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盆入射角和腰椎前凸角失匹配机体矢状面平衡代偿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王立飞;孟宪中;徐佳欣;李显博;欧阳一雪;王春雷

    目的 探讨骨盆入射角(PI)和腰椎前凸角(LL)失匹配时,机体维持矢状面平衡的代偿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以"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代偿机制"和"pelvic incidence""lumbar lordosis""sagittal balance""compensatory mechanism"为中英文关键词,查阅2000年1月—2017年10月有关PI和LL关系的研究文献,对PI与LL失匹配机体维持矢状面平衡代偿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结果脊柱-骨盆矢状面力线参数主要包括LL、PI、骨盆倾斜角(PT)、胸椎后凸角(TK)等,各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量化关系,但因种族、年龄等差异,不同群体间参数的量化关系存在差异.PI值存在性别、种族差异,适合国人的PI-LL差值的范围尚有争议.PI和LL失匹配矢状面失平衡的代偿机制主要包括胸椎段过伸代偿、骨盆后倾代偿、膝关节屈曲代偿.矢状面失平衡时,三种代偿机制相继进入代偿状态,并相互作用,共同维持机体的矢状面平衡.结论 PT和LL失匹配时脊柱、骨盆、下肢三者共同维持机体矢状面平衡. 然而脊柱参数、骨盆参数及下肢参数之间的具体量化关系尚未明确. 适合国人的PI-LL差值范围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 骨盆入射角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调节的关系

    作者:王辉;孙亚澎;丁文元;杨大龙;马雷;张迪;杨思东;宋艳丽;申勇

    目的:探讨骨盆入射角(PI)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调节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共纳入2008年1月—201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13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作为观察组,120例同年龄段、同性别组成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依据 PI 的不同,将观察组和对照组分为:低 PI 值组(PI <45。)、中 PI 值组(PI 45。~60。)、高PI 值组(PI >60。)。于脊柱全长侧位 X 线片测量 C7铅垂线与 S1后上角的水平距离( SVA)、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角度(TLJ)、腰椎前凸角(LL)、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分别比较3组PI 值受试者中观察组与对照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差异,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中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中低、中、高 PI 值的受试者,分别为38例(27.9%)、50例(36.8%)、48例(35.3%),对照组中分别为52例(43.3%)、41例(34.2%)、27例(22.5%)。在观察组中,高 PI 值患者相比于低 PI 值患者表现出较大的 LL、PT、SS 和较小的 SVA(P 值均<0.01);与中 PI 值相比,低 PI 值 SS 显著降低(P <0.01),而 PT 则无明显变化(P >0.05);与中 PI 值相比,高PI 值 PT 显著增大(P <0.01),而 SS 则无明显变化(P >0.05)。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中,PI 值与骨盆参数(PT、SS)及脊柱矢状位参数(LL、TLJ)具有相关性,SS 和 LL 之间以及 SS 和 TLJ 之间均具有相关性(P 值均<0.05);在观察组中,PT 和 SVA 之间具有相关性(P <0.05)。在低、中、高 PI 值中,观察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受试者,均表现出 SS 减小和 PT 增大,TK、LL 以及 TLJ 减小(P 值均<0.01)。结论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中,骨盆对于 LL 减小的代偿机制因 PI 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PI 较大者的代偿以骨盆后倾为主,而 PI 较小者的代偿以骶骨水平化为主,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手术矫形方案制定及术中 LL 重建应考虑到 PI 的大小。

