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延续性护理对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观察

    作者:范雯雯;孙仁芳

    目的:探明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康复过程中采用延续性护理的价值与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腰椎退变性手术患者共计86例,根据科学分组的方法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的护理方式,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以及客观满意度进行调查评分,随后实施对比.结果:通过研究对比,观察组患者在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以及健康状况等多个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延续性护理在针对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提升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可以提升患者健康状况与客观满意度,建议在临床中应用并推广.

  • 基于3D打印的腰椎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长征;裴晓东;柴红生;韩刚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导航模板来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2例,观察组采用术前采集的CT详细数据资料联合3D打印技术制作的导航模板来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 mis-tlif)进行治疗,术后采用 CT和 X射线对置钉效果进行评价,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然后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和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分别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置钉准确率、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分,治疗后优良率及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导航模板来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率高,临床疗效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 腰椎退变性疾病运用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俊利;郑昊

    目的:探讨运用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接收治疗诊断的36例患有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接受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治疗,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 Pipeline 可扩张通道辅助下行 MI -TLIF,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开放式 TLIF(conventional open TLIF,CO -TLIF),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后优良率为94.97%,对照组术后 JOA 评分优良率为65.12%,P <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术后随访患者融合率为88.9%(16/18),对照组融合14例,融合率77.8%(14/18)。结论: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手段可增加术后腰椎稳定性,延迟腰椎邻近节段的退变,提高手术疗效,对于早期融合疗效显著,动态固定节段得到了有效保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腰椎退变性疾病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行TLIF手术术后患者康复的疗效

    作者:唐强

    目的:研究比较腰椎退变性疾病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手术的术后患者康复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行术后患者康复TLIF手术的86例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患者.研究组患者采用Wiltse入路行TLIF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后正中入路行TLIF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腰背肌炎症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及腰背肌横截面积的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腰椎肌肉炎症疼痛评分、腰背痛残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退变性疾病Wiltse入路行TLIF手术,可以减少对旁肌的损伤,利于维持脊柱稳定,有效减少康复时间,降低了腰椎肌肉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脊柱功能稳定及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

    作者:宋建康

    目的:探讨微创颈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收治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引流量、出血量、手术时间和CPK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颈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显著.

  •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万文国;钟浩博;曾文辉;刘国荣;吴福棠

    目的 观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远期临床疗效,并与ALIF和PLIF术进行比较.方法 2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采用TLIF进行治疗,同期各选择腰椎退变性疾病20例患者行ALIF和PLIF术进行治疗,术后采取相同的术后管理及功能锻炼标准,2年后比较术前术后患者腰痛、腿痛VAS评分和各组之间VAS评分.结果 术后2年各组腰痛、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 < 0.05),而TLIF组腰痛、腿痛VAS评分降低更为明显(P < 0.05);术后2年各组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上升(P < 0.05),而TLIF组JOA评分升高更为明显(P < 0.05).结论 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显微镜辅助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微创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张永峰;张世磊;袁斌;王哲;罗卓荆;闫铭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微创手术( MIS-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160名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0 例行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TLIF)为对照组, 80例行显微镜辅助下 MIS-TLIF 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腿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X线照射时间、术后椎间植骨融合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 (3. 7 ± 0. 8) cm和(8. 2 ± 1. 5) cm ,手术出血量分别为 (63. 2 ± 30. 3) mL和(170. 6 ± 21. 4) 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 (22. 1 ± 10. 7) mL和(80. 2 ± 20. 3) mL,X线照射时间分别为 (26. 1 ± 3. 7) s和(16. 5 ± 4. 2)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 680、25. 902、22. 651、15. 343, P值均<0. 0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1 年VAS分别为(0. 68 ± 0. 41)分和(1. 95 ± 0. 64)分,ODI分别为7. 29% ± 3. 60%和12. 70% ± 4. 2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 950、8. 664,P值均<0. 01).观察组的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马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 25% ( 1/80 )、 0、 0,低于对照组的13.75%(11/80)、10.00(8/80)、11.25%(9/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97、6.447、7.535, P值均<0. 05);而椎间植骨融合率100. 00% (80/80)则高于对照组的83. 75% (6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 057, P<0. 01).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疗效好、安全性高,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腰椎小关节固定融合的研究进展

