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抑郁症学习记忆障碍的研究进展

    作者:史华伟;王椿野;赵振武;郭蓉娟

    抑郁症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记忆障碍,是抑郁症即使在缓解期内仍不能恢复社会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以控制抑郁症状为主的传统治疗模式越来越受到挑战,更多的临床工作者将把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近年来,诸多学者从神经心理、神经生化、神经影像及药物作用等多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但相关的生物学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抗抑郁西药已广泛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但对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还不尽如人意.中医中药在治疗抑郁症学习记忆障碍上有一定优越性,但仍需要深入的探索.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针刺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梁凤霞;王华

    针灸的神奇疗效已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对于针刺机制的研究亦日趋深入.而在西方科学和医学社会,针刺以补充医学(complementary medicine)的一种重要形式出现,其运用和功效还未被普遍接受.神经影像工具的发展,如正电子放射X线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使非创伤性地研究针刺对人脑活动的效应成为可能.

  • 老年人甲状腺功能异常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

    作者:刘琼;卫家芬

    本文综述了老年人甲状腺功能异常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进而对临床工作人员进行指导,防止误诊.分别从行为学、动物实验、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等方面探讨甲状腺功能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 《立体定向与癫痫外科》书讯

    作者:

    由秦兵主任医师、谭启富教授等我国著名癫痫病专家主译、主审的《立体定向与癫痫外科》一书即将交付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2012年欧洲John Libbey出版社推出了自"法国学派"开创近70年来第一部英文著作——《立体定向与癫痫外科》,由法国学派的开山鼻祖、圣-安娜医院癫痫外科Jean Talairach教授的嫡传弟子法国雷恩大学癫痫中心的Jean-Marie Scarabin教授领衔,揽法国、意大利、美国50余位癫痫内科、外科、儿科、神经影像、神经电生理、神经心理和康复、生物工程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编撰而成,这部著作秉承了举世闻名的法国圣-安娜学派的思想精髓,全景式地展现了法国癫痫外科术前评估的核心理念和技术,有别于大家熟知的北美癫痫外科术前评估的学术思想.

  • 深入开展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成像研究(述评)

    作者:马林

    近几年,随着影像设备的迅速发展以及有关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使用各种新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这些技术的使用,突破了传统观念,深化了认识,在有些方面甚至开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使用各种新技术进行脑研究的文献量近年呈指数上升的趋势也反映出这一发展势头.国内众多单位近年来相继引进了许多大型影像设备,其中一部分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应该充分抓住机遇,利用好这些先进设备,结合自身优势,通过不懈努力,将我国的神经影像临床诊断和基础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此,将自己的初步想法和体会与同道交流,供大家参考和商榷.

  • 原发全面性癫痫丘脑皮层网络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王正阁

    原发全面性癫痫患者脑内无器质性病变;常规影像学检查不能发现异常.目前普遍认为丘脑皮层网络在原发全面性癫痫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多模态神经影像学可从结构、功能、血流及代谢等方面观察大脑异常,为研究原发全面性癫痫的发病机制提供方法.本文对原发全面性癫痫的丘脑皮层网络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基于文献计量的针刺神经影像研究现状分析

    作者:马培宏;尹涛;侯键;邱科;何昭璇;刘小艳;曾芳

    神经影像技术在针刺机制研究中的运用为科学阐释针刺效应的中枢机制提供了无创性、可视化的研究手段.笔者搜集近二十年来针刺神经影像研究英文文献,并在此基础上,从文献基本信息、研究方案设计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系统分析针刺神经影像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儿童视神经脊髓炎研究现状和进展

    作者:朱银伟;徐俊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一种中枢神经 系统原发炎性脱髓鞘疾病,主要特征为单发或反复发作的视神 经炎(optic neuritis,ON)和急性脊髓炎[1] .该病常难以与多发性 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相鉴别,但疾病进展更快,对针对MS 的免疫调节治疗无反应.2004 年,一种NMO 特异性自身抗体即 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被发现,可以区分NMO 和其他脱髓鞘 疾病[2] ,并推动了NMO 诊断标准的更新[3] .NMO 与MS 病理机 制不同,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儿童期发病患者的发病率和临床特 征近才有相关报道[4-6] ,其临床表现、神经影像、诊断及预后更 复杂.本文将对儿童NMO 研究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

