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分析

    作者:李危石;陈仲强;Kirkham B Wood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情况.方法:同顾分析2002年4月~2009年4月收治的83例成人IS患者,男16例,女67例,年龄20~84岁,平均43岁.在全脊柱站立位X线正侧位片(包括双侧髋关节)上测量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U)、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1)、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以及C7铅垂线与Sl后上缘的水平距离(SVA).将患者分为胸弯组和腰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及各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胸弯组共39例.平均年龄40.9岁,主弯角度平均45.8°;腰弯组共44例,平均年龄44.8岁,主弯角度平均39.5°.两组患者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TK、TLJ、LL、PI、SS、P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腰弯组的SVA明显大于胸弯组(P<0.05).在≤40岁患者中,胸弯组和腰弯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40岁患者中,腰弯组患者SVA和PT大于胸弯组(P<0.05),余参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胸弯组9例(23.1%)出现脊柱失平衡,其中7例为负向失平衡;腰弯组12例(27.3%)出现脊柱失平衡,其中8例为正向失平衡.两组的LL与TK.SS有相关性,PI与PT、SS有相关性.SVA与LL、SS、PT有相关性,年龄与SVA、PT有相关性.与胸弯组不同,腰弯组患者的PI与LL无相关性,而年龄与LL、SS有相关性,PT与LL、SS有相关性.结论:成人IS中,胸弯和腰弯患者的骨盆形态无差别,骨盆与脊柱的矢状位序列密切相关,年龄与躯干平衡相关.胸弯患者易出现脊柱负向失平衡,而腰弯患者更易出现脊柱正向失平衡.

  • 退变性腰椎侧凸矫形术后腰椎前凸角变化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作者:马清伟;李危石;孙卓然;费晗

    目的:评估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行长节段固定矫形术后腰椎前凸角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匹配与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行腰椎长节段矫形固定术(至少4个椎体)的DLS患者,参照理想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0.6PI+0.4TK+10°,根据出院时LL分为两组,A组(匹配组,术后LL在理想LL±10°范围内)和B组(非匹配组,术后LL在理想LL±10°范围外),利用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侧凸Cobb角、冠状位平衡(coronal vertical axis,C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e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kyphosis,TK)、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随访至少12个月.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影像参数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共纳入患者100例(A组53例,B组47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57例,平均侧凸Cobb角为17.5°±7.8°.两组患者随访时间、手术节段、术前侧凸Cobb角、术前的CVA、LL、SS、SVA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LL、SS、SVA、PT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A组患者LL(42.2°±10.2°)较术前(31.6°±15.5°)明显改善,TK、SS增大,PT减小,术后SVA(17.9±28.5mm)较术前(46.0±37.9mm)明显改善.B组患者术后相关矢状位参数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经3~6个月的短期随访两组患者术后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性;经12个月以上随访,A组患者较B组患者腰腿痛VAS评分明显改善(P<0.05),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8).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根据公式0.6PI+0.4TK+ 10°重建腰椎前凸,可以获得满意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有助于提高DLS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骨盆腰椎匹配值与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术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耀;漆龙涛;李淳德;邑晓东;刘洪;李宏;于峥嵘;孙浩林

