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免疫质谱技术及其临床研究应用进展

    作者:程琳琳;李永哲

    免疫质谱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联合抗体分离技术与生物质谱技术的一种分析技术,除具有传统的放射免疫技术、酶免疫技术和荧光免疫技术的高特异、高灵敏和质谱技术的高通量特点外,还具有分辨修饰和变异的高度精确性.在肿瘤、自身免疫病、代谢性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等的诊断、病情监测和疗效判断等方面都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611例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期营养素摄入的关系

    作者:吴韶彬;崔丹;杨蓉;孟利平;曾邦伟;屈慧敏;郭勇;杜玉开

    新生儿出生体重是衡量社会发展和妇幼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小于胎龄儿(SGA)是指出生体重低于同胎龄正常值的第10百分位数,或低于同胎龄正常平均值的两个标准差的新生儿[1].据相关资料估计,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3000万SGA出生,占所有新生儿的23.8%.全国出生缺陷协作组的调查表明:我国SGA发生率为6.39%,其围产儿死亡率占总围产儿死亡率的42.3%[2].SGA不仅在儿童期更容易表现出心理和行为问题,还与成年后一些退行性疾病(如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3].影响出生体重而导致SGA的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孕期营养是其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干预措施易在人群中推广,也易被人们所接受.因此为了更进一步明确孕期营养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的关系,我们于2006年8月-2007年1月对武汉市某医院住院分娩的产妇进行了调查.

  • 刮痧10大禁忌

    作者:王莹莹

    刮痧疗法是用特制的刮痧器具,依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法.刮痧疗法对疼痛性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和神经、肌肉、血管性等疾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单侧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5年以上随访的疗效评价

    作者:王翀;应锦河;谢盼盼;吴晓光

    目的:评价单侧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5年以上随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的2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34~68岁,平均52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疗效,通过影像学测量不同部位椎间隙高度,并评估末次随访时椎体间融合情况,观察相关并发症.结果:2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访5~8年,平均6.7年.VAS腰痛评分由术前的7.82±0.71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1.87±0.81(P<0.05),VAS腿痛评分由术前的8.42±1.24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2.23±1.62 (P<0.05).ODI由术前的(53.42±8.26)%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12.45±7.67)%(P<0.05).术后手术节段不同部位的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提高(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后3个月相比下降(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手术侧椎间隙高度与对侧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末次随访时手术对侧椎间隙高度丢失程度较大.末次随访时椎体间总融合率为95.8%.通过影像学检查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为45.8%,多裂肌纤维化发生率为8.3%.未发现继发性脊柱侧弯,cage移位及螺钉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单侧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5年以上随访疗效满意.但是单侧固定存在手术侧椎间隙高度的丢失及相邻节段退变等问题,需进一步临床研究去证实.

  • 颈椎退变对外伤性颈髓损伤的影响

    作者:何伟;钱宇;张军;徐国健;翁东;赵晓峰;谢明华

    目的:探讨颈椎退变因素对外伤性颈髓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手术治疗的24例无明显骨折脱位的颈髓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46~70岁,平均59.1岁.根据术前颈椎退变程度将其分为轻度退变组(6例),中度退变组(10例),重度退变组(8例).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比较患者术前神经功能损伤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用SF-36量表测定及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生活质量.结果:2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4~16个月,平均12个月.轻、中、重度退变组术前JOA评分均值分别为12.1±1.5,10.3±1.8,7.3±1.0,术后3个月分别提高为16.3±1.0,15.3±1.4,13.0±2.3,JOA评分提示中远期神经功能改善率良好程度依次为轻度退变组(85.7%)>中度退变组(74.6%)>重度退变组(58.8%);SF-36量表8个维度测定提示术前生活质量良好程度依次轻度退变组>中度退变组>重度退变组,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良好程度依次为轻度退变组>中度退变组>重度退变组,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退变是外伤性颈髓损伤的重要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退变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预后,两者关系在临床上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 开窗式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校佰平;徐荣明;李明;毛伟民;周龙

    目的:总结开窗式椎体间融合术的手术方法,评价其在治疗退行性腰椎病变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后路椎板间开窗式入路,牵开神经根及硬膜囊显露椎间盘,在其后部开孔切除髓核及内侧2/3纤维环,刮除软骨板,行椎体间Pyramesh钛网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63例,其中腰椎间盘病变并腰椎不稳28例,腰椎滑脱19例,退变性腰椎不稳(含神经根管或侧隐窝狭窄)16例;男41例,女22例;年龄32~76岁,平均59岁.结果: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5个月.依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评分标准:优31例,良29例,可3例.无永久性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显示植骨区骨密度随时间延长而加深,钛网融合器无下陷、移位,椎间高度无丢失,椎弓根螺钉系统无断裂和松动.结论:开窗式入路并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的椎体间融合方式,应用时注意选择较小的融合器.

