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江龙;朱泽章;邱勇;刘臻;钱邦平;吴涛;伍伟飞;闫煌

    目的:评估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adolesc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ALDH)患者的矢状面脊柱-骨盆形态,并探讨其与正常青少年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06年3月~2012年5月收治ALDH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2~18岁,平均16.0±3.1岁.年龄及性别匹配的正常青少年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3~18岁,平均16.6±2.1岁.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并对两组间的上述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年龄及性别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LDH组矢状面TK(9.1°±7.0°)、LL(22.5°±12.2°)和SS(20.2°±6.2°)均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4.8°±8.2°、47.8°±9.5°、32.5°±6.7°)(P<0.05);ALDH组矢状面PT(21.5°±6.3°)、SVA(-5.0±31.2mm)大于正常对照组(8.9°±7.3°、-18.7±18.6mm)(P<0.05);ALDH组PI为41.2°±8.5°,对照组PI为42.2°±7.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LDH患者PI值与正常青少年相近.与正常青少年相比,ALDH患者表现出明显的骶骨垂直化、胸椎及腰椎生理曲度减小,这种矢状面异常可能是患者为了缓解疼痛而采取的一种保护性体位所致.

  • 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何守玉;朱锋;邱勇;朱泽章;鲍虹达;孙旭;刘臻;王斌

    目的:观察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变化,探讨L5入射角与腰椎滑脱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L5/S1峡部裂性滑脱患者,年龄28~69岁(平均47.0岁);以77例年龄(25~63岁,平均43.5岁)匹配的正常成人为对照组。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L5滑移距离(slip distance, SD)、L5滑移百分比(slipping percentage,SP)以及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L5入射角(L5 incidence,L5I)、腰骶角(lumbar-sacral angle,LS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根据滑移百分比将滑脱组患者分成两组:轻度滑移组(A组,SP≤30%),30例;重度滑移组(B组,SP>30%),30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滑脱组与对照组及滑脱组内A、B组之间的差异,并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滑脱患者脊柱-骨盆参数与滑脱程度(S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滑脱组PI、PT、SS、LL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LSA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A组L5I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B组L5I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B组PI、PT、SS、L5I显著大于A组,LSA显著小于A组(P<0.05)。滑脱组滑移百分比与PI、PT、SS、SVA均呈正相关,与LSA呈负相关(P<0.05)。A组滑移百分比与L5I未见显著相关性;B组L5I和SVA与滑移百分比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滑脱组L5I与PI呈正相关,与LSA呈负相关。结论: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正常人相比PI、PT、SS、LL均较大。滑移百分比大于30%患者的L5I明显增大,并与滑脱程度显著性相关,治疗时应重视对L5I的恢复重建。

  • 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脊柱融合术后髋关节疼痛与脊柱-骨盆-髋关节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司高;李彤;于淼;刘晓光

    目的:探讨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脊柱融合术后髋关节疼痛与脊柱-骨盆-髋关节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09年12月~2015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长节段脊柱融合固定手术(融合节段数≥4,下端固定至骶髂骨)、术前无髋部疼痛或髋臼发育不良、临床资料完整、随访2年以上的成人脊柱侧凸患者76例,根据末次随访是否有髋部疼痛分为疼痛组及对照组,其中疼痛组34例,对照组42例.两组间年龄、性别、融合节段数、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是否行第二骶椎骶髂(sacral-2 alar iliac,S2AI)螺钉固定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疼痛组末次随访髋部疼痛VAS评分;在骨盆正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和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髋臼覆盖率、tonnis角、中心边缘角(CE角),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和记录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前凸角(lumbe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SS)及骨盆入射角(pelvicincidence,PI)、Cobb角、冠状位平衡(coronal vertical axis,CVA)、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Person相关性检验等方法进行两组间参数变化的比较及疼痛组髋臼覆盖率、tonnis角、CE角变化量与LL、SS、PI变化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疼痛组末次随访时髋部疼痛VAS评分3.9± 1.4分(2~7分);两组间术前与末次随访时髋臼覆盖率的变化、CE角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tonnis角、LL、SS、PI、CVA、SVA、Cobb角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疼痛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髋臼覆盖率的变化与LL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SS、PI变化量无显著相关性,CE角、tonnis角与LL、SS、PI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脊柱融合术后髋部疼痛与髋臼覆盖率及CE角变化相关,且髋臼覆盖率变化与LL变化相关.

