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手术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研究

    作者:李文博

    目的 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OVCF)患者通过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所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该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这一期间内收治的患者随机抽取出50例患者,把他们当成该次研究的研究目标,根据患者的例数将小组进行划分,分为A组(n=25)和B组(n=25).A组患者通过传统的开放手术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则通过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展开治疗.将两组患者所花费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的产生情况进行严格比较.结果 B组患者所花费的手术时间(min)以及住院时间(d)分别为:(90.5±45.3)min,(20.1±5.8)d,A组患者所花费的手术时间(min)以及住院时间(d)分别为:(151.8±50.4)min,(28.3±4.9)d,A组患者与B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mL)分别为:(355.9±80.5)、(204.8±56.8)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46 9 5.357 1 5.259 8,P<0.05).B组患者以及A组患者的并发症的产生情况分别为:只有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有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气胸情况有4例,出现血肿情况有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58 4,P<0.05).结论 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通过通过PKP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创伤较小、恢复速度快,并发症情况出现较少,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加速了患者的恢复速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以及应用.

  • MIS TLIF与PLIF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围手术期护理成本比较

    作者:吴海芸;杨开舜;Thitinut Akkadechanunt;Orn-Anong Wichaikhum

    目的 比较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 TLIF)和开放式经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护理成本.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1月—2017年12月,由该科同一组医生完成的,共30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MIS TLIF双侧固定治疗,设为MIS TLIF组;共20例行PLIF双侧固定治疗,设为PLIF组.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术后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护理成本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融合率(%);一级护理时数(h),使用阵痛药物次数(%),血费,护理费,一般治疗操作费.结果 MIS 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日分别为(118.67±68.06)mL、(83.87±57.50)mL、(9.60±2.65)d均少于PLIF组(218.50±83.68)mL、(381.40±169.61)mL、(12.00±4.13)d(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融合率均为100%.关于血费及护理费用,MIS TLIP组分别为(64.40±122.01)元、(607.9±161.10)元低于PLIF组(318.25±470.86)元、(818.90±351.09)元(t=2.873,P<0.05;U=190.50,P<0.05).然而,一级护理时数,镇痛药物次数,一般医疗治疗费两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 TLIP技术相比较于开放PLIF技术,前者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日,术后引流量,血费和护理费用.这些临床效果和围手术期护理指标的减少,可以有效转变为减低医院成本.MIS TLIP术在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护理成本上的优势,可以为医院提供减少资源利用和增加手术病例数量的机会.

  • 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

    作者:门保忠;王福根;李国华

    1995~1998年我科收治30例脊髓型颈椎病人,运用牵引、药物及正规定点牵压手法联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5~66岁。症状主要有颈肩臂背痛,肢体麻木或麻痹,肌肉萎缩,走路不稳或踩棉感,束胸或束腰感。体征主要有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Hoffmann征或Babinski征)阳性。影像学诊断根据X线片,颈椎CT或核磁成像。单节段脊髓压迫者多在C4~5或C5~6共10例,多节段脊髓压迫者多位于C3~5或C6~7共20例。随访3个月~3年,平均2.5年。

  • 椎弓根螺钉治疗单节段非稳定性胸腰段骨折

    作者:王祥华;李伟栩;陈其昕;严世贵

    我院自1996年2月~1999年2月应用Atlas Fixation系统治疗单节段非稳定性胸腰段脊柱骨折39例,并随访5月~1.5年,平均10月,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院自1996年2月~1999年2年期间,共收治非稳定性胸腰段骨折患者39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7例,年龄20~68岁,平均(32.2±12.4)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4例,车祸16例,重物压伤及其他原因引起9例。损伤节段为T11~L3,其中T113例,T1215例,L117例,L23例,L31例;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7例,C级10例,D级9例,E级8例。伴有脊髓或神经根马尾神经损伤32例,占82%,其中单纯椎体楔形变超过1/3者5例,椎体粉碎压缩骨折、后凸cobb氏角>20度20例,椎体骨折脱位14例。

  • 经伤椎单节段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胸腰段爆裂型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柳维才

    目的 对比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胸腰段爆裂型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进行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42例,实施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手术,对照组38例,实施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患者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平均随访时间以及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压缩率和Cobb角.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患者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压缩率和Cobb角与术前相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压缩率和Cobb角的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压缩率和Cobb角的组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压缩率和Cobb角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压缩率和Cobb角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患者,具有远期疗效明显,出血少、时间短、并发症低等优势.在安全性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比较

    作者:尹华;赵银必;周忠华;刘俊;张文超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钛板与压力固定器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5例,其中32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钛板固定(A组),33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压力固定器固定(B组)。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l周、3、6、12、24个月应用VAS评分、JOA评分、SF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术后恢复工作时间;摄X片比较术前、术后颈椎生理弧度及椎间隙高度;对两组术后吞咽困难等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JOA评分、SF评分、颈椎生理弧度、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 A 组比较,B 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少(P<0.05)。结论颈椎前路钛板与压力固定器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压力固定器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少。

