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对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评估

    作者:王岩

    人工髋、膝关节等大关节置换手术几乎逐步替代了各种关节融合性手术,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那么对于颈椎椎间盘这种特殊的非滑膜关节性连接,是否可在实现人工椎间盘置换的同时保持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手术的效果,各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我国于2003年在亚洲较早开展了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手术,并在这个背景下进行了中国地区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早期研究结果表明,置换椎间隙活动度保持在接近正常的屈伸活动范围,临床效果与传统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CDF)无明显差异.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前路颈椎融合内固定术后节段运动评价

    作者:徐波;赵卫东;张忠民;朱青安;周荣平;金大地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已成为前路颈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的一个较好的替代选择[1-2],但对术后节段问运动功能改善程度仍有异议[3].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正常颈椎和前路颈椎融合周定手术,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颈椎节段间运动功能的影响.

  • 人工颈椎间盘植入治疗颈椎病

    作者:王贵怀;陈思源;杨俊

    目的 颈椎病前路融合术后颈椎活动度下降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可在进行脊髓减压并提供稳定的同时保持手术节段颈椎的活动度,为颈椎病的外科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方法 自2005年12月至2008年3月,对16例颈椎病患者进行显微减压后椎间植入Bryan人工颈椎间盘,平均随访时间17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颈椎活动度良好,1例术后发生短暂声音嘶哑,无手术死亡率.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植入为颈椎病的外科治疗开辟了新的手段,在提供颈椎稳定的同时保持手术节段颈椎的良好活动度,把握严格的适应证和手术技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多节段下颈椎活动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张宇宸;李颉;牛文鑫;海涌;丁文元;丁祖泉;申勇

    近年来,颈椎的传统融合术后可出现多种并发症问题成为困扰广大临床医师的难题,为解决异常应力作用于融合后邻近节段的问题[1],出现了"非融合固定技术",又叫做"动态性固定".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是在这种理念下发展的一种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尤其是颈椎人工问盘置换术在临床取得优良的效果[2].作为数字模拟分析,区别与以往基于尸体建模的模式采用基于实体建模,更能充分反映出人体的生物学特性,尤其是对韧带及人工椎间盘假体的模拟更接近于真实结构[3],我们通过力学分析方法对模型在正常范围内的前屈后伸、侧弯等工况的运动情况分析,了解其运动特性,并与尸体试验结果及随访结果的运动情况比较,从而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愈后的下颈椎运动情况.

  • 3L医用无菌保护套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中应用

    作者:高婷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颈椎病的一项新技术.在维持病变椎间盘活动度的同时减轻邻近颈椎间盘的负荷,避免传统手术方法术后椎体易融合、活动度差的弊端.在手术过程中会反复应用C臂型X线机做颈椎透视定位,由于C臂型X线机体积较大移动起来十分麻烦,容易造成手术区域的污染.传统方法在切口上铺治疗巾,既影响无菌效果,又浪费材料.我院手术室于今年3月份开始将3 L医用保护套用于6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随访

    作者:丁琛;刘浩;胡韬;石锐;李涛;洪瑛;宋跃明;刘立岷;曾建成;孔清泉

    背景: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短期疗效优良已被大多数学者公认,但有关其中长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资料较少.目的:总结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11/2007-1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接受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其中单节段置换30例,双节段置换4例.于置换前、置换后7 d、3,6,12,24,36,48个月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JOA评分、颈部及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以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射线片测量手术节段、邻近节段及C2~7屈伸活动度的变化,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变化及手术节段的轴向平移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置换后神经症状均明显好转,各随访点SF-36生活质量量表躯体评分和心理评分、JOA评分、颈部和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改善(P < 0.05),3个月之后各随访时点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入的Bryan假体历次随访均保留了>2°的活动度,未发现手术节段异位骨化与自发性融合,随访48个月时手术节段及C2~7屈伸活动度较置换前略有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上下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维持了置换前水平;手术节段的椎间高度由置换前的(6.04±1.02) mm增加到(8.44±0.43) mm(P < 0.05);上下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及手术节段的轴向平移均维持了置换前水平.说明Bryan人工颈椎间盘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效果良好,较好的保留了手术节段、邻近节段及整个颈椎的运动学特性,且近中期并发症很少.

