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膝关节置换的适应证及假体选择分析

    作者:杨砚伟

    目的:探讨膝关节假体置换的适应证以及如何选择假体。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20例膝关节假体置换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活动度、关节功能术后疼痛得到有效改善,改善率分别是:41.7%、68.7%、53.6%。结论在膝关节假体的选择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患者的病情、关节受到限制的不同程度、不同的固定方式以及患者自身半月板功能进行选择;患者膝关节的骨骼以及软组织情况是决定膝关节假体置换的相关适应证,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

  • 浅谈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提高人工假体的吻合度

    作者:徐锐光;杨书程;乔森;郭钰坚

    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可利用该技术与影像设备相结合,设计制造吻合度较高的人工假体。本文以人工股骨头假体为例,阐述该技术是如何提高其吻合度的。

  • 人工假体在骨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及发展

    作者:李建民;杨强

    骨肿瘤包括原发骨肿瘤和继发骨肿瘤,原发者多发生于青少年和壮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活动功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新辅助化疗等综合治疗广泛开展应用,保肢术已代替截肢术成为恶性骨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在各种保肢治疗方法中,人工假体置换是重建肢体的主要方法.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及应用时间的延长,人工假体也针对不断出现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包括组装式假体、无创可延长假体、套接式返修假体及假体材料和表面处理的改进等.

  •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

    作者:阮金彦;武春堂;薛瑞康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效果及术中注意事项.方法:通过对105例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治疗.结果:1例术后7天死于心脏疾患,7例假体下沉,15例患髋关节疼痛.4例术后1月~3月假体脱位,其余在随访期间未发现行走疼痛及髋臼磨损等并发症.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尤其是头下型骨折首选的治疗方法.

  • 负瘤骨高温高压灭活治疗膝关节周围骨肿瘤

    作者:朱夏;林建华;陈飞;陈雷;吴朝阳

    目的:探讨负瘤骨高温高压灭活复合人工假体治疗膝关节周围骨肿瘤的可行性.方法:2003~2008年间负瘤骨经高温高压3分钟灭活复合人工假体治疗膝关节周围骨肿瘤15例,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24.9岁.恶性骨肿瘤14例,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1例.Enneking分期为ⅡB期.恶性肿瘤术前化疗2疗程,评估反应好的行保肢术.结果:灭活骨病理未发现成活细胞,随访16~30个月,平均22.9个月.1例术后16个月肺转移死亡,余无瘤生存.所有创口Ⅰ期愈合,无并发症.术后3个月ECT示灭活骨段均有浓聚,11例灭活骨与宿主骨骨性愈合,平均8.2月;与异体骨重建相仿,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高温高压灭活骨时间短,复合人工假体重建骨缺损,解决骨来源,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延长假体使用寿命,值得推广.

  • 人工心脏瓣膜与机械应力

    作者:王坚刚;龚光甫;蒯行成;孟旭

    随着生物力学的诞生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学者们已经开始应用物理、数学、解剖、生理学的知识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生命过程,解决医学工程和临床医学所面临的问题.而对于人工心脏瓣膜,无论是机械瓣膜还是生物瓣膜,更是试图通过数值分析与实验手段研究其力学行为,为瓣膜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从而延长瓣膜寿命.本文从生物力学的角度,阐述了人工心脏瓣膜与机械应力的关系.

  • 两种截骨顺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李守民;孔荣;徐玮;尚希福;夏睿

    目的 比较两种截骨顺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3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TKA的80例(80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截骨顺序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40膝,先行股骨截骨;对照组40膝,先行胫骨截骨.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胫骨内、外侧平台显露前后径范围、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情况及HS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8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6~ 14个月(平均11.3个月).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观察组分别为(53.4±13.8)min和(310 ±46) ml,对照组分别为(72.5±14.7)min和(425±4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9、11.93,P值均<0.01);胫骨外侧平台显露前后径观察组为(44.1±3.7)mm,对照组为(21.8±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5,P<0.01);胫骨内侧平台显露前后径观察组为(45.6±3.5)mm,对照组为(43.5±4.2)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3,P>0.05);观察组术后6周和12周的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87.6°±14.2°和103.6°±7.4°,对照组分别为88.6°±13.6°和102.3°±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2和0.82,P值均>0.05);观察组术后6周和12周的HSS评分分别为(90.12±8.6)分和(91.66±6.6)分,对照组术后6周和12周的HSS评分分别为(89.45±9.9)分和(91.87±7.5)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2和0.13,P值均>0.05).结论 TKA中先行股骨截骨可以使胫骨的显露更为充分,起到简化手术操作,减少术中失血,缩短手术时间的作用.

