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椎病颈腰椎两曲度与胸椎跷跷板的关联性探讨

    作者:任群洲;路鹏

    长期姿势不良导致颈椎腰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曲度与腰椎曲度的改变互为影响,经胸椎曲度跷跷板放大效应器作用,颈椎曲度演变成被动变直是颈椎病的基础原因.本文探讨颈椎病颈椎、腰椎两曲度与胸椎曲度跷跷板之间的关系,指导临床治疗颈椎病,采取恢复腰椎曲度的前提下,实现治疗颈椎病的可行性.

  • 传统正骨手法联合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吴伟志

    目的:探讨传统正骨手法联合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Lambardischerniation,LDH)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纳入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对照组(79例)和治疗组(77例),对照组采用基础疗法(中药熏蒸+中药离子导入+口服醋氯芬酸片)治疗,治疗组采用传统正骨手法+基础治疗。基础疗法治疗1次/ d,传统正骨手法隔日治疗1次,14d 为1个疗程。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 JOA 评分情况,VAS 评分情况以及腰椎曲度的变化,记录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后,两组 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加( P ﹤0.05),并且治疗组治疗后 JOA 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治疗后,两组 VAS 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 ﹤0.05),治疗组治疗后 VAS 评分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腰椎曲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 ﹤0.05),治疗组治疗后腰椎曲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治疗组总有效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传统正骨手法联合中西医药物疗法能够有效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缓解疼痛,改善腰椎曲度,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牵压整复手法配合垫枕牵引治疗腰椎滑脱症

    作者:张乾瑞;王丽

    近几年来作者运用牵压整复手法配合垫枕牵引治疗腰椎滑脱症1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均为已婚女性;年龄32~69岁;病程3个月~30年;L2滑脱者1例,L3滑脱者1例,L4滑脱者3例,L5滑脱者10例;椎体向前方滑脱14例,椎体向侧方滑脱1例;Ⅰ度滑脱10例,Ⅱ度滑脱4例,Ⅲ度滑脱1例;其中2例为椎间盘突出手术后,1例有明显外伤史,其余均无明显诱因。主要临床表现:下腰部疼痛、酸胀沉重,腰骶部有下坠感,活动及劳累后加重,上下腰部“脱节”感,3例患者步行不能连续坚持200米;15例中疼痛局限于腰骶臀部的12例,双下肢或单侧下肢麻木疼痛者3例,伴有尿频、大便干或溏者2例。体征:15例中腰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受限,腰椎曲度过大,腰部出现凹陷或横纹;1例双侧腰肌不对称,脊椎侧弯畸形;3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5例均经X线检查确诊,无椎弓根断或裂者,13例经过CT扫描,发现2例伴有腰椎间盘突出。

  • 椎管内子宫内膜异位侵及椎骨一例

    作者:曲丽梅;赵东旭;钟艳平;郭琨;毕丽荣

    患者女,31岁.周期性腰痛3年,加重伴左下肢疼痛1年.以周期性腰痛为首发症状,月经期出现,后逐渐缓解.症状逐渐加重,后出现左下肢疼痛,于2010年11月21日收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腰椎管内占位.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风湿、类风湿病、肝炎、结核病史,无药物过敏史.2003年行剖宫产术,2008年行痔疮切除术.体检:脊柱生理弯曲存在,活动可,左大腿前内侧下部、左膝关节内侧上部感觉减退.左足拇指背伸力弱,肌力Ⅳ+,双下肢肌力、感觉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腰椎CT示腰3椎体后部中间及左侧区域、左侧椎弓根可见不规则骨质破坏,周围可见骨质硬化(图1).腰椎MRI示腰椎曲度存在,序列整齐,腰3椎体后部中间及左侧区域见异常信号影,T2WI上表现为高、等、低混杂信号,T1WI表现为等、低混杂信号,肿物周围骨质信号异常,T1WI、T2WI上均表现为低信号,左侧神经根通道狭窄.L4~5、L5 ~S1椎间盘信号改变,略向后膨出,硬膜囊未见明显受压(图2).请妇产科医师会诊,高度怀疑子宫内膜异位侵及椎管.考虑经保守治疗无效,遂于全麻下行腰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给予消炎、止痛、脱水药物治疗.

