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手术治疗

    作者:占蓓蕾;叶舟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11年3月,采用手术治疗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患者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48~72岁,平均55.3岁.术后通过JOA评分、影像学检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8 ~7.2年,平均3.6年.病变节段减压充分、脊髓膨隆良好,内固定无松动,无颈椎节段不稳发生.术后神经根性痛消失,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JOA评分分别为9.15±3.46,13.96±2.79,13.52±2.91,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于有脊髓神经症状体征的相邻节段退变应尽早手术治疗,以解除脊髓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根据受压部位不同,采用合理的手术方法大多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 脊柱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病因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佟德民;练克俭;林斌

    近年来,随着脊柱融合手术的急剧增加和内固定器械的广泛应用,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依据临床症状判定其发生率约为5.2%~18.5%,其常见的病理变化是椎间盘退变.导致相邻节段退变的原因包括邻近节段关节突负荷增加、活动度增大和邻近间盘内压增高,而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脊柱内固定、融合节段、矢状面上的曲度、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及患者自身的特点.关于邻近节段退变的治疗,若融合术后患者的症状与邻近节段退变的病理相符时,外科干预强调充分减压和扩大融合节段,但是结果并不确切.

  • 相邻节段退行性变是自然过程还是融合相关的现象?

    作者:黄晓川;康两期;沙漠;付锡金

    目的 明确相邻节段退变是自然过程还是融合相关的现象.方法 随机选取解放军第175医院骨科2003-01-2008-01诊治的251例行腰椎单节段(L2、3、L3、4、L4、5)后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随访104例,平均随访时间59.3个月(48~86个月).分为A、B2组,A组融合相邻节段,B组融合非相邻节段.并根据年龄划分>50岁与<50岁进行退变风险分析,椎间盘退变等级根据Pfirrmann分级标准评估.结果 104例获得随访,共416个节段有51个节段退变(12.3%),其中A组相邻节段208个节段有31个节段退变(14.9%),B组非相邻节段208个节段有20个节段退变(9.6%),A、B组2组节段退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04例患者,>50岁60例,相邻节段与非相邻节段共240个,39个(16.3%)节段退变;<50岁44例,相邻节段与非相邻节段共176个,12个(6.8%)节段退变,>50岁与<50岁2组节段退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融合可能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但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与非相邻节段退变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自然过程对相邻节段退变的作用比融合更重要.

  • 单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术对相邻颈椎节段退变的影响

    作者:刘瑞端;肖荣驰;唐志宏;沈冲

    目的 比较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DA)与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对相邻颈椎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 收集自2007-02-2011-08共150例纳入队列研究.行CDA 45例、ACDF105例.比较2组术前、术后颈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法)、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手术节段活动度(ROM)评价疗效.常规拍摄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或行颈椎CT或(和)MRI进一步检查,以改良的Hilibrand法评价相邻节段退变程度.结果 2组均获得随访4年.ADR可以明显保留节段运动,但二者在术后VAS评分、NDI评分、JOA评分,及相邻节段退变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A减少相邻节段的退变并不明确,仍需要大量严格随机对照试验的长时间、大样本观察.

  • 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TLIF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

