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膝关节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术的护理

    作者:韩华

    退行性膝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退变性疾病,其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高的趋势,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加也使这类疾病越来越多,其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行动不利,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加重了社会的负担.膝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膝关节退行性变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具有创伤小,痛苦少,疗效好的优点,为广大患者所接受,我科用这种方法治疗膝关节退行性变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实行膝关节注射术的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介绍如下.

  • 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作者:陈可新;杨启友;刘兴才;李宏九

    目的:探讨加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否改善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意义.方法:自1998年12月至2005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49例,男12例,女37例;年龄49~68岁,平均58.5岁.Meyerding分型:Ⅰ度32例,Ⅱ度17例.其中21例采用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A组),28例加用CD HORIZON M8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B组).术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无统计学差异.4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90个月,平均58个月.参照Yuan等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腰腿痛程度(VAS评分)、脊柱活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结果:随访时腰痛VAS评分:A组(41.9+7.5)分,B组(32.8±6.2)分;腿痛VAS评分:A组(33.9±7.3)分,B组(30.8±6.2)分.脊柱活动功能:A组改善15例,加重或无变化6例;B组改善25例,加重或无变化3例.神经功能:A组改善15例,加重或无变化6例;B组改善26例,加重或无变化2例.在改善腰痛、脊柱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方面,B组优于A组(P<0.05).在腿痛改善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比较,加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改善患者的腰痛症状和临床功能;减压作为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在改善患者腿痛方面起主要作用.

  • 颈椎后路术后颈椎曲度不良与疗效的相关性

    作者:占蓓蕾;叶舟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手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后颈椎曲度不良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颈椎后路减压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85例,其中全椎板减压术26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39例和单开门棘突重建扩大成形术20例,观察手术后颈椎后凸畸形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经6-72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颈椎后凸与否,各组之间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单开门棘突重建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颈椎后凸发生率低于全椎板减压术(P<0.05);颈椎无后凸与轻度后凸(与A、B、C的对应关系)畸形之间的轴性症状发生率无差异,但与明显后凸组相比有差异性(P<0.05).结论:颈椎后路减压术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常用的手术方法,具有椎管容积扩大明显等优点.但减少手术对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损伤并对此复合体进行有效修复,可以减少颈后凸畸形和轴性症状发生,提高手术效果.

  • 细胞移植修复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贾燕龙;韩成龙

    椎间盘退变所导致脊柱退变性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脊柱不稳定、椎间盘源性腰痛、骨关节炎等常见病多发病,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这一问题日益突出。长期以来人们对此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实践,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类固醇注射封闭、理疗和手术治疗等。但这些方法只是处理终末期的症状,不能逆转疾病进展,随着人类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更深入的认识和组织工程的发展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临床应用,用细胞移植的生物方法来治疗椎间盘退变成为可能,人们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希望可以用于临床,以修复重建退变的椎间盘,给椎间盘退变疾病的患者带来福音,笔者就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变进展进行综述。

  •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毛路;杨惠林;王根林

    退行性腰椎疾病是常见的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骨科疾患,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减压、融合、内固定是其治疗的有效方法和基本原则[1] .腰椎融合可导致腰椎融合节段刚度增加,使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备受学者关注[2] .目前尚不清楚腰椎融合理想的内固定刚度,国内外学者对既可促进固定节段融合又可大限度地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固定方式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

  • 炎性基因多态性与体内金属离子浓度在金-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中的风险评估

    作者:彭旭;杨柳;陈光兴;段小军;古凌川;王文斌

    全髋关节置换术(toral hip arthroplasty)已越来越被世界广泛应用,是目前世界上成功的矫形外科手术之一,其成功率也较高,这一技术的应用旨在减少疼痛、恢复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对于退变性疾病(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外伤(如股骨颈骨折、创伤性髋关节炎)等病种,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髋关节置换术,该手术技术成熟、效果确实.

