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微型钛板的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李国伟;张学利;朱如森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微型钛板固定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我院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个组别,每组各31例.其中试验组采用微型钛板固定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缝线悬吊术,观察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术后JOA评分明显提高,但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AS发生4例(12.9%),低于对照组11例(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钛板固定应用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效果确切,能够改善神经功能,减少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值得推广.

  •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王元吉;邢维平;宋德勇;邹玉凤

    目的:观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椎管狭窄合并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30例,男19例,女11例,常规C3-C7减压,棘突打孔10号线固定在门轴侧侧块关节囊上12例,门轴侧C3、C5、C7侧块螺钉固定悬吊椎板18例,术前和术后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17分法)评估临床疗效.结果: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6个月,平均25个月.按照JOA评分:优8例,良14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73.33%(22/30).其中3例术后3个月内发生C4或C5神经根麻痹,经保守治疗痊愈.2例在2年内因疗效不佳再行前路手术.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简单、有效可行的方法,尤其适应于老年人.

  •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

    作者:周洋;滕红林;王靖;朱旻宇;李驰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患者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57~68岁,平均57岁.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进行分析.同时记录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分析颈椎退变程度.结果:3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5.6个月.出现脑脊液漏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C5神经根麻痹4例,JOA评分由术前的5.2±2.1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1.3±2.4 (P<0.05),Cobb角由术前的(6.5±3.4)°提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3.2±4.9)°(P<0.05).颈椎活动度由术前的(30.4±9.2)°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6.5±8.7)°(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疗效良好,具有适用范围广、牢固等优点,但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原因分析

    作者:周洋;滕红林;王靖;朱旻宇;李驰

    目的:分析两种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接受椎管成形术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0例接受4节段(C3-C6)椎管成形术(A组),男44例,女36例,平均年龄(68.4±9.2)岁;80例接受3节段(C4-C6)椎管成形术(B组),男48例,女32例,平均年龄(66.8±8.9)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分别记录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JOA评分,MR小脊髓直径,颈椎的Cobb角及活动度.术后观察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及C5神经根麻痹时三角肌肌力,伴随神经症状,恢复时间.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2.4±3.2)个月.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JOA评分、MRI小脊髓直径、颈椎的Cobb角及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中7例(8.75%)发生C5神经根麻痹,其中4例出现上肢放射痛,3例出现上肢感觉减退;在末次随访时2例残留轻微的上肢放射痛及感觉减退.B组患者中5例(7.5%)发生C5神经根麻痹,其中3例出现上肢放射痛,2例出现上肢感觉减退,在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上肢放射痛及感觉减退均恢复正常.两组C5神经根麻痹的患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5神经根麻痹时三角肌肌力、伴随神经症状、恢复时间A组分别为(2.3±1.0)N、30例(37.5%)、(11.4±1.0)周,B组分别为(2.8±0.8)N、23例(28.8%)、(8.2±0.8)周,三角肌肌力下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随神经症状及恢复时间A组比B组差.结论:两种术式相比,患者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的概率相当,但是C4-C6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患者C5神经根麻痹症状较轻,恢复较快.

  • 前路分段减压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乔志刚;刘崇奇;李聪鹏;吴超;王晓磊

    目的:探讨前路分段减压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56.87±11.89)岁,病程(7.91±3.71)年,病变节段C3-C636例,C4-C76例.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54.58±12.56)岁,病程(8.03±3.52)年,病变节段C3-C6 34例,C4-C7 8例.对照组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组行前路分段减压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的JOA评分和融合节段Cobb角.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植骨融合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3、6、9个月,观察组的JOA评分和融合节段Cobb角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前路分段减压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椎体切除少、减压彻底、术后稳定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促进脊髓功能及椎体稳定性恢复.

  • 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朱小龙;徐卫星;丁伟国;盛红枫;刘杰;胡颖;童振楠

    目的:观察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行C3-C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开门角度、颈椎生理曲度、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及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探讨与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的可能机制及影响因素,为预测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提供相关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6年7月行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多节段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32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4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脊髓病8例,后纵韧带骨化症10例.在颈椎CT上测量开门角度,颈椎X线片上测量颈椎生理曲度,在MRI上测量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按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5 mm,B组<2.5 mm).A组男11例,女6例;年龄(56.58±9.80)岁,病程(23.52±7.86)个月.B组男6例,女9例;年龄(58.46±12.53)岁,病程(21.13±7.75)个月.将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与开门角度、颈椎生理曲度及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有相关性的参数进行多元线性分析.结果:A组开门角度(40.47±9.45)°,B组(27.84±5.67)°,A组开门角度大于B组(P<0.01),开门角度与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之间中度相关(r=0.794,P=0.000).A组颈椎生理曲度(11.56±4.99)°,B组(6.64±3.28)°,A组颈椎生理曲度大于B组(P<0.01),颈椎生理曲度与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之间中度相关(r=0.632,P=0.000).A组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27.70±2.92)%,B组(24.59±2.80)%,A组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大于B组(P<0.01),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与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之间中度相关(r=0.667,P=0.000).颈椎生理曲度因变量被踢除(P>0.1),开门角度与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的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113、0.059.结论: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是开门角度、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及颈椎生理曲度多种因素的作用结果,其中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影响大,开门角度次之,颈椎生理曲度影响小.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可以用0.059×开门角度+0.113×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2.266方程进行预测,为术前评估术后脊髓减压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53例临床总结

