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监护期间临床护理路径表的设计及应用效果

    作者:王建容;罗春梅;骆书兰;杨红利

    目的 设计颈椎问盘置换术后监护期间临床护理路径表,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临床路径组,设计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监护期间临床护理路径表并应用于临床.结果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表后,患者的喉头水肿程度、腹胀程度、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血气分析检查次数、ICU停留时间、卧床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ICU期间费用等方面均降低(P<0.01),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提高(P<0.01).结论 颈椎间盘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实施ICU临床护理路径,使术后早期拔气管插管方案有效实施,从而减轻了患者喉头水肿、腹胀程度,使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提前,降低了ICU停留时间和医疗费用,同时保证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及护士满意度,是一套兼具品质与成本效益的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临床切实可行,值得推广.

  • 脉冲式机械加载通过调节骨髓干细胞分化和降低炎性反应治疗颈椎病

    作者:李子丰;李心乐;张平

    颈椎病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病。表现为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及脊髓前中央动脉等),并出现相应的影像学改变。在世界卫生组织( WHO)公布的《全球十大顽症》中,颈椎病排序第二,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60多亿人口中,颈椎的患病人群高达9亿。目前我国报道该病的发病率为17.3%,全国有2亿多患者,其中80%颈椎病为轻型,虽有反复发作之苦,但愈后良好。15%留有后遗症,5%左右形成终身瘫痪,少数患者可猝死。脊髓型颈椎病是退行性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治疗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制动、针灸推拿、牵引和药物(中药、西药)治疗等,仅仅起到缓解症状和改善功能的作用。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颈前路减压手术、颈后路减压手术及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但手术的难度大,危险性高,远期疗效也不能令人满意。所以临床迫切需要有更好的脊髓型颈椎病疗法。机械应力在骨的生长重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骨组织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力,可通过多种信号途径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实现骨组织的代谢平衡。文献报道机械加载可以通过调节骨代谢,促进骨重建,治疗相关疾病。但运用机械加载纠正异常颈椎骨重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国内外尚无相应研究。我们原创性的脉冲式机械刺激是以一定刺激频率进行的机械刺激,可以加速骨损伤愈合,促进骨生长,减轻骨关节炎的炎性反应。因此,我们拟使用脉冲性机械加载仪对颈椎病模型动物进行治疗,采用组织学观察颈椎修复情况,验证机械加载能否通过调节骨髓来源的干细胞,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并抑制破骨细胞发育,纠正异常颈椎骨重建,减缓炎症反应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探究治疗过程中的骨重建分子机制。

  • 单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术对相邻颈椎节段退变的影响

    作者:刘瑞端;肖荣驰;唐志宏;沈冲

    目的 比较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DA)与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对相邻颈椎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 收集自2007-02-2011-08共150例纳入队列研究.行CDA 45例、ACDF105例.比较2组术前、术后颈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法)、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手术节段活动度(ROM)评价疗效.常规拍摄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或行颈椎CT或(和)MRI进一步检查,以改良的Hilibrand法评价相邻节段退变程度.结果 2组均获得随访4年.ADR可以明显保留节段运动,但二者在术后VAS评分、NDI评分、JOA评分,及相邻节段退变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A减少相邻节段的退变并不明确,仍需要大量严格随机对照试验的长时间、大样本观察.

  • 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李佳鸿;杨旭辉;吴永乐;姚豹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T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筛选应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各研究中观察组术式为TDR(TDR组),对照组术式为ACDF(ACDF组);两组病例数均不少于10例;随访时间均不少于2年;术后疗效评价指标至少包括以下指标中的一项:颈痛及上肢痛VAS评分(VAS),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SF-36),术后不良事件(AE)等指标.采用Doowns-Black评分及NOS评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结果:共纳入5篇英文文献,2篇为随机对照研究(RCT),3篇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质量Doowns-Black评分均在18分及以上,NOS评价前瞻性队列研究质量均为6星.共纳入593例患者,其中TDR组314例,ACDF组279例.经Meta分析合并效应指标,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标准化均数差(SMD)及不良事件发生相对危险度(RR)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DR组上肢痛VAS评分、NDI评分、邻近上节段和下节段屈伸ROM、邻近节段退变低于ACDF组(P<0.05),SF36-PCS躯体健康评分及手术节段屈伸ROM SMD高于ACDF组(P<0.05).结论: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行TDR的疗效较ACDF具有优势,安全性较高,但需要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以及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来验证.