  •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李松;孙旭;陈曦;陈忠辉;徐亮;朱泽章;王斌;邱勇

    目的:评估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upper lumbar disc herniation,ULDH)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影像学表现,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在ULDH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6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29例ULDH患者,其中L1/2椎间盘突出9例,L2/3椎间盘突出16例,L1/2和L2/3双节段椎间盘突出4例;正常无椎间盘突出志愿者58例为对照组.ULDH组年龄20~56岁,女10例,男19例;对照组年龄22~56岁,女21例,男37例.两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两组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angle,TLJ)、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ULDH组测量突出节段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和椎间盘角度,对照组测量L1/2、L2/3椎间盘;观察两组是否存在滑脱及椎体楔形变,测量滑脱距离及楔形变角度.根据矢状面形态进行Roussouly分型并比较两组间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和Roussouly分型结果.结果:ULDH组的PI、PT、SS和LL分别为36.0°±8.8°、12.5°±6.7°、23.4°±9.6°、36.1°±9.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6°±8.6°、15.4°±6.7°、28.0°±9.1°、48.1°±9.0°(P均<0.05);ULDH组的TK、TLJ和SVA分别为33.3°±11.0°、17.0°±6.6°、5.6±20.1m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7°±12.1°、6.2°±5.8°、-18.2±16.6mm (P均<0.05).ULDH组的L1/2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分别为6.1±1.9mm和5.1±2.1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7±1.8mm和8.5±2.4mm (P<0.05);L2/3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分别为7.1±2.1mm和5.1±2.7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5±1.9mm和8.3±2.6mm(P<0.05).ULDH组L1/2和L2/3椎间盘角度分别为4.9°±3.0°和5.2°±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2.7°和3.1°±2.6°(P<0.05).ULDH组中后滑脱患者10例(34.5%),明显高于对照组(0%)(P<0.05).ULDH组后滑脱距离5.3±1.9mm,24例(82.8%)椎间盘突出节段邻近椎体存在明显楔形变(8.7°±2.4°);而对照组仅2例(3.4%)存在腰段椎体楔形变,比例明显低于ULDH组(P<0.05).ULDH组Roussouly分型Ⅰ、Ⅱ、Ⅲ、Ⅳ型所占比例分别为48.3%、31.0%、17.3%和3.4%,对照组分别为10.3%、46.6%、32.8%和10.3%,其中Ⅰ型在ULDH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分型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LDH患者以Roussouly分型Ⅰ型居多,PI较低,且较正常人群相应节段椎间盘高度显著降低、椎间隙角度增加.

  • 正常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拟合关系研究

    作者:孙卓然;李危石;陈仲强;于淼;赵文奎

    目的:建立国人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与骨盆矢状位序列间的拟合关系.方法:采用影像学分析,对171例正常青年志愿者进行影像学研究,男94例,女77例,年龄23.0±1.8岁(18~28岁).均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检查,利用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测量脊柱与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利用Pearson检验进行LL与其他各参数间相关性分析,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建立LL与其他各参数间线性拟合关系.根据既往研究LL=PI+9,以PI测量值为基础,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LL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间对比.结果:PI为44.6°±9.5°,LL为48.4°±10.8°,SS为34.4°-±8.0°,TK为24.2°±9.6°,CL为7.9°±9.6°,SVA为-20.5 ±30.1 mm; LL与PI、SS、TK、CL、SVA呈显著相关(P<0.05).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LL=2.958+0.760 SS+0.323 TK+0.198 PI+0.122 CL-0.118 SVA;运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LL=0.623 PI+20.611.根据既往文献报道LL=PI+9,以此计算出的LL预测值53.7°±9.5°与实际测量值差异显著(t=7.025,P<104).结论:以PI为自变量的简单线性回归LL=0.623 PI+20.611能准确估计个体的LL,在西方人群中得到的LL=PI+9结果并不适用于国人LL的估计.

  • 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黄觅;于淼;刘晓光;姜亮;韦峰;吴奉良;刘忠军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影响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因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患者109例,其中男39例,女70例,年龄24~79岁,平均54岁。门诊随访2~4年,平均3.4年。测量术前融合节段角度(fusion angle,FA)、融合节段头尾端相邻节段角度(proximal angle,PA;distal angle,D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融合与非融合相邻节段移位距离(slip distance,SD)等参数。以术后2年时站立位X线片相邻节段滑移≥3mm定义为ASD,将患者分为退变组(A组)和非退变组(B组)。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融合节段数等。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ASD的影响因素。结果:A组18例(16.5%),B组91例(83.5%)。发生ASD患者均为融合节段头端相邻节段退变。 A组患者术前LL为29.8°±12.5°,B组为32.4°±11.2°;A组SS为31.5°±12.1°,B组为37.4°±13.4°;A组FA为18.3°±9.0°,B组为14.8°±10.5°; A组PA为6.8°±3.2°,B组为7.2°±5.2°;A组PI为42.3°±9.8°,B组为49.9°±9.8°;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融合节段数及DA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与ASD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 SS、LL、FA、PA与ASD发生率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腰椎融合术后影响ASD的诸多因素中,过小的PI值可能是导致ASD的重要因素。