  • 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短期随访:颈椎稳定性及其运动范围变化

    作者:汤雪明;徐南伟;周栋;蒋巍;李海波

    背景:椎间盘摘除减压后的节段融合会限制节段的生理运动,造成邻近节段应力加大而导致其退变加速.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植入假体治疗颈椎病短期随访中的稳定性及置换节段和颈椎整个节段的运动范围变化.方法:于2010-06/2011-08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共施行PCM钴铬合金颈椎间盘假体置换11例12个节段,男7例,女4例;脊髓型颈椎病8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3例.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时间为3~12个月.置换后1,3,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过屈过伸活动度、左右侧屈活动度与术前接近.置换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明显升高,而Oswestry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明显降低(P < 0.05),且末次随访时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和Oswestry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与术后1个月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同时X射线未发现假体松动、下沉或异位骨化等不良反应.提示PC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短期颈椎稳定功能活动效果较好.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生物力学系统评价

    作者:王辉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颈椎运动范围及临近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以计算机检索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CNKI:2005/2009)关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随访、对照实验,检索词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生物力学".检索后对每项研究的资料结果进行提取、分析.结果:共有21项实验46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分析结果显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脊髓功能JOA评分较置换前明显升高.置换节段稳定并部分恢复了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而且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未增加临近节段的关节活动范围和应力负荷,阻止或降低了临近节段的退变及颈椎活动范围减小的发生率,随访时影像学均未见假体移位、脱落、下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使颈椎运动范围得到一定保持,颈椎稳定性好,置换后对邻近节段影响较小,阻止了相邻节段的退变加速,是颈椎病治疗方面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治疗方法.但Fh于其临床应用时间短,其潜在的异位骨化、假体下沉、脱出等问题题仍有待于长期临床观察.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对比

    作者:刘雅普;侯秀伟;吴广良;夏虹

    背景:通过前期的临床随访研究发现,前路颈椎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速度要快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相较于前路颈椎融合可以保持良好的置换节段活动度,是否置换后邻近椎间盘的应力情况与融合之间存在着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对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选择1名30岁健康男性志愿者,人工颈椎间盘和颈椎前路钢板实物进行薄层CT扫描,通过Mimics 10.01及Geomagic Studio.v11软件重建出三维图像,将以上三维数据导入Abaqus 6.9有限元分析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赋值、应力分析。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模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及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在相同的预载荷条件下,前屈、后伸、侧屈等运动状态时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应力明显大于正常人相应节段椎间盘应力;而人工椎间盘植入后与正常人相比,在前屈、后伸、侧屈等运动状态时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组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相比较,融合组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应力较置换组增大10.3%-51.6%;③有限元分析方法发现,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大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相较于传统前路减压融合,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可能将更好地发挥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置换节段活动度及相邻节段退变分析

    作者:陈渲宇;伍骥;郑超;黄蓉蓉;崔玉明;尚咏;范恒华;虞攀峰;赵旭红;初冬

    背景:近年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作为一种新的修复颈椎病的方法逐步被人们接受和了解,但与其相关的并发症也逐步引起重视.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修复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置换节段的活动度.方法:选取解放军空军总医院骨科2006年8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25例使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修复颈椎病的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31-76岁,平均51.04岁;6例双节段,19例单节段.随访24-93个月,临床效果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进行评定,采用影像学观察置换节段活动度、颈椎曲度、异位骨化以及相邻节段的退变情况等一系列变化.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 例出现轻微异位骨化,但无任何临床症状.置换前手术节段活动度、上下相邻节段活动度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前C2-C7活动度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随访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置换前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修复颈椎病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可以保持置换节段的活动度,避免相邻节段的加速退变.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患者的康复护理

