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创通道下简化治疗伴邻近节段退变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作者:唐建华;赵丽丽;黄春明;钟诚凡;李小川;何雨生

    目的:探讨微创通道辅助下治疗伴邻近节段退变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4月至2016年1月,36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伴邻近节段退变患者接受微创通道下简化手术治疗(目标神经靶点减压、邻近节段椎间或椎板间小关节融合、单边内固定),其中退变性腰椎滑脱23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13例,MeyerdingⅠ度16例,Ⅱ度17例,Ⅲ度3例.采用腰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36例患者术中出血230~480 ml,平均340 ml;术后出血15~80 ml,平均43 ml;手术时间176~240 min,平均193 min;术中X线暴露时间2~6 s,平均3.6 s.2例术中硬膜囊撕裂,没有出现神经损伤表现.30例获得随访,时间12~17个月,平均15.2个月.术前、术后5 d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腰背痛VAS评分分别是7.6±1.7、1.9±0.4、0.8±0.4,术后5 d、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个月ODI评分分别为35.9±1.2和3.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5 d及术后1、3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3.2±0.4、24.4±0.4、27.4±0.1、27.9±0.5,术前与术后5 d及术后1、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通道下治疗伴邻近退变的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操作简化,康复快的微创治疗方法.

  •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毛路;杨惠林;王根林

    退行性腰椎疾病是常见的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骨科疾患,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减压、融合、内固定是其治疗的有效方法和基本原则[1] .腰椎融合可导致腰椎融合节段刚度增加,使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备受学者关注[2] .目前尚不清楚腰椎融合理想的内固定刚度,国内外学者对既可促进固定节段融合又可大限度地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固定方式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

  • Wallis棘突间动态内固定治疗老年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的短期临床效果

    作者:夏子寰;伍骥;郑超;王增顺;黄蓉蓉

    目的 探讨后路椎管减压和Wallis棘突间动态内固定治疗老年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术后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解放军空军总医院行后路椎管减压、Wallis棘突间动态内固定治疗的25例腰4-5节段椎管狭窄症的老年患者.男11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岁.所有患者随访期均≥6个月.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天、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测量手术节段(腰4-5)和邻近节段(腰3-4、腰5-骶1)椎间隙与椎间孔高度.记录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25例患者均在椎管减压后顺利置入Wallis系统.术中、术后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有缓解,术后3天、1个月、6个月时ODI评分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6个月邻近节段(腰3-4、腰5-骶1)椎间隙与椎间孔高度与术后3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管减压和Wallis棘突间动态内固定治疗老年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术后短期随访临床效果满意,Wallis系统可有效维持手术节段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短期随访未发现引起邻近节段明显退变.

  • PLI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慕春黎;王朋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9-2016-10行PLIF手术治疗的14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将ASD者纳入观察组,未出现ASD者纳入对照组.首先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纳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40例中有60例PLIF术后发生ASD,发生率为4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前存在ASD、多节段融合与PLIF术后ASD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BMI、吸烟、饮酒、全椎板切除与PLIF术后ASD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前存在ASD、多节段融合是PLIF术后发生ASD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前存在ASD、多节段融合患者PLIF术后更易发生ASD,因此建议临床医师针对性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

  • 经Wiltse入路Dynesys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

    作者:胡伟;郑军

    目的 探讨经Wiltse入路Dynesys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3-2016-09采用经Wiltse入路Dynesys内固定治疗的2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椎间隙高度、椎体活动度.结果 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3(15~32)个月.术后3周时1例发生多裂肌失神经纤颤电位现象.术后3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手术节段椎体活动度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手术上位节段活动度及下位节段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Wiltse入路Dynesys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避免对多裂肌的损伤,保留了腰椎固定节段的活动度,降低了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近期疗效满意.