  • 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单节段颈椎病中期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陈波;金格勒;杨毅;王鹏;刘云涛;潘奇林;谢冲;阿忍别克

    目的:通过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CDF)术对比,评价颈椎间盘置换(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13年10月1日以前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CDA与ACDF比较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且随访时间≥4年的文献,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改良Jadad量表评价,提取各研究中的术后末次随访时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SF-36评分、颈痛和上肢痛VAS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手术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再手术率、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并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通过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与综合.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1622例患者,随访时间4~5年,CDA组826例,ACDF组796例.7篇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分为4~6分,其中4分2篇,5分3篇,6分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CDA与ACDF比较,术后中期(术后4~5年)的神经功能改善率[相对危险度(RR)=1.04,95%CI(1.00,1.09),P=0.07]、颈痛VAS评分[标准化均数差(SMD)=-0.12,95%CI(-0.27,0.04),P=0.13]和总并发症发生率[RR=1.06,95%CI(0.57,1.96),P=0.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CDF比较,CDA术后中期SF-36评分较优[SMD=0.24,95%CI (0.08,0.39),P=0.003]、手术节段活动度较大[SMD=7.38,95%CI (5.87,8.89),P<0.00001]、NDI较低[SMD=-0.26,95%CI(-0.40,-0.13),P=0.0002]、上肢痛VAS评分较低[SMD=-0.17,95%CI(-0.33,0.02),P=0.03]、手术节段再手术率较低[(RR=0.48,95%CI(0.31,0.75),P=0.001]、邻近节段再手术率较低[RR=0.60,95%CI(0.37,0.98),P=-0.04].结论:CDA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优于ACDF.

  • 对颈椎非融合手术的展望

    作者:马迅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在神经组织减压以后能提供脊柱的稳定与脊柱序列的维持,临床效果可靠.然而,融合术后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使得我们不得不寻求更为理想的材料及术式,在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中,人工椎间盘置换(ADR)技术是融合技术的重要补充,经过30年的发展和探索,颈椎间盘置换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 多件式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

    作者:金大地;闫慧博;张忠民;黎庆初;刘宝戈

    目的 探讨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09年11月,共6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行颈前路人工间盘置换术,术后3 d、3、6个月、1年及以上进行随访观察,采用SF-36健康调查评分(SF-36)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行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检查观察手术节段的椎间高度、活动度(ROM)和异位骨化的情况.结果 67例患者,随访51例,失访16例,随访时间13~31个月,平均19.7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前及术后SF-36评分6个维度及VA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颈痛由术前4.6±0.4减少至术后的2.0±0.5,VAS臂痛由术前6.5±0.4降低至术后的1.3±0.4.椎间隙高度术前为(6.5±1.1)mm,末次复查为(7.7 ±0.9)mm,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ROM术前为7.2°±3.1°,术后末次随访为8.1°±3.2°,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47.0%)患者术后1年出现手术节段异位骨化(McAfee Ⅰ级17例,Ⅱ级7例),但无相应临床症状,未见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有效的改善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并可维持颈椎活动度、恢复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弧度,近期疗效满意.

  • 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在前路颈椎间盘置换术中的应用

    作者:施节娟;任子生

    目的 比较单纯全身麻醉和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在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应用.方法 择期进行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患者34例,常规静脉麻醉诱导,经口插入气管导管,实验组(17例)在手术侧给予颈丛阻滞,两组都采用静吸复合维持麻醉,观察记录患者麻醉用药量、麻醉苏醒时间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实验组的麻醉用药量和麻醉苏醒时间比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实验组切皮时及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用于颈椎间盘置换术有麻醉用药量少、苏醒迅速而完全、血流动力学平稳的优点.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多节段下颈椎活动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张宇宸;李颉;牛文鑫;海涌;丁文元;丁祖泉;申勇

    近年来,颈椎的传统融合术后可出现多种并发症问题成为困扰广大临床医师的难题,为解决异常应力作用于融合后邻近节段的问题[1],出现了"非融合固定技术",又叫做"动态性固定".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是在这种理念下发展的一种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尤其是颈椎人工问盘置换术在临床取得优良的效果[2].作为数字模拟分析,区别与以往基于尸体建模的模式采用基于实体建模,更能充分反映出人体的生物学特性,尤其是对韧带及人工椎间盘假体的模拟更接近于真实结构[3],我们通过力学分析方法对模型在正常范围内的前屈后伸、侧弯等工况的运动情况分析,了解其运动特性,并与尸体试验结果及随访结果的运动情况比较,从而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愈后的下颈椎运动情况.

  • 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

    作者:窦永峰;羊明智;王文军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在颈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引起周围骨与软组织的继发改变,造成颈椎管狭窄,压迫颈脊髓,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与体征.该病复杂,起病缓慢,脊髓受损后往往出现不可逆的改变,治疗难度大,效果较差.本研究对于不同类型的CSM采用手术治疗和非手术的治疗方法,针对手术治疗比较了三种手术入路的优缺点及适应证进行综述.

  • 1例三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病人的护理

    作者:金环;张劲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治疗颈椎病的新技术,该技术突破了传统手术方法的理论限制,在摘除椎间盘解除脊髓压迫的同时,并不融合相邻椎体,而是植入一个具有活动功能的人工颈椎间盘,其中Bryan Disc是应用广泛的一种假体.