  • 弥散张量成像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老年性痴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刘江红;韩璎

    一、原理、特点Ⅰ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弥散加权成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磁共振成像技术,可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特点,揭示白质纤维束微观结构的改变,是一个新的非侵入性神经影像工具,能在活体绘制脑的微观结构.其通过在多个方向上施加弥散敏感梯度从而测量水分子在各个方向上弥散的程度.DTI成像的基本原理是水分子在不均匀介质中的弥散具有各向异性特征,是由Basser等[1]首先提出并进行研究的.弥散为水分子的随机不规则布朗运动(brownian motion),是一个三维过程.当水分子的弥散运动不受限制时,其向各个方向运动的概率相等,这种不受限制沿各个方向运动速率都相等的水分子运动称为弥散张量的各向同性(isotropy).

  • 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建议

    作者: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规范治疗专家组

    神经系统疾病被认为是"定位难、定性诊断难、治疗更难"的一类疾病.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治疗,一般限于激素、抗生素和维生素三大治疗方法.神经影像学史无前例的发展,改变了"定位难"的状况.溶栓药物和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有效地降低了脑梗死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 皮质基底节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分析

    作者:王晓丹;刘帅;石志鸿;纪勇

    目的 探讨皮质基底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 方法 3例患者均进行神经心理量表、头MRI、18F-FDG PET和11C-PIB PET检查.对3例皮质基底节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3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对称的运动障碍包括僵硬、震颤、肌张力障碍、姿势步态异常,对左旋多巴反应差,其中1例存在失用,3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头MRI显示轻度脑萎缩,以运动障碍起病肢体对侧稍明显.患者FDG PET显示不对称的额、顶、颞、岛叶及基底节代谢减低.PIB PET显示1例患者大脑皮层Aβ沉积阳性、2例阴性. 结论 皮质基底节综合征主要临床特征是不对称的运动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常伴有失用、皮层感觉障碍和异己肢.头MRI和FDG PET有助于明确临床诊断,而PIB PET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病理诊断.

  • 主观记忆减退的风险因素及神经影像研究进展

    作者:陶伍海;李何慧;李馨;彭丹涛;张占军

    主观记忆减退是老年人就诊中报告为普遍的症状之一,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痴呆临床前的高危表现.本文概述了主观记忆减退的定义变化和流行病学现状,归纳了影响主观记忆减退发生率的风险因素,总结了主观记忆减退在神经影像研究中的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并给出了一些可能对未来研究有所帮助的建议.

  • 嗅觉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

    作者:高平;秦绍森;王新德

    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AD)是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大脑退变性疾病,由于起病隐袭、进展缓慢,临床症状又缺乏特异性,在疾病的早期与健康老年人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难以鉴别.多年来,人们采用神经心理、神经生化及神经影像手段进行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嗅觉障碍与AD密切相关,而且可能是早出现的症状之一[1-4].有学者提出,嗅觉障碍可作为早期诊断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 及AD的指标之一[5].

  • 幕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五例临床分析

    作者:彭丽君;钱海蓉;毛琳玲;夏德雨;戚晓昆

    目的 总结5例幕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ACN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15年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5例幕下PACNS,总结其临床、影像学特点.结果 5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发病年龄34岁,临床表现为头晕5例,头痛2例,行走不稳3例,面部麻木2例,构音障碍1例.腰椎穿刺检查4例脑脊液(CSF)压力升高(190 ~ 245cmH2O,1 cmH2O =0.098 kPa),2例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12~28)×106/L],3例CSF蛋白轻度升高(540 ~979 mg/L),3例IgG指数轻度增高(0.84 ~1.45).MRI检查显示病灶多位于桥脑(4/5),其次为桥臂(2/5)、小脑(2/5)、中脑(1/5),单侧4例,双侧1例,5例患者的病灶均有不同程度水肿及占位效应,MRI增强显示病灶片状强化,其中2例伴有脑膜强化.磁共振波谱(MRS)检查显示4例胆碱(Cho)峰增高,3例N-乙酰天冬氨酸(NAA)峰下降,1例出现脂质峰,1例出现乳酸峰.4例行动脉自旋标记(ASL)成像,4例未见病灶高灌注.3例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2例可见病灶处微出血信号,1例未见异常.1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未见血管狭窄.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提示颅内动脉多发狭窄.2例行脑组织活检,病理提示血管炎.5例均予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1例加用环磷酰胺.5例随访预后均良好.结论 幕下PACNS多发于青、中年男性,病灶多累及桥脑,其次为桥臂、小脑、中脑,单侧发病多见.SWI发现病灶内出血/微出血有助于明确诊断.ASL未见高灌注可与恶性肿瘤鉴别.幕下病变脑活检临床应用受限,临床结合影像检查有助于PACNS诊断.

