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椎间盘退变性疾患下腰椎终板形态的MRI观察

    作者:林静

    目的:讨论腰椎间盘退变性疾患下腰椎终板形态的MRI.方法:选取我院救治的60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为突出症组(n=40),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为腰痛组(n=20).对选取的患者实行MRI检测,并使用Pfirrmann法进行评定.结果:经过检测后,共有180个下腰椎节段,凹面型终板多(91/180),平坦型终板其次(52/180),不规则型终板少(37/180).相同的终板形态两组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终板形态与椎间盘突出退化程度有重要的相关关系,终板形态从凹面型到平坦型到不规则型,椎间盘突出退化程度加重.

  • 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MR表现及分型

    作者:王国红;高艳;赵雅军;王梅;王存锁;高锦秀

    目的:研究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M R表现及分型.方法:对90例下腰部疼痛患者的腰椎M R进行分析,观察腰椎间盘信号的改变.结果:终板退变Ⅰ型30例、Ⅱ型40例、Ⅲ型20例.髓核退变一级40例、二级30例、三级20例.其中有50例终板、髓核均出现退变表现.结论:从腰椎间盘的M R表现上早期发现椎间盘退变,并进行合理、准确的分型,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

  • 中医辨证配合经皮等离子消融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疾病32例

    作者:毕衡;杨立丁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配合经皮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腰椎间盘退变引起腰腿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腰腿疼痛的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为50~73岁.平均年龄57.2岁.术前行腰椎X线片、腰椎CT及腰椎磁共振检查以及临床体检证实为腰椎间盘退变,其退变节段≥2;其中两个节段退变27例,分别为L5~ S1及L4~L523例,L3~L4、L4~L54例;3节段退变5例,其退变为L3~L4、L4~L5、L5~S1.其中23例是为持续疼痛,经传统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治疗效果不理想的,9例为切开单纯腰椎间盘手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经保守治疗1年后症状持续存在,其中合并神经根放射痛共有11例,单纯腰部及臀部疼痛21例.患者均于术前,术后2天、1个月及3个月时进行腰痛VAS评分,术后2天、1个月及3个月时按照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消融治疗,治疗后根据临床体征分为4个中医证型,用中医辨证治疗.32例均获得随访,腰痛VAS评分,术前为(7.73±1.29)分,术后第二天、1个月及3个月随访时间分别为(5.5±0.79)分、(2.02±1.55)分、(1.66±0.4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评分,其中优10例,良14例,可8例.结论 中医辨证配合等离子消融内减压治疗多节段椎间盘退变致腰腿痛是一种简单、安全的非手术治疗的补充方法.

  • 补肾活血方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朱立国;展嘉文;冯敏山;王尚全;张平;于杰;王源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采用补肾活血方内服治疗,连续服用2周,于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时(疗程结束后1个月)进行VAS和ODI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43例患者治疗第1周有效率为86.04%,治疗第2周及随访时有效率为90.69%;在VAS评分及ODI评分上,治疗第1周、第2周与随访均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01),治疗第2周、随访与治疗第1周也有差异(P<0.05),但治疗第2周与随访时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能有效改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临床症状,随访期疗效稳定.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

    作者:贝朝湧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以下简称LDH)是因腰椎间盘退变,破裂后突压迫神经根或马尾所出现的腰腿痛综合征.现将LDH非手术疗法综述如下.1.口服药物 (1)皮质激素类,如地塞米松、强的松.(2)非激素类,如秋水仙碱、消炎痛、芬必得.(3)肌肉松弛剂类,如氯唑沙宗.这些药物对部分轻症的LDH有一定疗效.口服药物服用简单、方便,对于早期患者,可配合选用.