  • 不同进展程度的胸弯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矢状面形态差异的比较研究

    作者:蒋军;邱勇;朱泽章;钱邦平;朱锋;毛赛虎;赵清华

    目的 比较不同进展程度的胸弯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矢状面形态的差异并探寻与侧凸进展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选自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的83例胸弯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所有研究对象之前均未接受过任何治疗.根据侧凸进展程度分为3组:非进展组(NCP组),包括26例骨骼发育已成熟且Cobb角<40°的患者;中度进展组(MCP组),包括29例骨骼发育已成熟且Cobb角≥40°的患者;重度进展组(SCP组),包括28例骨骼发育尚未成熟但Cobb角≥40°的患者.矢状面测量指标包括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入射角和骨盆倾斜角.三组之间的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NCP组的平均胸弯Cobb角显著小于MCP组和SCP组(均P<0.01),但MCP组和SC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9).NCP组的平均胸椎后凸角为19°±7°,MCP组为13°±6°,SCP组为8°±5°;SCP组显著小于MCP组(P=0.011)和NCP组(P<0.01),而MCP组的平均胸椎后凸角显著小于NCP组(P<0.01).其余四项指标在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椎后凸不足与胸弯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侧凸进展密切相关,而骨盆的矢状面形态可能与胸椎侧凸的进展无关.

  •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L5峡部裂性滑脱进展的相互作用

    作者:龙法余;陈耀武;钟招明;吴骞;郑帅;陈建庭

    背景:目前从脊柱-骨盆矢状面角参数度解释滑脱进展日益受到重视,但缺乏统一观点,且两者的相互作用尚无归纳总结.目的:分析L5峡部裂性滑脱中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滑脱率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脊柱-骨盆参数与滑脱进展的相互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就诊且资料完整的83例L5峡部裂性滑脱患者,年龄21-79岁,体质量43-91 kg,其中男30例,女53例.在侧位脊柱X射线片上测量患者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和滑脱率,在矢状面腰椎MRI上利用改良Pfirrmann分级标准评估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分别按照骨盆入射角值大小、L5/S1椎间盘评分及滑脱率进行分组.结果与结论:①按骨盆入射角大小分组,>60°组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显著大于45°-60°组(正常组)和<45°组,45°-60°组(正常组)显著大于<45°组;骨盆入射角>60°组腰椎前凸角显著大于45°-60°组(正常组)和<45°组,45°-60°组(正常组)显著大于<45°组;骨盆入射角>60°组滑脱率显著大于<45°组;②按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组,高重度退变组滑脱率显著大于低重度退变组和轻中度退变组,低重度退变组显著大于轻中度退变组;高重度退变组腰椎前凸角显著大于低重度退变组和轻中度退变组,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对于腰椎前凸角,滑脱率为25%-50%的患者与滑脱率<25%的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提示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L5峡部裂性滑脱进展可能存在相互作用,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形态、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及滑脱进展紧密相关,而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可能影响腰椎形态和L5滑脱进展.轻中度滑脱可能不会引起腰椎前凸角的改变.临床上应更加重视骨盆入射角较大的L5/S1峡部裂性滑脱患者.

  • 下腰椎椎间盘退变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间的关系

    作者:杨建伟;赵杰

    分析比较下腰椎各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各平衡参数间的关系.选取符合选择标准的13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拍摄脊柱全长X线片以及腰椎MR,依据Pfirrmann分级评定病变节段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利用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ACS)测量以下矢状面参数:矢状面躯干位移(SVA)、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将所有患者按 PI 测量值分为小于正常范围组(A 组)、正常范围组(B 组)和大于正常范围组(C 组),分节段比较各组椎间盘退变程度;以矢状面平衡各参数的测量数值与椎间盘退变等级为依据进行分组,比较各节段椎间盘退变等级与矢状面平衡参数间的关系.L5~S1椎间盘退变对脊柱-骨盆整体参数具有重要影响,是导致躯干失衡的重要因素.大于正常范围的PI可导致或加重L5~S1节段椎间盘的退变;PT 及PI 与下腰椎椎间盘退变程度显著相关.

  • 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不匹配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作者:薛荣;季祝永;陈余庆;杨鸿锋;张文祥;邹春锦;王斌;韩乃付

    目的 探讨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骨盆入射角(PI)与腰椎前凸角(LL)不匹配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73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配情况,将患者分为匹配组与非匹配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LL、下腰椎前凸角(lower LL)和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DI);同时记录术后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rASD)发生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部和腿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末次随访时共20例患者被诊断为rASD,其中匹配组9例、非匹配组11例,2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影像学指标无显著差异,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非匹配组患者SS、LL、LowerLL及LDI均显著低于匹配组,而PT显著高于匹配组(P<0.05).2组患者术后ODI、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但末次随访时非匹配组ODI、VAS评分均显著高于匹配组(P<0.05).结论 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PI与LL不匹配是导致邻近节段退变的重要因素,会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研究

    作者:聂涛;谢双龙;吕昕;赖琦;戴闽

    目的 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与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e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72例DLS患者(DLS组)及健康体检的志愿者60例(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全脊柱侧位X线片),并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结果 DLS组LL、TK、PI和SS分别为(46.760 0±0.721 2)°、(43.080 0±0.560 1)°、(52.850±1.026)°和(39.550±1.090)°,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PT、SVA分别为(24.880 0±0.596 8)°、(24.870 0±0.658 0)m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在DLS患者中有明显的差异.LL、TK、SS、PI值可能与DLS有关系.

