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胸椎后凸角度与躯体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胡志伟;刘楠;周谋望;李筱雯;谷莉

    目的:通过评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胸椎后凸角度、躯干屈伸肌群肌力、平衡功能和心肺功能,探讨骨质疏松症患者胸椎后凸角度与躯体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女性53例,年龄54-84岁.评定胸椎后凸Cobb角、腰背肌肌力、腹直肌肌力、平衡功能(睁眼、闭眼单足站立时间和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时间)和心肺功能(胸廓扩张度和6min行走试验距离)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胸椎Cobb角为17.2°-68.0°(平均[42.1±14.6]°).Cobb角分别与腰背肌肌力(r=-0.452)、6min行走试验距离(r=-0.419)和睁眼单足站立时间(r=-0.299)呈负相关;Cobb角与腹直肌肌力、闭眼单足站立时间、胸廓扩张度和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时间无相关性.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胸椎后凸角度与腰背肌肌力、静态平衡功能和心肺功能负相关,与腹直肌肌力、胸廓扩张度和功能性活动能力无明显相关.因此,对于胸椎后凸角度越大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越应加强上述受累躯体功能的评定与康复训练.

  • 椎板减压治疗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及其与胸椎后凸的关系

    作者:夏英鹏;徐天同;张黎龙;朱如森;田融;江汉;张学利

    目的:评价单纯椎板减压治疗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的远期疗效及其与胸椎后凸角度改变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3~1997年采用单纯椎板减压治疗的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获得长期随访的患者,使用JO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测量并统计手术前后各时期胸椎后凸Cobb角,分析其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本组随访5年以上者27例,JOA评分由术前的4.26±0.94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6.33±0.88分,胸椎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29.60°±2.50°逐渐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41.70±2.81°,单因子变异数分析(oneway ANOVA)显示术后2年开始胸椎后凸显著增大,而.JOA评分逐步下降,4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因胸椎后凸明显加大,症状恶化行二次手术.结论:单纯椎板切除减压对于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胸椎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伴随胸椎后凸的增大远期手术效果呈下降趋势.

  • 椎弓根螺钉系统重建Lenke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胸椎后凸10年前后疗效比较

    作者:鲍虹达;闫鹏;刘树楠;朱泽章;刘臻;孙旭;王斌;俞杨;钱邦平;邱勇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系统重建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胸椎后凸10年前后的疗效差异.方法:分别从2005年6月~2006年6月(早期组)和2014年6月~2015年6月(近期组)于我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Lenke 1型AIS患者中分别随机选取40例,共80例患者纳入研究.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1年左右摄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如下影像学参数: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早期组患者与近期组患者之间的术前、术后影像学参数差异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年龄分别为14.94±1.78岁及14.96±2.01岁.早期组患者的术前TK平均为14.42°±7.92°,而近期组的术前TK则为15.19°±7.90°,在术前两组间的TK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681).在进行后路矫形手术后,早期组的术后即刻TK为18.58°,而近期组则为19.23°,两组间的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P=0.689).在随访中,两组的TK与术后即刻的TK相比并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在术前和术后TK与CL均显著相关.结论:目前椎弓根螺钉系统相比于10年前对于Lenke 1型AIS患者的胸椎后凸的重建并无显著区别,这种变化可能与AIS本身的病因学有关,也可能与本中心采用的去旋转矫形技术有关.

  • 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其矢状位平衡代偿机制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刘辰君;朱震奇;段硕;夏威威;王凯丰;徐帅;刘海鹰

    目的:对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矢状面平衡进行影像学分析,探讨其代偿机制.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影像学上表现为腰椎退变性后凸7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47例,年龄48~82岁,平均65.8±8.0岁.根据胸腰椎交界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angle,TLJA)的大小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组(A组,TLJA≥10°,43例)和退变性胸腰交界区非后凸组(B组,TLJA<10°,34例).通过对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对比分析两组的C7矢状面垂直轴(C7-sagittal vertical axis,C7-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结果:A组和B组的LL分别为17.30°±11.55°和22.54°±8.72°.A组及B组的TLJA分别为-15.26°±3.65°和-3.67°±4.74°.在A组中,LL与TK (r=-0.345,P=0.024),SS(r=0.595,P=0.000)以及PT(r=-0.363,P=0.017)均有相关性.在B组中,LL与TK (r=-0.400,P=0.019),SS(r=0.681,P=0.000)以及C7-SVA (r=-0.402,P=0.018)均有相关性.两组间,LL(t=2.230,P=0.029)、TK(t=3.325,P=0.001)、SS(t=2.939,P=0.004)和PI(t=2.130,P=0.036)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可能是因胸腰交界区独特的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特性所致,为了维持矢状位平衡,其骨盆后倾可能更加重要;不伴有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的患者,其胸椎曲度的改变可能更加重要.

  • 特发性脊柱侧凸胸椎平背畸形相关矫形技术进展

    作者:张国莹

    胸椎平背畸形是一种重要的脊柱矢状面畸形,在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中十分常见,表现为胸椎后凸角度减小,甚至在顶椎附近出现局部的前凸畸形.胸椎后凸角不足会影响胸廓容积,如果脊柱其他区域无法代偿,将导致矢状面的失衡.近年来矫形器械系统的发展很快,矫形技术也日趋完善和多样化,术者对矢状面畸形的矫正也越来越重视.随着器械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手术方式的改进,将为矫正胸椎平背畸形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 Arnold-Chiari畸形合并外伤性胸椎后凸畸形1例

    作者:李智钢;祁玉曙;高文魁;邓永忠;高翠玲;王德元;王伟;李明

    患者,男,33岁,汉族.17年前因踢球时腰背部受伤,当时未作检查.2个月后受伤部位隆起,因无明显不适,未引起重视.2年后体检发现胸椎后凸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因无症状,未接受治疗.5年后,胸椎后凸加重,开始出现腰背酸痛、胸痛、气急现象.近半年来上述症状加重,常有头痛,头痛和胸闷在仰卧位时缓解.

