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临床效果

    作者:杨淑奎

    目的 探讨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21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前路手术治疗,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212例患者中,18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9~53个月,平均31个月,随访失败10例,死亡20例.212例接受前路手术治疗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中,166例均完全复位,46例在术中复位,牵引成功率78.30%.182例随访成功的患者在经过前路手术治疗后,显效138例(75.82%),有效43例(23.63%),无效1例(0.72%),总有效率为99.45%.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提高1~2级,其中恢复至B级76例,C级94例,D级12例.手术后,3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并伴有吞咽困难,使用营养药进行治疗后,7天左右恢复;13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通过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治疗后,7天左右好转;19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经过抗炎、吸氧、糜蛋白酶雾化治疗,7天左右恢复.结论 通过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能使颈椎获得稳定,临床效果显著.

  •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研究

    作者:王志国

    目的:研究下颈椎骨折脱位应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选用闭合复位联合一期前后路或前路手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1~3年,定期进行X线检查,以评价颈椎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4~6个月内,植骨融合良好,颈椎稳定,未发生内固定脱出、松动现象.有47例患者的神经功能明显好转,另外3例由于脊髓完全横断,故神经功能无恢复.结论:对于多数骨折脱位,术前行牵引复位安全、有效.根据手术适应证选用恰当的前路内固定或一期前后路内固定术,可即刻稳定受伤节段,有利于术后功能锻炼和临床护理,加快骨髓功能恢复.

  • 颈椎前路锁定板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疗效分析

    作者:李洪兵;詹友达

    目的 观察早期前方减压植骨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路手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16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以Frankle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颈椎即获稳定,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植骨在3~6个月融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3例不完全性损伤者脊髓功能均获不同程度改善,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2级,3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临床症状(如疼痛、麻木等)得到缓解,但脊髓功能无恢复,Frankel分级无变化.结论 前路早期手术植骨内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满意的复位、即刻稳定和重建;早期手术不仅可明显改善脊髓的功能状况,还可避免因发生并发症而错过手术时机.

  •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20例疗效观察

    作者:刘晓旭;刘军科;郭俊超

    目的 回顾分析20例经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前路手术减压、植骨融合及颈椎前路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3~24个月,定期复查X线片,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颈椎即刻获得稳定,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获得恢复,平均12周获得骨性融合,无骨块移位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除1例术后死亡神经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后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可充分减压、复位、获得良好内固定,可有效改善脊髓的功能.

  • 下颈椎关节突关节与椎体后缘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赵刘军;徐荣明;马维虎;应启迩;王邦荣;夏华杰;王国平;刘观燚;曹进;郑华江

    目的:研究探讨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前缘与椎体后缘的位置关系,为临床行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时评价进钉深度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无明显下颈椎畸形的标准颈椎侧位X线片100张,下颈椎标准CT平扫片50张,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顶点、中部、基底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分别记为HS,HM,HI),椎体后缘之前为负、之后为正.并对测量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关节突关节前缘距离、椎体后缘的距离从顶点到基底部逐渐减小(HSHMHI).C3,4关节突关节前缘大多位于椎体后缘之前(HS,HM,HI均为负值);C4,5、C5,6关节突关节前缘逐渐后移;C6.7关节突关节前缘均位于椎体后缘之后(HS,HM,HI均为正值).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顶点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S从C3,4到C6,7逐渐增大,C3,4为(0±0.25)mm,C4,5为(2.03±0.47)mm,C5,6为(2.45±0.56)mm,C6,7为(2.91±1.05)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中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M从C3,4到C6,7逐渐增大,C3,4为(-1.57±0.53)mm,C4,5为(0.50±0.26)mm,C5,6为(0.56±0.36)mm,C6,7为(1.54±0.39)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基底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I从C3,4到C6,7逐渐增大,C3,4为(-2.03±0.40)mm,C4,5为(0±0.30)mm,C5,6为(0.50±0.44)mm,C6,7为(1.08±0.70)mm.结论:在行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时,螺钉的头部在C3,4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前方0~2 mm,C4,5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0~2 mm,C5,6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0.5~2.5 mm,C6,7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1~3 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前缘与椎体后缘关系的确立,可为临床工作中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时判断进钉深度提供参考.

