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手术配合与护理

    作者:洪瑛;郭祖艳;姜马娇

    目的 总结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的方法和手术护理要点.方法 对22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患者进行术中护理.结果 顺利完成22例手术,人工椎间盘均顺利置入,未出现安放困难或位置不当的情况.术中术后未发生神经脊髓损伤、人工椎间盘松动、感染等并发症.术后症状缓解明显,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该手术顺利完成并取得满意效果的重要条件是术前充分准备,了解手术步骤,术中确保颈椎处于中立位,并且熟练掌握特殊器械的使用方法,严格无菌操作以预防术后感染.

  • 颈椎融合结合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

    作者:盛斌;黄象望;向铁城;肖晟;刘向阳;张毅

    目的 分析单椎体次全切颈椎融合结合相邻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CADR)治疗三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6月~2011年3月采用经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带锁钛板内固定(ACCF),结合相邻单节段椎间盘切除Mod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CADR)治疗19例三节段颈椎病.结果 本组平均随访26.5个月(12~36个月),融合节段均得到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9.6±1.7)分,末次随访为(14.4±1.1)分(P<0.05),末次随访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70.1%.术前VAS评分(7.1±1.1)分,术后(1.0±0.7)分(P<0.05);术前NDI(40.4±3.7)分,末次随访降至(9.3±2.2)分(P<0.05).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节段术前活动度为(16.0±3.3)°,末次随访时(15.6±3.1)°(P>0.05).结论 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结合颈椎融合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有效可行,减压彻底,保留了部分手术节段的运动功能,减少术后相邻节段出现退变的可能.

  • 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何双华;丁亮华;王能;胡新宇;王轩;朱小广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 2010年9月,对18例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22个节段进行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1 2例,女6例;年龄35 ~ 54岁,平均40±2.6岁.单节段14例,双节段4例,术后随访12个月~18个月,平均12.4±1.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1期临床愈合,术中及术后没有神经和血管损伤的并发症,结合术前术后颈椎活动范围检查、神经系统症状、JOA评分及影像学检查,置换节段稳定并部分恢复了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获得满意改善,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随访X线检查与术前比较生理弯曲改善,后凸生理弯曲纠正,人工颈椎间盘与上下终板紧密贴合,无假体松动,无失稳及脱位.CT及MRI结果未见脊髓及神经根重新受压,邻近节段椎间盘未见明显退变,未见易位骨化发生.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手术操作简单,减压彻底,与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大的不同点是患者恢复快,没有颈椎活动受限的缺陷.脊髓及神经根受压明显解除,重建了满意的椎间隙高度及生理弯曲,并且更重要的是恢复了椎间关节的活动度.由于维持了正常的生物运动力学,可避免或防止邻近节段的退变,预期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观察

    作者:姜宇;田野;王以朋;邱贵兴;翁习生;冯宾

    目的 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5年11月至2010年5月对16例颈椎病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置换节段活动度,观察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假体松动、移位、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果 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53个月,平均24.1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4±1.9)分增至术后平均(14.4±1.9)分以及末次随访平均(16.1±0.7)分,术前与术后(t=-12.215,P=0.000)、术后与末次随访(t=-4.273,P=0.001)均有显著性差异.12例患者随访时行颈椎屈伸位X线片检查,随访时间13~53月,平均24.2月,测量屈伸位X线片计算置换节段颈椎屈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前平均7.1°±2.6°、术后平均6.9°±1.9°、末次随访平均6.5°±1.8°,术前与术后(t=0.700,P=0.395)、术后与末次随访(t=2.132,P=0.054)均无统计学差异.无一例发生异位骨化;1例随访时出现假体周围骨吸收.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满意,但仍需长时间随访以评估其远期疗效.

  • 新型钛合金金属橡胶颈椎间盘假体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柏传毅;卫文博;侯德门;党晓谦;王坤正

    目的:评估新型钛合金金属橡胶颈椎间盘假体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特殊绕丝机制作新型金属橡胶颈椎间盘假体,电镜观察假体表面结构并对假体力学性能、疲劳特性进行测试;将24个新鲜羊颈椎依次按C4/5完整标本、髓核摘除、假体置换、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ACDF)处理后,给予2.5Nm载荷,分别测量其在屈曲、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时的位移,通过计算得出角度变化值,观察置换节段和相邻上下节段的运动范围(ROM).结果:假体孔隙率为60%~80%,孔径大小90~500μm,弹性模量7MPa,疲劳试验(循环极限次数500×104次,极限载荷设置为200N)后未见假体断裂、高度降低.手术节段ROM测定显示,髓核摘除组各向ROM均显著大于完整组(P<0.05),ACDF组的各向ROM均显著小于完整组(P<0.05),而假体置换组各向ROM均与完整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相邻上位节段,假体置换组各向ROM与完整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ACDF组ROM则大于完整组(P<0.05).相邻下位节段,假体置换组前屈ROM与完整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后伸ROM小于完整组(P<0.05),侧屈、扭转时ROM较完整组增加(P<0.05),但变化幅度小于ACDF组(P<0.05).结论:钛合金金属橡胶人工颈椎间盘假体保留了手术节段活动度,置人后对相邻椎间节段活动度及力学影响小,理论上可以成为较好的颈椎间盘置换假体.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的中期随访观察