  • 嗅觉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

    作者:高平;秦绍森;王新德

    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AD)是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大脑退变性疾病,由于起病隐袭、进展缓慢,临床症状又缺乏特异性,在疾病的早期与健康老年人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难以鉴别.多年来,人们采用神经心理、神经生化及神经影像手段进行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嗅觉障碍与AD密切相关,而且可能是早出现的症状之一[1-4].有学者提出,嗅觉障碍可作为早期诊断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 及AD的指标之一[5].

  • 老年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和手术策略

    作者:贺仕雄;姚国荣;韩教;蔡力;吴大鹏;田宏宇;刘源

    目的 评估、分析老年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和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68例腰椎退变性疾病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根据手术时的年龄分为两组,A组年龄≥70岁,28例;B组年龄<70岁,40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评分,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影像学资料.结果 两组术前术后评分、术后改善率以及影像学资料无明显差异,A组全身并发症、椎间塌陷融合、延迟融合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未发现不融合.结论 不同年龄组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疗效无明显差异.老年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采用恰当的手术策略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疗效分析

    作者:刘刚;毛广平;许斌;吴苏稼;赵建宁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单枚融合器融合、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退变性腰椎疾病87例采用经椎间孔椎体间单枚融合器融合、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3个月及1年VAS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间孔椎体间单枚融合器融合、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 Dynesys治疗腰椎(L4、5)退变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樊友亮;丁亮华;方晓辉;何双华;王能;包欣南;凌为其;黄智慧;张乃东

    目的 探讨Dynesys应用于腰椎(L4、5)退变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像学改变.方法 自2008年8月~2009年12月,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或部分切除,减压后置入Dynesys系统装置治疗1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结果 术后随访14~28个月,ODI、VAS、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L4、5节段椎体的活动度(ROM)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ynesys系统保留了腰椎生理曲度和固定节段的活动度,延缓并减少邻近节段的退变,短期临床疗效满意,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飞;何翔;来津;魏显招;沈力;李志鲲;朱晓东;李明

    目的 探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应用于退变性腰椎疾病中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自2009-01-2013-01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结合后路椎板减压治疗3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23例,腰椎管狭窄症12例.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6~40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3个月、1年和末次随访时的VAS及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个月和1年继续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椎间隙后缘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时间的延长,高度略有下降,椎间隙前缘高度较术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保持了一定的活动度,但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结合椎板减压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效果较明显.该手术方案维持了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在稳固脊柱的前提下保留一定活动度,能够预防邻近节段退变及腰椎不稳,但远期的疗效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腰椎全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李忠海;赵杰

    腰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是脊柱外科领域常见的疾病之一,在过去几十年间,腰椎间盘切除加椎体间融合术一直是治疗DDD的"金标准".但由于椎体融合牺牲了关节的活动性,并使得邻近节段的退变加速,因此,保留关节的活动和腰椎生理运动对于术后的远期疗效非常关键.

  •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策略

    作者:王福贵;娄颜伟;朱俊昭;邹扬道;陈伟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间单枚融合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椎间孔椎体内单枚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21例。通过下腰痛JOA评分和D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本组获随访4~14个月,术后3个月及1年JOA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椎间孔单枚融合器融合结合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是一种创伤小、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 棘间韧带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志刚;韩鹏飞;赵胜

    下腰痛(low back pain)是目前降低人类劳动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常见原因之一。既往认为导致下腰痛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腰椎间盘突出,但通过研究人们发现实际上只有不到15%的患者是基于以上原因而导致了症状的发生,绝大多数患者(占85%)下腰痛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非神经源性的,如:肌肉韧带的损伤或退变性疾病等[1]。本文所要论述的棘间韧带源性下腰痛正是其中的一种。

  • 椎间盘退变机制研究现状及生物治疗展望

    作者:李文举;李亦梅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发病率与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日常生活。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缓解疼痛症状或神经受压症状,却无法阻止退变进程,这也是导致高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的研究认为,椎间盘退变是一个与细胞外基质数量减少、细胞老化凋亡、炎性介质刺激和血管增生等相关的复杂程序。大量实验研究提示,椎间盘再生活性物质、干细胞移植、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方法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椎间盘细胞和基质数量,促进椎间盘再生或修复,从而逆转退变进程。日益进展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工程技术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而上述方法大多处于动物实验或体外实验阶段,临床应用尚存诸多挑战。本文旨在讨论椎间盘退变细胞生物学变化的研究现状,以展望未来生物治疗椎间盘退变的前景。

