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作者:徐仲阳

    目的 探讨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分型对治疗方法选择的影响.方法 2002年1月-2012年1月,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52例,男33例,女19例,年龄38~75岁,平均51.4岁.通过CT及MRI进行分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直线型3例,全椎板切除减压,鸟嘴型14例,胸腔前外侧入路前方减压,连续锯齿型27例、复合型8例,后方人路经关节突减压.通过随访,评估术后2年的JOA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2年的JOA评分,52例患者中优3例,良21例,可23例,差5例,4种类型的术前与术后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影像学分型对手术方式进行选择是科学有效的.

  • 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颈脊髓损伤

    作者:蒋伟宇;马维虎;顾勇杰;赵刘军;胡旭栋;于亮;阮超越;陈云琳;冯乐玲

    目的:评价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伴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治疗严重颈椎OPLL合并颈脊髓损伤38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接受后路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男25例,女13例;年龄42~78岁,平均58.2岁;35例有明确颈部外伤史,3例仅受轻微暴力(与颈部突然过伸有关).术前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19.8±4.4,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s Score,JOA)为8.1±1.7;术前CT重建显示骨化韧带均分布在3个节段以上,椎管占位50%~85%,平均70.7%.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5.6个月.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20 min;出血量300~800 ml,平均(480±80)ml.末次随访时颈椎NDI和JOA评分分别为7.5±2.5和13.5±2.0,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前颈椎前凸Cobb角为(8.10±2.70)°,末次随访时为(15.60±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深部感染1例,硬膜外血肿1例,C5神经根麻痹症状3例,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8例.无椎动脉损伤、神经症状加重、脑脊液漏、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后路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减压技术治疗重度颈椎OPLL合并颈脊髓损伤患者疗效良好,安全、可行,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 结合K线分析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的颈椎活动度与手术预后的关系

    作者:王亚楠;谢梦琦;轩安武;郭明明;李青松;马飞;王琪

    目的:结合K线(颈椎侧位X线片上C2及C7椎管中点的连线)分析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的颈椎活动度与手术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14年4月至2017年3月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42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后纵韧带骨化与K线的位置关系,患者被分为K线(+)组及K线(-)组.后纵韧带骨化病灶未超过K线称为K线(+),反之,后纵韧带骨化病灶越过K线称为K线(-).观察术前及术后3个月JOA(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评分,并计算术后3个月JOA改善率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后纵韧带骨化的侵占率(occupation ratio,OOR),颈椎生理曲度(cervical lordotic angles,CLA)和颈椎前凸值(cervical lordotic value,CLV).评估不同的K线分组中,CLV>0组和CLV≤0组之间患者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联系.结果:K线(+)组和K线(-)组患者的术前CLA分别为(14.7±9.6)°和(-6.4°±9.5)(P<0.05),术后3个月分别为(14.0±8.0)°和(-1.4±10.4)°(P<0.05);术前JOA评分分别为10.9±3.2和11.2±2.5(P>0.05),术后3个月分别为14.2±1.8和12.6±2.2(P<0.05),术后3个月JOA改善率分别为(54.7±17.6)%和(25.5±15.7)%(P<0.05).K线(+)组中,术后3个月CLV>0组的患者29例,其术后3个月JOA改善率(52.3±17.2)%,术后3个月CLV≤0组的患者4例,其术后3个月JOA改善率为(72.2±7.8)%,术后3个月CLV≤0组患者JOA改善率明显优于术后3个月CLV>0组(P<0.05).结论:无论患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分类为K线(+)或K线(-),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都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的神经症状,尤其K线(+)组的患者,具有较好的预后效果.K线(+)组患者术后3个月CLV>0时,其JOA改善率较CLV≤0的患者差.