    目的:探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骨盆腰椎匹配值(PI-LL)与术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因退变性脊柱侧凸于我院行长节段减压融合手术的患者共42例,随访时间3年以上.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行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检查,记录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影像学上测量侧凸Cobb角、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flit,PT)、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骨盆腰椎前凸角(pelvic radius-T12,PR-T12)、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和矢状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统计患者术前术后影像学参数和功能评分的改善情况,分析这些参数与PI-LL值的相关性及不同PI-LL值对患者生活质量(ODI)的影响.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8.8岁.术前冠状位侧凸Cobb角为19.5°±5.4°,末次随访时改善为6.1 °±3.5°,差异显著(P<0.01).腰椎前凸由术前平均20.7°增加至34.3°,末次随访时平均PI-LL为9.0°,SVA由术前平均7.6cm减少至5.7cm,差异显著(P<0.01).术前矢状位平衡组患者10例,末次随访时PI-LL为1.0°±5.9°.矢状位失衡组患者32例,末次随访时PI-LL为11.8°±9.0°.两组术前的VAS和ODI评分无显著差异,术后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术后VAS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0.053).术后PI-LL与术后PR-T12、TPA、SVA、VAS及ODI显著相关.末次随访时PI-LL≤10°与10°<PI-LL≤15°两组之间ODI评分无显著差异(P=0.205),但均与PI-LL> 15°组间差异显著(P=0.010/0.048).结论: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手术治疗时应注意对矢状位的充分评估.对于高龄患者,术后PI-LL≤15°提示骨盆腰椎匹配良好,有助于维持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

  • 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纠正退行性脊柱侧凸矢状位失衡的影响

    作者:张昊聪;王兆瀚;张子方;苏晓静;成俊遥;吴运昌;于洋;王征

    目的:评估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纠正矢状位失衡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接受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的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32例.于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腰背肌力量测试,将可完成“小燕飞”动作的12例患者分为A组,年龄55~73岁(65.2±4.7岁);将无法完成“小燕飞”动作的20例患者分为B组,年龄55~75岁(64.8±4.9岁).随访1.3~2年(1.5±0.5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矢状位影像学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ic lumbar kyphosis,TLK)、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位垂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近端交界区后凸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等]以及临床功能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和腰背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日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术前A组的LL、TLK、TK、SVA、PT、PI、SS、ODI、腰背痛VAS评分、JOA评分为29.6°±3.2°、33.5°±4.6°、54.6°±5.1°、9.9±2.1cm、28°±2.4°、54.8°±4.1°、26°±3.7°、(75.4±3.5)%、7.3±0.9分、8.7±0.5分;B组为29.7°±3.6°、35.3°±3.8°、55.2°±3.7°、9.4±1.6cm、28°±1.6°、52.2°±1.7°、23.4°±2.9°、(76.4±2.2)%、7.2±0.7分、8.5±0.5分.术后即刻A组的LL、TLK、TK、SVA、PJA、PT、SS、ODI、腰背痛VAS评分、JOA评分为41.5°±4.1°、8.8°±3.6°、25.8°±2.1°、3.6±1.0cm、3.6°±1.1 °、14.8°±1.2°、40.8°±2.5°、(21.9±2.3)%、2.4±0.7分、23.2±1.4分;B组为40.6°±2.2°、10.1 °±3.2°、27.3°±1.9°、3.5±1.0cm、3.8°±1.1°、16.9°±2.3°、35.3°±2.7°、(20.3±2.2)%、2.9±0.6分、23.0±1.3分;末次随访时A组为43.6°±4.3°、10.8°±3.6°、28.7°±1.8°、4.8±1.0cm、4.4°±1.5°、15.8°±1.2°、41.8°±2.7°、(14.5±5.1)%、2.0±1.6分、24.7±0.7分;B组为43.2°±2.0°、18.6°±3.2°、38.4°±3.2°、8.7±1.6cm、8.3°±2.6°、23.6°±2.6°、9.1°±3.3°、(28.7±3.2)%、4.6±1.7分、24.0±1.0分.两组术前和术后即刻的矢状位参数以及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LL无显著性差异(P>0.05),TK、TLK、PT、SS、SVA、PJA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3例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kyphosis,PJK).末次随访时两组ODI、腿痛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优于B组;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长节段固定术后矢状位纠正起到重要作用,术前良好的腰背肌力量可减少长节段固定术后矢状位纠正的丢失,从而降低交界性后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 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其矢状位平衡代偿机制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刘辰君;朱震奇;段硕;夏威威;王凯丰;徐帅;刘海鹰