    作者:黄晓川;林斌;刘晖;周亮;何永志;黄砖枝

    目的探讨 Wiltse 入路与后正中入路 TLIF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及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科对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 TLIF 手术治疗,按入院顺序编号利用 SPSS 软件随机采用 Wiltse 入路和后正中手术入路两种方法进行。90例获随访,其中Wiltse入路46例,后正中入路44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天肌酸激酶值( creatine kinase,CK ),术前、术后3个月及终末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术前、终末随访多裂肌脂肪浸润评分和融合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修正 MRI指数。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定位错误、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11~23个月,平均(15.8±3.7)个月,Wiltse入路组术前、术后1天CK分别为(83.84±24.79) U/L,(164.26±23.74) U/L;后正中手术入路组术前、术后1天CK分别为(79.93±23.50) U/L,(419.27±40.94) U/L。Wiltse 入路组术前、术后3个月和终末随访 VAS 评分分别为(7.00±1.23)分,(1.52±0.67)分,(1.48±0.51)分;后正中手术入路组术前、术后3个月和终末随访 VAS 评分分别为(7.27±1.24)分,(2.09±0.61)分,(2.18±0.66)分。Wiltse入路组术前、术后3个月和终末随访ODI评分分别为68.26±8.97,22.78±4.30,22.96±3.95;后正中手术入路组术前、术后3个月和终末随访 ODI 评分分别为69.18±9.83,27.55±2.82,27.82±3.54。Wiltse 入路组术前、终末随访多裂肌脂肪浸润评分分别为(1.26±0.45)分,(1.35±0.57)分;后正中手术入路术前、终末随访多裂肌脂肪浸润评分分别为(1.36±0.49)分,(2.05±0.58)分;Wiltse入路组术前、终末随访融合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修正MRI指数分别为69.98±16.68,68.85±12.38;后正中手术入路术前、终末随访融合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修正 MRI 指数分别为67.98±14.84,55.19±11.99。两组术前CK、VAS、ODI、多裂肌脂肪浸润评分、融合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修正MRI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天CK、术后3个月VAS、终末随访VAS、术后3个月ODI、终末随访ODI、终末随访多裂肌脂肪浸润评分、终末访融合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修正MR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iltse手入路组在术后疼痛、疗效、多裂肌损伤和融合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退变情况比后正中入路组具有优势。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行TLIF手术的治疗过程中,Wiltse手术入路比后正中入路具有优势,延缓融合相邻节段退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寰枢椎脱位不同后路融合术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

    作者:唐向盛;谭明生;移平;杨峰;郝庆英

    目的:观察寰枢椎脱位不同后路融合术对其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0年6月~2010年6月共纳入43例寰枢椎脱位患者,按照后路融合方式分为寰枢融合组(23例)和枕颈融合组(20例).记录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C2-3半脱位(SAS)的出现率及活动度,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2/3椎间隙高度与C3椎体高度的比值(S值)及C2-7矢状位角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术前的JOA评分、S值及C2-7矢状位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寰枢融合组随访时间为7.40±1.51年,枕颈融合组随访时间为6.97±1.32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3例行寰枢融合术者出现2例SAS(8.7%),20例行枕颈融合术者出现7例SAS(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寰枢融合组和枕颈融合组末次随访时S值均较术前减小,枕颈融合组S值减小更明显,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寰枢融合组及枕颈融合组C2-3活动度分别为3.78°±3.01°和1.45°±1.7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寰枢融合组C2-7矢状位角度由术前的15.16°±5.66°降至末次随访的12.40°±9.34°,枕颈融合组由术前的15.54°±6.54°降至末次随访的-0.22°±12.45°,两组末次随访的C2-7矢状位角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寰枢融合术比枕颈融合术的颈椎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低、程度轻,临床上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不要轻易行枕颈融合.

  • 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钢板固定位置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

    作者:马志兵;冯虎;袁峰;龚维成;齐祥如;郭开今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钢板固定位置对其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对127例行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患者随访12~46个月,平均20.4±7.0个月,均获骨性融合.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钢板上端至头侧相邻椎间隙距离(plate-to-disc distance,PDD)和钢板下端至尾侧相邻椎间隙距离,PDD<5mm为A组,PDD≥5mm为B组.观察末次随访时钢板相邻节段骨质增生情况,并按严重程度分为0级(无骨质增生)到2级(完全骨桥形成).结果:头侧127例相邻节段中,65例(51.2%)出现骨质增生,其中9例(7.1%)有骨桥形成;20例患者尾侧椎间隙被肩部结构阻挡无法观察,其余107例尾侧相邻节段中,40例(37.4%)有骨质增生,其中6例(5.6%)有骨桥形成.头侧A组83例相邻节段中50例(60.2%)出现骨质增生,其中7例(8.4%)有骨桥形成:B组44例相邻节段中仅15例(34.1%)出现骨质增生,其中2例(4.6%)有骨桥形成,A组骨质增生发生率及骨桥形成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1).尾侧A组66例相邻节段中30例(45.5%)出现骨质增生,其中5例(7.6%)有骨桥形成;B组41例相邻节段中仅10例(24.4%)出现骨质增生,其中1例(2.4%)有骨有桥形成,A组骨质增生发生率及骨桥形成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相邻节段退变是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后常见并发症,钢板放置的位置不当可导致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升高.