    作者:陈海霞;杜杏利;张菁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在前路椎间盘切除后通过在椎间隙植入1个可以活动的装置代替原来的椎间盘,以实现保留病变节段颈椎运动功能,减少相邻节段出现继发性退变的目的,而且不用取骨,避免了由于植骨融合取骨导致的疼痛、感染,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生活,是一种全新有效的治疗颈椎病的方式.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

    作者:郑建平;陈枫文;廉凯

    2007年1月~2012年8月,我们对7例颈椎病患者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近期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7例,男4例,女3例,年龄42~59岁。病程3个月~7年。临床表现:上肢麻木疼痛、肌力下降、精细活动障碍、Hoffmann征阳性、躯干束带感、行走时踩棉花感等。 X线片示患者颈椎均有不同程度退变,过伸、过屈位片未发现颈椎不稳; CT 及MRI检查示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颈椎间盘退变和颈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改变,病变节段为C3~7,单节段5例,双节段2例。

  • 探讨 ProDisc-C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郭卫春;黄文俊;汪光晔

    目的探讨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ACDF)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年8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颈椎病病例,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实验组:24例行ProDisc-C 置换术,对照组:22例行ACDF。评价指标主要如下: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两组术前、术后3、12月VAS评分,JOA评分,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颈椎活动度( ROM)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46例患者全部获得平均12个月(8~18个月)随访。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 P <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试验组整个下颈椎的活动度及邻近节段活动度各个随访时段与术前相比无变化(P>0.05);对照组在术后3个月整个下颈椎活动度较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时逐渐恢复正常,术后12个月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对照组术后出现3例吞咽困难。结论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ACDF)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颈椎病在中短期随访中临床效果满意,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能有效保留颈椎活动度,减少临近节段的退变,并且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

  •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与前路融合对相邻节段在体运动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李宏达;夏群;刘佳男;魏冬;胥鸿达

    [目的]比较颈椎间盘置换和前路融合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相邻节段在体运动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ehrane library、Pubmed、Ovid、ELSEVIER Science Direct、Springerlink、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时间截至2014年10月),手工检索相关杂志,纳入有关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和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在体运动学研究的文献,利用RevMan5.3(下载于Cochrane Library)进行Meta分析,选取手术部位相邻上下节段矢状面运动范围、C2~7整体矢状面运动范围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筛选,1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1 66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前路融合术后手术部位上方相邻节段矢状面运动范围增大:随机对照组[MD=-1.34,95%CI(-2.39,-0.30),P=0.01],非随机对照组[MD=-1.38, 95%CI(-1.61,-1.14),P<0.00001];下方相邻节段矢状面运动范围也增大:随机对照组[MD=-1.23, 95%CI(-1.63,-0.82),P<0.000 01],非随机对照组[MD=-1.85,95%CI(-2.82,-0.89),P=0.000 2];颈椎整体矢状面运动范围随机对照组示两种术式无差异[MD=1.70, 95% CI(-3.29,6.69),P=0.50],而非随机对照组示间盘置换术后颈椎整体运动范围比前路融合组大[MD=8.31,95%CI (3.63,13.00),P=0.000 5].[结论]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活动范围比椎间盘置换增大,从一个侧面可能解释颈椎融合后相邻节段疾病发生率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高的临床现象.

  • 颈椎下终板矢状面形态分型

    作者:戎鑫;刘浩;龚全;洪瑛;武文杰;娄纪刚;陈华;孟阳

    [目的]测量分析颈椎各节段下终板的解剖参数,对颈椎下终板形态进行分型,为改进人工颈椎间盘终板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68例非颈椎病患者C2~7共408个节段的CT资料,将DICOM格式文件导入图像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0.01中,将各节段椎体置于选定的参考平面系统中,显示目标终板的轮廓.将颈椎下终板分为三型:Ⅰ型,穹隆顶点位置靠后;Ⅱ型,穹隆顶点位置居中;Ⅲ型,穹隆顶点位置靠前,并测量下终板矢状径、下终板穹隆高度和下终板穹隆顶点位置.[结果]总体上Ⅰ型终板占17.89%,Ⅱ型终板占45.83%,Ⅲ型终板占36.27%,Ⅰ~Ⅲ型终板穹隆顶点分别位于下终板矢状径41.06%、49.94%和61.58%的位置.除C7下终板以Ⅱ型终板为主(占75%)外,C2~、下终板以Ⅱ型为主(占39.71%~ 63.24%).两型间各节段终板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5和C6颈椎下终板矢状径大,C3下终板穹隆高度大(2.26±0.36) mm,C3~7下终板穹隆高度逐渐减小,各节段下终板矢状径、穹隆高度男性均显著大于女性.[结论]颈椎下终板矢状面形态可分为三型,改进人工颈椎间盘终板设计时可参考本研究对颈椎下终板的分型及其测量数据.

