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整治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对颈椎曲度影响临床观察

    作者:商远廷

    [目的]观察整治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方法]对42例颈曲改变颈椎病门诊患者采用整治手法(舒筋理筋:患者取坐位,采用捋按、拿按理筋,拿捏颈肌,揉滚按摩手法,使颈肩部肌肉放松,同时测摸痛点和病变部位;端提牵引:患者取坐位,医者站其旁侧,左手掌放于患者下颌部,另一手虎口放于枕后下方,两手相对用力,保持头部屈曲约20°,并稳准向上用力端提约1min,可反复2~3次;坐位前推:根据X片提示,结合手部触诊情况,医者站于患者后方,左肘关节外侧勾托患者头部,胸前紧贴患者头后部,右手拇指按压在患椎棘突上,左肘关节将头平稳用力上提牵引,在此过程中将头后仰上提,右手拇指将患椎节段向前或偏移的侧方推项,常可听到“咯”的一声,手法完成.连续治疗14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颈椎曲度、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36例(85.7%).Ⅱ型改善程度高,颈曲改善率94%,Ⅳ型改善程度低,改善率50%.[结论]整治手法在改善颈椎内外平衡中起重要作用,颈曲重建在颈椎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 飞行人员与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特点的分析与思考

    作者:赵业如;徐迎阳;董蕾

    目的:描述性分析100例飞行人员的颈椎生理曲度特点.方法:对颈椎病、飞行组、普通组三组受试者的颈椎侧位X线片进行颈椎生理曲度对比.结果:飞行组与普通组相比,飞行人员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发生率高达72%,与颈椎病组相比飞行人员的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类型较为单一,以变直类型为常见(48%).结论:飞行人员及颈椎病患者生理曲度以变直为常见.

  • 颈椎病颈腰椎两曲度与胸椎跷跷板的关联性探讨

    作者:任群洲;路鹏

    长期姿势不良导致颈椎腰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曲度与腰椎曲度的改变互为影响,经胸椎曲度跷跷板放大效应器作用,颈椎曲度演变成被动变直是颈椎病的基础原因.本文探讨颈椎病颈椎、腰椎两曲度与胸椎曲度跷跷板之间的关系,指导临床治疗颈椎病,采取恢复腰椎曲度的前提下,实现治疗颈椎病的可行性.

  • 低头族当心右手肌肉萎缩

    作者:黄华源

    16岁的男孩小李是个典型的“低头族”,因为经常在网吧上网玩游戏,加上回家接着玩手机不间断,两年前小李发现自己的右手前臂肌肉萎缩的症状.而不幸的是近日医生又确诊他患上了罕见的平山病,又称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那么,低头族可能会遇到的健康威胁有哪些呢?下面一一介绍.颈椎病专家表示,人体平视时,颈椎正常曲度是生理前曲25.,此时肌肉和骨骼都保持平衡.如果长期低头,颈椎曲度会逐渐变小,导致神经受压迫,血管扭曲、身体局部供血不足,以至于在颈椎病的早期,往往是颈、肩酸胀不舒服,严重的会出现双手麻木.

  • 中医综合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曲度变化的影响

    作者:陈忻;朱立国;于杰;李俊杰;洪毅

    目的 观察中医综合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曲度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旋提手法+颈痛颗粒+颈椎康复操),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疗法(颈椎牵引+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佩戴颈围),2组均治疗2周,分别在病例筛选入组当天及末次治疗后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进行颈椎曲度测量并记录.结果 2组治疗后颈椎曲度均较治疗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颈椎曲度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综合疗法可以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曲度,可能是其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制之一.

  • 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术后轴性症状和颈椎曲度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张学利;王善金;王云力;刘献强

    目的:观察评价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和减少颈椎曲度丢失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4年10月至2007年5月行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56例(锚定单开门,A组),与50例同期行传统单开门手术的患者(传统单开门,B组)进行对比分析,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轴性症状及JOA(17分法)评分,根据X线片测量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夹角α.结果:手术时间:A组(116.0±27.9)min,B组(120.0±18.9)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A组(148.0±68.3)ml,B组(152.0±63.4)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23例(41.1%)发生轴性症状或加重,B组38例(76.0%)发生轴性症状或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A组改善率(61.1±24.5)%,B组改善率(53.3±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颈曲夹角(6.3±5.1)与术后颈曲夹角(6.6±4.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颈曲夹角(5.9±5.1)与术后颈曲夹角(4.8±3.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能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能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 X线侧位片头颅姿势与颈椎曲度分型及平衡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宽;邓真;王辉昊;李正言;牛文鑫;陈博;张明才;元唯安;詹红生