  • Topping-of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陈小龙;海涌;关立;杨晋才;鲁世保;孟祥龙;郭徽

    目的:评价Topping-off手术治疗连续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改变.方法:2008年8月~2012年12月,35例连续双节段腰椎退行性椎管狭窄症(其中上位病变节段为轻或中度退变)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62.6±18.9岁(30~7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腰椎单节段融合(PLIF)+上位节段棘突间动态稳定(置入Coflex)手术(Topping-off手术),其中L4/5置入Coflex+L5/S1融合14例,L3/4置入Coflex+L4/5融合2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X线片上Coflex置入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椎体偏移、椎间隙角及腰椎前凸角;在MRI上对Coflex置入节段和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进行改良Pfirrmann分级.结果: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12±21min(95~155min),出血量为403-± 111 ml (300~520ml).均未出现硬脊膜破裂、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随访24.8±12.8个月(11~65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Coflex置入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置入节段椎间隙角较术前显著性增大(t=-l.8,P<0.05);Coflex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活动度(过伸位角度-过屈位角度)、椎间隙角及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随访2年以上患者MRI检查显示Coflex置入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的改良Pfirrmann分级情况与术前相同.结论:Topping-off手术可以保持Coflex置入节段良好的稳定性,并保留该节段部分运动功能及其上位相邻节段节段正常活动,减少了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 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对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浩林;李淳德;施学东;刘宪义;邑晓东;林景荣;刘洪;卢海霖;李宏

    目的:通过临床随访和影像学分析研究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7年9月~2009年9月应用后路减压结合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L4/5单节段退变性疾患病例76例,其中应用静态Wallis固定系统45例,动态Coflex固定系统31例.主要适应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轻度腰椎管狭窄症.采用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和ODI评分评定功能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各评价1次;在术前和末次随访腰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L4/5)前凸角和上、下位相邻节段(L3/4和L5/S1)的前凸角以及腰椎整体前凸角(L1~S1);在术前和末次随访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测量L3/4、L4/5、L5/S1活动度及腰椎整体活动度.术前和末次随访分别对L3/4和L5/S1进行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分级评定.结果:66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Wallis组41例,Coflex组25例,随访时间57~81个月,平均64.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和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L4/5的前凸角和腰椎整体前凸角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L4/5活动度和腰椎整体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1);L3/4和L5/S1的前凸角较术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L3/4的活动度较术前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L5/S1的活动度较术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Wallis组末次随访时同术前相比,L3/4节段有2例由UCLA Ⅰ级变为UCLA Ⅱ级;L5/S1节段有4例由UCLA Ⅰ级变为UCLA Ⅱ级,1例由UCLA Ⅱ级变为UCLAⅢ级.Coflex组末次随访时同术前相比,L3/4节段只有1例由UCLA Ⅰ级变为UCLAⅡ级;L5/S1节段有2例由UCLA Ⅰ级变为UCLA Ⅱ级,1例由UCLA Ⅱ级变为UCLA Ⅲ级.结论:后路减压结合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临床效果满意,未发现症状性相邻节段退变,但其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有待进一步对照研究的结果和更长时间的临床随访.

  •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

    作者:孙宇;赵衍斌;周非非;张凤山;潘胜发;周方;刘忠军

    目的:观察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方法:截止到2010年10月在我院行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随访20个月以上且资料完整、既往无颈椎手术史的患者80例,置换节段为C3/4 8例,C4/5 15例,C5/6 49例,C6/7 8例;41例为Bryan Disc置换术,39例为ProDisc-C置换术.对比术前和末次随访时X线片、MRI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相邻节段退变定义为X线片上椎间隙高度丢失与术前相比大于10%,形成肉眼可见新生骨赘或原有骨赘增大,前纵韧带钙化;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观察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随访20~64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上160个相邻节段中,8个下相邻节段因肩部X线遮挡而显示不清,符合条件的152个相邻节段中21个(13.8%)出现退变,其中 Bryan Disc置换术组退变发生率为10.0%,ProDisc-C置换术组退变发生率为18.1%;47例患者获得了MRI随访,94个相邻节段中14个(14.9%)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其中Bryan Disc置换术组退变加重发生率为12.5%,ProDisc-C置换术组退变加重发生率为22.7%.未出现相邻节段疾病.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平均38个月随访相邻节段退变表现加重者不足15%,不同类型的假体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 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5年随访结果