  • 改良TLIF联合Waveflex半刚性内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韩猛;刘磊;马超

    目的 探讨改良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LIF)联合Waveflex半刚性内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01采用改良TLIF联合Waveflex半刚性系统内固定治疗的24例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结果 24例均完成至少2年的随访,末次随访时疗效按Stauffer-Coventry标准评定:优20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1.7%.术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术后1年各指标较术后1周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年各观察指标与术后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3、4及L4、5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TLIF联合Waveflex半刚性系统内固定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安全、有效,保留邻近节段的运动功能,可延缓邻近节段退变,但是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化的系统回顾分析

    作者:沈凯;李锋;谭祖健

    目的 探讨腰椎融合术导致融合邻近节段退化(ASDet)发生的概率、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对近30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关于腰椎融合术导致邻近节段退化的文献进行系统回顾.结果 共搜索到301篇相关文献,筛选出30篇符合人选标准的文献.本研究发现ASDet发病率波动在6.3%~100%,邻近节段退变(ASDeg)发病率波动范围8%~100%,邻近节段疾病(ASDis)发病率波动范围6.3%~27.4%.ASDeg平均发病率高于ASDis,P=6.751×10-7(P<0.05).多种影响因素参与ASDet的发生.结论 ASDet、ASDeg 、ASDis发病率差异较大.目前ASDet发生的机制仍不明,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与手术引起的邻近节段生物力学机制改变有关.年龄大于60岁、使用内固定器械、损伤上方小关节、改变腰椎前凸和骶倾角、破坏腰椎后方组织结构、已绝经妇女是邻近节段退化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然而长节段融合是否导致ASDet的发病率增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退行性腰椎侧凸后路固定减压选择性植骨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分析

    作者:杨鹏;赵岩;付裕;邢文华;祝勇;杨学军

    目的 观察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管减压、选择性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12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管减压、选择性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72例退行性腰椎侧凸,A组35例选择L4、5节段融合,B组37例选择L5S1节段融合.比较2组多节段固定比例、多椎板间隙减压比例,术后1周矢状面Cobb角、冠状面Cobb角、JOA评分,以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结果 A组随访(14.1±1.2)个月,B组随访(12.8±0.2)个月.A组单椎板间隙减压比例低于B组,且多椎板间隙减压比例高于B组,多节段固定比例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1周矢状面Cobb角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1周冠状面Cobb角、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管减压、选择性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时,固定、减压节段越多,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概率越大.

  • 腰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后单边或双边固定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作者:林斌;张文彬;周琴;张峰;敖庆芳;俞辉;陆成武

    背景:在行后路椎体融合内固定术中,椎弓根钉置入不可避免会损伤邻近关节突关节。目前一致认为单边固定因保留一侧关节突关节可明显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但仍缺乏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及不同节段退变发生率的长期随访研究。
      目的:对比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单边或双边椎弓根螺钉固定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方法:2006年2月至2007年12月,101例行PLIF手术的L4-L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单边固定42例,双边固定59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均超过5年。邻近节段分为三个节段:第1个近端邻近节段、第2个近端邻近节段及远端邻近节段。依据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评估邻近节段退变的情况,并记录末次随访时的ODI评分评价腰椎功能。
      结果:单边固定组第1个近端邻近节段、第2个近端邻近节段及远端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别为57.1%(24/42)、45.2%(19/42)、38.1%(16/42);双边固定组第1个近端邻近节段、第2个近端邻近节段及远端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别为72.9%(43/59)、68.0%(40/59)、50.8%(30/59)。两组第1个近端邻近节段和远端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而第2个近端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单边固定组和双边固定组的ODI评分分别为25.6±5.9、28.4±5.2,两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2.503,P=0.014)。
      结论:对于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单边固定者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低于双边固定者,尤其对于第2个近端邻近退变节段的患者。

  • 腰椎棘突间动力性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燕鹏;侯树勋;任东风

    脊柱融合术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引起的下腰痛的传统手术方法,已经应用了几十年.随着脊柱融合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合成功率虽然,已经接近100%,而临床症状改善率却未能达到相应满意的程度.腰椎行融合术后,长期随访发现的邻近节段退变也令外科医生感到棘手.而比较年轻的患者,完全融合术将明显影响他们的长期生活质量.因此,很多学者开始思考一种新的非融合方法即动力性固定(dynamic fixation)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过去的十几年中,国外很多学者已经针对动力性固定技术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其中腰椎棘突间动力性固定技术应用较为广泛.