    目的:分析自然平视状态下头颅姿势的差异与颈椎曲度分型及相关颈椎力学平衡参数间的关系.方法:调阅2015年1月至12月于骨伤科就诊、符合纳排标准的60例颈椎病患者颈椎X线侧位片,其中男22例,女38例,平均年龄(35.5±10.9)岁.进行颈椎曲度分型,测量McGregor倾角、C2下终板倾角、T1倾角、头颅重心至C7的矢状垂直偏距(CG-C7 SVA)、C2椎体中心至C7的矢状垂直偏距(C2-C7 SVA),使用Spearman法分析其相关性.结果:颈椎曲度分型与C2下终板倾角、Co-C2夹角(C2下终板倾角与McGregor倾角的和)、CG-C7 SVA、T1倾角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曲度分型与McGregor倾角无关(P>0.05).另外CG-C7 SVA与C2下终板倾角(r=-0.77)、C2-C7 SVA (r=0.87)呈一定程度正相关(P<0.05).结论:头颅在自然平视状态下的姿势与颈椎曲度一定程度上相关,头颅重心随着仰头向后移动,后移仰头者提示其可能伴有相对正常的生理曲度.部分曲度异常的患者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轻微低头的姿势,对于该类人群进行姿势、锻炼的健康宣教对恢复其颈部的平衡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 推拿加提项旋转法治疗颈椎紊乱征

    作者:须许;宗维民;朱红

    我院自1996年1月~1998年10月,用推拿加提项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紊乱征96例,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96例患者中男42例,女54例;年龄小21岁,大40岁,平均31.3岁;发病时间短2天,长6年。颈部、颈肩部疼痛或酸痛者76例,颈部活动受限者32例,牵涉肩胛部疼痛伴压痛者46例,颈椎有压痛者40例,伴上肢放射疼痛麻木者30例,有头痛、恶心、眩晕者30例;96例均否认有外伤史。X线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或明显变直者56例,颈椎曲度明显增大者4例,椎体序列不整者20例,呈反“弓”型或“S”型者14例,椎体向前或向后移位者18例,椎间隙变窄者10例,项韧带钙化者8例,椎体变扁者2例。

  • 未成年人颈痛与颈椎曲度相关性的回顾分析

    作者:何剑波;苏国义;林定坤

    目的:回顾性分析未成年人颈痛与颈椎曲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自2016年1月至8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就诊的未成年人颈痛患者179例,年龄4-18岁,其中男97例,女82例.采用VAS评分法评估颈痛程度;采用Borden法测量颈椎曲度;对颈痛程度、颈痛时间与颈椎曲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79例颈痛患者中颈椎曲度形态多样,包括曲度正常、减小、变直、反弓、上直下曲、上曲下直、S形以及增大,所占比例分别为23.46%、21.23%、28.49%、14.52%、8.38%、1.12%、2.23%和0.56%.反弓组的VA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颈痛程度与颈椎曲度呈弱负相关(r=-0.243);颈痛时间与颈椎曲度不相关(r=-0.050).结论:未成年人颈痛患者中颈椎曲度大多会有异常改变;曲度反弓者的疼痛程度偏高;疼痛程度与颈椎曲度间呈弱负相关;颈痛时间与颈椎曲度无相关性;在治疗未成年人颈痛时应注意对异常颈椎曲度的纠正.

  • 辨经远道取穴治疗落枕100例

    作者:黄颂敏

    笔者于2008年1月-2008年底采用辨经远道取穴治疗落枕100例,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100例均为我科就诊患者,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小10岁,大76岁,平均43岁;病程短1天,长1周,平均3天.均因颈部胀痛伴颈部活动受限就诊,查体大多有颈椎横突、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处压痛;X线片示,40例患者颈椎曲度变直或轻度反弓、颈椎轻度退行变,26例患者颈椎无明显异常.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 依据颈椎曲度确定开门宽度在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陈德纯;杨海松;陈宇;陈德玉;史建刚;许国华;潘孟骁

    目的:探讨依据颈椎不同曲度确定开门宽度在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76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8例。根据术前颈椎曲度不同分为3组:颈椎前凸角<10°为A组(21例),>40°为B组(16例),10°~40°为 C 组(39例)。根据开门宽度不同 A 组分为 A1组(12 mm)和 A2组(10 mm),B组分为B1组(8 mm)和B2组(10 mm),C组开门宽度均为10 mm。分别对术前和术后1周时神经功能JOA评分,记录术后各组出现神经根麻痹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27个月,平均(19.3±4.7)个月。术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1周与术前JOA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神经功能改善率A1组为50.21%±18.77%、A2组为42.06%±15.21%, B1组为53.53%±13.78%、B2组为57.89%±19.05%,C组为55.73%±14.59%,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A1组及 A2组均为0,B1组为1/9、B2组为2/7,C组为5.1%(2/39),其中B2组发生率较其他组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7.322, P>0.05)。结论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病简单、可行,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术前根据不同颈椎曲度选择不同的开门宽度,在获得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前提下,有可能减少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