  •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三柱损伤模型中初始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吴海昊;汤涛;庞清江;袁欣华;周春光

    目的:比较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TPS)和3种传统颈椎内固定技术在下颈椎3柱损伤模型中的初始稳定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力学依据.方法:采集6具人颈椎标本并测定各原始标本(原始标本组)的三维运动范围,制成三柱损伤模型,模拟钛网植骨后依次行ATPS、前路钢板固定(AP)、前路钢板+侧块螺钉固定(AP+LMS)、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TPS),测量4种内固定技术下的三维运动范围,将结果标准化并进行相互比较.结果:ATPS组屈伸、侧弯、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分别为(77.17±4.75)%、(82.00±2.61)%、(83.17±2.23)%,均明显小于原始标本组的100%、100%、100% (P<0.05).AP组屈伸、侧弯、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分别为(119.67±7.42)%、(116.33±7.53)%、(112.67±5.99)%,均明显大于原始标本组(P<0.05).AP组屈伸、侧弯、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均明显大于ATPS组(P<0.05).PTPS组屈伸、侧弯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与ATPS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为(86.83±2.48)%,明显大于ATPS组(P=0.009).AP+LMS组屈伸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为(68.50±2.43)%,小于ATPS组(P=0.003);其侧弯、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与ATPS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PS可在下颈椎三柱损伤模型中提供足够的初始稳定性,其在生物力学性能方面优于AP、PTPS,和AP+LMS相近,适用于无需后路切开减压复位的下颈椎三柱损伤病例.

  • 颈前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体会

    作者:钟斌;李瑞民;吕博闻

    目的探讨颈前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均采用前路复位,植骨融合.结果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植骨块移位和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四肢不全瘫14例,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完全瘫6例,4例脊髓功能无恢复,1例稍有改善.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原则主要包括复位、减压和稳定.复位是上述治疗原则的核心和关键.颈椎前路手术可使下颈椎骨折脱位获得满意的疗效.

  • 外伤性下颈椎小关节突脱位单交锁对椎动脉损伤的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林勇祥;刘振华;牛国旗

    目的:探究外伤性下颈椎小关节突单脱位交锁对椎动脉损伤的机制.方法:取10具新鲜尸体,将颈椎1~7取下,去除附着肌肉,人为制成下颈椎小关节突单脱位交锁C5/6.测量脱位交锁前左侧C5/6横突孔距离与脱位后C5/6横突孔距离和C5椎体旋转角度.结果:C5/6脱位交锁后椎动脉牵拉长度为本身长度1.3倍以上.旋转角度为(19.7±0.5)°.结论:下颈椎小关节突单脱位交锁易引起椎动脉损伤.

    关键词: 下颈椎 脱位 椎动脉
  • 手感法行颈椎弓根入口周缘及四壁强度比较的研究

    作者:侯黎升;阮狄克;林井副;何勍;姜丽;张燕群;叶晓健;徐云科;徐成;张荣峰;崔洪鹏

    目的:通过手感法比较颈椎弓根入口(EP)周缘及颈椎弓根四壁皮质强度.方法:采用2具新鲜下颈椎的20侧(C3~7)椎弓根,通过改良Abumi法暴露EP,以椎弓根内壁(MCP)为参照沿椎弓根髓腔钻孔.CT扫描证实EP四周及椎弓根四壁完整后,手持探针分别按压EP四周骨皮质,以感觉其强度差别.而后将探针插入椎弓根孔道内,向四壁撬拨,感受四壁皮质骨的强度差别.然后行CT扫描及肉眼观察证实手感是否正确.结果:EP处与LCP相移行的PCT先穿破,施加更大压力后其它三壁仍保持完好;椎弓根外壁先裂开移位,施加更大撬拨力后,其余三壁仍保持完好.CT扫描和肉眼观察均证实手感正确.结论:EP外侧的:PCT菲薄,力学强度小,寻找EP时应以ACL为参照.椎弓根行径上LCP菲薄,力学强度小,椎弓根髓腔钻孔时,应以MCP为参照.