  • 脊髓纵裂合并脊髓栓系1例

    作者:安秋香;殷凤利

    患者女,49岁,腰痛,双下肢无力10余年加重5天来诊.查体:腰椎曲度变直,无侧突及活动受限,双下肢肌力下降,感觉减退.CT轴位平扫,骨窗显示腰3,4椎间盘水平椎管内纵行完整骨间隔,把椎管、脊髓分为左右两部分,局部椎管横径扩大,双棘突畸形.诊断:脊髓纵裂并双棘突畸形(图1).

  •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间隙痛风石一例

    作者:吴根发;王灿斌;孙琦;刘继春

    患者男,59岁,因“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1年余”收入我科。“痛风”病史10余年,曾口服中药治疗(具体治疗不详),1年前症状明显加重,曾口服双氯芬酸钠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专科查体:步态跛行,腹股沟区压痛,腰椎生理曲度存在,局部无红肿,皮温不高,L4~L5椎间隙左侧压痛,轻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左侧阳性,右侧阴性。双下肢皮肤感觉无减退,左拇背伸肌肌力、屈趾肌肌力4级,双侧膝、跟腱反射正常,病理征阴性。辅助检查:腰椎正侧片示:腰椎曲度减少(图1)。腰椎MRI提示:L4~S1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改变(图2)。实验室检查:血尿酸476μmol/L。以“(1)腰椎间盘突出症;(2)痛风”收入我科治疗。

  • 小切口下膨胀性椎间融合器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作者:李玉伟;王海蛟;崔巍;王玉记;王齐超;张生;周鹏;石建伟;李程

    目的:评价后路小切口下应用膨胀性椎间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4年3月确诊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资料,将采用膨胀性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的病例归为A组,共28例;将采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行腰椎融合术的病例归为B组,共29例.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腰痛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肢疼痛的改善情况;采用腰椎前凸角评价手术节段腰前凸的变化;椎间植骨融合按照Suk标准判定,同时观察过伸过屈位时置入物的稳定性.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A组切口长度4.1±0.4cm、手术时间73.0±28.6min、出血量159.0±50.4ml、引流量180±88.6ml、住院时间7.5±1.2d;B组切口长度12.3±1.6cm、手术时间131.0±26.8min、出血量358.0±46.7ml、引流量360±78.6ml、住院时间16.6±1.5d,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组明显低于B组.两组随访时间均为12~26个月,A组平均12.9±7.8个月,B组平均13.7±6.9个月,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A组3例出现脑脊液漏,B组2例出现脑脊液漏,两组均无感染、神经根损伤及内置物松动、移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植骨均获得融合或可能融合.末次随访时,A组JOA评分由术前的4.52±1.87分提高为12.57±2.95分、改善率(76.81±7.2)%,VAS评分由术前的4.45±1.66分降为1.92±0.64分,腰椎手术节段前凸角由术前的16.82°±1.78°变为21.9°±1.59°;B组JOA评分由术前的4.71±1.62分提高为12.31±2.86分、改善率(73.86±8.6)%,VAS评分由术前的4.68±1.13分降为2.13±1.92分,腰椎手术节段前凸角由术前的17.33°±2.61°变为15.9°±3.26°.两组间JOA评分、改善率及VAS评分同时间点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腰椎手术节段前凸角术前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末次随访时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后路小切口下应用膨胀性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与应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一样的临床疗效和融合效果,同时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能够维持腰椎曲度的优点.