  • 棘突间动态稳定性系统在保留脊柱运动功能中的作用与思考

    作者:伍骥;张新和

    脊柱融合(Fusion)是现代脊柱外科的通用技术,Albee首先将胫骨用于治疗脊柱结核已经有整整100年了[1],Hibbs首先把融合技术用于治疗脊柱畸形也有足足100年了[2].国外将融合技术用于脊柱退变性疾病的治疗已经50年有余,国内也有近30年的历史.因此人们习惯把脊柱融合技术几乎看成是解决所有脊柱疾病的"金标准".

  • 动态固定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变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姜允琦;董健

    腰椎退变性疾病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CT和MRI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被诊断为多节段腰椎退变疾病.一直以来,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常用外科手段,并视为治疗方式的"金标准"[1].然而,融合手术也受到质疑:随着内固定器械和融合方法的发展,在融合率显著提高的同时,临床满意率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2].

  • 手术小型化微创化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理想追求

    作者:孙常太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退行性腰椎滑脱、椎间盘源性腰痛、退行性脊柱侧弯等一系列腰椎退变引起的具有腰痛和(或)腿痛的症候群.1934年Mixter和Barr[1]提出腰椎间盘突出是引起坐骨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之一,1956年Verbiest[2]系统阐述了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病例解剖特点及手术效果.近半个世纪以来,外科医生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采用减压加各种内固定的治疗方法,治疗了大量的病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10].这些治疗方法在解除患者病痛的同时都不同程度的损伤了机体的组织和器官,特别是脊柱内固定融合手术的开展在单纯减压的基础上明显增加了手术创伤.随着外科医师对上述疾病病理生理、生物力学及病理解剖的进一步认识,近10年脊柱徽创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应用,同时脊柱非融合技术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而且通过微创技术置入的脊柱非融合技术更是外科医生追求的目标.

  • MIS-TLIF术单侧与双侧内固定临床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高中洋;秦杰;康健;宋辉;贺西京;李浩鹏;王栋

    目的:比较MIS-TLIF手术单侧与双侧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中英文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5年10月关于MIS-TLIF手术单侧与双侧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根据Cachrane handbook 5.1.0对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RCT)进行质量评价,根据MINORS评价方法对纳入的回顾性或前瞻性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0软件对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腰椎侧凸角、节段侧凸角、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研究,451例患者,其中随机对照研究4篇,前瞻性研究2篇,回顾性研究3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侧固定组与双侧固定组比较,VAS腰痛评分、VAS下肢痛评分、ODI、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腰椎侧凸角、节段侧凸角、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S-TLIF术中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相当,两种固定方式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无差异,同时单侧固定由于手术时间短、失血少等原因具有更好的安全性.由于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不高、样本量较小、评价指标较主观、随访时间短、存在临床异质性等原因,结论尚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 改良棘突重建在颈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占蓓蕾;叶舟

    目的:报道应用改良棘突重建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方法与效果.方法:颈椎退变性疾病29例,男21例,女8例;年龄37~76岁,平均55岁.发病原因:无诱因突然发病4例,缓慢发病15例,外伤后发病10例.发病时间5 h~25年.平均1年8个月.大部分患者有颈肩及肢体麻木感,其中伴有腱反射亢进10例,反射消失或减弱9倒.肌张力增高10例.二便功能障碍4例.显示不同程度的生理弯曲减少5例、反曲2例,节段性不稳3例,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5例,发育性椎管狭窄7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17例.采用改良棘突重建的方法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结果:29例随访3个月~5年6个月,平均1年7个月.临床效果按JOA 17分评分标准:优(改善率>75%)18例,良(50%~75%)7例,中(25%~49%)3倒.差(≤24%)1例;平均改善率57.2%,平均优良率86.6%.结论:改良棘突重建法在脊髓减压彻底的同时维持颈椎序列稳定,避免或减少轴性症状及颈椎反曲畸形的发生.

  • 选择性颈椎板开窗黄韧带切除治疗黄韧带肥厚症

    作者:占蓓蕾;叶舟

    目的:探讨应用选择性颈椎板开窗黄韧带切除治疗黄韧带肥厚症的手术方法与效果.方法:自1998年3月至2007年5月,采用颈椎板开窗黄韧带切除治疗21例黄韧带肥厚症患者,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7~76岁,平均52.2岁.发病时间:5 h~25年,平均3年10个月.发病原因:无诱因突然发病4例,缓慢发病10例,外伤后发病7例.术后通过JOA评分与影像学检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7年6个月,平均2年6个月.影像学检查:椎管矢状径增加,椎管横截面面积明显扩大,脊髓膨隆良好.术后行走能力增强,大部分患者手指活动灵活性改善,握力增加,用筷进食准确性提高,肢体麻木和胸腰部束带感有不同程度减轻,术前大小便功能障碍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前JOA评分5~16分,平均(11.48±2.94)分;术后JOA评分7~17分,平均(13.81±2.98)分,改善率平均45.86%,手术前后JOA评分有统计学差异(t=3.51,P<0.05).其中优13例,良5例,中2例,差1例.结论:选择性颈椎板开窗黄韧带切除术,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只要适应证选择合理,可以使椎管获得有效的减压.