  • 腰椎后纵韧带骨化及其诊治探讨

    作者:赵刚;周英杰;史相钦

    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病理现象,在其组织学上表现为脊柱后纵韧带的异常增厚及骨组织形成,在放射影像学上则表现为位于椎体或椎间隙后方的条索状或斑片状高密度区.本病多见于颈椎,其次为胸椎,而腰椎发病率很低,由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本病的诊断有了明显提高.自1998年3月-2003年11月,共收治15例腰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 颈椎病变合并外伤8例

    作者:王先安;王书成

    我们近4年来收治颈椎损伤病人共115人,其中8例伤前有颈椎病变,现将诊治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42~70岁。病史长者5年,短者3个月。伤前主要症状:颈肩痛3例,伴上肢麻痛3例,伴下肢麻痛2例。伤前曾在医院就诊者5例,伤前有影像检查明确病变部位者2例。伤后症状:颈部疼痛加重,伴颈椎活动受限,8例均有上下肢发麻、无力。大小便障碍6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类:B级1例,C级4例,D级3例。影像学检查:X线及CT检查发现损伤平面椎板骨折3例,1例伴有椎体骨折但无明显骨折移位,1例有棘突骨折,无骨折及脱位者4例。8例均行MRI检查,1例按摩后C4,5、C5,6椎间盘向后突出压迫脊髓,1例颈椎管狭窄伴有两个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6例有三至四个节段的椎管狭窄,并脊髓受压,而MRI检查均未发现脊髓内出血,也未发现有血肿压迫者,未见有脊髓空洞者。2 治疗方法  本组手术治疗7例,保守治疗1例。保守治疗包括颅骨牵引,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的7例中,前路颈椎间盘摘除加植骨术1例,摘除两个椎间盘;后路手术6例,行后路开门式减压术,减压范围三至五个节段。术后继续行脱水,激素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术后1周颈围保护下起坐。本组1例因并发肺部感染未能手术而采用保守治疗。3 治疗结果  本组经过1至3年的随访,颈痛消失7例,减轻1例,但不影响生活。8例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4例恢复正常,2例残余有上肢麻木、双下肢乏力感及病理征。按Frankel分类,随访时D级4例,E级4例。7例大小便功能恢复正常,1例有轻度排尿困难。无症状加重者,无手术并发症。4 讨论  本病为颈椎本身存在病变(除炎症及肿瘤外),外伤为其诱因,因此重点放在治疗颈椎病上。对脊髓受压较轻者可行保守治疗,对保守治疗症状未见缓解者,应及早手术。手术方法分前路和后路两种,一般认为,病变在两个节段以下者,采用前路减压及植骨;病变在三个节段以上者,采用后路多节段开门减压术。本组手术治疗7例,保守治疗1例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编辑:连智华)

  • 前路椎体次全切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的应用

    作者:吴轲;杨庆国;申才良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术减压范围.方法: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56例,其中完全切除骨化者47例,用"漂浮法"处理者9例,并针对不同个体及病变特点采用不同的减压范围.结果:54例获得3个月~6a随访,平均28个月.植骨均于术后3~5个月内获得骨性融合.JOA评分由术前8.5分提高到术后14.1,平均改善率74%,优良率80.2%.结论:行椎体次全切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时应针对不同个体及病变特点采用不同的足够的减压范围,可以减少并发症,并获得较佳的疗效.

  • 依据颈椎曲度确定开门宽度在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陈德纯;杨海松;陈宇;陈德玉;史建刚;许国华;潘孟骁

    目的:探讨依据颈椎不同曲度确定开门宽度在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76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8例。根据术前颈椎曲度不同分为3组:颈椎前凸角<10°为A组(21例),>40°为B组(16例),10°~40°为 C 组(39例)。根据开门宽度不同 A 组分为 A1组(12 mm)和 A2组(10 mm),B组分为B1组(8 mm)和B2组(10 mm),C组开门宽度均为10 mm。分别对术前和术后1周时神经功能JOA评分,记录术后各组出现神经根麻痹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27个月,平均(19.3±4.7)个月。术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1周与术前JOA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神经功能改善率A1组为50.21%±18.77%、A2组为42.06%±15.21%, B1组为53.53%±13.78%、B2组为57.89%±19.05%,C组为55.73%±14.59%,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A1组及 A2组均为0,B1组为1/9、B2组为2/7,C组为5.1%(2/39),其中B2组发生率较其他组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7.322, P>0.05)。结论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病简单、可行,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术前根据不同颈椎曲度选择不同的开门宽度,在获得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前提下,有可能减少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