  • 自制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在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牛国旗;刘路坦;聂虎;周功;张井泉;汪东;陈辉;刘涛;孙正;刘振华

    目的 探讨应用自制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ACDR)治疗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08年5月—2018年5月应用自制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ACDR)治疗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5~73岁;单侧关节突交锁6例,双侧关节突交锁19例.术中采用ACDR进行前路解锁复位,复位成功后行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脱位纠正、住院时间、植骨融合等情况,以综合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25例患者手术时间50~90(79±8.7)min,术中出血50~200(130±67)mL,住院时间5~13(7.0±2.1)d,均一期解剖复位,前路融合.获随访2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1.5个月(6~24个月),植骨融合良好钢板螺丝钉无松动,神经动能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JOA评分由术前平均(5.7±1.55)分,术后3月增加至(13.6±1.74)分,经配对t检验,术前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68,P<0.01).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双上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加重,2周内恢复至术前水平.3例残留有双手轻度麻木,握力稍弱.13例神经功能恢复至ASIA E级,6例恢复至ASIA D级,3例恢复至ASIA C级.结论 应用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ACDR治疗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可一次性完成减压、解锁、复位、植骨内固定手术.ACDR撑开复位安全、有效、可靠性高,是一种较好的手术工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前路一期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作者:姜平;张赟;袁静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颈椎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1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在全麻下行一期手术,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骨折脱位已完全复位,受压脊髓得到有效减压,内固定钢板无松动无断裂,植骨平均6个月后骨性融合,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1例喉返神经损伤,声音嘶哑,术后3个月恢复.结论:前路一期手术是治疗下颈椎骨折的积极有效的方法.

  • 下颈椎椎弓根入口内壁探测法行根钉置入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侯黎升;阮狄克;何勍;徐云科;林井付;徐成;赵书臣;辛洪奎;崔洪鹏

    目的:评价椎弓根入口内壁探测法行新鲜下颈椎椎弓根钉置入的可行性.方法:采用6具新鲜成人尸体下颈椎的60侧椎弓根.在下关节突下缘的外1/4处咬除后方骨皮质,形成大小约5 mm开口;刮勺内倾50°刮除开口内侧松质骨达椎板前皮质,转向外探明椎弓根入口,用直径3mm探针以椎弓根内壁为参照钻孔.DR拍片、CT扫描观察钉道准确性.结果:DR片可满意观察钉道矢状面.CT示54侧钉道完全在髓腔内(90%),3侧椎弓根外皮质部分胀开,2侧外皮质胀破并移位,1侧髓腔闭塞,钉道进入横突孔.结论:入口内壁探测法行下颈椎椎弓根钉置入效果满意.

  • 下颈椎椎弓根入口处皮质厚度的影像学测量

    作者:侯黎升;阮狄克;徐云可;何勍;林井付;叶晓健;赵书臣;徐成;辛洪奎

    目的:对下颈椎椎弓根四壁及入口毗邻结构的皮质厚度行影像学测量,为临床椎弓根钉植入提供参考.方法:对8例新鲜颈椎进行DR摄片和螺旋CT扫描重建,在AutoCAD软件中测量CT图像显示的椎弓根四壁及入口处毗邻结构(包括上关节突前壁(ACS)、椎板前壁(ACL)、下关节突前壁(ACI)和横突孔后壁(PCT))的皮质厚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斜位DR片示颈椎椎弓根内壁(MCP)、上壁(SCP)、下壁(ICP)皮质较厚,而外壁(LCP)菲薄.统计学分析发现同一颈椎的MCP、SCP、ICP、ACL、ACS和ACI之间的厚度无差别,LCP和PCT皮质菲薄,明显薄于前6项指标.MCP、SCP、ICP、ACS和PCT在C3~7间的厚度无差别,PCTc明显小于其它4项指标.结论:同一颈椎PCT和LCP明显薄于其它各项指标,提示PCT和LCP抵抗外力强度小,MCP、SCP、ICP和ACS在C3~7间厚度无差别,提示其在不同颈椎间抵抗外力可能一致.颈椎椎弓根钉固定时应该避免靠近PCT和LCP.