  • 松动人工髋关节界膜显微和超显微结构的研究

    作者:卢伟杰;余楠生;廖威明;白波;林志雄;李晓林;顾莹莹

    目的通过观察松动人工髋关节界膜的组成及其内在成分的显微和超显微结构来探讨人工关节松动的生物学因素. 方法选择22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患者,术中观察界膜的肉眼形态及人工假体的改变,取界膜送病理检查,有 8例患者界膜行扫描和透射电镜检查. 结果界膜主要细胞成份处于激活状态,巨噬细胞吞噬和包绕磨损颗粒,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粗面内质网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结论松动人工髋关节界膜的形成主要是机体对磨损颗粒反应的结果,界膜内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在人工关节的生物学因素中起重要作用,淋巴细胞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人工假体 松动
  • 人工肩胛骨肩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作者:陈翠玲;严广斌

    目的探讨人工肩胛骨肩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技术,以确定手术达到满意效果.方法对10例肩胛骨恶性肿瘤患者予心理支持,手术器械准备,肿瘤切除及人工肩胛骨肩关节置换的护理配合.结果 10例术后均获满意效果,无发生感染、肩关节脱位、松动,无肿瘤复发和其他护理并发症.结论护士熟知肩胛骨的解剖特点及全肩关节置换手术器械性能及特点,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和术中配合方能提高手术效果及治愈率.

  • 康复预防深静脉血栓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作者:吴志远;贾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老年膝关节疾病也随之增多,而医学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日渐成熟,因此,在膝关节疾病的严重期,特别是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导致膝关节破坏或畸形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地选择人工假体关节置换.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及其继发的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等对患者机体的危害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国外方面,Young-HooKim等[1]研究发现,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约为50%-70%,病死率约为0.10%-0.38%;在国内方面,余楠生等[2]研究报道,2001年-2005年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20.6%,膝关节置换术后为58.2%.另外,以DVT为基础病因的肺栓塞发生率也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13%上升到1998年后的68%[3].

  • 小腿截肢残端假体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文汝;Gregory A.Zych D.O;王秀汝;周庆芬;索广文

    目的:利用残端假体增加下肢截肢后骨残端的横截面积,降低负重时截肢残端皮肤单位面积上的压强,减少由于穿戴假肢所引起的并发症.重建离断肌肉的下位附着点,使之保持肌肉的合适初长和原有肌力,并维持肌力平衡,防止关节挛缩畸形,以保持截肢平面上位关节的正常活动,提高截肢肢体穿戴假肢后的功能.方法:山羊10只,随机分为2组,左小腿膝下截肢后,分为对照组和假体放置组.假体采用超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制成,呈蘑菇状外观.术后穿戴假肢开始负重.观察站立和行走的时间,残端皮肤情况,并进行骨残端组织学检查.结果:假体放置组羊能在截肢术后较早穿戴假肢,负重站立和行走,无残端皮肤溃疡.假体与残端骨接合紧密,肌腱与假体连接良好,坚固.未发现任何假体放置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截肢后骨残端安放假体能明显增加骨残端横截面积,很好保持残肢末端的圆锥形,加之假体材料的缓冲作用,明显减少截肢骨残端与假肢接受腔间软组织单位面积上的压强,使之能较早安装假肢,减少穿戴假肢所引起的并发症,增加假肢穿戴后的肢体功能.

    关键词: 截肢 残端 人工假体
  • 从疝病学的概念谈腹壁疝的治疗

    作者:唐健雄

    在过去的100多年中,疝修补技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意大利著名外科医师Bassini于1884年创立了腹股沟疝的根治性治疗方法,为此开创了现代疝外科学的里程碑。在无张力疝修补术创立前的100年时间里,Bassini手术以及随后出现的Ferguson、McVay、Holsted、Shouldice 等组织缝合修补手术( Tissue-based repair)使得腹股沟疝的治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Bassini方法的低复发率仅2.7%,Shouldice改进了Bassini法,使复发率进一步降低至1%,并在创立后几十年里成为疝修补术的金标准。当Lichtenstein医师在1986年创立了应用人工假体的修补术式( Mesh- based repair),提出了无张力疝修补(Tension-free hernioplasty),开创了疝修补的又一个里程碑,也被许多外科医师认为是疝修补的金标准。

  • 人工假体与股骨上端匹配关系及其术后疗效探讨(附156例松动原因分析)

    作者:赵长福;孙树东;于庆巍;高中礼;秦彦国

    目的探讨人工假体与股骨上端匹配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松动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15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156例松动、疼痛病人随访,其中X线片松动率为64%.10年以上翻修46例,翻修率为29%.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松动、疼痛病人与疾病的种类、假体的类型、骨水泥的使用、骨质质量以及假体与股骨上端匹配关系密切相关.结论其中假体与股骨上端匹配关系是影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 右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假体外露于体表一例

    作者:贾福;李军民;熊鹰;吴中雄

    笔者于2011年3月收治右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外露于体表1例.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59岁,于1997年因摔伤右髋部致右股骨颈骨折,在外院行右人工股骨头表面置换术,术后右下肢功能恢复不佳,一直拄拐行走,于3年前,右髋部皮肤出现破溃,人工假体渐外露出体表,近2年右下肢开始出现短缩,后来我院就诊,查体:右髋部见一约5 cm×5 cm皮肤破溃口,假体外露,右髋、膝关节活动受限,右下肢短缩10 cm,右下肢肌力达3级,X线片示:右人工股骨头表面置换术后,人工关节脱位、外露(图1).