  • 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体分节不良的临床及影像学的特点分析

    作者:张旭;丁文元;王辉;杨大龙;白智龙;王海莹;魏海鲲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体分节不良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13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98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椎体分节不良患者71例纳入观察组,随机选取其中住院号尾数为单号的、无分节不良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8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前路手术完成减压和脊柱重建,观察颈椎分节不良的分布特点。比较两组患者术前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值、病变节段及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MRI T2 WI髓内高信号。采用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价临床效果。结果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体分节不良发生率为2.4%(71/2981),分节不良椎体为上位椎间隙8例、下位椎间隙53例、远隔椎间隙10例。观察组术前颈椎活动度(35.2°±6.5°)较对照组(47.3°±8.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09,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颈椎曲度分别为24.3°±3.8°和25.8°±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901, P >0.05)。观察组 MRI T2WI 髓内高信号发生率为39.4%(28/71)显著高于对照组22.5%(1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3,P<0.05)。观察组病变椎间盘平均退变分级高于对照组(Z=5.273, P<0.01),而颈椎分节不良椎体下位邻近节段椎间盘与上位邻近椎间盘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平均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4.24%±9.49%和61.78%±1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8, 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体分节不良影像学上表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于分节不良节段下位椎间隙,退变严重,颈椎活动度变小,但相邻节段和颈椎整体曲度影响不大。此类临床表现与脊髓型颈椎病相似,选择适当术式治疗,预后良好。

  • 颈椎曲度改变的眩晕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英;殷闯;徐建可;尉娜;谭军

    目的 分析合并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中青年眩晕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6月~2017年3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中青年眩晕患者病历,共78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46例.根据是否有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分为颈椎生理曲度正常组(n=22)和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组(n=56),比较两组的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吸烟史及职业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性别、年龄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合并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中青年眩晕患者中FBG、HbA1c、HCY、吸烟史、糖尿病及职业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 大学生侧卧位舒适枕高与肩颧距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芳;林海燕;蒋松鹤;陈海丽;卢群略;余清

    近年来,大学生颈椎病越来越受到关注,调查显示其发病率呈增长趋势[1],且多与慢性劳损有关[2],X线表现为颈椎曲度的改变及失稳[3].由于青年颈椎病的始发症状多表现为颈肩部疲劳及酸胀不适[4],因此,早期采取多种措施恢复颈部疲劳,防止出现慢性劳损和颈椎失稳显得十分重要.

  • 7-12岁儿童颈椎间盘的影像学三维形态测量研究

    作者:刘颖;李志军

    目的::本实验通过将影像学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并测量颈椎间盘及其相关结构,探索7-12岁儿童颈椎间盘、髓核及相关结构发育情况和增龄规律。收集自2012年9月起行多层螺旋CT( MSCT)扫描,包含完整颈椎结构的健康儿童影像资料共103例,将原始数据经Mimics软件行多平面重建,在正中矢状面调节优对比度后行颈椎椎间盘各指标测量包括:(1)椎间盘高度(前、中、后),椎间盘正中矢径,椎体中高、正中矢径,髓核高、髓核矢径及髓核中心至椎间盘前缘、后缘距离;(2)计算比值:髓核矢径/椎间盘正中矢径,髓核高/椎间盘中高,椎间盘正中矢径/椎体正中矢径,椎间盘中高/椎体中高,髓核中心至椎间盘前缘距离/后缘距离。按年龄、节段分组后行统计学分析。结论:1.各测量指标总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递增趋势,同一椎间盘内前高、后高差异明显,7-12岁时期颈椎间盘前厚后薄的形态已经形成。2.椎间盘正中矢径、椎体中高及椎体正中矢径同时随年龄、椎序增加而数值增大,以下颈椎为著,符合力学要求,可增加颈椎稳定性。3.椎间盘正中矢径/椎体正中矢径,椎间盘中高/椎体中高两者比值随着年龄增加出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提示椎间盘与椎体在矢状长度与高度两方面的生长节奏并不完全同步。4.髓核中心至椎间盘前缘、后缘距离之比可提示髓核在椎间盘内的位置关系,且与7-12岁儿童颈椎曲度有着密切联系。

  • 颈源性头痛与颈椎曲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善金;张学利;夏英鹏;王云力;刘献强

    目的:探讨颈源性头痛患者疼痛程度与颈椎曲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源性头痛患者126例,对头痛进行VAS评分,摄颈椎正侧位片,测量颈曲弓深、颈椎曲率、颈曲夹角,与头痛评分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颈源性头痛多见于女性(72.2%),中老年多发(73.8%),颈椎曲度异常发生率高(65.9%),不同疼痛程度之间颈椎弓深、曲率、夹角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积分与弓深、曲率、夹角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颈源性头痛程度越重,颈椎曲度越小,曲度异常可能是头痛严重程度的一个潜在因素,治疗上当重视改善颈椎曲度.

