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疑难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Cases 의난병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 影响因子: 1.17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1-6450
- 国内刊号: 13-131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疑难病杂志》是目前国内惟一报道疑难病症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主办。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 期刊” ,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 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等国内、外重要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收录。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N 13-1316/R,ISSN 1671-6450。 本刊由著名医学家吴阶平院士担任名誉总编辑,吴咸中、陈可冀、王正国、王永炎、张运、李春岩、张伯礼、邱蔚六、郭应禄等院士担任顾问,吴以岭教授担任编委会总编辑,包括2位美籍专家在内的46名知名医学家担任编委。本刊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开放式、多方位的学术交流,加速医学科技进步和发展;坚持“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坚持“创新”、“实用”的办刊宗旨,着力报道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在诊疗各种疑难病、罕少见病及各种难诊难治病症的新理论、新成果、新进展、新疗法、新药物、新经验,真正做到“引导潮流、荟萃精华、贴近临床、服务读者”。本辟有专家笔谈、论著、临床研究、络病论坛、罕少见病例、误诊误治分析、疑难病例(理)讨论、名医精粹、释疑解难、继续教育等特色栏目,本刊面向全国各级医疗、教育、研究机构的医学专业人员,是广大医务人员学术交流的园地和继续教育的良师益友。欢迎赐稿,欢迎征订。
1个月内
1 稿件基本要求
来稿应具先进性、科学性、导向性和实用性。要求资料真实、数据可靠、论点明确、结构严谨、文字精炼。论著类(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综述等一般6 000字左右为宜(包括摘要、参考文献),临床经验类一般4 000字左右为宜(包括摘要、参考文献),病例报告类(罕少见病例、误诊误治分析)一般不超过2 000字(包括参考文献)。
2 单位推荐信
来稿须附单位推荐信,应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及署名无争议等项。
3 作者信息
来稿请标明第一作者的姓名、最高学历、职称及工作单位。多作者可指定一名通信作者。来稿首页必须注明与编辑部联系的通信作者的姓名及其详细通讯地址、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E-mail。
4 基金项目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若取得国家或部、省级基金资助或属攻关项目,请脚注于文题页作者署名下方,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87076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05CB523301)”,并请附基金证明复印件,可优先刊登。论文刊登后获奖者,请及时通知编辑部,并附获奖证书复印件。
5 快审通道
本刊为具有创新性科研成果或国内首报论文开辟“快审通道”,提供快速同行审稿。如果作者希望来稿进入“快审通道”,请提供关于论文创新性说明和查新报告。符合标准经快速审核同意后,即给予刊出。
6 稿件处理
作者在接到回执满1个月未收到稿件处理通知,视为退稿。本刊不退文稿,请作者自留底稿,但原始照片将寄还作者。来稿一律文责自负。根据《著作权法》,本刊对决定刊用的文稿可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退修稿一律采用电子邮箱发送作者,作者修改稿首页须注明稿件编号,以Word格式发回。修改稿逾1个月不返回本编辑部者,视作自动撤稿。
疑难病杂志影响因子
疑难病杂志发文量
疑难病杂志总被引频次
热门常见问题
-
疑难病杂志投稿官网
疑难病杂志投稿官网是http://www.ynbzz.com/index.html。现在咨询我们编辑老师可以享最高1000元优惠。
-
疑难病杂志影响因子
疑难病杂志影响因子分值是1.17。
-
疑难病杂志投稿须知
疑难病杂志投稿须知、要求这些内容,本站都有详细介绍,往上翻即可查看。
-
疑难病杂志投稿邮箱?
疑难病杂志投稿邮箱是ynbzz@163.com。现在咨询可以免费评估论文,编辑老师帮你梳理文章的思路及可行性。
-
刊物信息可查
推荐刊物均可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正刊
-
严格保密协议
可签署保密协议 ,不透露任何用户信息可跟踪进程,全程协议
-
售后服务保障
1对1服务,7x24小时在线
-
企业信誉保障
14年经验沉淀,实体公司运营
-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例
患者,男,57岁,因"阵发性心悸1年余加重3 d"入院. 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表现突发突止,发作时伴有胸闷、乏力,持续1h左右可自行缓解. 3d前患者过度劳累后出现心悸、胸闷,休息后不能自行缓解,遂就诊于我院急诊. 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肝炎病史,无家族性心脏病史.心电图:室性心动过速,行电复律后恢复窦性心律.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正常,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反流( +).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界扩大,心率180次 /min 、律齐, 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SM 3/6级吹风样杂音, 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 ALT 2851 U/L,AST 3479 U/L;肝炎全套、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心肌酶谱、血常规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心脏超声:右房内径增大(四腔观 50 mm × 55 mm ) ,右室内径增大(四腔观62 mm × 99 mm) ,肺动脉无增宽,肺动脉压42 mmHg. 心脏MR (图1):右心增大,右心室心肌信号欠均匀,局部变薄膨出,延迟增强可见部分心肌心内膜下线样强化及透壁强化. 右心室前壁、上壁、侧壁及下壁心肌见片状延迟强化,左心未见异常. 诊断: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完善相关检查后,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 )植入术,术后恢复良好,后复查 ALT 1475 U/L,AST 623 U/L. 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后出院,后门诊随访肝酶指标正常.
