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作者:张治国

    目的:分析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治疗对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26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30例.试验组给予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及手术前后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和颈椎总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试验组的手术时间为123mm(s=24)、术后住院时间为9.2d(s=1.5)优于对照组的159min(s=29)及12.9d(s=1.2),术中出血量159ml(s=28)优于对照组308ml(s=26),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JOA评分95.4%优于对照组83.1%,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术后颈椎总活动度均低于术前,且试验组术后优于对照组术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术中创伤小,JOA评分高,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明显,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提高.

  • 双手诊脉技术结合气功理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的影响研究

    作者:李江明;杨桦;朱红坤

    目的:探讨双手诊脉技术结合气功理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手法,观察组在常规针灸的基础上给予双手诊脉技术结合气功理论,治疗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结果:治疗2周后对两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进行观察与评定,观察组颈椎活动度评价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双手诊脉技术结合气功理论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轻疼痛,双手诊脉技术结合气功理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有效的。

  • 铍针改善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疗效观察

    作者:彭亚;祝永刚;雷仲民;柳根哲

    目的 观察铍针改善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疗效.方法 选择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症状患者50例,以铍针治疗,每疗程治疗4次,每次间隔3天,共治疗1个疗程.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进行疼痛评分,测量软组织张力及颈椎活动度.结果 50例患者各次治疗后疼痛症状、软组织张力、颈椎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3、4次治疗后与第2次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铍针改善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疗效满意,但延长疗程并不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 头盔式颈椎活动度测量仪的临床应用评析

    作者:朱立国;甄朋超;于杰;高景华;魏戌;冯敏山;徐凡平;陈忻

    目的 观察头盔式颈椎活动仪测量颈椎活动度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以及颈椎活动度与年龄、根型颈椎病的关系.方法 甲、乙、丙3位医师分别测量A组30例年轻健康志愿者的颈椎活动度;甲医师分别测量B组30例年老健康志愿者及C组3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年龄45~65岁)的颈椎活动度.结果 3位医师测量的颈椎活动度各个方向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信度较好;B、C组测量数据除前屈外,其余颈椎活动方向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测量数据在前屈、右旋颈椎活动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C组颈椎活动度在各个方向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盔式颈椎活动仪测量数据准确,可重复性好;颈椎活动度与年龄及有无根型颈椎病均有关.

  • CDA手术对椎间盘退变患者的临床预后效果评价

    作者:公伟勋;刘泽汉;何旭;王东;刘俊杰;王立春

    目的:探讨CDA手术对椎间盘退变患者的临床预后效果。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双盲的实验设计原则设计实验,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CDA手术)和对照组(ACDF手术)。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年时 NDI平均分、颈痛 VAS 平均分与对照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颈椎活动度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8.1±1.9)°VS(1.5±0.2)°](P<0.05),五年时间内的随访调研结果也具有类似规律。结论 CDA手术更有助于保存患者颈椎活动度,防止关节退化。

  • Coda Motion运动分析系统测量健康人颈椎侧屈活动度的准确性分析

    作者:宋辉;高中洋;赵英杰;高正超;邱晓文;李浩鹏;贺西京

    目的:探讨Coda Motion运动分析系统测量颈椎侧屈活动度的准确性,为临床及科研实践探索一种新的测量工具.方法:选择43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oda Motion运动分析系统和“金标准”X线两种工具同时测量其颈椎侧屈活动度.运用散点图、皮尔森相关系数r评估Coda Motion运动分析系统测量颈椎侧屈活动度的准确性.结果:Coda Motion运动分析系统与X线测量出的颈椎侧屈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工具在测量右侧屈、左侧屈以及总侧屈活动度呈正相关,皮尔森相关系数分别为0.72、0.85和0.90.结论:Coda Motion运动分析系统测量颈椎侧屈活动度的准确性好,可能作为一种新型测量工具用于临床及科研测量颈椎侧屈活动度的实践中.