  • 手动脉冲射频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娜;吴大胜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pain, CP)诊断名词由Sjaastad[1]提出,临床症状表现为枕部向头颞、顶、额单一或多部位的放射痛;查体可见寰枕部压痛阳性,单侧和(或)双侧颈2横突压痛阳性,颈、肩背部软组织压痛阳性;头颅核磁检查无异常,颈椎核磁检查可见轻、中、重度不同程度的退变,包括颈椎曲度改变、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等。对于CP的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差,有报导应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有效[2],而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有效[3],基于脉冲射频、冲击波治疗慢性疼痛疾病的机理,针对颈源性头痛发病机制,我们将手动脉冲射频及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联合应用于颈源性头痛患者的治疗中,并对比单纯手动脉冲射频治疗疗效,分析结果显示手动脉冲射频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更为显著持久。现报告如下。

  • 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

    作者:许春雷;岳云亮;赵孟和

    目的:观察评价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3年6月对4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A组),与同期38例行常规单开门丝线悬吊手术的患者(B组)进行对比分析。记录手术时间、轴性症状及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结果:A组患者均获随访10~23个月,平均15个月。B组患者均获随访11~25个月,平均16个月。手术时间:A组125±20分钟,B组80±25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A组恢复率为61.4±24.4%,B组为61.7±17.9%(P>0.05);A组8例(17.8%)、B组18例(47.4%)术后发生轴性症状或加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曲度指数术后丢失2.34±1.35%,B组术后丢失5.17±3.2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可有效减少颈椎曲度的丢失和轴性症状的发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 颈部疼痛程度与颈椎曲度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作者:任龙喜;何玉宝;郭函;韩正锋;郭保逢

    探讨颈部疼痛程度与颈椎曲度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6月~2011年4月在我院颈椎专家门诊就诊的颈部疼痛患者121例,男性56例,女性65例,年龄17~79岁,平均51.2±17.7岁.对所有患者的颈痛程度进行数字分级法(numeric rating scales,NRS)评分,根据中立位颈椎X线侧位片的颈椎曲度(颈椎角)分为4组,即前凸组、曲度变直组、反屈组和S型组,比较各组之间颈痛程度,并对颈痛程度与颈椎曲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21患者中颈椎前凸37例,曲度变直26例,反屈31例,S型27例,其NRS评分分别为4.81±1.90分,5.63±3.64分,5.15±2.47分,6.81±4.65分,颈椎曲度变直组和曲度S型组患者的颈痛程度NRS评分与颈椎前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者颈痛程度与颈椎角成弱负相关(r=-0.218,P=0.039).结论:颈部疼痛程度与颈椎曲度有关,颈痛程度与颈椎角成弱负相关,在治疗颈椎疾患时应注意对颈椎曲度的矫正.

  • 术前颈椎曲度与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程度及疗效的相关性

    作者:朱继超;刘晓光;刘忠军;姜亮;韦峰;于淼;吴奉梁

    目的:观察术前不同颈椎曲度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的距离及临床疗效,探讨颈椎曲度与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程度及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传统棘突、小关节囊悬吊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共63例,包括脊髓型颈椎病2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20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脊髓病17例,均因多节段颈椎间盘退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导致多节段颈脊髓受压或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而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根据术前X线片上颈椎曲度将患者分为后凸畸形组(n=16)、曲度变直组(n=18)和曲度正常组(n=29),在术前、术后颈椎MRI T2加权像中心矢状位片上测量并计算C3~C7各节段脊髓后移距离(posterior shift of center of spinal cord,PCS),比较三组患者C3~C7各节段PCS的差异;评价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JOA评分),计算并比较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及差异.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病程、随访时间、病种构成和术前JOA评分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节段脊髓均有明显后移,三组患者C3~C7五个节段的PC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间15~90个月,平均47±24个月,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平均JOA改善率分别为59.81%、69.25%、5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5水平脊髓后移距离与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无线性相关关系(r=0.110,P=0.390).结论:术前不同颈椎曲度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均能后移,并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程度、神经功能改善率与术前颈椎曲度无明显相关性.

135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