据切片的神经在实验椎间盘的分布情况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下:椎间盘中没有免疫阳性细胞和免疫阳性反应,0分;在椎间盘观察区有一个阳性细胞,1分;在椎间盘外部的2个或几个观察区包括几个阳性细胞,2分;在椎间盘几个观察区内包括几个甚至更多的阳性细胞,并延伸到椎间盘中央区,3分.记录各组数据,进行组间等级资料秩和检验,在软件SPSS14.0上进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X线可见椎间盘损伤前椎间隙正常,损伤后11周鼠尾椎有较明显的椎间隙变窄和骨质增生的反应间隙变窄和骨质增生的反应.MRI可见损伤前大鼠尾椎序列良好,椎间盘未见退变征象,高度基本一致.损伤后11周MRI复检可见SD大鼠尾椎序列紊乱,穿刺损伤的椎间盘出现高度丢失,体积缩小,椎体边缘骨桥形成等退变征象.在损伤后12周,在尾4/5椎间盘的前1/4区检测到SP和PGP9.5免疫阳性细胞分布.尾5/6椎间盘在损伤后11周,并注射亚甲蓝1周后神经出现率很低(P<0.01).结论:亚甲蓝椎间盘内注射对椎间盘内神经纤维有灭活作用,可能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主要机制.

  • 脉冲射频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近期疗效

    作者:黄佑庆;宁亚;陈瑞霞;丁晓宁;刘延青

    目的:观察椎间盘内脉冲射频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行间盘内脉冲射频治疗,记录术前、术后1周、1月、3月和6月时患者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s,NRS)和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内患者NR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无严重副作用.结论:间盘脉冲射频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近期疗效满意,值得开展深入的前瞻对照研究.

  • 下腰痛的病理机制

    作者:严鹏飞;刘旭;车路;孙振;王海强

    下腰痛(low back pain)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几乎每个人都会在不同时期发生下腰痛[1]。下腰痛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部分患者甚至因此而丧失劳动能力,同时也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一份源自英国的针对慢性下腰痛的医疗费用研究显示,有慢性下腰痛者,其医疗费用为无下腰痛者的两倍[2]。然而,下腰痛的病理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很多研究已从不同的方面试图阐明下腰痛的病理机制。目前,研究较多的能引起下腰痛的原因主要有腰肌的慢性劳损、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及腰椎小关节突骨性关节炎( lumbar 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LFJOA)等。本文拟就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和腰椎小关节突骨性关节炎引起下腰痛的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希望有助于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更好地了解下腰痛的发病机制,从而对临床工作和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帮助。

  • 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后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作者:刘永征;李成权;徐强;王卫忠;倪德新

    目的 探讨椎间盘造影后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LBP)的效果.方法 对57例经椎间盘造影确诊的DLBP患者,向责任椎间盘内注射亚甲蓝,观察下腰痛VAS评分变化.结果 57例责任椎间盘CT显示:椎间盘内破裂35例,椎间盘结构紊乱22例.亚甲蓝注射1周后,VAS由术前平均8.2分降至2.4分(P<0.05).疗效评定按改良Macanab评定标准:优33例,良18例,可6例,优良率89.5%.结论 椎间盘造影是诊断DLBP的可靠方法,亚甲兰注射治疗DLBP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 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郭团茂;徐永军;行艳丽;刘强;陈文恒;郭霆;晁军伟;程超

    目的 探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LBP)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7年1月~2009年6月临床资料完整的54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采用微创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先射频针行纤维环多靶点射频热凝,再臭氧脉冲式注入髓核和神经根周围,采用VAS、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23~53 min,平均27 min.无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54例均获随访2年,术前VAS评分(7.25±0.83)分显著高于术后1周(4.37±0.24)分(q =29.052,P<0.05)、术后6个月(3.49±1.02)分(q=37.929,P<0.05)、术后1年(2.96±0.72)分(q=43.275,P<0.05)、术后2年(3.14±0.59)分(q=41.459,P<0.05);术前ODI评分(34.55±4.71)分显著高于术后1周(23.27±7.39)分(q =17.431,P<0.05)、术后6个月(19.75±4.16)分(q=22.870,P<0.05)、术后1年(18.03±2.48)分(q=25.528,P<0.05)、术后2年(18.12±3.58)分(q =25.389,P<0.05).术后2年MacNab评分有效率75.9%(41/54).结论 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比较理想的微创方法.