  • 结合K线分析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的颈椎活动度与手术预后的关系

    作者:王亚楠;谢梦琦;轩安武;郭明明;李青松;马飞;王琪

    目的:结合K线(颈椎侧位X线片上C2及C7椎管中点的连线)分析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的颈椎活动度与手术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14年4月至2017年3月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42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后纵韧带骨化与K线的位置关系,患者被分为K线(+)组及K线(-)组.后纵韧带骨化病灶未超过K线称为K线(+),反之,后纵韧带骨化病灶越过K线称为K线(-).观察术前及术后3个月JOA(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评分,并计算术后3个月JOA改善率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后纵韧带骨化的侵占率(occupation ratio,OOR),颈椎生理曲度(cervical lordotic angles,CLA)和颈椎前凸值(cervical lordotic value,CLV).评估不同的K线分组中,CLV>0组和CLV≤0组之间患者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联系.结果:K线(+)组和K线(-)组患者的术前CLA分别为(14.7±9.6)°和(-6.4°±9.5)(P<0.05),术后3个月分别为(14.0±8.0)°和(-1.4±10.4)°(P<0.05);术前JOA评分分别为10.9±3.2和11.2±2.5(P>0.05),术后3个月分别为14.2±1.8和12.6±2.2(P<0.05),术后3个月JOA改善率分别为(54.7±17.6)%和(25.5±15.7)%(P<0.05).K线(+)组中,术后3个月CLV>0组的患者29例,其术后3个月JOA改善率(52.3±17.2)%,术后3个月CLV≤0组的患者4例,其术后3个月JOA改善率为(72.2±7.8)%,术后3个月CLV≤0组患者JOA改善率明显优于术后3个月CLV>0组(P<0.05).结论:无论患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分类为K线(+)或K线(-),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都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的神经症状,尤其K线(+)组的患者,具有较好的预后效果.K线(+)组患者术后3个月CLV>0时,其JOA改善率较CLV≤0的患者差.

  • 旋提手法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椎活动度的临床观察

    作者:魏戌;高景华;朱立国;罗杰;王尚全;谢利民;李俊杰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活动度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价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共计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95例,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旋提手法,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应用头盔式颈椎活动仪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3个月共9个时间点观测颈椎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结果:颈椎活动度的程度比较,第3次访视起,试验组颈椎活动度计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颈椎活动度的数值比较,前屈活动度改善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后伸活动度从第1个月随访起,左右侧屈活动度从第3次访视起,左右侧旋活动度从第7次访视起,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效及与时间交互作用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次数增加,试验组、对照组的颈椎活动度均有显著改善(P<0.001).结论:旋提手法对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活动度有效,颈椎活动度程度、数值是量化颈椎功能和评价手法疗效的重要指标.

  • PTED与ACDF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

    作者:郭骏;胡攀;刘欣伟;任伟剑;王洪伟;陈语

    目的 分析颈椎后路经椎间孔镜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PTED)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5-2015-05分别采用PTED与ACDF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PIED组15例,ACDF组3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活动度,以及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结果 PTED组14例、ACDF组27例获得9~26(15.6±5.1)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TED组术中出血量较ACDF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PTED组邻近下位节段活动度较ACDF组小,颈椎整体活动度明显大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邻近上位节段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PTED组邻近上、下位节段活动度均小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颈椎整体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PTED组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均较ACDF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与ACDF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PTED能有效保留颈椎活动度,减少邻近节段退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退变性颈椎间盘疾病 的临床应用

    作者:唐国华;罗德民;张丁城;周健和;沈晓涛

    目的:探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在退变性颈椎间盘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7年3月以退变性颈椎间盘疾病收治的患者66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颈椎X线、MRI检查得到确诊,对于确诊患者行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治疗完毕后2个月随访,分别在患者手术前及术后2个月行X线检查,记录并统计不同时间点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FSU角度及FSU活动度;记录并统计2组手术前、术后2个月拟置换节段活动度、上位节段活动度及下位节段活动度情况;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及ND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对2组手术前、手术后2个月神经功能、疼痛及颈部活动情况进行评估.结果:退变性颈椎间盘疾病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颈椎活动度、FSU角度及FSU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个月颈椎曲度,高于治疗前(P<0.05);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上位节段活动度及下位节段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拟置换节段活动度,高于治疗前(P<0.05);患者治疗后2个月JOA评分、颈部活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患者治疗后2个月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将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用于退变性颈椎间盘疾病患者中有助于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度,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及疼痛,值得推广应用.