    目的:对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矢状面平衡进行影像学分析,探讨其代偿机制.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影像学上表现为腰椎退变性后凸7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47例,年龄48~82岁,平均65.8±8.0岁.根据胸腰椎交界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angle,TLJA)的大小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组(A组,TLJA≥10°,43例)和退变性胸腰交界区非后凸组(B组,TLJA<10°,34例).通过对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对比分析两组的C7矢状面垂直轴(C7-sagittal vertical axis,C7-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结果:A组和B组的LL分别为17.30°±11.55°和22.54°±8.72°.A组及B组的TLJA分别为-15.26°±3.65°和-3.67°±4.74°.在A组中,LL与TK (r=-0.345,P=0.024),SS(r=0.595,P=0.000)以及PT(r=-0.363,P=0.017)均有相关性.在B组中,LL与TK (r=-0.400,P=0.019),SS(r=0.681,P=0.000)以及C7-SVA (r=-0.402,P=0.018)均有相关性.两组间,LL(t=2.230,P=0.029)、TK(t=3.325,P=0.001)、SS(t=2.939,P=0.004)和PI(t=2.130,P=0.036)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可能是因胸腰交界区独特的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特性所致,为了维持矢状位平衡,其骨盆后倾可能更加重要;不伴有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的患者,其胸椎曲度的改变可能更加重要.

  • 腰椎退变性侧后凸冠状位及矢状位脊柱骨盆参数相关性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刘辰君;朱震奇;段硕;王凯丰;夏威威;徐帅;刘海鹰

    目的 探讨腰椎退变性后凸(DLK)及腰椎退变性侧后凸(DLKS)冠状位与矢状位畸形的相互关系及矢状位平衡的代偿机制.方法 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2例腰椎退变性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82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52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6岁.根据是否存在冠状位畸形,将患者分为两组:同时存在腰椎冠状位和矢状位畸形者为DLKS组;仅存在腰椎矢状位畸形者为DLK组.其中,DLKS组患者39例,男性12例,女性27例,年龄51~82岁,平均年龄69岁;DLK组患者43例,男性17例,女性26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4岁.所有患者均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冠状位与矢状位的脊柱骨盆参数.结果 DLKS组冠状位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3.0±11.8)°和(18.2±12.1)°,DLK组腰椎前凸角为(20.4±10.2)°.腰椎退变性侧后凸组冠状位与矢状位参数间,Cobb角与腰椎前凸角(r=-0.338,P=0.035)、冠状位偏移距离与胸腰交界区角(r=0.488,P=0.002)有一定相关性,其他参数间无明显相关性.两组间所有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LKS组中,腰椎前凸角与胸椎后凸角(r=-0.363,P=0.023)以及骶骨倾斜角(r=0.617,P=0.000)均有相关性.DLK组中,腰椎前凸角与胸椎后凸角(r=-0.341,P=0.025)以及骶骨倾斜角(r=0.772,P=0.000)也有一定相关性.按照Nash-Moe分级对于椎体旋转程度进行评估,DLKS组39例患者中,10例患者为Ⅰ~Ⅱ度,29例患者为Ⅲ~Ⅴ度.结论 腰椎侧凸与后凸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DLKS患者冠状位侧凸程度未能影响脊柱矢状位形态;胸椎曲度改变和骨盆后倾均参与了腰椎退变性侧后凸患者矢状位平衡的调节.

  • 单侧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

    作者:吕洲明;曾浩彬;唐上德

    目的 比较单侧固定融合术与传统开放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评估单侧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诊治的6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单侧椎弓根固定术,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开放腰椎融合术.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对两者患者的术后疗效进行评价;同时测量治疗前后脊柱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以评估其安全性.结果 两组JOA 、VAS评分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VAS评分术前与术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I、LL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I、LL术前与术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单侧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同样可以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 长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与个性化截骨方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作者:王晓平;陆明;马华松;周建伟;袁伟;陈阳;牛晶;任冬云;秦柳花;郑蕊;张敬