  • 中老年腰腿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及其与腰椎不稳的关系

    作者:谢冬晓;丁文元;申勇;张英泽;马铮;王辉;胡彬欣;胡静男

    目的:探讨中老年腰腿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腰椎不稳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3月~2011年12月因腰腿痛在我院行腰椎MRI和常规X线片检查的年龄≥40岁的患者430例,男210例,女220例,年龄40~73岁.观察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及分布特点;根据腰椎是否稳定分为腰椎稳定组和腰椎不稳定组,分析其与Modic改变之间的关系;腰椎稳定组患者分为腰椎曲度正常组和异常组,分析其与Modic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430例共计2150个腰椎椎间盘中,124例(28.84%)154个(7.16%)椎间盘终板存在Modic改变,其中Ⅰ型34例(7.91%)、34个椎间盘(1.58%),Ⅱ型72例(16.74%)、100个椎间盘(4.65%),Ⅲ型18例(4.19%)、20个椎间盘(0.93%);L2/314个,L3/4 24个,L4/550个,L5/S166个,其发生率分别为0.65%、1.12%、2.32%、3.07%;其中Modic改变位于终板前部79个,后部31个,整个终板44个;仅累及上终板52个,仅累及下终板41个,累及上、下终板61个.腰椎不稳定组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为36.68%,腰椎稳定组为19.9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dic Ⅰ、Ⅱ、Ⅲ型中腰椎不稳的发生率分别为82.35%、69.44%、33.33%,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曲度正常组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为11.11%,腰椎曲度异常组为23.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腰腿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以Ⅱ型多见,以L4/5和L5/S1节段多发:其与腰椎不稳和腰椎曲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Modic Ⅰ型改变与腰椎不稳相关性强.

  • 训练性下腰痛患者躯干肌生物力学及相关研究

    作者:张德辉;黄昌林;吴健强;彭玲;刘鼎成

    为探讨训练性下腰痛患者的躯干肌力、腰椎曲度及骶棘肌横截面积的变化,应用CYBEX-6000型等速测试训练系统测试腰痛组和正常组各40名的躯干肌力指标,并在立位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曲度,应用彩超测量骶棘肌横截面积,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躯干屈肌PT/BW腰痛组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TAE则腰痛组低于正常组(P<0.05),而躯干伸肌PT/BW和TAE腰痛组均低于正常组(P<0.05);腰痛组的F/E大于正常组(P<0.05),腰椎曲度小于正常组(P<0.05),骶棘肌横截面积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训练性下腰痛者存在着明显的腰背肌力下降,以及由此所致的躯干肌肌力失衡、腰椎生理曲度变直,但并不伴有明显的椎旁肌萎缩.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栏(二十七)董氏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

    作者:董清平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的基础上,由于外力或积累性劳损的作用,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邻近的神经根或后纵韧带的窦椎神经而出现的,以根性坐骨神经痛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相关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当某种原因(如劳损、运动损伤、不良姿势、外来暴力)破坏了脊-盆-髋构架系统的力学平衡,而引起椎小关节紊乱、腰椎曲度改变、骨盆倾斜、髋关节应力不均衡、软组织痉挛,脊神经受卡压等变化,临床上直接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的产生和治疗效果.

  •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

    作者:曹毅;万业达;李宝玖;何岸苇

    目的:比较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评价的影响。方法:对50例患者分别行站立位与侧卧位X线腰椎检查,采用Seze法测量不同体位的腰椎曲线指数和前凸指数, Cobb法测量不同体位的腰椎前凸角(Cobb角), Ferguson法测量不同体位的骶骨倾斜角,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患者站立位与侧卧位的弓顶水平均主要位于第三腰椎中份水平。腰椎曲线指数站立位为(1.033±0.323)cm,侧卧位为(0.701±0.348)cm,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764, P=0.000)。前凸指数站立位为(1.126±1.185)cm,侧卧位为(0.572±1.138)cm,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1),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694, P=0.000)。腰椎前凸角(Cobb角)的数值站立位为(44.380±9.930)°,侧卧位为(33.240±9.490)°,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r=0.419,P=0.002)。骶骨倾斜角的数值站立位为(31.820±7.410)°,侧卧位为(24.940±6.840)°,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r=0.357,P=0.011)。结论:两种X线摄影体位下所测得的腰椎曲度参数值有统计学差异,但具有相关性。两种摄影体位所获得的参数值不能相互替代。

