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

    作者:张阳;李放;单建林;关凯;赵广民;文天林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0年5月采用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9例,其中腰椎管狭窄症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ROM)、椎间高度及上位相邻节段ROM,评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和症状学退变的发生情况.结果:55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48~70个月,平均54个月.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ODI分别为(24.1±5.7)%和(15.9±6.3)%,均较术前的(56.3±16.4)%明显改善(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2.9±1.5和1.4±0.5,均较术前的6.7±2.7明显改善(P<0.05).手术节段ROM由术前的(7.6±2.5)°保留至术后3个月的(4.5±2.8)°以及末次随访时的(4.9±2.3)°(P<0.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在术后3个月为13.4±2.6mm,较术前12.3±2.7mm明显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为12.1±3.2m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由术前的(8.1±3.0)o增加至术后3个月的(9.3±3.2)°,至末次随访时达到(10.0±2.9)°(P<0.05).末次随访时,7例(12.7%)患者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1例患者出现上位相邻节段症状学退变而接受二次Dynesys内固定手术.结论: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在中期随访时,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保留手术节段部分活动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邻节段退变.

  • 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

    作者:黄道余;张阳;李放;郑波;单建林;王飞;冀沛峰

    目的:回顾性分析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2年7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我院行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患者84例,其中61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男38例,女23例;年龄31~58岁(46.3±11.5岁),随访时间60~108个月(74±14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同时行影像学评估,包括手术节段及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UCLA椎间隙退变分级(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以及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结果: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病例均未见椎间盘突出复发.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3个月(12.3±2.3mm)较术前(11.8±1.8mm)增加,末次随访时(10.1±1.7mm)较术前降低(P<0.05);上位相邻节段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手术节段椎间ROM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5.3°±1.8°及3.6°±1.9°,与术前(8.1°±2.8°)比较均显著性降低(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在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分别10.3°±3.8°和11.4°±3.7°,均较术前(8.5°±3.0°)显著性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UCLA分级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2例(19.7%)上位相邻节段发生影像学退变,1例发生症状学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手术节段和上位邻近节段术前与末次随访椎间盘Pfirmman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例出现螺钉断裂,未发生螺钉松动等其他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切除后应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中长期疗效,能维持手术节段稳定,保留手术节段部分椎间活动度.

  • 动态内固定与坚强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患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忠民;金大地;陈建庭

    目的 探讨动态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退变性腰椎疾患(腰椎退变性失稳、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根据入选标准,选取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根据施行的内固定方法分为坚强内固定组50例和动态内固定组50例.坚强内固定组年龄(56±6)岁,动态内固定组年龄(57±9)岁.所有病例在术前均行站立位X线片、CT或MRI检查.观察指标: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内植物有无断裂、椎间融合率、腰骶-骨盆解剖学参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结果 (1)坚强内固定组:平均每例患者固定椎体(2.6±0.5)个,6例(12.O%)发生邻近节段退变,2例(4.0%)发生螺丝钉断裂,1例假关节形成(2.0%);腰椎前凸角:平均矫正(14.2±2.2)°;骶骨倾斜角:平均矫正(12.6±4.3)°;骨盆倾斜角:平均矫正(8.3±2.7)°;骨盆入射指数:平均矫正(2.0±0.1)°.(2)动态内固定组:平均每例患者固定椎体(2.5±0.6)个,1例(2.O%)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无螺丝钉断裂及假关节形成者;腰椎前凸角:平均矫正(20.2±3.7)°;骶骨倾斜角:平均矫正(15.8±6.5)°;骨盆倾斜角:平均矫正(4.5±2.2)°;骨盆入射指数:平均矫正(0.9±0.1)°.两种内固定方式在术后前2年均可使患者疼痛症状改善至无痛或轻度疼痛.随着固定时间延长,坚强内固定组下腰痛程度逐渐加重,在术后第3年开始显著重于动态内固定组.结论 动态内固定可有效地防止邻近节段退变,预防内植物断裂,重建脊柱的动态稳定.