  • 腰椎间盘退变MRI表现与病理学改变对照观察

    作者:同志勤;王坤正;赵京龙;傅建设

    本文以MRI诊断的腰椎间盘退变分型与临床病理学改变加以对照,为正确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岭南骨科中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研究进展

    作者:陈国铭;汤顺莉;冯家明;田海艳;黄雁;叶丽妮;黄凤怡;刘牧秋;郭怡婷;林洪荣;江晓兵

    腰椎间盘退变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中医药诊治此类骨伤疾病经验丰富,方法众多.岭南医学作为中医药治疗体系中的一大分支,因其气候特点,治疗上常以藤类道地药材人药,效果显著.文章通过综述近20年间有关岭南骨科中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分析岭南骨科中药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方剂中的配伍规律与特点,揭示岭南骨科中药的疗效优势并探讨临床与实验中存在的不足,为岭南中药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同时由于中药方剂组成的复杂性以及有效成分的不明确,岭南中药对腰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机制与靶点还有待进一步实验的探究.

  • 温针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5例

    作者:郭长青;马惠芳;李晓芳;胡坡;段冬梅;宋一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退变,导致纤维环膨出或髓核穿过已变性、薄化的纤维环,使神经根、硬膜囊受压或髓核破裂对相邻组织产生化学性刺激,周围组织炎性水肿而产生腰痛、下肢痛或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 补肾壮督方预防腰椎间盘退变的实验研究

    作者:林一峰;张震;刘海全;原超;唐汉武;宋振杰;王利仁

    目的:观察补肾壮督方对大鼠腰椎间盘退变的病理及对椎间盘三磷酸腺苷(ATP)酶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利用针刺纤维环的方法建立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肾壮督方组、塞来昔布组,在模型建立8周后检测椎间盘组织超微量 ATP 酶活性和 TNF-α含量,电镜扫描椎间盘胶原纤维及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①与空白组相比,补肾壮督方组、塞来昔布组、模型组均出现明显的病理退变;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壮督方组的病理退变较轻。②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腰椎间盘的 ATP 酶活性降低,TNF-α含量升高,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壮督方组腰椎间盘的 ATP 酶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壮督方组椎间盘的 TNF-α含量降低,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补肾壮督方具有抑制椎间盘退变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椎间盘组织 ATP 酶活性和降低 TNF-α表达有关。

  • 1.5T与3.0T MRI弥散加权成像对腰椎间盘退变诊断价值的比较

    作者:朱秀芳;段新秀;李文早

    目的 比较1.5T与3.0T 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腰椎间盘退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105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525个椎间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1.5T与3.0T MRI扫描并测量测得椎间盘表观系数(ADC)值,同时根据Pfirrmann标准对每例患者的腰椎间盘进行分级,对比1.5T与3.0T MRI在不同分级上的ADC值差异.结果 ①1.5T MRI扫描结果显示,Ⅴ级和Ⅳ级椎间盘的ADC值均低于Ⅰ~Ⅲ级(P <0.05),且Ⅴ级椎间盘的ADC值显著低于Ⅳ级(P <0.05),Ⅰ~Ⅲ级椎间盘之间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②3.0T MRI扫描结果显示,Ⅴ级椎间盘的ADC值显著低于Ⅳ级(P <0.05),Ⅳ级椎间盘的ADC值显著低于Ⅲ级(P <0.05),Ⅰ级与Ⅱ级椎间盘之间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相同级别的椎间盘,3.0T MRI的ADC值均显著低于1.5T MRI(P <0.05).结论 1.5T MRI与3.0T MRI均能够用于腰椎间盘退变的诊断,且Pfirrmann分级越高,其对应级别腰椎间盘的ADC值越低;3.0T MRI对椎间盘的早期、轻度退变的敏感性要高于1.5T MRI.

  • 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

    作者:黄英;杨雪萍;邹梅霞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人体腰椎旁肌肉功能失调及腰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病理变化首先是纤维破裂,髓核突出,神经根进一步卡压而出现的综合征.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普通治疗中如:牵引、按摩、理疗等方法通过观察疗效不够理想.近年来我院采用一种针刀疗法,以针刀松解椎旁肌肉、韧带、关节囊为主,助以相应的护理.调整外部肌肉、关节的平衡,进而达到改善椎间盘内部的平衡,效果良好.