  • 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及治疗进展

    作者:苏新磊;张桂莲

    腰痛或下腰痛是脊柱疾患常见且极其复杂的综合征,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Manchilkanti等[1]统计认为平均有15%成人受到慢性下腰痛的困扰,Crock[2]首先提出椎间盘内部结构的病变也可以导致下腰痛,并定义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Schwarzer等[1]统计慢性下腰痛患者约40%应归为椎间盘源性。慢性下腰痛是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其中40%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现将椎间盘源性腰痛近年来诊疗方面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 椎间盘内破裂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行为学观察

    作者:隰建成;马远征;白一冰;史迎昌;黎立;侯树勋

    目的 建立椎间盘内破裂的动物模型,观察其病理学及行为学表现.方法 实验用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2只.假手术组(对照组),全麻后取仰卧位,经腹腔正中入路,钝性撕开后腹膜,暴露L6~7椎间盘,逐层缝合.椎间盘轻度破坏组(手术1组),全麻后取仰卧位,经腹腔正中入路,暴露L6~7椎间盘.于椎间盘前正中点以直径0.2mm的特制针头刺入L6~7椎间盘至后侧纤维环下,深度控制为3mm.少许明胶海绵堵塞针口,逐层缝合.关腹前滴入约1ml左右生理盐水.椎间盘重度破坏组(手术2组),全麻后取仰卧位,经腹腔正中入路,暴露L6~7椎间盘.于椎间盘前正中点以直径0.2mm的特制针头刺入L6~7椎间盘至后侧纤维环下,深度控制为3mm.仍以前正中针口为刺入点,与第一针道各成30°角向左右分别穿刺至后外侧纤维环下.结果 手术椎间盘内可见由前方至后方的裂隙,后侧的外层纤维环未破裂.术后髓核内纤维组织样细胞透明样变性,与胶冻状物交织在一起,内层纤维软骨细胞变性.椎间盘内破裂模型手术2组的大鼠术后静止不动时间延长、运动时间减少,同假手术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建立了一种椎间盘内破裂的动物模型,并观察了手术间盘的病理及行为学改变过程,该模型可模拟临床上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作者:郭钧;郭昭庆;陈仲强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 lowback pain)指椎间盘内各种病变(如退变、终板损伤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功能丧失的下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受压或节段过度活动的放射学证据[1].

  • 对人工椎间盘置换的一点看法

    作者:李佛保

    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有近40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一直是一种有争议的治疗方法,到目前也没有得到美国FDA的批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包括椎间盘突出、退变性不稳、滑脱、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等应用人工椎间盘置换的必要性值得斟酌,因为对这类疾病常规安全的、简单而创伤小的治疗方法效果满意,而且退变本身所发生的病理变化具有代偿性稳定脊柱的作用.其次,该方法的安全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它与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有根本的不同,人工椎间盘植入体内后任何部件的损坏都有可能产生神经、大血管损伤而导致灾难性后果;另外,理想的人工椎间盘要求有超过40年的使用寿命,但目前还没有一种材料的假体强度能够承受如此大量的循环负荷;同时,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创伤大、技术要求高,假体本身设计的不完善和植入时的偏差都会使其不能完成正常椎间盘的应力吸收和传导功能,从而成为有害的内植物.后,手术效果的可靠性即长期有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在过去40年里,全世界实施的有文献报告的各种类型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病例不足4000例(包括会议文献),而且目前还没有远期随访的结果报告,因此对其长期效果的评价是未知的.