  •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潘爱星;杨晋才;海涌;周立金;陈小龙

    目的 研究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发生率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行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60例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评价,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1~ 77岁,平均(57.25±8.52)岁;单节段融合10例,双节段融合26例,3节段融合20例,4节段融合4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在颈椎X线上测量颈椎前凸角、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邻近节段骨赘大小;在颈椎MRI上测量邻近节段椎管矢状径及评估邻近节段椎间盘Miyazaki退变分级.统计并分析随访时ASD的发生率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本组随访2~7年,平均(3.93±1.76)年.末次随访时颈椎前凸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 0.05);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下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上、下邻近节段骨赘较术前有明显增大(P<0.05);上、下邻近节段椎管大矢状径较术前有明显减小(P<0.05);上、下邻近节段椎间盘Miyazaki分级均有明显退变表现.按ASD诊断标准,ASD的发生率为50.0%(30/60),其中单纯上位邻近节段发生ASD 18例(30.0%),单纯下位邻近节段发生ASD 8例(13.3%),上、下邻近节段均发生ASD 4例(6.7%).融合节段上位ASD发生率高于下位ASD发生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节段融合组(单、双节段)ASD发生率55.5%(20/36)与长节段融合组(3~4节段)ASD发生率41.7%(10/24)相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前路融合术使ASD加速,ASD多发生于上位邻近节段,短节段融合患者与长节段融合患者ASD发生无明显差异.

  • 腰椎后路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的随访观察

    作者:陈佳佳;龚沈初;保国锋;沈为光;张金龙;徐冠华;孙郁雨;崔志明

    目的:分析单节段后路腰椎固定融合(PLIF)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facet joint,FJ)退变的影像学特征,探讨PLIF对融合邻近节段FJ退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4年1月采用单节段PLIF或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的患者共84例,其中PLIF组(A组)44例,手术邻近节段共140个关节突关节;髓核摘除组(B组)40例,手术邻近节段共122个关节突关节.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病变邻近节段FJ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及退变发生率,依据Weishaupt分级系统对FJ进行分级,采用行平均分差检验,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病变邻近节段FJ的退变程度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随访时间及手术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J退变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的侵蚀、软骨下囊肿、关节突关节对位不良、关节突关节空气征、关节突关节积液、关节突再塑形以及关节突关节融合.A组术前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的侵蚀发生率分别为52.9%、31.4%,术后为75.7%、62.1%;B组术前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的侵蚀发生率分别为51.6%、30.3%,术后为63.9%、50%.两组患者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的侵蚀术前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发生率均较术前显著性增加(P<0.0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Weishaupt分级,A组140个关节突关节中,术前0级3个,1级95个,2级34个,3级8个,退变发生率为97.9%;术后0级1个,1级49个,2级59个,3级31个,退变发生率为99.3%;B组122个关节突关节中,术前0级4个,1级82个,2级30个,3级6个,退变发生率为96.7%;术后0级2个,1级60个,2级39个,3级21个,退变发生率为98.4%,两组手术前后退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行平均分差检验,两组患者组内手术前后对比,术后退变程度加重,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A组术前FJ退变程度与B组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术后FJ退变程度评分较B组术后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可能会加速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的退变,以关节间隙狭窄和软骨下骨的侵蚀为常见.