  • PTED与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区杰雄;李启中;陈铭

    目的 比较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TED)与经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对自2014-01-2016-01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8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分别行PTED和MED术.结果 PTED组随访6~22(15.43±3.12)个月,MED组随访6~24(16.34±3.74)个月.PTED组术后3例复发,复发率7.5%;MED组术后1例复发,复发率2.5%.与MED组比较,PTED组切口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腰痛症状明显缓解,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Macnab评分优良率、ODI指数改善有效率、JOA评分改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与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对腰部疼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效果相当.PTED创伤较小,但术后复发率较高,术者应掌握更多的技巧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 单节段椎弓根内固定选择性治疗中青年胸腰椎骨折

    作者:孙换强;顾宣歆;凌巍;康一凡

    目的 评价单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选择性治疗中青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性对TLICS评分≤5分的38例中青年胸腰椎单椎骨折患者应用经肌间隙入路单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并对其影像资料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时间均<1 h、出血量<150ml,伤椎前缘高度比恢复至96%以上.术后10~14个月拆除内固定物,随访12~35个月,平均14.5个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明显的伤椎矫正度丢失,脊柱功能均恢复满意.结论 单节段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胸腰椎骨折具有固定节段少、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掌握好适应证可取得优良的疗效.

  • 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作者:张居适;孟延丰;佟杰;康维杰;周学文

    目的 探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手术注意事项和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15例,比较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及伤椎楔形变角变化.结果 术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及伤椎楔形变角等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7.2个月,未发现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出现.结论 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为胸腰椎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 单节段 胸腰椎 骨折
  • 单节段钉棒固定并椎体间融合器融合在腰椎管狭窄并椎间失稳症中的应用

    作者:杨永军;周纪平;姚树强;姜传杰;于建林;鞠传广

    目的 探讨单节段钉棒固定并椎体间融合器融合在治疗腰椎管狭窄并椎间失稳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20例腰椎管狭窄并椎间失稳的病人,施行椎管扩大减压的同时,应用单节段钉棒固定并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治疗.结果 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经10个月~5年的随访,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所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近期和远期疗效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单节段钉棒固定并椎体间融合器融合可大限度地减少脊柱运动节段的丢失,有利于腰椎稳定性重建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等优点,在治疗腰椎管狭窄并椎间失稳症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 短节段或单节段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伤椎植骨对胸腰椎骨折愈合的疗效分析

    作者:安毅;李晶;郭玉芬

    目的 探讨采用短节段或单节段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伤椎植骨对胸腰椎骨折愈合的疗效.方法 对34例胸腰椎骨折,应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或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12~26个月,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20.7°恢复至术后平均3.7°.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55.3%,恢复至术后平均86.6%.伤椎复位效果好,无明显相邻椎间隙过度撑开.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重建了脊柱前中柱的力学结构,获得了稳定性,同时获得有效的椎间盘高度,容纳复位后的髓核,减少伤椎上终板的塌陷,可明显减少内固定断裂、术后Cobb角丢失等并发症.

  • 颈椎前路减压cage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作者:彭爱明;刘果;俞勇;刘辉;阮翔;张聃;陈明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纳入自2013-06-2015-06诊治的1 1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55例(cage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55例(zero-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及植骨融合率,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22.78±3.10)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少于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风险明显较低,其安全性更符合临床需要.

  • 单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术对相邻颈椎节段退变的影响

    作者:刘瑞端;肖荣驰;唐志宏;沈冲

    目的 比较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DA)与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对相邻颈椎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 收集自2007-02-2011-08共150例纳入队列研究.行CDA 45例、ACDF105例.比较2组术前、术后颈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法)、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手术节段活动度(ROM)评价疗效.常规拍摄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或行颈椎CT或(和)MRI进一步检查,以改良的Hilibrand法评价相邻节段退变程度.结果 2组均获得随访4年.ADR可以明显保留节段运动,但二者在术后VAS评分、NDI评分、JOA评分,及相邻节段退变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A减少相邻节段的退变并不明确,仍需要大量严格随机对照试验的长时间、大样本观察.

  • 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在多段胸腰椎结核和骨折前路中的手术治疗

    作者:张乃鼎;杨子斌;黄河;洪建斌;张洁

    对于单节段的脊柱创伤、肿瘤或结核病例,由于复位、减压及固定技术的进步,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对多节段的胸腰椎体结核、严重骨折治疗上则有一些难度.自2000年2月~2003年5月收治了上述疾病患者12例,采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CGWS)作前路固定,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 显微内窥镜下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作者:吴富章;蔡靖宇;郭涛;郑华龙;张勇

    近年来,为避免传统椎板切除及关节突切除导致脊柱稳定性的破坏.有学者在内窥镜下行椎间孔成形及侧隐窝减压术[1].而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系统被认为对神经根管外口骨性狭窄、小关节突明显内聚增生者不合适应用[2].但我科自2000年5月~2001年12月成功开展了显微内窥镜下经脊柱后路单节段侧隐窝和神经根管扩大术,近期疗效满意.