  • 腰椎峡部裂型滑脱症矢状位参数分析

    作者:贾俊峰;赵杰;陈志明;金根洋;袁建东;马辉;连小峰;李忠海

    [目的]探讨L5峡部裂型滑脱症病人腰骶部的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2000年1月~2005年12月资料完整的L5峡部裂型滑脱症76例,男32例,女44例;年龄12~68 岁,排除其他腰椎节段病变及下肢畸形,在包含双侧股骨头的腰椎站立位侧位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骶骨水平角(SS)、腰骶角(LSA)及滑移度等参数,并与30例健康成人比较,用t检验比较滑脱病人与健康成人、轻度滑脱和重度滑脱病人各参数之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P<0.05).[结果]根据Meyerding分类,轻度滑脱53例(Ⅰ、Ⅱ度),重度滑脱23例(Ⅲ、Ⅳ度).腰椎滑脱患者的PI、LL、SS、LSA均较健康成人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度滑脱病人的PI、LL、LSA均较轻度滑脱的病人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PI与滑移度、SS、LL及LSA有显著相关性,LSA与滑移度、SS与LL有显著相关性,但SS与滑移度无显著相关.[结论]骨盆的矢状位形态对滑脱的发展有直接影响,PI越大,发生滑脱的风险越大,PI、LSA越大,滑脱进展的可能性越大.

  • 脊柱-骨盆参数与腰椎滑脱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吕振超;曹向阳;郭艳幸;丁锏

    目的 探讨脊柱-骨盆参数与腰椎滑脱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腰椎滑脱患者72例,Meyerding滑脱程度分级Ⅰ度32例、Ⅱ度30例、Ⅲ度7例、Ⅳ度3例.在患者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骶角(Dub-LSA)、腰椎前凸角(LL).分析脊柱-骨盆参数与腰椎滑脱程度的关系及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腰椎滑脱程度逐渐升高,PI、PT逐渐升高,Dub-LSA逐渐降低,组间比较P均<0.05;腰椎滑脱程度不同患者SS、L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椎滑脱程度与PI、PT呈正相关(r分别为0.447、0.572,P均<0.01),与Dub-LSA呈负相关(r=-0.666,P<0.01),与SS、LL无相关性(P均>0.05).脊柱-骨盆参数中PT与PI呈正相关(r=0.841,P<0.05),Dub-LSA与PI、PT呈负相关(r分别为-0.782、-0.826,P均<0.05).结论 脊柱-骨盆参数PI、PT、Dub-LSA与腰椎滑脱程度相关,且三者之间亦存在相关性.

  • 脊柱侧弯患者术前术后骨盆矢状位参数分析

    作者:陈宗霖;夏磊

    目的:探讨脊柱侧弯患者术前术后腰骶部的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资料完整的20例无症状成年志愿者与20例脊柱侧弯患者,均为男6例,女14例,排除其他脊柱后凸畸形及老年性脊柱退行性变,在包含双侧股骨头的全脊柱站立位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骶骨水平角(SS),骨盆倾斜角(PT)等参数,与健康成人组(20例)比较,并进行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根据特发性脊柱侧弯术前及术后患者分组并与健康成人对比,PI、PT、LL与S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SS均与LL轻度相关,PT与SS的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I在正常人、术前、术后均与SS和PT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手术前后的LL均与骨盆参数PI和SS存在明显相关性,术前评估骨盆参数有助于术中确定适宜的LL值.

  • 骨盆入射角与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黄觅;杜世阳;冯晶;倪欢;夏平

    目的:探讨骨盆入射角(PI)与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关系,并提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预测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骨科因腰椎管狭窄症行单节段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手术的患者,共计50例.测量并记录术前骨盆入射角,根据PI值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PI≥45°,B组PI<45°.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两年的腰椎前凸角(LLA),融合节段头端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IH)、伸屈位活动度(ROM)、中立位椎体移位距离(SD).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IH,ROM,SD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LLA,IH变化值无显著差异(P>0.05),而SD,ROM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I值是骨盆对腰椎生理变化代偿能力的指标,PI值越大则代偿能力越强;PI值较小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术后功能更差.