  • CT与X线观测慢性下腰痛患者腰椎曲度变化研究

    作者:栾兴胜;刘宝良;李宝兰

    目的探讨腰椎CT定位像、X线片测量下腰痛患者腰椎曲度变化的关系.方法通过对160例慢性下腰痛(CLBP)患者的立位X线侧位片、CT定位像测量腰椎曲度、腰椎前凸度( Cobb角)、骶骨倾斜角及腰骶角的变化,对所测量的不同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立位X线侧位片与CT定位像测得CLBP患者的腰椎曲度减小,骶骨倾斜度减小,腰椎Cobb角减小 ;CT定位像的各测量值小于相应的X线片测量值;小于40岁各年龄组,随年龄增大相应角度呈减小趋势.同年龄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曲度、骶骨倾斜角和Cobb角比单纯性LBP明显减小,而腰骶角加大.结论立位X线侧位片与CT定位像的测定结果说明了腰椎在维持自身稳定时骨性结构的内在力学关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存在更大的不稳定,支持了腰椎在退变过程中腰椎间盘是原发的、小关节退化是继发的观点.CT定位像可做为测量腰椎曲度方法之一,但各部位角度小于功能位姿势.

  • 经皮腰椎间盘髓核切吸术致硬膜外血肿1例报告

    作者:许治国

    1 病历报告患者,男,33岁,主因外伤致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4d,于2002年5月30日入院.患者入院当时腰椎曲度存在,腰部活动明显受限,活动度10×5°5°10,跛行,脊柱有侧弯,L4,5椎旁右侧压痛明显,扣击痛(+),右侧梨状肌紧张实验(+),直腿抬高实验左60°、右20°.双侧4字征均(-),双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正常.

  • 1例围产期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护理

    作者:王隽隽;刘婷

    围产期(Perinatal Stage)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段时间,国际上对围产期的规定有四种,本文采用自妊娠满28周至产后一周这一分娩前后的重要时期来界定围产期[1].这一时期除了母体自身存储和体液增加外,胎儿的成长也加剧了母体的腰椎负荷,由于母亲身体重心的前移,腰椎曲度改变及后方小关节受到影响而失去稳定性,从而容易引起腰椎间盘突出.

  • 单纯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管狭窄症对腰椎曲度的影响

    作者:郭金明;刘冬娟;张国权;阿里木江

    目的 探讨单纯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测量值间的差异及其相关性.方法 对178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和16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的X线、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测量腰椎曲线指数(LCI)、腰椎前凸度(Cobb角)、椎间盘突出指数(IDH)、硬膜囊横截面积(CSADS)、侧隐窝前后径(A-PDLR)(骨性标志),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腰椎间盘突出组,X线显示为腰椎生理曲度明显变小或消失,并多伴有侧弯;腰椎管狭窄组,X线显示为腰椎生理曲度明显加大,多不伴有侧弯,二者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腰椎间盘突出程度与腰椎生理曲度呈负相关(r=-0.732,P<0.05);腰椎管狭窄程度与腰椎生理曲度呈正相关(r=0.605,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生理曲线不同,突出和狭窄程度与腰椎生理曲线有相关性.

  • 腰椎牵引、腰屈伸肌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韩真;汤国强;李曦光

    采用腰椎牵引、腰屈伸肌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123例,男 78例,女 45例,年龄 25~ 71岁,平均 45.2岁,病程 3 d~ 21年.将 12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66例,对照组 57例,观察组采用腰椎牵引、腰屈伸肌训练,对照组仅采用腰椎牵引,中央型或碎块突出到椎管型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除外.急性者卧床 2~ 7 d,采用电脑自控牵引床腰大肌姿势体位牵引,1次 /d,30 min/次,连续牵引,牵引重量自体重 50% ~ 100%,15 d为 1个疗程,连续治疗 2个疗程 ; 同时卧床 2~ 7 d后作无明显伸屈运动的腰背肌锻炼,症状有好转时,再根据腰椎曲度、骶骨前倾角大小等进行腰屈伸肌功能训练,腰屈肌训练仰卧屈膝、屈髋姿势下抬起头及肩部或仰卧位腰下垫高的姿势时抬起头及肩部至水平位,1~ 3次 /d,5~ 15 min/次 ; 腰伸肌训练时在俯卧位腹下垫高姿势时抬起头及肩部至水平位,2~ 4次 /d,10~ 20 min/次,对照组仅进行腰椎牵引,方法同上.