  • β微管蛋白4A基因新突变致非典型伴基底节及小脑萎缩的低髓鞘化脑白质营养不良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杜婴;李川;郭俊;郭鹏;李柱一;张巍

    目的 探讨β微管蛋白4A (TUBB4A)基因新突变致非典型伴基底节及小脑萎缩的低髓鞘化脑白质营养不良(H-ABC)的临床、影像、基因学特征及发病机制,以提高对该病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明确诊断的非典型H-ABC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心理评估、神经影像及基因检测结果,总结其临床、神经影像学及基因学特点.结果 本例非典型H-ABC患者主要以进行性痉挛性瘫痪、轻度小脑共济失调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神经影像检查显示,双侧中脑腹侧、内囊后肢、侧脑室后角旁及半卵圆中心对称分布斑片状稍长T2高信号影,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呈稍高信号影,双侧尾壳核及小脑半球形态及信号未见异常.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18F-FDG-PET)检查显示,患者与相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者相比,脑干、小脑及尾壳核区域18F-FDG代谢水平明显降低.基因检测发现,在TUBB4A基因外显子区域有一处错义杂合突变位点c.70G>A(鸟嘌呤→腺嘌呤),导致氨基酸改变(p.G24R,甘氨酸>精氨酸),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pro)中未见报道;患者父母均未携带该突变;突变致病性预测软件分析显示其为有害突变,表明该处错义杂合突变为新生致病性突变.结论 TUBB4A基因突变的多样性导致不同程度的皮层下白质、小脑及尾壳核功能性和/或结构性损伤,进而造成H-ABC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影像呈非典型表现,TUBB4A基因检测分析有助于明确H-ABC诊断.

  • 简评癫痫外科治疗的进展

    作者:谭启富

    癫痫外科治疗已经历120余年的漫长发展.1886年英国医师Victor Horsley,报道了3例开颅手术治疗癫痫,均获得成功.此后,又发现大脑皮质区是引起患者癫痫先兆的部位,开创了人类对癫痫认识的先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脑电生理和神经影像的快速进步,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应用等,癫痫外科治疗的理论和方法都趋于成熟,并广为接受.

  • 机械取栓术中平板CT高密度征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邢鹏飞;沈红健;李子付;张磊;张洪剑;杨鹏飞;张永巍;刘建民

    目的 分析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中局部脑组织平板CT高密度征的特点以及影响其出血转化及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行机械取栓治疗且术中行平板CT检查的患者244例(后循环病变64例),其中桥接治疗85例.根据平板CT结果是否存在局部高密度征,分为高密度征组(71例)和非高密度征组(173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资料[桥接治疗、闭塞部位、血管再通达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2b~3级、术后90 d预后良好、出血转化、病死率]的组间差异.对术中平板CT高密度征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评价高密度征组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良好的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高密度征组术前NIHSS评分高于非高密度征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5,23)分比17(10,22)分,Z=5.454,P=0.028],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高密度征组颈内动脉末端T形或L形、大脑中动脉M1段的闭塞比例均高于非高密度征组[36.6%(26/71)比22.5%(39/173),50.7%(36/71)比35.3%(61/173)],椎-基底动脉的闭塞比例低于非高密度征组[5.6%(4/71)比31.2%(54/17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密度征组预后良好率低于非高密度征组[39.4%(28/71)比61.3%(106/173)],出血转化率及病死率均高于非高密度征组[33.8%(24/71)比11.0%(19/173),16.9%(12/71)比6.9%(12/17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后高密度征发生率为29.1%(71/244),高密度征病灶可见于1个或多个部位(共计87个),常见部位分别为尾状核头40.2%(35个)、外囊23.0%(20个)、内囊11.5%(10个)、皮质及皮质下白质17.2%(15个)、脑干2.3%(2个)及距状沟5.7%(5个),尾状核头和外囊的出血转化率分别为25.7%(9/35)、40.0%(8/20),内囊、皮质及皮质下、距状沟及脑干发生出血转化占比分别为3/10、2/15、5/5和1/2.(4)高密度征组出血转化发生率为33.8%(24/71),发生出血转化者中,术前NIHSS评分≤22分的比例高于未发生出血转化者,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5%(21/24)比61.7%(29/47),P<0.05].高密度征组预后良好者中,桥接治疗的比例高于预后不良者,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6%(15/28)比27.9%(12/43),P<0.05].(5)分别以发生出血转化及预后良好为因变量,将单因素结果中P≤0.15的自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桥接治疗(OR=0.310,95%CI:0.107~0.893)及无出血转化(OR=0.249,95%CI:0.075~0.828)均为90 d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伴有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中平板CT特征性高密度征可能提示高出血转化风险,且高密度征患者桥接治疗及无出血转化是90 d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