  •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比较研究的Meta分析

    作者:徐帅;朱震奇;钱亚龙;王凯丰;刘辰君;段硕;刘海鹰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邻近节段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发生的影响.方法: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指南,通过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检索2002年1月~2016年6月之间关于TDR和ACDF术后出现ASDeg、ASDis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章.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偏倚风险通过Cochrane系统评价指南进行评价,提取数据包括ASDeg、ASDis以及再手术率的相关信息,研究结果以ASDeg和ASDis的发生作为直接结果,以邻近节段再手术率作为间接结果评估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生,并根据随访时间和研究地点分层进行亚组分析,终对整篇Meta分析通过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the 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进行质量评估.结果:共纳入了11篇RCTs,包括2632名研究对象.对于整体的ASD(包括直接和间接结果),TDR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CDF (OR=0.6;95%CI[0.38,0.73];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Deg和再手术率方面,TDR相对于ACDF具有明显优势(分别为OR=0.58,95% CI[0.46,0.72],P<0.00001和OR=0.52,95% CI[0.30,0.87],P=0.01).以随访时间5年为分界点,不论随访<5年还是≥5年,在ASDeg发生率上,TDR的优势都比ACDF显著(分别为OR=0.63,P=0.001;OR=0.49,P=0.0002),并且这种优势可能随时间延长有扩大趋势.以研究地点分层,不论在美国(7篇RCTs)还是中国(4篇RCTs),TDR在邻近节段退变(ASDeg)发生率上均有优势(P<0.0001,P=0.03).根据GRADE评分,该Meta分析的质量级别为中等质量.结论:与ACDF相比,TDR在降低ASDeg和再手术率方面具有优势.

  • 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连续双节段颈椎病的中长期疗效对比

    作者:段硕;朱震奇;钱亚龙;王凯丰;刘辰君;徐帅;刘海鹰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颈椎椎间融合(Hybrid手术)治疗连续双节段颈椎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3月在我科行ACDF及Hybrid手术治疗的连续双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完整且随访时间>60个月者共68例,其中ACDF 39例(ACDF组),Hybrid手术29例(Hybrid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随访时间、手术节段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整体活动度、C2-C7颈椎曲度、相邻节段活动度、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的JOA、NDI及VAS评分均较同组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Odom标准,Hybrid组的优良率为93.1%,ACDF组为92.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C2-C7曲度较术前均有所恢复,Hybrid组较ACDF组改善更好(P<0.05);Hybrid组整体颈椎活动度及相邻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ACDF组颈椎活动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相邻节段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颈椎X线片评估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Hybrid组17.2%vs ACDF组20.5%,P>0.05);末次随访时Hybrid组人工间盘置换节段异位骨化发生率为34.5% (10/29),其中Mobi-C假体发生率为41.2%(5/12),ProDisc-C假体发生率为29.4%(5/17).结论:Hybrid手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5年以上随访临床疗效及安全有效性与ACDF相当,但Hybrid手术可以更好地重建颈椎曲度,减少邻近节段代偿性活动的同时保持颈椎活动度.

  • 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融合术治疗L4/5单节段退变疾病的疗效对比

    作者:肖进飞;张阳;李放;赵广民;单建林;张兴胜

    目的:评估Dynesys内固定或融合术治疗L4/5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L4/5单节段退变疾病患者76例,其中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35例(Dynesys组),融合术41例(融合组),随访时间均大于2年.评价指标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节段及上端、下端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及活动度(ROM),邻近节段椎间盘Pfirmman分级,并应用UCLA系统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两组末次随访时的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术前无显著性差异,末次随访时Dynesys组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融合组明显增高(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椎间高度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前上端邻近节段ROM在Dynesys组为8.3°±2.1°,融合组为8.4°±1.5°,末次随访时Dynesys组为10.2°±2.2°,融合组为12.9°±2.1°,均较术前增加(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下端邻近节段ROM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末次随访时融合组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前Pfirrmann分级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Pfirrmann分级变化组内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组间仅上端邻近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UCLA系统评分标准,Dynesys组8个节段出现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融合术组为22个节段,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融合术组有1例患者出现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或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均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前者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方面更有优势.