  • 脊髓拴系综合征并肾衰误诊5例

    作者:王进雪;周宏;徐文莲;李捷;耿迎春

    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是少见病,合并肾衰更罕见,误诊率极高。现将本院近几年遇到的TCS报道如下,以引起重视。1 临床资料本组男2例,女3例。年龄13~39岁,平均21岁。病史6~20年,平均14年。其中3例女性中自幼遗尿者2例,足畸形手术矫型治疗者2例,明显排尿困难者1例且常自己导尿治疗,均有间断尿路刺激症状并自服药物治疗。2例男性主要表现症状为进行性排尿困难,用力排尿时腰痛或腰痛加重,其中1例有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来我院就诊原因分别是水肿,乏力头晕,面色苍白,鼻衄,黑便等肾衰并发症。入院后查体的共同阳性体征是青少年,贫血貌,膀胱区叩浊,会阴浅感觉减退。其中3例腰部多毛,1例有TCS松解手术疤痕。血常规示不同程度贫血。尿常规示中脓细胞(++)~(++++)者3例,蛋白尿(+)~(++)者2例,血尿2例;肾功能示尿毒症4例,氮质血症1例。腰椎摄片有隐性脊柱裂者3例。B超均有双肾盂积水,肾皮质变薄的特征。腰髓磁共振结果均有腰椎曲度变直,脊髓圆锥变细下移至第3腰椎以下及马尾或终丝张力高的特征。其中1例骶管扩张疑诊为蛛网膜腔囊肿,1例出现椎管内钙化。

  • 用中药离子导入疗法和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探析

    作者:刘继巍

    目的:探讨用中药离子导入疗法和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5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有23例患者,实验组有34例患者.我院对对照组患者使用中药离子导入疗法进行治疗,对实验组患者在使用中药离子导入疗法进行治疗(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正骨手法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其JOA(下腰痛积分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腰椎曲度的变化情况和治疗的效果.结果: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JOA的评分和腰椎曲度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JOA的评分和腰椎曲度与其接受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的提高,且实验组患者JOA的评分和腰椎曲度提高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用中药离子导入疗法和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确切.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1例剖宫产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护理

    作者:魏晚雨;蒋晓琴;倪忆媚

    腰椎间盘突出是因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椎间盘膨出,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突出,刺激和压迫脊神经或脊椎产生以根性坐骨神经痛为主要症状的腰腿痛疾病.孕妇临产期除了母体自身存储和体液增加外,胎儿的成长也加剧了母体的腰椎负荷,由于母亲身体重心的前移,腰椎曲度改变及后方小关节受到影响而失去稳定性,从而容易引起腰椎间盘突出.本文以1例入院前即确诊为妊娠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为例,谈一下此类疾病的护理.

  • 腰椎曲度变直时椎间盘病变的特点

    作者:于明安;张建秋

    目的 通过分析腰椎曲度变直患者腰椎问盘病变的发生情况,揭示T11~S1各椎间盘的不同类型病变对腰椎曲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腰椎曲度变直组(69例)和对照组(同一年龄组,腰椎曲度正常,共 41 例)T11-S1 各椎间盘病变情况,分别观察椎间盘蜕变、突出、椎间隙狭窄的发生情况,在两组问对部分节段不同病变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中T11-L2段椎间盘病变的发生率很低,在两组间无法进行统计学处理.L2-S1段椎间盘病变的发生率增高,腰椎曲度变直组除L2-3椎间盘突出和椎间隙狭窄与腰椎曲度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P>0.05),其余节段椎间盘蜕变、突出和椎间隙变窄在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01).结论 腰椎曲度变直组病人下腰段(L2-S1)椎间盘病变发生率明显增高,说明腰椎间盘病变作为局部因素可能是腰椎曲度变直的诱因.

4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