  • 棘突间动态内固定装置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作者:曾令源;肖增明

    目的 旨在通过对比研究Coflex棘突间动态固定系统植入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意义.方法 收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单纯组和Coflex组,每组各30例.单纯组接受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术,Coflex组摘除责任节段椎间盘髓核后于该节段棘突间植入Coflex钛合金材料固定.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行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同时行X线及CT检查并测量手术节段椎间盘背侧及腹侧高度、椎间孔间大距离,棘突顶距及椎管面积等相关指标.结果 Coflex组的改善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组,术后12个月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结果Coflex组与单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椎间盘背侧高度、椎间孔间大距离、棘突顶距及椎管面积与各自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两组术后12个月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棘突间动态内固定装置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近期临床疗效、防止腰椎退变、增加椎间盘背侧高度、增加椎间孔间大距离、维持椎间隙高度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症状的缓解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 K-Rod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涛;强晓军;冯纪川;卓瑞立

    目的 探讨K-Ro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的短期疗效.方法 2010年12月~2011年4月,采用K-Rod共治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患者.L3/4者2例;L4.5者3例;L5S1者15例;L4.5 L5S1双节段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38~70岁,平均53.5岁.随访12~16个月,通过VAS评分、ODI指数和影像学分析评价其疗效.结果 患者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获得显著改善(P<0.05);患者术后,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差异无显著变化,置入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活动范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K-Ro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远期效果待进一步观察.

  • 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和坚强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随访

    作者:杨昭昕;黄晓文;姜正先;程力

    目的:探讨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及传统坚强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行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52例行腰椎后路减压+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固定术;对照组46例行传统的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测量术前、术后腰椎前凸角及骶骨倾斜角改变,术后随访3年,观察相邻节段退变情况,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分)对比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后腰椎前凸角矫正分别为(22.8±2.7)°、(13.9±1.6)°,骶骨倾斜角矫正值分别为(15.9±2.7)°、(12.2±2.6)°,试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早期JOA评分(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的JOA评分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试验组相邻节段退变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sobarTTL动态内固定系统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更好的恢复腰椎稳定性,减轻临近节段的退变.

  • Isobar TTL半坚强内固定系统与USS坚强内固定系统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比较

    作者:刘建航;靳安民;段扬;温永福;张力

    目的 建立USS坚强内固定系统、Isobar TTL半坚强内固定系统的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比两种模型的力学分布特点,探索动态内固定系统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为动态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依据1名正常男性志愿者中立位下螺旋CT扫描资料,利用Mimics 11.1、Geomagic studio 10.0、HyperMesh 10.0和Abaqus 6.8等软件构建L3~S1三维有限元模型,重建Isobar TTL和USS术后模型,对模型施加150 N预载荷及10 Nm力矩,分别记录不同工况下模型的椎间活动度、邻段椎间盘应力及内固定应力分布和应力峰值.结果 成功建立了解剖结构精细的L3~S1三维有限元模型及Isobar TTL和USS术后模型.Isobar TTL和USS模型应力主要分布在螺钉钉身,USS模型应力峰值大于Isobar TTL模型,主要集中在螺钉中部,但均不超过100 MPa;Isobar TTL模型椎间稳定性与正常模型无明显差异,而USS模型的运动范围明显下降,在屈伸工况下为明显;Isobar TTL模型邻段L3/L4椎间盘应力在前屈、后伸、侧曲、旋转工况下分别增加了6.2%、9.7%、3.6%、3.8%,而USS模型分别增加了8.5%、13.5%、4.3%、4.8%.结论 Isobar TTL系统能有效维持术后腰椎活动度,减少应力遮挡,理论上可以减缓邻近节段的退变.

  • 应用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效果观察

    作者:卢斌;蒋国强;罗科峰;陆继业

    目的 探讨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 将3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进行手术减压并植入Dynesys,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末次随访对患者的腰痛及功能障碍指数进行对比研究,对桥接节段的椎间隙的高度和活动情况、松动情况等进行X线测量.结果 均经过5年的随访,发现36例患者腰椎术后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相比术前均明显下降(均P<0.01);发现术后目标椎间隙的高度优于术前(均P< 0.01).结论 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能取得良好的中期效果.