  • 股骨颈骨折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临床分析

    作者:罗国安;戴鑫;彭延成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的佳时机。方法:股骨头置换多采用外侧切口,全髋置换多采用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均采用蒙特因与林克人工假体,人工股骨头置换采用珍珠柄股骨头,蒙特因与林克双极双动头,术后年轻病人早期下地运动,老年患者3~4周持拐下地,并行功能练习。结果:85例全部随访,时间半年~15年,股骨头置换53例中,优21例,良28例。全髋置换32例中,优13例,良16例。结论:股骨颈骨折GardernⅢ,Ⅳ型应早期行关节置换,是病人减少痛苦与并发症的理想方法。

  • 髋关节人工假体修复术后的护理特点

    作者:王喜华;赵岩;郭清阳;孙海玲

    我院自1982年至2002年共完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数百例,现已进入重新置换和翻修时期.如何对待二次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一直是我们医护人员近年来探索的课题.而我院自1995年~2002年间,重新置换人工全髋关节和做翻修术者共19例.男13例、女6例,对于这类患者,由于病程长,而且有过1次手术的经历,对自己的病情比较了解,因而失去了治疗信心,顾虑重重,对医护人员要求较高.所以,对2次手术患者,更应着重于心理护理,因其康复时间长,患者住院时间久,护士要以耐心和爱心做患者的知心朋友,取得信任,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关键词: 人工假体 修复 护理
  • 148髋Ribbed假体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研究

    作者:林均馨;张鹏;刘玉江;万连平;杜建春

    目的 评价Ribbed解剖型非骨水泥固定股骨假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9年6月应用解剖型非骨水泥固定股骨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156例(163髋),实际获得临床及X线片随访143例(148髋).随访时间3~93个月,平均47个月.所用假体均为L INK公司生产的Ribbed假体.结果 术后Harris评分71~95分,平均91.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1.5%.随访X线片均未见明显透光线及假体内外翻移位,且未发现股骨柄假体无菌松动.结论 Ribbed解剖型假体设计独特,临床随访效果满意.

  • 膝部骨肿瘤人工关节

    作者:任翔;屠重棋

    膝关节是骨肿瘤的好发部位.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对各种骨肿瘤(特别是恶性骨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以及放、化疗等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后,保肢手术已成为骨肿瘤手术治疗的常见选择,其中人工关节重建能达到早期临床效果,即刻恢复肢体功能,早期并发症少,无需担心骨折及骨不愈合,是常用的保肢手术[1,2].膝关节骨肿瘤切除术后,往往伴有大段骨缺损,关节韧带及相当多的肌肉软组织丢失,任何一种重建假体必需提供膝关节足够的稳定性,并保证一定关节功能.随着假体设计的改进和手术技巧的提高,人工关节重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逐渐降低,假体存留率逐步提高.现就常见膝关节肿瘤人工假体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 可延长假体置换保肢治疗儿童骨肉瘤一例报告

    作者:史福东;李长江;姜小华;宋金刚

    近年来,随着人工假体工艺的不断改进,可调节假体开始应用于儿童四肢骨肿瘤的保肢治疗[1].可延长假体置换有效地解决了患儿术后肢体因手术切除骨骺和骺板造成的肢体不等长的问题,我科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

  • 骨-骨水泥界面环形凹槽对人工假体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沈国琪;张春林

    目的 分析新型骨-骨水泥-假体模型在增加环形凹槽后的生物力学和界面微观变化.方法 使用刀具对骨床进行处理,使之产生两个环形凹槽,建立新型骨-骨水泥-假体模型,将没有环形凹槽的模型作为对照组.将两种模型使用Micro-CT进行检测,计算模型的微观参数.然后将模型使用生物力学测试仪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骨-骨水泥界面接触面积和模型孔隙率,生物力学的测试结果 ,并对模型微观参数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组的骨-骨水泥界面的接触面积(5470±265)mm2明显大于对照组(5289±299)mm2,但是两组之间的孔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0±0.382)%vs.(1.59±0.496)%.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模型的失效主要发生在骨-骨水泥界面.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抗拉伸(7337±1825)N vs.(5564±1359)N和抗旋转能力(65.70±4.83)N·m vs.(60.60±4.43)N·m明显大于对照组.其次,研究发现模型的抗拉伸和抗旋转能力与骨-骨水泥的接触面积有明显正相关性R2=0.85和R2=0.77,但是与模型的孔隙率成负相关R2=0.57和R2=0.43.有限元分析发现,实验组模型有更小的应力分布现象.结论 通过处理使骨质髓腔内壁产生环形凹槽,导致骨水泥和骨质可以更好地进行交锁,增强骨-骨水泥界面的强度,提高骨水泥型人工关节初始稳定性.

555 条记录 1/28 页 « 12345678...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