  • 俯卧髋外展外旋位直腿后伸运动对下腰痛的影响

    作者:张旭;张红艳;蔡秉达;郭钦;樊孝煌

    目的:探讨俯卧髋外展外旋位直腿后伸运动对下腰痛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在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实习的203名实习生中通过俯卧主动直腿后伸试验筛选出符合标准的60名下腰痛实习生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在ADIM前提下进行8周俯卧髋外展外旋位主动直腿后伸运动,15个/组,3组/天,3天/周;对照组在ADIM前提下进行8周俯卧髋中立位主动直腿后伸运动,15个/组,3组/天,3天/周;试验前后分别测量参与者下腰痛疼痛程度、骨盆入射角、主动直腿后伸臀大肌和腘绳肌收缩序列,12个月后对两组参与者下腰痛疼痛进行电话随访.结果:两组在8周干预后疼痛缓解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骨盆入射角变化不具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疼痛缓解程度较对照组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12个后电话随访,对照组疼痛增加,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疼痛则无显著变化;试验组在俯卧主动直腿后伸试验中运动模式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俯卧髋外展外旋位直腿后伸运动能很好地纠正髋后伸臀大肌和腘绳肌间的运动模式,可有效缓解年轻患者下腰痛并降低下腰痛的复发率.

  • 下腰椎小关节退变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吕昕;张斌;刘远;戴闽

    目的 探讨下腰椎各节段椎小关节退变程度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各平衡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11月符合选择标准的12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8例,女62例;年龄24 ~ 77岁,平均53岁.病程3~96个月,平均6.6个月.病变节段:L3、4 32例,L4、s 47例,L5、S1 52例.患者均摄腰椎CT及站立位腰椎侧位X线片,依据Pathria分级系统对下腰椎小关节退变程度进行分级,并测量以下矢状面参数:脊柱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上腰弯前凸角(upper lumbar lordosis,ULL)、下腰弯前凸角(lower lumbar lordosis,LLL)和骨盆参数——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将所有患者按PI测量值分为小于正常范围组(A组)、正常范围组(B组)和大于正常范围组(C组),分节段比较各组小关节退变程度;同时,将所有患者分节段依据小关节退变程度分为轻度退变(0、Ⅰ级)组(N组)及重度退变(Ⅱ、Ⅲ级)组(M组),比较矢状面参数与各节段小关节退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L4、5和L5、S1节段,A、B、C组间小关节退变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小关节退变更严重;但在L3、4节段,各组间小关节退变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节段N、M组间除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于正常范围的PI可导致或加重L4、5及Ls、S1节段小关节的退变;PT及PI与下腰椎小关节退变程度显著相关.

  • 智能手机Scoliometer软件在L4~S1融合术中获得优化腰椎前凸角的价值

    作者:余伟波;梁德;叶林强;江晓兵;姚珍松;唐晶晶;唐永超

    目的 探讨智能手机Scoliometer软件在L4~S1融合术中获得优化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的价值,并观察其准确性.方法 将2014年11月-2015年2月收治并拟行L4~S1融合术的2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纳入研究.男8例,女12例;年龄41~65岁,平均52.3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3.4年.术前摄标准腰骶椎侧位X线片,采用PACS影像系统测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及L4~S1Cobb角,参照公式[(PI+9°) ×70%]计算理想L4~S1Cobb角;术中矫形过程使用Scoliometer软件测量L4~S1 Cobb角,直至达理想L4~S1 Cobb角±5°范围;术后再次测量L4~S1Cobb角.比较Scoliometer软件与PACs影像系统测量角度的一致性,以评估该软件测得角度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比较理想L4 ~S1Cobb角分别与手术前后L4~S1Cobb角的差值,分析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 术前计算理想L4~S1Cobb角为(36.17±1.53)°,PACS影像系统测得L4~S1Cobb角为(22.57±5.50)°;术中矫正后Scoliometer软件测得L4~S1Cobb角为(32.25±1.46)°;术后PACS影像系统测得L4~S1Cobb角为(34.43±1.72)°.术中Scoliometer软件与术后PACS影像系统测量角度比较,组内相关系数为0.96、95%可信区间为(0.93,0.97),提示两者相关性很好;平均绝对误差为1.23°,提示Scoliometer软件与PACS影像系统测量角度有约1.23°的误差范围.理想L4~S1Cobb角与手术前后PACS影像系统测得的L4~S1 Cobb角绝对差值分别为(13.60±1.85)、(2.31±0.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5,P=0.001).结论 智能手机Scoliometer软件可辅助医师在L4 ~S1融合术中获得优化LL.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