  • 不同程度椎间盘退变相应椎间孔的影像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苗胜;范磊;王宁;颜连启;郭政;沙广钊;王永东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研究腰椎间盘不同退变程度时相应椎间孔形态改变的规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08年2月选取37例L4,5椎间盘呈退行性变化的影像学资料(MRI、CT)进行研究,男23例,女14例,年龄28~62岁,平均41.6岁;分别将其矢状位MRIT2WI成像,采用MRI机内Mean/Curve测量软件测量计算L4,5节段退变椎间盘信号强度与相应节段脑脊液平均信号强度比值(RSI),判断椎间盘退变程度并进行分组.分为3组:轻度退变组11例(A组),中度退变组13例(B组),重度退变组13例(C组).根据CT 1.25 mm薄层二维旁矢状住重建测量L4,5节段椎间孔的大高度、大宽度与面积.分析椎间盘在不同退变程度下相应椎间孔变化规律及可能对神经根状态的影响.结果:①中、轻度退变组椎间孔的大高度及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中度退变组椎间孔大高度及面积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轻度退变组椎间孔大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重、中、轻度退变组椎间孔大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相应椎间孔的高度及面积也逐渐减小,而其对椎间孔宽度影响不大;椎间孔高度及面积变小有可能导致神经根受压.

  •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徐卫星;王健;卢笛;吴震;祝卫民;张春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选择与疗效分析.方法:1996年9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68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40例,女28例;年龄32~78岁,平均52.8岁;平均病程51个月.依据Hansraj的经典与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分型标准及引起症状的"责任"部位,经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全椎板切除+根管扩大(A组18例)或半椎板切除+根管扩大(B组11例)及椎板间开窗+根管扩大(C组17例);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间、椎体间融合(D组22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 15分法对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与自觉症状进行评估,计算改善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8个月~11年,平均64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A组(51.2±26.6)%,B组(60.7±21.1)%,C组(59.3±23.1)%,D组(59.1±22.7)%.均好于术前(P<0.001).结论: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结合是决定手术减压范围的关键;腰椎稳定与否是决定固定和植骨融合的关键.

  • 腰椎融合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作者:李忠海;王诗媛;唐昊;马辉;张秋林;侯铁胜

    目的:总结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应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的1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为双节段)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男11例,女7例;年龄41~62岁,平均50.2岁.分析内容包括:ODI指数、腰痛和下肢痛的VAS评分,并通过腰椎动力位X线观察活动度(ROM)、椎间隙高度(DHI)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2个月.在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腰痛VAS评分术前(7.20±0.90)分.末次随访(1.50±0.90)分;下肢痛VAS评分术前(5.20±0.90)分,末次随访(1.10±0.80)分.ODI指数术前(52.50±5.90)%,未次随访(15.90±5.80)%.Coflex置入节段的DHI术前0.23±O.05,术后0.35±0.06,末次随访0.33±0.04,椎间隙高度未见明显丢失.Coflex置入节段的ROM术前(8.90±1.80)°,术后降至(8.30±1.90)°,末次随访(8.10±1.80)°.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Conex置入节段活动度未见明显改变.L2-S1 ROM术前为(20.20±5.60)°,术后(14.40±5.70)°,末次随访(15.50±5.20)°.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取得满意的中短期临床疗效,但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这项技术优于多节段融合术.手术适应证的合理选择十分重要.

  • 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都芳涛

    目的:比较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术治疗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42例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33-62岁,平均(46.5±8.5)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36个月.X线片或CT影像学显示42例患者均为L4.5单节段病变,其中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合并腰椎管狭窄症28例.42例患者分别采用Coi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非融合组,21例)和PLIF术(融合组,21例)进行治疗.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和ODI指数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通过X线片测量腰椎各间隙活动度(ROM),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至少10个月,非融合组10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13.8±3.7提高至24.6±4.6(P<0.01),ODI由术前65.8±7.5降低至25.6±5.1(P<0.01),L4.5节段活动度由术前4.2±0.7增加至5.3±0.6(P<0.01).而融合组10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13.2±3.2提高至24.5±4.3(P<0.01),ODI由65.5±8.2降低至26.5±6.1(P<0.01),L4.5节段活动度丧失.非融合组手术时间(71.2±12.8)min、出血量(56.6±25.5)ml、术后住院天数(4.4±1.3)d同融合组手术时间(121.0±23.2)min、出血量(135.8±19.8)ml及术后住院天数(12.6±2.4)d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随访期间未发现与Coilex装置本身的并发症.结论: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相比,Col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治疗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能够保留一定的腰椎活动度.在预防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方面有一定作用.