  • 重度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参数改变与症状的关系

    作者:吕国华;王正光;王冰;尹邦良;马泽民;刘伟东;李磊;邝磊;杨帆

    目的 探讨重度腰椎滑脱脊柱-骨盆参数改变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6至2012年45例L5重度峡部裂滑脱患者全脊柱正侧位片资料,测量以下骨盆-脊柱参数值:滑脱百分比、PI、PT、SS、LL、TK、SFHD、SFVD、SC7D、T9倾斜角.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腰痛评分,根据Oswestry评分的差异,将患者分成重度腰痛组和轻度腰痛组.组间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各参数的差异;多因数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各参数与Oswestry评分的联系.结果 重度腰痛组比轻度腰痛组:滑脱百分比、PT、LL、T9 t angle、SFHD、SC7D显著增大(均P<0.05),SS和SFVD显著减小(均P<0.05),PI、T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 ±0.1)比(1.8±0.4)](P>0.05).PT/SS、SFHD/SFVD、LL/TK 3对参数比值均显著增大(P<0.05).线性回归及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滑脱百分比、LL、SC7D、PT、SFHD与Oswestry显著正相关,正相关程度:滑脱百分比>SC7D>PT> LL>SFHD; SS、SFVD与Oswestry显著负相关,负相关程度:SS> SFVD;PI、TK、T9偏移角与Oswestry无显著相关;PT/SS、SFHD/SFVD、LL/TK与Oswestry显著正相关;正相关程度:PT/SS> SFHD/SFVD> LL/TK.结论 重度腰椎滑脱临床症状与滑脱百分比,LL、SC7D、PT、SFHD的大小呈显著正相关,与SS、SFVD显著负相关,与TK、PI、T9倾斜角大小无显著相关,与PT/SS、SFHD/SFVD、LL/TK3组参数的比值呈显著正相关.

  • 腰椎融合术后下腰痛与腰椎矢状位序列的关系

    作者:海涌;赵会;邵楠;鲁世保;杨晋才;刘玉增

    目的 探讨腰椎退行性疾患接受腰椎融合术后发生下腰痛和腰椎矢状位序列的关系.方法 采取回顾性方法,对2008年1至12月在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因腰椎退行性疾患而接受腰椎融合手术的182例患者进行随访,将术后以及随访中仍存在腰痛、且随访在24个月的患者进行站立位腰椎侧位X片检查,测量站立位腰椎侧位X线片腰椎前凸的Cobb角度,并对腰痛的VAS评分及功能障碍ODI评分进行分析.对患者腰椎矢状位曲度与正常腰椎Cobb角的差值和腰痛评分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下腰痛的程度与腰椎矢状位Cobb角度大小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组4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腰痛.其中男19例,女23例.平均年龄59.6(40 ~77)岁.测量腰椎矢状位Cobb角度:腰椎前凸角度术前平均值(40.2±10.3) (21 ~60)°;12个月随访平均值(40.1±10.6)(20 ~60)°;24个月随访平均值(40.8±10) (24 ~60)°.疼痛VAS评分:12个月随访平均值(29.4±11.5)(5~50)分;24个月随访平均值(27.6±11.7)(5~48)分.功能ODI评分:12个月随访平均值(15.1 ±5.4)(0 ~25)分;24个月随访平均值(13.9±5.2)(0~24分).腰椎前凸角度与基准数值差值:12个月随访平均值(19.9±10.6)(0~40)°;24个月随访平均值(19.2±10.0) (0~36)°.腰椎前凸角与正常值差值的大小和腰痛VAS评分之间的关系评价:12个月随访呈正相关(P<0.01);24个月随访呈正相关(P<0.01);腰椎前凸角与正常值差值的大小和ODI评分之间的关系评价:12个月随访呈正相关(P <0.01);24个月随访呈正相关(P<0.01).结论 腰椎融合术后患者的下腰痛程度与矢状位前凸丢失程度存在紧密的联系,腰椎融合手术应该将重建腰椎前凸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