  • 上颈椎融合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

    作者:袁伟;朱悦;崔璀

    目的 探讨上颈椎融合对颈椎活动功能的影响,并评估颈椎活动度测量仪(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device,CROM)的可靠性.方法 我科于2010年7月至2011年10月对收治的14例上颈椎疾病患者使用CROM仪测量,其中5例为颈枕融合,2例寰枢椎融合,7例采用Halo架非融合治疗后2个月及6个月左右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主动活动度,并与15例健康志愿者颈椎活动度进行比较,分析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情况;使用CROM仪重复测量健康志愿者颈椎活动度并采用组间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来评价CROM仪的测量者内可靠性.结果 术后6个月随访时颈椎活动度六个方向中的三个方向:颈椎前屈、左旋转及右旋转,融合组与非融合组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组相比则在六个方向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融合组中颈枕融合较寰枢椎融合在颈椎前屈、左右旋转活动上有显著性降低(P<0.05),术后第6个月随访各组颈椎活动度较3个月随访时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CROM仪测量颈椎六个方向的活动度测量者内ICC均在0.91以上,有较高的可靠性.结论 上颈椎融合使颈椎活动范围显著性减小,对颈椎前屈、旋转功能影响大.此外,CROM仪是一种可靠的颈椎活动度测量工具.

  • 保留双侧半棘肌单开门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安忠诚;盛伟斌;梁卫东;盛军

    目的:比较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颈椎单开门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我科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66例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3~C6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按手术方式分为保留C2、C7双侧半棘肌止点的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传统组)36例和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30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颈椎总活动度(ranges of motion,ROM)、颈椎曲度及术后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传统组手术时间为140.49±36.57min,改良组为122.35±46.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中出血量为233.66±165.39ml,改良组为281.18±208.1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2例、改良组1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术后无脊髓损伤、门轴断裂、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感染,无内置物松动或断裂.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传统组随访时间为17.10±3.57个月,改良组为16.40±2.5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71.36±8.14)%,改良组为(72.95±14.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I评分,术前及术后3个月传统组与改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N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传统组颈椎曲度较术前减少3.73°±1.38°,改良组较术前减少1.47°±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ROM较术前减少6.63°±2.09°,改良组较术前减少4.53°±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11例(30.56%)、改良组1例(3.33%)术后发生轴性症状或加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单开门手术相比,保留双侧半棘肌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时,可大限度保留颈椎后方结构,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颈椎曲度及ROM的丢失.

  •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后轴性疼痛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华;刘浩;龚全;李涛;邓宇骁;丁琛;王贝宇;宋跃明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后轴性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6年3月219例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6例,女43例,年龄31~89岁(60.7±12.3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轴性疼痛,分为轴性疼痛组和无轴性疼痛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持续时间、诊断类型、内科合并症情况、手术节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术前术后神经功能、颈椎稳定性、颈椎序列分型、颈椎曲度、椎管矢状径、颈椎活动度、颈后伸肌群面积、门轴愈合情况、关节突关节完整性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一步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63例患者术后出现轴性疼痛,156例患者无轴性疼痛,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两组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D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颈肩疼痛、术后颈椎稳定性、术后颈椎序列分型、术后颈椎曲度变化、术后颈椎活动度变化、关节突关节破坏等指标与术后轴性痛发生可能相关(P<0.1),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颈椎活动度的变化(P=0.047)和关节突关节破坏(P=0.041)与术后轴性疼痛的发生相关.结论:颈椎活动度减少和微型钢板固定螺钉对关节突关节的破坏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固定术后轴性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术中应注意保护关节突关节,减少对颈后肌群的破坏.

  •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颈椎活动受限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

    作者:冯帆;钱邦平;邱勇;王斌;俞杨;朱泽章;季明亮;胡俊;史本龙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颈椎活动受限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从2012年5月~2012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51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中,筛选出资料完整的患者38例,其中男36例,女2例;年龄17~53岁,平均32.6岁;病程3~37年,平均10.1年.收集患者的年龄、病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全脊柱后凸大Cobb角(global kyphosis,GK)、颈椎病变评分(mSASSS)、颈椎曲度、C2~C7矢状面平衡(SVA)、AS疾病活动性量表(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activity index,BASDAI)、AS功能量表(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ctional index,BASFI)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根据颈椎活动度(cervical range of motion,CROM)测量结果分组:A组,CROM>40°;B组,CROM<20°.采用独立t检验,比较两组间上述各参数的差异性.对于有差异的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其与CROM之间的相关性,寻找CROM的高危因素.结果:A组16例,CROM为41°~92°,平均65.8°±14.3°;B组17例,CROM为1°~19°,平均9.2°±6.6°.两组病程、BASFI、GK、mSASSS、颈椎曲度及C2~C7 SVA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年龄、ODI、BASDAI、ESR、CRP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程、颈椎mSASSS、颈椎曲度、C2~C7 SVA及BASFI与CROM均有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524、-0.895、0.494、-0.813、-0.501,P<0.05),GK与CROM无显著相关性(r=-0.275,P=0.122).结论:较长病程和颈椎结构性损害是AS颈椎活动受限的主要相关因素,AS颈椎活动受限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颈椎人工椎间盘手术相关问题的共识与争议