  • 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李大伟;马远征;胡明;罗展鹏;罗小波

    目的:探讨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51-72岁,平均65.0岁.病变节段:L3.4、L4.5、L5S1 7例,L2.3、L4.5、L5S1 3例,L3.4、L4.5 1例,L4.5、L5S1 2例.手术方法:椎管减压、Bioflex系统固定、根据椎间盘退变程度选择椎体间融合或不融合.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椎间融合节段的融合情况.结果:术后经12~26个月随访,平均19.5个月.手术时间90~240 min,平均183.4 min,术中出血量400~1 220ml,平均610.2 ml.术前VAS为(7.8±1.3)分,术后为(2.3±0.9)分,末次随访为(2.1±0.8)分;术前ODI为(60.50±4.40)%,术后为(17.80±2.10)%.末次随访为(16.20±2.40)%.与术前比较,术后VAS、OD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前后ROM:整个腰椎和非融合节段活动度明显减低,邻近节段略增加.融合节段融合率95.O%(19/20).结论:Bioflex系统固定结合椎体问融合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远期效果待进一步观察.

  • IsoC-3D计算机导航结合Mast Quadrant通道管微创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作者:关宏刚;王刚;霍智铭;沈源彬;陈超;梁亮科

    目的:探讨IsoC - 3D计算机导航下结合Mast Quadrant通道管微创减压、椎间融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病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采用IsoC - 3D计算机导航下经皮椎弓根内内固定结合Mast Quadrant通道管下椎营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36~72岁,平均50.2岁.临床疗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定.结果:18例(85.7%)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个月.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ODI评分术前(49.6±12.2)分,末次随访时为(17.2±9.2)分,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腿痛VAS评分术前(75.2±10.0)分,末次随访时下降至(12.2+11.8)分(P<0.01).腰痛VAS评分从术前(59.9±17.3)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16.6±11.5)分(P<0.01).16例患者对手术效果感到满意.结论:作为一种新型微创术式,Mast Quadrant通道管在显微镜及目视下进行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同时结合三雏导航系统技术快速辅助下行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临床疗效良好,具有组织损伤轻、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 经Quadrant通道单侧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作者:林斌;林秋燕;何明长;刘晖;郭志民;林坤山

    目的:比较经Quadrant通道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un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uni-PS)和传统后路双侧椎弓根固定(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bi-PS)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外科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102例,男67例,女35例;年龄34~69岁,平均51.5岁.所有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下腰部疼痛、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或伴有下肢感觉异常;均行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术.根据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A、B两组:A组50例,采用Quadrant通道辅助下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B组52例,采用传统后路双侧椎弓根固定并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系统(ODI)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及功能恢复情况,并对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融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2个月(12~21个月).A组手术时间为(87.6±25.5)min,术中出血量为(105.7±27.2)ml;腰痛、腿痛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2±1.4、7.9±1.1降至术后1个月的3.2+0.6、3.0±0.7;ODI评分从术前的42.2±11.8降至术后的15.6±2.3;融合率为96.0%(48/50),并发症发生率为4.00%(2/50).B组手术时间为(160.3±20.5)min,术中出血为(220.6±25.5)ml,腰痛、腿痛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3±1.1、8.1±0.9降至术后1个月的3.3±0.4、3.2±0.3;ODI评分从术前的43.1±12.0降至术后的14.9±2.6;融合率为96.2 %(50/52),并发症发生率为5.77%(3/52).A组手术时间较B组缩短,术中失血量A组较B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AS评分、ODI评分、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单枚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与双侧椎弓根钉固定有同样临床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融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 Wallis 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作者:张志敬;潘兵;卢一生;许文根;符楚迪

    目的:评价Wallis装置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8月至2010年6月接受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治疗的4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0例,女18例;年龄40~68岁,平均54.2岁.单节段病变44例,双节段病变4例;其中L3,44例,L4,540例,L3,4和L4,5双节段4例.采用JOA、Oswestry评分标准进行疼痛及功能评价,采用Odom方法进行疗效评估,并摄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48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采用Odom评估标准:优20例,良24例,可4例.JOA评分由术前的(12.4±2.7)分增加到术后12个月的(26.1±2.0)分(P<0.01);Oswestry疼痛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的(14.1±2.9)分降至术后12个月的(5.5±1.8)分(P<0.01).腰椎侧位X线片显示神经根管高度和椎间隙后高度术前与术后12个月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可较好地维持相应节段的动态稳定,扩大椎管容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142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