  • 经椎弓根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时截骨位置与角度对脊柱骨盆参数的影响

    作者:董玉雷;赵宏;仉建国;李书纲;田野;王以朋;赵丽娟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时不同位置截骨和截骨角度对于脊柱骨盆参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至2012年共34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行后路PSO截骨的病例,通过测量术前术后站立位X线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除了骨盆投射角(PI)不变外,胸后凸由48°减少为36°,腰前凸由3.6°增加为26.7°,矢状面平衡(SVA)由7.9 cm改善为3.9 cm,骨盆倾斜角(PT)由41.3°减少为33.8°,骶骨倾斜角(SS)由8.9°增加至16.8°,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段及胸段截骨时SVA变化值分别为(3.9±3.4)、(4.0±1.9),(P>0.05).PT变化值分别为(9.7±6.5)、(5.2±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截骨角度为22°以下及以上时SVA变化分别为(2.2±1.3)、(4.4±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变化分别为(5.2±5.6)、(10.6±5.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O截骨能够明显改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的脊柱骨盆参数,截骨位置对于SVA无明显影响,腰段截骨及更大角度截骨对于恢复腰前凸,改善骨盆参数PT、SS效果更好.

  • 全脊椎截骨联合阶梯矫形修复僵硬性角状后凸:脊柱-骨盆关系的变化

    作者:陆明;王晓平;马华松;岳春生;陈志明;袁伟;徐启明;任冬云;麻巍

    背景:矢状面平衡的评估与矫正是脊柱后凸畸形取得良好修复效果的关键,脊柱-骨盆参数的测量方法是评估脊柱失平衡的有效方法之一.目的:通过测量后路全脊椎截骨联合阶梯矫形修复僵硬性角状后凸患者的脊柱-骨盆参数,设计手术方案,分析术后腰椎生物力学改变的特点,并评估远期预后.方法:纳入解放军306医院骨科收治的采用全脊椎切除截骨、双侧钉棒联合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矫形内固定修复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患者37例.于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骨盆指数、脊柱骶骨角及矢状面垂轴.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脊柱后凸角、脊柱矢状位失平衡、躯干侧方偏移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随访时间、后凸矫正角度、躯干偏移矫正情况.结果与结论: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26 min(212-470 min),术中出血平均2 089 mL(1 200-6 000 mL),手术共切除104个椎体,截骨平面在T4-L2.术后随访20-35个月,患者术后脊柱后凸角平均41.6°(10°-90°),矫正率为65%; C7铅垂线距S1后上缘距离术后平均5.2 mm(-12至23 mm),矫正率为73%.神经并发症2例次,占6%;非神经并发症2例次,占6%.术后患者各解剖参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截骨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无脊髓损伤并发症出现,无矫形角度丢失.通过对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患者术前、术后的脊柱-骨盆测量参数进行测量,能够得出脊柱-骨盆序列的参数关系以及躯干矢状位平衡状态的参数关系,获得截骨角度的技术参数,实现预手术设计,术中选择合适截骨平面,使修复结果更接近于人体脊柱、腰椎的生物力学特点.

  • 经椎弓根截骨螺钉固定修复胸腰椎后凸畸形: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浩然;崔青;董占引;张建华;李海清;赵玲

    背景: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因矢状面失平衡导致腰痛,进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截骨矫形重建此类患者的矢状面尤为重要。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脊柱-骨盆参数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行L2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的59例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统计测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X射线平片的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T1骨盆角、矢状面平衡、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术前术后运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①脊柱-骨盆相关参数中,除骨盆投射角外,其余参数手术前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就SF-36量表各维度而言,术后评分均高于术前(P<0.01);②腰椎前凸角的变化与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矢状面平衡存在线性相关,骨盆倾斜角的变化与骶骨倾斜角、身体疼痛维度及总体健康状况维度存在线性相关,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与腰椎前凸角、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存在相关性,T1骨盆角的变化与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身体疼痛及总体健康状况也存在相关性;③结果表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螺钉置入内固定能够有效重建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缓解疼痛,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变化与椎间盘摘除及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的关系