-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1例及文献复习
患者,男,61岁. 主因"头晕12 d,进行性麻木伴声音嘶哑11 d"于2018年1月4日来院就诊. 患者于2017年12月24日20:00 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伴视物旋转、复视、恶心、不伴呕吐,呈阵发性,站立时头晕减轻,躺卧后加重. 25日02:00患者醒后出现四肢指尖针扎样麻木,未重视. 患者起床时站立不稳,当天下午出现声音嘶哑,偶有饮水呛咳,同时麻木症状加重,自诉颈部、双手背、双足背腕以及肚脐水平对称性麻木,当地医院以"脑血栓"治疗,具体药物不详. 30日出现小便失禁,持续3d后,失禁症状消失,出现小便困难,排尿能感知便意,但无法排净. 2018年1月3日患者头晕症状好转,麻木感未见好转. 既往患者有长期吸烟饮酒史. 入院查体:T 36. 4℃,P 72次/min,R 18 次/min, BP 120 / 80 mmHg. 其余内科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神经专科查体:神清,构音障碍,双瞳孔等大正圆,直径3. 0 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眼球向各个方向运动充分,无眼震;闭目有力,示齿不偏,伸舌居中,悬雍垂居中,咽反射存在. 左下肢肌力IV级,其余肌力V级. 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指鼻及跟膝胫试验欠稳准,闭目难立征阳性. 患者深浅感觉无明显异常. 双侧腱反射对称存在,双侧巴氏征阳性,颈软,无抵抗. NIHSS评分3 分,轻度卒中(共济失调2 分,构音1 分).辅助检查:头颅MR(2017-12-28)示:脑内多发腔隙梗死灶;弥散加权序列( DWI):脑干前缘片状高信号,脑白质疏松(图1A、B). 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左侧椎动脉纤细,右侧大脑后动脉远端纤细,余脑血管走行、形态正常,未见异常病灶(图1C).颈椎MR(2017-01-03)示:脑桥-延髓交接处片状高信号(1D).
-
马德拉斯运动神经元病1例
患者,男,28岁,以四肢肌萎无力伴气短15年,加重3个月入院. 15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无力,伴有肌肉颤动、听力下降、气短,无麻木、疼痛,无晨轻暮重,无口舌歪斜,经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检查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曾行中药、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等治疗,病情平稳,此后未行特殊诊治. 3 个月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加重,难以平卧,遂来我院做肌电图示"广泛神经源性异常",以"运动神经元病"收入我科. 既往体健. 入院查体:神志清,听力下降,视觉正常. 鼓腮示齿力可,伸舌居中,舌肌无萎缩及纤颤,咳嗽力量下降. 颈软,四肢远端肌肉萎缩,双上肢肌力近端4 +级、远端4 -级,肌张力低;双下肢肌力近端4 +级、远端4 -级,肌张力正常. 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 +),双侧膝腱反射( + +),双侧Hoffmann征( -) ,双侧 Babinski征( -) ,深浅感觉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295 U/L,肌酸激酶同工酶正常. 血气分析示:pH 7. 380,PaCO270 mm Hg,PaO242 mm Hg,HCO3- 41. 4 mmol/L ,BE 16. 3 mmol/L,SaO276%,TCO243. 5 mmol/L. 辅助检查:颅脑及颈椎MR均未见异常. 肌电图示:广泛神经源性异常. 神经传导速度:双正中神经MCV稍减慢,波幅减低,F波未引出,余NCV正常. 听力检测:两耳呈重度神经性聋. 诊断为:马德拉斯运动神经元病( Madras motor neuron disease, MMND).给予双水平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使用口鼻面罩,采用 ST 模式,后复查血气分析示:pH 7. 420,PaCO253 mm Hg,PaO293 mm Hg,HCO3- 34. 4 mmol/L ,BE 9. 9 mmol/L ,SaO297%,TCO236 mmol/L,病情好转出院.