  •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颈椎曲度改变原因初探

    作者:刘永皑;吴俊哲

    目的 探索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颈椎曲度改变,并分析其矢状面形态形成原因.方法 2014-05-2015-06,我们对明确诊断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0例进行比对研究,行脊柱站立位全长X线片检查,分别测量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胸椎后凸及颈椎前凸角度,采用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的方法来评价颈椎曲度形成与其他诸测量变量的相关性.结果 组内患者颈椎前凸小值(-22.)、大值(25.),均值为(4.7±10.58).,相关分析显示,颈椎与胸椎曲度相关性P=0.019<0.05,回归分析结果以颈椎前凸角为因变量时,自变量胸椎后凸角度标准系数为0.454,t=2.263,P=-0.033<0.05,认为回归系数有显著意义.结论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颈椎生理前凸消失与胸椎后凸减小相关.通过改善患者的平背畸形,有利于改善颈椎后凸,但必须通过大宗病例进行研究.

  • 局麻下椎板减压内固定治疗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的远期疗效及其与胸椎后凸角度改变间的关系分析

    作者:赵晔;徐娟;孙洪江;宋苗苗;韩红敏;程才;李书奎

    目的 探讨应用局麻下椎板减压内固定术治疗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的远期效果及其与胸椎后凸角改变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01-2012-01收治的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单纯减压组患者接受局麻下椎板切除减压术,内固定组患者接受椎板减压手术同时行内固定治疗,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远期疗效及胸椎后凸角度的变化.结果 单纯减压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情况优于减压内固定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年后治疗效果及胸椎后凸角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3年单纯减压组疗效及胸椎后凸角情况与减压内固定组比较,明显较差(P<0.05).结论 对于氟骨病性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实施椎板减压手术同时行后路内固定治疗,可以有效避免胸椎后凸角增大,改善远期疗效.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Le nke1 B、C型患者的胸椎后凸状态对腰骶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作者:陈涛;贾世青;刘昌生;黄善能;赖英静;邹焕文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 Lenke1B、C患者的胸椎矢状面形态(thoracic kyphsis,TK)对腰骶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及意义.[方法]86例Lenke1B、C患者(男37例、女49例;平均年龄14.2岁)被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根据胸椎后凸(TK)分为两组:A型TK< 10°和B型10°≤TK≤40°.统计、测量以下影像学参数:腰椎前凸(LL)、上腰椎前凸、下腰椎前凸、主胸弯Cobb角、矢状面平衡(SVA)、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和骨盆倾斜角(PT).[结果]A型的LL和上腰椎前凸小于B型的LL和上腰椎前凸(P<0.01).相关性结果显示TK与LL(r=0.68,P=0.02)、上腰椎前凸(r=0.89,P=0.003)存在线性相关.此外,PT、SS及PI之间也存在线性相关.[结论]AIS Lenke1B、C患者的胸椎矢状面形态对腰椎前凸有明显影响,并通过上腰椎对整个腰椎形态产生影响.因此,对此类型患者在进行选择性胸椎融合时必须考虑这种相互影响,避免术后发生远端失代偿.

  • 特发性脊柱侧凸多节段Ponte截骨术对恢复胸椎后凸的疗效

    作者:张国莹;张永刚;张雪松;王征;毛克亚;王岩

    目的 探讨在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后路矫形手术中,多节段Ponte截骨术对保持和恢复胸椎后凸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3月- 2010年2月收治的42例采用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的Lenke 1型IS患者,按照术中脊柱后方结构松解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17例采用多节段Ponte截骨术,截骨部位均选择在胸弯顶椎附近连续3个节段;B组25例采用单纯软组织松解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累及节段、冠状面Cobb角、胸椎后凸角、Risser指数及侧方弯曲像柔韧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手术前后摄脊柱站立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均显著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1例发生硬膜损伤、脑脊液漏,术后俯卧、切口加压后自行愈合;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术中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年,平均2.8年.均无神经损伤、感染和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无明显矫形丢失,外观和躯干平衡均明显改善.A、B组术后1周及2年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及2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周及2年冠状面Cobb角及矫正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周及2年的胸椎后凸角及角度改变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Lenke 1型IS后路矫形手术中,通过多节段Ponte截骨术,在矢状面能够有效保持和恢复胸椎后凸,在冠状面对矫正率无明显影响.

  • 强直性脊柱炎并胸椎后凸畸形颈椎骨折病人保守治疗的护理体会

    作者:张霞;马兴艳;林倩;王自群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并明显胸椎后凸畸形患者并发颈椎骨折病人行颅骨牵引术等非手术治疗后的护理要点和方法。方法:本组3例均为强直性脊柱炎并发颈椎骨折合并颈脊髓损伤患者,对患者施以心理、皮肤、肢体、牵引针道等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经过有针对性护理,减少了牵引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有针对性的重点护理结合基础护理可明显提高强直性脊柱炎并发明显胸椎后凸畸形颈椎骨折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脊髓损伤后各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