    作者:孙宇;赵衍斌;周非非;张凤山;潘胜发;刘忠军

    目的:观察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5年随访结果.方法:我院从2003年12月开展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术后达到5年的患者共70例,其中57例获得57~69个月(平均60个月)随访.单节段置换47例,双节段置换9例,3节段置换1例.C3/4 5例、C4/5 10例、C5/6 45例、C6/7 8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mJOA、VAS、NDI评分,末次随访时进行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在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在侧位X线片上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异位骨化情况,在MRI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在MRI中矢状位T2加权像上测量相邻节段突出椎间盘对椎管的侵占率.结果:(1)mJOA评分术前为13.4±1.9分,末次随访时16.1±1.1分,平均改善率为75.0%;上肢痛VAS评分术前为3.3±1.9分,末次随访时0.9±1.2分;颈肩痛VAS评分术前为3.0±1.5分,末次随访时1.6±1.4分;NDI评分术前为14.8±8.6分,末次随访时5.7±4.2分;以上指标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Odom's分级优21例,良27例,可7例,差2例.(2)28例患者获得X线随访,术前置换节段活动度为6.9°±3.0°,末次随访时为7.2°±3.7°,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0个手术节段中12个(40%)出现异位骨化,其中3个(10%)节段丧失活动度.(3)25例患者获得MRI随访,末次随访时50个相邻节段中7个(14%)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但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相邻节段突出椎间盘对椎管侵占率的年度平均增幅为0.3%~0.5%.结论: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平均5年随访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满意,手术节段活动度得到较好保留,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较低,无相邻节段疾病发生.

  • 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黄觅;于淼;刘晓光;姜亮;韦峰;吴奉良;刘忠军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影响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因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患者109例,其中男39例,女70例,年龄24~79岁,平均54岁。门诊随访2~4年,平均3.4年。测量术前融合节段角度(fusion angle,FA)、融合节段头尾端相邻节段角度(proximal angle,PA;distal angle,D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融合与非融合相邻节段移位距离(slip distance,SD)等参数。以术后2年时站立位X线片相邻节段滑移≥3mm定义为ASD,将患者分为退变组(A组)和非退变组(B组)。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融合节段数等。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ASD的影响因素。结果:A组18例(16.5%),B组91例(83.5%)。发生ASD患者均为融合节段头端相邻节段退变。 A组患者术前LL为29.8°±12.5°,B组为32.4°±11.2°;A组SS为31.5°±12.1°,B组为37.4°±13.4°;A组FA为18.3°±9.0°,B组为14.8°±10.5°; A组PA为6.8°±3.2°,B组为7.2°±5.2°;A组PI为42.3°±9.8°,B组为49.9°±9.8°;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融合节段数及DA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与ASD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 SS、LL、FA、PA与ASD发生率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腰椎融合术后影响ASD的诸多因素中,过小的PI值可能是导致ASD的重要因素。

  • 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

    作者:张阳;李放;单建林;关凯;赵广民;文天林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0年5月采用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9例,其中腰椎管狭窄症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ROM)、椎间高度及上位相邻节段ROM,评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和症状学退变的发生情况.结果:55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48~70个月,平均54个月.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ODI分别为(24.1±5.7)%和(15.9±6.3)%,均较术前的(56.3±16.4)%明显改善(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2.9±1.5和1.4±0.5,均较术前的6.7±2.7明显改善(P<0.05).手术节段ROM由术前的(7.6±2.5)°保留至术后3个月的(4.5±2.8)°以及末次随访时的(4.9±2.3)°(P<0.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在术后3个月为13.4±2.6mm,较术前12.3±2.7mm明显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为12.1±3.2m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由术前的(8.1±3.0)o增加至术后3个月的(9.3±3.2)°,至末次随访时达到(10.0±2.9)°(P<0.05).末次随访时,7例(12.7%)患者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1例患者出现上位相邻节段症状学退变而接受二次Dynesys内固定手术.结论: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在中期随访时,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保留手术节段部分活动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邻节段退变.