  • 电针委中穴对大鼠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Bcl-xL、Bax表达的影响

    作者:何挺超;陈少清;林建平;刘午龙;夏梦;王诗忠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椎间盘退变组织中抗凋亡因子Bcl-xL、凋亡因子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10)和电针委中组(n=10)。模型组和电针委中组通过纤维环穿刺法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造模成功1个月后,电针委中组予电针委中穴,连续4周。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法观察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Bax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xL、Bax蛋白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腰椎间盘组织退变程度由轻至重依次是假手术组、电针委中组、模型组。模型组Bcl-xL蛋白表达量低于假手术组(P<0.05),Bax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电针委中组Bcl-xL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01),Bax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委中穴治疗腰椎间盘退变,可能与上调Bcl-xL蛋白表达并抑制Bax蛋白表达有关。

  • 腰腹肌训练对腰椎问盘突出症治疗的影响

    作者:徐建侃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因腰椎间盘退变、破裂、后突压迫脊髓或神经引起腰腿疼,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针灸、推拿、理疗和牵引等常规非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手段.近年来,有学者应用腰腹肌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3]).本研究通过常规非手术治疗结合腰腹肌训练对2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并与23例常规非手术治疗组进行对照,观察其临床疗效在治疗前后的改变.

  • 腰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及基因治疗

    作者:夏仁云;俞猛;夏侃;李震时;梁新军

    腰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的相关组织异常改变所致下腰痛是临床极为常见的病症,每年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手术治疗会破坏脊柱运动单位的生理完整性,而且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如何在保持脊柱力学结构和生理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椎间盘退变的治疗,即在早期阻止或逆转椎间盘退变,促进椎间盘再生,是医务工作者目前集中研究的课题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采用基因治疗阻止或逆转椎间盘退变已成为有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

  • MRS定量评价腰椎间盘退变

    作者:李永;蔡兆熙;陈建宇;杨泽宏;刘珍珍;蒋新华;张梦迪

    目的 探讨MRS技术定量评价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价值.方法 对82例腰痛患者行腰椎MR常规扫描,采用T2WI矢状位图像进行Pfirrmann分级;采用MRS技术检测腰椎间盘髓核的氮-乙酰氨基(N-acetyl)峰下面积、水(Wa-ter)峰下面积及二者峰下面积比值,分析MRS测量值与Pfirrmann退变分级、患者年龄间的相关性.结果 82例患者中,204个椎间盘可获得MRS测量值,其中Ⅱ、Ⅲ、Ⅳ、V级椎间盘数目分别为89个、73个、39个、3个,髓核区N-acetyl峰下面积、Water峰下面积、N-acetyl/Water峰下面积比值与腰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呈负相关(rs=-0.460、-0.204、-0.526,P均<0.05).<30岁、30~39岁、40~49岁、50~59岁、>59岁的患者中,取得MRS测量值的椎间盘数目分别为62个、25个、37个、51个、29个,腰椎间盘髓核区N-acetyl峰下面积、N-acetyl/Water峰下面积比值与年龄段呈负相关(rs=-0.247、0.385,P均<0.05).结论 MRS技术可用以定量检测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

  •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评估腰椎骨髓灌注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

    作者:李勤祥;查云飞;高明勇;潘爱珍;邢栋;王克军

    目的 采用T1加权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T1W-DCE-MRI)对腰椎骨髓进行定量灌注分析,观察椎体骨髓灌注与邻近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 将72例接受DCE-MRI的患者分为3组,组1:纳入同时包含有1个位于退变椎间盘间的椎体和一个位于正常椎间盘间的椎体的受检者;组2:纳入2个均位于正常椎间盘间的椎体的受检者;组3:纳入2个均位于退变椎间盘间的椎体的受检者.选用3.0T超导MR LAVA-XV序列行腰椎动态采集,采用GE Cine Tool软件拟合时间-信号强度(TIC)曲线,计算各组定量参数Ktrans、Kep、Ve,并行标准化处理,获得各组各参数的标准化比率.结果 组1、组2、组3三组间初始Ktranss、Kep、Ve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标准化处理后,三组间标准化Ktrans、标准化Ke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组内两两比较,组1标准化K””、标准化Kep均小于组2、组3(P均<0.05)、而组2与组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间标准化Ve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28,P=0.16).结论 腰椎椎体骨髓灌注减低和相邻椎间盘退变密切相关,T1 W-DCE-MRI椎体骨髓定量灌注参数变化可为椎间盘退变的血流动力学病理机制提供一种新的影像学证据.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与护理进展