    作者:栾金达;李垠;常伶文

    1992年11月~1996年8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3例.优良率92.4%.手术方法包括颈前、后方减压及椎板成形术.前路手术适于C3,4以下1~2个椎间病变的减压.广泛椎板切除可致鹅颈畸形及晚期脊髓损害.改良单开门棘突骨支撑植骨椎管扩大成形术及植骨的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较为合理.

  • 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进展

    作者:张功林;章鸣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退变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有增多趋势,治疗技术也有了发展.前路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直接去除脊髓前方的致压物,但多平面受累时,多主张行后路手术治疗,椎板成形术是后路手术治疗中标准的术式.本文对国外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进行综述.

  • 椎板成形术治疗椎管内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建民;刘国印;张勇;赵建宁

    外科手术是治疗椎管内疾病的首选方法,手术方式有单纯椎板切除术和椎板成形术等.理想的椎管内手术既要充分显露椎管、完整切除占位并解除脊髓压迫,还要维持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由于临床医师对椎管内疾病手术过程中脊柱稳定性的保护与重建存在不同认识,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如何保持脊柱生物力学的稳定性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为减少椎板切除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许多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椎板成形术可通过增加或重建椎管体积对脊髓进行直接减压并允许脊髓向背侧迁移离开椎间盘和椎体从而完成间接减压,既能做到术中充分显露和减压,又可防止脊柱术后失稳,除病变广泛、严重骨质破坏或合并骨质疏松外,是目前理论上单纯椎管内病变理想的术式.

  • 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世民;周卫;李星;张禄堂;刘昱彰;张兆杰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至2011年4月,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ARCH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获得完整随访16例(A组),与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18例(B组)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17分法)评分改善率、轴性症状的产生及颈椎曲度的变化.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A组分别为(122.0±26.8) min、(153.0±46.7) ml、(59.4±11.6)%,B组分别为(119.0±28.6) min、(151.0±50.4) ml、(58.7±12.7)%,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为3例(18.75%),B组为6例(3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术前颈曲角度(17.9±5.2)°与术后的(18.2±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颈曲角度(18.1±6.3)°与术后的(16.3±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能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 术后围领佩戴时间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

    作者:张为;陈百成;丁文元;董玉昌;李宝俊;王磊;关晓明

    目的:评估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不同的围领佩戴时间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28例行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佩戴围领4周的颈椎病患者作为试验组(A组),另30例术后佩戴围领12周的颈椎病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轴性症状、颈椎曲度指数、颈后肌群横截面积加以比较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无显著差别,A组患者颈后肌群萎缩率显著小于术后佩戴围领12周的患者(P<0.01),颈椎曲度得到有效维持,同时术后发生AS患者的比例显著小于B组患者(P<0.05).结论:颈椎板成形术后早期去围领进行功能训练可以有效防止颈后肌群萎缩,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

  • 椎板成形术与椎板切除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胡要锋

    目的 观察椎板成形术与椎板切除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治疗的椎管内肿瘤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椎板切除术治疗,观察组使用椎板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肿瘤全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椎管腔窄处的截面积大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发现,观察组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4.3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脑脊液漏、脊柱不稳以及脊柱成角畸形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板成形术较椎板切除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效果好,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且患者长期预后好,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也较低,安全性高.

  • 侧卧位预防颈椎后路手术后硬膜外血肿的方法

    作者:苑垒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方法.既往手术后患者未完全清醒时即回病房,常规采取仰卧位,但体位压迫可能致术后引流管阻塞,导致引流不畅,甚至引起硬膜外血肿(SEH).