  • 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在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中的意义

    作者:彭宝淦;侯树勋;吴闻文;王晓宁;张建;孙金烈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HIZ)在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中的作用.方法:对5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CT影像上无腰椎间盘突出的下腰痛患者行腰椎MRI检查和腰椎间盘造影术,分析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与腰椎间盘造影诱发的下腰痛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行腰椎间盘造影的142个椎间盘中,共有38个椎间盘呈现疼痛复制反应,其中17个椎间盘显示高信号区.这17个有高信号区的椎间盘在椎间盘造影过程中全部呈现2~3级的纤维环破裂和疼痛复制反应.结论:无椎间盘突出的下腰痛患者在腰椎MRI上存在椎间盘内高信号区,可表明该椎间盘是产生腰痛的破裂椎间盘.

  • 髓核成形术治疗腰腿痛患者的选择(附45例临床初步报告)

    作者:刘保卫;王岩;刘郑生

    目的:探讨髓核成形术治疗腰腿痛患者的佳适应证.方法:应用髓核成形术治疗45例腰腿痛患者,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龄32岁(18~46岁),病程平均2年(5个月~4年),其中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40例.手术前先进行椎间盘造影,然后行髓核成形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疼痛症状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12个月.优良率为80%(36例);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者有效率为85%;椎间盘造影阳性者有效率为92%.无效8例,术后加重1例.结论:在下列情况下应用髓核成形术治疗腰腿痛患者将提高临床的有效率:(1)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症状的患者;(2)影像学上表现为侧方小的椎间盘突出,以神经根刺激症状为主要症状者;(3)椎间盘造影阳性的患者.

  • 椎间盘内电热疗法

    作者:李放;朱兵;胥少汀

    Saal等于2000年2月首次报道了椎间盘内电热疗法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初步临床结果,引起了国际脊柱外科界的广泛重视.椎间盘内电热疗法是一种针对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微小创伤性的新方法.

  •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影像诊断与微创治疗

    作者:张翱;杨全;向波;马进;刘丹

    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影像诊断、微创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2011年5月82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MRI 表现、CT 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及微创治疗的临床资料。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 Macnab 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6例腰部 MRI 表现为椎间盘后缘点状高信号(high intensity zone,HIZ)。CT 引导下椎间盘造影48例有一致性腰痛复制,根据达拉斯 CT 椎间盘造影评价纤维环破裂程度,14例Ⅱ级纤维环破裂,行经皮椎间盘内电热纤维环成形术(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anuloplasty therapy,IDET),34例Ⅲ级以上纤维环破裂行椎间盘镜腰椎间盘切除(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联合椎体间融合器(Cage)植入椎间融合术。10例 IDET 随访72个月,术前 VAS (9.1±0.3)分,术后72个月(0.9±0.1)分,明显降低(F =1904.77,P =0.000);26例 MED 联合 Cage 植入椎间融合随访72个月,术前 VAS(9.2±0.1)分,术后72个月(1.0±0.1)分,明显降低(F =4134.17,P =0.000)。结论腰椎间盘后缘 MRI 表现 HIZ 提示椎间盘破裂,CT 引导下椎间盘造影显示椎间盘破裂程度及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具有定性诊断价值,根据椎间盘破裂程度选择合适的微创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 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效果观察

    作者:刘伟;王杰;幸永明;蔡凯文;宋滇文

    目的:观察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顽固性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LBP)的效果.方法:选择DLBP 47例,均采用下腹正中腹膜外入路的前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手术前、术后3个月、1年及3年VAS评分、Oswest 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7例中,临床疗效优34例(72.3%),良10例(21.3%),疗效可3例(6.4%).术后3个月、1年及3年随访,VAS和ODI分值均非常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前路椎间融合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脊柱稳定性好等优点,是治疗DLBP的有效方法.

100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