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痛风结晶致胸椎管狭窄症1例

    作者:卫成军;王文岳;谢利民;于潼

    患者,男,42岁,因背部疼痛伴双下肢麻木无力1周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0余天无明显诱因出现背部疼痛,并伴双下肢麻木、无力.于当地医院就诊,行胸椎MRI示:T2-T7椎管内、脊髓背侧、硬膜外脂肪层内见多个长T1、长及短T2结节影,呈串珠样排列,椎管不同程度狭窄,并向前推压硬膜囊及脊髓.诊断为胸椎管狭窄症,予甘露醇脱水、神经营养、镇痛等对症治疗后背部疼痛无明显缓解,双下肢无力加重,无法站立、行走,小便不能自解,需尿管排尿;左膝、踝、拇趾关节红肿、剧痛.

  • 胸椎管狭窄症两次误诊一例

    作者:姚共和;熊辉

    郭××,男,68岁,退休工人,病案号85984.因腰腿疼痛麻木3年,双下肢活动障碍1月余,于1995年12月11日收住院.患者1992年8月出现腰部疼痛伴双下肢麻胀,劳累后加剧.3月前曾在某县人民医院就诊,经CT扫描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牵引、按摩治疗无效,病情进行性加剧,近月余出现双下肢乏力,行走困难.

  • 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联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孙刚

    目的 探讨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我院胸椎管狭窄症患者70例,均采用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联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胸椎Cobb角及胸椎JOA评分.结果 患者治疗前疼痛VAS评分、胸椎Cobb角及胸椎JOA评分依次为(6.87±1.08)、(39.15±4.08)°和(4.38±0.58).手术后6个月依次为(2.68±0.51)、(19.71±2.47)°、(8.07±1.02),各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联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效果较好,有利于疼痛的缓解和神经损伤症状的恢复,并且有一定的后凸矫形功能.

  • 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联合内固定术治疗 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宋宝东

    目的 探讨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联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患者70例,均采用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联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胸椎Cobb角及胸椎JOA评分.结果 患者治疗前疼痛VAS评分、胸椎Cobb角及胸椎JOA评分依次为(6.87±1.08)、(39.15±4.08)°和(4.38±0.58).手术后6个月依次为(2.68±0.51)、(19.71±2.47)°、(8.07±1.02),各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联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效果较好,有利于疼痛的缓解和神经损伤症状的恢复,并且有一定的后凸矫形功能.

  • 胸椎黄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

    作者:孙川江;陈成;马刚;张彤

    目的 探讨采用薄化层揭法治疗由胸椎黄韧带骨化(OLF)引起的胸椎管狭窄症的特点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资料,对所有OLF均采用薄化层揭法进行治疗.结果 40例在半年随访时,13例椎管面积残余率>80%者,JOA评分从术前的(7.6±2.2)分提高到术后的(9.2±1.6)分;24例椎管面积残余率在50%~80%者,JOA评分从(5.2±1.5)分改善到(8.7±1.8)分;3例椎管面积残余率<50%者JOA评分从(4.3±0.3)分改善到(5.0±0.6)分.结论 胸椎OLF好发于下胸椎,术前椎管面积残余率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只要有临床症状和相应影像学表现,应尽早手术并尽量切除骨化物,并注意减压范围和减压技巧.

  • 胸椎黄韧带内痛风石致截瘫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鲁齐林;杨傲飞;张栋;李绪贵;竺义亮;谢维;汪洋

    痛风是一种因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而导致的疾病,男性患者居多,其病理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沉积,常发部位以关节为主,尤其是膝、踝、跖趾关节的滑囊、周围肌腱和韧带.临床上以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表现、慢性痛风石形成或肾脏组织受损多见,波及范围广,浅层累及皮下,深层可至肾脏.痛风石脊柱沉积亦有报道[1],以腰椎居多,颈椎、胸椎次之,而且位置也多集中在脊柱关节上.痛风石在胸椎黄韧带内沉积较为少见.笔者于2015-07-02诊治1例全身多发痛风结石,因胸椎黄韧带内痛风石形成且压迫脊髓导致双下肢不全瘫,报道如下.