  • 下颈椎椎弓根置钉偏差的CT多平面及三维重建研究

    作者:侯黎升;阮狄克;何勍;叶晓健;贾连顺;徐云科;徐成;崔洪鹏;姜庆军

    目的:通过颈椎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资料的观测,了解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可行性,评价置钉偏差后的风险.方法:对8例非颈椎椎弓根病患者进行颈椎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观察,对C3椎弓根内外径、内倾角及四壁皮质厚度行数据测量.结果:组成横突孔的四界不在同一高度同时出现,形成内界的椎弓根明显高于外界.CT示部分椎弓根外壁及横突孔前壁存在滋养血管孔(10%和8.8%).C3椎弓根内壁厚(1.8±0.3)mm,,外壁厚(0.9±0.3)mm,上壁厚(1.3±0.4)mm,下壁厚(1.4±0.4)mm,外径(5.3±0.6)mm,内径(2.6±0.7)mm,内倾角(45.9±4.4)°.结论:下颈椎椎弓根内径小,外壁薄,椎弓根螺钉置入时,外壁容易穿破;椎弓根主体高于横突孔外界,椎弓根螺钉穿破外壁时,椎动脉可向外逃逸,减少损伤.

  • 下颈椎全脊椎切除术后两种内固定重建方法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王晨曦;赵改平;柏磊磊;陈楠心;陈二云;赵庆华;马童;涂意辉

    研究下颈椎C5椎体全脊椎切除术(TS)之后,前后路不同联合内固定重建方法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基于CT图像建立下颈椎C3-C7节段完整无损模型,在无损模型基础上,建立C5全脊椎切除术后两种内固定重建模型:一为钛网重建+前路钢板+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模型(TM+ AP+ SPS);二为钛网重建+前路钢板+后路双节段椎弓根螺钉模型(TM+ AP+ DPS).对模型分别施加0.5、1.0、1.5、2.0 N·m的扭矩,分析两种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扭转等工况下的关节活动度(ROM)以及钛网、钢板、椎弓根螺钉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重建节段ROM随着扭矩的增大而增加,呈现出非线性的趋势,TM+ AP+ SPS模型的增加幅度较大.1.0 N.m工况下,两种模型重建节段ROM均减少83%以上;TM+ AP+ SPS模型在后伸、侧弯和扭转时,邻近节段的ROM均增加11%以上,C6-C7节段的ROM在扭转时增加41.79%,TM+ AP+ DPS模型的邻近节段ROM则显著降低.TM+AP+ SPS模型和TM+ AP+ DPS模型中钛网应力分别集中于受压侧和后方.TM+ AP+ SPS模型的邻近节段有较大的代偿活动,TM+ AP+ DPS模型各节段ROM均大幅度减小,TM+ AP+ DPS模型的稳定性更好.

  • 154枚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CT评价

    作者:解京明;曹锦;王迎松;张颖

    目的:探讨CT对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的评价.材料和方法:分析154枚下颈椎椎弓根内螺钉置人术后的CT表现,包括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角度和损伤或穿破椎弓根骨皮质,并根据其穿出骨皮质的距离分为2度,即Ⅰ°≤2mm,Ⅱ°>2mm.结果:CT显示34(22.1%)枚螺钉不同程度地损伤椎弓根外侧骨皮质,其中螺纹穿破椎弓根骨皮质距离Ⅰ°30(19.5%)枚,Ⅱ°4(2.6%)枚.结论:CT是评价下颈椎椎弓根内螺钉置入位置的有用方法.CT显示下颈椎椎弓根内螺钉置入术后对椎弓根骨皮质,尤其是外侧骨皮质损伤率较高,但Ⅰ°损伤,仍属螺钉置入成功和安全.