-
结直肠癌化学性放射增敏剂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对放射治疗的反应普遍欠佳,放射抵抗是结直肠癌治疗的主要障碍,限制了放疗在其治疗中的应用.因而进一步明确结直肠癌放射抵抗产生的潜在机制,寻找放射增敏剂来增强辐射对肿瘤组织的损伤,对治疗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放疗所导致DNA损伤和修复的不同机制,就近年化学性放射增敏剂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假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
结缔组织病(CTD)是一类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并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统称.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系统性硬化症是其2种代表性疾病.假性肠梗阻(IPO)是上述2种疾病少见的并发症,其发病原因及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自身免疫介导的血管、神经及平滑肌损伤有关.治疗方面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与系统性硬化症相关性IPO相比,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IPO除了上述治疗,还强调早期足量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该病一般症状较为隐匿,临床上容易发生误诊、延误治疗等情况.因此,文章就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相关性IPO作一综述.
-
炎性肠病合并胰腺病变的研究进展
炎性肠病不仅是一种特发的肠道慢性和复发性炎性反应性疾病,也是一种多系统相关性疾病.与一般人群相比,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合并胰腺病变的发生率更高.胰腺受累可能与IBD自身及治疗药物使用均有一定的关系.文章对炎性肠病合并胰腺病变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进行综述.
-
直肠MR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研究进展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nCRT)的广泛应用改善了许多患者的预后,但也有部分患者并不能获益,直肠磁共振成像(MR)因其高软组织分辨率的优势,能更好显示肿瘤周围浸润及直肠壁改变情况,是全面诊治评估直肠癌有效的影像技术.笔者对各种直肠MR技术及其在治疗前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血清miR-223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血清微小RNA-223(miR-223)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4月-2018年9月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接受血必净联合常规治疗的观察组,每组均30例.治疗前及治疗后3 d时,比较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感染相关脏器功能衰竭评估(SOFA)评分及血清miR-223表达量及HMGB1、炎性介质含量.结果 治疗后3 d时,观察组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白细胞(WBC)计数及血清miR-223表达量、HMGB1含量、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内毒素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P=3.875/0.000、9.558/0.000、6.558/0.000、10.067/0.000、10.832/0.000、5.534/0.000、16.258/0.000、12.568/0.000);miR-223表达量与CRP、PCT、内毒素、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WBC均呈正相关(r/P=0.328/0.007、0.263/0.013、0.214/0.019、0.255/0.015、0.352/0.005、0.394/0.002),HMGB1含量与CRP、PCT、内毒素、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WBC均呈正相关(r/P=0.294/0.011、0.375/0.004、0.198/0.028、0.177/0.032、0.247/0.016、0.331/0.008).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能够通过miR-223/HMGB1途径来改善病情、减轻炎性反应.
-
恩替卡韦联合水飞蓟宾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及其对肝功能、肝纤维化和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联合水飞蓟宾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疗效及其对肝功能、肝纤维化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1月长沙市第一医院感染科治疗的CHB患者127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7例)和联合组(70例).对照组口服恩替卡韦片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水飞蓟宾治疗,治疗周期均为4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和炎性因子水平,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联合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92.86%vs.75.44%,χ2=7.492,P=0.006).治疗后,2组患者的TBil、ALT和AST水平均下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t=35.391、5.679、6.047,P均=0.000);Alb水平均升高,联合组高于对照组(t=22.424,P=0.000);2组患者的HA、LN和IVC水平均下降,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t=4.817、5.099、7.037,P均=0.000).2组患者的IL-6、TNF-α和TGF-β水平均下降,INF-γ水平均升高(t=11.372、17.291、13.576,t=3.566,P均=0.001),且联合组低/高于对照组;2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水飞蓟宾可显著改善CHB患者肝功能和炎性状态,降低肝纤维化水平,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肾透明细胞癌中连环蛋白-δ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连环蛋白-δ(δ-catenin)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以及其与肾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7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泌尿外科行肾部分切除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术且术后病理结果为肾透明细胞癌的10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比较101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及54例癌旁肾组织中连环蛋白-δ的表达情况.结果 连环蛋白-δ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68.3%vs.26.4%,χ2=23.370,P=0.000).Logistic分析表明连环蛋白-δ的阳性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显著相关(r=0.377,OR=2.812,95%CI=1.243~6.360,P=0.013).结论 连环蛋白-δ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是预测肾透明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确定诊断标记物及治疗靶点提供了新选择.