  • 扩大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

    作者:赵宇;王以朋;邱贵兴;胡建华;沈建雄;常晓;李想;李晔;姜宇

    目的 探讨后路扩大全椎板切除减压并内固定术治疗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thoracic spinal stenosis,OLF-TSS)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2004年4月至2010年2月,采用后路扩大全椎板切除减压并内固定术治疗OLF-TSS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40~69岁,平均53岁;病程为40天~3年,平均10.4个月;病变节段为1~3个,平均1.75个.其中1例合并胸椎问盘突出.根据JOA评分标准,术前评分为2~10分,平均(6.75±2.73)分.结果 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8个月,平均4.7个月.术中1例发生硬膜破裂,经修补愈合良好.术后3例出现神经功能下降,术前与术后2周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后路扩大全椎板切除减压并内固定术治疗OLF-TSS安全而有效.

  • 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永胜;王树杰;赵宇

    背景: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因其可即时反应术中脊髓功能状态已广泛应用于脊柱手术中,尤以脊柱矫形、颈椎手术多见,而有关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应用MEP的报道相对较少.目的:分析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MEP神经功能监测的应用价值和监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7月我院进行的47例58次胸椎管减压手术.手术方式主要为后路扩大全椎板切除术、经椎间孔胸椎椎间融合术(TTIF),术中应用MEP进行神经功能监测.监测采用经颅电刺激C3、C4位点,记录外周肌源性MEP.报警阳性诊断标准:排除系统性因素及麻醉相关因素外,与高危操作(减压、cage置入、椎弓根螺钉置入等)相关的波形快速丢失超过80%.结果:58次胸椎管减压手术中成功获取可靠术前波形并具有监测价值者47次,检出率为81.0%.真阳性结果3例,其中1例经及时处理后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2例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逐渐恢复.假阳性结果1例.未出现假阴性结果.MEP监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7.7%,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和100%.2例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脊髓损伤,考虑脊髓再灌注损伤,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神经功能逐渐恢复.结论:胸椎管狭窄症手术难度大,脊髓损伤风险高,术中应用MEP监测能为手术提供客观的安全评估指标,但术后仍需警惕迟发性脊髓损伤的发生.

  • 手术治疗合并血友病A的胸椎管狭窄症1例报道

    作者:姜宇;孙垂国;齐强;郭昭庆;李危石;曾岩;钟沃权;陈仲强

    血友病A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由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导致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所致.该病患者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轻微外伤后即发生长时间出血,关节和肌肉是常见的出血部位.男性人群中血友病A的发病率为1/5000,合并血友病A的骨折患者常因术中、术后出血过多导致失血性休克、伤口感染、伤口不愈合等并发症[1].胸椎管狭窄症起病隐匿,临床上压迫脊髓神经可引起下肢的感觉运动障碍及二便障碍,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2].目前对于合并血友病的骨关节病及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报道较多,而关于合并血友病胸椎手术的相关报道较少,可借鉴的经验不多.

  • 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硬膜外粘连的处理对策

    作者:苏峰;张春林;阴彦林;李伟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硬膜外粘连的处理方法.方法:2000年8月~2008年2月我院共收治胸椎管狭窄症患者48例,其中经手术证实有硬膜外粘连者35例,男性32例,女性3例,年龄40~72岁,平均58.6岁.病变累及上胸段5例,中胸段6例,下胸段24例;胸椎黄韧带肥厚、骨化26例,单纯后纵韧带骨化2例,椎板增生骨赘内突1例,单发或多发性胸椎间盘突出14例.术前JOA评分-1~23分.均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对存在的硬膜外粘连采用锐性剥离、椎板蚕食、漂浮组织去薄、部分硬膜切除修补等方法处理.术后根据JOA评分改善率判定治疗效果.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160min,平均出血量为400ml.12例术中硬膜损伤者均行硬膜修补并于硬膜外腔放置引流管,2d后均拔管.术后无1例神经症状加重,未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或蛛网膜下腔感染.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7~29分,改善率平均为73.4%±26.3%,治疗效果优22例,良5例,有效7例.无效1例,无加重病例,优良率为77%(27/35),总有效率为97.1%(34/35).结论:对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存在的硬膜外粘连采用锐性剥离、椎板蚕食、漂浮组织去薄、部分硬膜切除修补等方法处理可减少神经损伤及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