    作者:梁磊;王新伟;袁文

    颈椎人工椎问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的核心理念是在前路椎间盘切除后通过在椎间隙置入1个可以活动的装置,代替原来的椎间盘并行使其功能,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保留运动节段、减少相邻节段继发性退变.经典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带来的颈椎活动度减少、旋转运动轴线改变,邻近节段负荷增加、退变加速等缺陷引发了对人工椎间盘的研究.本世纪初,较为切实的颈椎间盘假体开始临床应用~([1]),特别是近10年来逐渐开始广泛使用.国内外学者陆续报道了其临床应用情况和随访结果,对颈椎人工椎间盘手术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既有共识也有争议.

  • 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与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比较

    作者:贾斌;张传健;周晓庆;陈宇飞;彭页;杜俊杰;栾冠楠

    目的 比较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MOLP)与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LI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比较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方法 选择2009年6月~2013年6月在西京医院诊治的245例多节段(≥3节)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MOLP(A组,118例)及LIF(B组,127例)治疗.回顾性观察并比较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和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曲率指数(CCI)、颈椎的活动度(ROM)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评价两组手术疗效.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JOA、ROM、NDI、VAS、C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月及1年JOA、NDI及VAS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CC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M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两组术后6月及1年JOA、C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及1年A组NDI及VAS均明显低于B组,而ROM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A组ROM明显降低(P<0.05)外,其余各组各指标术后6月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两种术式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时临床疗效相似,MOLP能够保留颈椎活动度,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MCSM的理想手术方式.

  • 颈痛颗粒联合颈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对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作者:孔宪斌;陈旭义;涂悦;孙世中;杨慧;孙中磊

    [目的]观察颈痛颗粒联合颈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对颈源性头痛(CEH)相关临床症状的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9例反复发作的气滞血瘀型CEH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分为颈痛颗粒组、射频组、联合组,终脱落、剔除以及中止病例数9例,有效病例90例.颈痛颗粒组30例,予颈痛颗粒,每次4 g,每日3次,疗程为4周;射频组30例,行颈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联合组30例,予上述颈痛颗粒方案同时,联合颈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7、28 d填写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抑郁自评量表(SDS),记录颈椎活动度(ROM)评分.[结果]治疗前3组VAS、SDS、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内各时间点VAS、SDS、ROM评分均趋向好转,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统计学分析,3组VAS值比较,联合组优于颈痛颗粒组和射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ROM评分、SDS评分比较,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痛颗粒联合射频组对头痛的缓解优于射频组和颈痛颗粒组;3种方法均能减轻CEH引起的颈椎受限及抑郁状态,且效果基本相同,治疗后均接近正常水平.

  • 颈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原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田黎明

    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是颈椎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颈肩部长期疼痛、僵硬,颈部活动受限等症状,发生后治疗效果欠佳,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之一.轴性症状的发病原因和发生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但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本文从患者年龄、性别、术前颈椎曲度、手术方案、术后颈椎曲度和稳定性及术后康复与术后轴性症状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综述,阐述相关因素对颈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影响.

  • 枕颌牵引结合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作者:刘俊

    目的:观察枕颌牵引结合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枕颌牵引结合颈椎康复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颈椎活动度评分和VAS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48/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椎活动度评分和VAS疼痛评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枕颌牵引结合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可显著提高颈椎活动度和减轻患者疼痛.

  • 颈前路螺钉内固定齿状突骨折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晓东;马迅

    齿状突骨折是常见的颈椎损伤类型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砸伤等原因导致的齿状突骨折明显增多.齿状突骨折的治疗存在难度大、风险高, 以及颈椎稳定性和颈椎活动度之间的选择难点.自1981年Bohler[1]首次报告采用螺丝钉直接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以来,临床实践证实这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术可在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同时,大限度地保留了寰枢关节的运动功能,且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4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