  • 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合并不稳定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王晓滨;尹自龙;王强;路奎元;孙常太

    目的 研究颈椎后路减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合并不稳定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 对41例合并节段不稳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减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螺钉固定术.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判定神经功能,颈椎功能残障指数量表(NDI)评价颈肩轴性痛程度,Ishihara法测定颈椎曲率指数(CCI),在MRI上测量脊髓扩大程度. 结果 平均随访43个月后,患者JOA评分由术前(7.12±0.91)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14.73±1.12)分(t=35.28,P<0.001).术前CCI平均为(10.36±1.69),与术后(10.87±2.05)相比无明显变化(t=1.11,P>0.05).颈椎轴位MRI显示狭窄处脊髓面积由术前(0.22±0.05) cm2增至术后(0.62±0.09)cm2(t=14.15,P<0.001).术后NDI为(12.90±3.46)分较术前(24.46±6.61)分,明显缓解(t=15.59,P<0.001). 结论 颈椎后路减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合并不稳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患者脊髓功能,维持颈椎的曲度.

  •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刘东宁;李学东;郑创义

    目的 观察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M)的临床疗效.方法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MCM 21例,均取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骨及Orion钛板固定.通过观测神经功能改善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全部病人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术后mJOA评分及轴性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共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8例.结论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是治疗MCM的有效方法,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

  •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后不同手术入路的比较分析

    作者:张冬生;杨永宏;楼肃亮;朱江军

    目的 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前后路不同术式的手术效果及各自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109例多节段CSM资料,前路组67例行分节段减压,钢板固定+(MC+(R))固定,后路组42例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ARCH)微型钛板固定.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手术前后JOA评分及远期轴性颈椎痛的发生率.结果 平均随访32个月,手术时间前路组(127.01±33.44) min,后路组(118.61±22.28)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失血量前路组(316.42±150.35)ml,后路组(676.60±300.1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前路组术前(9.34+2.03)分,术后(14.08±2.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路组术前(9.17±2.03)分,术后(13.86+1.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随访轴性颈椎痛前路组7例,后路组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多节段CSM前后不同入路的分析,认为对多数患者应采用前路手术效果更加理想,远期随访轴性颈椎痛的发生率前路明显少于后路组,前路手术还可以减少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

  • 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郭东明;蔡维山;刘恩志;徐中和

    目的探讨治疗多节段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侧块钛板固定加前路减压支撑植骨钛板固定术治疗术前MRI显示三个节段以上(含三个节段)颈脊髓前后方受压,X线动态片显示颈椎失稳或后突畸形的20例脊髓型颈椎病.结果一期后、前路手术20例,手术时间平均5.5 h(5~7 h),失血量平均500 ml.术后1~2 d病人戴颈围离床活动,颈围外固定12周,所有病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无伤口感染,未见颈椎内固定及植骨块松脱移位,X线摄片显示术后4个月前方植骨块与椎体融合.临床颈痛消失,四肢神经症状按Nurick分级均较术前上升一级以上,平均从术前3.3级升至术后2.4级.结论一期后、前路颈椎管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为复杂棘手的多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在达到充分解除颈脊髓前后压迫同时稳定颈椎,预防了前方支撑植骨的松脱、颈椎的后突畸形发生,提高了植骨融合成功率.

  • 钛网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

    作者:陈长青;练克俭;贾连顺;翟文亮;丁真奇;郭延杰

    目的观察钛网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19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椎板钛网成形术,对结果进行临床和X线片评定.结果平均随访21.7个月,所有病例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无局部和全身异常反应.颈椎板成形术后椎管矢状径平均增加4.7mm,钛网位置无变化,已被再生的自体骨固定.结论钛网椎板成形术在颈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 间隔微型钢板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徐震;李方财

    目的 研究间隔应用微型钢板行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有效性.方法 自2011-01-2012-12采用间隔微型钢板行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21例,回顾性研究21例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评价包括CT横断面测量开门距离与开门角度,神经功能评价采用JOA评分.比较各节段术后、椎板骨性愈合时开门距离与开门角度变化,并计算末次随访时JOA恢复率.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6~36个月,平均12.9个月的随访.术后3个月,铰链侧椎板骨性愈合率93.3%(固定椎板93.7%,非固定椎板92.9%),术后6个月骨性愈合率100%.开门距离中,术后各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76,P =0.852),椎板骨性愈合时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F =0.514,P=0.897),各节段术后、骨性愈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开门角度中,各节段术后、骨性愈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显著恢复,末次随访JOA恢复率为(72.6±9.1)%.结论 间隔应用微型钢板行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可提高固定椎板与非固定椎板的骨性愈合率、有效防止椎板再关门,从而保证神经功能的有效恢复.

  • 后路全椎板减压Cervifix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作者:程玉庆;倪斌

    对于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目前国内大多数倾向于后路颈椎板成形术[1,2].而对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因其破坏性较大、并发症多等原因,已很少有人问津.但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术式简单、减压充分,加上Cervifix钉棒内固定系统的应用则明显减少了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的诸多弊端,提高了手术疗效.自1998年6月~2002年6月,采用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加Cervifix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0例,下面就这一术式的手术方法及疗效作一探讨.

154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