  •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分型及其意义

    作者:刘啸;刘晓光;祝斌;刘忠军;姜亮;韦峰;于淼;吴奉梁

    目的:探讨基于CT、MRI影像学特征及病理改变部位、范围所制定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TOPLL)新的综合分型及其对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纳入2007年5月~2013年6月入院诊治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49例,其中男8例,女41例,平均年龄51.8±8.7岁(36~71岁),平均病程15.2±21.9个月(1~120个月)。根据术前CT及MRI矢状位和轴位影像将TOPLL分为四型:Ⅰ型为上胸椎(T1~T4)局灶压迫型(1~2节段);Ⅱ型为中下胸椎(T5~T12)局灶压迫(1~2节段),ⅡA型为不合并同节段黄韧带骨化(OLF)者,ⅡB型为合并OLF者;Ⅲ型为连续腹侧压迫(≥3个节段);Ⅳ型为跳跃型TOPLL,ⅣA型为间隔≥3个节段者,ⅣB型为间隔<3个节段者。将此分型应用于临床实践,记录患者的分型、手术相关数据、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改善率,记录Frankel分级变化情况。结果:本组Ⅰ型6例,手术方案为经后路的环形减压(360°涵洞塌陷法);ⅡA型2例,采用侧前方经胸/腹膜外入路减压,ⅡB型3例,采用经后路的环形减压;Ⅲ型30例,13例后纵韧带为平坦型,行单纯后壁切除术,余17例行广泛后壁切除联合局部环形减压;ⅣA型7例,采用经后路的环形减压术,ⅣB型1例,采用单纯后壁切除术。1例术后26个月死于脑干出血,余48例获得大于12个月随访,随访时间12~85个月,平均47±24个月。48例术前JOA评分4.6±1.8分(0~9分),术后JOA评分为8.8±2.1分(4~11分),平均改善率为69%±28%(14%~100%)。依据Hirabayashi法对改善率进行分级,优23例、良9例、中16例。术前1例Frankel A级患者末次随访时改善为B级,22例Frankel B级患者中17例改善为C级,26例Frankel C级中2例改善为D级,余无变化。术后共11(22%)例发生脑脊液漏,其中单纯后壁切除1例,环形减压10例;均等引流液清亮后拔管,深缝伤口后沙袋加压包扎,俯卧位卧床2d,末次随访仅1例(T8~T12后壁切除、T8/9环形减压者) MRI提示T8/9水平筋膜外脑脊液囊肿存在(无症状),余10例MRI提示脑脊液已吸收。49例中无脊髓损伤及感染发生。结论:根据CT、MRI的影像形态学特征及病变所处位置、范围制定的胸椎OPLL临床实用分型方法,初步临床应用显示其对制定合理、安全的手术方案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 经侧前方肋间隙胸膜外入路切除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的胸椎管减压

    作者:黑龙;袁海峰;赵浩宁;乔永东;王自立;丁惠强

    目的:探讨侧前方经肋间隙胸膜外入路手术切除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2年4月~2012年9月,对18例明确诊断为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所致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经侧前方肋间隙胸膜外入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男12例,女6例;年龄33~61岁,平均46岁。影像学证实均为单一节段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且不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及后纵韧带骨化。病变节段:T7/82例,T8/94例,T9/105例,T10/117例。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 分级:C 级6例,D级12例;JOA 评分6.6±1.3分。观察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用时3.5h,平均出血量420ml (350~620ml),术后无气胸、胸腔积液等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1周发生肺炎,5例术后第2天复查胸片时发现邻近肋骨骨折,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年,平均6年。疗效参照Epstein标准评价,优15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4%(17/18)。术前Frankel分级为C级的患者1例无明显改善,1例改善至D级,4例改善为E级;12例D级患者均改善为E级。 JOA评分改善到9.4±1.6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复查CT见椎间植骨区表面有连续性骨小梁通过,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和植骨不融合现象。结论:对于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所致胸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经侧前方肋间隙胸膜外入路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切除减压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椎板减压治疗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及其与胸椎后凸的关系

    作者:夏英鹏;徐天同;张黎龙;朱如森;田融;江汉;张学利

    目的:评价单纯椎板减压治疗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的远期疗效及其与胸椎后凸角度改变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3~1997年采用单纯椎板减压治疗的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获得长期随访的患者,使用JO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测量并统计手术前后各时期胸椎后凸Cobb角,分析其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本组随访5年以上者27例,JOA评分由术前的4.26±0.94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6.33±0.88分,胸椎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29.60°±2.50°逐渐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41.70±2.81°,单因子变异数分析(oneway ANOVA)显示术后2年开始胸椎后凸显著增大,而.JOA评分逐步下降,4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因胸椎后凸明显加大,症状恶化行二次手术.结论:单纯椎板切除减压对于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胸椎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伴随胸椎后凸的增大远期手术效果呈下降趋势.