  • 动力性固定治疗退变性腰痛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晖;尹庆水

    随着内固定器械和技术的发展,腰椎融合手术的融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临床改善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1].患者术后常常遗留反复的腰痛,这可能与固定技术本身的并发症及长期固定后相邻节段退变有关.异常负荷的传导被认为是产生骨性关节炎的主要原因之一.脊柱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可能由于类似的异常负荷作用于椎间盘组织.该理论有助于解释腰痛主要与体位及姿势有关而不是与腰椎运动有关.设计一种有助于限制异常负荷而不是单纯通过融合节段取消负荷的手术方式即是动力性固定技术的设计初衷.近10年来,国外已进行了大量动力性固定技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 腰椎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动力内固定装置的临床应用及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郑晓勇;侯树勋

    现有的研究表明,腰椎融合所引起的相邻节段退变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响显著,相关生物力学研究已经证实,腰椎融合会使相邻节段椎间盘和小关节的压力明显增高[1].

  • 对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几点看法

    作者:阮狄克

    椎间盘病变的程序性治疗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微创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三个方面.突出髓核摘除、脊柱融合是常用的手术方法,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远期随访有椎间盘间隙变窄、椎管狭窄、节段不稳、相邻节段退变和假关节形成等问题存在.故有必要设计一种椎间盘假体来维持椎间盘切除术后节段稳定,维持椎间盘高度及相应的生理活动度,并减少相邻节段的退变发生.这是脊柱外科领域所需探索的课题之一.

  • 关于颈椎非融合手术治疗

    作者:陆瓞骥

    减压后使用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证明具有肯定的效果,单节段融合率可达95%以上.然而从理论上讲,融合术后必然会造成相邻节段所承受的应力增加,从而加快相邻节段退变.虽然有学者认为相邻节段退变只是遗传上具有易患性的患者自然病程的一部分[1、2],但是椎间盘切除后保护脊柱功能单位的运动和非融合技术仍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领域.

  • 掌握适应证是确保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手术成功的基础

    作者:海涌

    腰椎融合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病变治疗的主要手术方法应用了近100年,其疗效肯定.近年来,腰椎融合术的缺点,即融合节段运动的丧失和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或恶化,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广大脊柱医师的关注.脊柱非融合技术是近年来在临床开始应用的试图解决上述腰椎融合问题的一种手段,而棘突间动态稳定作为其中的一种方法,在国内外已经开展,并有一些文章进行了报道[1-4].

  •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研究动态

    作者:海涌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颈椎疾患治疗方法的历史性的突破,它可以保留颈椎运动功能,同时提供颈椎所需要的稳定性,防止和延缓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和发展.近一期的<神经外科聚焦>(Neurosurgical Focus),刊登了颈椎椎间关节成形术的专刊,从基础和临床方面对这一新技术进行了介绍.

  • Wallis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对相邻节段椎体退变的中长期影响

    作者:袁鑫;孔超;陈学明;崔利宾;许崧杰;刘亚东

    目的:探讨 Wallis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对相邻节段椎体退变的中长期影响。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北京潞河医院骨科采用腰椎后路减压合并Wallis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24例L4?5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随访研究。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腿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评分评定临床疗效。在术前及末次随访腰椎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上、下邻近节段( L3?4和L5/S1)的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在MRI上对于手术节段上、下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退变情况进行评分。对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手术上下相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及椎间盘退变程度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20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5?2±4?7)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以及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分别为t=7?373、t=14?127、t=24?293,P值均<0?01)。手术节段上、下位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无明显改变(分别为t=1?453、P=0?163和t=1?218、P=0?214);手术节段上位邻近节段的椎间活动度较术前显著增加(t=-2?321,P=0?031),而下位邻近节段的椎间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 t=-0?915,P=0?298);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下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均无明显变化(分别为 t=1?312、P=0?168和 t=-1?247、P=0?174)。结论腰椎后路减压结合Wallis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满意,Wallis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不会加速邻近节段椎体退变。

5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