  • 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

    作者:黄道余;张阳;李放;郑波;单建林;王飞;冀沛峰

    目的:回顾性分析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2年7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我院行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患者84例,其中61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男38例,女23例;年龄31~58岁(46.3±11.5岁),随访时间60~108个月(74±14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同时行影像学评估,包括手术节段及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UCLA椎间隙退变分级(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以及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结果: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病例均未见椎间盘突出复发.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3个月(12.3±2.3mm)较术前(11.8±1.8mm)增加,末次随访时(10.1±1.7mm)较术前降低(P<0.05);上位相邻节段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手术节段椎间ROM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5.3°±1.8°及3.6°±1.9°,与术前(8.1°±2.8°)比较均显著性降低(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在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分别10.3°±3.8°和11.4°±3.7°,均较术前(8.5°±3.0°)显著性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UCLA分级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2例(19.7%)上位相邻节段发生影像学退变,1例发生症状学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手术节段和上位邻近节段术前与末次随访椎间盘Pfirmman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例出现螺钉断裂,未发生螺钉松动等其他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切除后应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中长期疗效,能维持手术节段稳定,保留手术节段部分椎间活动度.

  • Dynesys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关凯;李放;孙天胜;张昌猛

    Dynesys (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是一种后路经椎弓根动态内固定装置,由Stoll等[1]在Graf韧带系统的基础上改进设计而成,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非融合内固定方式之一.其设计目的在于维持手术节段稳定性的同时保留一定的椎体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减缓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s degeneration,ASD)的发生.Dynesys自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有十几年的历史,现已广泛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退行性脊柱侧凸和腰椎滑脱症等腰椎退变性疾病行减压术后的辅助治疗.其适应证包括[2]:①腰椎管狭窄或退行性腰椎滑脱所导致的神经源性疼痛或椎间盘退变所导致的腰背痛;②减压手术导致的医源性腰椎不稳;③退行性脊柱侧凸所致的椎管狭窄并处于进展期.禁忌证:①Ⅱ度以上的峡部不连性或退行性椎体滑脱;②大于10°的退行性脊柱侧凸;③颈、胸椎;④局部有骨肿瘤、感染或骨折;⑤合并重度骨质疏松及其他代谢性骨疾病;⑥融合失败后的翻修术;⑦严重椎间盘退变导致的椎间盘源性疼痛.现就Dynesys的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 腰椎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原因

    作者:于峥嵘;李淳德;刘宪义;刘洪;马忠泰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与患者自身因素、融合方式、内固定物性质、融合节段、随访时间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笔者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 腰椎退变性疾病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楚野;梁斌;曾佳兴;谷金

    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是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常见的病变,其含义较广,可以泛指融合区邻近节段的所有异常改变。文献报道影像学和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别达到了8%~100%和5.2%~18.5%[1]。 ASD是在1956年由Anderson在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退行性滑脱的病例中报道[2],随着内固定器械的日趋成熟,腰椎融合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融合术后所带来的邻近节段退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减低或避免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 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伟;张正善;李明

    脊柱融合术是通过手术方法使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病变的椎骨或丧失稳定性的脊柱节段在生理状态下融为一体,融合的上下两端为正常活动节段,从而使脊柱能发挥正常功能.1911年,Hibbs和Albee分别报道了对椎体结核患者采用脊柱后路融合术的治疗方法,为脊柱外科第一个成功的融合术式.20世纪60年代Paul Harrington设计了治疗脊柱侧凸的第一代脊柱后路矫形器械,开创了脊柱内固定器械用于脊柱融合术的先河.近年来,随着手术方法的日趋成熟和脊柱内固定器械的日新月异,脊柱融合术的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但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问题则变得越来越突出,已引起人们较多的关注.1988年,Lee[1]首先报告了一组因下腰痛和腰骶椎间盘突出而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经平均8.5年的无症状期后,出现了邻近节段的退变症状.其后,陆续有国外学者报告脊柱融合术可造成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或加剧已存在的脊柱退行性变.作者拟对目前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做一简述.

145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