    作者:姚豹;李开南;王成贵

    的固定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结核及肿瘤等疾病并重建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手段.目前采用的固定方式主要为椎弓根螺钉固定,腰椎融合的方式较多,除后外侧融合、后路椎间融合、前路椎间融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以外,还有极外侧椎间融合(XLIF).后外侧融合中的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是传统的融合方式,但存在着操作复杂、植骨量大、显露范围大等缺点[1],腰椎小关节的固定融合术操作相对简单,创伤相对较小,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随着人们对腰椎生理病理状态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的研究,对腰椎小关节固定融合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笔者对其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使用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游浩;刘洋;李明辉;朱胜文;陈方舟;吴磊;王河忠

    目的 分析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18例使用Bioflex系统(A组)和20例使用融合固定(B组)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获随访9-24个月,末次随访A、B两组VAS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ODI示A组优良率89.3%,B组69%,A组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 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在提供稳定的力学结构的同时,还能保存手术节段一定程度的活动度,减缓邻近椎间盘的退变.

  • 改良TLIF联合Waveflex半刚性内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韩猛;刘磊;马超

    目的 探讨改良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LIF)联合Waveflex半刚性内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01采用改良TLIF联合Waveflex半刚性系统内固定治疗的24例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结果 24例均完成至少2年的随访,末次随访时疗效按Stauffer-Coventry标准评定:优20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1.7%.术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术后1年各指标较术后1周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年各观察指标与术后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3、4及L4、5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TLIF联合Waveflex半刚性系统内固定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安全、有效,保留邻近节段的运动功能,可延缓邻近节段退变,但是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Wallis)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徐西强;李峰;吴华

    目的 评价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Wallis)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行髓核摘除并Wallis置入固定手术.结果 本组19例获随访28~40个月,平均30个月.术前JOA和VAS评分分别为(10.65±2.43)分、(7.50±0.95)分,术后2年JOA和VAS评分分别为(26.87±1.43)分、(0.21±0.01)分.结论 脊柱后路Wallis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等特点.其作为一种软性固定可以起到从僵硬融合节段向正常非融合活动节段的缓冲连接作用,同时亦是延缓脊柱终末期治疗(脊柱融合手术)的有应用前景的中间替代治疗措施.

  • Cosmic动态非融合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疗效分析

    作者:刘伟;王杰;蔡凯文

    目的 探讨Cosmic动态非融合系统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短期疗效.方法 对2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在后路减压的同时行Cosmic动态非融合系统内固定术,并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4.5个月,术后临床疗效优17例、良4例,可l例.VAS疼痛评分术前(6.74±0.59)分,末次随访时(2.13±0.61)分.术前病变脊柱运动节段过伸过屈活动度(ROM) (8.39±2.72)°,末次随访时为(8.17±2.58)°.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松动和螺钉断裂现象.结论 采用Cosmic动态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等优点,可减少对脊柱生理结构的破坏,维持节段稳定,减少远期腰椎退变和再次手术的风险,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后路椎间融合联合椎间盘电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

    作者:崔志明;李卫东;徐冠华;崔颖;保国锋;孙郁雨;朱乐银;王玲玲;储惊蛰

    目的 通过对比性研究,评价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及PLIF联合腰椎间盘电热凝纤维环成形术(IDETA)治疗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2例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均采用PLIF治疗两节段中较重的节段,根据另一节段是否行IDETA分为单纯组和联合组.采用JOA及VA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18.2个月.术前JOA和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阶段两组间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和VAS评分术后不同阶段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联合IDETA治疗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

  • 腰椎融合与非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对比

    作者:曹华;祁伟;王铮;徐正

    背景:随着人口老年化,腰椎退变性疾病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如何有效治疗此类疾病,学术界尚存争议.目的:比较腰椎融合与非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7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采用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组(PLIF组,n=51)和采用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组(Dynesys组,n=46).比较两组术后腰痛程度(VAS评分)、临床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术后影像学结果(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活动度,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结果:PLIF组随访时间28~78个月,平均(48.7±21.8)个月;Dynesys组随访时间27~76个月,平均(48.6±19.7)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患者ODI评分优于PLW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增高,但PLIF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ynesys组高于术前(P<0.05).两组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活动度均低于术前(P<0.05),Dynesys组由术前6.9°±2.1°降低到4.6°土1.3°,而PLIF组由术前7.2°±2.3°降低到0°.两组末次随访时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Dynesys组由术前7.8°±1.2°增加到8.6°±1.7°,PLIF组由术前7.1°±2.6°增加到10.8°±2.6°,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IF与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后者能够部分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且对邻近椎体活动度影响较小,理论上可以降低邻近节段退变.