  • 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分析

    作者:张皓轩;聂林;侯勇;程雷

    [目的]分析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探讨其重建或保留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置换节段、临近节段活动度的作用.[方法]回顾2009年10月~ 2010年6月本科收治的行Mobi-C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者31例,其中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22例.于术前、术后7d,术后1、3、6、12、24个月行临床评估和影像学数据采集.使用Odom评级、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通过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观察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置换节段、临近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的活动度.[结果]22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24 ~30个月,平均26.3个月.与术前相比,24个月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均有改善(P>0.05).术后颈椎活动度、FSU活动度、置换节段及临近节段活动度维持了术前水平.置换节段椎间高度均有恢复,上下临近节段椎间高度维持术前水平.[结论]使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行椎间盘置换术临床效果可靠,影像学资料显示术后可重建或保留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置换节段、临近节段活动度.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现状

    作者:南伟;张海鸿;朱彦东;周开升;郭永强;冯东亮

    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发病率高、危害大,病变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和脊髓,引发临床症状,甚至诱发高位截瘫,危及生命.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是用椎间盘假体替换病变椎间盘以维持椎间隙的正常高度,在保留颈椎节段活动度的同时,减缓邻近节段继发性退变,是CDH的新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就目前CADR治疗CDH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作者:高天乐;唐大刚;张艳亮;王淼;罗小辑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与传统颈前路植骨融合术相比,其主要优势在于术后恢复速度较快,并且较好的维持了颈椎正常活动,降低了相邻节段颈椎退行性变的发生率和手术翻修率.因此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的关注与认可.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本文就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两个方面做一综述,为提高对手术指征的认识与把握提供参照.

  • 颈椎下终板冠状面形态分型

    作者:娄纪刚;刘浩;戎鑫;龚全;洪瑛;武文杰;孟阳

    [目的]测量颈椎各节段下终板冠状面的解剖参数,分析数据并对颈椎下终板冠状面形态进行分型,为人工颈椎间盘终板设计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85例非颈椎病患者C2~7共510个节段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图像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5.0纳入相应DICOM格式文件,将各节段椎体置于选定的参考平面系统中,显示目标终板的轮廓.将颈椎下终板冠状面分为Ⅲ型:Ⅰ型,弧形;Ⅱ型,平板形;Ⅲ型,不规则形,并进一步测量颈椎下终板冠状面宽度(左右径)和下终板穹窿高度.[结果]总体上Ⅰ型终板占67.65%,Ⅱ型终板占26.67%,Ⅲ型终板占5.69%.C3~7下终板形态均以Ⅰ型为主(占50.59% ~91.76%),且自C3~7Ⅰ型终板所占比例呈逐渐增加趋势,而C2下终板则以Ⅰ型和Ⅱ型终板为主(Ⅰ型、Ⅱ型均占45.88%).颈椎下终板宽度自C2~7逐渐增加,且以C6和C7下终板宽度增加明显.C3下终板穹窿高度大(2.20±0.39) mm,且自C3~7下终板穹窿高度逐渐减小.颈椎各节段下终板宽度、穹窿高度男性均大于女性.[结论]颈椎下终板冠状面形态可分为三型:弧形、平板形、不规则形,可参考本研究对颈椎下终板形态分型及测量数据对人工颈椎间盘终板的设计进行改进.

  • BRYANT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6例报告

    作者:王慎东;梁云峰

    2007年2月~2007年8月,我们对6例(6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BRYANT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