    背景:生物力学的观点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矫形在后凸的顶点处截骨佳,但术中脊髓损伤的风险大。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椎板间截骨+椎体截骨+长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
      方法: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共36例,均采用PSO(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截骨+SPO(Smith-Peterson Osteotomy)联合截骨治疗。随访时间3个月至2年。
      结果与结论:36例患者未发现植入物修复后矢状位失平衡者,矢状位失衡的改善率为64%。患者植入物修复后胸腰椎后凸角的到恢复,改善率为60%;颌眉角的改善率为98%,疼痛症状缓解程度为64%,ODI 指数95%;均未发生拔钉、断钉、断棒现象。说明选择性截骨矫形技术+长节段内固定手术能够获得稳定的内固定疗效,防止出现矢状位失平衡,以及强直性脊柱炎因骨质疏松导致的拔钉、断钉、断棒现象的发生。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骨折数目和C7矢状位比值的关系

    作者:张义龙;孙志杰;王雅辉;任磊;孙贺

    背景:国内外研究对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造成的矢状位失衡重视不够。
      目的:评估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与脊柱矢状位失衡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就诊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体检科同龄老年健康查体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拍摄两组脊柱全长正侧位 X 射线片记录脊柱椎体骨折数目和位置,测量矢状位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T1脊柱骨盆倾斜角、C7矢状位比值,进行组间比较。将观察组中椎体骨折数目按单个椎体、双个椎体、3个及以上椎体分为3个亚组,比较3个亚组间C7矢状位比值的差别,分析椎体骨折数目和C7矢状位比值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与结论:①观察组胸椎后凸角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腰椎前凸角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T1脊柱骨盆倾斜角为(-1.81±1.48)°,对照组为(-3.35±1.2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C7矢状位比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观察组中单椎骨折亚组患者4例,双椎骨折25例,3个及以上椎骨折31例,3个亚组间C7矢状位比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而且骨折数目与C7矢状位比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47;③结果提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以引起脊柱矢状位序列改变,随骨折椎体数目增多出现整体矢状位序列失衡,脊柱重心前移,骨折数目与重心前移呈正相关。

  • 椎体成形术中手法复位进一步改善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复位

    作者:蔡俊;冯新民;杨建东;陶玉平;张亮;张志强

    目的:对比分析椎体成形术中手法复位与体位复位2种复位方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将170例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实验组(手法复位)和对照组(体位复位).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用量,术前、手法复位前后、术后3d、3个月和2年的椎体前缘压缩率和Cobb角,术后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综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椎体成形患者术后疗效优于对照组,骨水泥用量较对照组多,术后更好地恢复了椎体前缘高度和改善后凸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随访时VAS和OD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的椎体压缩性骨折,通过椎体成形联合术中手法复位,能够更好地恢复椎体高度,改善脊柱失状位平衡,并获得更好的远期疗效.

  • 腰椎峡部裂滑脱与退变性滑脱矢状位平衡比较研究

    作者:赵阳;章仁杰;申才良;董福龙;张宏

    目的 分析腰椎峡部裂滑脱与退变性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2-01-2014-07就诊且资料完整的腰椎滑脱症患者共84例,峡部裂滑脱(峡部裂组)42例,男15例,女27例,年龄33~66岁;退变性滑脱(退变组)42例,男15例,女27例,年龄44~67岁.两组患者的ODI及JOA评分、体重指数(BMI)均没有统计学差异.测量以下参数:滑脱率(Slip Percentage,SP),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颈胸和谐角(Cervical-Thoracic Angle,CTA)、胸腰和谐角(Thoracic-Lumbar Angle,TLA)、腰骶和谐角(Iumbar-Sacral Angle,LSA)、躯干整体平衡(Full Balance Integrated,FBI).t检验比较两组参数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矢状位参数与滑脱率间的相关性.结果 峡部裂组的滑脱率(28.2°±9.6°)明显大于退变组(16.7°±8.3°)(P<0.05),两组间骨盆参数、脊柱-骨盆曲线和谐角、FB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I度L4滑脱各参数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峡部裂组PI、PT、LSA与滑脱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退变组PI、LSA与滑脱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 在BMI及临床症状相同情况下,由于病因不同,峡部裂滑脱相比退变性滑脱具有较大的滑脱程度,但两者的骨盆形态、脊柱生理弯曲形态及躯干的整体平衡状态却是相似的.