  • MELAS综合征和Leigh病患者临床对比

    作者:王海燕;戚晓昆;姚生;刘建国;张文洛;雷霞

    目的 对比研究和总结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with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MELAS)综合征和Leigh 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以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10例MELAS综合征、7例Leigh 病和1例MELAS综合征-Leigh 病叠加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10例MELAS综合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不耐受、发作性头痛和脑卒中样发作,脑CT及MRI检查结果示病灶多位于枕、顶、颞叶皮质及皮质下,光镜下观察肌肉组织可见不整红边纤维(ragged red fiber,RRF),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 AMA)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大量破碎样棕褐色肌纤维(ragged brown fibers,RBFs),3例MELAS综合征患者行脑活检可见棕色AMA阳性的小血管及神经细胞.7例Leigh 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眼外肌麻痹、视力下降、肌阵挛样发作及智力发育迟缓,头颅MRI检查结果示双侧底节区、脑干异常信号,肌肉活检未见RRF.4例MELAS综合征、4例Leigh 病患者以及1例MELAS综合征-Leigh 病叠加患者行MRS检查结果示病变区乳酸水平明显增高.结论 MELAS综合征和Leigh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相比存在明显差别,前者脑部病灶以脑叶皮质及皮质下受累为主,同时表现为脑和肌肉受累症状,肌肉活检可发现RRF;Leigh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脑干、基底节及视神经受累表现,肌肉活检未见RRF.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六例报告

    作者:钱海蓉;戚晓昆;冯大刚;刘锦宏;冯涛;刘鹏

    目的报道6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这一少见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 方法对6例PCNSL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资料及治疗等进行全面分析. 结果免疫状态改变或病毒感染可能与发病有关.此病男性多见,中年为主,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程较短,进展较快,症状、体征多样,CT呈等密度或高密度,磁共振(MRI)呈长T1长T2,周围有水肿,有结节状或环状增强,组织学符合弥漫型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对糖皮质激素有一定治疗反应.其中3例生存期分别已达9、33、39个月,2例失访,1例死亡. 结论结合PCNSL临床表现、影像及病理学特点可对此病作出诊断,早期治疗有益预后.

  • 抗磷脂综合征7例患者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分析

    作者:傅珏;周月平;余莎莎;安金;朱德生

    目的:探讨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的临床表现、生化检查、神经影像和皮肤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诊断为A PS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影像和皮肤病理资料。结果慢性起病3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头痛、记忆力下降为主;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示病灶分布于大脑皮质下白质及侧脑室旁白质,呈脑梗死或脱髓鞘改变,颅内中等血管狭窄、小血管闭塞或继发扩张;皮肤活检病理检查:光镜示真皮内小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电镜示上皮组织下小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结论 A PS以反复头痛或脑梗死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以多灶性、不对称性、脑白质缺血或脱髓鞘信号改变为特点,皮肤病理检查以小血管狭窄或闭塞为特点。熟悉A PS的临床、影像学与病理学特点有利于对其做出早期诊断。

129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