-
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自身免疫抗体水平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清自身免疫抗体水平变化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7年6月在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狼疮性肾炎患者68例,并根据病情活动分为LN活动组(35例)和LN非活动组(33例),另纳入同期3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受试者血清中抗ds-DNA、抗Sm抗体、抗r-RNP抗体及抗C1q抗体表达情况,各组间进行比较,并对各抗体表达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LN活动组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r-RNP抗体及抗C1q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2.86%、34.29%、40.00%、57.14%,LN非活动组分别为69.70%、21.21%、24.24%、42.42%,对照组抗ds-DNA、抗C1q抗体阳性分别为5.13%、2.56%,无抗Sm抗体及抗r-RNP抗体阳性表达.3组比较各抗体阳性率均为LN活动组>LN非活动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6个月后,LN活动组和LN非活动组各抗体阳性率均下降,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而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LN患者血清抗ds-DNA、抗C1q抗体、抗Sm抗体、抗r-RNP抗体及表达阳性率与SLE-DAI评分均呈正相关(r=0.547、0.611、0.455、0.387,P均<0.05).结论 血清抗ds-DNA、抗Sm抗体、抗r-RNP抗体及抗C1q抗体表达情况能反映SLE疾病活动情况,并与LN肾损害程度相关.
-
腔内介入联合利伐沙班对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血气指标与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腔内介入联合利伐沙班治疗对急性肺动脉栓塞(PE)患者血气指标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00例P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单纯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腔内介入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血气指标[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每分钟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并比较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升高(98.00%vs.78.00%,χ2=12.360,P=0.000);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MPAP、PaCO2降低,而SpO2、PaO2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t=3.839、4.753、6.390、10.943,P均=0.000);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的FEV1%、FEV1/FVC、MVV%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5.553、5.910、6.581,P均=0.000);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00%vs.14.00%,χ2=1.624,P=0.202).结论 腔内介入与利伐沙班联合治疗PE患者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PE患者的血气指标与肺功能,安全可靠,可在PE的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
尿毒症患者高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骨代谢的作用
目的 分析尿毒症患者高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影响因素,并观察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5月-2017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收治的尿毒症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TH值分为2组,正常PTH组39例(150~300 pg/ml),高PTH组66例(>300 pg/ml),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骨代谢相关指标,肾功能指标等,比较2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分析影响PTH水平的相关因素及其对骨代谢的影响.结果 2组患者性别、透析龄、二氧化碳结合力(CO2 CP)、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影响尿毒症患者PTH水平的因素有透析龄、血肌酐、CO2 CP、Hb、CRP.其中PTH水平与透析龄、SCr、CRP呈正相关(r/P=0.876/<0.001,0.660/<0.001,0.624/<0.001),与CO2CP、Hb呈负相关(r/P=-0.527/<0.001,-0.471/<0.001).PTH水平对骨代谢指标的影响包括使血钙水平降低,血磷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t/P=2.250/0.035,-5.706/<0.001,-10.469/<0.001).结论 尿毒症患者PTH过高与性别和CO2 CP、Hb、CRP、血脂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深入对其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治疗,是未来治疗中的重要任务.