  • 膝骨关节炎与腰椎退行性疾病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少敏;赵宇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已成为常见疾病之一,并以膝OA为主.临床上膝OA常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两者关系密切.同时亦有研究表明,腰椎内固定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部分患者原有的膝OA或腰椎退行性疾病加重[1].目前,国内外对膝OA和腰椎退行性疾病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回顾两者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生物力学机制的相关文献,探讨两者的相关因素,以供临床医师参考.1危险因素目前,膝OA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其发病与年龄、性别、肥胖、特殊职业、性激素及遗传因素等有关[2-6].Kalichman等[7]通过年龄、性别、BMI及CT平扫测量系数来评价腰椎退变性疾病(包括椎间隙狭窄、小关节炎、退变性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等),发现年龄、性别、肥胖指数亦和腰椎退变性疾病密切相关.

  • 微创小切口侧前方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期疗效和围手术期并发症

    作者:郑召民;章健;刘辉;王建儒;陈凡;龙军;崔昊文;王华;李泽民

    目的:评估微创小切口侧前方腰椎间融合术(mini-open lateral-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a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期疗效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分析2016年4月~2017年5月应用LaLIF治疗的63例(94个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资料,男23例,女40例,年龄42~86岁(61±15岁).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腰椎管狭窄症40例,腰椎滑脱症7例,成人退变性侧凸症8例.融合节段为单节段38例,双节段20例,3节段4例,4节段1例.L1/2 3例,L2/3 7例,L3/4 31例,L4/5 53例.不附加内固定即独立的(stand alone)LaLIF共56例;同时行二期后路内固定术7例,其中2例非计划内后路手术(1例腰椎管狭窄症因术中终板损伤而行后路内固定术,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因术后cage下沉及症状缓解不满意而二期在外院行后路腰椎椎弓根内同定术),另5例退变性侧凸症行计划内后路减压或不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及X线片上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intervertebral foramen height,FH)、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DH)和椎间孔面积(intervertebral foramen area,FA).结果:63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6.0± 1.2个月(4~8个月).单节段平均手术时间81±1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0± 10ml;双节段平均手术时间130±21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0± 12ml;3节段平均手术时间198±2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50±20ml;4节段手术时间220min,术中出血量300ml.术中出现静脉损伤1例,腹膜损伤1例,终板损伤2例(共3个节段).术后1例出现切口红肿,对症治疗后缓解;4例出现一过性大腿前方疼痛或感觉异常,均在术后1个月内消失;1例出现下肢乏力,8周恢复正常.术后随访融合器下沉2例,融合器轻度移位8例.无病例因内置物失败、重要脏器损伤、术区感染等并发症而需行翻修手术.所有患者症状在随访过程中均逐渐改善,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FH、DH和FA较术前均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小切口LaLIF作为一种微创腰椎融合术式,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不附加内固定的LaLIF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 应用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罗建平;崔力扬;张新胜;郑稼;高嵩;田书建

    目的:探讨应用Wallis棘突问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平均3.5年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 月~2010年7月在我院行单节段椎板间开窗减压伴或不伴髓核摘除后棘突问置入Wallis系统治疗的79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连续性随访获得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X线片上测量术前、末次随访时的手术及上下邻近节段(即为手术节段、手术节段的上一位及下一位邻近节段)前凸角(Cobb角)及其屈伸活动度(ROM),MRI随访获得术前、末次随访时的手术及上下邻近节段椎问盘高度,并对椎问盘行改良Pfirrmann's分级,计算其改善率 记录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79例患者均为单节段置入Wallis系统,其中75例获得连续性随访,平均随访42.97±2.74个月(28~49个月),4例失访,未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且末次随访时上述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明显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过伸位Cobb角、ROM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01),而上下邻近节段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0.001),手术及上下邻近节段侧位和过屈位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与术前比较稍增加(P<0.001),而上下邻近节段椎问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改良Pfirrmann's分级对比显示:手术节段椎间盘总的改善率为45.3%,无明显改变的比率为52.1%,退变加重率为2.6%;而上下邻近节段无明显改善或加重,部分患者由Ⅲ级转为Ⅱ级.结论:应用Wallis棘突问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平均3.5年随访效果满意.