    作者:汪凌骏;顾勇;冯煜;张弛;车纯庆;陈亮

    背景:腰椎间盘摘除后患者复发风险较高,再次手术治疗的方式有多种,但目前对复发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研究并不多。目的:对比研究椎间盘摘除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对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61例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摘除后再发病例,按再次修复方式分为2组,椎间盘摘除组30例;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31例。在站立位脊柱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两组治疗前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并对两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摘除组治疗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及骨盆投射角未见明显变化(P>0.05);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治疗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及骨盆投射角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 <0.05);治疗前两组间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未见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较摘除组明显增加(P <0.05)。结果证实,椎间盘摘除不能显著改变再次手术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较椎间盘摘除对再次手术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更大。

  •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L5峡部裂性滑脱进展的相互作用

    作者:龙法余;陈耀武;钟招明;吴骞;郑帅;陈建庭

    背景:目前从脊柱-骨盆矢状面角参数度解释滑脱进展日益受到重视,但缺乏统一观点,且两者的相互作用尚无归纳总结.目的:分析L5峡部裂性滑脱中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滑脱率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脊柱-骨盆参数与滑脱进展的相互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就诊且资料完整的83例L5峡部裂性滑脱患者,年龄21-79岁,体质量43-91 kg,其中男30例,女53例.在侧位脊柱X射线片上测量患者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和滑脱率,在矢状面腰椎MRI上利用改良Pfirrmann分级标准评估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分别按照骨盆入射角值大小、L5/S1椎间盘评分及滑脱率进行分组.结果与结论:①按骨盆入射角大小分组,>60°组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显著大于45°-60°组(正常组)和<45°组,45°-60°组(正常组)显著大于<45°组;骨盆入射角>60°组腰椎前凸角显著大于45°-60°组(正常组)和<45°组,45°-60°组(正常组)显著大于<45°组;骨盆入射角>60°组滑脱率显著大于<45°组;②按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组,高重度退变组滑脱率显著大于低重度退变组和轻中度退变组,低重度退变组显著大于轻中度退变组;高重度退变组腰椎前凸角显著大于低重度退变组和轻中度退变组,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对于腰椎前凸角,滑脱率为25%-50%的患者与滑脱率<25%的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提示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L5峡部裂性滑脱进展可能存在相互作用,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形态、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及滑脱进展紧密相关,而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可能影响腰椎形态和L5滑脱进展.轻中度滑脱可能不会引起腰椎前凸角的改变.临床上应更加重视骨盆入射角较大的L5/S1峡部裂性滑脱患者.

  • 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局部稳定性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作者:何守玉;朱锋;孙旭;邱勇;朱泽章;周恒才;鲍虹达;王斌

    [目的]探讨成人峡部裂性滑脱患者腰椎稳定性对脊柱-骨盆矢状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9月在本院收治的59例L5/S1峡部裂性滑脱的患者,平均年龄45.9岁(27 ~ 59岁).根据侧位腰椎过伸、过屈位椎体矢状面的滑移距离分为动态性滑脱组与静态性滑脱组.动态性滑脱的定义为侧位腰椎过屈X线片上L5椎体滑移距离与侧位腰椎过伸位X线片上L5椎体滑移距离的差值d ≥3 mm,反之则为静态性滑脱.测量参数包括矢状面平衡(SVA)、胸椎后凸(TK)、腰椎前凸(LL)、骨盆投射角(H)、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骶角(LSA)以及滑移的距离(SD)、滑移百分比(SP)及腰椎动力位X线片中滑移距离差值.运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腰痛程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异同.[结果] 59例患者中20例为动态性滑脱(占33.9%),39例为静态性滑脱(占66.1%).腰椎动力位X线片中两组患者d值分别为5.1、1.1 mm.VAS腰痛评分动态组为7.0,静态组为4.3 (P <0.05).动态滑脱组SD、SP均显著高于静态滑脱组(P<0.05).脊柱-骨盆参数中,除PI、SS及L5I在动态滑脱组明显大于静态滑脱组外,其余脊柱骨盆参数(SVA,TK,LL,PT,LSA)在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中,部分患者(33.9%)腰椎失稳相对严重可视为动态性滑脱,这类患者一般滑脱程度较高,可能与较高的PI及L5I有关.不过,腰椎失稳状态相对严重时并不会引起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发生明显改变.