  • 棘突间Coflex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吴清涛;王哲;罗卓荆

    目的 总结分析腰椎棘突间Coflex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和术后椎间盘再突出原因.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8年12月至2011年1月40例采用棘突间Coflex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24例,年龄39~77岁,平均58.3岁;后路单纯开窗减压+Coflex固定15例,开窗减压、髓核摘除+Coflex固定25例.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随访均拍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观察手术节段活动度(ROM)及椎间隙高度指数变化.症状缓解不明显患者行腰椎MRI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11.2个月.ODI和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3.88±16.34和5.94±1.39降至末次随访的14.63±6.84和1.13±0.9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间隙活动度8.32±3.56,术后3.64±2.7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指数有明显提升(P<0.05),随访末期椎间隙高度指数逐渐下降,与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例行单节段减压、椎间盘切除+Coflex固定患者术后6个月内原有症状加重,MRI检查提示有椎间盘再突出,再突出率7%;1例患者行翻修手术后症状缓解,2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 棘突间Coflex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近期疗效显著,但术后有再突出风险,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选择需慎重,术后指导不可忽视.

  • 新型PEEK棒半刚性固定系统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红军;樊勇;吴子祥;杨超;曾艳平;雷伟;桑宏勋

    目的:观察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棒半刚性固定系统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后路减压、椎体间融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51例行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PEEK棒内固定组24例,钛合金棒固定组27例;均行标准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通过腰痛VAS评分及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等指标评价临床疗效:采用改良Brantigan椎间融合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的术后随访资料.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PEEK棒组患者腰痛VAS评分(1.9±0.4)明显优于钛棒组(2.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下肢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根据改良Brantigan椎间融合标准,术后3个月PEEK棒组(83.3%,20例)融合率显著高于钛棒组(55.6%,15例),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PEEK棒组融合率为91.7%,而钛棒组融合率为81.5%(22例),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植骨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EEK棒-椎弓根螺钉半刚性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治疗中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传统钛棒内固定系统比较术后腰痛持续缓解明显,其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 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

    作者:张阳;李放;单建林;关凯;赵广民;文天林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0年5月采用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9例,其中腰椎管狭窄症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ROM)、椎间高度及上位相邻节段ROM,评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和症状学退变的发生情况.结果:55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48~70个月,平均54个月.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ODI分别为(24.1±5.7)%和(15.9±6.3)%,均较术前的(56.3±16.4)%明显改善(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2.9±1.5和1.4±0.5,均较术前的6.7±2.7明显改善(P<0.05).手术节段ROM由术前的(7.6±2.5)°保留至术后3个月的(4.5±2.8)°以及末次随访时的(4.9±2.3)°(P<0.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在术后3个月为13.4±2.6mm,较术前12.3±2.7mm明显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为12.1±3.2m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由术前的(8.1±3.0)o增加至术后3个月的(9.3±3.2)°,至末次随访时达到(10.0±2.9)°(P<0.05).末次随访时,7例(12.7%)患者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1例患者出现上位相邻节段症状学退变而接受二次Dynesys内固定手术.结论: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在中期随访时,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保留手术节段部分活动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邻节段退变.

  • 椎间盘退变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杜立龙;徐宝山;杨强

    目前,关于椎间盘退变的原因,虽然已有一些探讨与研究,但其退变的机制仍不清楚。研究腰椎间盘退变过程中信号转导的机制,将有助于人类对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进一步认识,并可能从中找到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新方法。笔者就椎间盘退变过程中信号通路转导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治疗进展

    作者:辛洪奎;阮狄克;张超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DD)的发病率逐步上升.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复杂.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大类因素[1-4]:(1)年龄因素;(2)机械因素;(3)细胞营养及炎性介质的作用;(4)基因因素.

129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