    关键词: 下颈椎 椎弓根 螺钉 CT
  • 颈椎椎弓根钉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作者:贺永雄;刘斌;张沛;常志强;吴春立;于宝龙

    颈椎骨折脱位后尽早实施手术治疗恢复脊柱的生理结构,有利于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和减少早期死亡率的发生[1] .严重的下颈椎的骨折脱位往往脱位重或者合并多处骨折造成颈椎三柱结构破坏,稳定性丧失,脊髓和神经功能严重受损.很多患者需气管切开抢救生命,丧失前路手术固定的机会,更增加了治疗的难度.颈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能有效地复位和提供可靠的三柱固定,并能在固定的同时行减压,从而重建脊柱即刻稳定性、减轻脊髓损伤、促进脊髓和神经功能恢复.

  •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疗效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作者:江晨;宋文慧

    目的 应用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年至2016年6月)、EMbase(1974年至2016年6月)、Cochrane图书馆(2016年第6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年至2016年6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年至2016年6月)及万方数据库(1998年至2016年6月),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和会议论文,收集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研究,由两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Man 5.2软件对可以合并分析的指标进行Meta分析,对不能合并的指标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652例患者,其中前路手术患者290例,后路手术患者151例,前后联合入路患者211例.分析结果显示:前路的手术时间小于后路(WMD=-22.22,95%CI:-34.20~-10.24,P=0.0003)及前后联合入路(WMD=-117.27,95%CI:-132.41~-102.12,P<0.00001);前路的出血量小于后路(WMD=-255.33,95%CI:-306.81~-203.85,P<0.00001)及前后联合入路(WMD=-402.84,95%CI:-489.59~-316.09,P<0.00001);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的固定节段无统计学差异(WMD=-1.38,95%CI:-4.18~1.43,P=0.34),但均小于后路(WMD=-1.29,95%CI:-2.16~-0.42,P=0.004);前路的术后椎体水平位移小于后路(WMD=-0.06,95%CI:-0.10~-0.03,P=0.0004)及前后联合入路(WMD=-1.67,95%CI:-2.60~-0.74,P=0.0004);前路与后路的术后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WMD=-0.18,95%CI:-0.61~0.26,P=0.42),但小于前后联合入路(WMD=-1.29,95%CI:-2.25~-0.33,P=0.008).结论 虽然不同手术入路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就手术入路本身而言,前路手术的优势较明显.限于纳入研究数量及方法学质量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尚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 前路钢板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治疗及效果分析

    作者:刘世桢;刘先银;郭建恩;吴容;汪宇;黎松波

    目的 对前路钢板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临床治疗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33例行经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或骨折椎体次全切除髂骨取骨植骨Cordman或Zephir钢板固定.结果 随访12周~2年,内固定稳定,颈前植骨于12~16周骨性愈合,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固定节段稳定性维持良好.15例不全性脊髓损伤的脊髓功能均获不同程度的改善,18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但是脊髓功能无恢复,Frankel分级无变化.结论 下颈椎骨折脱位应用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可获得彻底减压、即刻稳定性、恢复椎间高度及颈椎的生理曲度,防止脊髓进一步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 后路联合前路一期手术治疗闭合复位失败的下颈椎关节突脱位

    作者:刘军;范亚一;李伟伟;弓立群;段大鹏;宋启春

    目的 探讨后路联合前路一期手术治疗闭合复位失败的下颈椎关节突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5-12诊治的7例下颈椎关节突脱位患者,术前脊髓损伤ASIA分级:B级3例,C级3例,D级1例.经术前牵引+全身麻醉下闭合复位失败后采用后路联合前路一期手术治疗,后路手术解除关节突脱位并予以侧块螺钉固定,然后取仰卧位行前方的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9(12~34)个月.2例术后出现吞咽不适,于术后3个月内消失.随访期间无脊髓损伤加重、硬膜外血肿形成、切口感染、气管食管瘘或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椎间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平均5.7(5~8)个月.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ASIA分级:3例B级和1例C级改善为D级,2例C级和1例D级改善为E级.结论 后路联合前路一期手术是治疗闭合复位失败的下颈椎关节突脱位的理想方法,可以早期解除脊髓压迫及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238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