  • 影像学正常人群腰椎椎间高度指数、椎间角度及腰椎前凸角度的研究分析

    作者:龚克;胡学昱;凃志鹏;解放;黄培培;王哲;罗卓荆

    目的 测量影像学正常人群腰椎各个节段椎间高度指数(IHI)、椎间角度(IVA)及腰椎前凸角(LL),分析其变化特点.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因腰腿痛就诊于西京医院骨科门诊患者.其检查结果提示腰椎无明显异常且各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P-c)为Ⅰ级和Ⅱ级,共纳入303人.将其按年龄分为五组:青年组(20~29岁),青中年组(30~39岁),中年组(40~49岁),中老年组(50~59岁),和老年组(60岁以上),测量腰椎各个节段IHI、IVA及LL,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 IHI从L1-2向下逐渐增加,L5-S1节段达到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及P-c分级Ⅰ级和Ⅱ级之间,在相同节段I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A从L1-2向下逐渐增加,L5-S1节段达到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IVA在L2-3、L3-4、L4-5节段及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1-2、L5-S1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获得了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影像学正常人群腰椎各个节段IHI、IVA及LL的正常值范围.在椎间盘尚未发生退变的情况下,腰椎椎间高度指数保持相对稳定,不随年龄、性别的变化发生变化.腰椎各节段IVA及LL随年龄改变发生改变,自进入青中年组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角度逐渐增大.

  • 重度腰椎滑脱术后骨盆-脊柱参数与临床症状的相关分析

    作者:吕国华;王正光;王冰;尹邦良;马泽民;刘伟东;李磊;邝磊;杨帆

    目的研究重度峡部裂腰椎滑脱患者手术前后骨盆-脊柱参数的变化与临床症状改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3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60例L5重度峡部裂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Oswestry评分改善率的不同分为高改善率组(改善率>50%)和低改善率组(改善率<50%),测量分析两组滑脱百分比、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髋关节-S1水平距离(SFHD)、髋关节-S1垂直距离(SFVD)、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 )、C7铅垂线-骶骨后角距离(SC7D)、腰骶角(Dub-LSA)、腰骶关节角(LSJA)等数据。结果高改善率组PT、LL、SFHD、SC7D、LSJA、PT/SS、LL/TK、SFHD/SFVD均低于低改善率组(P <0.05),而SS、TK、SFVD、Dub-LSA均高于低改善率组(P <0.05)。PT、LL、SFHD、SC7D、LSJA与Oswestry评分改善率呈显著负相关,负相关程度依次为SC7D>LL>PT>SFHD>LSJA(P <0.05);SS、TK、SFVD、Dub-LSA与Oswestry评分改善率呈显著正相关,正相关程度依次为:Dub-LSA>SS>SFVD>TK(P<0.05);PT/SS、SFHD/SFVD、LL/TK与Oswestry评分改善率呈显著负相关,负相关程度依次为:PT/SS>LL/TK>SFHD/SFVD(P<0.05),这3个参数比值与术后Oswestry评分改善率的相关性均大于单个参数与术后评分改善率的相关性(P<0.05)。结论重度腰椎滑脱患者术后临床症状与骨盆-脊柱参数关系密切,临床症状改善率与PT、LL、SFHD、SC7D、LSJA、PT/SS、SFHD/SFVD、LL/TK呈负相关,与SS、TK、SFVD、Dub-LSA呈正相关。提示对于此类患者,术前应充分评估可能影响术后症状改善的因素,优先考虑矫正影响较大的参数,并设计合理手术方案,以提高疗效。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研究