-
相关血液与血生化指标对缺血性结肠炎诊断及结局预判价值的研究
目的 分析临床相关血液与血生化指标对缺血性结肠炎(IC)的诊断及结局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8年3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IC患者115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同期于医院因腹痛或便血就诊94例患者,均完成肠镜检查,并诊断为非IC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入院48 h内血生化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对IC的诊断效能及预后价值.结果 IC组患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房颤、腹部手术史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增高(χ2/P=16.756/0.000、7.133/0.011、5.711/0.024、4.905/0.041、9.263/0.003);2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PLT)、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血钾(K)、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5.753/0.000、1.986/0.045、2.253/0.025、7.189/0.000、5.271/0.000、1.988/0.049、6.969/0.000、9.045/0.000、3.582/0.000);Fib+DD+血K联合诊断IC的准确性高(AUC=0.903,95%CI=0.861~0.946,P=0.000).另Hb对IC结局的预测效能大(AUC=0.695,95%CI=0.551~0.840,P=0.019).结论 若患者首诊以腹痛或便血就诊,血生化联合检测可提高IC的诊断效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钾联合检测能达到较好的准确性,血红蛋白可能具有早期预测IC结局的效能,患者既往病史也有助于I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人参皂苷Rg3联合125 I粒子植入对中晚期前列腺癌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TGF和VEGF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3联合125 I粒子植入对中晚期前列腺癌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为中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辽宁省肿瘤医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08例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人参皂苷Rg3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外加125 I粒子植入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大尿流率(Qmax)、前列腺体积(PV)、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观察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P=9.030/0.003).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PSA、PV、IPSS及血清TGF-α、TGF-β1、VEGF水平均明显降低,Qmax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t/P=29.436/<0.001,2.985/0.002,7.972/<0.001,11.521/<0.001,14.050/<0.001,29.020/<0.001,6.272/<0.001).观察组患者术后直肠并发症和尿道并发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P=14.272/0.000,18.025/<0.001).结论 人参皂苷Rg3联合125 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可以明显降低血清TGF-α、TGF-β1和VEGF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强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冠心病患者血清NT-proBNP、尿酸和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心内科诊治冠心病患者90例(观察组)及于医院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90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NT-ProBNP、尿酸、hs-CRP水平,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不同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血清NT-proBNP、尿酸、hs-CRP水平,并分析NT-proBNP、尿酸、hs-CRP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清NT-proBNP、尿酸、hs-CR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t=10.021、8.322、9.545,P均=0.000),多支病变亚组高于单支病变亚组(t=5.130、5.739、5.827,P均=0.000),重度狭窄亚组均高于中度狭窄亚组(t=4.932、5.472、5.826,P均=0.000);观察组的Gensini评分高于健康对照组(t=22.982,P=0.000);血清NT-proBNP、尿酸、hs-CRP水平与冠心病Gensini评分均呈正相关(r/P=0.789/0.002、0.764/0.004、0.716/0.007).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NT-ProB-NP、尿酸、hs-CRP水平较高,并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冠心病早期诊断、病情评估的辅助指标.
-
拉莫三嗪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疗效及其对疼痛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拉莫三嗪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疼痛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8年6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治疗PTN患者118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9)与拉莫三嗪组(n=59).对照组以奥卡西平治疗,拉莫三嗪组以拉莫三嗪治疗,均治疗90 d.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评分(VAS)、焦虑评分(SAS)、抑郁评(SDS))及睡眠情况(PSQL)、健康状况评分,检测血清β-Ep、VIP、TNF-α、IL-1β等疼痛因子,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拉莫三嗪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9.83%vs.69.49%,χ2=7.468,P=0.006).治疗后,拉莫三嗪组VAS、SAS、SDS、PSQ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18.178、17.825、17.522,P均=0.000),健康状况评分8项均高于对照组(t=10.113、13.917、13.038、12.837、15.226、13.446、13.012、13.057;P均=0.000).拉莫三嗪组血清β-Ep水平高于对照组(t=7.073,P=0.000),VIP、TNF-α、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17.937、11.066、11.536,P均=0.000).拉莫三嗪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8%vs.22.03%,χ2=7.169,P=0.007).结论拉莫三嗪治疗PTN可抑制疼痛因子生成,缓解或解除患者疼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
关节镜下残端保留在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效果及对关节稳定性和本体感觉的影响
目的 探究关节镜下残端保留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效果及对关节稳定性和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拟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5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保残组(26例)和保残组(26例),非保残组采用常规关节镜下残端清理重建术式,保残组采用保留残端重建术式,比较2组患者主客观膝关节功能(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膝关节稳定性(KT-2000测试)、本体感觉恢复及胫骨、股骨隧道扩张情况.结果 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术后6、12和24个月的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术后KT-2000测试均明显降低(P<0.01),且保残组术后各时段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及KT-2000测试均优于非保残组(P<0.05,P<0.01);2组患者术后6、12和24个月重现角度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且保残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重现角度均明显低于非保残组(P<0.01).与术后1个月相比,2组患者术后6和12个月的胫骨和股骨隧道扩张度均明显升高,且保残组术后12个月的骨隧道扩张度明显低于非保残组(P<0.01).结论 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保留残端术后的运动功能较好,能够有效提高关节稳定性并降低骨隧道扩张程度,显著促进本体感觉的恢复.