  • 3L医用无菌保护套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中应用

    作者:高婷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颈椎病的一项新技术.在维持病变椎间盘活动度的同时减轻邻近颈椎间盘的负荷,避免传统手术方法术后椎体易融合、活动度差的弊端.在手术过程中会反复应用C臂型X线机做颈椎透视定位,由于C臂型X线机体积较大移动起来十分麻烦,容易造成手术区域的污染.传统方法在切口上铺治疗巾,既影响无菌效果,又浪费材料.我院手术室于今年3月份开始将3 L医用保护套用于6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循证护理

    作者:戴小明

    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者可致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高位截瘫,对生活和工作均造成很大影响.目前,循证护理(EBN)正成为现代护理发展的方向,被逐步应用于护理实践中[1].2004年10月-2008年2月,我院骨科将循证护理应用于36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的护理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患者的康复护理

    作者:陈海霞;杜杏利;张菁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在前路椎间盘切除后通过在椎间隙植入1个可以活动的装置代替原来的椎间盘,以实现保留病变节段颈椎运动功能,减少相邻节段出现继发性退变的目的,而且不用取骨,避免了由于植骨融合取骨导致的疼痛、感染,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生活,是一种全新有效的治疗颈椎病的方式.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比较

    作者:蒲婷;吕聪伟;颜滨;薛清华;彭凡;廖振华;刘伟强

    目的 分析颈前路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颈椎间盘置换术(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后颈椎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采用12具人体颈椎标本,通过三维非接触式光电测量系统及位移控制方式,测试原始状态(intact)、TDR及ACDF术后各节段在前屈与后伸、左侧弯与右侧弯、左旋转与右旋转6种独立工况的运动和载荷分布,并探讨颈椎正常生理运动规律及植入器械特点.结果 TDR术后,颈椎各节段运动保留效果明显,能恢复接近正常的运动,并以屈伸、旋转工况为优;同等工况下ACDF术后手术节段运动丢失达73.41%,其他节段运动也存在明显改变.侧弯工况两者均存在较大运动改变,TDR达45.92%,ACDF达108.06%.试验发现,颈椎正常生理运动为空间三轴耦合运动,以侧弯工况耦合程度大,绕X轴运动分量达35%,TDR术后,颈椎能恢复接近正常的耦合运动规律.结论 TDR术能使颈椎恢复更接近正常的生理运动,在屈伸、旋转工况效果好,侧弯次之.本研究为TDR与ACDF的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定量参考.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手术配合

    作者:郁彩梅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颈椎间盘退行性疾患的一项新的手术方法,该方法避免了过去颈椎前路椎体融合内固定术后,颈椎僵直活动度差,其邻近节段的椎间盘负荷加大、加速退变的缺点[1].本院自2009年至2011年共完成6例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均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 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早期疗效分析

    作者:时代;顾德毅;荆鑫;陆鸣;季峰;徐松;刘山虎

    颈椎病是常见疾病.20世纪60年代Fernstrom首先提出颈椎间盘置换术.随着人工颈椎间盘材料和手术器械的改进,临床上应用的人工颈椎间盘假体主要有Bryan、Prestige、ProDisc-C、Cervicore、PCM、Cervidisc和Mobidisc Cervical,其中以Bryan人工颈椎间盘应用为广泛[1-4].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Bryan disc)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8例,取得了良好的早期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莫琴月;房静;盛敏

    总结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术后有喉上神经及喉返神经损伤、脊髓神经根受损、颈前血肿、喉头水肿、人工颈椎间盘滑脱引起窒息、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护理重点是严密观察病情,采取有效预防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作者:王美珍;张烨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治疗颈椎病的新技术,在维持病变节段椎间盘活动度的同时,可避免邻近节段的非正常应力[1],其中Bryan是应用为广泛的一种假体,可取得良好的早期治疗效果.2005年2月至2005年5月,本院应用颈椎全人工椎间盘假体治疗颈椎病6例,疗效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C3-4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研究

    作者:丁琛;洪瑛;龚全;李涛;马立泰;王贝宇;邓宇骁;刘浩

    目的 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治疗C3-4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2010年4月-2014年12月,我院采用ACDR治疗C3-4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例,含C3-4的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使用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16例,使用Discover人工椎间盘5例;男14例,女7例;年龄35-60岁,平均42.8岁;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8例,脊髓型7例,混合型6例;术前病程12-60个月,平均27.6个月.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临床疗效,在颈椎正侧位X线片上观察假体稳定性并测量C3-4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的前凸角,在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测量C3-4节段屈伸活动度.结果 21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8.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均明显改善,SF-36躯体及心理评分、JOA及NDI评分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置入的假体均保留了活动度,无假体沉降或移位.C3-4节段FSU的前凸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C3-4节段屈伸活动度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术后4例患者出现咽部不适,2例患者出现C3-4节段周围的异位骨化.结论 C3-4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期临床效果良好,维持了手术节段的生理曲度,且人工椎间盘在C3-4节段仍能保持较好的活动度.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