    作者:叶峰;施建雄;胡建新;黄博;邱浩;初同伟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颈椎矢状位参数手术前后变化及其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其改变原因及意义.方法 以2011年7月-2014年7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35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23例;年龄13~20岁,平均16.2岁.Lenke分型:1型16例,2型7例,3型4例,4型3例,5型4例,6型l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 ~ 36个月,平均10.9个月.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测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T1倾斜角(T1 slope)、C2倾斜角(C2 slope)、C7矢状位垂直距离(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7 SVA)、C2-7矢状位垂直距离(C2-7 plumbline,cSVA).根据术前CL值将患者分为颈椎前凸组(CL<0°)及颈椎后凸组(CL>0°);根据颈椎后凸、前凸组术后颈椎曲度改变,对恢复前凸、后凸有改善以及前凸增大(A、B、C组)患者进行研究.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颈椎前凸、后凸组术前CL与各参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35例患者手术前后PT、PI、SS、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术前CL值,17例为颈椎前凸组,18例为颈椎后凸组.组内比较:手术前后颈椎前凸组PT、PI、SS、C2 slope、C7SVA以及颈椎后凸组PT、PI、SS、LL、CL、TK、T1slope、C2 slop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前两组CL、TK、C2slope、C7 SVA、T1slop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仅T1slop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颈椎后凸者中,术后恢复前凸7例(A组),后凸有改善7例(B组),后凸增大4例;术前颈椎前凸者中,术后前凸增大9例(C组),前凸减小3例,出现后凸5例.手术前后A组LL、CL、T1slope、C2 slope、C7SVA,B组TK、CL以及C组CL、cS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颈椎后凸患者中,A、B组手术前后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前凸组术前CL与C2 slope强烈相关(P<0.05),颈椎后凸组术前CL与C2 slope、T1 slope强烈相关、与cSVA中度相关(P<0.05).结论 颈椎在维持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颈椎曲度的改变与胸椎后凸改变有一定相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应尽可能恢复或维持颈椎前凸生理曲度.

  • 轻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融合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及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李亮;隋海涛;于学忠;姜保恩

    目的 探讨经后路腰椎椎间Cage融合术加椎弓根固定术治疗轻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其与手术疗效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0月经后路腰椎椎间Cage融合术加椎弓根固定术治疗的30例轻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男14例,女16例;年龄48~67岁,平均56.7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滑脱相关参数[滑移百分数(percentage of slipping,PS)、椎间隙高度、滑脱角(angle of slip,AS)],脊柱相关参数[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联合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TLJ)、C7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脊柱-骨盆角(spino-sacral angle,SSA)]和骨盆相关参数[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记录患者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分析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以及ODI评分变化,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影像学参数及功能评分变化值间的相关性. 结果 患者术后滑脱相关参数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骨盆相关参数中,除TLJ和TK外,其余各参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VA变化值与PS、PI、PT、LL、SS、AS、SSA及ODI变化值间存在线性相关;SSA变化值与PS、PI、LL、SS、AS、PT及ODI变化值间存在线性相关. 结论 经后路腰椎椎间Cage融合术加椎弓根固定可明显改善轻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状态,SVA及SSA重建能获得更好的手术疗效.

  • 中老年腰椎峡部裂与滑脱脊柱-骨盆矢状面X线测量参数的差异及临床价值

    作者:蔡月艳;李全修

    目的:观察中老年腰椎峡部裂与滑脱脊柱-骨盆矢状面 X测量参数的差异,探索 L5峡部裂发生滑脱的预测因素,为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治疗提供影像学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就诊的中老年 L5峡部裂与滑脱患者影像资料各60例,选择近期无腰骶部疼痛等症状的中老年志愿者60例为对照。测量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骶角(LSA)、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VA)等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q 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滑脱组PI、PT、SS、LL显著大于峡部裂组和对照组,LSA显著小于峡部裂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滑脱组 SVA与峡部裂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峡部裂组PI、PT、SS、LL、LSA、SVA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盆矢状面 X测量参数(PI、PT、SS、LL、LSA)可作为 L5峡部裂发生滑脱的预测因素,可为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治疗提供参考。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