  • “安全减压间隙”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中的应用

    作者:杨海松;陈德玉;史建刚;许国华;陈宇;史国栋;石磊;陈德纯

    目的:探讨后纵韧带与硬脊膜间“安全减压间隙”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OPL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治疗的134例颈椎OPP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8例,女46例;年龄35~71岁,平均(50.5±16.7)岁。术前CT矢状面显示节段型105例,连续型12例,混合型17例,骨化均不超过3个椎体。术中以韧带未骨化处为突破口,使用后纵韧带钩钩起骨化物,形成后纵韧带与硬脊膜间“安全减压间隙”,锐利神经剥离子仔细分离,超薄型枪钳逐步咬除骨化的韧带。术中观察有无硬脊膜粘连及破损而导致脑脊液漏以及脊髓损伤,采用JOA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结果 CT横断面上椎管狭窄率<30%者58例,利用“安全减压间隙”行骨化物切除术,无硬膜破损;30%~60%之间者62例,1例硬脊膜破损导致脑脊液漏;>60%者14例,4例脑脊液漏。术中发现硬脊膜粘连97例,在“安全减压间隙”下用锐利神经剥离子成功分离92例。患者均未出现脊髓损伤,术后JOA评分(14.9±2.7)分,较术前(9.3±1.9)分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0, P﹤0.05)。结论利用后纵韧带钩钩起骨化后纵韧带创造“安全减压间隙”,可有效地分离后纵韧带与硬脊膜的粘连,避免骚扰脊髓,减少硬脊膜破损及脊髓损伤。

  • 涉及C2水平的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疗效观察

    作者:石磊;陈德玉;许国华;杨海松;陈宇;陈德纯

    目的:探讨涉及C2水平的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OPLL)症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对2011年5月—2014年1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42例涉及C2水平长节段OPLL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2岁。依术式不同将其分为A、B两组,A组21例行单纯C3~7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21例行C3~7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加C2椎板下缘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及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及C2~3椎体间活动度。结果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A组中1例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A组中1例、B组中2例术后出现轴性疼痛,予相应处理后痊愈。术后随访6个月~4年,平均随访2.1年。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B组JOA评分及评分改善率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7.203、6.644,P值均<0.01)。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颈椎曲度及C2~3椎体间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对于涉及C2水平长节段颈椎OPLL症患者,若K线阳性,行C3~7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加C2椎板下缘减压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MRI表现与分型研究

    作者:杨本强;周丽娟;崔兴华;綦向;刘文源;王非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ment, OPLL)是颈椎椎管狭窄症的常见病因。近年来,随着CT和MRI技术在脊柱检查中的应用,使该病的检出率明显增加[1,2]。本文总结了36例颈椎OPLL的MRI表现,并根据其MRI表现进行分型。

  • 脊柱椎管内韧带骨化症发病原因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章旭;张子方;麻凤玉;孟纯阳;李庆伟

    近年,脊柱椎管内韧带骨化的发病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一旦发病多呈现渐进式发展,且涉及多个椎体节段,其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和胸椎黄韧带骨化(OLF)尤为多见,病情多急重,同时严重异位骨化的韧带压迫脊髓、神经,甚至与脊髓、神经发生粘连,肢体出现严重功能障碍,而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及相关致病因素的研究繁杂,尚无统一认识.该文从不同方面,就近年椎管内韧带骨化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系统性阐述,以期为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 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赵猛;姜效韦;周恒才;拾坤;王兆红;马超;刘磊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9-2013-10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3例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05.4±10.3)min,术中出血量(264.3±53.3)ml,症状完全缓解时间(55.7±10.4)d.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9.3(36~50)个月.3例(13.0%)出现轴性症状,予以药物治疗后症状稳定,未出现症状加重.末次随访时铰链侧均骨性融合,未发生再关门、内固定断裂.术后3年椎管正中矢状径较、JOA评分、N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微型钢板可以有效扩大椎管容积,解除颈椎脊髓压迫而缓解临床症状,降低术后再关门的发生率.