  • AF与钉棒系统在单节段胸腰椎体压缩骨折中的临床合理选择

    作者:王建伟;郭安丰

    目的:探讨AF与钉棒系统在单节段椎体爆裂骨折中的临床合理选择。方法:对2003~2012年270例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AF与钉棒的临床应用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F治疗组共180例,35例AF内固定因骨质疏松术中安装螺帽时螺钉随之转动,使纵棒不能与螺钉牢固固定,其中5例导致骨折复位欠佳,其余均有较好的椎体骨折复位,术后半月螺钉松动1例,半年松动5例;其余145例当中术后1年断钉2例,10例出现钉尾过长挤压皮肤导致术后患者不适。钉棒治疗组共90例,未出现钉尾过长挤压皮肤及术中螺钉随螺帽转动而松动的现象,并且术中发现骨质疏松较重螺钉把持力差者,术中通过增加固定椎体节段数来增加内固定的稳定性,而 AF术中没有这样灵活改变术式的优势。结论:对于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患者,男大于45岁,女大于40岁者首选钉棒系统;男小于45岁,女小于40岁者首选AF系统;对于体型较瘦者首选钉棒系统。

  • 经皮微创相邻节段弓根钉植入治疗单节段胸腰椎脊柱骨折

    作者:谢为民;李文贵

    目的:对经皮微创相邻节段弓根钉植入治疗单节段胸腰椎脊柱骨折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以2013年5月~2016年12月期间本院97例单节段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一组采取开放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一组采取经皮微创相邻节段弓根钉植入术治疗(观察组).将2组的手术相关指标、疗效以及不同阶段的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氏角进行比较.结果:在手术相关指标方面,除手术用时外,剩余指标均是观察组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在疗效方面,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在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氏角方面,术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3个月)观察组的后凸Cobb氏角更佳(p<0.05),椎体前缘高度在术后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节段胸腰椎脊柱骨折采取经皮微创相邻节段弓根钉植入治疗方案可行性较高.

  • 腰椎单节段与双节段椎间融合对脊柱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郑杰;杨永宏;楼肃亮;张冬生;钱金黔;邹庆;赵志芳;汪冉

    目的对腰椎单节段与双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对脊柱的影响进行临床比较研究.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对我院腰椎行单节段固定融合术的302例及双节段固定融合术的215例患者从临床症状(Oswestry评分)、体征(腰椎活动度)、影像学(X线、MRI)三方面进行回顾性临床评估,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1.5-6年,平均随访3.5年,单节段固定融合组在Oswestry评分、腰椎活动度方面均优于双节段固定融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以上的患者在术后1.5-2年均可获得椎间骨性融合;单节段固定融合组中有4例、双段固定融合组有2例在术后1年以上出现了邻近节段症状而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单、双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均可获得理想的手术效果,术后对患者的生活影响不大,对脊柱的活动度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对术前存在退变的相邻节段影响较大,可根据患者意见及椎间盘退变程度决定是否同时行多节段的融合固定或弹性内固定术.

  • 颈椎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

    作者:刘东宁;易伟宏;王尔天;王敏;姜鹏君;杨大志;黄曹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v,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9月~2012年8月,我科采用颈椎后路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1~56岁,平均41.7岁;C4/5 4例,C5/6 9例,C6/7 3例;均为一侧根性症状,CT 、MRI等影像学检查提示单节段外侧突出或/和关节突增生致椎间孔狭窄,神经受压节段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符,经系统保守治疗6周以上无效,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见颈椎不稳.随访观察患者的颈痛VAS评分、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病变节段稳定性和椎间高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9min (75~1 1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85ml(30~16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1d(3~7d);出院时患者神经根性症状缓解11例,明显改善5例;16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7个月(6~25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7.13±1.15分降至术后的3.00±0.63分,末次随访时为1.94±0.85分;JOA评分由术前12.63±1.09分提高至15.63±0.50分,末次随访时为16.13±0.62分;术前、术后与术次随访时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颈椎生理曲度D值从术前7.66±0.99mm提高到末次随访时10.99±0.9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分别为5.56±0.54mm和5.54±0.5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伸过屈位X线片未显示明显颈椎失稳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颈椎后路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 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病变的Meta分析

    作者:丁文彬;郑召民;王建儒;王华;刘辉

    目的:对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病变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文献数据库,检索的主题词为“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或mini-open)、开放(open)及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检索时间和语言未作限制.纳入关于微创与开放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病变的对照研究文献.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来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与特征描述.利用Review Manager 5.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选择的评价指标包括手术相关性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放射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腰痛/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发症,翻修手术例数和末次随访融合率.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18篇文献,其中5篇前瞻性队列研究,12篇回顾性队列研究,仅l篇随机对照试验,共1437例,微创组691例,开放组746例.质量评价提示纳入文献均属高质量队列研究(NOS评分5~9分).微创TLIF与开放TLIF比较,前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均明显少于后者(P<0.01);术后3d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改善优于后者(P<0.00001);术中放射时间明显多于后者(P<0.0001);在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翻修手术率、末次随访融合率、术后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方面,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TLIF相比,微创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早,术后腰背痛程度较轻的优势,且术后下肢痛的改善及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但术中放射时间较长.

148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