  • 腰椎棘板的应用解剖研究与动态内固定系统的研制

    作者:袁健东;吴云刚;刘彩龙;陈鑫

    目的 通过获取骨骼标本中腰椎后柱结构的相关解剖参数以及健康人腰椎后柱的三维构象样本数据,设计腰椎棘板螺钉动态内固定系统.方法 对20具L3~S1段骨骼标本行层次解剖,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椎板区域的厚度以获取腰椎棘板的相关解剖参数;另对20名健康成人腰椎的L3~S1段行三维CT重建扫描,以获取腰椎后部结构三维空间构象样本数据.结果 通过解剖观察与测量,棘板螺钉固定置钉区域拟设定在腰椎椎板内侧的中1/3处,椎板L3~4段厚度(6.6±0.9) mm,L5~S1段厚度(6.0±0.6)mm.长度6.5~8.0 mm的棘板螺钉符合双侧皮质骨螺钉固定的要求.结论 可选择下腰椎棘突椎板区域为双侧皮质骨螺钉固定区域,椎板螺钉长度6.5~8.0 mm即可.

  • 新型腰椎后路经皮动态内固定系统的力学测试

    作者:欧阳智华;王锟;王程;晏怡果;王文军

    [目的]对一种新型的腰椎后路可经皮微创置入的动态内固定系统的动态棒进行力学测试,探讨其临床应用的理论基础.[方法]提出新型动态内固定棒的设计思路,委托器械公司加工制造样品,进行新型腰椎后路微创动态内固定棒与坚强内固定棒的力学测试,分组进行抗压、拉伸、扭转试验(包括正转与反转),记录微创动态内固定棒与坚强内固定棒在不同程度载荷下的位移程度、扭转程度,比较其差异.[结果]加载生理负荷范围下,微创动态内固定棒的屈曲活动度、位移活动度及扭转活动度分别为15°、0.48 mm及6°,与坚强固定棒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系统符合微创与动态固定理念,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同时可部分保留固定节段的活动度.

  • 单节段椎间融合联合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作者:严越茂;李世平

    目的:比较单节段椎间融合联合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与双节段融合内固定2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河源市源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L4/5、L5/S1)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的不同分入观察组(后路减压L4/5 ISBOAR动态内固定+ L5/S1椎间融合,25例)和对照组(L4/5、L5/S1双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25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定;通过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ROM);观察融合情况及内置物状态。结果50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32~48个月(平均42.4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麻醉意外、神经根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两组VAS、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而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L2~S1和L3/4 RO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3/4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L2~S1和L3/4 ROM、L3/4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的术后骨性融合率分别为96%(24/25)、96%(48/50)。均未发生钛棒、ISOBAR动态棒、螺钉移位、断裂、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单节段椎间融合联合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腰椎活动度好的优点,短期可有效防止邻近节段退变,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椎间髓核摘除辅以Isobar后路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浩明;李瀚卿;施荣茂;周强;侯天勇;刘列华

    目的 评估髓核摘除辅以Isobar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行髓核摘除辅以Isobar动态固定治疗并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资料的患者21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临床疗效.腰椎正侧过伸过屈位片测量动态固定节段及头侧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intervertebral space ratio,IVS)、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腰椎总活动度(L1~L5)的变化,采用Woodend分级评价椎间盘髓核有无信号改变.随访时间(28.45±3.59)个月.结果 术后24个月VAS和ODI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动态固定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均较术前降低(P<0.05).屈伸活动度:动态固定节段由(5.62±4.30)°降至(3.53±1.52)°(P<0.01),邻近节段和腰椎总活动度较术前均增加(P<0.05).动态固定节段及邻近节段髓核信号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髓核摘除辅以Isobar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能维持固定节段术后椎间隙高度并保留一定的运动度,是一种可取的治疗方法.

  • 腰椎后方动态固定的临床应用

    作者:朱悦;崔显峰

    目的 综述动态内固定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综合分析.结果 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动态内固定系统的基础与临床有明显进展,尤其是非融合动态内固定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结论 动态内固定的效果越来越受大多数学者的注意,腰椎后方动态内固定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