  • 腰椎滑脱患者脊柱矢状面及骨盆排列变化

    作者:刘敏;桂斌捷

    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患者脊柱在矢状面发生变化及骨盆排列变化.方法 采用2011年1月-2012年9月该科腰椎真性滑脱25例病人全脊柱侧位(包括双侧髋关节)X线摄片上测脊柱矢状位指标:脊柱的矢状位垂直轴 (S1与C7铅垂线C7PL距离,SVA)、胸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前凸(lumbar lordosis,LL)和骨盆的形态参数: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 、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SS) 、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结论 该组25例病例中TK角度平均为37.0°(27°~58°),较文献报道正常值明显减小(P<0.05);LL角度平均为55.3°( 38°~68°),较文献报道正常值明显增大(P<0.05);PI角度平均为61.6°(43°~82°),较文献报道正常值明显增大(P<0.05);PT角度平均为18.5°(9°~33°),较文献报道正常值明显增大(P<0.05);SS角度平均为43.1°(30°~53°),较文献报道正常值明显增大(P<0.05).结论 腰椎滑脱患者整个脊柱矢状位生物力线的失衡导致矢状位重新平衡以防止驼背及俯视,终导致胸椎的曲度的减小、腰椎曲度的加大并且腰椎滑脱患者骨盆参数值增大,而这些变化使得胸腔容积、骨盆容积和腹腔容积的减小.

  • 脊柱骨盆参数与椎体成形术后邻近节段新发骨折的关系

    作者:张顺聪;莫国业;袁凯;李永贤;李大星;郭丹青;梁德;郭惠智

    [目的]探讨矢状位脊柱骨盆参数与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邻近节段新发骨折的关系.[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35例患者因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接受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rbroplasty,PVP)治疗,根据随访患者有无新发邻近椎体骨折,分为新发骨折组和无新发骨折组,分别测量这两组患者的骶骨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指数(pelvic incidence,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脊柱骶骨角(spinosacral angle,SSA)、矢状面垂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密度(BMD).[结果]首次PVP术后未再骨折组的患者有20例,术后至末次随访有新发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有15例.术后3d,新发骨折组PI (67.38±14.25)°,无新发骨折组PI (53.93±12.3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新发骨折组PI (67.05±12.93)°,PT (27.82±9.86)°和SVA (7.97±3.67) cm均明显高于无新发骨折组PI (53.85±12.13)°,PT (19.35±9.21)°,SVA (3.29土2.62)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LL、SS和SS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值较大是OVCF患者接受PVP术后出现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新发骨折的患者SVA值及PT值大于无新发骨折的患者.

  • 膝关节屈曲畸形与腰椎和骨盆矢状位对线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胜国;刘海鹰;王波;王会民;钱亚龙

    [目的] 探讨膝关节屈曲畸形与腰椎和骨盆矢状位对线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2年8月腰椎退行性疾病合并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及膝关节X线片,使用PACS影像传输系统中的电脑软件测量以下角度:腰椎前凸角度(LL),骨盆投射角度(PI),骨盆倾角(PT),骶骨倾角(SS),膝关节屈曲角度(KF).根据膝关节屈曲角度分组,比较各组测量参数及腰椎Oswestry评分(ODI).[结果] KF与LL、PI及SS存在相关性(r=0.184,P<0.05;r=0.303,P<0.05;r=0.254,P<0.05),与PT无明显相关性(P=0.79).LL与SS及PI存在相关性(r=0.768,P<0.01;r=0.550,P<0.01).膝关节屈曲角度越大,腰椎前凸越明显(P<0.0l),腰椎ODI评分升高.[结论] 膝关节屈曲畸形的程度与腰椎和骨盆矢状位对线有相关性,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呈正相关.