  • "微创"操作减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

    作者:冯世庆;王沛;郭世绂;马信龙;邰杰;郑永发;孙景成;张义修;阮文东;孙振辉

    目的:探讨后路"微创"操作减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68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削薄"、"打磨"、"漂浮"、"蚕食"等微创操作行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术后随访1~8年(平均20个月),根据脊髓功能评分进行疗效综合评价.结果:68例患者中优27例(39.7%),良24例(35.2%),可10例(14.7%),差7例(10.2%),优良率为75.0%.疗效差的7例患者中2例为脊髓压迫时间过长导致不可逆性脊髓损伤;3例为外院术后疗效不佳于我院行二次手术;2例为胸椎管狭窄合并颈脊髓压迫症患者.结论:后路"微创"操作减压术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 胸椎管狭窄症后路手术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

    作者:马迅;乔军杰;关晓明;冯皓宇;陈晨;霍建忠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椎管狭窄症后路手术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方法:自2008年1月~2014年1月经后路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患者101例,男52例,女49例,年龄32~81岁,平均55.6岁。单纯胸椎黄韧带骨化89例,其中单节段29例,连续型56例,跳跃型4例;胸椎后纵韧带骨化3例;胸椎间盘突出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9例。均采用经后路“揭盖法”椎板切除减压术。记录术中及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情况和相应的处理措施,随访患者神经功能AISA分级变化情况。结果:共有7例患者发生11例次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6.9%。其中脊髓损伤2例次;硬脊膜损伤5例次;脑脊液漏3例次;硬膜外血肿1例次。2例脊髓损伤患者中,1例为术中减压过程操作不慎损伤,1例为术后硬膜外血肿致伤,2例均经甲强龙冲击治疗,术后康复锻炼,脊髓功能不完全恢复。1例硬膜外血肿急诊行血肿清除术,术后痊愈。5例硬脊膜破损者4例硬脊膜损伤术中行硬脊膜修补,1例未予修补,术后均加压包扎及生物蛋白胶封闭,其中3例发生脑脊液漏,经放置引流、严密缝合及补充水电解质等处理治愈。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62个月,平均随访26个月,术前2例ASIA B级患者末次随访时1例改善为C级,1例改善为D级;4例ASIA C级患者2例改善为D级,2例改善为E级;1例ASIA D级患者改善为E级。结论:胸椎管狭窄症后路手术神经系统并发症有一定的发生率,术中规范精心操作,术后及时有效处理是减少和防治并发症的关键。

  • 胸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王凯;刘晓光;祝斌

    胸椎管狭窄症在临床上较少见,常可引起严重的脊髓损害。引起胸椎管狭窄的原因可为前方压迫,如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 OPLL)、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等,也可为后方压迫,如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及小关节增生肥厚等,或前后方同时压迫。由于胸椎特殊的解剖结构,一旦出现神经症状,保守治疗往往无效,而不同压迫方式所致手术方法也不同,目前国内外对于治疗胸椎管狭窄症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术式较多。笔者就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进展及术后常见并发症综述如下。

  •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

    作者:聂新富;郭鹏;段广斌;张发元

    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引起的胸椎管狭窄症风险大,困难多,疗效常不令人满意.我们于1998年~2004年根据压迫的程度和范围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15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 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肖龙坡;陶志宇;王晓;卜振富

    目的:探讨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对12例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症状、体征、X线片、CT及MRI诊断特点进行了分析,患者均行后路椎板切除术,术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2例患者术后2周疗效评价,优1例,良4例,可4例,差3例,有效率75%.结论:早期手术是治疗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 胸椎管狭窄症临床诊疗中面临的争议与挑战

    作者:陈仲强

    近20年来,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诊疗逐渐在全国普遍开展,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关于胸椎管狭窄症的病因及其自然发生规律依然存在诸多未知。与颈腰椎疾患相比,其诊断与治疗更为困难,手术并发症多、风险更大,疗效及预后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如何进一步深入认识胸椎管狭窄症,提高临床诊疗水平,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

  • 脊髓MRI T2WI高信号与胸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的关系

    作者:

    目前,关于胸椎管狭窄症患者脊髓MRI T2WI高信号与手术预后的关系仍存有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脊髓信号的改变是脊髓变性、坏死的征象,髓内MRI T2WI高信号的胸椎管狭窄症患者预后较差;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胸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预后与脊髓MRI T2WI高信号改变无直接关联性,需根据患者病变累及节段、病程长短、脊髓MRI T1WI信号改变情况及脊髓压缩比率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本期特邀国内本领域专家针对胸椎管狭窄症患者脊髓MRI T2WI高信号的发生机制及其与手术预后关系展开讨论,供同道参考。

78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