    作者:杨明玉;孙雪莹;崔松育;屈波;皮红英

    腰椎间盘突出症(protrusion of the lumber intervertebral disc)是因椎间盘退变、破裂、后凸压迫脊髓或神经而出现的综合征,[1] 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长期体力劳动者发病率高.男女之比各种文献统计数据多有不同,为4~8∶1甚至10~30∶1不等.平均年龄多见于20~40岁,国外报道平均年龄40.8岁,国内统计约30岁左右.[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类寿命的延长,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少年尤为明显,病因多为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史.本病特点为症状多、体征少、病程长.由于青少年脊柱活动度大,往往不会造成神经根受压.老年人因缺钙导致骨质疏松、腰椎间盘退变、韧带和骨质增生,也导致发病率增高.本病症状表现为:腰背痛;坐骨神经痛;下腹部或大腿前侧痛;间歇性跛行;肌肉瘫痪;麻木;马尾综合征;患肢发凉;尾骨痛;周围圆锤综合征;小腿水肿.[3] 本病给社会、家庭均带来很大负担,因此,在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手术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 腰椎间盘退变引起腰腿痛的相关化学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舒剑臣;唐小穗;赵京元

    20世纪30年代Mixter和Barr首次阐明腰腿痛的真正常见病因系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此后,近20年里腰椎间盘突出一直被认为是腰腿痛的惟一主要病因[1].但后来的观察发现这种观点与临床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比如:部分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行间盘摘除术后症状无明显好转;有的腰腿痛的患者在MRI及CT等影像学上并不存在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的大小与疼痛的程度不一致;保守治疗往往可以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等[2].直到20世纪50年代Lindblom及Wilson等相继提出即使在没有椎间盘突出的情况下,椎间盘内部本身的病变同样可以导致腰腿痛.这才使得大家开始深入探讨椎间盘退变所致腰腿痛的根本原因.近年关于椎间盘退变所致腰腿痛的病因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在相关化学因素方面成果丰富,笔者就目前国内外关于椎间盘退变所致腰腿痛相关化学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腰椎间盘退变中Modic改变MRI误诊分析(附49例报告)

    作者:黄军明

    腰椎间盘退变中Modic改变是指腰椎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在MRI上的信号改变即椎体终板骨软骨炎。自1988年Mod-ic等[1]对其进行系统的描述并命名以来,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本病逐渐被重视,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时给临床治疗提供正确的诊断支持,笔者复习文献并回顾性的收集我科MRI开展1年多来将Modic改变误诊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旨在对此病变有进一步认识,并能及时做出正确诊断。

  • Ⅱ型糖尿病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

    作者:潘福敏;王善金;麻彬;亓东铎;巴兆玉;黄宇峰;赵卫东;吴德升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DM)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因腰腿痛至我院脊柱外科门诊就诊并满足入选标准的390例50~60岁患者,详细记录患者DM病史,其中非DM患者123例(非DM组)、血糖控制较好患者140例(A组),血糖控制较差DM患者127例(B组);A组中DM≤10年68例(A1组),DM>10年72例(A2组);B组中DM≤10年60例(B1组),DM>10年67例(B2组).用Pfirrmann评分系统对各组患者各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评分,用SPSS 19.0统计分析DM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各组资料均服从正态分布(P>0.05).各组间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L1/2~L5/S1每节段上,A1组Pfirrmann评分与非DM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2、B1及B2组的Pfirrmann评分显著高于非DM组(P<0.05).A2、B2组Pfirrmann评分显著较A1、B1组高(P<0.05);B1、B2组Pfirrmann评分均较A1、A2组高(P<0.05).在A、B组中,L1/2~L5/S1每一节段上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DM病程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结论:DM>10年及血糖控制不良是腰椎间盘退变的危险因素,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DM病程呈正相关.

201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