  • 正常成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关系

    作者:庄弘宇;万龙

    目的 探讨正常成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关系.方法 选择正常健康志愿者278例,均行负重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通过医院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测量骨盆矢状位、脊柱解剖学矢状位、脊柱形态学矢状位相关参数,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骨盆矢状位相关参数:骨盆入射角为45.1° ±9.6°,骨盆倾斜角为10.3° ±6.7°,骶骨倾斜角为34.8° ±7.8°;脊柱解剖学矢状位相关参数:腰椎前凸角为48.3° ±11.1°,胸椎后凸角为24.2° ±9.8°,颈椎前凸角为8.6° ±8.7°,脊柱矢状位平衡为(-18.9±29.5)mm;脊柱形态学矢状位相关参数:腰弯前凸角为49.0° ±11.1°,上腰弯前凸角为14.6° ±5.9°,下腰弯前凸角为34.5° ±7.9°,胸弯后凸角为32.1° ±9.7°,颈弯前凸角为8.5° ±8.7°,腰弯倾斜角为-5.5° ±4.3°.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腰弯前凸角、下腰弯前凸角、腰弯倾斜角均具有明显相关性(P均<0.05);骶骨倾斜角与胸椎后凸角、腰弯前凸角、上腰弯前凸角、下腰弯前凸角、胸弯后凸角、颈弯前凸角、腰弯倾斜角均具有明显相关性(P均<0.05);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三者之间亦具有明显相关性(P均<0.05);其余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正常成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参数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 不同截骨术式对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矢状位平衡重建的影响

    作者:徐辰;夏磊;李宁;王文刚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SO)及经关节突截骨(SP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差异,并通过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评价其矢状位平衡的重建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SO、SPO手术治疗的21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资料,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PSO组及SPO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矢状面躯干偏移(SVA)、胸腰椎大后凸角(GK)、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和骶骨倾斜角(SS),分别进行组内及组间参数对比分析.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影像学参数仅SV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SO组患者的GK由术前的(75.31±17.13)°下降至术后的(31.81±15.15)°,末次随访时为(36.72±15.16)°,SPO组患者的GK由术前的(65.21±21.43)°下降至术后的(25.60±16.22)°,末次随访时为(40.72±20.41)°.PSO组患者的SVA术前为(78.62±63.31) mm,术后为(-15.13±27.82)mm,末次随访时为(11.02±52.54)mm,SPO组患者的SVA术前为(54.23±77.61)mm,术后为(16.68±42.76)mm,末次随访时为(19.26±37.04)mm.结论 ①PSO及SPO截骨方式均能有效重建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的矢状位平衡;②两种截骨方式的矢状位平衡参数SVA的矫形效果存在差异,PSO组患者的SVA术后易出现过度矫正,但可自发性改善.SPO较PSO更易发生远期后凸矫正角度的丢失.

  • T1骨盆角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的研究

    作者:许九生;王俊魁;刘宏建;寇红伟;孙新志;周权发;皮国富;王义生

    目的 探讨T1骨盆角(TPA)在判定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矢状位平衡的应用.方法 120例胸腰椎OVCFs患者,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测量矢状位参数:矢状位平衡(SVA)、T1骨盆角(TPA)、胸椎后凸角(TK)、胸腰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问卷调查.采用脊柱矢状位平衡判定标准将患者分为失衡组、平衡组,统计多节段椎体骨折人数,分析比较两组矢状位参数.结果 (1)失衡组、平衡组多节段椎体骨折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67.92%、37.13%.(2)两组间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5),失衡组LL、SS均小于平衡组,SVA、TPA、TK、TLK、PT、ODI均大于平衡组(P=0.000).(3)失衡组TPA与SVA、LL、PI、PT、SS、ODI相关(P=0.000),相邻弯曲相关性丧失,脊柱呈前倾失代偿改变;平衡组SVA与TPA、TK、TLK、LL、PT、ODI相关,TPA与 TK、TLK、LL、PI、PT、SS、ODI明显相关(P=0.000),相邻弯曲存在相关性,呈代偿性改变.结论 TPA可反映胸腰椎OVCFs脊柱和骨盆局部及整体矢状位平衡.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连雷;刘新宇;原所茂;田永昊;郑燕平;李建民;周超;张玉玲