  •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

    作者:朱晓龙;王建;周跃;张正丰;李长青;郑文杰;潘勇

    目的: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对2007年6月~2013年7月接受MIS-TLIF治疗的523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31例,女292例,年龄53.1±8.4岁(31~83岁).其中腰椎滑脱症194例,腰椎管狭窄症128例,腰椎不稳症62例,巨大腰椎间盘脱出症59例,腰椎术后复发52例(开放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26例,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17例,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9例),退变性椎间盘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 28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定义为手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与手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持久并发症指手术导致新的损害术后持续大于30d无改善,短暂并发症指手术导致新的损害在术后30d内获得改善.统计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本组523例平均随访47.5±8.2个月(24~81个月).92例患者共计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96例次,其中持久并发症2例次,分别为1例因为椎弓根解剖结构畸形在螺钉置入时造成神经根损伤和1例操作失误导致出行神经根损伤,神经功能部分恢复.90例发生短暂性并发症94例次,其中常见为下肢麻木不适,发生率为10.71%(56/523),发生硬膜撕裂21例,表浅感染9例,局部血肿4例,神经卡压2例,深部感染1例,植骨移位1例.88例患者发生单项并发症,4例发生2项并发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7.59%(92/523).不同疾病并发症率分别为:腰椎滑脱症17.53%,腰椎管狭窄症17.19%,腰椎不稳14.52%,巨大腰椎间盘脱出13.56%,腰椎术后翻修30.77%,退变性椎间盘病10.71%.单节段融合并发症率(17.53%)和双节段融合并发症发生率(18.42%)统计学差异不显著(x2=0.02,P>0.05).结论:MIS-TLIF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神经根损伤、硬膜撕裂、切口感染和短暂性下肢麻木等,短暂性下肢麻木是常见并发症.

  • 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所致足下垂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林云飞;李淳德

    目的:分析腰椎退变性疾病致足下垂手术治疗结果,探讨手术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月手术治疗的2341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致足下垂者125例,108例完成完整随访并纳入研究.手术均采取腰椎后路、神经根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1.4~5.2年,平均2.4±1.5年,以胫前肌肌力恢复至4或5级,患者可背伸足踝,步态基本正常,为治愈.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腰椎退变性质、足下垂病程、术前胫前肌肌力、受累肢体的数量、患肢感觉障碍、术前疼痛VAS评分、马尾综合征、外伤史、受累节段等指标,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Cox回归分析患者手术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08例患者,治愈59例,治愈率为54.6%.其中腰椎管狭窄症44例,治愈15例,治愈率为34.1%;腰椎间盘突出症64例,治愈44例,治愈率为68.7%.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年龄、腰椎退变性质、足下垂的病程、术前胫前肌肌力、受累肢体数量与足下垂的预后显著相关(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腰椎退变性质、病程、术前胫前肌肌力是足下垂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腰椎退变性疾病致足下垂患者中,年龄、腰椎退变性质、病程、术前胫前肌肌力与足下垂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年龄越小、病程越短、术前胫前肌肌力强者预后较好;腰椎间盘突出症较腰椎管狭窄症导致的足下垂者预后好.

  •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

    作者:陈云生;陈荣春;郭朝阳;游辉;钟红发;张树芳

    目的:探讨Pipeline可扩张通道辅助下行后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TLIF)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2年6月,共有46例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在我院接受腰椎后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24例采用Pipeline可扩张通道辅助下行MI-TLIF,男15例,女9例;年龄60~79岁,平均66.3岁;病程6~60个月,平均18.5个月,设为观察组;22例采用传统开放TLIF(conventional open TLIF,CO-TLIF),男10例,女12例;年龄62~75岁,平均67.0岁;病程6~84个月,平均22.6个月,设为对照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输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两组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时采用Suk标准对椎间融合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输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3~26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VAS及ODI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和3个月的VAS评分及术后3个月的ODI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及ODI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植骨融合率为87.5%(21/23例),对照组为82.8%(18/2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TLIF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能获得与传统开放TLIF手术相似的早期临床疗效,而出血量和并发症更少。

158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