  • 手术治疗合并颈椎疾患的颈椎过伸伤

    作者:尹国栋;倪斌;周风金;杨军;郭翔;杨健;刘军

    目的 探讨合并颈椎疾患的颈椎过伸伤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37例合并各种颈椎疾患的颈椎过伸伤病例,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比较不同术式手术后JOA评分改变情况.结果 37例颈椎过伸伤患者术后随访10~54个月,平均28.5个月,手术前后JOA评分分别为(7.76±1.20)与(11.08±1.23)分,均获得骨性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结论 合并颈椎疾患是颈椎过伸伤手术的重要危险因素,合理选择术式,彻底减压是颈髓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

  • 经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内固定治疗伴后纵韧带骨化的连续型多节段颈椎病

    作者:孙玉军;滕晓

    目的 探讨分析经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内固定治疗伴后纵韧带骨化的连续型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4例伴后纵韧带骨化的连续型多节段颈椎病采取显微镜辅助下经颈前路进行椎间盘摘除、高速微型磨钻磨薄增生骨赘及枪式咬骨钳去除增生骨赘,并进行椎间cage植骨融合.结果 24例获得平均18.3个月随访,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四肢肌力明显增强,用筷进食准确性及行走稳定性明显提高;按JOA评定标准:优12例,良8例,好转4例.结论 颈前路椎间盘摘除、磨骨咬骨联合cage椎间置入钛板内固定治疗伴后纵韧带骨化的连续型多节段颈椎病,既充分减压,又较好维持椎体稳定性,是目前治疗伴后纵韧带骨化的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 伴后纵韧带骨化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手术治疗

    作者:金根洋;陈伟南;骆宇春;陈德玉;王新伟;陈宇

    目的 探讨伴有后纵韧带骨化颈椎过伸性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方法 对自2007-07-2013-11行手术治疗且病历资料完整的13例伴有后纵韧带骨化(OPLL)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历及影像资料判断后纵韧带骨化类型及范围;椎间盘韧带复合体(DLC)损伤致不稳节段;分析各患者DLC损伤不稳节段与脊髓损伤的特点及手术方式的异同.结果 13例伴有后纵韧带骨化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均有脊髓及DLC损伤.其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5例,D级3例;DLC损伤节段数:9例为1个,4例为2个.手术方式:前路5例,后路5例,前后联合入路3例.术后3个月Frankel分级:6例提高1级,7例无变化.结论 伴后纵韧带骨化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结合OPLL的分型、DLC损伤的位置、脊髓损伤的范围,充分减压并重建稳定.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与退变性椎管狭窄症采用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临床及影像学比较

    作者:于凤宾;陈德玉;王新伟;陈宇;郭龙;陶德刚;黄飞

    目的 比较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症(CDS)和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结合ARCH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节段性OPL(OPLL组)及多节段CDS(CDS组)共78例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颈椎活动度的变化等.结果 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Cobb角(C2-7)丢失值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神经功能改善率及手术并发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LL及CDS患者采用该术式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OPL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以及颈椎活动度丢失均大于CDS患者.

  • 5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探讨分析

    作者:管旭日

    目的:研究与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OPLL)手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的选择2007年7月~2013年7月5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患者。其中连续长节段骨化行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42例,发生并发症8例;孤立型或短节段骨化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内固定13例,发生并发症2例。结果:术后随访48例,随访期3~24个月,平均13个月。出现并发症10例,其中椎后路手术42例,发生相关并发症8例,发生率19.05%;颈前路手术13例,发生相关并发症2例,发生率15.38%。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均可能发生各类并发症,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加强管理与健康教育,是减少后纵韧带骨化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手术治疗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钟卓霖;胡建华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是骨在后纵韧带中异化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是临床上导致患者发生颈椎脊髓病变的常见原因.颈椎OPLL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前者包括密切随访、物理治疗及口服止痛药物等;后者包括前路减压融合术、后路单开门成形术以及后路椎板切除术等.颈椎OPLL患者术后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不尽相同,本文对颈椎OPLL手术治疗的预后相关因素做简要阐述.

  • 影响胸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

    作者:赵建民

    目的 总结胸椎管挟窄症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胸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 回顾总结获随访120例经过手术治疗的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临床表现、手术过程,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等临床资料.随访时间6~64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 功能评定采用改良的Epstein评分标准,优51例,良42例,改善17例,差10例.优良率为77.5%.脑脊液漏24例,术后症状加重12例,其中2周内恢复到术前水平9例.血肿3例.结论 由于胸段脊柱的解剖学特点,诸多合并症等许多因素影响胸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术后症状加重者多可在2周内恢复.

  • 前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并发硬脊膜破裂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进展

    作者:孙祥耀;海涌

178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