    作者:盛斌;黄象望;向铁城;肖晟;刘向阳;张毅;王国平;刘宏哲;沈雄杰

    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被认为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术式.有文献报道脊柱融合后因生物力学改变导致相邻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的退变加速而出现新的神经症状,被称为邻近节段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1].随着ACDF手术量的增加和随访时间的延长,ASD的报道日益增多,若保守治疗无效则需要手术治疗[2].由于存在手术切口瘢痕粘连及内置物阻挡等因素,二次手术较为困难,治疗上颇为棘手.

  •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观察

    作者:邹德威;谭荣;张瑞娟;马华松;周雪峰;邵水霖;白克文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1月起,对20例单节段或多节段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12例,女8例,年龄38~55岁,平均47岁;其中单节段置换14例,两个节段及以上(含两个)置换6例,共28个节段;术后随访6个月至1.5年,对术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进行JOA评分,对颈椎曲度、人工颈椎间盘及相邻节段的高度、人工颈椎间盘的活动度以及人工颈椎间盘与椎间隙终板界面间的稳定性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获得满意改善,影像学随访消失的生理弯曲、后凸畸形均获得满意纠正.置换间隙高度与上下相邻间隙高度相等,颈椎过伸过屈位时置换间隙前高后高变化与相邻椎间隙一致,人工间盘与上下终板间紧密贴合,无透光区、无位移,随访中人工间盘活动度良好,无失稳及脱位发生.结论:颈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操作简单,在减压的同时可重建椎间隙高度及生理弯曲,恢复椎间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良好.

  • 颈椎病研究动态

    作者:海涌

    1颈椎人工椎间盘的研究近期的<脊柱疾患和技术杂志>(Journal of SpinalDisorders&Techniques)刊登了两篇关于人工颈椎间盘的文章.DiAngelo等采用生物力学研究的方法,对人体颈椎标本分别进行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和植入人工椎间盘,然后与完整的颈椎标本进行力学对比.

  • 12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体会

    作者:胡勇;王健

    目的探讨使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应用方法及早期疗效。方法对12例患者施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脊髓椎病8例,神经根型4例,记录术前及术后VAS、JOA、NDI评分,及手术前后置换间隙与临近间隙椎间隙高度、活动度,使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后末次随访VAS、JOA、NDI评分结果分别为(1.92±1.53)、(15.33±0.78)、(7.5±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及活动度与术前相比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短期内可以缓解颈椎病患者神经症状,同时不降低椎间隙高度及活动度。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

    作者:陈常华;黎斐文;杨缚龙;杨斌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治疗效果。方法124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68例,女56例,年龄38-60岁,平均47.2岁,脊髓型颈椎病3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6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19例;C3/4节段15例,C4/5节段29例,C5/6节段42例,C6/7节段38例,单节段97例,双节段25例,三节段2例;均在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查无绝对手术禁忌症后在全麻加气管插管下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7个月。大部分患者颈椎病症状消失,颈椎曲度恢复,手术节段椎间盘具有一定的屈伸活动度,无假体下沉、移位及异位骨化情况。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它保留了颈椎椎间关节的运动,维持了颈椎的生物力学特性,避免了颈椎融合术所导致的颈椎的总活动度减少,临近节段退变加快的缺点。

  • 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严亚波;雷伟;吴子祥;张扬

    目前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CDF)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治疗神经根病和脊髓性颈椎病,生物力学研究发现行脊柱融合术后,手术临近节段退变加速.一些学者考虑该现象可能是由于融合术后导致临近关节活动度丢失造成,长期临床对比研究也发现颈椎间盘置换术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相比,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通过回顾国内外颈椎间盘置换术和关节成形术的研究进展,表明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与传统的融合术相比较,它具有保留节段活动度、改善临近节段载荷传递的目的.目前椎间盘置换的初步临床结果十分令人满意.

  •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的应用

    作者:韩慧

    脊柱融合固定技术早已成为脊柱外科的"金标准".融合与否已经成为判断手术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融合技术在脊髓或马尾神经减压后能提供脊柱的稳定及脊柱序列的维持,临床效果可靠.