    目的:总结4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AIS侧凸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AIS患者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片以及左右侧屈位片(Bending相)。测量并记录中立位及左右Bending相冠状位Cobb角、颈椎矢状位曲度(C2~7 Cobb角)、胸椎后凸角(T5~12 Cobb角, TK)、腰椎前凸角(L1~5 Cobb角, 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C7~S1及C2~7 SVA (Sagittal Vertical Axis)。26例健康青少年志愿者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记录C2~7 Cobb角。应用两变量相关性分析及t检验作为主要统计方法。结果 AIS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异常发生率75.0%,后凸发生率47.9%,失平衡发生率10.4%,失平衡者均合并颈椎后凸。AIS患者PI-LL<10°者占所有AIS患者的62.5%。AIS患者与健康青少年相比,C2~7 Cobb角显著性增大(P=0.008)。AIS患者中颈椎后凸组,T5-12 Cobb角显著降低(P=0.011)。胸椎后凸角度<30°组C2~7 Cobb角显著增大(P=0.021)。C2~7 Cobb角与T5~12 Cobb角成负相关(P=0.009),与L1~5 Cobb角成正相关(P=0.005)。C2~7 Cobb角与冠状位Cobb角度、PI、SS、PT、C7~S1 SVA及Lenke分型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 AIS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异常者比例高于正常青少年,且多为后凸型。颈椎矢状位曲度与胸椎后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相关,而与胸腰椎冠状位角度及骨盆指数无关。

  • 轻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融合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及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李亮;隋海涛;于学忠;姜保恩

    目的 探讨经后路腰椎椎间Cage融合术加椎弓根固定术治疗轻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其与手术疗效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0月经后路腰椎椎间Cage融合术加椎弓根固定术治疗的30例轻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男14例,女16例;年龄48~67岁,平均56.7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滑脱相关参数[滑移百分数(percentage of slipping,PS)、椎间隙高度、滑脱角(angle of slip,AS)],脊柱相关参数[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联合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TLJ)、C7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脊柱-骨盆角(spino-sacral angle,SSA)]和骨盆相关参数[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记录患者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分析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以及ODI评分变化,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影像学参数及功能评分变化值间的相关性. 结果 患者术后滑脱相关参数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骨盆相关参数中,除TLJ和TK外,其余各参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VA变化值与PS、PI、PT、LL、SS、AS、SSA及ODI变化值间存在线性相关;SSA变化值与PS、PI、LL、SS、AS、PT及ODI变化值间存在线性相关. 结论 经后路腰椎椎间Cage融合术加椎弓根固定可明显改善轻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状态,SVA及SSA重建能获得更好的手术疗效.

  • 矢状位平衡影像学评价之争议与现状

    作者:周思宇;孙卓然;李危石

    目的 对骨盆-脊柱矢状位平衡的影像学评价现状及争议展开综述,为其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骨盆-脊柱矢状位参数及其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从目前常用的各项参数的临床应用、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如何合理运用这些参数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矢状位参数各有其优缺点,而且受种族、年龄影响.脊柱矢状轴仅能反映整体情况,T1骨盆角综合了躯干倾斜和骨盆代偿信息,但在术中不易控制,而西方人群的矫形目标可能不适合于中国人群.结论 在评估矢状位平衡时需合理运用各参数的优势,衡量整体平衡时也需考虑局部情况,而且对于不同人群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