-
急性肝衰竭小鼠necroptosis的发生及Nec-1的干预作用研究
目的 分析急性肝衰竭小鼠中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发生情况及特异性抑制剂-1(Nec-1)的干预作用.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进行动物实验.60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D-半乳糖胺和脂多糖造模)、干预组(造模前给予Nec-1)每组20只,检测小鼠造模后肝功能指标(ALT)、炎性因子(TNF-α、IL-6、IL-10)、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并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 造模后1 h,急性肝衰竭模型组ALT、TNF-α、IL-6、IL-10、RIP1、RIP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P=6.821/<0.001,11.386/<0.001,10.609/<0.001,8.541/<0.001,5.867/<0.001;4.388/0.002),干预组的ALT、TNF-α、IL-6、IL-10水平均低于模型组(t/P=2.753/0.023,3.558/0.012,5.796/<0.001,3.332/0.011);3 h时干预组的RIP1水平低于模型组(t=2.416,P=0.04),其余时间点以及RIP3水平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程序性坏死在急性肝衰竭的发生中发挥了作用,Nec-1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作用.
-
血清MMP-9、蛋白激酶B和Cyt-C联合检测在脑出血大鼠模型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激酶B(AKT)和细胞色素C(Cyt-C)联合检测在脑出血大鼠模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7年1-6月在西电集团医院进行实验,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各10只.空白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大鼠开颅但不注血,模型组大鼠进行脑出血模型建造,在模型建造成功后的1d、3d和5d对3组大鼠的行为学和神经功能分比较,并提取尾部静脉血比较1 d、3 d和5 d时间的MMP-9、AKT和Cyt-C水平,5 d后断头处死采集组织进行HE染色,并进行病理学检查,后对MMP-9、AKT和Cyt-C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和ROC曲线下面积分析比较.结果 术后1 d、3 d、5 d,模型组大鼠平衡木评分、Longa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大鼠(F平衡木=4.518、11.216、13.588,P均=0.000;F longa=5.286、9.812、13.925,P均=0.000;F神经功能=48.891、55.165、51.599,P均=0.000);模型组大鼠MMP-9、Cyt-C表达水平在不同时间段均显著高于空白组、假手术组大鼠(P均=0.000),AKT水平低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大鼠(P均=0.000),且升高和降低趋势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明显;MMP-9及Cyt-C与脑出血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P=-0.496/0.024,0.507/0.020),AKT与脑出血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P=0.582/0.018);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单项MMP-9、AKT和Cyt-C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Youden指数均高于单项指标检测.结论 MMP-9、AKT和Cyt-C在脑出血的发病中均具有特异性表达,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较高,能够为临床脑出血的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
-
未知
-
未知
录用情况: 已投修改后录用选择周期: 3个月内投稿后一个月不到返回审稿意见,专家提出了两个问题,认真修改回复,一个多月后被收录,历时两个多月的时间,个人觉的速度还是很快的,文章创新性强比较好中。
-
未知
录用情况: 已投修改后录用选择周期: 2个月内9月16日投的文章,10月6日收到退修,修改返回后于11月22日又修改了一次,12月14日录用,编辑很认真负责,校稿很仔细,很多细节问题都进行了标注,每次咨询,也都会耐心的进行回答,很敬业,值得称赞,大家可以尝试投稿。
-
未知
录用情况: 已投修改后录用选择周期: 3个月内投了一篇有关疑难病研究的文章,送审了三个审稿专家,一个专家拒审,还有两个专家们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经修改后被收录,前后历时两个多月,期间编辑还特意和我商讨审稿专家提出的问题该如何修改,给了我一些指导,很感谢。
-
未知
录用情况: 已投修改后录用选择周期: 3个月内我是9月23日投的稿件,历经初审、外审、退修后被收录,历时三个月的时间。外审期间送审了两个专家,专家提出了几个问题,花了两周的时间修改,修改返回后一个多月被收录,整个过程还时比较顺利的。
-
未知
录用情况: 已投修改后录用选择周期: 3个月内1月中旬投的文章,25号送外审,一个月左右返回外审意见,2月29号提交修改稿件,之后送复审,3月23日返回小修,4月4日被收录,前后历时近三个月的时间,效率还是可以的。
-
未知
录用情况: 已投修改后录用选择周期: 3个月内5月12日投的稿件,6月15日初审返回,花了一周的时间修改,之后送复审,7月25号编辑要求小修,修改后于8月15日被收录,历时三个月的时间。个人觉的文章创新性高,实验论证严谨,还是很好中的。
10月26日投的稿件,11月14日返修,12月底进入编辑加工状态,被收录,历时两个月的时间,效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