  • Activ c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早期观察

    作者:李志永;吕守正;辛国臣;周治国

    我院从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应用德国B-BRAUN公司生产的activ C人工颈椎间盘对12例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1例三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病人的护理

    作者:金环;张劲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治疗颈椎病的新技术,该技术突破了传统手术方法的理论限制,在摘除椎间盘解除脊髓压迫的同时,并不融合相邻椎体,而是植入一个具有活动功能的人工颈椎间盘,其中Bryan Disc是应用广泛的一种假体.

  • 人工颈椎间盘的假体结构及应用特点

    作者:颜端国

    背景:目前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设计和使用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低磨擦滑动面、弹簧系统、橡胶制成的人工颈椎间盘及其他各种弹性假体。目的:总结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结构特点及在骨科的应用现状。方法:由第一作者以“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椎间盘突出症”和“Artificial Cervical Disc;prosthesis;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the surgical therapy”为关键词,分别在CNKI(2000至2013年)和PubMed数据库(1960至2013年)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检索近年文献,检索内容为人工颈椎间盘假体在骨科的应用。计算机在CNKI数据库检索出200篇文献,在PubMed数据库检索出56篇文献,阅读标题和进行筛选,保留符合纳入标准的40篇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类似椎间盘生理功能,材料具有耐磨损、耐疲劳、抗腐蚀等特点,它类似于人体椎间盘的生理和生物力学载荷功能,保持了脊柱的稳定和运动功能,避免了邻近节段的退变加速。文章重点对Bryan、Mobi-C、PCM、Prodisc-C、Prestige及CerviCore人工颈椎间盘结构做了介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短期疗效已得到认可,但是它不能完全替代颈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颈椎退变性椎间盘疾病的又一主要手段。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能否取代ACDF

    作者:梁延琛;聂林;侯勇;程雷;曲高伟;张海滨;耿伟

    目前颈椎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切除病变椎间盘和椎体间融合的手术方法,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应用预示着脊柱外科治疗学新纪元的开始.简要介绍了Byr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对其临床效果进行了随访和分析,总结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治疗优势和-临床应用中的问题.客观评价了人工颈椎间盘技术,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实践依据.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老年颈椎病的应用体会

    作者:侯勇;聂林;程雷;袁永建;汤继文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常见类型,老年人尤其常见.但人们对其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和自然转归仍不十分清楚.颈椎病的外科治疗仍存在较多争议[1,2].

  • 颈椎病手术研究进展

    作者:何毅;李康杰

    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2%~30%.颈椎病对患者的工作及生活的影响较大,向椎管内突出的致压物可物理性直接压迫脊髓,亦可压迫脊髓血管导致脊髓缺血[1],受压迫程度较重时可出现病变节段脊髓水肿及脱髓鞘等病变,时间久则可出现脊髓萎缩变性改变[2].颈椎病发病较为缓慢,早期症状较隐匿,若出现脊髓不可逆性病理改变时,治疗手术较难达到预期疗效,故认为一旦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CSM),应及时给予手术治疗,解除致压物,以阻断CSM的恶性病程,使脊髓功能得到保存或一定程度的恢复.手术是CSM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主要适应症为神经症状严重或症状有进行性加重的表现[3].本研究就颈椎病手术的变迁、新进展及展望进行了综述.

  • 颈椎稳定器弯曲段的宽度和厚度对其性能的影响

    作者:柏佳;汪涛;程学进;吴磊;胡祥军

    建立植入颈椎动态稳定器(DCI)的C5-C6颈椎节段的有限元模型,对弯曲段的不同宽度和厚度的DCI进行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研究弯曲段的宽度和厚度对其等效应力和活动度的影响,为DCI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相对于弯曲段的厚度,弯曲段的宽度对侧屈和扭转的活动度具有更明显影响.可以通过适当减小弯曲段的宽度来极大地提高侧屈和扭转的活动度,从而提高患者整体的运动功能.此时,DCI增加的等效应力,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厚度来抵消.

  •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中老年颈椎病的疗效

    作者:谢华;徐南伟;农鲁明;杜瑞

    目的 观察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患者6例(8个椎间盘),年龄55~73岁;脊髓型颈椎病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例.术后随访24~38个月,拍摄颈椎X线片,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WLS).结果 6例患者术后随访临床效果满意,疼痛症状明显缓解.与术前比较,术后VAS、NDI评分降低[(7.2±1.6)分vs.(1.8±1.1)分、(52.6±5.6)分vs.(7.5±2.6)分](P<0.05);颈椎曲度、置换节段功能活动度、置换节段上下位椎体椎间隙高度得到保持.假体未见下沉或偏移,未见异位骨化.结论 中老年颈椎病患者可行颈椎间盘置换手术,但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